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及各个民族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家长们也少不了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与丈夫后羿分离,后悔不迭,吴刚伐树,可爱的玉兔的故事等!那么我国的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么?除中国外,其他国家也过中秋节么?不同民族或其他国家过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的传说及各个民族的中秋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又称“八月节”。宋·吴自牧《梦梁录》说:“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一般说来,人们视月圆为团圆的象征,故也叫“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罗公远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虽魏晋时已有赏月之举,但直到唐初,中秋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至宋代,该节已十分热闹。显贵豪门在自家的亭台楼榭上赏月,百姓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或者登小小月台,摆开家宴,全家团圆。南宋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灿若繁星。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明代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清代,中秋之夜,家家均备酒宴,共庆团圆。“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顾铁卿《清嘉录》)
近代,赏月之风仍存,但已多为随心而赏。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太阳星主、月姑或月宫姑娘。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在广东是拜木雕月神像,北京等地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神祃”(月亮纸)。 在月亮升起前,人们先朝月出的方向将月亮纸贴好,将应时瓜果及各色供品摆在供案上,待月亮升起,便燃斗香(以线香编成斗形,中纳香屑)恭祀“太阴星主月菩萨”。妇女儿童先拜,男子后拜(多数地方,男不拜月)。拜完后,将月光纸烧毁,把供品分给家人享用,不在家的也要给他留下一份,以求团圆吉利,幸福美满。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另说源于元末农民起义,曾利用月饼来纸条,传递中秋夜起义的信息。饼最初只由家庭制作,形式单调;至唐代,就有了设铺制月饼的记载;自明朝起,月饼已成为中秋必备的节日食品;清代以来,月饼在质料、馅心、花色品种上都有翻新。近代,月饼不仅是四时生产的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等各种风味,馅心更是甜、咸、荤、素种类繁多。现在,中秋节吃月饼,并以月饼、水果互相馈赠的风气依然很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口味、质量也得到相应地改进。市场上出售的月饼正向小、淡、精、新的方向发展。中秋节,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特殊的饮食习俗。如广东潮州一带中秋要吃糖芋或“鱼头芋”;南京人要吃烤鸭或咸鸭;云南昆明一带每户都做“合家大月饼”,然后全家分食;山东泰安地区则要吃小包子。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杭州灵隐寺、南京古云谱、苏州虎丘、四川新都桂湖以及广西桂林等树密植的地区,都成了我国的赏桂胜地。与赏桂同样有很强地域性的节俗活动为观潮。据《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钱塘县》记载:“浙江东流入海的钱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天文大潮日),浪涛涌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其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弄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口形,向内渐浅渐窄,每当潮水涌来,潮波壁立,有如万马奔腾之势,乃自然界一大奇观。南宋时,中秋观潮之举最为盛行,自明至今,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现每年中秋节前后,常有十余万人来此观潮,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除上述活动外,在北京一带,明末兴起中秋供兔儿爷的风俗。兔儿爷乃旧京民间工艺品,是用黄土胶泥为原料,用石膏模具扣制出的融神、人、兽三者为一体的偶像。有正统型、艺术型的兔儿爷;也有生活型、时装化的兔儿爷,虽为长耳兔面,但已人化,体态神情酷肖生活。还有模仿妇女的.兔儿奶奶。
月初一开始,在旧京的高级耍货(玩具)店乃至集市及繁华地区的街道两旁,均摆有兔儿摊子。楼梯式的货架上,兔儿爷按尺码排队,并与兔儿奶奶成双配对,相映成趣,烘托着节日的气氛。香港铜锣湾地区的中秋传统习俗是舞火龙。自八月十四日晚,一连三晚都要举行此项活动。火龙长达七十多米,用珍珠草扎成三十二节龙身,上面插满长寿香。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瘟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柚子香祈月”是广西桂林少数民族的中秋节祭月古俗。目前壮族地区仍有此俗。柚子香,是在本地产的酸柚子上插满点燃的细香。祈月时将它放在户外摆满供品的八仙桌子,朝向月亮,让那袅袅轻烟带着人们的祈愿飞向月宫。酸柚子灯笼则是中秋夜大人们为孩子制作的传统节日玩具。此夜,孩子们提着柚子灯笼在街头游戏。大人们则乘船游江赏月,这是桂林最为迷人的夜晚。
黔东南的苗族、瑶族及云南的阿昌族在中秋夜有“跳月”的习俗。中秋的月亮刚刚升起,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山间的平坝上载歌载舞,男女青年跳月时,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慕之情。湖南侗乡的中秋节,流行着“偷月亮菜”的风习。传说中秋夜月宫仙女下凡,将甘露遍洒人间,人们可共享洒有甘露的瓜菜。姑娘们最爱摘并蒂瓜果,因为这预示爱情的幸福美满。嫂子们希望能摘到肥瓜和元豆,以象征自己的孩子健康、壮硕。偷摘的瓜果不能带回家,只能在野地里煮吃。
鄂西南的土家族了有类似的中秋夜的“摸秋”的习俗。除上述民族外,满、蒙古、朝鲜、回、彝、傣、白、布依、黎、纳西、畲、裕固、锡伯、羌、哈尼、京、拉祜、傈僳、赫哲、达斡尔、仡佬、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也有中秋赏月、拜月的习俗。
汉族的中秋民俗
提起中秋,一定不能少的几个民俗是阖家团圆,一起拜月(赏月),吃月饼三个!
八月十五,月亮由于天体运行位置发生改变,显出圆状。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高智慧,它象征着从始点到终点的圆满!再加上恰逢秋天,粮食丰收,之后就要歇冬,正是应该居家老少聚在一起庆祝丰收以上应天意,达到天人合一的时候!所以,在这一天,阖家团圆是不必可少!古代从不缺因为在这一天不能团圆而感伤的诗词人,从“今夜月明人进网,不知秋思落谁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唏嘘不已!
拜月,上文已经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拜月从官方宗教行为变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节日行为是在明代——明代皇帝规定,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宫而拜”。这与明代的道教长生密不可分!在道教看来,月亮是月神所居。道教规定八月十五举行“祭月”,所以家家户户也就举行“拜月”行为。十五的月亮非常圆,明亮好似玉盘,遥挂天边,分外美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所以,拜完月神,自然要欣赏一番,也因此自古以来留下了不少咏月的诗歌。
如果要说哪一种食物能代表中秋,那一定是月饼!月饼与饺子、汤圆、粽子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民俗食品。月饼的起源,传说中是嫦娥发明的,但实际起源现在已经不可考!唯一可靠的记载是,月饼起源于殷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商末,太师闻仲殉国而死。到了周朝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一种边薄心厚的饼,人们拿它来祭祀商朝亡故的太师闻仲,当时命名为“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我们可以推测,月饼是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中秋大丰收,于是先民们为了庆祝丰收,便用收获的谷物包皮做馅儿,一边吃一边回想一年的劳作!
汉族一些地区过中秋节的特色民俗习惯
北京人过中秋节,少不了兔爷儿。玩兔爷儿,起源于明代。最早的记载来自纪坤写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关于兔爷儿的传说大抵是这样的。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瘟疫。这时候,老北京的百姓祈求神仙能够保佑祛除瘟神。这时候,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也有的说是少女)出现人间,他走过的地方百姓的疫症不治自愈。大家纷纷感激这位神仙。
就在大家询问起该如何酬谢的时候,这位俊美的小哥说希望被治好的百姓每家都拿出一套最漂亮的衣服送给他——原来这位神仙最喜欢穿着美艳华丽的服饰。所以百姓纷纷拿出衣服。所以,现在北京的兔爷儿雕塑都是穿着各色美艳衣服的。据说,这只兔爷儿就是嫦娥怀里的那只玉兔,所以北京人就在中秋节这一天祭祀兔爷儿。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兔爷儿是泥做的,一般的形象是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画成不同种类的华丽衣服,十分漂亮!
在四川,中秋节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除了吃月饼外,还要吃很多美味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诸如滋粑、血鸭等。滋粑是一种独具四川地域特征的美食,它是用糯米做的,关键工序是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捣成泥状。据说要捣上千次,才能把滋靶糯米饭捣得细腻、美味。血鸭同样是特色美食,据说发明自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次洪秀全攻下一座城池,犒赏全军。后厨一位老厨师怎么也拔不光鸭毛。情急之下就将鸭子切成块,再把鸭血倒入,熬成糊状,这样鸭毛全然不见!大军一吃,都赞不绝口!洪秀全问菜名,老厨师答不上,最终还是洪宣娇命名为“血鸭”。
在广东,中秋节被过的有滋有味!在广东一些地方,过中秋的时候,有“竖中秋”的习俗。说白了就是玩灯,但和北方把灯挂起来猜谜语不同的是,广东是把各式各样的灯挂在长杆子上,看谁竖得多,竖得高,谁就赢!还有,在广东潮汕一带,过中秋的时候,拜月的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在当地有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除此之外,当地过中秋时有吃芋头的习惯,这是因为,中秋时分,正值芋的收成时节。所以当地还有一句相应的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中秋已经成为中华各个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中秋起自汉民族,但随着汉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也传出了关河江山,传到了塞北草原,传到了长白山下,传到了密林边疆,甚至传到了祖国的屋脊——传遍了祖国的许多角落!我国的不少少数民族都有过中秋的习俗!
据统计,我国过中秋节的民族有很多,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壮、朝等几十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过中秋节独特的习俗。
蒙古族有骑马追月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男人们要彻夜骑马至天明,沿着月亮西升东落的方向一直追,看谁坚持到最后。
彝族的中秋节,不仅是团圆的时节,也是年轻男女挑选终生伴侣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青年男女汇聚在一起,大家欢歌起舞,未婚待嫁的青年男女就会在这个时候对唱情歌,如果对上了,就谈婚论嫁。所以,中秋节堪称彝族的“情人节”。
壮族过中秋节的时候,延续了古代的祭月传统,会请两名女巫做月神下凡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月亮神为“阴”是女的象征,所以请女巫来下神。
无独有偶,相较于蒙古族的“追月”、彝族的“跳月”、壮族的“请月”习惯,藏族有“寻月”的传统,广西侗族有“行月”的节目,德昂族有“串月”的活动等等——中秋真的已经走进了中华的每一寸土地上!
中秋节,早已走向世界其实,中秋节不仅走遍海内,还红遍亚洲!由于中国古代的影响力,所以许多亚洲国家也同样有着过中秋的习俗。比如说朝鲜半岛。相较于中国人对“中秋”团圆的寓意,朝鲜人赋予中秋“感恩”的色彩。朝鲜半岛的居民认为,在这个丰收的日子里,向逝去的仙人感恩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于是选择在这一天祭祖扫墓。
同样还过这个节日的有日本、越南、老挝、新加坡等!
值得一说的是越南,越南过中秋节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阿贵的故事。古时候,据说有个叫阿贵的少年,他很会看病。但他看病一不摸脉,二不问诊,全凭一棵树。后来,待他把所有病人都看好了,就带着这棵树一飞冲天,直达月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八月十五,便要挂出灯笼来庆祝阿贵飞仙!
随着中国人不断走向全世界,融入全世界,这个节日还将被带到全世界各个华人的角落,融于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
中秋节,由月及人,由己到家,不变的是底色——是每一位国人对团圆的追求,更是国人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追求。进入新时期,中秋节融入了全世界——为全人类展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更表达了在新的世纪里,全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精华!
一个中秋节,荏苒千年!还将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向大家道一声,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的传说及各个民族的中秋习俗】相关文章:
各民族的中秋节习俗01-18
春节的传说及习俗01-08
中秋节的传说及由来01-15
有关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01-18
少数民族中秋节有哪些习俗01-18
各个民族的过年风俗03-06
各个民族过年的风俗01-17
各民族中秋习俗介绍01-17
中秋节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习俗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