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秋节的历史介绍

时间:2022-09-07 12:37:54 中秋 我要投稿

中秋节的历史介绍

  又快到了中秋节了,你知道哪些中秋节方面的知识呢?中秋节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中秋节的历史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历史介绍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并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在闽南泉州、晋江、石狮有些乡镇也流传着的中秋节夺状元饼的习俗,其玩法与规则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赌饼也已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 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厦门对岸的金门县,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目前流行于厦门的博饼起源说为: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厦门大学刘海峰则认为博饼从北方流行过的状元筹演化而来。2004年朱家麟先生等人发现福鼎市闽南语通行区域中,至今还大规模地存在着博状元筹的情况

  王步蟾《鹭门杂咏》中“月并(饼)团圆新买得,拈骰夺取状元筹”的诗句,充分说明了清末厦门一带也有博状元筹的习俗。而彭一万先生找到清末举人黄翰《禾山诗钞》中的《赌月饼》诗:“六子齐投任变翻,街头巷尾笑言喧。科名久已遭人唾,犹集群儿抢状元。”则将厦门地区博饼的确切时间提前到清末民初。宣统二年(1910年)的厦门新闻报纸,已有商家制作状元饼的记载。

  拓展阅读: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已流行。在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风俗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秋节的历史介绍】相关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介绍01-21

中秋节的历史01-08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历史介绍01-20

历史自我介绍06-27

中秋节的历史来源01-23

中秋节的历史故事01-08

中秋节的历史典故01-08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03-29

中秋节的历史发展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