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

时间:2022-09-16 17:19:38 中秋 我要投稿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那么,古人中秋是怎么过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

  之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徵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之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古时中秋燃灯之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之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文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之四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了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等一行,行完礼,就算礼成。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之五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之六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之七吃鸭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之八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之九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不信邪之意。

  之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古代中秋节习俗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起源之说

  中秋节自古有之,起源之说却众说纷纭,没办法界定。史学界公认流传的说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应该起源在先秦时期,最早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是用来祭祀。

  古代的祭祀之礼,最早也是在周朝才有的。沿袭前人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除禁锢。君王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如此地位,是因为上天的恩赐。便把对太阳和月亮的好奇心,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敬畏”之心。在中秋节这天,君王会组织祭祀之礼,除了用来祈福,也会发放食物,是一种凝聚人们群众的做法。

  后来祭祀月亮的礼仪,渐渐流传到了民间,人们开始争相效仿,才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着月亮乞求福祉。这是中秋节,最原始的模样。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把这种丰收的喜悦之情,渐渐加在了中秋节之上,赋予中秋节一种,对风调雨顺的感激之情,与希望明年收成好的美好希冀。说白了,就是感恩秋天,让穷苦百姓们能够吃上饱饭。因此,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唐高祖李渊,当时起兵推翻隋朝,最开始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得杨广节节败退。不仅夺得了无数城池,还收下了很多来自隋朝投降的将士们。军队的势力越来越大,却出现了一个隐患,就是粮食不够吃。这时候裴寂提了个建议,将各种粮食糅合在一起,以“月亮”为由头,发明了“月饼”。虽然粮食的总量没变,但是有了“月亮”的由头,将士们像是有了希望。反而同仇敌忾,即便粮食不够,吃了这个月饼,仿佛也力大无穷一般。最后果然一举推翻了隋朝,人们为了纪念这种“月饼”,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一直赏月,吃月饼,来纪念那段历史。

  中秋节的发展与变迁

  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应该是在唐朝。唐朝是文化发展的巅峰,中秋节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十分盛大的节日。不仅民间流传甚广,在皇宫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传统节日。是因为当时大唐名将李靖平定了战役,唐高祖李渊举办欢迎仪式,连民间都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摆出了圆饼,让唐高祖大喜,当即写了一句诗:

  “仲秋”谐音“中秋”,就因为这件事,之后每年都在李靖归来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都开始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吃月饼、赏月,共同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也有无数诗人面对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想念之情。

  中秋节赏月,古人往往会赋予月亮特殊的意义。这首诗的背景,是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之后,遭遇贬谪,看到海上明月,心中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想起家乡的亲人,即便我身在远方,但我们仍然可以同赏一轮明月,以此寄托思乡情切,也是一种安慰自己的无奈之举。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日本也派来“遣唐使”,以学到唐朝的先进文化为骄傲,而中秋节这一习俗,也是这一时期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有过中秋节的习惯,日本人过中秋节不吃月饼,却学到了唐朝另一种美食,叫做“唐朝团子”,跟现在的大福差不多,在中秋节这天,他们会一起吃团子,祭拜月神。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节是唯一一个,和中国过节时间一样的节日,都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起于唐朝,但是真正兴盛,却是在宋朝。历史上一直流传“强唐弱宋”的说法,但其实并非如此,宋朝只是军事能力稍弱,但是文化发展,却并不比唐朝时期差。每年到了中秋节,宋朝人民都会提前准备吃食,有钱人甚至会包下酒楼,在酒楼之上,和亲朋好友一起赏月,不亦乐乎。

  宋朝人过中秋,讲究与民同乐,似乎在这一天,人们都能放下所有哀愁,沉浸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欢喜之中。上到王孙公子,下到贫民百姓,大家都引吭高歌,对月吟诗作对,一片和谐景致。除了喝酒玩乐,人们也渐渐对月亮产生了期盼,把这种愿景加在了赏月上。

  中秋节除了吃吃喝喝,还流行“拜月”。这种方式很像以前的人们拜魁星,男人希望月神保佑,能够仕途畅顺,女子也乞求福祉,能够得到嫦娥的恩赐,变得貌美如花。这样的活动,在宋朝层出不穷,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但也成为了一种风尚,盛行一时。

  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宋朝得到了大力提倡,不仅民间热闹非凡,就连皇家也会举办宫廷舞会,邀请大臣共同赏月,以示皇恩浩荡。而这种热闹的景象,在后来的元明清朝,却很难见到了。过节的花样也渐渐少了很多,大多都是延续前朝,吃月饼、赏月,看歌舞,已经没有什么新意。

  虽然后来的中秋节,不复往日的盛况,但在官员心里,仍然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因为从元朝之后,官员的放假时间,被一减再减,只有几个传统的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等会放假。而中秋节,也是难得的放假节日之一,即便不热闹,官员也会趁这个时间,好好和家人放松一下,聊胜于无。

  古人怎么过中秋节

  1、吃月饼

  月饼在古代,又被称为芙蓉、荷花等,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之意。苏东坡曾有诗云:

  在古代,中秋节就已经流行吃月饼和相互赠送,表达自己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月饼最开始是用来祭祀之用,到了唐朝才渐渐成为大家喜爱的食物。古人赏月的场景,往往是三五好友,加上几块月饼、美酒佳肴,算是古人的标准配置。

  2、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是一种为了增加节日趣味性的游戏。在中秋佳节的时候,“花市灯如昼”,往往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花市上也有很多花灯,上面写好了灯谜,等才子佳人们一起来解谜题。这一活动,无疑是将男女们之间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在花市街头,不知道充斥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独单心事。

  3、观潮

  看潮起潮落,最好的时间就是中秋节前后。古人观潮,是一件十分盛大的节日。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就是人们观看潮水的景象。

  除了观潮之外,还萌生了另一种衍生行当。每年到了中秋节前后,会有一行专门的“弄潮人”。顾名思义,就是在潮水中表演的人们,像是古代耍杂耍的,想要看弄潮表演,一般都要给钱,才能看到,节目类似现代的水上滑板。直到现在,在南方的江浙等地,中秋节也有很多人去观潮,成为了一种传统。

  4、熬夜与玩兔儿爷

  熬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在古代的中秋节,却另有一番说法。老人们认为,中秋节这天熬夜,可以得到福祉,熬得越晚,人们就会越长寿。因此中秋节这天孩子和大人们,都一边赏月,一边熬夜。对于孩子来说,中秋节的意义不大,就是能吃点好的,还萌生出一种玩具,叫做兔儿爷。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相关文章:

如何轻松的过面试02-10

如何轻松过面试01-15

过中秋节的作文02-02

古代人的智慧的小故事01-14

古代人春节吃什么12-16

如何让你的简历秒过初选01-10

职场孕妈妈如何轻松过12-23

成功人士如何过周末01-12

美国如何过圣诞的英语作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