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散文

时间:2024-06-23 16:54:59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散文汇编(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散文汇编(15篇)

端午节的散文1

  端午节一年一度,它积累历史,我积累记忆,积累认识。

  端午节没有被法定为节日之前,民间也是很讲究制造节日气氛的。孩童时期跟着姥姥采艾蒿、做彩纸葫芦、香袋、吃粽子,上学后听父亲讲屈原、读楚辞,使我在感受这个节日的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中获得快乐,得到陶冶。

  在姥姥身边时,过端午节是我盼望的,姥姥是个有兴致手又很巧的老太太,节前二三天,就着手做彩纸葫芦、缝香袋。那时,彩色手工纸和白色手工纸、颜料都比较便宜,买些来,在姥姥的指导下,迭迭、粘粘、剪剪,用红色纸做圆灯笼一样的葫芦,用白纸染色做压腰葫芦,上头染黄色,下头染蓝色,穿上线,吊上花纸穗子就成了。用花布角缝香袋,须裁成凌形块。其实,快乐不在成果如何,在自己动手,笨拙地把糨糊抹得到处都是,颜色也染到脸上了,香袋怎么缝都歪歪个嘴,看着这些闹剧场景,常常开心大笑。端午节这天,还没起床,姥姥就把五彩线绳系到我的手腕上了,于是,赶忙爬起来,拎着彩纸葫芦、香袋跑出去和邻家小孩斗美。

  端午节这天早晨吃鸡蛋和粽子。包粽子也是一大乐趣。糯米泡了一整天之后,把泡好的米和粽叶的盆放到炕上,姥姥和姨们坐在炕边,边聊边包。在表姐的指导下,我把粽叶折成三角桶形,抓把米放进去,再加一个红枣,把多出一截的粽叶折回来盖上桶口,然后,用线绑上。因为技术不好,手又小,包得松松松垮垮,被表姐一次次责令返工,终于合格了,做个记号,煮出来还是因为渗了水不成样子,拿在手里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姥姥会说,给我吃了吧,我乐得赶紧递过去,自己选个好的吃。粽子是头一天晚上下大锅煮的,煮熟后就在锅里放着,第二天早晨再加把火,然后,捞到凉水盆中。从水中捞出一个剥去皮,粽子像个白胖的娃娃抱着个红枣,好看极了。蘸着白糖吃,好吃极了。

  艾蒿要踏着露水去采,小镇本不大,几十步就到了郊外。采坡上的艾蒿粗壮味浓。回来泡在洗脸盆中洗脸、还插到房檐下、门楣上,说是除瘟避邪。而我最喜欢采艾蒿的过程,大人孩子赶集一般从小镇涌出来流向田野,他们采艾蒿时手不停,嘴也不停地打着招呼、聊着、取笑着。小孩子趁此结伙玩耍,好快乐。田野的植物绿绿的,点缀着小花,我常常采一把花回来插在瓶中。

  采艾蒿,用艾蒿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保留节目,艾在中医药中是常用的外用药,艾灸对很多慢性病尤其消化系统、骨关节风湿很有效。和着曾经喝雄黄酒等去湿却病老习俗,可以说,端午是一个引导人健康生活的节日。目前,时代进步,生活提高,保证健康已是一项生活内容,中国传统医学中保健、健康饮食、健康起居有着极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有效地传承进步。

  父亲虽是林业专业干部,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异常喜欢。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成了父亲教导我们、和我们共同享受文化快乐的载体。父亲像说评书似的说屈原的故事、讲解楚辞。当时,故事是听懂了,对楚辞有些懵懂。在父亲的讲述中,我敬佩屈原的正直、爱国忧民。父亲也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讲了进去,让我知道了社会的复杂,人生的不易。有父亲的鼓励,我保留了乐观的性格。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屈原的了解多了起来,对屈原敬仰也多起来。当看到香港演员鲍方饰演的屈原,那么潇洒、热情、执着时,明知道这种艺术加工与原型常常相距甚远,但却宁愿认为真实的屈原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学问家吟诵《桔颂》时洒脱的神态和抑扬顿挫有致的语调,让我直想做他的粉丝。端午节是农历节日中的人文节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是纪念屈原的。而从屈原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诸多的如此心怀和如此命运的知识分子。那说出“位卑未敢忘国忧”之言的陆游,一生报国愿望不能实现,但直到死,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将绝世而仍不绝望的情怀,让人百读百激动。而辛弃疾的“却将万言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与不甘和韩愈“本为王朝除弊病,敢将衰朽惜残年”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和不顾一切的投入。然而,知识分子们仕途多舛而又爱国忧民所造成的忠愤,是保持热望的基础,也是转成消极的因素。热怀被浇冷水,更甚者被贬、被杀的凄惨结果,毕竟使一部分人胆寒却步,身心颓废。“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求索”的坚持精神与能坚持的条件是何等的不匹配,无望而自沉成必然结果。

  说说古,因为近代情况大家都知道甚多了。让人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复杂的历史遭遇,不仅仅是一代代感叹不已的遗憾,而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偏执也成为一种积习。这应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负面问题。

  这个节日留给百姓生活的是艾蒿、粽子、龙舟,是健康的理念。留给知识分子的是追求、是精神。著名的文字、语言学家周有光有一篇题为《端午节的时代意义》的文章,文章说,“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多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所以,在文化方面,端午节对于现代人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端正一个古老国家、一个大国人的应有心态,营造社会和谐气氛,应是有所启发和教益的。当前,时代的进步,方方面面与国际接轨,如周有光所言:以本国的传统特长增益国际的现代文化,以国际的先进制度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纪念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端午节的散文2

  你吃粽子了吗?我问,问自己,也问朋友。

  在各种口味、各种颜色、各种风情的粽子充斥眼球的时候,谁不想吃上一个、两个,然后闭着眼睛回味那久远而动人的故事?!

  楝叶包裹的粽子,棱角分明。因为它有着厚重的积淀——

  粽子是裹着屈原一腔爱国之心,投进汨罗江里,吊祭《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所以,粽子是诗人节的彰显。

  粽子是裹着伍子胥一双忠良之眼,挂在吴京东门上,让吴国忠臣屈死后尚能怒视越国军队入城灭吴。所以,粽子是忠良节的象征。

  粽子是裹着东汉曹娥的一躯孝节之身,以十四岁的弱小之体投江救父,终于五日后抱出父尸。所以,粽子是孝道节的昭示。

  农历五月初五,这个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古老而年年都有的传统节日,都吃粽子。但称谓众多,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龙日等等……称谓之中,是悲壮,是心酸,是感动,是激烈,是……美丽!伟大!

  留在祖宗记忆深处的人、事、物,经过世代相传,遗传到我们的`脑中,忘也忘不掉,时常冒出心淼之尖,让人回味个中的酸甜苦辣,体会其中的哲理真谛。

  他们,离我们从来就不远。

  我们吃着粽子,过着端午节。

  端午节,是地道的情人节。古老的中国,没有西方的浪漫,一直没用“情人”这个温馨的称谓。我不知道是祖宗的腼腆,还是世俗的压力,抑或是传统的习惯。无需探究,且看:一把芭蕉扇,系着一段红丝带;两块花手帕,绣着美鸳鸯,少男送到了少女的手中,也就扇旺了炽烈的爱情之火,温馨了一对真鸳鸯。两斤红糖两封糕、两瓶酒,少男的父亲踏进了少女的家门,也就甜蜜了一段姻缘,“久远”了两亲家。少女,精心裹好粽子以回赠。绿叶里,包着少女的春心,裹着少女的真情,更蕴涵着两情依依。此俗延续已久,现在,端午节仍是世俗尚存的相亲、定亲的最好喜日,粽子也就成了定情的甜蜜之果。这是实实在在的情人节!心照又何必要宣呢?

  我早就送过了芭蕉扇,也早就给了爱人花手帕。节日,其实与我无关。但我突然发现,有些古老的东西,一旦回忆,仍觉温馨。在每个节日,我有许多的祝福,送给我的所有朋友。这绝不是客套和跟风,我的确是在心里想了你们好久,祝福了你们好久。我想你们也是,在每个节日里,都会有着思念和祝福,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甚或是悲情!

  端午节,您吃粽子了吗?

  我用心做了一个红彤彤的大粽子,送过您,我所有的朋友!祝愿你们吃出健康!吃出团圆!吃出幸福!吃出好运!

  最后,我想引用殷尧藩《端午》作结: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的散文3

  绿杨树下频执手,问何日、长相守? 湿雾浓云愁永昼。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陌上重逢否? 秋分已近寒初透,此刻相思烈如酒。独...

  梦之《心》第三部 梦之《心理》第五章 文章通知:梦之《心理》共五章发表完毕,接下来推出!梦之《心情》 尽请期待……………… 正文 朋友们,去突破...

  昨天和女儿回来女儿的小房子, 今天和女儿去公园玩滑滑板,传统佳节。只有爷俩自己过喽,不过今天女儿很开心。 前天回老家时老人已经把家里过节要做...

  时间改变了我们的样子,却在新中留下了彼此的影子。 --题记 又过了一年,忙碌的心情突然惊了下来,无意间的一回首,却发现,一些人,一些东西,似乎只...

  一 浅浅抬头仰望蓝色的天空,不让自己的眼泪溢出眼眶。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她的陌哥哥结婚的大喜日子。她本应该高兴的跟着父母去参加婚宴的,可她却...

  秋风瑟瑟,原本夏日扰人的知知不倦的蝉叫声现闭嘴了不少。在空旷简陋的出租屋里,我仰躺在咯吱作响的床上,想起你来。 曾几何时,你的音容笑貌还萦绕...

  南召,这个名字乍听起来像是某个时期,在南方某个地方一度繁荣的小国,是某个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文明,带着历史的厚重与苍桑。南召,一声扬,一声降,...

  朦胧夜穹, 舞弄伤心无伴懂。 忆泪千涌, 痛绪依然在梦中。 飞花落叶, 爱意双双相入浓。 淡漠如愁, 笑看人间几万重。...

  乡愁 记端午节回家的感想 已不记得有多久不曾在村里转过了,已不记得谁家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了,已不记得哪个发小又生了小孩;亦不认识这又是谁家的...

  端午节前夕,路边的店家里又传来了粽子的清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这个从来不吃粽子的人,开始对端午节充满了期待。 记得小时候,除春节外,我最喜...

  端午节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粽子。姥姥包粽子认真细心。包好的粽子,养眼养胃又养心。 往年,端午节前几天,姥姥就张罗买苇叶、糯米。苇叶买回,要打苇...

  唰窗帘被晚风倏忽掀起,我心下一惊,下意识地拾起手边的短剑。夕光早已经被远处的山巅彻底吞没,身旁只剩下阴晴不定的月影慌张地摇曳。呵,看来今天...

  最近几日突来的降温,还真有点冷。反常的天气是为什么,我还那样麻木。 这一切都为了什么?我都明白彻底了吗!我有丝丝的不甘,我茫然。那就曾经以为...

  我是1993年出生的,于是我被冠上90后这样的`名词。我的童年跨上了世纪。 我在安徽出生,在江苏长大,在一个叫石桥的镇上生活了将近12年。那是从1993年...

  因为,我们刚毕业。我们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因为宿舍破旧,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家用电器只有照明灯,可以每天在漆黑的夜里带给我们光明。 因为,我...

  其实不是故事,也不是经历。 因为,事,正在进行着,不知道是起点,也不知道是终点。 黄昏,一只风筝在漫无目的地飘悠。忽然,风筝看到一只蝴蝶在曼...

  端午节就到了,菜市场上随处可见包粽子用的竹叶,那竹叶一小捆一小捆的干干的,这时我怀念家乡的端午节了。 小时,在端午前夕,母亲就到后山摘了好多...

  夜,静得怕人,窗外绵绵的下着雨,不怎么热,却也仍旧开了风扇,想让它打破这静。 烧掉手机卡,我开始收拾东西,在心里细细的打点。一起用过的毛巾,...

  今天的天气真好!昨夜的一阵急雨,彻底给大地来了个淋...

端午节的散文4

  还没有到端午,粽子就吃了起来,这些粽子居多是在店里买的。现在不少的女同志是不会裹粽子的,她们年少时未从母亲手里习得这个本领,所以买了吃。吃粽子到现在是吃个面子了,大家防着隔日碰头问吃否时回答中气足点。这肯定是场面上的事情。想想当年,海边村里,吃粽子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情。那时候裹粽子的糯米来自来之不易,居民户要凭粮票与购粮证到米店去买糯米,购粮证就是人头的多与少,有钱还不行;农民呢?是队里上一年分配的糯米,是按照劳动力的等级再加上人口分配的。所以裹多少只粽子是由米的多少决定的,有些农家的孩子胃口好、饭量大、又喜糯食,母亲只好在糯米里放一点梗米充数。

  说起来还真是有点小意思,糯米不多,猪肉也不多,但那个时候的芦苇特别多,随处都有,不但多,长势、长相也非常的好;这个芦苇长得特别粗,特别长,也特别清爽;那个芦叶呀也就特别宽,有三四个手指并合的宽度,叶子也特别长,最长的将近两尺;而且那个时候也有少许的箬叶,箬叶的长度比不上芦叶,但中间的宽度明显增加,两片箬叶相叠后就可以把粽子裹得严严实实。箬叶皮薄,但密度比芦叶高,韧性足,不脆弱,裹起来弯转自如,绝无断叶露口的可能,所以裹的粽子味道几乎不外漏,吃起来感觉比较纯正。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些蹊跷的。大家想想,满世界都是芦叶的时候,糯米不多,猪肉不多,也不要说箬叶了,箬竹的出生地在浙江,我们这里本来就少,现在几乎绝迹了;现在的芦苇呢?海边村的许多的河流填掉了,新开的河流都是石驳岸了,芦根的穿透力不如青草,自己认输,不长就可以了吧。上回我去崇明湿地,看见了河流边上的芦苇,心里有些激动,走进一看,懊恼全生,芦苇都是病怏怏的样子,东倒西歪,没有一点自然之气。这个样子我真想不通哎,没有米的时候,芦苇遍地都是;没有芦苇的时候,糯米到处都是。哪一天样样都有了,该都好啊。想来这样的日子还是有盼头的,因为大家都晓得平衡的好处,芦苇如此,米这样,肉也一样,人当如此,就是连裹个粽子也得讲究平衡,所以平衡真的不可少的。

  平衡永远存在,只是生活中的许多平衡我们无法实现了,这段时间里都让我们的随性、随便、随意给毁了,也给自己的贪欲毁了。还是回到粽子的.事情吧。我记得春节后不久,母亲就叮嘱我们兄妹四个摘芦叶去。母亲说四个人一道去,大的两个摘,小的两个看。为什么要立即摘芦叶呢?母亲告诉我,这是老祖宗规定的,老祖宗是谁?我们不得知。母亲又说,二月过后的芦苇,没有蚜虫的叮咬,叶面非常整洁清爽,另外这个时间是芦苇最茂盛的时间,像个青年人,正当时。现在呢,我没有看到过二月里去乡下的河流边上采摘芦叶的人儿,大家都没有了功夫与兴致,裹粽了就立马临时抱佛脚,去摊头买一点,有点有钱的任性;接下去说说裹粽时扎粽子的线绳吧!用箬叶裹的粽子,过去地道的妇人是用圆针将箬叶的头在粽身里拉过去的,是不用线绳扎的,很像现在说的无缝链接;用芦苇裹的粽子必须用线绳扎的,这比箬叶裹粽已经跌了一个层次,不但如此,现在扎粽,有的用了鞋线,用鞋线也不错,因为鞋线是棉线。有的干脆用其他的线了,比如用聚乙烯制成的那些五颜六色的线,我看见过也有用扎大闸蟹的线来扎粽子的。其实最好的粽子线应该是稻柴,是一根根的稻柴,这个稻柴是上一年秋天里的稻柴,我们的母亲老早在脱粒稻谷的时候看中了,她们将那些粗壮的结实的牢固的,黄橙橙金灿灿的稻柴收拢后囤了下来以备后用。用稻柴扎粽子,颜色匹配,张弛有度,而且稻柴有股稻谷的香味在里面。大家想:这一切都是来自田里的,土里的,水里的,天底下的,风里的,雨里的,真正气象合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你说这样的粽子好处吃不好吃?

端午节的散文5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在延续了一千多年之后,今天又如期而至。

  尽管韩国人已经把我们神圣的节日拿去作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已向国际组织申遗。自然也不会衰减我们中国老百姓对于这一天的深厚感情。

  没有自嘲,也没有嫉妒,更不用自卑。龙舟照样划,粽子照样吃,祖祖辈辈不间断,我们现在仍旧不会间断。尤其是今天,我们国家还把这一天定做了国家法令假日,更是叫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为之称颂。

  三天小长假,对于所有的上班族来说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出门旅游逛风景,走亲访友串家门,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

  压力已经够大了,我也不妨趁假期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点懒散与慵怠——懒觉是一定要睡好的,三餐也可以减少。不去想琐事,不去想明天,不去想未来的日子该怎样度过。

  没想到的是,当时钟走到生物钟的那个档口,思维的轮子还是照样地旋转起来。闪念的思想还没有记录,该写的书也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美妙构思都还只是停留在那瞬间美好的状态……我哪里还能安稳在床上啊?!

  没有太多的节日回忆与怀想,也不再走进儿时的草丛去沾几滴露水洒向鬓边,更没有把屈老爷子请进自己的情绪。推辞掉所有的生意与应酬,我想一个人静静地打发这个难得的`节日时光。

  我想,当年的屈老也应该是常常处于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境界的吧?

  可是,现代不同于古代的主要区别就是:喧嚣与宁静、强加与独享、骚扰与静谧……

  当我还来不及把自己好好封闭的时候,手机上的短信、电视里的宣传,甚至连街上的音乐也防不胜防地从窗外飘进来挤满了我的小屋。

  哎,毕竟是节日啊!“人生逢节莫虚度。”曾记得爸爸在世时经常对我们讲这句话。尽管他老人家今天已经不能分享这节日的快乐了,但老人的话却是那么深刻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是啊,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今天还鲜活的生命,说不定哪天就不声不响地没了;今天还拥有的幸福日子,说不定哪天就随风而逝了。有谁能说得清楚今天、明天和明天的明天呢?

  是节莫虚度!趁着外面正热闹,我赶紧走出了家门。徒步走在大街上,任目光飘飞、任思绪起舞。假如有缘能看中一件像样的衣物,能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也算是件很不错的事啊!

  深圳的东门步行街,是一个富裕得让人眼谗的地方。在这里,除非你口袋没钱,不然你所想要的东西,无论上中下等、无论大小物件、无论家电细软,你随时随地都可能如愿以偿。

  走入商场,我信步在密集的商业铺面中暗暗寻访。只见那三尺柜台连接起买卖双方,商人在察言观色中淄洙必取,顾客在斤斤计较中分文必争,交易在讨价还价中慢慢地谈拢。

  让脚步在物质的夹缝中穿梭,一个不小心,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快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挤窄了眼光、被横流的物欲淹没了思想。浑身的不自在叫我进退两难!

  不敢购物啊,不敢购物是怕物质把理想的脊梁压弯,不敢购物是怕铜味把灵魂熏染!

  当我一无所获地摆脱开繁华与喧嚣时,我的心突然无比沉重起来:曾几何时节日的光芒能将古人与现代承接?曾几何时幸福的光芒能将灾难与幸运转接?曾几何时物质的享受能将精神的追求淹灭?

  节日的时光仍然在飞逝,节日的旋律却不曾减少。可是,想到本该是一个令人忧伤和缅怀的日子、本该是一段灾后重建的岁月、本该是一腔家愁国忧的情怀……怎一个节假日能够承受得了?!

  好一个20xx年的端午节!这个端午节过得真叫人如此凄凄切切!

端午节的散文6

  今年的端午节,食堂里没有加餐,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虽然厂里今年内还在亏损中,这些节日的福利基本上是取消了,因为这些福利都不在劳动法内,我们也只是发发劳骚就过去了。可没想到的是连节日的加餐都取消了,可想而之,厂里也一定亏损不少了。

  早在年前,新闻里就沸沸扬扬地转开了国内经济下滑,会令不少血汗工厂倒闭。开年来,果真就有不少厂倒闭了,自然厂里的亏损也是可想而知的。

  悄然的夜晚,我失落地从食堂出来,闲坐在月光下,望着满天的星空,我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而此时的我还要继续在深夜里忙碌,所幸对明天的节日也冷漠,因为,我知道一觉睡去节日也就过了。

  今年的端午节,也是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端午节,这对我来说,原本就带有一种忧伤的光环,就像这许淡淡的月光,是一点知觉都没有了。

  清晨还没下班前,母亲就打来电话,只是我没接到而已,我便打过去,才知母亲昨夜回家了。这是她去市里做事才回来的第一次,可想而知,没人住的家里一定是灰尘扑扑的。母亲说,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家里打扫一遍,没时间去姐姐家过端午节了,反正也是一个人,随便吃些就是了。我点头噎着,眼泪就默默地流下来了,失哑的声音说了声“节日快乐”就挂了。

  天空下烈日炎炎,飘逸的白云一朵亮过一朵,街口上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静坐在石凳的阳光里,一身的疲乏,朦胧的眼神,早让我分不清这个世界了。

  等我想起忘了给叔叔打电话时,叔叔就打来了,问我过来了没。早几天前,我答应了叔叔,去他那里过端午节,但是,厂里没假放,我也是没办法了。叔叔听了,有些失落的回答说:“那好吧,只是奶奶想见你了。”

  在我的生活里,我不知道要怎样来诉说自己的故事,满满的伤痕,我只有感叹,岁月把我抹得真干净了。

  矗立在阳台上,刚刚洗过冷水澡的我倒像有了几分精力,望去远方的视力也凝聚在一个点上,可要想去街上玩耍,已是不可能了。

  梦回端午,盈泪滴滴,那是少年的.端午,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地包着粽子,当然我是不会包的,就是系粽子的绳结。看着烈火在灶子燃烧,我的任务就是看守灶里的柴火不被熄灭,等柴火弱时,就添加一根进去。我不懂地问母亲:“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呢?”母亲只上过小学三年级,说也不知道了。后来,我长大了,进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缅怀先人屈原。

  赛龙舟,这是少年时的端午必逢的节目,也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只见两条像蛇一样的木舟,在鼓声的振动下,从上流直逼下流,我还没跟上,赛事就结束了。

  醒来的窗外响声振振,我还以为是在梦里看龙舟了。睁开朦胧的眼睛,才看清窗外下起了大雨,雨点直撞在不绣钢的窗户上,我连忙起来收下窗口的衣服,但已打湿过半了,我只能挂进小房间里来了。

  据乡里的老人家说,端午节下雨,去河里洗个澡,保证这一年里都不会生病了。那一年,我和村里的同年孩子看完赛事,刚好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就脱下衣服裤子赤裸裸地跳进了河里,河边的水不深,但非常的清冷,我是游了一会儿,感觉太冷了就上岸了。结果,第二天,我就感冒了,母辛还以为我是回来淋了雨才感冒了,我也不好意思告诉母亲,只好自己放在了心里。

  端午节的晚餐,我给自己多打了一份快餐,还买了一瓶鸡尾酒。一个人的节日,就像天空落下雨点,习惯了走一个人的路。望着傍晚的天空,脸上带着几分微醉,雨水停落后,天空还出现了一抹晚霞,红红的一块,又好像自己的脸蛋,也带着几分醉意似的......

端午节的散文7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瞬间,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已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节了,离家几年的节日也总是过的平平淡淡,豪无节日的韵味。

  有句话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孤单的不仅仅只有自己,就连节日,也变的冷冷清清。记得小时候,最喜爱的就是过节了,只要一过节,就会有好吃的好喝的,小时候,过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简单的欢乐,只因有好吃的。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能感觉到有节日气味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像现在的一些节日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什么过节了。

  端午在我们那算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端午学校都会放一天假给我们过节,也许那时候喜爱过节,除了喜爱吃喝,就是因为学校可以放假给我们,可以不用起大早去上学,可以带着玩伴疯狂的玩一天,所以都很期盼过节。

  每年端午,都会起个大早,就连平常的懒觉都不见了。每次睁开眼,都会发觉绑在胳膊和腿上的花线绳,五颜六色的,拧成麻花状,绑在胳膊和腿上,因为在我们那老人圣言,假如端午当天不绑花线绳,出门就会有蛇缠上胳膊和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因为很可怕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有人去试试,所以在端午当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绑一根花线绳。

  记得我问过父亲不绑花线绳真的会有蛇缠上腿和胳膊吗?父亲笑笑说当然不可能,不相信我可以试试。看着父亲的笑,听着父亲的话我半信半疑,却不敢去试试看,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

  早上一睁开眼,花线绳母亲就早已替我绑好了,看着胳膊腿上的花线绳也就安心了,因为花线绳要绑三天才能取下来的,这三天之内是不能往下取的,所以看它绑结实了,也就放心了。起个大早挨家挨户叫上村里的玩伴,向山上爬去,任务是摘柳树条子,因为要向家里所有的门窗上插柳树条子,至于为什么要插柳树条子,从来没有问过,就是觉得好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糟蹋树木,不怕被抓住了受批判。

  一路向山上跑去,见到柳树就往上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柳树条子就往下摘。一人爬一棵树,舍命的摘,摘下N多之后,先把所有的柳树条子堆放到一起,然后每人开始用柳树条子编个草帽戴着,再拧几个响响儿,比比看谁的响响儿最响,声音最好听。等这些忙完以后,戴着自己做成的草帽,吹着自己拧的响响儿,每人扛着一捆的'柳树条子中意的向家里走去,满山都是所谓的响响长长短短,尖尖闷闷的声音,好听就不说了。

  等回到家里时,母亲的摊叶饼早已烙好,蜂蜜早已炝好,就等我们来吃了。先把那些柳树条子挨个的插在窗子上门上,就预备吃端午节的饭了。母亲的摊叶饼做的很棒,摊叶饼摊的那叫一个圆,把摊叶饼卷成一个棒棒,蘸着热热的蜂蜜,一大口送进嘴里,那叫一个爽。刚做的摊叶饼软软的,薄薄的,提在手里看有点透明,明啾啾的,泛着亮闪闪的光。吃蜜太甜总会腻的,再配一碗刚刚出锅的大米稀饭,才明白这就叫过节啊。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可是生于北方,又生在一个小农村里,根本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那时候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将粽子吃个够,于是在端午节这天能吃到蜂蜜已是一种奢侈了。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T市上学的时候,也是长那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节。端午当天,和舍友兴致冲冲的跑出去买了好多粽子,打算好好补偿一下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粽子的遗憾。看着裹的严严实实的粽子不知有多兴奋,棱角分明,立体感超强,也真无法想象那发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的能干聪慧。慢慢的拆开,红白相间,可以清楚的看见露在外面的大枣,红红的,黏黏的。迫不及待的一口咬去,等一口下咽时才发觉,粽子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因为是第一次吃糯米,黏黏的感觉,觉得不好吃,有点小失望。

  从到T市读书以来,就从未在家过过端午节,也是从那以后,过端午再也没有买过粽子。反而每年端午,都好怀念母亲做的摊叶饼和炝的蜂蜜。

  那时候,每年端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林。我们邻村,有一片原始森林,相传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片森林,那里本来有大片的森林,可是由于一次地震,只剩下了现在的那么一小片,说起来小,可是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小。

  每年端午都会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游林,于是游林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记忆里的一部分。一大片的绿色,如瀑般倾泻而下,繁茂的树叶,层层叠叠的,足底下是厚厚的树叶,阴暗潮湿,茂盛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间或风吹过,有细细碎碎的阳光洒落,照耀在厚厚的落叶上。

  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树林,里面的树又高又粗,喜爱寻一棵很粗的树,然后几个同学伸出胳膊围个圈,来圈下那树到底有多粗,然后回去告诉其他人,那棵树真的好粗好壮。如今想来,觉得好傻,却又傻的那么真,那么可爱。

  今天端午,哥哥忽然问我说小时候端午节我们经常摘的花叫什么名字?我想了又想却没想起来。狗蹄蹄花?还是马蹄蹄花?哥哥问我,马蹄蹄花吧,我想了想回答。才发觉,小时候最喜爱的花,我竟然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

  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她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经常摘下来编花冠和做胡须的花叫什么名字,母亲告诉我说狗蹄蹄花,我才想起它叫狗蹄蹄花。真的很纳闷,为什么如此好看的花竟然叫狗蹄蹄花呢?

  这个季节,狗蹄蹄花会漫山遍野的四处开放,纤长的腰身,细细长长的叶子,白色的花瓣,红红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脑袋,像一个绣球。而狗蹄蹄花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它总是一株一株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一摘就是一大把。

  那时候最喜爱的就是将狗蹄蹄花摘下来,将花多倒过来,摊开手掌,将花朵在手心里慢慢的敲,嘴里还念叨着抱,抱,抱个狗娃子,于是会发觉手心里会有好多黑色的小东西在跑,快乐的向其他人炫耀,看,我的狗娃子抱出来了。长大了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娃子,而是花里边的小虫子。真不知道长大是好是坏,破坏了我太多儿时天真无邪的念头和幻想。

  和小伙伴们摘好多的狗蹄蹄花,坐在山坡上,做一个长长的胡须,挂在耳朵上,粗声粗气的学男孩子讲话。编一个美丽的花冠戴在头上,一簇簇堆积在一起的狗蹄蹄花,周围吊着长短不一的花朵,高傲的像一位公主,活在自己编纂的故事里,简单而又欢乐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小时候我们所说的,最喜爱也最钟爱的花,它有名字,叫狼毒花,不叫什么狗蹄蹄花。我又一次纳闷了,这么美丽的花,名字却是那么的毒辣。不管多么的毒辣,都改变不了儿时对它的钟爱,也改变不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戴着用它编织的花冠,仿佛自己就是高傲的公主,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陪衬。

  如今,这些美好,都已成为了永久的过去。端午节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韵味,也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没有期盼,没有欲望,没有节日的气味。节日对于奔波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休息日,可是放松放松心情。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天端午,让吃好点喝好点,过节嘛,就好好过个节。可是于我而言,过于不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想回家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端午一年一个,可是深埋在记忆里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像我忘记儿时的花朵一样,不经历,不碰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忘记没有理解,没有借口,时间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欢乐,还会剥夺我仅有的记忆。

  记忆里,那年端午,那满山的狗蹄蹄花,那杂乱不成声的音乐,那尊贵的花冠,那高傲的公主……

端午节的散文8

  看到邻居小孩子手上系的花花线(五种不同颜色线的组合),才知道端午节要到了。是呀,忙碌的生活让我早已淡忘了许多节日。今天下午没事,我可以坐在电脑前好好想想自己以前的快乐,也算是给自己的心灵注入一丝清泉,让自己能记住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开心和快乐,让端午节的思绪随风飘。

  小时候,收割小麦的前后,忙碌的母亲和奶奶会给我们三个缝香袋,我和妹妹的是鸡心型,弟弟的是方形,母亲会给我们配许多花花线,在端午节前的晚上给我们三个的脖子上,手上,脚上都系上花花线,香袋是第二天早上才让戴的,晚上,我们三个都要把自己的香袋藏在自己的被窝里,那是一种怎样的开心和快乐呀。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三个就会戴着香袋子到各自的小朋友面前炫耀,大部分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的装扮,也总有那么几个因家长忙,什么也没有的,这时就会显得很委屈,母亲总会把我们家多余的香袋和花花线给没有的小朋友,这时候大家都会皆大欢喜。也曾经问过奶奶为何要系花花线,奶奶说是系了花花线就不怕蛇了,我们小时候最怕蛇了,所以系了花花线的感觉就是爽,每年的花花线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私自解的.,一直要到阴历六月六,才能由母亲用剪刀小心给剪断,然后把花花线系在家里的小树上,花草上,说这样小树,花草才能长的更快更好。那时只记得戴香袋子,系花花线的开心和快乐,没有吃什么好吃的记忆。

  稍微长大一点,才知道这一天的道道很多的,比如端午节的早晨,一家人都要早起的,爷爷和父亲都要到地里割一些小麦和各种草回来,挂在我家的房檐下,奶奶说那都是难得的好药材,包治百病的,总是看的紧紧的,从不让我们去乱动。而奶奶和母亲总要在早上洗头,而且很是讲究,说是要用无底水洗才行(就是把一桶水倒出去一些,必须用桶中间的水来洗,桶底的水不能用),他们还必须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干完这些。当时觉得很是神秘,也曾好奇地问过奶奶,奶奶总说:“小孩子家,别乱问,长大后自然会知道的。”现在我早已长大了,可我还是没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长大了,也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在南方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也曾为屈原鸣不平,为《离骚》而折服,会在这一天里,祈求汨罗江里的鱼虾嘴下留情。 上高中时,有年的端午节,好友陈苏娟从家里拿了好多新鲜的粽子,真的是让我们大饱口福,如今市场上卖的粽子品种很多,但都没有我们当时吃的那个香味浓。我有点想苏娟的母亲了,那是个瘦弱的母亲,但热情好客,我们当时都喜欢到她家里去,喜欢和她拉家常,现在我还能想到老人那开心爽朗的笑声。

  成家后,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日子在一天天消耗着我对生活的那份激情,许多节日对我来说都不再重要。说来惭愧,我真的不是位好母亲,女儿今年已经九岁了,我好像没亲手给她系过一次花花线,我也根本不会缝香袋子,每年还是我的母亲替我做着这一切,感谢我的母亲,女儿成年后的回忆中,有关外婆的美好记忆会更多一些。

  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经历了许多事,我一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呀,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那样的生活才更真实,更值得人向往。我决定今年亲自动手,给女儿配多多的花花线,亲自给女儿系上,在端午节的那天,带女儿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都系上花花线。

  柔和凄美的音乐中,有关端午节的思绪轻轻飘扬,心里的感动一点点多了起来,我好想让自己变成一朵云,飘到灾区去,给那里的孩子都系上花花线,让他们和我的女儿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端午节的散文9

  春天的风越过甘肃甘南,吹绿了临夏黄河两岸,燕来了,柳绿了,艾草也窜出一米多高。站在高处,已经是满眼绿色,青翠欲滴了。不知放羊的小伙伴们,谁喊了一声,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节的前几天,阿奶和妈妈们都相约到集市上购买端午节所需要的祈福用品,上小学的二姐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购置了五彩线,今年她要自己动手缝制荷包。

  荷包叫香包,也叫香囊。临夏人称呼为“绌绌”或“耍货”。荷包的样式有很多种,最传统常见的叫“绌绌”把布和绸子剪成尕方块,上下缝上两块不同颜色的三角绸子,由里到外的翻过来,绣上各种图案,填充上包有松香、白芷、雄黄、艾叶、熏草等香料的棉花,然后把两面的角绌起来,两面用针缝上丝线穗子,用一根线穿在顶上。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好看的荷包就作成了。细看荷包有迷人的造型,细闻有淡淡的清香。

  还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采用传统的方法绌出尕猫、尕兔、尕猪头等。端午的当天挂在尕娃衣服前襟的钮扣上,各种小动物造型的荷包随着孩子们的跳动,成了乡村一条移动的动物园。不时有阿奶和妈妈们抓住玩耍的尕娃,相互攀比各家婆姨的手艺,评说今年谁家的婆姨做的荷包好看。

  更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采用传统的方法绌出两个尕老虎,缝在尕娃衣服肩膀的两侧,孩子们顺着街道到外乱跑,仿佛自己就是尕老虎,到处炫耀。孩子威武,大人高兴。

  还有更讲究的阿奶和妈妈们先绌一个大虎头,再绌出三瓣的胡椒、两瓣的鸡心、桃子、萝卜、葫芦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用一根线穿起来,分成三绺缝在大虎头的下面,这就是西北特有的.背负型荷包。大虎头荷包在尕娃们后领子下面一绺一串地像风铃一样吊着,随风飘舞,虽然没有悦耳的铃声,但能闻到扑鼻的芳香。

  放学后的二姐,拿出事先购制的五彩线,她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制作自己的荷包了。二姐制作的是最简单的粽子荷包,她先找一块质底稍硬一点的纸条,把它折叠成尕三角后展开,在里面放上装有松香的棉花后折叠成粽子状。然后在上面绕上各种颜色的彩线。二姐做针线活的手艺当时不是很灵巧,常常顾此失彼,一会线松了,一会绕错线了,还分不清黄、白两种颜色的线。我就帮她挑出黄线和白线,一缕一缕地递给她。二组终于做成了大小不一的荷包。她把荷包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串起来,下面再吊上一绺长穗子,在荷包穗子中间穿有两粒明亮尕珠子,一个晶莹易透的荷包就做成了,挂上荷包的二姐,漂亮极了。

  出于好奇,我也跟着二姐用彩线学着绕粽子荷包。刚开始绕出来的不是稠密不均,就是稀疏不严,绕了两个后就慢慢就变好了,我也挂上了自己亲手做的荷包。

  端午节到了,大人们早早把杨柳枝插在自家大门上,还在杨柳枝上用绳了吊一颗红蒜。说到吊红蒜,自然有它的来历。

  传说,古时西北地区兵荒马乱,在逃难的人群中,只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一些的尕娃,手里却牵着一个尕尕娃在大路上奔跑。将军觉得很奇怪,就命人把妇人抓来盘问,原来妇女背上的尕娃是她丈夫的前妻所生,现在孩子的亲娘已经去世,牵在手里的尕娃是她亲生的。妇人的丈夫出门在外,两个尕娃由她抚养。

  妇人说:“我的尕娃万一死了还能生养,要是我后背上的娃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能对得起我的丈夫,又怎能让他的亲娘在九泉之下瞑目呢?”

  将军听了妇人的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他想在这个世道上,哪还有把继子背在自己身上,却把亲生的孩子牵在手里,躲避官兵的后娘呢?

  将军详细地询问了妇人所居住的村落后,就让她放心地带着两个尕娃回家去,并告诉她:“明日一早,在你家大门门栓上插上一枝杨柳,再系上一颗红蒜,官兵一见到,就不会进你家了。”并告诫她别把这事泄露给别人。并传令三军,凡看见门栓上插着杨柳枝并系着红蒜的人家,一律不得入内,谁违反禁令,一律按军法处置。

  心底善良的妇人回到庄上,就把将军叮嘱她的话,忘掉了,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乡亲,一传十,十传百,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了杨柳枝,并系上了红蒜。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官兵们一进庄子,就看到各家大门上都插着挂有红蒜的杨柳枝,就悄悄地撤走了。

  正是这位不知名的妇人,用她善良无私的爱感动了将军,才使得将军对她有了恻隐之心。她又用大爱无疆的善良救了全庄和邻村的乡亲。

  为了纪念这位普通农家妇女,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每家每户的大门顶都要插上杨柳枝系上红蒜,祖祖辈辈相传至今。这不仅是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善良的传承。

  中午时分,孩子们带上,穿上、背上大人们事先准备好的荷包,并在大人和尕娃手腕上系一圈用各色丝线搓成的花线。个别的还在耳朵门里抹上桔红色的雄黄,大人们还有接受。男孩子们对在手脚上绑五彩花线也嘟囔着嘴,抹雄黄更是不乐意,母亲一般会告诉孩子,不点雄黄,虫子会跑到鼻子和耳朵里去的,不缠五彩花线,蛇会缠住手脚。

  在我小时候的回忆中,对端午节这一天吃的印像不深。过得好一些的人家,会蒸些黄萝卜和糖萝卜馅的包子,有些人买些粉面自个馇一些凉粉,女主人就用尕碟装几个包子或一碗调好辣子蒜醋的凉粉,让娃们端着在院子里互相赠送,拿自家所做的美食走走亲戚。以此来表示对节日的祝贺以及亲戚、院邻关系的友好。

  祛邪祈福,永远是临夏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用制作荷包托物言志,祈福未来。借助尕猫、尕兔、尕猪头,表示生生不息;借助老虎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借助鱼儿钻莲,寓意男女爱情;借助葫芦石榴,期盼多子多福;借助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谐音早生贵子。

端午节的散文10

  这几天微信上有关端午节的短信、祝福语一条条飞进手机,铺天盖地。又是一年端午到,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个节日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亲的。仔细想想我都有好些年没回母亲那里过这个节日了,心里感觉好惭愧。

  刚出门那几年,每逢过节,母亲都会打电话问今年回来吗?但是我好像总是忙,总是让他们在盼望中产生失望。年复一年,家里就很少打电话来问,他们知道打了和没打是一样的结果。

  今年端午节,我要回老家过节。坐上开往家乡的班车,老乡熟悉的口音格外的亲切,我的心也随着跑起来的车轮而兴奋起来,城市的道路总是显得拥挤。好不容易出了市区。道路两边虽然少了城市的繁华,但是两边种植的柳树和白杨树郁郁葱葱,低矮的屋舍,绿油油的麦田飞快的向后倒去,离我熟悉热爱的家乡越来越近,我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我被窗外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外面亮堂堂的,以为睡迟了,一看手机才六点半,乡下的太阳好像比城里的都要勤快,起得早,懂得时间的珍贵。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忽听一阵阵布谷鸟的叫声从田野的那边传来,有力而急切,。布谷布谷,收麦种谷,还有一种鸟叫声好似说媳妇早起、媳妇早起。父老乡亲经常念叼的农谚是我从小听着长大的,熟记在心。天空堪蓝堪蓝,难得的好天气。

  来到田野,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一块块整齐的麦子安静地站在土地上,仿佛铺在广袤大地上的绿地毯,在和煦的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绿油油喜人的光芒,偶有一阵微风拂过,犹如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草和其他植物也不甘落后,生长的疯疯癫癫。

  小河边的树上停着两只喜鹊,对着我叫了几声,好似在说欢迎回来,欢迎回来,我给予它们感激的微笑,,听老人们说喜鹊是吉祥物,尤其早上在谁家的院子里叫,谁家就会来亲戚或有好事发生。田埂旁的小河水清亮亮的,哗啦啦的流淌,带着他们的使命奔赴在麦田间,小麦正在扬花、灌浆,等待他们的滋润。再过一个多月,又该到繁忙的麦收时节了。我已经将近十年没有收割麦子了,但那些在麦收时流过的汗水,吃过苦的岁月,却在时间的流逝里,让我的感受愈加清晰、愈加真切。

  记得那个时候,每年一进入六月,家家户户就再也闲不住了。一吃过早饭,他们便拿上镰刀,往返奔走于自家的麦田里,在这儿看看,在哪儿瞧瞧,开始旋割,就是那儿黄了割那儿.。不时用他们那粗糙厚实的手掌轻抚着一株株日渐饱满的麦穗,像抚摸自家孩子的头,眼中充满着浓浓的爱怜。年长的爷爷会静静地坐在麦田边,一边抽着刺鼻的旱烟,一边计划着农事,常常会错过吃午饭的时间,麦穗就在等待中更加饱满,颜色在渴望中慢慢变黄更加成熟,时间在计划中缓缓流过。

  六月上旬左右,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太阳每天烘烤着大地,到处都热浪袭击,孩子们多渴望下一场凉爽的大雨啊,可是大人们最害怕下雨,他们说现在是抢黄田的时节,一下雨,误了时节,麦粒会脱在地里,一年的幸苦如果糟了灾,他们的心会有多疼啊.。

  进入七月田野里的麦子全部由绿变黄,而后变成一片金灿灿的海洋,成熟的麦穗垂着沉甸甸的头,注视着孕育它们的土地,随着风儿尽情地舞蹈,发出哗哗哗哗感谢的欢笑声。在准备收麦的这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打磨镰刀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小时候会看到母亲坐在房檐下的阴凉里,把所有的镰刀拿到身边,并在脸盆或饭碗里盛一些水备用,顿时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嚯嚯声便在午后的院子里响起来,时慢时快,随着节奏不时还要拿到眼前看看,用大拇指试试磨得锋利程度,收获的乐曲开始演奏,令人干劲十足。磨镰刀一般需要一个多时辰,母亲手磨过的镰刀,明光铮亮,锋利异常。

  记得那时麦收的日子正巧赶上放暑假的时间。开心了两天的快乐日子被收麦子的枯燥取而代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便参与到紧张而繁忙的收麦战役中,在接受炎炎烈日烘烤的同时,也为家里分担了些生活的重担。

  每年放假的第三天,天刚麻麻亮,窗外不时传来一阵阵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唱,我们就被母亲从甜蜜的睡梦中叫醒,匆匆忙忙穿衣洗脸,简单地吃过早饭后,我就和母亲、弟妹们集体出发,人手分工;工具、馍馍、水

  一边浩浩荡荡地向自家的麦田奔去,每次走在路上我们都瞌睡的迷迷瞪瞪,来到麦田时,露水还没有散去,早晨的太阳刚从东边的山坳中露出半个笑脸,看着沐浴在晨光中的麦子,轻嗅着沁人心肺的麦香,我们姐弟几个坐在田埂上不想动弹,看着母亲已经开始行动,我们用一种被迫的心劲给自己加油,接着便拿起镰刀,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

  记忆中父亲很少回家割麦子,因为我们姊妹多,一年光靠这些收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额外买上一千斤才够吃,加上我们上学,他的肩上的胆子很重,除了逢年过节偶尔回来,几乎都在外面挣钱。

  但是在我有限的影响里父亲割麦子的速度最快,他的胳膊长、力气大、手掌宽厚,三两下就够一捆。我和母亲不相上下。妹妹负责收拢捆好的`麦捆,小弟弟捡拾遗落在地里的麦穗。快到中午时,天气热的我们实在受不了,我们过一会就停下来望着好像没有尽头的麦田,自言自语,哎呀,这怎么还这么多呀,

  母亲就会在不远处说就这几块地,都不够吃,还嫌多,快点,再坚持一会,我们就回家吃饭我们便来了精神。 临近中午,一大块地的麦子全部收割完毕,妹妹也把所有的麦捆都收到了一起,母亲就开始忙着摞麦了。由于刚收割的麦子湿,麦秆还没有完全干透,如果马上往麦场里运,既费事费力,又腾不开时间收割其他麦子,所以人们常常会把刚收割的麦子摞在麦田里,等上半个月或者二十天,直到麦子全部收割完毕,整个干透了、变轻了再运回打麦场。

  摞麦摞也有一番讲究,既要保持通风,又要防止风吹雨淋,避免麦子被大风吹走或生芽。一般一个麦摞要摞二十几捆麦子,麦穗朝上,最下面由十个围成一圈,由下而上摞起来逐渐减少,最后选择较长的一捆麦子,把根部捆紧,从中间分开成伞状,覆盖在麦摞顶端,这样一个圆锥形的麦摞就摞好了。摞完麦子后,我们就顶着炎炎烈日回家吃饭,然后转战于下一块麦田了。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就像春节一样开心,是我们期待的节日。那时我们姊妹几个过年买的新衣服一过完年母亲就会让我们脱下来,洗干净叠好放起来,总是说等过端午了再穿,从那时我们就开始期待,可是那时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岁月总是显得好悠长。好不容易等到了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大早起来就穿上新衣服,男孩子身后背上一个大荷包,穗子长达五六寸,一般都会是自己的属相,也有大金鱼的、寓意年年有余。

  女孩子的就显得秀气,有在凉帽的边沿上坠上一两个小的桃型的,有的在衣服的扣子上系上一个小的,五颜六色显得很俊俏。还有一个讲究是戴花花绳,用五种颜色的线搓在一起,搓成一根根细绳子,分别戴在手腕、脚腕、脖子上,听老人们说端午节不戴花绳会被蛇缠身的,因为好看,也因为害怕小孩子都乐意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地的风俗民情不同,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就各不一样。南方的糯米香,粽叶情,赛龙舟,显示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北方的戴花绳,拴荷包,显示了传统的民族特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煜煜生辉。

端午节的散文11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各地人们过节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习俗大致相同,家家户户都插艾叶(也叫艾蒿,艾草),挂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戴香囊,游百病,观看龙舟赛等。其中插艾叶,挂菖蒲的习俗尤为重要,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割艾叶就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事。

  记得九岁那年的端午节,天才蒙蒙亮,母亲把我叫起来和她一起去割艾叶,扯菖蒲。母亲的脚步很轻快,黑油油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了。我很想让她拉着我走,但又觉得不好意思,只好在后面紧跟着。远望,重重叠叠的峰峦覆盖着淡淡的薄雾,仿佛披了一层轻纱,隐隐约约的。路边上青草和树木的叶子上都凝结了颗颗露珠,偶尔几颗露珠滚动落下,就像小精灵在跃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偶尔也夹杂着淡淡的花香。鸟儿们早就醒了,在林中呼朋引伴,好不热闹……清晨的山野如此美好,令人神清气爽,舒畅惬意,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

  大约走了十几分钟的山路,突然一股既熟悉又浓烈的清香飘过来,我知道我们走到艾叶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艾呈叶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棵都很挺拔,精神!走近看,艾叶上也有一些露水呢。

  我抑制不住兴奋开始割起来,母亲看了我割的艾叶,说我割短了,要把长有叶子的杆杆割长些,还说我把水蒿(也叫青蒿)也割在一起了。随后她拿起一根艾叶和水蒿进行比较:艾叶的叶子宽些,背面是白色的,尖部的心心是淡黄色的,杆杆外皮有深浅不同的竖条纹。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把水蒿也当成艾叶了!母亲弯下腰,割艾叶的动作既熟练又麻利,几秒钟就割一大把。一会儿工夫,我们就割了一大堆艾叶,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母亲把它们打成一大捆,又去有水的塘子里扯了一些绿油油的菖蒲,把根部的稀泥清洗干净,捆成小把。大捆她扛着,小把我抱着往回走。这时,路上来了不少人,行色匆匆,我知道他们也是来割艾叶的。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都要在端午节一清早割艾叶?她说,老辈们传说药王爷在今天老早就洒了百味草药,药就集中在露水上,所以太阳出来之前割的露水艾叶药性最好,香气最浓。

  到家后,母亲找来红毛线,先取出最粗最长的艾叶,三根艾叶和两匹菖蒲扎在一起,一共扎两小捆,再弯下腰把我们割的艾叶分出了一半,简单地捆了一下,说这些是给隔壁王奶奶的。王奶奶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路途遥远,端午节没有回来。王奶奶见我们送艾叶过去,喜得合不拢嘴,一边夸我,一边给我找好吃的。母亲找来高凳子,爬上去,把红毛线扎的艾叶插在王奶奶家的大门框上面,摇了摇,确保牢靠了才下来。母亲和王奶奶道别后就回去了。我吃着王奶奶给的糖果问王奶奶:为啥要在端午节插艾蒿和菖蒲呢?王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人们自私而残忍,天帝决定派瘟神在五月初五那天散发瘟疫进行惩罚。瘟神受了天帝的旨意,在五月初五那天散发瘟疫,人们不忍被瘟疫加害,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各自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艾叶和菖蒲,用来驱除瘟疫。我听了似懂非懂。

  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把艾叶插好了,把剩余的艾叶和菖蒲抱到板楼上,让我和她一起把这些艾叶均匀地摊开,等着慢慢阴干。我问母亲:插艾叶只要几根就行了,为什么要割这么多啊?她笑着说,剩下的这些艾叶啊,用处多着呢!这时候,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艾香,沁人心脾。抬头望天,天上才涌出一片朝霞,太阳还没出来呢。

  母亲为全家人准备早饭的时候,我就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艾叶还有哪些用处?母亲一边忙厨房的活儿,一边慢条斯理给我讲:从五月开始,天气热了,蚊虫多了,艾叶就派上用场了。点燃一把艾叶,房前屋后绕一圈,蚊虫就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这可能是艾叶的主要用途之一。另外,用艾叶熬水洗澡能止痒,熬水泡脚可驱风,点燃艾绒拔火罐(即艾灸)可祛湿,还可用来薰烟给房间消毒、杀菌等等。我静静的听着,默默的'记着。心想:山野里稀松平常不过的艾叶,还有这么多的用场!

  母亲又接着讲,正因为艾叶有诸多用途,人们不仅在端阳节割艾叶、插艾叶,而且还家家收藏艾叶,以备不时之需。在很多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说起收藏艾叶,母亲还讲起她听来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殷实的人家,小伙子长大了,媒人提亲后,全家很高兴,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就等女方上门“看家(儿)”了。某一天,媒人领着姑娘和它的母亲“看家(儿)”来了,茶后,母女俩楼上楼下、房前屋后转了一圈,什么也没说,走了。也就是说这次提亲黄了!后来媒人问起缘故,答案竟是家里没有储备艾叶!

  我听了觉得好笑,母亲很严肃地说:平时不备好,用时哪里有?说明这家人不会过日子!

  从那以后,端午节我就帮母亲割艾叶,插艾叶,收藏艾叶。再后来,这些活儿我全包了。我做完这些活儿,母亲还要再查看一遍,有时候也夸我两句。

  端午节一年接一年的过,艾叶一度接一度的割,可母亲的头发却渐渐花白了,走路再没有从前那么轻快了,动作也不那么麻利了。看着母亲一天天变老,我除了像母亲那样心存感恩之外,还觉得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记得母亲曾说过,脚是人的关键部位之一,要呵护好。至今,我还保持着用艾叶水泡脚的习惯。

端午节的散文12

  粽艾飘香的节日过得真快,很快又到傍晚。晚风徐徐吹过,河边的柳树扭动着腰肢,翩翩起舞;树上的蝉鸣,一阵接着一阵,不知疲倦地在风中飘扬;远处放牛的牧童,头顶着荷叶帽,手执一根柳条,在大水牛的身上划过;近处的鸡鸭,叽叽喳喳、不守纪律,结伴回到鸡圈。夕阳被黄糖酒醉红的脸,渐渐要滑落地平线以下时,母亲又开始忙碌起来。从墙上收起晒蔫了的艾草和石菖蒲,放入锅中,加入清晨挑的井水,武火速熬。我在灶膛前添加柴禾,可心不在这儿,扯长脖子,眼睛盯着母亲的动向。

  插在门楣上的荆条和艾草,经过一天的晒烤,已经柔和地耷拉着头。母亲像一位调配专家,把它们合成一小捆,分别握在两只手中,从屋里往屋外,左右交替,在空中一路平扫而出,口中念念有词。

  “五月五日端午节,虫羔蚂蚁听我雪(说),快快飞到山里切(去),不要留在房里歇(睡),如不听话快飞走,荆条艾草抽你出脓和血。”

  每间房子,从角落到门口,都经过母亲手持仙草空扫和叨念。她那专注的神情,像是教化蚊虫的顽愚:别在家里叮人,快回到山上吸取露水。更像请来保护神,虔诚地把荆条艾草插回门楣上,口中还在叨念,心里想着多念一遍,就少些蚊虫叮孩子们。

  我继续不紧不慢地往灶膛加柴,等烧好草药洗澡水,母亲便开始张罗孩子们洗澡。焦黄色的长柄竹筒,是为孩子们分开草药水的工具。舀一半草药水,一半清水倒入洗澡盆,母亲用食指和中指,伸入水中搅动,专注地试探水温,待水温合适时,孩子们就光着身子跳下水。浅绿色的水,像一层绿色透明的薄纱,拂过孩子们藕白色的身体,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分不清是草药本身的香味,还是母亲手上的草药香味?伴随水的温热,尽情地把孩子们包围。

  母亲的手背十分粗糙,似乎被岁月刻出一道道纹路,可在我眼里是最美的手。她的.手心也长满了老茧,像一颗颗按摩珠,老茧并不影响母亲为孩子们搓背的舒适度,反而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轻轻地传遍全身,更有一种清香在母亲搓背的手心传来,一阵比一阵更浓更暖。这算是最早的药浴,是我记忆深处的臻品。

端午节的散文13

  汪曾祺: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咸鸭蛋赞不绝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除了谈及家乡特产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午饭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着细腻地描写。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节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沈从文笔下的端午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在老一辈文学家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梁实秋笔下的端午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苏童: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苏童笔下的端午节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在长长的秋天里,我在祖母留下的旧粽叶下面出出进进,总能闻到白羊湖边芦苇的清香,春天那个祖母的季节就浸润着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节,祖母还会将温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颈挂上那只用红线扎紧的“小脚粽”。我挂着这只粽子跨出家门,走过村弄,在白羊湖一带燕子样掠过。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祖母的坟在白羊湖边。坟上长着一株娇黄的迎春。没有青草,青草还没有长出来。

端午节的散文14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就是多么期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就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绪!

  汨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此时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此时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齐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齐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就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我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可就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必须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就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就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却不常有,你就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这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此时为的就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散文15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六虚岁那年的端午节。那是我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爷爷告诉我说,过了端午节,就要送我去爸爸妈妈那里了。他们说爸爸妈妈住在城市里,那里有汽车、火车,有公园和宽阔的大路,还有卖各种花衣服的商店。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最想见到的是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我最想知道的是爸爸妈妈是不是很爱我。

  奶奶提前一天的下午就把大黄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各泡了小半盆,把芦苇叶、马蔺叶、红小豆、红枣、肥瘦相间的肉都准备好,然后就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先把芦苇叶折叠成漏斗状,放一把大黄米,再放上几个红枣,或者是一块肉,然后用手利索地一扭,就成了一个粽子的模样,最后用马蔺叶捆绑结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完大黄米的,再包糯米的。两种粽子合起来有一大锅呢!

  晚饭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然后放上适量的水,开始往灶膛里面加柴禾,一边拉风箱,一边加柴禾,火焰在灶膛脸部一进一出的,像是要逗人玩似的。我说:“奶奶,我来帮你烧火吧。”奶奶说:“不用啦,已经差不多了,你在这里看着灶火,别叫火烧出来啊。”于是,奶奶从蒲团上站起来,走了。我赶紧坐在灶火旁边的蒲团上,把马秸秆往灶膛里添。

  一会儿,我发现奶奶去点炭火盆了,那是一个小小的泥做的火盆,烧的是木炭。上面只能放一个小小的砂锅。这个小砂锅是奶奶专门用来做砂锅豆腐的,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是,今天是端午节的前夜,奶奶不需要做砂锅豆腐,她干什么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看,奶奶在数鸡蛋呢。她对我说:“过端午节了,奶奶做茶叶蛋给你吃。”喔,原来是要煮茶叶蛋啊。奶奶把鸡蛋洗干净,放在砂锅里,倒上水,就咕咕嘟嘟地煮起来了,蓝色的火苗一舔一舔地亲吻这小砂锅的锅底,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不一会儿,鸡蛋就熟了,奶奶用铜勺子背把鸡蛋壳敲开,然后放上茶叶,小火煮了一会儿,就端下来,放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说:“明天才能吃,你小心点,不要碰了砂锅。”

  第二天清早,奶奶把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说这是辟邪的,还把一盒小香囊系在我的脖子上,我吸吸鼻子,真香啊!这时候爷爷已经从山上拉露水回来了,把又凉又湿的大手往我脸上抹,抹得我一脸露水。这也是端午节的讲究。据说这样可以明目,对眼睛有好处。三叔手里是一大捆艾草、桃树枝,他把这些用红布条捆了,挂在门楣上。总之都是为了辟邪和健康。我也不多问了,我只关心什么时候让吃粽子啊!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全家人围坐在方桌旁边。奶奶端上小砂锅,打开一看,我愣住了:不是茶叶鸡蛋吗?怎么变成粉条烩猪肉了?三叔拿出一个瓶子对爷爷说:“爹,这是雄黄酒,喝点儿吧。”说着给爷爷到了一杯。奶奶端上一个小盆,里面是鸡蛋,鸡蛋已经变了颜色。奶奶又拿来一个小篮子,一篮子都是清香的.粽子,粽子还冒着热气呢!

  这时候,爷爷讲起了白蛇传,我对那个故事还不能理解,只记住了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变成一条白蛇了。啊,雄黄酒可不是随便喝的啊,奶奶不喝,我也不喝,我怕变成蛇,那样爸爸妈妈就不认识我了。奶奶可能也怕变成蛇吧,男人们喝了没事,不会变成蛇的。我小小的心眼里琢磨着这些令人费解的事情……

  第三天,我大舅来了,给我带来一件花裙子,是粉红色的小碎花,我很喜欢。大舅说要去城里见我爸爸妈妈,要带着我到城里上学读书。我自然是很高兴。奶奶偷偷地抹眼泪,爷爷说:“没出息的娘们,哭什么,孩子去城里找爸爸妈妈,是高兴的事儿,你看你这个老太婆……”奶奶破涕为笑了。我说:“奶奶别难过,明年端午节我还回家来吃粽子”。

  奶奶拿出一个大竹篮,装了许多粽子、鸡蛋、杏儿,红枣,一边装一边说:“他们那边孩子多,都是能吃不能干的年龄,多给他们带些吧。”我心里想:难道爸爸妈妈就不会包粽子吗?那他们怎么过端午节呢?

  到了城里才明白了,城里不但没有那些丰富的食材,而且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包粽子,要吃的话,就是买。而买的那些粽子无论如何也没有奶奶做的那种特殊的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吃过的粽子数不过来了,可是在我的心中,最好吃的粽子还是奶奶包的粽子。那是地道的家乡味儿,吃着它才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啊,我童年时代的端午节,一去不复返了……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散文05-15

端午节的散文【推荐】06-23

端午节的散文(优秀)05-17

【必备】端午节的散文15篇06-13

端午节的散文15篇[优秀]06-13

端午节的散文15篇(荐)06-23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