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散文

时间:2024-06-23 17:43:0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散文(合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散文(合集15篇)

端午节的散文1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的散文2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就是多么期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就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绪!

  汨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此时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此时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齐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齐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就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我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可就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必须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就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就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却不常有,你就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这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此时为的就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散文3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佳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这是一惯的习俗,殊不知还有另外一种欢渡端午节的方式――那就是我记忆里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杜鹃花,里面藏着神奇的梦,这梦便是童年时代过端午节的欢乐场面。它如一缕沁人心脾的花香,萦绕于我的心头,久久不能逝去;它有紫丁香般的芳香柔嫩,像绸缎般光滑,像白纱般轻盈,轻轻划过我的记忆之窠,然后,它驻足,稳稳地栖息在了记忆的巢穴里。

  每年端午时节,漫山遍野的桃花会尽情绽放,芳香像雾一样弥漫开来,桃花粉嫩欲滴的花瓣在金色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分迷人。布谷鸟婉转动听的叫声像钢琴曲一样美妙绝伦,在睡梦中,我朦胧的思绪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飘来荡去,布谷鸟的叫声仿佛一根无形的引线,牵连着我的思绪,带我走进了繁花似锦的温暖国度里。睡意朦胧中,我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烤制食物的味道,厨房里传来一阵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的'声音,仿佛演奏着一场交响乐。此刻,我已睡意全无,一骨碌从炕上爬了起来,循声赶去了厨房里。

  我像一只松鼠一样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门口,伸首好奇地四下环视着厨房。只见厨房里雾气腾腾,透过热烘烘的气霭,我看见案桌上摆着几碗洁白如玉的凉粉,碧绿的小菜和深红的醋汤也调制好了。我的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着,她正在捞面条。金黄色的面条又细又长,十分匀称,挑在竹筷上,像一道金灿灿的瀑布。我知道她又在做凉粉和凉面了,因为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粉凉面吃。即使十分贫穷的人家也会拿出珍藏的白面,做一顿美味可口的凉粉凉面,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端午节是因地而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粽子、赛龙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习俗。我的故乡过端午节的方式很迥异。端午节那日,当天还是灰蒙蒙的时候,除了小孩子还沉浸在睡梦中外,大人们会早早地起床准备过端午节。端午节,人们会用面捏出蛤蟆、蝎子、蜈蚣之类的动物,在涂了一层油的热锅里烙熟了,用一根细线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象征着驱“五毒”。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好像一颗颗在热乎乎的土地里不安分的潮湿的种子一样,对一切充满了神秘的期待感。

  端午时节的绑花线,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五彩缤纷的花线拧成细绳绑在手腕和脚脖子上,我们便有了安全感。因为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总喜欢三五成群地往河坡等草木茂盛的地方跑,郁郁葱葱的草丛中有可能潜伏着凶猛的蛇,一不小心会被咬到。如果绑了花线,蛇看见了,就会灰溜溜地逃走。平时,一走到草木茂盛的地方,我们总会提心吊胆,像老鼠躲避老鼠夹一样翘首蹑足,瞻前顾后;现在,我们可以大步流星地从草堆里走过去了。端午的花线是一直戴在手腕上的。无论是吃饭、洗脸还是睡觉都戴着,以致于花线变得油腻腻的,彩色的颜料染花了手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等待着大人们绑花线时的心情不亚于拿破仑受冕时的喜悦。

  厨房里的蒸汽像水一样四处流动,我奶奶的身影像滴进水里的糖浆一样,忽隐忽现。我在空荡荡的门框上倚了片刻,便摇摇晃晃地走到案桌前,奶奶头也没有回,她正在灶前像一只轻盈的蝴蝶一样旋来转去,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我看见案桌上摆着一盆烙得黄澄澄的蛤蟆、蝎子,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盆子里,栩栩如生。我在里面挑挑拣拣,选了一只肥硕的蛤蟆和一只瘦弱的蝎子。我兴高采烈地走过去,举起手中的蛤蟆和蝎子给奶奶看,奶奶的眼珠在眼眶中打着转儿,仿佛两颗大理石弹球在艳丽的天鹅绒上滚动似的。她说:“去洗脸吧,一会儿我们要去庙里。”我告诉她我洗过脸了,于是,我便走出了厨房。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一路走着,眼前是几座小山冈,呈螺壳状,静静地伏在那里。我们停下来稍作休息,奶奶胳膊上挎着竹篮子,篮子里装着敬神用的献果。山冈后面是一座巍峨高大的山,山顶上有一座寺院。从远处望去,山很大,寺院很小,寺院宛若一只伏在巨石上的蜗牛。我侧着脸望着身旁的奶奶,她的目光越过田野划过山冈向远方延伸出去,她的面容静若磐石,仿佛在静听神的指示。这时,从山顶上传来几声空旷的钟声,它像大地的脉搏一样,缓慢而有力。我们继续向前走去。到了寺院里,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僧人。他面目和善,待人接物都是心平气和,令我和奶奶佩服不已。我的奶奶是神的信奉者,她每年端午节都要来寺庙上香敬神,我也深受感染。于是,我们和僧人一同来到了正殿,殿堂气势宏伟,里面塑了几尊高大的神像。神像的脚下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一个铁架子,架子上挂满了无颜六色的香囊荷包,荷包里装着香料,使得殿内香气缭绕。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荷包小心翼翼地挂在架子上,并虔诚地磕了三个头,我也跟着磕了三个头。随后,我和奶奶又到其他几个庙里烧了香,敬了神。有了神灵的恩泽,这个端午节过的十分愉快。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是神圣而又美好的。它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当想起故乡的端午节,它的神秘感就像树胶一样缓缓流动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

端午节的散文4

  又是一年端午到,又闻家乡粽子香!

  农历五月初五,一个原本平平凡凡的日子,传说因与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投江殉节壮举有关,才演变成为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

  家乡的端午节,留在我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吃粽子、洗龙舟水和看赛龙船。

  端午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做粽子了。这是过节少不得的俗例,我的童年时代是物质生活最匮乏的时期。不要说是肉类,就是包粽子的主要原材料糯米,也是稀罕物。母亲为了每年这必不可少的习俗,把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点糯米拿出来,淘出细沙石洗净浸泡好,放进早已准备的簕条包装里,埋入用鲜嫩野生香叶包裹着那丁点的肥猪肉,然后安置锅里隔水用猛火蒸上三五个钟头,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就做成了。母亲做出的粽子的形状,也是千篇一律的四角形和长方体状。因为原料的缘故,显得小巧玲珑的,剥除了包裹的簕条,糯米肉馅的粽子就不够两口。不过,心灵手巧的母亲,为了满足我们兄妹这一年一度吃够粽子的欲望,总是变着法子,巧用其他材料包粽子。通常母亲用来代替糯米包粽子的就是黄粟了。这种黄粟属于不太高产的杂粮,在“以粮为纲”的生产队时期,一般是不作大面积种植的。可为了一定的用途也种了少许,可分到各家各户也就是凤毛麟角了,好在家里有自留地,每年母亲都要求父亲种上几厘地。虽然,这黄粟做的粽子也如糯米似软绵和有一种独特的芳香,但吃起来口感就比糯米的差多了。不说它的馅是红豆或绿豆的,缺少油腻。即使是包着大块的猪肉,吃起来也没有糯米的那种软滑,有种咯喉沙子样的感觉。可当时饥肠辘辘的胃容不得我们的挑剔这些,不管是粟子还是糯米的,到手总是津津有味地大口吞咽着,除了香味,其他的口感就不存在了。

  洗龙舟水,一般是在端午节的中午后。童幼年时,母亲往往一早就从屋后山里采回了那些树叶茅草藤蔓,再加进艾枝放进锅里添上水,用慢火熬好。倒出洗澡盆里凉冷后,把我们剥光衣服浸泡在里面,说是什么洗懒筋。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具有祛风去邪的药浴。特别是那种艾草,据中草药书记载,它具有祛风寒散热毒的功效。因此,端午前采回的艾枝,除了母亲用来给我们兄妹熬洗澡水外,父亲在五月初一那天早晨,既拿刚采回的鲜嫩艾枝安插大小门的门楣两边,又要我们把它放进洗脸盆里泡水洗脸。父亲对我们说这样做是为了辟邪的。还有他用这天采的艾叶晒干后,拿瓦片用文火炙烤制成末状,然后装进一个小布袋子,留作婴儿三、七、十二朝“锁”和老年人中风的`“药灸’之用,听说是很灵验的。我和大哥出生后都被烧过这种“艾火”,至今嘴角两边都遗留下俩对称的疤痕。稍大了点,我就不愿洗这母亲拿来专洗我们“懒根”,并散发着臭味的山草药水了。端午节这天,还不到中午时分,就跑得无影。与三五个伙伴相约出到村边的小河,潜藏清凉水中,任由岸上的母亲喊破嗓子,也不肯回家。这时,我们洗龙舟水才是欢乐无穷的,不受约束、没有羁绊、尽情放纵......

  至于看精彩的赛龙舟,那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家乡附近,端午节有举行龙舟赛的地方。最近的也有十几公里,单靠我们稚嫩的双腿赴会。即使筋疲力尽赶到那,也是曲终人散,连屁臭也闻不到了。我记得幼年时的那次看赛龙舟,是搭乘大哥的自行车去到邻镇的沙田港。不过,平时显得特空旷的码头,此时却密密麻麻扎满了人,视线不知被几层人墙遮挡,只好退回离比赛场地很远处望洋兴叹了。其时没有望远镜,即使眼睛睁得生痛,也不知所以然。这次观看赛龙舟,简直就像做了个梦,有头无尾的,令我沮丧极了。真正看上端午节龙舟比赛,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为图名利业余时间喜欢写些自认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被县文联吸纳为会员,结识沙田镇的文友付。那年的端午节,他邀请我去观龙舟赛。为不负好友的盛情和满足好奇心,我携上还是初恋女友的妻子,去到付的家。一桌海味十足的丰盛午餐之后,文友付带我们来到海港码头。因海水还没有涨潮,比赛还没开始,我们只有占着最佳的观看位置守候。龙舟赛开始,已是黄昏时刻,因为朋友要我们留宿。我才安心地从始至终观看。这时,涨满海水的港湾里,并排着该镇参赛的几个渔业队几艘长约十多米雕刻着龙头龙尾图案的龙舟里,坐着十多个健壮的中青年渔民,龙头位置安放着一个牛皮大鼓,打鼓人站立船头。随着一声清脆的发号枪响,比赛开始了,几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方的海面冲去。此时,几乎一致的咚咚震耳鼓声,有节奏地指挥各自的参赛队员,鼓舞着队员用力划桨,原先并排的龙舟很快就分出先后。大约十多分钟,胜负已经揭晓。令我们意犹未尽的龙舟赛活动,也在落日的余晖中降下了帷幕。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家乡过端午节的热情也慢慢消退了。端午的粽子乡亲们懒得做了,附近赛龙舟的活动也罕见了,至于过节那山草药浴更没多少人传承。这种对传统节日冷淡,也许是与我们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关吧?可我还是怀念少小时过端午节的种种快乐时光。

端午节的散文5

  儿时的端午节

  题记:“端午节,蒿里采青,儿时的一幕一景时下已经很难再现,工业文明的今天,冲淡了这些历史文化,想起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可以凝厚在一个小小的五色线圈里。是了,记忆深处珍藏的恰似那些再往后的日子里再难重回的当初,每及这些,惦念的岂止是良辰美景,更是故乡景,父母情。”——端木青云

  在此清明节到来之际,总想抒写一些文字,悼念我的母亲,略表哀思。

  儿时的端午节,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是个盛大的节日!令人向往和怀念。从五月初一开始,便有了节日的味道。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为开端,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

  记得我还在睡梦中,就感觉到手腕子和脚腕子,又被温柔地捆住了,可自己就是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假装酣睡。赖床是孩子们的专利,能多赖一回儿就多赖一回儿。当我再一次被强行叫醒时,天已大亮,惊喜地发现,手腕子和脚腕子又被五色线圈拴住了,知道端午节到了,只有端午节的时候,母亲才给我戴五色线圈的。

  端午节,正值春末初夏,风和日丽,大地绿草茵茵,野花盛开,林中枝叶茂盛树树成荫,天空百鸟争鸣尽情欢唱,大自然尽显夏日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老天鬼斧神工种植出来的天然大花园,让一度曾忍受冬季寒冷没有看到丁点色彩点缀的人们大饱眼福!早晨,走在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田野里,看着一天比一天茂盛,茁壮成长的庄稼,心里踏实,心情愉悦。有人说:“若是在夜晚,蹲在高粱地或者是玉米地里,你都能听到植物咔咔咔的拔节声。”不冷不热的天气,湿润而不干燥,六月份,是一年四季之中,最舒服、最惬意、最美丽的季节。

  我慌忙穿好衣服,站在炕上,摇晃着手腕子和脚腕子上的五色线圈:好看极了,美妙极了,快乐极了,幸福极了!大胆的扑向母亲,将她紧紧的拥抱,亲吻着她那满是皱纹的额头;童心未眠的我,就想要这样的好机会,乖乖的在母亲的怀里撒撒娇,满足我被溺爱时的放纵情绪,表示我对她的尊敬和感恩,让我更加热爱我的母亲。

  端午节,给孩子们戴五色线圈是一种习俗,据说能驱邪保平安!这是天底下所有母亲最愿意做的一件事,拴住了孩子们的手腕子和脚腕子,似乎就拴住了儿女们的平安和快乐!每次母亲给我们兄弟姊妹拴线圈时,她都会在心底里千百次地向上帝虔诚的祈求,保佑她的孩子们一生平安。

  春节过后,孩子最盼望过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改善生活对乡下的孩子们来说,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美味佳肴,才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才能快快乐乐地玩耍。端午节不但可以吃上带肉馅的饺子,油花焦黄的油饼,还可以吃上包着大枣的粽子和煮鸡蛋。煮鸡蛋!可是我最爱吃的美食,我们农村孩子一直把它当糕点!那时还没有自由市场,鸡鸭肉蛋,蔬菜粮食,都是自给自不足。我们家小鸡下的蛋,母亲平时是舍不得吃的',赞起来,留着有个大事小情时用。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就会炒上一大盘子煎鸡蛋,等客人吃剩下了,我们才有机会品尝到炒鸡蛋的美味。或者是哪个孩子生病了,母亲才会给你煮上两个鸡蛋解解馋,安慰一下。端午节可就开大荤了,不但煮鸡蛋可以管够管饱的吃,还可以去野外采艾蒿踏青和玩耍,这是我最最高兴的事,最最盼望的事。就像现在的人们去郊外旅游一样,快活极了。

  五月初一那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过节,记得母亲和姐姐们,起早贪晚的叠了好多好多彩色艳丽的纸葫芦;还有一堆用麻匹和红布条扎的小笤扫备用。过节那天,不等天亮,就会拴在树枝或是艾蒿上,插在房檐、门窗、门槛、猪圈、鸡架、狗窝上,像春节贴对联一样,屋里院外,花花绿绿的,喜庆吉祥!还给孩子们缝制各种绸缎料、花布料做的特色香荷包,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也是拴住的意思。总之,节令可多了,可讲究了。现在想想,并不是搞什么封建迷信,是民俗的精华,是国粹瑰宝,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更是伟人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赛龙舟,吃粽子,不也都是起源于端午节吗?可喜可贺!

  我自幼体弱多病,平时,母亲对我管教得非常严厉,是不允许我和小朋友们到野外去玩耍的,怕我意外受伤,难治愈。父母亲都很忙,哥哥姐姐又上学,没人陪我去野外,我没有机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只有在端午时节,母亲为的是让我去野外交交好运,去驱邪气,不去也得去!我从来就不和母亲较真,能让我出去玩就好。为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我已等待多时了,情绪紧张,兴奋过度,头一天晚上怎么也睡不踏实。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只要母亲轻轻一碰,不用拽来喊去,我便一个翻身,立马坐起来,使劲地瞪着眼睛,生怕一闭眼就又睡过去,不敢再赖炕;黑灯瞎火的胡乱穿好衣服,生怕哥哥姐姐们把我给落下,头不梳脸不洗,高高兴兴地就走出了家门。

  这是一次神圣而又庄严的行动,天不能亮!必须得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回到家中。据说,艾蒿是不能见阳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端午节的早晨,东方还没露出鱼肚白,人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神神秘秘的,不敢大声喧哗,悄悄地溜出村子,生怕惊动了哪位神灵,坏了自家的好事。信念信仰让人们十分虔诚,并不是坏事,只要是正义的,就应该发扬光大。

  到了蒿草丛生的大草原,天色还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植物的模样,艾蒿叶圆有香味,水蒿叶长没有香味,是艾蒿是水蒿,一目了然。为了抢时间,人们急速寻找,快速奔跑,相互帮助,为的是能采到更多更好的艾蒿。刚才还连大气都不敢喘人们,一旦走进了大自然,便忘乎所以起来,有说有笑,大喊大叫,像参加拔蒿草比赛似的又争又抢,好不热闹。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亮,花草树木渐渐清晰亮丽!有谁能不被眼前的美景所惊艳,有谁能不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呢?林中田间,鸟语花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是大自然的芳香和语言!绿色的林,绿色的田,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紫色的花,将大地覆盖。夏天的光临,使大地热气蒸腾,植物更有生命力!满眼朝气的绿色,一望无际,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遍地盛开,让人流连忘返,不肯离去。

  我参加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为采艾蒿而来,而是喜欢漫山遍野的山花,我爱鲜花,胜过爱我的花衣服。能采些奇花异草,回家装点居室,给节日增加更多的喜庆,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和谁都不争不抢,碰到什么采什么,收获颇多。我敢说,端午节这天,全村的农户家里,属我们家装点的最漂亮,满屋子的鲜花盛开,香气扑鼻,沁人心肺;全家人从早到晚都生活在无比快乐幸福之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甜美的微笑。时不时的去花瓶前驻足观赏我采摘回来的各种野花,爱不释手。就是我那花瓶有点寒酸,是我平时收藏起来的空罐头瓶子。但是,鲜花的美丽,无论它开在何处何方,都是五彩缤纷,光彩照人,令人陶醉和痴迷。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平时人们就用它搓成绳子,晒干后,夏天驱赶蚊虫用。每天晚上,燃烧一段艾蒿绳子,满屋子的烟雾燎绕,的确有驱蚊赶跑虫子的功效。蚊香的原理也一定来源于这些古老的民间技术。至于艾蒿是否能驱邪保平安,只是一个传说,没人去考证,就当民俗民风来传递吧,也很有趣。讲究越多的节日,人们过起来才越有意思,不对吗?

  我慌忙吃过丰盛的早饭,就去和小朋友汇合,比比谁的五色线圈更好看?比比谁的五色线圈更漂亮?别说,五色线圈,戴在乡下那些穿戴朴素,没有丁点色彩包装的孩子们的手腕子和脚腕子上,的确很鲜艳!真的很漂亮,很好看,很美观。就像现在人们戴的手链和脚链一样,也是一种配饰,一种装饰。说不定手链和脚链的发明者就是根据端午节的这个传统文化习俗所得到的灵感,才创造成功的。虽然,五色线做的手饰,没有现在金属制作的手链和脚链耐久贵重,也没有任何的收藏价值,但我特别珍惜它的厚重,那是母亲博爱孩子们的心血情意和祝愿!戴在儿女们的身上,暖在母亲的心里,安慰着的是母亲为儿女们担惊受怕,祈祷健康平安的灵魂。每年过完端午节后,我都会一直戴着,脏了,褪色了,很难看了,我也不会剪掉,只要母亲看着高兴,我会一直戴到它自身断掉为止。

  乡村的夏天,真的很美丽,乡村的孩子,真的很可爱。乡下的孩子过端午节,就像城里的孩子过六一儿童节一样,欢歌笑语。家家事事都为孩子们着想,连平时很少被人们关注的小猪倌,今天都成了大人们眼中的主角,受到了王子般的尊敬和爱戴!村子里有个规矩,每年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小猪倌送上几个煮熟的鸡蛋,和自家孩子们分的一样多。顷刻之间,小猪倌便成了村子里的鸡蛋大王,连装鸡蛋的书包,也是有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的。

  他今天不用大声地喊叫:“放猪了,放猪了!”喊得全村人忙三叠四的往广场上赶猪,生怕晚了被他落下。今天他也不用东跑西颠地来回圈猪,只负责收鸡蛋,因为今天的猪倌,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新猪倌们忙前跑后地为他溜须拍马屁!他一点都不领情,还拿出鸡蛋大王的派头,呼五喝六地使唤人,没人敢不服。孩子们知道,只有得到他的认可,才能当上玩碰鸡蛋大赛的选手,才有机会拿冠军!这些孩子,也不是真心来帮他放猪的,更不会放猪,玩心、贪心,早就飞到了比赛现场。猪走闲慢,猪跑还闲慢,连追带打把猪群赶炸了窝,满草甸都是,那还有心思吃草拱地,逃命似地在草原上四处嚎叫奔跑。没人去追,没人去管,自由活动最好,只要不回村子,就不会被大人骂街,就不会被队长免职。比赛要紧,碰鸡蛋才是最好玩最快乐的赛事。

  一到目的地,孩子们就迫不急待地把小猪倌团团围住,争先恐后的抢当一号选手。这一天小猪官的权力最大,最牛最神气!他也不怎么认真,也无法分出谁的能力大小,谁的水平高低,关键得看鸡蛋的硬度!他就随便把孩子们按人数分成两组,然后把一书包的煮鸡蛋,哗啦一下全部倒在草地上,也没时间数数,大概分成两堆,比赛便正式开始了。他让谁先上场,谁就是一号种子选手!一组先出一个人,一人拿一个鸡蛋,两个人对碰!谁的鸡蛋破了,谁就输掉了这场比赛,谁先下场,退出比赛,简单明了快;然后把碰破的鸡蛋,放在两堆好鸡蛋的中间,另起一堆。被撞破鸡蛋的这组,便又有一个人拿着一个好鸡蛋上场,和赢家继续对碰鸡蛋,以此类推,直到把所有的鸡蛋全部磕破,最后只剩一个坚硬无比,完整无损的好鸡蛋为止,这个鸡蛋和这个人,就是今天真正的鸡蛋大王!他被孩子们拥抱着,簇拥着,欢呼雀跃的玩耍上好一阵子,他才可以有权获得这个鸡蛋和鸡蛋大王的称号!鸡蛋大王赢得的这枚鸡蛋,一般人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摆在家里供奉着,直到放臭为止,才把它扔掉。

  玩够了,闹累了,也饿了,开始分破碎的鸡蛋吃,小猪倌是没有任何权力多拿走半个鸡蛋回家的,他得和大家一样分配。于是,他便行使鸡蛋王子的最后权力,把沾了土,带着青草味的破鸡蛋,按人头重新分配,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剩下的不够分,谁手快谁就抢着吃了,没人计较,这就是乡下的孩子,老实厚道。本来这一书包的鸡蛋,都是归小猪倌私人所有的,但是,他为了让全村的小朋友,端午节过的高兴快乐,幸福无比,每年都没有拿回家,都是这样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着祸害没了。

  我每年都跟着瞎跑,跟着打闹,跟着玩耍,从来就没有拿过冠军。我来参加比赛,是为了能分到几个撞破了坏鸡蛋,我的确也是为了这几个破鸡蛋而来的。但是我从来就没有舍得吃过一个,也不知道那沾满了土,带着青草味的破鸡蛋,到底是什么味道?现在想想都心酸,我不是闲脏,更不是不馋,只是不忍心,有人比我更需要它。

  小猪倌的妈妈久病在家,需要增加营养,每年我都把分到手的破鸡蛋,在揣进小猪倌的口袋里,叫他送给他的妈妈。那带着土味和青草味的破鸡蛋,没有留在我的胃里,但小猪倌的表情,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张连脖子都涨红的脸,沁满泪水的双眼,像鸡啄米似的对我连连点头谢意,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无比的快乐,无比的幸福。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家乡,那田,那林,那花,那草,那群人,也更加想念我的母亲。

端午节的散文6

  今年的端午节,食堂里没有加餐,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虽然厂里今年内还在亏损中,这些节日的福利基本上是取消了,因为这些福利都不在劳动法内,我们也只是发发劳骚就过去了。可没想到的是连节日的加餐都取消了,可想而之,厂里也一定亏损不少了。

  早在年前,新闻里就沸沸扬扬地转开了国内经济下滑,会令不少血汗工厂倒闭。开年来,果真就有不少厂倒闭了,自然厂里的亏损也是可想而知的。

  悄然的夜晚,我失落地从食堂出来,闲坐在月光下,望着满天的星空,我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而此时的我还要继续在深夜里忙碌,所幸对明天的节日也冷漠,因为,我知道一觉睡去节日也就过了。

  今年的端午节,也是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端午节,这对我来说,原本就带有一种忧伤的光环,就像这许淡淡的'月光,是一点知觉都没有了。

  清晨还没下班前,母亲就打来电话,只是我没接到而已,我便打过去,才知母亲昨夜回家了。这是她去市里做事才回来的第一次,可想而知,没人住的家里一定是灰尘扑扑的。母亲说,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家里打扫一遍,没时间去姐姐家过端午节了,反正也是一个人,随便吃些就是了。我点头噎着,眼泪就默默地流下来了,失哑的声音说了声“节日快乐”就挂了。

  天空下烈日炎炎,飘逸的白云一朵亮过一朵,街口上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静坐在石凳的阳光里,一身的疲乏,朦胧的眼神,早让我分不清这个世界了。

  等我想起忘了给叔叔打电话时,叔叔就打来了,问我过来了没。早几天前,我答应了叔叔,去他那里过端午节,但是,厂里没假放,我也是没办法了。叔叔听了,有些失落的回答说:“那好吧,只是奶奶想见你了。”

  在我的生活里,我不知道要怎样来诉说自己的故事,满满的伤痕,我只有感叹,岁月把我抹得真干净了。

  矗立在阳台上,刚刚洗过冷水澡的我倒像有了几分精力,望去远方的视力也凝聚在一个点上,可要想去街上玩耍,已是不可能了。

  梦回端午,盈泪滴滴,那是少年的端午,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地包着粽子,当然我是不会包的,就是系粽子的绳结。看着烈火在灶子燃烧,我的任务就是看守灶里的柴火不被熄灭,等柴火弱时,就添加一根进去。我不懂地问母亲:“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呢?”母亲只上过小学三年级,说也不知道了。后来,我长大了,进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缅怀先人屈原。

  赛龙舟,这是少年时的端午必逢的节目,也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只见两条像蛇一样的木舟,在鼓声的振动下,从上流直逼下流,我还没跟上,赛事就结束了。

  醒来的窗外响声振振,我还以为是在梦里看龙舟了。睁开朦胧的眼睛,才看清窗外下起了大雨,雨点直撞在不绣钢的窗户上,我连忙起来收下窗口的衣服,但已打湿过半了,我只能挂进小房间里来了。

  据乡里的老人家说,端午节下雨,去河里洗个澡,保证这一年里都不会生病了。那一年,我和村里的同年孩子看完赛事,刚好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就脱下衣服裤子赤裸裸地跳进了河里,河边的水不深,但非常的清冷,我是游了一会儿,感觉太冷了就上岸了。结果,第二天,我就感冒了,母辛还以为我是回来淋了雨才感冒了,我也不好意思告诉母亲,只好自己放在了心里。

  端午节的晚餐,我给自己多打了一份快餐,还买了一瓶鸡尾酒。一个人的节日,就像天空落下雨点,习惯了走一个人的路。望着傍晚的天空,脸上带着几分微醉,雨水停落后,天空还出现了一抹晚霞,红红的一块,又好像自己的脸蛋,也带着几分醉意似的......

端午节的散文7

  当街市上的菖蒲艾叶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竟然有一种突兀的感觉。自问:该是端午节了?

  农历五月初三,父亲就不停地来电话,询问上初一的女儿方语的放假日期,又说些鸭子与粽子的事情。此刻,我心事重重。

  妻子却显得忙碌,她在为端午节作准备,说是难得这一天休息,千载难逢。她的心思是,在家里做些好吃的,好为一家三口营造出一份节日的氛围。我看着她无比得兴奋,竟然无言。

  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父亲又来电话了,言语失落,“不能来的话,就明天早上来向塘接一下粽子和鸭子——你还没下班?都听到汽车呜呜的声响了。”

  我急忙回道:“不,明天一大早建珍带小方语回去吃中午饭。”

  而妻子知道我的安排之后像个孩子一般撅着老高的嘴唇,“我的行程要你安排呀?!”

  我习惯性无言,沉默。

  五月初五的一大早,我依旧心事重重地踏上了上班的路途。可喜的是,在半途中接到了妻的一个电话,她嘱咐我剩菜得在锅里热透了再吃。于是,我笑了!

  早餐是在班与班的间隙中吃过的`,想不到街市上还能买到拌粉。我在车队里领了两个粽子和一瓶纯牛奶,琢磨着中午吃。可中午下班时却被同事罗宏叫进了“红星餐馆”。他正一头冒着大汗大口大口地吃着猪血粉,然后转身朝厨房内叫了一句:“老板,来两碗炒粉,两碗。”

  “一碗就够了。”我放下粽子与牛奶,“用菜叶子炒。”

  “不,两碗。”

  “我吃不了两碗。”

  “我要吃。”

  我张大了嘴巴,“你也真能吃,大过节的吃一碗猪血粉一碗炒粉。”

  罗宏只是嘿嘿地笑,“大过节……咱俩过……”

  我也跟着笑了。

  “也是,你们公交车司机没有年节,够辛苦的!”不想老板娘喟叹了一句。

  整个下午,我都是趴在床上玩弄着手机。晚上八点多钟妻子与女儿回来了,也带来了母亲包的粽子煮的咸蛋。妻子将东西往餐桌上一搁,“你妈嘴巴上生了一个肉丁,不知道是什么?”

  我紧张了起来,“那带妈去看看呀。”

  “你弟会带去的。”

  于是,我又急忙打电话给小弟迎春。这时,小方语看见地板上有一条小小的毛毛虫在爬行,尖叫道:“爸爸,有虫子。”

  “你自己处理啊。”我不屑道。

  “不,不敢。”小方语两手一撒。

  看着小方语紧张的有些搞怪的表情,我忽然意识到什么。这个端午节,我与妻子是不是没有像母亲一样缝制香囊送给她,用于驱虫避邪。小时候,母亲除了包粽子,还发红色的鸭蛋与五颜六色的香囊给我的。蛋,是用来找对手碰碰乐的。香囊里包着菖蒲艾叶之类的粉沫,还撒上些雄黄,馥郁纯香。

  看我,这个端午节过的……

端午节的散文8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瞬间,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已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节了,离家几年的节日也总是过的平平淡淡,豪无节日的韵味。

  有句话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孤单的不仅仅只有自己,就连节日,也变的冷冷清清。记得小时候,最喜爱的就是过节了,只要一过节,就会有好吃的好喝的,小时候,过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简单的欢乐,只因有好吃的。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能感觉到有节日气味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像现在的一些节日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什么过节了。

  端午在我们那算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端午学校都会放一天假给我们过节,也许那时候喜爱过节,除了喜爱吃喝,就是因为学校可以放假给我们,可以不用起大早去上学,可以带着玩伴疯狂的玩一天,所以都很期盼过节。

  每年端午,都会起个大早,就连平常的懒觉都不见了。每次睁开眼,都会发觉绑在胳膊和腿上的花线绳,五颜六色的,拧成麻花状,绑在胳膊和腿上,因为在我们那老人圣言,假如端午当天不绑花线绳,出门就会有蛇缠上胳膊和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因为很可怕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有人去试试,所以在端午当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绑一根花线绳。

  记得我问过父亲不绑花线绳真的会有蛇缠上腿和胳膊吗?父亲笑笑说当然不可能,不相信我可以试试。看着父亲的笑,听着父亲的话我半信半疑,却不敢去试试看,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

  早上一睁开眼,花线绳母亲就早已替我绑好了,看着胳膊腿上的花线绳也就安心了,因为花线绳要绑三天才能取下来的,这三天之内是不能往下取的,所以看它绑结实了,也就放心了。起个大早挨家挨户叫上村里的玩伴,向山上爬去,任务是摘柳树条子,因为要向家里所有的门窗上插柳树条子,至于为什么要插柳树条子,从来没有问过,就是觉得好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糟蹋树木,不怕被抓住了受批判。

  一路向山上跑去,见到柳树就往上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柳树条子就往下摘。一人爬一棵树,舍命的摘,摘下N多之后,先把所有的柳树条子堆放到一起,然后每人开始用柳树条子编个草帽戴着,再拧几个响响儿,比比看谁的响响儿最响,声音最好听。等这些忙完以后,戴着自己做成的草帽,吹着自己拧的响响儿,每人扛着一捆的柳树条子中意的向家里走去,满山都是所谓的响响长长短短,尖尖闷闷的声音,好听就不说了。

  等回到家里时,母亲的摊叶饼早已烙好,蜂蜜早已炝好,就等我们来吃了。先把那些柳树条子挨个的插在窗子上门上,就预备吃端午节的饭了。母亲的摊叶饼做的很棒,摊叶饼摊的那叫一个圆,把摊叶饼卷成一个棒棒,蘸着热热的蜂蜜,一大口送进嘴里,那叫一个爽。刚做的摊叶饼软软的,薄薄的,提在手里看有点透明,明啾啾的,泛着亮闪闪的光。吃蜜太甜总会腻的,再配一碗刚刚出锅的大米稀饭,才明白这就叫过节啊。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可是生于北方,又生在一个小农村里,根本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那时候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将粽子吃个够,于是在端午节这天能吃到蜂蜜已是一种奢侈了。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T市上学的时候,也是长那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节。端午当天,和舍友兴致冲冲的跑出去买了好多粽子,打算好好补偿一下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粽子的遗憾。看着裹的严严实实的粽子不知有多兴奋,棱角分明,立体感超强,也真无法想象那发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的能干聪慧。慢慢的拆开,红白相间,可以清楚的看见露在外面的大枣,红红的,黏黏的。迫不及待的一口咬去,等一口下咽时才发觉,粽子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因为是第一次吃糯米,黏黏的感觉,觉得不好吃,有点小失望。

  从到T市读书以来,就从未在家过过端午节,也是从那以后,过端午再也没有买过粽子。反而每年端午,都好怀念母亲做的摊叶饼和炝的蜂蜜。

  那时候,每年端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林。我们邻村,有一片原始森林,相传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片森林,那里本来有大片的森林,可是由于一次地震,只剩下了现在的那么一小片,说起来小,可是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小。

  每年端午都会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游林,于是游林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记忆里的一部分。一大片的绿色,如瀑般倾泻而下,繁茂的树叶,层层叠叠的,足底下是厚厚的树叶,阴暗潮湿,茂盛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间或风吹过,有细细碎碎的阳光洒落,照耀在厚厚的`落叶上。

  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树林,里面的树又高又粗,喜爱寻一棵很粗的树,然后几个同学伸出胳膊围个圈,来圈下那树到底有多粗,然后回去告诉其他人,那棵树真的好粗好壮。如今想来,觉得好傻,却又傻的那么真,那么可爱。

  今天端午,哥哥忽然问我说小时候端午节我们经常摘的花叫什么名字?我想了又想却没想起来。狗蹄蹄花?还是马蹄蹄花?哥哥问我,马蹄蹄花吧,我想了想回答。才发觉,小时候最喜爱的花,我竟然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

  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她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经常摘下来编花冠和做胡须的花叫什么名字,母亲告诉我说狗蹄蹄花,我才想起它叫狗蹄蹄花。真的很纳闷,为什么如此好看的花竟然叫狗蹄蹄花呢?

  这个季节,狗蹄蹄花会漫山遍野的四处开放,纤长的腰身,细细长长的叶子,白色的花瓣,红红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脑袋,像一个绣球。而狗蹄蹄花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它总是一株一株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一摘就是一大把。

  那时候最喜爱的就是将狗蹄蹄花摘下来,将花多倒过来,摊开手掌,将花朵在手心里慢慢的敲,嘴里还念叨着抱,抱,抱个狗娃子,于是会发觉手心里会有好多黑色的小东西在跑,快乐的向其他人炫耀,看,我的狗娃子抱出来了。长大了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娃子,而是花里边的小虫子。真不知道长大是好是坏,破坏了我太多儿时天真无邪的念头和幻想。

  和小伙伴们摘好多的狗蹄蹄花,坐在山坡上,做一个长长的胡须,挂在耳朵上,粗声粗气的学男孩子讲话。编一个美丽的花冠戴在头上,一簇簇堆积在一起的狗蹄蹄花,周围吊着长短不一的花朵,高傲的像一位公主,活在自己编纂的故事里,简单而又欢乐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小时候我们所说的,最喜爱也最钟爱的花,它有名字,叫狼毒花,不叫什么狗蹄蹄花。我又一次纳闷了,这么美丽的花,名字却是那么的毒辣。不管多么的毒辣,都改变不了儿时对它的钟爱,也改变不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戴着用它编织的花冠,仿佛自己就是高傲的公主,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陪衬。

  如今,这些美好,都已成为了永久的过去。端午节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韵味,也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没有期盼,没有欲望,没有节日的气味。节日对于奔波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休息日,可是放松放松心情。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天端午,让吃好点喝好点,过节嘛,就好好过个节。可是于我而言,过于不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想回家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端午一年一个,可是深埋在记忆里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像我忘记儿时的花朵一样,不经历,不碰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忘记没有理解,没有借口,时间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欢乐,还会剥夺我仅有的记忆。

  记忆里,那年端午,那满山的狗蹄蹄花,那杂乱不成声的音乐,那尊贵的花冠,那高傲的公主……

端午节的散文9

  又是一个火热的五月,只是没有你在的日子,显得特别的冰冷。街上人潮如海的身影,烟囱下飘

  着缕缕香气的烟,却没有一个属于让我觉得温馨的小窝。

  也许是有些许的思念,昨夜,我竟然在梦里再次遇见你,只是,你轻轻地嘴角上扬,默不作声的

  抚摸着我的脸颊。无论我在你面前如何诉说着我那歇斯底里的思念,可你依旧悄声无息的微笑着。

  不知,在那遥远的远方,你过的可开心,你可不在孤单,你可有同我思念你一样在思念着我??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缕缕阳关照进窗户,我懵艋的睁开双眼,刺眼的光线刺痛了我的双眼,也刺

  痛了没有你在的眼前一切。是啊,人生,就是一场随遇而安,无论遇上谁,和谁分开,都是必然存

  在的,没有人会为你一直停留,唯一能停留的,就是那泛黄的青春记忆和回不去的原点,即便,我

  是想拼命的抓住,可到头来,我唯一能够抓住的,只有我自己得手。也只有自己的左右手,能给自

  己实实在在的温暖。

  其实,我想要的不多,就是想能再次看看你,看看你微笑的脸庞,能在你宽厚的肩膀上靠一会

  儿,能听见你以往如初的唠唠叨叨,能看见你轻轻地摸摸我的头,对我说,不用怕,有我在。

  如今,你已经离去的太久太久了,久到我已经开始慢慢的.忘记你的样子,于是,我开始疯狂的想

  你,我不想忘记你,不想让你消失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些你在我身边的日子,才是我这一生最

  美好的岁月,于是,我奢求每天晚上,能在梦里看见你,和你说话,虽然你一直默不作声。

  今天的粽子特别的没有味道,一个人吃着,吃起来如同嚼蜡,原来,如此的想念一个人,就是丢

  掉了自己了魂魄。吃了一桶泡面,因为受不了那些热闹的嘈杂声,打算出去跑跑步散散心,刚出门

  不久,又遇见骤雨大作,从头到脚的,滴水不止,看着自己落汤鸡的样子,抖落身上的雨水,努力

  的傻笑着告诫自己,“傻瓜,自己不带伞,能怪谁,以后,要长记性啦!”

  雨停了,路边的树叶绿的发光,就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正面走来,一位妈妈牵着一个小女孩

  的小手,妈妈甜甜的笑着,小女孩细细的舔着手中的打棒棒糖,嘻嘻的笑着。我看着小女孩,心情

  忽然变得晴朗起来,冲着小女孩羡慕的笑了笑。那位年轻的妈妈对着小女孩说:“你看,阿姨都在

  笑你了,还吃,呀都要被虫子蛀了。”我先是一愣,与那对母女擦肩而过。原来,在这样默不作声

  的时光里,我已经垂垂老去了,虽然,我才二十多点,但对于这样的小姑年,我确实是不小的年纪

  了。忽然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与身边各种各样的人擦肩而过,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

  人,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了的,之所以这样不断的相遇与分开,我才会长大。

  旁边有人说:“有彩虹出现啦!”抬起头,天边果然有两道彩虹桥,那么遥远,又那么美丽。也

  许,触摸不到的,才是最永恒的美好吧!就像我与你的距离,触不可及。我知道,此生我都不会再

  遇见你,能够遇见的,只是美丽却回不去的残留着着余温的流年,我想,这样的一生,我也也够

  了,毕竟你是真实的温暖过我的生命,你是这样深深的爱过并一直爱着我的。就这样,我深深的爱

  着你,浅浅的祝福你,远远的看着你,静静的想着你,如此而已。

端午节的散文10

  春天的风越过甘肃甘南,吹绿了临夏黄河两岸,燕来了,柳绿了,艾草也窜出一米多高。站在高处,已经是满眼绿色,青翠欲滴了。不知放羊的小伙伴们,谁喊了一声,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节的前几天,阿奶和妈妈们都相约到集市上购买端午节所需要的祈福用品,上小学的二姐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购置了五彩线,今年她要自己动手缝制荷包。

  荷包叫香包,也叫香囊。临夏人称呼为“绌绌”或“耍货”。荷包的样式有很多种,最传统常见的叫“绌绌”把布和绸子剪成尕方块,上下缝上两块不同颜色的三角绸子,由里到外的翻过来,绣上各种图案,填充上包有松香、白芷、雄黄、艾叶、熏草等香料的棉花,然后把两面的角绌起来,两面用针缝上丝线穗子,用一根线穿在顶上。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好看的荷包就作成了。细看荷包有迷人的造型,细闻有淡淡的清香。

  还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采用传统的方法绌出尕猫、尕兔、尕猪头等。端午的当天挂在尕娃衣服前襟的钮扣上,各种小动物造型的荷包随着孩子们的跳动,成了乡村一条移动的动物园。不时有阿奶和妈妈们抓住玩耍的尕娃,相互攀比各家婆姨的手艺,评说今年谁家的婆姨做的荷包好看。

  更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采用传统的方法绌出两个尕老虎,缝在尕娃衣服肩膀的两侧,孩子们顺着街道到外乱跑,仿佛自己就是尕老虎,到处炫耀。孩子威武,大人高兴。

  还有更讲究的阿奶和妈妈们先绌一个大虎头,再绌出三瓣的胡椒、两瓣的鸡心、桃子、萝卜、葫芦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用一根线穿起来,分成三绺缝在大虎头的下面,这就是西北特有的背负型荷包。大虎头荷包在尕娃们后领子下面一绺一串地像风铃一样吊着,随风飘舞,虽然没有悦耳的铃声,但能闻到扑鼻的芳香。

  放学后的二姐,拿出事先购制的五彩线,她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制作自己的荷包了。二姐制作的是最简单的粽子荷包,她先找一块质底稍硬一点的纸条,把它折叠成尕三角后展开,在里面放上装有松香的棉花后折叠成粽子状。然后在上面绕上各种颜色的彩线。二姐做针线活的手艺当时不是很灵巧,常常顾此失彼,一会线松了,一会绕错线了,还分不清黄、白两种颜色的线。我就帮她挑出黄线和白线,一缕一缕地递给她。二组终于做成了大小不一的荷包。她把荷包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串起来,下面再吊上一绺长穗子,在荷包穗子中间穿有两粒明亮尕珠子,一个晶莹易透的荷包就做成了,挂上荷包的二姐,漂亮极了。

  出于好奇,我也跟着二姐用彩线学着绕粽子荷包。刚开始绕出来的不是稠密不均,就是稀疏不严,绕了两个后就慢慢就变好了,我也挂上了自己亲手做的荷包。

  端午节到了,大人们早早把杨柳枝插在自家大门上,还在杨柳枝上用绳了吊一颗红蒜。说到吊红蒜,自然有它的来历。

  传说,古时西北地区兵荒马乱,在逃难的人群中,只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一些的尕娃,手里却牵着一个尕尕娃在大路上奔跑。将军觉得很奇怪,就命人把妇人抓来盘问,原来妇女背上的尕娃是她丈夫的前妻所生,现在孩子的亲娘已经去世,牵在手里的尕娃是她亲生的。妇人的丈夫出门在外,两个尕娃由她抚养。

  妇人说:“我的尕娃万一死了还能生养,要是我后背上的娃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能对得起我的丈夫,又怎能让他的亲娘在九泉之下瞑目呢?”

  将军听了妇人的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他想在这个世道上,哪还有把继子背在自己身上,却把亲生的孩子牵在手里,躲避官兵的后娘呢?

  将军详细地询问了妇人所居住的村落后,就让她放心地带着两个尕娃回家去,并告诉她:“明日一早,在你家大门门栓上插上一枝杨柳,再系上一颗红蒜,官兵一见到,就不会进你家了。”并告诫她别把这事泄露给别人。并传令三军,凡看见门栓上插着杨柳枝并系着红蒜的人家,一律不得入内,谁违反禁令,一律按军法处置。

  心底善良的妇人回到庄上,就把将军叮嘱她的话,忘掉了,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乡亲,一传十,十传百,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了杨柳枝,并系上了红蒜。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官兵们一进庄子,就看到各家大门上都插着挂有红蒜的杨柳枝,就悄悄地撤走了。

  正是这位不知名的.妇人,用她善良无私的爱感动了将军,才使得将军对她有了恻隐之心。她又用大爱无疆的善良救了全庄和邻村的乡亲。

  为了纪念这位普通农家妇女,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每家每户的大门顶都要插上杨柳枝系上红蒜,祖祖辈辈相传至今。这不仅是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善良的传承。

  中午时分,孩子们带上,穿上、背上大人们事先准备好的荷包,并在大人和尕娃手腕上系一圈用各色丝线搓成的花线。个别的还在耳朵门里抹上桔红色的雄黄,大人们还有接受。男孩子们对在手脚上绑五彩花线也嘟囔着嘴,抹雄黄更是不乐意,母亲一般会告诉孩子,不点雄黄,虫子会跑到鼻子和耳朵里去的,不缠五彩花线,蛇会缠住手脚。

  在我小时候的回忆中,对端午节这一天吃的印像不深。过得好一些的人家,会蒸些黄萝卜和糖萝卜馅的包子,有些人买些粉面自个馇一些凉粉,女主人就用尕碟装几个包子或一碗调好辣子蒜醋的凉粉,让娃们端着在院子里互相赠送,拿自家所做的美食走走亲戚。以此来表示对节日的祝贺以及亲戚、院邻关系的友好。

  祛邪祈福,永远是临夏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用制作荷包托物言志,祈福未来。借助尕猫、尕兔、尕猪头,表示生生不息;借助老虎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借助鱼儿钻莲,寓意男女爱情;借助葫芦石榴,期盼多子多福;借助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谐音早生贵子。

端午节的散文11

  啊,又到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对目前的我而言,端午节和平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见有摆摊卖粽子的;二是早上要发送N条祝福端午节的短信给朋友和老师。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粽子,继而想到屈原,继而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继而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被强迫背诵《离骚》,继而想到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抓耳挠腮,继而我现在就想抓耳挠腮。

  上高中时候,一次开学时候发新课本,清点完之后没事翻着新课本玩,突然发现旁边一个女生在那乐,问她为什么这么乐,她说“你发现没有,这个学期语文课只有两篇课文需要背诵,而且就一段”,继而我也跟着乐。

  晚上组里组织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这个抠门的公司,上次组织吃饭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动辄就组织出去玩。

  与往常不同,这次出去吃饭,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竟然都来参加,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发组真实受宠若惊。上个星期组长就开会通知大家到时候一定不要请假。说实话,谁请假啊,着铁公鸡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还不轮圆了腮帮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两个月就生宝宝了,不照样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兮。

  挺钦佩总经理的。高处不胜寒,一个八百人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有我目前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却还能在端午节抽空来鼓舞士气。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达到他的那种高度,但至少我要尝试着学习他的那种一心多用的本领。

  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12

  童年时代,对每年的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期盼。当春天的阳光斜射到河面上,当河圹里的芦苇顶开薄冰露出尖尖的芽时,我们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可以过端午节了。

  河里的芦苇长得很快,到了四月中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那宽长青薄的叶子平平地斜伸开来,在微风中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踏进碧清的河水,我们开始采摘芦苇杆上的叶子,这是用来包粽子的天然品。我们把一张张叶子整理好,然后用稻草扎好,放进锅里用烧温的水洗一下,再煮一遍。这样的过程结束之后,再把浸透了的糯米用酱油香料等拌在一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包各种形状不同的粽子。那时候,农民的生活很俭朴。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每到端午,总会用积余的款去小镇肉摊上剁几刀肉,用于包在粽子里。当然还有放进花生米、黄豆、赤豆等东西的。包粽子是十分有艺术的,把二至三张芦叶并列地排在一起,卷成一个圆锥形的筒状,用右手抓糯米等物,双手一压,就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粽子。用稻草茎或纱线扎好的粽子有三角形的,小脚形的,菱形的;有大的、也有很小的,包成的粽子有肉的、红枣的等。然后,每五只一串地放在锅里煮。煮的时候,里面还要放鸡蛋,鸭蛋,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蛋、玩蛋。

  端午节时,正值江南农村割麦插秧的农忙时节。乡里有这样一首民歌唱得很有味儿:“五月五,吃了粽子割麦子;割了麦子插秧子,”家家户户显得十分忙碌。然而,家家户户都会记住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农忙时节的端午节,也是海洋黄鱼丰收的季节,人们要买几条大黄鱼。“五月五,买了黄鱼过端午…”很是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农村的过节情况。

  这个节日,农村里也把它当作驱邪的好时机,因此,家家的窗台上都摆满了艾蒿草和菖蒲。这些香香的草能熏赶蚊子和其他的爬虫,所以深受农家喜欢。有趣的是:每家在吃粽子前还要搞一个仪式,家里的长者先从锅里拿出粽子和蛋,放到灶头的一角。再点上几支香,意在敬屈原和灶神。然后,再敬祖先,敬天地。这其实也是乡间的的一道很有色彩的民间民俗文化风景。做完了这些仪式后,全家人才围坐一起,剝开粽叶美美地品着。剩下的粽子挂在竹篮里,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样的节日年年过,沿袭着传统,充满着民俗风情。

  端午节最快乐的是乡村里的孩子。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带着粽子当饭吃。中午,谁也不回家。除了吃粽子,还都带着的鸡蛋和鸭蛋。这些蛋放在自已编织的五彩网袋里,一般都是放二只,多的放三只。最有趣的是在上学路上斗蛋。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自已认为最坚强的蛋,捏在手里,露出三分之一。斗蛋开始前,由裁判作好检查,然后一对一地开始斗。只听到“朴”的声音,失败的就剝开壳把蛋吃了,胜利者又开始了一场争斗。真正的斗蛋王最懂得用蛋尖的一方向外撞击。而年龄小的伙伴总是上大个头的当,把蛋圆的那部份向外撞。其实,煮熟的蛋圆的地方里面是空的,等到谜底揭开,斗蛋已经结束。大家在笑声中走向学校,迟到的学生也不少。但老师从来不批评。在斗蛋过程中,也有一些滑头作弊的。他们斗蛋时突然用大拇指撞蛋,虽然胜利了,但总会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涨红了脸。

  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还有挂香袋。小小的'香袋缝制得很漂亮,女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香袋形状各异。有圆的、长方形的、鸡心形的、五角星的,袋下还会打一个火红的中国结,很别致。里面装有朱砂、雄黄、香药,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据说这也可以防止害虫的叮咬和防瘟疫、避邪气。

  端午节的这一天,小镇里还开展划龙船表演赛,龙船有三到五艘,打扮得五彩缤纷,吸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去观赏。龙船上,桨手都是壮小伙子。他们坐在船的两边,喊着号子,有的还赤着膞,胸口画满了古代武将的脸普。他们还猛力挥动桨板,在溅起的浪花声中相互赶超,平台上还有唱歌和跳舞的,也有装着家禽和生猪的,预示着农村来年的好收成。这也是乡村欢庆端午的一道特别热闹的风景。

  端午节,永远络在我心中。

端午节的散文13

  看到大街上五年六色的各种香包,知道端午节又到了,我不由得想到了母亲。

  记得我们小时候,姐弟六人,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十口人的大家,靠父亲一人挣公分过日子,经济拮据,生活十分艰难,但每年过端午节可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因母亲的灵巧让我们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如果说童年有值得我们最珍贵的回忆的话,那最难忘的就是过端午节了。

  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总说:“富人过年,穷人过节,咱再穷也不能穷一天!”这是父亲的生活理念,至今保存着。所以每年在过农历节日的时候,父亲特别重视,他一大早就去上集,把该买的都买回来了,别人家有啥,我们家也要有啥,照样要像富人家一样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所以,这一天,我们姐弟六人就特别的开心。

  要过端午节了,母亲最忙,她先给我们姐弟们忙着缝香包,大街上早有人喊卖熊黄香药了,母亲很细心的挑选好这两样象征着端午节的特制品,珍贵的放在瓶子里。我们放学回家,母亲把买好的熊黄香药拿出来让我们闻,我们好奇的把鼻子放到瓶口嗅嗅,香药那种香味儿扑鼻而来,啊!真香啊!我们不由得叫起来,至今那种香味还留存在我的嗅觉里。而熊黄则是无味的,我们只知道在鼻孔耳孔抹上它就能防止长虫侵扰。

  母亲缝制香包时用棉花把香药裹紧,然后用布褒起来,塞在要缝制的香包里,母亲缝制的香包是各种各样的,有圆圆的鼓起来的混沌,混沌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有大的`如核桃般的,也有小的如小拇指般的,弟弟是男孩,带白色的混沌,手腕脚腕上带那种小的,胸前带一个大的,那混沌边子却镶嵌着各色的三角形芽子;我们是女孩带红色的混沌,边子镶着白色的芽子,母亲说小孩带混沌就是希望小孩成长的憨厚些结实些。还有形状如同三角形的菱角,菱角的颜色有红有绿,角上用彩色的丝线扎上须子,这是专给女孩子带的,长辈给女孩子带上菱角就是希望女孩子长大了灵巧些,聪慧些。小女孩子把裹有香药的菱角挂在胸前很香的,走在人面前就给人一种香气,这样女孩子就讨人喜欢。

  母亲还给奶奶缝制一个香包,是无角的那种,说人老了,就要事事顺利,所以就要带上光圆的那种香包,奶奶胸前挂着这个香包,脸上乐开了花,她知道母亲是个贤惠的媳妇,心里很有她,所以她和我们一样看重那个香包。母亲还会用彩色丝线和白色的绸子扎成一个葫芦,把它送给爷爷,爷爷把这个漂亮的葫芦挂在烟斗上,抽起烟来烟杆一抖一抖的,那葫芦就摆来摆去,爷爷那种显示着自豪和幸福显示着他被晚辈们关爱的感觉我至今都能从他洋溢的神情中感觉出来。

  母亲在我们家族里算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会缝制各种手工制作,只要看一眼就会,每年母亲都要缝制一些如大蒜,柿子,南瓜,辣椒之类的香包送给堂妹堂弟他们,因为婶娘是个男人性格的女人,她不喜欢做针线活,更不会缝制这些特质的手工制品。

  搓花花绳也是端午节必备的,母亲给我们用五色线搓成花花绳,说脚腕儿手腕儿带上它可以辟邪。端午节的早上,我们还在梦中,母亲早早起床就给我们每人手腕上脚腕上都带上了花花绳,给我们的鼻孔,耳孔涂抹上了熊黄,早上一觉醒来,朝阳照射到我们身上脸上,人都金黄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看到自己脚腕手腕上的花花绳,鼻孔耳孔的熊黄,母爱的暖流涌遍全身,那一刻我们真幸福啊!

  父亲则一大早就上集市买肉和粽子去了,去姑姑家接姑姑和孩子们去了,中午,母亲和姑姑包饺子,我们和表弟表妹们围坐在饭桌前,吃着香甜的粽子,父亲给我们讲着屈原的故事,那时我们对父亲讲的故事还在一种朦胧的感觉中,屈原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倒是对自己胸前的香包感兴趣,互相比对着,闻着,看谁的最香,最漂亮,结果,表弟表妹们总是对我们姐弟的香包投来羡慕的目光,表妹在奶奶面前说:“你女儿没你媳妇手巧。”大人们都笑了,因为表妹人小能说这样的话,大人们很开心的。我们边吃边乐着等候饺子上桌。

  第一锅饺子下好了,母亲让我给爷爷奶奶父亲盛上饭,然后就让我给婶娘家端一盆过去,给堂弟堂妹们尝尝,我最乐意去了,因为他们看见我过去都乐翻天了,好像从没有吃过饺子一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堂弟妹们面前非常自豪,那会儿,我就感觉到我的母亲是天下最好最能干的人了。

  堂弟堂妹们吃完了饺子就都来我家了,叔叔和婶婶也都过来了,他们知道姑姑在这儿也会带来一些水果之类的吃的东西,于是我们这一群孩子就有一阵子的热闹了,一家三代十几口人,吃着说着乐着......好不开心。

  过端午节,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和父爱,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今天,饺子再香,也找不回昔日的感觉,大街上的香包无论多么的精致漂亮,但我都觉得比不上我母亲缝制的香包在我心中的位置。

端午节的散文14

  端午节一年一度,它积累历史,我积累记忆,积累认识。

  端午节没有被法定为节日之前,民间也是很讲究制造节日气氛的。孩童时期跟着姥姥采艾蒿、做彩纸葫芦、香袋、吃粽子,上学后听父亲讲屈原、读楚辞,使我在感受这个节日的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中获得快乐,得到陶冶。

  在姥姥身边时,过端午节是我盼望的,姥姥是个有兴致手又很巧的老太太,节前二三天,就着手做彩纸葫芦、缝香袋。那时,彩色手工纸和白色手工纸、颜料都比较便宜,买些来,在姥姥的指导下,迭迭、粘粘、剪剪,用红色纸做圆灯笼一样的葫芦,用白纸染色做压腰葫芦,上头染黄色,下头染蓝色,穿上线,吊上花纸穗子就成了。用花布角缝香袋,须裁成凌形块。其实,快乐不在成果如何,在自己动手,笨拙地把糨糊抹得到处都是,颜色也染到脸上了,香袋怎么缝都歪歪个嘴,看着这些闹剧场景,常常开心大笑。端午节这天,还没起床,姥姥就把五彩线绳系到我的手腕上了,于是,赶忙爬起来,拎着彩纸葫芦、香袋跑出去和邻家小孩斗美。

  端午节这天早晨吃鸡蛋和粽子。包粽子也是一大乐趣。糯米泡了一整天之后,把泡好的米和粽叶的盆放到炕上,姥姥和姨们坐在炕边,边聊边包。在表姐的指导下,我把粽叶折成三角桶形,抓把米放进去,再加一个红枣,把多出一截的粽叶折回来盖上桶口,然后,用线绑上。因为技术不好,手又小,包得松松松垮垮,被表姐一次次责令返工,终于合格了,做个记号,煮出来还是因为渗了水不成样子,拿在手里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姥姥会说,给我吃了吧,我乐得赶紧递过去,自己选个好的吃。粽子是头一天晚上下大锅煮的,煮熟后就在锅里放着,第二天早晨再加把火,然后,捞到凉水盆中。从水中捞出一个剥去皮,粽子像个白胖的娃娃抱着个红枣,好看极了。蘸着白糖吃,好吃极了。

  艾蒿要踏着露水去采,小镇本不大,几十步就到了郊外。采坡上的艾蒿粗壮味浓。回来泡在洗脸盆中洗脸、还插到房檐下、门楣上,说是除瘟避邪。而我最喜欢采艾蒿的过程,大人孩子赶集一般从小镇涌出来流向田野,他们采艾蒿时手不停,嘴也不停地打着招呼、聊着、取笑着。小孩子趁此结伙玩耍,好快乐。田野的植物绿绿的,点缀着小花,我常常采一把花回来插在瓶中。

  采艾蒿,用艾蒿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保留节目,艾在中医药中是常用的外用药,艾灸对很多慢性病尤其消化系统、骨关节风湿很有效。和着曾经喝雄黄酒等去湿却病老习俗,可以说,端午是一个引导人健康生活的节日。目前,时代进步,生活提高,保证健康已是一项生活内容,中国传统医学中保健、健康饮食、健康起居有着极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有效地传承进步。

  父亲虽是林业专业干部,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异常喜欢。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成了父亲教导我们、和我们共同享受文化快乐的载体。父亲像说评书似的说屈原的故事、讲解楚辞。当时,故事是听懂了,对楚辞有些懵懂。在父亲的讲述中,我敬佩屈原的正直、爱国忧民。父亲也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讲了进去,让我知道了社会的复杂,人生的不易。有父亲的鼓励,我保留了乐观的性格。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屈原的了解多了起来,对屈原敬仰也多起来。当看到香港演员鲍方饰演的屈原,那么潇洒、热情、执着时,明知道这种艺术加工与原型常常相距甚远,但却宁愿认为真实的屈原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学问家吟诵《桔颂》时洒脱的神态和抑扬顿挫有致的语调,让我直想做他的粉丝。端午节是农历节日中的人文节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是纪念屈原的。而从屈原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诸多的如此心怀和如此命运的知识分子。那说出“位卑未敢忘国忧”之言的陆游,一生报国愿望不能实现,但直到死,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将绝世而仍不绝望的情怀,让人百读百激动。而辛弃疾的“却将万言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与不甘和韩愈“本为王朝除弊病,敢将衰朽惜残年”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和不顾一切的投入。然而,知识分子们仕途多舛而又爱国忧民所造成的忠愤,是保持热望的基础,也是转成消极的因素。热怀被浇冷水,更甚者被贬、被杀的凄惨结果,毕竟使一部分人胆寒却步,身心颓废。“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求索”的坚持精神与能坚持的条件是何等的不匹配,无望而自沉成必然结果。

  说说古,因为近代情况大家都知道甚多了。让人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复杂的历史遭遇,不仅仅是一代代感叹不已的遗憾,而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偏执也成为一种积习。这应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负面问题。

  这个节日留给百姓生活的是艾蒿、粽子、龙舟,是健康的理念。留给知识分子的是追求、是精神。著名的文字、语言学家周有光有一篇题为《端午节的时代意义》的文章,文章说,“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多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所以,在文化方面,端午节对于现代人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端正一个古老国家、一个大国人的应有心态,营造社会和谐气氛,应是有所启发和教益的。当前,时代的进步,方方面面与国际接轨,如周有光所言:以本国的传统特长增益国际的现代文化,以国际的先进制度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纪念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端午节的散文15

  仿佛是一夜之间,琳琅满目的粽子摆满了各大超市的货架,提示着散发棕香的商家促销战正式打响。这时,不用翻日历也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

  日子细细碎碎地过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像一望无垠的青草地,一味一览无余地绿着,似乎单调些,又似乎缺少点什么。幸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总能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像绿草丛中盛开的簇簇鲜花,一下子点亮了背景,生活因此多了几分诗意的热闹、几分芬芳的文化气韵。比如,祭奠先人、踏青赏春的清明节,有种“雨纷纷、欲断魂”的意境。比如,花好月圆的中秋节,自然让人联想到美丽寂寞的月中嫦娥和那只捣药的玉兔。再比如,端午节与两千多年前那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极品诗人屈原具有天然的文化关联。

  儿时,我对屈原这位伟大诗人一无所知,却对端午节香甜软糯的粽子,或者确切地说,对母亲包的粽子情有独钟。早在节前几日,母亲开始一丝不苟地准备材料,从容娴熟地做着各种前期工作,粽叶要放在水桶里泡,洁白的糯米和圆圆的小红枣要洗净备用,包粽子的五彩绳也要经过挑选,直至她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转眼间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个玲珑精致有棱有角的`粽子。现在回想起来,包粽子不啻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烦琐而劳累的,但母亲不厌其烦地包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不落下,似乎乐在其中。当煮粽子的大铁锅渐渐冒出蒸汽,屋里屋外粽香四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着粽子的美味。当然,刚出锅的粽子一层层褪去华美的绿衣,轻轻触动我敏感的、充满期待的味蕾时,所有的想象都显得苍白,那独一无二的舌尖上的味道至今完好地储存在我记忆的深处。

  无可否认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似乎更多一些信任、温情和亲密。端午节前后,邻里之间、亲朋之间都要互相赠送自家包的而不是买的粽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此时往往担当重任,作为自己家庭的代表,去别人家送粽子。我经常获此殊荣,让假装不屑为之的哥哥一边凉快去,郑而重之地接过母亲准备的“礼包”,堂而皇之完成送粽子的光荣任务。同样是去邻居家,此时登门与平日的“串门”找玩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邻家的大人会亲自接待,我也努力表现得大方懂礼,那是一种新鲜有趣的经历。那几日,我们尽情品尝左邻右舍不同风味各有千秋的粽子,得出的结论则高度一致——母亲包的粽子最好吃。

  端午节拂晓时分,母亲会约了同伴去离家很远的山上采艾叶。清晨明媚的阳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时,她已经下山回家了,正笑盈盈地把沁着露珠的艾叶插在门窗上,据说艾叶的香气可以驱邪。我就有点后悔,不该贪睡的,如果早点醒来和母亲一起上山采艾叶,多好。在我眼中,母亲是清爽、沉稳、干练的,齐耳的短发一丝不乱,朴素的衣着一尘不染,黑白分明的眼睛特别有神,尤其在我没考出好成绩的时候,她不打我,也不骂我,甚至无需大声说话,只要表情严肃地瞟我几眼,就足以让我无地自容。那时我觉得母亲永远不会老,永远用她源源不绝的爱为我筑一座遮风挡雨、铜墙铁壁的堡垒。二十多年后,也就是今年春节,我却终于意识到,母亲老了!那时她换上我在新街口商场为她挑选的新衣裳,一件牡丹花大红加厚羊绒衫,一件金丝滚边大红中式羽绒夹袄,两件原打算替换着穿的,但母亲先穿上羊绒衫,又套上了羽绒袄。虽然她不满地唠叨不让你买衣服你偏买你又不会买云云,脸上还是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将母亲瘦弱的身体衬托得格外单薄,她皱纹密布的脸显得格外苍老。那一刻,我很想回应她一个笑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心中满满都是酸楚,满满都是凄惶。

  长大读了些书,才知道南方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当年秦军破了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抱石投汨罗江身亡。楚国百姓划船反复捞救,不见其人,为了寄托哀思,也怕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从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保全他的尸骨,当初投喂鱼虾的米团后来演变成如今的粽子,而反复的划船捞救成了今日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赛龙舟。

  家乡干旱少雨,仅有一条鸳鸯河,但河里既没有鸳鸯也没有水。虽然不大可能亲见赛龙舟的胜况,但我不屈不挠地展开了想象。在我的想象中,风和日丽,水平如镜,锣鼓喧天,观者如云,随着“砰”一声枪响,龙舟竞渡闹端午,五色旌旗水上扬,选手们热情高涨,奋力划桨,水逐浪飞,龙舟如离弦之箭“飞”向终点,顿时场面热烈,欢呼雷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端午。今又端午,难忘带着时代烙印和生活温度的那些往事……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散文05-15

端午节的散文【推荐】06-23

端午节的散文(优秀)05-17

【必备】端午节的散文15篇06-13

端午节的散文15篇[优秀]06-13

端午节的散文15篇(荐)06-23

端午节的散文汇编(15篇)06-23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