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溯源及传说旅行小知识
中国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 ,每一个节气表示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具体位置。清明,是24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在春分后十五日,大约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
《帝京岁记胜》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说明清明时节,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天清气朗,草木繁茂,天地间一派生机。
“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后来加入了寒食禁火、踏青、扫墓的习俗后,才形成了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同寒食节就有着一定的渊源。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是冬至后第105天,与清明相距不过一两天而已。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
寒食节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取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因季换火之俗。每次换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 秋官 司渲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说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专管取火的司渲氏在仲春用木铎警告人民小心火烛,以免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后来演变为禁火一个月,因此在这个月内所吃的食物都是干粮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往后因为吃一个月的寒食,不利于健康,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在宋朝以前,清明仅是个附属在寒食节习俗中的一个次要日。它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另一个阴历三月上旬的上巳节。而清明节扫墓,更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但是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当接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则感人肺腑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宠妾骊妃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为了逃避骊妃的迫害,被迫逃离晋国。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几天没有食物。当时大臣介子推护驾跟随重耳,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充饥。
重耳在流亡19年后,返国即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一一加封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因为由于介子推还乡探母,晋文公便忘了封赏他。后经他人提醒,他才想起旧事,心中愧疚。便亲自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访,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影。
由于介子推是个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献计说,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了母亲,一定会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火烧绵山,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却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看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并发现一片写着血书的衣襟: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十分伤心,即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次年寒食节,晋文公到介山祭介子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发现那棵柳树已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条,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子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于是,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这就是清明“折柳插头”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溯源及传说旅行小知识】相关文章:
清明节溯源及传说04-02
清明节的由来及传说03-27
清明节民间习俗及传说11-10
有关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04-07
清明节的寒食解读及传说04-06
清明节来历介绍习俗及传说11-10
清明节的习俗由来及传说10-28
清明节的传说02-24
关于清明节传说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