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明节各地的风俗
台湾的清明节风俗
台湾的清明节既有大陆的风俗习惯,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这时风和日丽,空气清新,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所以《群芳谱》称之为“清明”,并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台湾,清明节是一年里所有节日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挂纸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没有路费回家的人,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
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培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锄头、镰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坟墓上扫墓,一般分成“挂纸”和“培墓”两种扫墓仪式。“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纸”、“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挂纸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培墓”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夕,先要用锄头或镰刀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重新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台湾的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摆艾上祭品。清明节,台湾家家户户都要门前要插上柳条和艾条。在扫墓时,从福建去的闽南人后裔,除了准备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作祭品外,还要包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千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然后蘸着甜酱或辣椒酱吃。而从广东去的客家人子孙,则要准备猪肉、鸡、蛋、鲍鱼和豆腐干等五种祭品,并做艾糍、蒸发糕,拜祭自己的先人。等拜过祖先,烧过香纸后,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给大家,在墓地上野餐。这时,父母或家长就对儿孙讲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和开发台湾宝岛的业绩。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在培墓时点“姓氏灯”,祭拜之前燃烛,祭祀后不熄灭,而是将它小心地放在灯罩内带回家(沿途不可使其熄灭)放在祖先的灵桌前。
而台湾漳州籍人不过清明节,却过三月三。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的“清”在“明”之上,于是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初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州籍人就将此习俗保留至今。
现在台湾的清明节,人们更重视春游踏青。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
(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河北清明节风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清明节风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清明节风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清明节风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