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来历

时间:2024-09-04 11:40:2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来历12篇[合集]

  端午节的来历 篇1

  端午节到了,人们就会唱起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你们想知道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的来历12篇[合集]

  端午节又被称为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线”。各家要插“无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可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但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透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遗体。现在我们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可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这就是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你们知道了吗?

  端午节的来历 篇2

  活动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3、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 《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 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 讲述屈原的故事。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 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 品尝粽子。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注:有关端午节的风俗见《教师资料手册·科学社会》分册)

  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来历 篇3

  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爷爷说:“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要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爷爷还说:“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或手腕上,称为长命缕,听说可以长命百岁。家家户户插上‘五端’:有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我正在家看书,突然闻到一阵清香,我跟着香味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奶奶在煮粽子,我偷偷吃了一个,是红枣馅儿的,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

  端午节的来历 篇4

  端午节的起源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始”、“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称为端午节。 农历以地支为单位,正月为建阴,二月为卯,紧接着五月为戊,故称五月为戊月,“五”与“午”相连,“五” ”是正数,所以端午节的名称是端午、崇午、端阳、中天等。 从史料记载,“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盛夏端午,烹枭角粟”。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抽白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就被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熏白术、当归,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镇邪。 虽然每年都过端午节,但端午节的由来却不是很清楚。 综上所述,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屈原说。 这一学说最早记载于南朝梁吴俊的《续期斜记》和北周宗默的《荆楚岁史记》。 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后被龙困。 世人为之哀悼,在这一天将五彩粽子投入水中驱龙。 又相传屈原跳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即划船救起,直奔洞庭湖,却不见屈原遗体。 那时,恰逢阴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人们得知是在打捞贤臣屈大夫,又冒雨出发,争先恐后地划船进入浩瀚的洞庭湖。

  人们为了表达哀思,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赛龙舟。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似乎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绣《端午》诗为证:“谁说端午节,有千古传闻是屈原,楚河空无一物,冲不去,可笑。 直臣冤枉。”

  二、樱桃神说。此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化为道神,世人哀悼祭祀,故有端午节。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有:

  (1)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是吃粽子和赛艇,都与龙有关。粽子丢入水中常被蚊龙偷走,而赛龙舟则用于赛跑。

  (2)赛龙与古吴越地区的关系尤为深厚,而吴越人依旧有剪掉头发纹身的习俗“看起来像龙子”。

  (3)古时民间有五月初五“以彩绢绑臂”的习俗。 这应该是纹身“如龙”习俗的遗风。 四、邪天说。 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为邪日。 《录事春秋》“盛夏”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禁欲斋戒。 《夏孝正》记载:“此日藏药,祛毒祛疙瘩”。 《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为兽兰浴”,五日为忌日的传说较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出生于5月5日。

  其父劝其母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之子,比虎期大,对父母不利”。 《风俗之风》一遗失文云:“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载:“忌提正月、五月之子;不可与正月、五月之子杀父杀母。月。” 镇邪”。宋徽宗赵佶出生于五月初五,自幼被寄养在宫外。由此可见,五月初五被视为辟邪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不吉利的一天,这样一来,在这一天种菖蒲、艾叶以驱鬼、熏白术就顺理成章了。 、白芷饮雄黄酒可避疫病。 五、夏至说。持此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和《关于端午节的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

  (1)权威的隋史记《荆楚岁史记》中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但吃粽子却写在夏至节。至于景都家庭教育,杜玉卿写的《玉烛书》隋代把它列为夏至的娱乐节目,可见不一定是为了救救投河自尽的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其实与屈原无关。

  (3)《千古香艳》一书对端午节的第一解释是:“日叶在阳,端午节在盛夏,故端午节也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至,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

  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也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最早出现在端午节的端午食品应该属于西汉时期的“孝庚”。 《史记》《武帝本纪》引为淳言:“汉使东君送枭,五月五日,以枭汤赐百官。恶鸟食之。” 大概因为猫头鹰不好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风俗并没有持续多久。 档就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于东汉后期。 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风土记》:“五月初五,同夏至……初一,以茭白叶裹糯米,拌以小米,以浓灰汁煮之。与此同时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还有一种端午节饮食,叫做“推”,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后来就绝迹了。只有《风土记》中称为“焦熟”的粽子,因为依附于屈原的传说,成为千百年来最流行的一种端午节饮食。从《风土记》记载的做法来看,当时的粽子是以小米为主要原料制成,除小米外没有添加任何其他馅料。但是,在讲究美食的中国人的巧手经营下,我今天看到的粽子,无论是形状还是内容,都各有千秋变化。首先,从形状上来说,各地的'粽子都是三角形的,四角形的 r、圆锥形、枕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质因地而异。 由于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用竹叶包粽子。 大多数人喜欢用新鲜的竹叶,因为用干竹叶做的粽子煮熟后不会有竹叶的香味。 北方人习惯用芦苇叶包粽子。

  芦苇叶细而窄,应两三片叠放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别很大。 有重达两三斤的巨型粽子,也有不到两寸长的小巧玲珑的甜粽子。 在口味上,粽子的馅料荤素兼备,甜咸兼备。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味偏咸。 材料的内容是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加糖吃。 另一种是红枣粽子,馅料主要是红枣和果脯。 第三种是豆沙粽子,比较少见。 华北还有一种粽子,用黄小米代替糯米,用红枣做馅。 蒸熟后,可以看到鲜红的枣子嵌在黄色的粘小米里。 有人称它为“包金玛瑙”。 浙江湖州粽子,米香软,分咸甜。 咸鲜猪肉,浸泡在优质酱油中。 每个粽子里都是肥肉和瘦肉各一块。 甜粽子的馅料是枣泥或红豆沙。 在上面加一团猪板油。 蒸熟,猪油融入豆沙,非常滑润适口。 “五芳斋”出产的粽子尤为出名。 馅料都是专人挑选,有八宝粽、鸡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椒盐饺子也别具一格。 糯米、红豆浸泡半天,加入花椒面、川盐、腊肉丁少许,包成四角粽。 大火煮三个小时,然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烧至焦黄。 吃起来外脆里嫩,味道十足。 广东中山芦豆粽的特点是圆棒状,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两类。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子酱、枣泥; 闽南粽子分为碱粽、肉粽和豆粽。 碱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 具有粘、软、滑的特点。 与蜂蜜或糖浆一起冰镇食用特别美味。 肉粽的配料有红烧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 厦门的肉粽最为有名。 豆饺子在泉州很受欢迎。 它们是用九月豆和少许盐混合并用糯米包裹制成的。 蒸熟,豆香扑鼻,有的人加糖吃。 .

  端午节的来历 篇5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篇6

  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从前,有一位在楚国的诗人,他叫屈原,屈原非常喜欢自己的国家。后来,楚国被攻陷,眼看自己的国家将被打倒,屈原伤心极了,只能跳江。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往江里扔粽子,保护屈原。渐渐的,这种习俗成了一种节日,那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13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中秋节、春节、端午节……你知道我喜欢什么节日吗?告诉你吧!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告诉你吧!传说屈原是古时楚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倾襄王听信谗言而受到迫害被流放到江南,令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因此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类罗江。当地百姓知道后很难过,都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捞屈原尸体并投五色丝粽子落水中,以祭祀屈原和驱赶蛟龙。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吃粽子、赛龙舟而形成的习俗。

  每逢端午节时,奶奶就拿了许多粽叶包起了各种口味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绿豆粽……我最喜欢的就是碱水粽了。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变成金黄色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发现里面还有红红的豆沙,非常香甜。

  端午节不仅可以吃到粽子还可以看龙舟比赛。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篇7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的来历 篇8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

  位于介休绵山的介子推母子像。介子推是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他有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各地也都有着很多传说。我们只能把这些说法罗列出来,供诸君一览。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还有赖于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时,我国江汉平原的人民必食黄鳝佳肴,他们认为“端午黄鳝赛人参”。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鸡蛋

  我国很多地区有在端午节吃蛋的风俗。茶叶蛋、盐水蛋、大蒜蛋都是端午节的风味佳肴。

  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打糕

  朝鲜族同胞在制作打糕。端午节也是朝鲜族人民的节日,打糕是他们最主要的端午食品。

  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的来历 篇9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的来历 篇10

  1、端午节的由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俗称端阳。重五。

  据说,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兰沐’的习俗。但是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蛟龙给吃了,所以就用雄黄酒望江里洒,把蛟龙灌醉,人没怕屈原饿着,说依旧用树叶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现在流传的糯米种子就是。

  每到农历五月五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种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每家都打扫庭院,挂艾叶,选菖蒲,撒雄黄水,喝雄黄酒。这些活动反映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也让我们为这些烈士骄傲,自豪。

  除了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许多这样的传统节日,我国的烈士也有无数。让我们共建美好家园,不辜负这些烈士们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让我们90后创建新的未来,让世界永远和睦相处,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2、端午节的由来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还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3、端午节的由来

  说到端午节没有人不知道吧,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两千多年前,有七个国家分别统领中国,燕国,秦国,楚国等等。 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生于楚国,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富强,便做出了一个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这个昏君,偏偏听信奸臣的话。把他流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之后,他每次都赶路去都城,把方案给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国突然向楚国进攻。楚国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国的居民都叫苦连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块大石头跳下汨罗江,楚国的百姓很伤心所以就排龙船去打捞他的尸体,把粽子丢进水里,给鱼虾吃它们吃饱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了。

  所以,人们就把那一天定为“端午节”。现在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了吗?

  端午节的来历 篇11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今日端午,让我托诗人的福,请你多吃些粽子;让我驾一叶龙舟,满载祝福驶向你;让我挂一把艾蒿在你门前,愿你平安;让我为你斟一杯雄黄酒,盼你安康。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一千朵玫瑰给你,要你好好爱自己;一千只纸鹤给你,烦恼永远离开你;一千颗幸运星给你,好运一直围绕你!祝端午节愉快!

  睁开眼晴时,希望你能看到我祝福,祝你有个阳光般的心情;闭上眼睛前,要你收到我的问候,晚上做个好梦,祝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的来历 篇12

  端午节的真正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包粽子是为了投食屈原,赛龙舟是由人们划船搜救屈原演变而来;后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那么端午最早的起源是什么呢?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祀龙图腾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在正南中天(就…头顶),是龙飞天的日子,这一天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上古先民就选择这一天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祭祀部落龙图腾,同时祈求祛病防疫,风调雨顺。

  苍龙七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早在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对,就是“黄道吉日”那个黄道,并非赤道,是古人从地球上看,太阳慢慢在星空背景上围绕地球转一圈的路径)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组,即为“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也是“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由来)。

  每个“象”都有七个星宿组成,东方的七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型形象,被人们称为“东方苍龙”。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出现在地平线上,即为“龙抬头”;

  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此时即为“端阳日”,又叫“端午日”。

  这,就是端午真正的由来!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端午节就蕴含了丰富的天文星象知识,给我们先祖的智慧一个大大的“666”!

  安徽端午节吃什么

  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合肥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

  2、绿豆糕

  老辈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旧时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之所以选择绿豆糕,是因为南方气温湿热,而绿豆性味甘寒,正好用来清热解毒。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热酷暑的现实选择。

  3、鳝鳖

  在合肥地区,有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箭杆黄鳝马蹄鳖”。此外,环巢湖一带,还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

  4、花糕和苋菜

  另外,端午节这一天还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浪肠子”。

  5、端午粑

  怀宁一带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

  扬州端午节习俗

  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吃

  提到端午的吃,让人想到的肯定是粽子。扬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的粽子很绵软,比较松软可口,而扬州的粽子很紧实,很有嚼劲,这和扬州人包粽子的手艺有关。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

  除了粽子扬州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端午回娘家,带的礼品里必定要有绿豆糕的。

  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喝

  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如果大家看过白蛇转的就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显出原形的。

  扬州端午节习俗:端午的穿

  孩子要挂“百索子”端午清晨,大人会给小孩挂上百索子,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为了辟邪,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端午节的来历】相关文章:

端午节来历12-31

端午节的来历12-23

中国端午节的来历09-26

端午节的来历[精]06-13

有关端午节的来历01-13

端午节来历的日记01-31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05-28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合集】08-03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06-18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