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散文

时间:2024-06-23 15:03:2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散文【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散文【推荐】

端午节的散文1

  適逢紅袖,二八之歲,恰遇五月,正值端午,外省歸來,故壇重遊。豈料論壇,沸揚不堪,諸君罔顧,謾罵成風,倒板之風,甚囂塵上,喬君悲憤,怒而抹版,故饗同祭:

  君子之言,不責其俗,以彰其明;君子之行,不貴茍難,以顯其哲;明以趨吉,哲以保身。故君以言,詩之誨之;故君以行,歌之名之。皭然清操,流垂今古。

  蓮出汙水,蟬蛻淖泥,察察之身,哺糟之鼠,歠釃之輩,其可同謂?

  觀諸版主,綁架上墻,用而生疑,諫而受謗,憂壇費事,備受謾罵,屢遭辱沒。富君德者,勸之止之;小人之心,公器私用,刪之毀之,以至途窮,無奈之下,全體死節,親者恨之,仇者快之,滿地雞毛,喬君奈何?

  世之君子,喜德愛美,辭潔信芳,文約旨遠,其情諄諄;天下小人,貪淫好色,汙言穢語,詞不達意,臭鼻惡心。

  斯文猶在,日月同輝。屈子既沒,諸君尚在,企仰大夫,吾等後學,拙語劣文,何足壹哂?

  清烈已去,天下燕安,斯文流芳,斯德千古,不甚希噓。

  戲如人生!

  尚饗!

端午节的散文2

  在我的老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端午节已经演变成小孩子的节日了。这是一年所有节日里小孩子们最舒适、最快乐的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就是阳历六月中旬。这个时候,在老家农村,天气还没有大热起来,太阳只在中午肆虐那么一会儿,早晚还很凉爽。不冷不热,“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老家三夏大忙前夕。站在塬上,放眼望去,坳里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在望,大人们心情喜悦,在做好收割准备工作时候,也不忘赶集时给自家的孩子买一身新衣。甚至有巧手的母亲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又在油灯下熬夜给自己的孩子用丝线绣制“五毒”花肚兜,“虎头”毛眼眼鞋。

  村里添丁进口的人家,也早早做好待客的准备。端午节,亲朋好友,尤其是小孩子的外公外婆家一定会来给孩子“追节”(送节礼)。带来的礼物里,小衣小帽小鞋是不能少的;“五毒”花肚兜、“虎头”毛眼眼鞋是不能少的;各色彩线、花布做成的“耍活”是不能少的;艾叶花馍也是不能少的。

  我们家姊妹几个都大了,自然不会再有亲戚来“追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塬上的小麦是渐次成熟的,山边坡地上的小麦也许已经开镰了。这时候,在外工作的父亲也该回家割麦了----这是我们与父亲每年两次的团聚之一(另一次是过年)。父亲回家,带回来钱,带回来新衣,带回来好吃的,更带回浓浓的父爱。

  平日母亲一个人在家拉扯四个孩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端午节她也不会让我们“短精神”(受委屈)。新衣新裤新鞋新肚兜,不会保证每人一套,每个孩子至少也会有一件。记得每年端午节前,母亲干完农活,晚上都会坐在油灯下,用她早就搜罗的各色布头,赶集买来的丝线,给孩子们做“耍活”。

  “耍活”是老家人对端午节彩线针绣的布艺小玩意的专有称呼。给每个孩子做他的属相“耍活”,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属鸡,母亲就给我做一个金色的大公鸡,鸡爪子下垂着五色的穗子;弟弟会得到一个憨头憨脑的小黑猪,猪身子下挂的是红穗子;两个妹妹则会得到老虎、盘龙的“耍活”。

  除了做我们的属相,母亲也会做别的动物,猫啦、狗啦、牛啦……也会做花卉、水果、香囊……做的最多的是寿桃、柿子、花朵。我还记得母亲做的柿子:绿色四叶底盘,上面托着一个用棉花撑的鼓鼓的金黄色圆球,这个圆球硬是被红色丝线从中间勒出了四条印痕,像极了老家秋天山野成熟的柿子。

  母亲做的花朵也让我们爱不释手:五瓣或七瓣的花叶是红色方块布头从中间两次对折,折出的尖角朝外,破口朝里,用线串起来,连成一个圆形。再把黄色或白色的圆形布片贴在破口上面,用针线缝好,这算是花心了。一个花叶的角上垂着穗子,花朵就缝制成功了。

  端午节的前夜,母亲用五彩丝线搓成“花花绳”,把给我们做的各样“耍活”包起来,和赶集买回来的几味香草粉混在一起,挂在门栓上。母亲说经半夜落下来的雾气浸润,香草的香气就会浸透“耍活”,我们戴在身上就会香香的了。

  端午节早晨,我们早早起床,母亲给我们每个人的脖子、脚踝、手腕上都缠上花绳,耳朵里再抹点雄黄——据说这样辟邪,虫蛇不近身。我们胸前戴上属于各自的“耍活”去学校。到了学校,课间大家当然要比一比谁的“耍活”最多,谁的“耍活”最香,谁的“耍活”做的最像。然后,自然就评出谁的母亲手最巧了。

  这天上午放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赶回家,去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早上出门没顾上看,大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给家里所有的门框上、窗户上插满了艾蒿,饭桌上的菜盘子比平时多了几个。饭桌上一定会有的,是雪白的、用梳子压出点状、条状花纹的艾叶花馍。家道殷实的人家也许会割肉,那么,下午回家就会享用一碗油汪汪、香喷喷的刀犁浇汤臊子面了。

  岁月流转, 时光匆匆。十几年过去,我也开始以母亲的身份给儿子操办端午节了。属于儿子的端午节更快乐,节日的气氛更浓郁。

  那时我们住在县城。端午节前一周,县城东大街的整条街道就已经摆满了农家巧手媳妇手工缝制的各种端午节布艺制品。竹竿上挂着的是大大小小、造型不同的各色香包(就是小时候母亲缝制的“耍活”,现在它与时俱进,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香包”),大至二尺多高,小到一两寸的造型都有。也有五彩丝线搓成的盘成一捆的“花花绳”,玻璃、塑料材质的小铃铛、猫狗小动物、手链串珠……地摊上摆着色彩鲜艳、憨态可掬的“老虎枕头”;带着卷曲小尾巴的“虎头”毛眼眼鞋;白肚皮绿脊背,眼睛凸起,嘴巴张开,脚爪向前伸展的青蛙;耳朵竖起,毛色金黄,买来缝制在小孩子肩头的蹲虎;红色棉布或针扎或刺绣着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花肚兜……琳琅满目。一圈转下来,真让人目不暇接。这个集市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壮观,现在终于衍生成了老家每年端午节前必不可少的节日——“香包节”。

  每年这个时候,下午下班后,我总要领着儿子去端午集市上逛逛。一为欣赏,二为给儿子买好端午节穿戴的肚兜、小鞋、香包……

  端午节的前一天,家里早就洗好了粽叶,浸泡好了江米,洗净了红枣。这天下午,大家围坐在一个大铝盆跟前,一手拿粽叶,一手捞起浸在水中的江米,包粽子。“十里不同天”,这是和我的农村娘家不同的习俗。小时候,我没有包过粽子,也没有吃过粽子。

  包好的粽子放进一个“二凡”大铁锅里(估计口径有二三尺吧),锅中灌满水,先用石板压住粽子,再盖上锅盖(否则粽子煮散了就不好吃了),文火慢煮。五六个小时过去,到第二天早上揭开锅,粽香四溢,可以开吃了。

  包一大锅粽子,一家人哪里吃得完呢?包粽子,很大程度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送:送邻里,送亲戚。刚出锅的粽子,这家送四个,那家送五个,一天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了。包粽子,包的是心情,送的是情谊。

  县城里的'端午节,从早晨四点多就开始了。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的门框上、窗户上都挂满了艾叶。我给儿子胸前挂满用香草粉熏得香香的各样香包,脖子、手腕、脚踝都缠上花花绳——就像小时候母亲给我打扮的那样。然后,领着儿子去逛端午早市。

  早市真早啊!早市上的人真多啊!平日里这个时候,县城还在一片沉睡与寂静之中。可是,端午节这天,东、南、西、北四条街道,简直是万人空巷的场面。街道两旁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冒出了这么多熟食、小吃摊子,挤挤挨挨,一家连着一家:卤猪肉、酱牛肉、熟猪腿、烧鸡、面皮、凉粉、御面、饸饹、豆腐脑、凉拌菜、锅盔馍、糖心油糕、咸甜麻花 ……当季的甜桃、麦黄杏、水梨、李子、西瓜等水果更是数不胜数。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奇怪的是,每个摊子前都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买东西的人!更奇怪的是,八点刚过,所有东西就卖完了,摊子也随即撤走了。瞬间,围着摊子的人也像潮水般退去了——买好东西,大家都急匆匆赶回家过节了。这时,初升的太阳照在空荡荡的街道上,似乎刚才人潮涌动的场景只是我不小心做的一个梦……

  离开老家,我在陕北已经度过了十个端午节。陕北的端午节,和老家相比,节日的气氛不浓。街道上偶见几个零散的小摊子在卖香包,也挂着串着小铃铛、玻璃珠的花绳、手链。但这些香包大多是机器缝制的、千篇一律的,已经没有了老家端午节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老家唯一相似的,是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甚至端午节前夕,从街道走过,也会看见有人坐在道沿上的门口包粽子。陕北的粽子,也是江米红枣的甜粽,样子比老家的包得粽子精致、好看:是饱满的、立体感很强的三角粽子,不像老家的粽子是扁平的四边形。每年端午节,也会收到同事送的自家包的粽子。于是,这个节日便有了暖暖的惊喜。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学校过的。中午时分,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刚好翻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时,老天突然变了脸色,窗外竟然下起了大雨,不由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几次端午节经历。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亲人,至爱的老父亲已经去世,垂暮之年的老母亲疾病缠身;在我庇护下度过童年的人,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异地打拼,有他自己的天地与事业;而我,几乎转瞬之间,就两鬓生华,到了知天命之年。往昔的美好或者悲伤都成了回不去的记忆,不觉就有了江湖人老的沧桑之感。

端午节的散文3

  今天端午节,手机上、网络里一片祝福声,似有陶醉之感。

  昨晚应政府朋友之约宾馆小酌,席间是衡水著名的艺术家张汝财先生请客,说他是艺术家因为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大师》,还是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们衡水三绝之一的冀派内画鼻烟壶的领军人物。老朋友相聚,随意而融洽。席间,白酒、红酒、啤酒大家随意,呵呵!着实开心。

  有句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向不喝酒的我,却畅怀痛饮,自己喝起了白酒,弄得朋友们很是吃惊。饮酒讲究心情,生活同样讲究心情。把握好的心情很重要,可是有时候真的不好把握。记得我在企业的时候,一腔热血为了企业发展,呕心沥血为了企业管理,而得到的却是小人的暗算,心情真的好久没有调整过来,时过境迁,有时想起来还觉得不太舒服呢。

  回来上网,一位朋友酒后吐真言,压抑郁闷的心情表露无遗,那忧国忧民的思想着实让我为之担心。我告诉他,不是你责任范围内的事最好就别操心了。呵呵!实际我也没办法,因为我在政界多年,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很多很多,权当不知道罢了。

  说起心情,我还是感觉要靠自己来调节和释放,外因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有时候心情不好了,可以去打球、可以去唱歌、可以去郊游,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二,我想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呵呵!有一次,我自己选择了跑步来宣泄(不能叫发泄,太难听),郁闷的心情真的被暂时释放掉了,掺杂着男性荷尔蒙的.汗水里有太多的苦涩,都渲泄在空气里了,累点乏点没事的,有付出就好,泄后也就没事了。如天气,去时阴雨缠绵,而三天后回来时,却是一片艳阳。阳光总在风雨后,果不其然。

  尽情的渲泄虽然对心情有莫大的好处,可换来的却是疲劳。我又改为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或走在空旷的田野,或漫步青纱帐、或伫立水塘旁遐思、或约好友相聚,都有好的效果。最近我的方式又变了,畅享网络美景,或欣赏美文、或聆听音乐、或击键作文,总之都给了我宣泄的机会。

  人的一天三件事,工作、睡觉、吃饭,缺一不可。现在节假日多,清闲的日子多了起来,每天晚上政府家属院小区石凳边聊天的人多,一般到夜里一点左右才回去休息,个别的有雅兴的朋友这个时候还要组织一场麻将,那时间就没准了。我虽然已经戒赌,也有个别朋友十点以后电话干扰。呵呵!当然,我不会屈从,因为聊天我都嫌浪费时光,何况麻将呢。

  过去没有电脑的时候,看书是消遣的好方式,卧室里只能做二件事:睡觉或看书。躺着看书的习惯我由来已久,大概是喜欢它的放松吧,可那样一来视力也跟着放松了。近视是一种缺憾,天长日久地戴着眼镜既累又麻烦,让一种不适转变为习惯也很不容易,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犹其是坏的习惯。那就躺着吧,信手抓过一本书,嘿,认识的,换一本,没想到又是故人一个。我藏书少,囊中羞涩呗。我偏爱散文类的书籍,常有精彩的文句和思辩,让百读不腻。好多文章虽早已熟记于胸,但每次开卷总如初恋,一次次陪他们重新走过昨天的岁月,常激起我万千感慨和遐思,受益匪浅。

  现在变了,网络上想看什么书都方便,不用去书店辛苦,轻轻地点击,名著、散文、古诗随手拿来,着实方便。随着作者们的心迹,沏上一杯香茗,燃上一支香烟,今夜我和你对视,今夜我陪你们灯下长谈,无论你们此刻仍在人间还是在天堂漫步,至少你们的灵魂不会孤独,我也不会孤独。

  人生在世有二种知识需要学习: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我们不能舍弃许多东西,如果,你舍弃了一切营养,舍弃了能让你阅读自我的的宁静,舍弃了哲学上的烟,舍弃了美学上的酒,你连孤独的睡眠都舍弃了,所以,你也会舍弃了梦。也许,是梦舍弃了你。

  呵呵!真的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就叫杂谈吧!

端午节的散文4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开始买粽叶、粘米、大枣等等,然后就开始烀粽叶,泡粘米……端午节头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就能看到妈妈坐在台阶上包粽子, 旁边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于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妈妈学包粽子的心情,开始凑趣。只见妈把两三片粽叶瞬间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捞起粘米放到粽叶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枣,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铺均匀,接着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了。我包好的粽子几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状也不对,于是妈妈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我索性不学了,坐在那里看着妈妈包,妈妈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妈妈包了几个小时,终于包好了,就在大锅里煮,闻着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馋馋的,可也只能等到时间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妈妈说将煮好的粽子要用凉水多泡一会,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节的散文5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端午节的散文6

  而今,我虽然过上了小时候向往的城市生活,也看遍了城市里的节日盛宴。但对家乡的端午节,我情有独钟。家乡的端午节,没有粽子、也没有赛龙舟,更没有现代人的漂洋过海和万水千山。但我们可以垒高高山、挂荷包、栓花花绳、吃花馍馍等,那种最原始的味道和最淳朴的欢笑里隐藏了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气息。就像北方的大山一样,沟壑纵横却最具有生活原始的风貌。端午节是自春节过后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是告别严寒迎接夏日的.分界点,也是准备收麦的季节。端午节在家乡又叫五月五,五在农村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代表着五福临门,也预示着有个好收成。所以家乡的端午,写满了故事,印满了记忆。

  家乡端午节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点高高山。点高高山也叫垒高高山,全村人在端午节前夕会贡献出一些枝条、树杆、麦秆等,在山顶堆成一个小山丘,哪个村里的高高山垒的高,就说明哪个村的收成好。

  相传,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朝廷内斗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在介子推和一些忠臣良将的保护下,他东山再起,统一了国家。但在归途中,介子推被敌方偷袭而死。重耳为了厚葬介子推,当时就焚烧了一片森林作为陪葬。后来就被人们流传下来,成了当今的高高山。

  点高高山的时辰也很有讲究,听村里老人讲,在五月五凌晨12点整点燃最好,凌晨12点是阴气高涨的时间,所以在这一刻点燃火焰,可以辟邪,也会保佑村里人全年平安,也预示着全村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当火焰燃烧着木柴噼里啪啦的响时,大人们和孩子们会围着火堆跳舞祈福。

  看完高高山后,兴奋了一天的孩子们回家倒头就睡。在孩子未睡醒前,父母偷偷地把荷包挂在孩子脖子上,花花绳拴在手腕上和脚腕上。荷包,又名香包,里面放有薄荷、香草等,既驱邪又祈福。花花绳,又叫五彩绳,防五毒。

  端午节前后,天气渐暖,杂草丛生,这个季节也是蛇出洞的季节,听老人说,拴上花花绳,蛇会绕道而行。等到第一场大雨时,解开荷包和花花绳,扔到水渠里,让水冲走,连同一年的晦气冲走。我想这也是父母为孩子祈的福,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

  烙花馍摸,又叫存干粮,更是家乡端午的一大特色,端午节前几天,村里的媳妇们就开始烙花馍馍了。发面、揉面、捏花型等。为什么对烙花馍馍特别讲究呢?

  相传伏羲年代,有一次伏羲重病,为了治好她的病,走访百家名医。也未见好转。一天夜里,经过一个村庄,伏羲因重病再加上路途劳累晕厥了。女娲的哥哥以为饿晕了,就把家里的干粮喂给伏羲。后来伏羲醒了,病也好了。伏羲就和女娲哥哥结婚生子,制造了人类。

  人们为了纪念人类的神祖,每年端午节,都会去伏羲庙祭拜伏羲,村里的媳妇也会将自己做的花馍馍作为贡品献上。谁做的花馍馍很好看,就说明谁家媳妇心灵手巧。所以烙花馍摸成了当地端午的特色项目。

  又因为端午节前后,离收麦还有一段时间,播种的早已完成,所以农民比较清闲。多烙点花馍馍,存点干粮,大家既可以敬神,又可以看戏带着吃。在家乡端午节一定要唱戏(又叫耍社火)敬神的,各个村里的人都会集中到一个地方去看戏,有时候懒得回家吃饭,就会在戏场吃点花馍馍接着看二台戏。

  从家乡的端午节里,能嗅到浓浓的迷信气息。而我却不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浓浓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这个同质化的高速社会里,眼花缭乱的事物着实让人着迷,但这几千年的历史,能存活下来,必然有它的道理可在。这样的节日气息是凝聚着一个地方的人文习惯和文化特色,也是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而这样的一种过节方式,却是我整个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每当端午节,家乡的节日气息充斥着我的整个脑海。

端午节的散文7

  对于桂林的印象,始于小学时期学的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虽然已过而立之年,校园时光早已远去,而课文中的部分语句我至今难以忘怀,尤其是文中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于是乎“荡舟漓江“便成了我一个魂牵梦萦的梦。

  可毕业后的日子便像歌词写的那样: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很多少年的梦想便就此搁浅。

  如今小孩大了,工作生活都没有以前的忙碌便想起趁着尚存的时光去看下童年时就慕名的漓江。

  6月10号带着刚满6岁的女儿跟着旅游团从广州出发。在车上听着导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讲解,心中想象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

  由于端午出行人数较多,六小时的车程开了近十个小时,在一片睡意朦胧中到了目的地桂林市阳朔县。

  来到阳朔的三天两夜中,感受了蝴蝶泉的美丽,银子岩的壮观;也体会了遇龙河飘游的轻凉惬意,聚龙潭的曲径迥然,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图腾古道的神秘和漓江的感慨!

  图腾古道——甑皮岩人与自然的和谐-

  图腾古道位于十里画廊的中心地。据说这里住着的是皮肤黝黑,身着兽皮的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导游把他们称作“野人”。相传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是桂林人的祖先。 北有匈奴,南有南蛮。虽然知道今天我们游行中看到的“野人”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装扮而成的`,但充满地方色彩的风俗文化及原始味浓厚的表演着实还是另我耳目一新,帮助我好好普及了下南蛮文化。

  听着当地导游的讲解,我惊讶于古人面对大自然表现出的顽强和智慧。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转变,从直立行走到文字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升化,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无论沧海桑田,变化将是这世界永远的主旋律,惟有适应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的人才有改写历史的资格,才有享受成果的机会。

  漓江——让我充满充期待满目惆怅的地方

  漓江是我此次旅游的焦点所在。在6月10日前往阳朔的车上时就听导游说起这几天桂林大雨,漓江水很急,所以这几天都在封航,此番能否游成漓江就看我们的缘份了。11号早上得知的消息就是水位依然很高,只能先游其它的景点。

  直至于11号下午才接到消息明天可以游漓江了。便觉得一阵窃喜,觉得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

  12号走到漓江边上时才发现,江水的颜色真如导游所讲,因为下雨的原因已变得犹如黄河一般,再也没有小学课文中讲的那样“清、静、绿”的感觉。我想课文中描述的桂林山水的情境可能已然只能在课文中看到了。好在两旁的青山依旧在,只是绿水可能因为近些年游客的增加及生活垃圾的出现变得不复返了。

  乘坐在加有燃料的木伐上,身旁充斥着浩浩荡荡的旅游队伍,再也找寻不到“一叶扁舟横野渡”的情景了。我想这便是现代文明吧。

  事物总是不断进化的,一如与当地人民合影,当地人都会举个牌子告诉你:“合影收费10元”。 旅游搞活了经济,经济改变了生活。看来如果想要生活的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多创造价值才行啊!

  此时便想起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所有的事物”。只是“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种情景或许只能出现在梦里了。呵呵。

  不管如何,漓江我来了!

端午节的散文8

  五月的端午节,最是弥香而令人神往的日子。

  虽然正值农忙,可农家乡里的端午节准备工作则早早开始。

  望着被风儿弄得生香的满塘芦苇,大娘婶子们会抽个闲空儿采回一把把三四指宽的芦叶,一片片叠好串连起来挂在太阳下晒,经过日晒的芦苇叶子越发香气袭人,难怪包上糯米经过烧煮的粽子香得令人垂涎。

  农历五月初一,母亲会收割一丛艾草和菖蒲,然后扎成束,点上香烛列奉于家神柜上。这艾草愈放愈香,约半个月后,妈妈把干枯了的艾蒲收起来,据说用艾叶煎水洗澡,有很好的止痒功效。到了初二、初三,母亲开始张罗着买糯米,淘洗赤豆、枣儿、豆瓣、腊肉等等。因为我们几个馋猫似的儿子,母亲在初三初四就开始包粽子了。纯糯米的、肉丁馅的、杂粮馅儿的.、蜜枣馅的都有,什么三角狗头粽子、元宝粽子,方的、圆的、大的、小的俱全,穿成串,连成排,放在铁锅生猛火煮沸文火慢焖,一家煮粽子,十家沾香气,把端午节熏得香气冲天。

  到了初五,母亲起早做好锦囊香袋,用红线系着挂在我们脖子上,说是避邪保佑。在女孩儿手腕上套一个用红线穿着贝壳的小手饰,其“功效”当然与男孩儿佩戴锦囊香袋是一致的。端午节,上天赋予民俗许多的文化瑰宝。除了挂艾蒲,还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江河抛粽祭屈原等等。在当今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中,端午节何尝不是一个让人们温故传统家园,来一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之旅?在五月风爽,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中,在粽香飘逸的幽静恬美中,在合家团聚的亲密温馨里,人们略带淡淡的伤感或怀旧,抚摸现代与传统留给岁月的斑驳痕迹,品味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一种回味悠长、神闲气定的气氛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端午节到了,一个神圣而值得留香延绵的传统佳节,国家为之设立了法定假日,为的是让这一传统的节日与民俗文化能够在现代浪漫的生活气息中永久留存那份古老而质朴的香气,让这个东方古国文明世代传承。虽然我的母亲因去了天国而不能再为她的儿孙挂锦囊,包粽子,但打小她留在我们心头的粽香到什么时侯都是不改味的。一个节日,一个时光流转的刻印,一次对生活的感恩与律动。让我们共同维系好中华文明这些渊远情结,以静谧、悠远、虔诚的精神理念,收获人生更加精彩香郁的美好与圆满!

端午节的散文9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就是多么期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就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绪!

  汨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此时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此时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齐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齐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就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我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可就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必须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就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就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却不常有,你就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这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此时为的就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散文10

  抹去尘封的往事,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清寒的岁月因为端午节显得丰富热闹,而端午节则因我的童趣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深刻动人。

  在老家,房子一间连着一间,破旧的古屋历经了久远的时光,沧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蜗居在一起,虽然拥挤简陋,却分外和谐,彼此客客气气。十几户人家即使有时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是,大部分时候却很是和蔼可亲。人与人见面时,脸上挂着亲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话家长里短,问寒嘘暖。

  小时候,端午节随清风吹送,风度翩翩地来了。林家的老屋顿时沸腾起来。每一户人家都会买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们一起包粽子。家里居然能煎、炸、炖、炒,一个个厨房里的香味传来,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传统的节日里,粽子却很朴素,料子就简单纯一色一样的糯米。心灵手巧的老家的亲人们,一边有说有笑,一边手里忙个不停,艺术般的手,炉火纯青地包着粽子。宽大的`竹叶,经过细心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棕树的细长的叶子做牢固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叶,恰当到极点。粽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水煮,一个个分外迷人。吃在嘴里,香在心头,妙在竹叶包装里的独特的形状。

  我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竹叶,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子,内心自然非常喜欢。那种特别的滋味在小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难得的记忆。

  我思想里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先去摘采必备的艾草。端午节前,艾草在屋后,在田野岸边,在山坡上,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青青的外貌,翠绿如抹。柔柔的叶子,气味浓浓,香味悠长。我们摘采完,兴致勃勃地捧回家里。

  母亲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让我们去做。我们拿着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艾草,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艾草摘下来时,一棵棵精神抖擞,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闻一下那久违了一年的气味。纯真的妹妹靠近用力闻一次,捏捏鼻子,摇摇头,不喜欢艾草的气味。我连说带笑,说艾草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能抗菌驱邪。这是亲爱的母亲告诉我的。妹妹睁着大大的眼睛,点点可爱的头,十分相信我的言语。

  我拿下一株,态度极是认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门框的小孔里。每一个门都挂上了艾草,显得格外耀眼。艾草亲和力仿佛极强,在我们的努力下,连猪圈,鸭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会保佑猪鸭等牲畜兴旺,健康成长。我乐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带来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还会端着一盆略带红色的“云红”水。我先取一个干净的脸盆,放上洁净的水,打开一小包红色的粉末状的药粉。那就是我们闽南语说的“云红”。在脸盆里撒上一小包“云红”,水里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云红”,悬浮在水里的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亲有时还让我们喝几口,说是药水清清,对人有益。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后,热情高涨,用小手一次次泼出“云红”药水,洒在每一个房间里,还有天井里,床底下,土灶口,煤灶上等等,一一洒上。我们甚至走进猪圈,不顾臭味熏天,洒脱地挥洒“云红”药水,把熟睡的猪吓得站立起来,哼哼地叫着,心虚地走着。

  端午节,那种风味,那种节日的气氛,博得滔滔不绝的亲切感。那样子,足以写下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也能成为一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端午节,因为母亲笑吟吟的面貌,让我倍加想念。爱上端午节,更是思念爱意无边的母亲。

端午节的散文1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带着粽子的香味又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东北的端午节正是野百合(五星花)开的时候了,儿时的端午节清晨,母亲会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让我和妹妹到我们家后面的山上去采露水,然后用露水洗脸,妈妈说:这时的露水可以治眼疾,会让眼睛变得明亮有神。我和妹妹的眼睛一直都非常健康,是不是用端午的露水洗出来的,我们也没有经过查证,不过妹妹的眼睛的确非常有神,亮的出奇。以至于妹妹在赛场上看着对方的时候,对手都不敢直视她。这些年,她每次从赛场上下来的时候,都会与我说:姐姐我上赛场的时候就是先用眼睛看着我的对手,让她心里慌乱,呵呵......妹妹的眼神竟然成了她打败对手的法宝,成为了世界冠军。

  清晨我们到了山上,总是用露水洗脸,洗眼睛,然后我们就会采野百合,俗名五星花,它是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厘米,被紧贴稍长的毛,毛略粗糙。单叶,线形或披针形,上面略被毛或几无毛,下面披丝光质毛;几无叶柄;托叶极细小,刚毛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20朵,花朵密集一起。苞片及小苞片极相似,我与妹妹非常喜欢五星花,偶尔也会把花片放到嘴里咀嚼。每次下山的时候都会采几束野百合。妈妈是个非常喜欢花的人。妈妈总是会把我与妹妹采的野百合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

  妈妈把大米水饭端上桌,把各种煮熟的蛋端上桌,有鸭蛋,鸡蛋,鹅蛋,满满一盆。妈妈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家里总是养很多家禽,但却很少将蛋卖出。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受过太多的苦,挨饿那年代,因为一个白菜根和我的舅舅抢的直哭。

  当年妈妈在怀有妹妹的.时候,直到妹妹出生,也没吃过一个鸡蛋。妈妈苦了大半辈子,她总是努力地让我与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她总是不辞辛苦的养很多的家禽,小的时候,我吃够了各类家禽蛋,甚至于浪费到光吃当黄,蛋清全部扔掉。就是在我结婚以后,我也从不吃一口蛋清,因为妈妈一直在养着家禽,家禽蛋多的是,我也一直在享受着光吃蛋黄而不吃蛋清的幸福。

  妈妈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最深爱的两个孩子。我也把我这些年不吃的蛋清也全部吃掉了,因为我没有蛋清可以浪费了,每个鸭蛋都要去市场上买,我也不舍得扔掉了蛋清,女儿却养成了和我一样的习惯,对于女儿扔掉的蛋清,我都捡起来吃了。

  在妈妈去世的当月,我把家里所有的家禽都卖掉了,爸爸除了伤心,已经没有任何心情再喂养这些家禽,我将爸爸接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

  端午节的野百合依然在开放,可是在我的那束野百合已经没有了色彩,是那样的苍白。

端午节的散文12

  绿杨树下频执手,问何日、长相守? 湿雾浓云愁永昼。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陌上重逢否? 秋分已近寒初透,此刻相思烈如酒。独...

  梦之《心》第三部 梦之《心理》第五章 文章通知:梦之《心理》共五章发表完毕,接下来推出!梦之《心情》 尽请期待……………… 正文 朋友们,去突破...

  昨天和女儿回来女儿的小房子, 今天和女儿去公园玩滑滑板,传统佳节。只有爷俩自己过喽,不过今天女儿很开心。 前天回老家时老人已经把家里过节要做...

  时间改变了我们的样子,却在新中留下了彼此的影子。 --题记 又过了一年,忙碌的心情突然惊了下来,无意间的一回首,却发现,一些人,一些东西,似乎只...

  一 浅浅抬头仰望蓝色的天空,不让自己的眼泪溢出眼眶。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她的陌哥哥结婚的大喜日子。她本应该高兴的跟着父母去参加婚宴的,可她却...

  秋风瑟瑟,原本夏日扰人的知知不倦的蝉叫声现闭嘴了不少。在空旷简陋的出租屋里,我仰躺在咯吱作响的床上,想起你来。 曾几何时,你的音容笑貌还萦绕...

  南召,这个名字乍听起来像是某个时期,在南方某个地方一度繁荣的小国,是某个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文明,带着历史的厚重与苍桑。南召,一声扬,一声降,...

  朦胧夜穹, 舞弄伤心无伴懂。 忆泪千涌, 痛绪依然在梦中。 飞花落叶, 爱意双双相入浓。 淡漠如愁, 笑看人间几万重。...

  乡愁 记端午节回家的感想 已不记得有多久不曾在村里转过了,已不记得谁家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了,已不记得哪个发小又生了小孩;亦不认识这又是谁家的...

  端午节前夕,路边的店家里又传来了粽子的清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这个从来不吃粽子的人,开始对端午节充满了期待。 记得小时候,除春节外,我最喜...

  端午节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粽子。姥姥包粽子认真细心。包好的粽子,养眼养胃又养心。 往年,端午节前几天,姥姥就张罗买苇叶、糯米。苇叶买回,要打苇...

  唰窗帘被晚风倏忽掀起,我心下一惊,下意识地拾起手边的短剑。夕光早已经被远处的山巅彻底吞没,身旁只剩下阴晴不定的月影慌张地摇曳。呵,看来今天...

  最近几日突来的降温,还真有点冷。反常的天气是为什么,我还那样麻木。 这一切都为了什么?我都明白彻底了吗!我有丝丝的不甘,我茫然。那就曾经以为...

  我是1993年出生的,于是我被冠上90后这样的名词。我的童年跨上了世纪。 我在安徽出生,在江苏长大,在一个叫石桥的镇上生活了将近12年。那是从1993年...

  因为,我们刚毕业。我们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因为宿舍破旧,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家用电器只有照明灯,可以每天在漆黑的夜里带给我们光明。 因为,我...

  其实不是故事,也不是经历。 因为,事,正在进行着,不知道是起点,也不知道是终点。 黄昏,一只风筝在漫无目的.地飘悠。忽然,风筝看到一只蝴蝶在曼...

  端午节就到了,菜市场上随处可见包粽子用的竹叶,那竹叶一小捆一小捆的干干的,这时我怀念家乡的端午节了。 小时,在端午前夕,母亲就到后山摘了好多...

  夜,静得怕人,窗外绵绵的下着雨,不怎么热,却也仍旧开了风扇,想让它打破这静。 烧掉手机卡,我开始收拾东西,在心里细细的打点。一起用过的毛巾,...

  今天的天气真好!昨夜的一阵急雨,彻底给大地来了个淋...

端午节的散文13

  《这个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

  我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宛若老僧打坐般

  静守于时光一隅

  打捞溢满粽香或父爱的文字

  //

  没有去街边折柳

  我怕骨瘦如柴的柳丝

  不堪承受断翅之痛的折磨

  流出乳白的血液

  那泛绿的缕缕情思

  却在心底荡漾

  //

  不想去山脚采艾

  我怕惊扰大山庄严的沉思

  不小心踩伤娇嫩柔弱的小草

  委屈的泪水打湿双脚

  那随风飘洒的淡淡药香

  却在默默为我疗伤

  //

  不愿去街头徘徊

  我怕人世的纷扰嘈杂

  打破一生坚守的淡静

  那份弥足珍贵的感情

  才是我踏破铁鞋

  日夜找寻的'本真

  //

  这个端午节

  写满浓浓的思念和忧伤

  懒散,闲适,淡然

  没有电话或短信的祝福

  在散文在线里徜徉的日子

  一如白云氤氲的天空

  厚重而意蕴深长

端午节的散文14

  难忘的端午节随笔散文

  6月16日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骑摩托车到离城很远的山上踏青。一路顺风顺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车后轮胎突然瘪了。我们只好推着泄了气的摩托车打道回府。

  因为这里离市区很远,所以在短时间内没有地方修理。摩托车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没有气,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过了不大一会儿,我们两个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妈妈不但一直给我们鼓劲,而且还积极的寻找修理点。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自己也尽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

  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我们足足走了5公里,但还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向当地村民一打听,说再往前走半小时会有一个修车的地方,到那里就会有希望了。虽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一听到这话,我还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来。在这半小时里,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路上我竭尽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终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这段艰难的旅程。

  这次特殊的旅行,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相信这次旅行会让我终身难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束手无策了。

端午节的散文15

  端午节到了,香格里拉的街头渐渐热闹起来。在姗姗来迟的春的气息里,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赛马节吸引着香格里拉以及周边的赛马爱好者,纷纷到赛马场观战。而我却故意躲开了那热闹的赛马场,静静的在住处收拾一下房间。也许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闻着粽香,不免想起儿时端午节的情形,似乎看到了奶奶在包着粽子的情景……

  家里只有奶奶会包粽子,每年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奶奶亲手包的。家乡是没有粽叶的,粽叶都是往常从集市买回粽子给我吃,我吃完粽子,细心的奶奶总会把粽叶收起来洗干净,晾干,装在塑料袋里收好。到端午节的时候,用水煮一下就可以用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奶奶淘好米,准备好粽叶,小心翼翼的包着粽子,还会把每一个粽子里放一颗枣子,一直忙碌到后半夜。第二天早早的起床,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等我起床的时候就有香甜可口的粽子吃了。有些小伙伴家里是没有人会包粽子的,他们吃的粽子都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而我能吃到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别提多自豪了,以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幸福……

  按照老家的风俗,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上山采艾叶。母亲是不会包粽子的,但会于端午节早上采艾叶。把艾叶点燃,在家里四处熏一下,据说可以驱邪。如果采来的艾叶多的话,也可以连枝带叶编成一条艾叶绳,挂在墙上,既可驱邪,又可在夏夜纳凉的时候点燃驱蚊虫。家里有小孩子的话,还要做一个装有艾叶的荷包,听奶奶说是可以驱邪避鬼,保佑小孩健康成长。小时候我的荷包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还装上母亲亲手采来的艾叶。母亲的手很巧,每年做的荷包的形状和图案都不同。听母亲说,她给我做第一个荷包的时候我才几个月大。因为我属虎,所以第一个荷包的形状是虎头形的,还绣着一个“王”字,戴在我的左手上。后来我渐渐长大,荷包都戴在了勃颈上,伴随着我一年又一年。此外,母亲还做了柳叶形的`荷包,寓意着我茁壮成长;包谷形的荷包,时刻提醒我爱惜粮食;莲花形的荷包,希望我能品格如莲……每年端午节一个荷包,从来没有间断过,直到我上了小学为止。现在,那些蕴含着母亲殷切的希望和吉象的寓意的艾叶荷包,都被我珍藏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珍藏着母亲的这份关爱,直到永远……

  现在,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早已经不再亲手做粽子了。自我远离家乡之后,恐怕母亲也不再做艾叶荷包了吧。那寄托着奶奶和母亲的浓浓爱意的粽子和艾叶荷包,却一直保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尤其到了端午节,更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千里之外的奶奶和母亲。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远方的奶奶、母亲,你们还好吗?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散文05-15

端午节的散文(优秀)05-17

【必备】端午节的散文15篇06-13

端午节的散文15篇[优秀]06-13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

朱自清散文的句子03-20

写秋雨的散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