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秋节习俗

时间:2022-08-31 16:20:36 中秋 我要投稿

中秋节习俗大全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时候,有很多传统的习俗,不知道大家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习俗,欢迎阅读。

中秋节习俗大全

  中秋节习俗1

  过去的东莞,一进入农历八月,人们就早早开始为中秋张罗了。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三、十四,做母亲的会到女儿家里去“送中秋”,就是提前去拜节,必备礼品有:月饼、鸡或鸭、猪肉、鱼丸、香蕉、柿子、禾椂(柚子)、花生、菱角、芋头芋仔、灯笼和宝塔(盛东西用的陶制品)等。

  “送中秋”时,往往是外婆提着大包小包地来到女儿家为女儿一家送上中秋祝福。但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日渐富裕,并不再追捧大鱼大肉式的中秋礼,也不再热衷于过节的繁琐过程,更多的人喜欢从简而过。

  所以送中秋的礼品也随之从简。不过月饼、灯笼、芋头、禾椂(柚子)、花生、柿子等是不可少的。不过也有些只要有月饼和灯笼再多加个“红包”就算送了中秋。现在送中秋的热闹气氛已逐渐降温,比从前显得平静柔和得多了。

  灯笼也是中秋节的主要角色之一,东莞还有中秋儿童提灯的风俗。传统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但如今,灯笼的制作也正发生变化,上市的灯笼大多屏弃蜡烛而用小电池代之,不但更加明亮还可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现在的灯笼多采用透明塑料胶制成,款式和品种可谓令人眼花撩乱、赞叹不止,日式的、中式的都有,如飞机、鲤鱼、卡通人物、八角花灯、走马灯、大小各异的红绸灯笼等。但对于中国古式的灯笼却难以再找得到,宝塔则更难得一见。

  东莞中秋也有祭神的习俗,贡品多为月饼、炒田螺、香芋、菱角等。中秋节当晚,祭神活动开始后,全家老小就把所有贡品搬到院子里摆上,并在四周挂上灯笼,由长辈开始祭神,乞求全家人的幸福。焚香、点烛、烧元宝、烧炮竹祀神,接着祀观音、祖先、灶神、井神、门官土地、五方五土(地主爷),今亦照例而行。

  在八月十五当晚,月上中天最圆的时刻,东莞也有传统的祭神、赏月活动。此前,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挂灯笼。一般多挂在家门口、趟栊、神台、天井,有天台的人家则竖一竹竿高高挂上;入夜时分即点亮各处所挂之灯笼,霎时,屋里、街上一片光辉。

  然后,对着月亮出来的方向,摆齐赏月的一切果品;再后是动手煲金银鸭粥或鸡粥,接近赏月时辰,集齐家中小孩,炒一碟田螺及渌(烫)一些乌榄。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赏月开始。开始赏月时,立即焚香、点烛、烧元宝及烧炮竹、放烟花,同时对着月姑(亮)开禾椂(柚子)拜月姑。祭完神后,大家就开始一起赏月、尝月饼了。

  另外,莞城中秋之夜有也拜宝塔之风俗,称为拜八仙。宝塔是一般陶器罐,圆形,罐外壁用多种颜色画上八仙画像,或时果,并要写“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富贵吉祥”等吉祥词语,这种陶罐称为宝塔。

  还要配上一件用麻骨串成纵五寸、横一尺六寸长方形的牌,用画上五彩八仙画像的纸裱于上,称为八仙牌。宝塔内须装花生(熟)、芋头(熟)、香蕉、柿子、月饼等,塔口上置一禾椂,宝塔旁摆着灯笼、果品、三牲,焚香、点烛、烧元宝、放鞭炮让小孩拜之。此形式是谓让八仙保佑孩子们好身体好运程,快高长大,和睦吉祥、聪明伶俐之意。

  拜毕,始尝月饼、果品、品茶、啜田螺、吃乌榄。旧俗,月饼当由家嫂按人数切开,而且一定要切得分量相当,每人吃一块自己的月饼后,才可以吃别的食物。据老东莞讲,对着月姑吃田螺和乌榄,日后眼睛会更明亮。

  最后的节目就是食金银鸭粥或鸡粥,直闹至深夜而兴不减。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小孩一般拜完月姑吃少许月饼、果品就上床入梦乡。还有一说,祀神和拜月用禾椂(柚子)和芋头芋仔是寓意为“和睦”、“富足”和“母子相连”合家团聚。田螺别名“攀桂”,月中有桂,蟾宫折桂,是考中巍科的典故,“蟾宫”,月也,故中秋之夜必吃炒田螺。

  中秋节习俗2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中秋节习俗3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中秋节习俗4

  近些年来,每当中秋节到来时,我总是借探亲之机带点沈阳产的名牌月饼给父母,可是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想完整地吃完一块月饼乃非易事。

  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吃月饼显然是一件非常让人奢望的事,不过再穷过中秋节时家里也要买上几块月饼,以保证节日当晚每人能够分得半块或一丫。说起过中秋节,老家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仪式呢!这个仪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将出来的时,家家户户将月饼和瓜果桃梨装摆放在屋外窗台上,意思是让月亮先享用。在东西摆放停当后,母亲常常会冲着月亮口中念念有词,大概的意思是感谢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平安和团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中秋节当晚供过月亮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饼,外加一个苹果或几粒枣(有时候还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对属于自己的一份月饼吃的总是非常仔细——反复咀嚼、品味,绝不会几口吞下。现在想起那时候过中秋节的场景,那气氛真是温馨快乐啊,感觉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的甜、那么的香、那么的令人回味!

  那时候,月饼的品种十分单一,无非就是枣泥馅、豆沙馅、红糖、白糖馅。特别是红糖白糖馅的月饼,里面有的有冰糖、青丝(红丝)、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发现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会把它保存下来,一时半会儿舍不得吃掉。现在经济发达了,日子富裕了,月饼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什么玫瑰馅、椰蓉馅、桂花馅,甚至还有各种肉馅的等等,花样真是层出不穷,难以计数。可是不管什么馅,什么风味的月饼,我几乎都不怎么感兴趣了,儿时那月饼的味道是现在的任何月饼都无法取代的。尽管那时候生活清贫,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精神是那样富足和乐观。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过去的时光。

  有位名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我认为,忘记了过去倒算不上是什么背叛,起码是缺少了一种前行的力量吧!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令我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贪图安逸和享受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催我警醒,让我前行的脚步不会轻易停滞下来!

  中秋节习俗5

  韩国的8月15称作秋夕,休息,就是我们中国的中秋节,秋夕对于韩国人来说,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代表着丰收,还代表着感恩,比起重庆来说会更加的隆重。

  韩国的中秋节其实也是源于中国,中国人过中秋节主要就是一家人团聚,韩国人过中秋节,除了应该全家人聚在一起以外,还会追忆祖先恩德,是非常重要的祭祖的日子,还需要扫墓。

  每年到了中秋节,韩国都会上演一种大迁移的壮观场面,和中国人过春节是一样的,火车票和大巴的票都非常难以购买,对于韩国人来说,一般都是开私家车回家乡,所以高速公路堵车也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韩国人在中秋节的早上,每家每户都会摆好水果酒,松饼,各式各样的水果来祭拜祖先,韩国的传统是有长子继承家族的正统,所以在中秋节祭拜祖先的时候,一般都是兄弟们到大哥家里面祭祖,祭祖的典礼开始的时候,男人们都要恭恭敬敬地站在系坐前面,阻击的家族长子应该先把家里面的大门打开,这个意思指的就是请老祖宗回到家里面,然后再率领家族人员一起扣礼。

  除了祭拜祖先以外,中秋节还有扫墓的习俗,一般都是在中秋前的一天,或者是前两天举行,最近,很多人都是在当天举行,因为韩国人的祖坟一般都在山上面,所以也叫做上山,中秋节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便你那一天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抵不过上山的重要。

  中秋节习俗6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南昌最特别的地方就应该是中秋节送鞋了。在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这其中,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

  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在南昌的方言里面,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有的家庭,在中秋节还会有吃鹅的习惯。此外,在沿袭了古代祭月的习俗的同时,南昌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

  舞草龙灯是婺源乡村庆中秋的古老习俗,意在祈福、图吉利。草龙灯是由稻草、木棍扎成的一条龙。中秋之夜,乡亲们会拿出祈福用的香灯,点燃插在草龙上,长长的草龙灯星星点点,与天空的明月对应,煞是壮观。

  堆宝塔,是孩子们中秋最欢乐的时光。这一习俗,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晚饭后,孩子们在家门口、巷子里或在河边,用砖头堆砌起一个个圆形的空心塔,在塔上摆着月饼和食品,塔下面烧着火。当灯塔内的火堆燃起之时,狂欢时刻便拉开帷幕。而在绩溪,当地儿童会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

  赣南客家人,除了吃团圆饭和吃月饼之外,还有祭月、拜月姐、舞火龙等中秋习俗。其中,舞火龙是赣南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些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有长有短,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线香。盛会之夜,十多个年轻人生龙活虎地高举龙身,一阵鞭炮响过后,一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锣鼓声中欢腾起舞,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传说,舞火龙还可将瘟疫驱除。据说舞了火龙后的村子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

  每逢中秋佳节,江西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寓意团团圆圆。粑的形状各异,有圆球形、有圆饼形、还有长方形等。粑的颜色为原料本色,经蒸煮加温后自然变色形成。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中秋节习俗7

  日本人: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去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打出“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中秋短信《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的?》。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去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近日举行了提灯笼游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民族服装游、灯笼游和花车游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

  中秋节和过春节一样重要,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中秋佳节。

  韩国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喝酒、打麻将、跳舞、赏月等。中秋节习惯吃"松糕",这是有点类似月饼的食物。

  中秋节习俗8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习俗9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民族都非常重视,在中秋节的那一天有一个习俗,吃月饼和寻找传说中的嫦娥,月饼代表着团圆,但是每当我们吃月饼时,有没有想到过远在异乡的游子呢?他们在中秋节独自一个人在外,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月饼,静静的抬着头看着圆圆的月亮,心里该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过中秋节啊,中秋节之夜。

  过中秋节了,就不提这事了,我来说一说我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吧。

  在过中秋节前好几天,妈妈就就把那好吃的月饼给我和弟弟买好了,而且还是好多好多的,让我和弟弟一气儿吃个够,这下可把我和弟弟高兴死了。待到中秋节真的来临时,月饼全都不见了,知道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吗?猜猜啊。告诉你们吧,不许告诉别人哦,都跑到我和弟弟的肚子里去了,呵呵,我们两姐弟很能吃吧。妈妈发现月饼都被我们吃完了,苦着个脸,纳闷我们怎么这么能吃啊,就又忙去买来。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坐在桌子旁,妈妈靠在爸爸的肩膀上,我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弟弟小就躺在了我的怀里了,我们每个人嘴里都吃着好吃的月饼,一边赏月,我们都正看得入神。突然听见弟弟喊了起来[妈,嫦娥怎么还不出来,你们不是说只要我一直看着月亮,嫦娥就会下来给我礼物吗?她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不想给我礼物了。]弟弟嘟着他的小嘴,等着妈妈的回答。妈妈冲弟弟笑了笑,说[儿子你听妈妈说,妈妈是为了让你安静的看会儿月亮,不让你打扰我们,才骗你说嫦娥会给你礼物的,因为你一点也不老实,只有礼物才能让你安静一会儿啊。]弟弟听没有礼物,顿时哇哇的大哭了起来。妈妈说你哭的话妈妈就不给你买礼物了,如果你不哭的话,妈妈就给你买很多很多的礼物好不好啊。弟弟一听又有礼物,立即停止了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吃着月饼,抬着他的小脑袋看起了月亮。院子里又恢复了安静。妈妈挨近我,靠在我的耳边说[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么快乐的过中秋节,你说远在异乡的游子们,会怎么样]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在我们一家家的在一起团圆时,那些游子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坐在窗边吃着月饼看着月亮,两眼望着圆圆的月亮,可是两眼已充满了泪。他们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寂寞啊,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盼望能早日和亲人团圆啊。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在这一天梦想成真,早日和亲人团圆。

  中秋节习俗10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各地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于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四川省: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糍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节习俗11

  中秋节习俗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近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12

  中秋节吃什么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见中秋节当然吃月饼了。

  但是根据各地的习俗不同,吃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鸭子,吃南瓜,饮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节,据我了解湖南安陵书院举行的中秋节赏月活动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养生归原,名菜如下:临武鸭、东江鱼、洞庭湖大闸蟹、桂阳坛子肉、马田豆腐、永兴香螺、槟榔芋头、沅陵板栗等。

  吃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也是相当久远。

  中秋节习俗13

  1、吃团圆饭

  老广州人的中秋从“吃团圆饭”开始。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示“月光团圆”。所吃菜式除了年节当令的蔬菜、肉类之外,还必有一道“圆蹄”——即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作料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2、树中秋

  旧时的广州,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笼。到了夜里,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房屋的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羊城人也叫“竖中秋”,又叫“树中秋”。谁家的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会给小孙子送灯笼,还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孙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3、耍禄仔

  “耍禄仔” 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4、拜月光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5、炒田螺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头

  广东有个传统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还要备上菱角。中秋节给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壳后切成粒状煲粥,赏月吃过月饼之后食用,可减少油腻感;用盐水煮熟后捞起,一边赏月一边食用也很有趣。

  9、舞叶龙

  还须一提的是,过去在广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带,中秋节晚上有舞叶龙的习俗。用榕树枝叶扎成一条三四丈长的青龙,用两个芋头作龙眼,再斩两条树丫作龙角,由十几个后生仔举着它舞,穿大街、过小巷,边舞边唱:“龙来到,?钱?无数;签钱买草绳,今年又太平;签钱买蜡烛,年年起大屋;签钱买元宝,明年娶新抱(媳妇)!”儿童挽着彩灯,尾随后面跟着唱。众人争着拜龙,把点着的香烛插在龙叶身上,这条青龙渐渐变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火龙了。

  中秋节习俗14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中国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中秋节习俗15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宁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亲或迎娶新娘。旧时商界对中秋节颇为重视,至时祭月祀祖,宴请伙计,并由商会牵头集资请戏班演戏。过去中秋也是商铺的结账日,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中秋令节,商铺咸结账。”

  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烧斗香

  中秋烧斗香寄寓着人们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当月兔东升时,家家户户都将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门口,香气氤氲,整个院落弥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烧斗香的习俗已绝迹了,可能连花甲老人也没见过,古稀老人也要记性好的方能回忆起来。

  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习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近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中秋节习俗16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4、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5、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x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t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6、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中秋节习俗17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习俗18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悦乎!

  博饼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相传是300年前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为宽慰士兵佳节思亲之情而设的,后来流传于民间。

  中秋节前夕,商家就经销供戏饼用的“会饼”,共63块,隐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数。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之数,七九六十三是王爷之数,郑成功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饼亦称“博状元饼”。会饼仿照科举规制,设特大号饼一个为“状元”饼,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

  依此二号饼两个为“对堂”饼,直径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号饼四个为“三红”,直径2至3寸,代表“探花”;还有“四进”饼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代表“进士”;“二举”饼十六个,直径约1寸,代表“举人”;“一秀”饼三十二个,直径半寸有余,代表“秀才”。

  “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亲友相邀,每人轮流用六个骰子在碗里掷数,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红点的多寡获饼,直到把饼分完。

  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

  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烧塔仔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

  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4个角,另几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辉。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在私有制的旧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农民总是祈望苍天风调雨顺;祈望土地老爷保庇无虫无灾,耕作顺利,五谷丰登,于是便在中秋这一天,用篮子装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别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去祭敬,以期来年获得好收成。

  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

  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中秋节习俗】相关文章:

中秋节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习俗01-03

中秋节习俗——客家习俗12-15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中秋节习俗01-30

中秋节的习俗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02-25

中秋节习俗12-25

中秋节的经典习俗06-21

中秋节的习俗09-22

清朝的中秋节习俗04-08

★中秋节习俗作文01-06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