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散文

时间:2024-06-13 11:33:3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散文15篇[优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散文15篇[优秀]

端午节的散文1

  看到邻居小孩子手上系的花花线(五种不同颜色线的组合),才知道端午节要到了。是呀,忙碌的生活让我早已淡忘了许多节日。今天下午没事,我可以坐在电脑前好好想想自己以前的快乐,也算是给自己的心灵注入一丝清泉,让自己能记住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开心和快乐,让端午节的思绪随风飘。

  小时候,收割小麦的前后,忙碌的母亲和奶奶会给我们三个缝香袋,我和妹妹的是鸡心型,弟弟的是方形,母亲会给我们配许多花花线,在端午节前的晚上给我们三个的脖子上,手上,脚上都系上花花线,香袋是第二天早上才让戴的,晚上,我们三个都要把自己的香袋藏在自己的被窝里,那是一种怎样的开心和快乐呀。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三个就会戴着香袋子到各自的小朋友面前炫耀,大部分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的装扮,也总有那么几个因家长忙,什么也没有的,这时就会显得很委屈,母亲总会把我们家多余的香袋和花花线给没有的小朋友,这时候大家都会皆大欢喜。也曾经问过奶奶为何要系花花线,奶奶说是系了花花线就不怕蛇了,我们小时候最怕蛇了,所以系了花花线的感觉就是爽,每年的花花线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私自解的,一直要到阴历六月六,才能由母亲用剪刀小心给剪断,然后把花花线系在家里的小树上,花草上,说这样小树,花草才能长的更快更好。那时只记得戴香袋子,系花花线的开心和快乐,没有吃什么好吃的记忆。

  稍微长大一点,才知道这一天的道道很多的,比如端午节的早晨,一家人都要早起的,爷爷和父亲都要到地里割一些小麦和各种草回来,挂在我家的`房檐下,奶奶说那都是难得的好药材,包治百病的,总是看的紧紧的,从不让我们去乱动。而奶奶和母亲总要在早上洗头,而且很是讲究,说是要用无底水洗才行(就是把一桶水倒出去一些,必须用桶中间的水来洗,桶底的水不能用),他们还必须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干完这些。当时觉得很是神秘,也曾好奇地问过奶奶,奶奶总说:“小孩子家,别乱问,长大后自然会知道的。”现在我早已长大了,可我还是没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长大了,也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在南方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也曾为屈原鸣不平,为《离骚》而折服,会在这一天里,祈求汨罗江里的鱼虾嘴下留情。 上高中时,有年的端午节,好友陈苏娟从家里拿了好多新鲜的粽子,真的是让我们大饱口福,如今市场上卖的粽子品种很多,但都没有我们当时吃的那个香味浓。我有点想苏娟的母亲了,那是个瘦弱的母亲,但热情好客,我们当时都喜欢到她家里去,喜欢和她拉家常,现在我还能想到老人那开心爽朗的笑声。

  成家后,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日子在一天天消耗着我对生活的那份激情,许多节日对我来说都不再重要。说来惭愧,我真的不是位好母亲,女儿今年已经九岁了,我好像没亲手给她系过一次花花线,我也根本不会缝香袋子,每年还是我的母亲替我做着这一切,感谢我的母亲,女儿成年后的回忆中,有关外婆的美好记忆会更多一些。

  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经历了许多事,我一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呀,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那样的生活才更真实,更值得人向往。我决定今年亲自动手,给女儿配多多的花花线,亲自给女儿系上,在端午节的那天,带女儿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都系上花花线。

  柔和凄美的音乐中,有关端午节的思绪轻轻飘扬,心里的感动一点点多了起来,我好想让自己变成一朵云,飘到灾区去,给那里的孩子都系上花花线,让他们和我的女儿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端午节的散文2

  前些时候,是木棉花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飘落,落在城市的底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储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却被践踏,我想,这不是它想要的。

  没由来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离开尘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样,在释放过光彩后,离开所依存的世界。无论在过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赞扬还是鄙视,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见了空中的亡灵。此时。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们虚无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蓦然醒悟,原来人生不过如此。既然死后的,是不能决定的,那么,就只有像木棉一样,绽放毕生的含蓄。

  想着,阳光就透过薄薄的'云层释放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光束,澄明,纯净。可此时的天空,怪诞得出奇——云块很薄很淡;天空的颜色模糊且朦胧,些许暗淡,些许明朗;阳光刺眼,却找不到根源。

  此时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复杂、混乱,唯一感知到的,是那么点感伤与忧郁。

端午节的散文3

  端午节最忙的肯定是父母,因为除了裹粽子,顺带烧些白和蛋之外,许多的工作都要有序推进。其中一个工作就是在客堂的门上挂一束,或者几根青蓬头草,考究的人家是逢门必挂的,还要挂出个名堂来,东门挂了青蓬头,西门就挂些菖蒲,后门挂些蒜头。个别人家连猪猡棚里也挂上一二大把青蓬头的,农家人过节从来不忘牲畜的。我看见所有的节日,当我们的八仙桌上有鱼有肉了有蛋了,猪猡那天的伙食也会改善一些的。这个做法成了习惯,真不知道猪猡知道不知道它也有个端午节,但母亲喂猪的时候会对猪猡说的,今天过节,你也吃得好一点,但母亲接下去又会说,你肉也要长得多一点。

  挂青蓬头是有规矩的,挂之前,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卫生的,有点像现在的卫生周的活动,很彻底的。这个工作是要在端午节之前做好的,是在挂青蓬头之前做好的,所以青蓬头有点消息树的味道,挂了就等于告诉左邻右舍我们清洁好了家里杂什。清理工作是个大的工作,开做之前,母亲要来个家庭总动员,动员好了以后,要进行分工。我那个时候喜欢抢一把扫帚,扫帚一拿,全是事情了,那里地皮龌龊,就到那里扫地,那些搬床的、翻箱倒柜的重头活,都是父母哼哼唧唧地做掉的。做了几个小时,大家就想到青蓬头了,一般的说,挂在什么地方是母亲说的,去什么地方挂的是父亲做的,分工是非常明确,母亲动嘴,父亲动手。年年如此,岁岁这样,做法很符合场景,更符合性别。

  我要说的还是青蓬头的问题,为什么要挂青蓬头?青蓬头,学名艾草,这种草张满了海边村的河滨边上,父母亲每年的端午节前就割了许多许多。割好后放在场地里晒,晒成干了,用稻柴绳捆起来,然后用一张大的塑料袋将它们裹起来,裹得严严实实,全封闭的。到了大热天,我们在场地上吃饭,饭好后还要在场地上喝薄荷茶,隔壁邻居都会赶过来,一起喝茶,一起说笑话,拉家常,每晚都这样。但蚊子来了,那时的蚊子特别有战斗力,它们咬人一咬一个准,口口都出血,血很红,被咬的人跺脚也来不及,这些蚊子蒲扇是赶不走的,它们不怕风。大家想到了做霉烟,就是弄一堆稻柴,点火,火头不可以旺的,要暗火,这样可以出烟,让烟把蚊子熏走,那个时候再在稻柴上放一把艾草则效果更好。艾草的那个味道有点香,有点酸,也有点呛,也有点刺鼻,蚊子闻到了,吃不消,骨碌转身,立即就跑。

  艾草的味道是中草药的味道,艾草原来就是中草药,当我们将艾草放到鼻子底下嗅一嗅,你就会感觉到一股药味渗入鼻孔。这个味道,许多人闻了后精气神就足,但也有个别人像蚊子一样不适应的,但不会跑路。蚊子闻到后,不跑路是不行的,会跌倒在地上的,没命的。看起来,人和蚊子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父母懂得艾草的作用,也是老古话传下来的,老古话传下来是不是灵验要实践,实践后觉得是对的,父母就做了,而且一直坚持着,像继承文化一样。其实青艾草挂在门口起什么作用,就是用味道吓走或者熏跑蚊子的,我想那些菖蒲,蒜头其实派的也是这个用场。

  端午节的本质就是欢乐,欢乐到了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欢乐就非常具体了。当年的端午节没有国定放假日,但生产队里为了让大家过好节日,也是提前几个小时收工的,目的就是给大家腾一段休息时光,让大家好好裹粽子,好好烧粽子,好好吃粽子。端午节使海边村人有了点“喘息的时刻”,有了时间,端午节就有了热闹,队上人就有了开心。

端午节的散文4

  小时候,端午节总是不期而至,因为,我们已习惯了月份牌上记数的方式,不能弄懂阴历和阳历的换算计法。然而,总有那几日,街头巷尾忽然平添了几分热乎,起早买菜的妇人们菜篮子里多了平时不常有的粽叶,我们这才知道,又要过“粽子节”了。

  那时节生活贫苦,平日难有鼓励肠胃蠕动的美味佳肴。傍晚时分,粽子的清香从各家厨房里飘散出来,弥漫着楼道和院落,沁润在忙碌了一天“抓革命,促生产”的人们的脸上,仿佛这时,生活的本质才回到苦撑已久的人的笑容里。有古趣雅兴的人家,还会弄来苍术白子或艾条在屋子里点燃,一股股浓浓的草药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熏出星火微微。每户人家门头上还会挂上菖蒲艾草,以驱除五毒。外婆说,夏天就要来了,蛰伏一冬的毒虫害物都会跑出来祸害娃娃,用草药驱赶,孩子和家人就能避开邪毒,五毒不侵,洁净平安了。包粽子是一门学问,如果包裹不好,米粒会跑漏出来。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粽子里配放红枣,赤豆,咸肉丁或鲜肉丁,真是味美香异;节俭的人家,会把用食过的粽叶清洗凉干,高悬门廊,以备来年再用。

  南京是个文化多元的城市,南北交际,在这个都市里生活着多样的花儿般的女人。虽然那是个禁“美”的年代,但却藏不住女人们心头的那点点波动,好像她们的.心思全用到了这小小的粽子的样式花色上了。街坊四邻拿出煮好的粽子换食品尝,女人们相互揣摩包粽子的手艺技巧:江南女子的秀巧,北方姑娘的朴实,更有那岭南女人的玲珑雅致,在那一个“革命”的年代里,其乐融融的场面真不多见。孩子们更是互相攀比,嘴里吃着用线穿成串的煮熟的蚕豆,在彩线编织的网兜里装盛煮熟的咸鸭蛋,垂挂胸前,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看谁不被击破,以证胜败。老人们也不甘寂寞,拿出针线,戴上老花镜,用硬纸板折剪成立体三角形,然后把五彩丝线一层层的缠绕上去,斑阑剔透的小粽子就做成了,端午节当日,再把这一个饱含老人家美好祝愿和希冀的工艺小粽子佩挂在孩子的颈项上、床头边,保佑小孙儿快快长大。

  端午节的食谱必备“五红”和“五黄”,可能是与“五毒”相对吧。这“五黄”首推黄鳝,其次是黄鱼,“五红”有烤鸭、苋菜和咸鸭蛋等。苋菜煮食的方法着实讲究,关键点在要吃淡、吃烫、吃烂。当然,这“五黄”是必不可能备齐的,或许更多的“吃法”只能停留在传说中。我当时生与活的年头不长,没有遥想,食物不丰,想象力也没法超越和离奇,但有一事今天想来也委实奇特。70年代中前期,资本主义的尾巴已被割刈得不见屁门星了,但每逢端午节来临,街头路口的拐角,总能见到卖烤鸭的商贩在街面上设摊,样子有点像80年代街头卖卤菜的摊点,但是,端午一过,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洪武路上宰牛巷口那一家烤鸭店,用一块钱,就能剁斩一大蓝边碗,顺手捡拿一块放入嘴中,激得满口油汁,回味无穷。那种满足和愉悦是今天食得山珍海味也难能敌得。90年代初还去过那家店,名字起的雄劲超牛,直把一个个体工商户威逼成一个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南京烤鸭研究所”。

  明天又要过端午了,街面上加紧地热闹起来,我适时地买了一把艾草菖蒲悬挂门头,用币一元钱。

端午节的散文5

  当黄梅细雨还没有诉尽缠绵,第一曲蝉音还没有引起共鸣,我就想起了端午节,思念妈妈的味道。清晨,当第一缕暖阳轻轻拨开薄雾,微风吹来阵阵粽香,我满街寻找着和妈妈包的形状相似的粽子,终于在西街寻到,买了几个,里面的配料丰富多样,可是松松垮垮的,味道也比妈妈做的差远了。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又想起了妈妈包的粽子,又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妈妈不识字,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更读不懂我文字里的忧伤。妈妈只知道清明节后就开始为端午节准备,因为每年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妈妈还要给我们买一斤肉和几块方糖,妈妈还要买一些雄黄沿墙边洒,因为我家住在半山腰,毒蛇常出没。为了让端午节过得富足些,妈妈提前就得多攒一些钱。三月,妈妈上山采茶叶和金银花卖;四月,妈妈上山去挖草药。到了端午节那天大清早,妈妈早早地泡好大蒜酒,就去山上砍艾叶草,砍回来后插几枝在门上,其余的铺在屋前的坪里晒,妈妈说用艾叶熬水洗头洗澡夏天能少生痱子。妈妈说用艾叶来熏蚊子既省了蚊香钱,又不用闻蚊香的气味。春夏季节,是山里多蚊虫的季节,小时候,我们只觉得去山上好玩,可是,多年以后,却忘不掉皮肤易过敏的妈妈痒得难受的表情。

  端午节前一天,勤劳的妈妈去山上采了一大捆粽叶回来,选了一些长一点宽一点的,一片片洗净,圈围着放在盆里泡。妈妈连同还采了一些棕叶,也用水泡着。妈妈取了一把干稻草,烧成灰,等灰冷了后,倒在一个贴了纱布的筛子里,下面放一个脸盆,过滤的水就是用来包粽子的碱水,然后把泡过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泡在碱水里。大约一个小时后,妈妈把糯米和粽叶端出来放在门口,准备包粽子,引来村里小朋友的围观,几个年轻媳妇搬了小凳子坐在了对面。妈妈把一朵扇子般的棕叶架在椅背上,撕成细条。妈妈取了两片粽叶叠加,围成漏斗状,舀了一些米放进去,用手压紧,再加一些米,再压紧,然后左手稍微弯曲,弯成山状,然后把米团稍加挤压形成三角状,数次翻转,接着两边手指再往内压,让中间圆突起,最后裹紧,用棕绳扎紧。一串粽子包好了,就像十几个三角形大青果,干净清爽,像翡翠,又像一群围着妈妈的小朋友。包好了的粽子放进水里,冒气了小泡泡,透过水,粽子在水里晶莹闪亮。妈妈一边包,一边讲解,然后手把手教村里的年轻小媳妇。村里的女人都习惯了来我家门前包粽子,妈妈也习惯了一家家查看。妈妈还帮不会包的人家包,一包就是一整天,忘记了时光。包好后妈妈和媳妇们把家里的大锅搬出来,架在临时灶上,然后添满了柴。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小朋友的脸。煮了一阵后,就用小火慢慢焖,大家都睡了,留下妈妈守着。妈妈一边看着锅子,一边给我们做布鞋,时不时侧着身子闻闻、听听。熬到半夜,粽子煮好了,妈妈才睡,她自己却舍不得先尝一个。

  第二天,院子里弥漫着粽子的芳香,沁入一缕粽香,我如痴如醉。在那个时候,几乎全院子的人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妈妈拿了一个粽子,拈了拈,压了压,小心翼翼地解开棕绳,轻轻地褪去粽叶,晶莹剔透的粽团就露出来了,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妈妈微笑着闻了闻,轻轻地咬了一口,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粽子递给了我。我咬了一口,酥酥软软的,又很紧致,油而不腻,糯而不滑,糯米的香味里已浸入粽叶和棕绳的香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半年都要靠吃红薯和土豆度日,我常常饿得心慌,端午节包粽子算是打牙祭。可是妈妈却大方地送出去,她自己却舍不得吃完一个,我们姐妹还可以连续几天吃粽子。

  从初三起我开始寄宿,妈妈每年端午节都托人带一串粽子给我,常常被同学们抢光了,妈妈也不在乎。其实我上小学四年级起妈妈每逢过节心情都不好,因为爸爸出外做生意亏了,很多年里很少回家,妈妈只好一个人独自撑起整过家,三姐常常生病,为了给三姐买药,为了给三姐增加营养,本来就不够吃的稻谷还被妈妈卖了不少。妈妈总是在红薯锅里放一个盆子蒸饭给姐姐吃,我和妹妹忍住不吃,偶尔改善伙食的时候,米饭妈妈只吃一点点,连过节时肉和鱼妈妈都不吃。为了给我们凑学费,妈妈常常挑豆子和蔬菜去七八里以外的集市上卖。三姐最后还是微笑走了,去世前她说此生无憾,因为遇到了一个好妈妈。我想她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情景:在她摔断腿的那几个月里,妈妈常常独自一人背她去十几里外看医生,还每天背她上下学。可是坚强的妈妈从不在我们姐妹和村里人面前流泪和抱怨,只是我有时半夜听到妈妈偷偷哭。每逢过节妈妈就会很开心、很热心地教村里人做好吃的,并大方地把自己做的送人。光阴婆娑,岁月不待人。现如今妈妈两鬓现在已添了不少白发,腿也有风湿,但依然精神很好。妈妈带大了我们姐妹,带大了姐妹的小孩,还照顾过村里不少小孩和老人。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又离妈妈很远。妈妈依然保持每年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一到端午节,妈妈说她就和婶婶伯母一起包粽子,送给不包粽子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每年暑假我们回去,妈妈都要包粽子,还要亲自磨豆腐,因为在妈妈眼里,儿女回家就是过节,因为在妈妈眼里,家乡的味道最好。其实妈妈包的粽子里依然什么配料也没有,妈妈说村里老人还是喜欢吃碱水粽。我和老公,还有儿子也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学过几次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出妈妈包的粽子的精致形状和纯纯的味道。

  除了端午节包粽子,其他时候妈妈也带村里人做很多好吃的。比如黄雀肉、夫子肉、夫子辣椒、猫耳朵、米豆腐、豆腐等。妈妈还会给大家唱上几段花鼓戏,年轻的时候,妈妈身段和声音都很有韵味。如今老态龙钟了,声音还是没变。没上过学的妈妈还喜欢用成语,现在发现,妈妈的成语有太多用得不贴切的地方,但在农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哪有有妈妈,哪里就笑声阵阵。其实,这些小吃里面都没有肉,但在那个年代、在我们儿时,这些带着妈妈味道的小吃,吸引着我们的味蕾,如同一股股暖流穿过我们的心田。

  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想起了妈妈那熟悉的笑容,想念儿时母亲的疼爱,那些岁月,我将穷极一生去铭记、感恩。光阴流转,岁月更迭,哪怕光阴老去,还可以感动自己。经年里的那些温暖,我都将铭刻心底!

端午节的散文6

  汪曾祺: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咸鸭蛋赞不绝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除了谈及家乡特产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午饭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着细腻地描写。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节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沈从文笔下的端午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在老一辈文学家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梁实秋笔下的端午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苏童: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苏童笔下的端午节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在长长的秋天里,我在祖母留下的旧粽叶下面出出进进,总能闻到白羊湖边芦苇的清香,春天那个祖母的季节就浸润着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节,祖母还会将温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颈挂上那只用红线扎紧的“小脚粽”。我挂着这只粽子跨出家门,走过村弄,在白羊湖一带燕子样掠过。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祖母的坟在白羊湖边。坟上长着一株娇黄的迎春。没有青草,青草还没有长出来。

端午节的散文7

  出身于农村,又赶上物质匮乏年代,小时候,经常盼望过年过节。只为过年过节,才有好吃好玩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记得童年过端午这一天,插艾蒿,包粽子、煮咸鸡蛋、抹雄黄酒、挂香囊是过端午的主要大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天,家家户户赶早来到野外田埂地头,趟着露水,割几把或一捆长得半人高的绿叶艾蒿,插在门楣、窗户、猪舍等地方,用以驱虫避害。整个村庄都散发着艾蒿的浓郁清香。

  包粽子、吃粽子,据说起缘于楚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却被奸臣陷害,不被楚王重用,强进谏不听,反被流放,最后不愿看到楚国被秦国灭亡,怀着悲愤抱石自沉于汩罗江。楚国民众有感动于屈原忠诚而哀怨于楚王的昏庸。听说屈原投江后,为了不让鱼类伤害屈原的尸体,沿江里撒下糯米,演变成今天的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

  端午的鸡蛋,清香鲜美自不必说。因为平时,自己都舍不吃,拿去卖了换油监和零用钱。只有过年过节才是个例外。

  喝雄黄酒可以驱虫避邪。奶奶说,当年,许仙就是在端午这天,劝白娘子多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形,吓得许仙逃进金山寺不回家,气得白娘子和法海施展法术,水漫金山。可见雄黄酒的效用、威力。小孩身上抹一雄黄酒,蚊虫远避。大人们做的五彩线香囊,这天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寓意平安吉祥。

  当然,童年端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吃的记忆。那时,一天到晚都在饿着过。能吃饱一顿,已是一种满足,过节能吃上一次美味,更是美上半年。

  农村过端午,新麦收割,新面下来,家家户户都炸炸馍。若遇上生产队长高兴,杀头大肥猪,家家分得二三斤,让人人尝尝断了半年的'荤味。记得过节的前一天杀猪,队里派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放倒肥猪,屠夫用长刀,捅进猪脖子放血,直到猪滴尽血断气,然后,用刀尖从猪脚处剔个口,插个竹管扎紧,用打气筒,把猪打得全身滚圆,四肢朝天,放进烧热的大锅里褪毛。毛剔净后,放在门板上破肚开膛,掏出内脏,挂在木架上,按家户大小分。一大群小孩围着跟前看。等肉分到手后,跟着大人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守在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父母肉。

  端午早上,吃粽子,煮鸡蛋,剥蒜头,喝米汤,在我看来,只算是像吃酒席前的打尖。中午才算正餐。大人们半晌,早早收工,炸炸馍,炒肉,蒸米饭。温润如玉,醇香可口的粽子,更是早晨已经做好。小孩们早早地围在灶台和桌前,等饭菜一端上来,迫不急待地下筷,狼吞虎咽起来,一个个吃得肚子滚圆,嘴角流油,还不肯下桌。夜时睡觉,梦里嘴还在嚼得津津有味。醒来,我还在跟弟弟说,要是天天过节过年多好啊。

  几十年后,忆起每年端午那天能吃那么饱,吃得哪么香,都是大人们舍不得吃原因。既是吃点,顶多是“土地爷吃蚂蚱,大小沾点荤气”,为的让娃娃们吃得饱吃得好,补偿下平时的愧欠。想到这些,心里就常常发酸,泪涌眼际。

  现在,人们终于过上天天像过年过节的好日子。端午这天,更是美味佳肴满席。在这个举国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忘记,过去艰难的日子。让那痛苦的一页,成为历史,永不再现。我想,只有这样,屈原的在天之灵才会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

端午节的散文8

  儿时的端午节

  题记:“端午节,蒿里采青,儿时的一幕一景时下已经很难再现,工业文明的今天,冲淡了这些历史文化,想起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可以凝厚在一个小小的五色线圈里。是了,记忆深处珍藏的恰似那些再往后的日子里再难重回的当初,每及这些,惦念的岂止是良辰美景,更是故乡景,父母情。”——端木青云

  在此清明节到来之际,总想抒写一些文字,悼念我的母亲,略表哀思。

  儿时的端午节,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是个盛大的节日!令人向往和怀念。从五月初一开始,便有了节日的味道。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为开端,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

  记得我还在睡梦中,就感觉到手腕子和脚腕子,又被温柔地捆住了,可自己就是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假装酣睡。赖床是孩子们的专利,能多赖一回儿就多赖一回儿。当我再一次被强行叫醒时,天已大亮,惊喜地发现,手腕子和脚腕子又被五色线圈拴住了,知道端午节到了,只有端午节的时候,母亲才给我戴五色线圈的。

  端午节,正值春末初夏,风和日丽,大地绿草茵茵,野花盛开,林中枝叶茂盛树树成荫,天空百鸟争鸣尽情欢唱,大自然尽显夏日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老天鬼斧神工种植出来的天然大花园,让一度曾忍受冬季寒冷没有看到丁点色彩点缀的人们大饱眼福!早晨,走在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田野里,看着一天比一天茂盛,茁壮成长的庄稼,心里踏实,心情愉悦。有人说:“若是在夜晚,蹲在高粱地或者是玉米地里,你都能听到植物咔咔咔的拔节声。”不冷不热的天气,湿润而不干燥,六月份,是一年四季之中,最舒服、最惬意、最美丽的季节。

  我慌忙穿好衣服,站在炕上,摇晃着手腕子和脚腕子上的五色线圈:好看极了,美妙极了,快乐极了,幸福极了!大胆的扑向母亲,将她紧紧的拥抱,亲吻着她那满是皱纹的额头;童心未眠的我,就想要这样的好机会,乖乖的在母亲的怀里撒撒娇,满足我被溺爱时的放纵情绪,表示我对她的尊敬和感恩,让我更加热爱我的母亲。

  端午节,给孩子们戴五色线圈是一种习俗,据说能驱邪保平安!这是天底下所有母亲最愿意做的一件事,拴住了孩子们的手腕子和脚腕子,似乎就拴住了儿女们的平安和快乐!每次母亲给我们兄弟姊妹拴线圈时,她都会在心底里千百次地向上帝虔诚的祈求,保佑她的孩子们一生平安。

  春节过后,孩子最盼望过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改善生活对乡下的孩子们来说,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美味佳肴,才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才能快快乐乐地玩耍。端午节不但可以吃上带肉馅的饺子,油花焦黄的油饼,还可以吃上包着大枣的粽子和煮鸡蛋。煮鸡蛋!可是我最爱吃的美食,我们农村孩子一直把它当糕点!那时还没有自由市场,鸡鸭肉蛋,蔬菜粮食,都是自给自不足。我们家小鸡下的蛋,母亲平时是舍不得吃的,赞起来,留着有个大事小情时用。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就会炒上一大盘子煎鸡蛋,等客人吃剩下了,我们才有机会品尝到炒鸡蛋的美味。或者是哪个孩子生病了,母亲才会给你煮上两个鸡蛋解解馋,安慰一下。端午节可就开大荤了,不但煮鸡蛋可以管够管饱的吃,还可以去野外采艾蒿踏青和玩耍,这是我最最高兴的事,最最盼望的事。就像现在的人们去郊外旅游一样,快活极了。

  五月初一那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过节,记得母亲和姐姐们,起早贪晚的叠了好多好多彩色艳丽的纸葫芦;还有一堆用麻匹和红布条扎的小笤扫备用。过节那天,不等天亮,就会拴在树枝或是艾蒿上,插在房檐、门窗、门槛、猪圈、鸡架、狗窝上,像春节贴对联一样,屋里院外,花花绿绿的,喜庆吉祥!还给孩子们缝制各种绸缎料、花布料做的特色香荷包,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也是拴住的意思。总之,节令可多了,可讲究了。现在想想,并不是搞什么封建迷信,是民俗的精华,是国粹瑰宝,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更是伟人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赛龙舟,吃粽子,不也都是起源于端午节吗?可喜可贺!

  我自幼体弱多病,平时,母亲对我管教得非常严厉,是不允许我和小朋友们到野外去玩耍的,怕我意外受伤,难治愈。父母亲都很忙,哥哥姐姐又上学,没人陪我去野外,我没有机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只有在端午时节,母亲为的是让我去野外交交好运,去驱邪气,不去也得去!我从来就不和母亲较真,能让我出去玩就好。为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我已等待多时了,情绪紧张,兴奋过度,头一天晚上怎么也睡不踏实。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只要母亲轻轻一碰,不用拽来喊去,我便一个翻身,立马坐起来,使劲地瞪着眼睛,生怕一闭眼就又睡过去,不敢再赖炕;黑灯瞎火的胡乱穿好衣服,生怕哥哥姐姐们把我给落下,头不梳脸不洗,高高兴兴地就走出了家门。

  这是一次神圣而又庄严的行动,天不能亮!必须得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回到家中。据说,艾蒿是不能见阳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端午节的早晨,东方还没露出鱼肚白,人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神神秘秘的,不敢大声喧哗,悄悄地溜出村子,生怕惊动了哪位神灵,坏了自家的好事。信念信仰让人们十分虔诚,并不是坏事,只要是正义的,就应该发扬光大。

  到了蒿草丛生的大草原,天色还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植物的模样,艾蒿叶圆有香味,水蒿叶长没有香味,是艾蒿是水蒿,一目了然。为了抢时间,人们急速寻找,快速奔跑,相互帮助,为的是能采到更多更好的艾蒿。刚才还连大气都不敢喘人们,一旦走进了大自然,便忘乎所以起来,有说有笑,大喊大叫,像参加拔蒿草比赛似的又争又抢,好不热闹。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亮,花草树木渐渐清晰亮丽!有谁能不被眼前的美景所惊艳,有谁能不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呢?林中田间,鸟语花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是大自然的芳香和语言!绿色的林,绿色的田,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紫色的花,将大地覆盖。夏天的光临,使大地热气蒸腾,植物更有生命力!满眼朝气的绿色,一望无际,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遍地盛开,让人流连忘返,不肯离去。

  我参加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为采艾蒿而来,而是喜欢漫山遍野的`山花,我爱鲜花,胜过爱我的花衣服。能采些奇花异草,回家装点居室,给节日增加更多的喜庆,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和谁都不争不抢,碰到什么采什么,收获颇多。我敢说,端午节这天,全村的农户家里,属我们家装点的最漂亮,满屋子的鲜花盛开,香气扑鼻,沁人心肺;全家人从早到晚都生活在无比快乐幸福之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甜美的微笑。时不时的去花瓶前驻足观赏我采摘回来的各种野花,爱不释手。就是我那花瓶有点寒酸,是我平时收藏起来的空罐头瓶子。但是,鲜花的美丽,无论它开在何处何方,都是五彩缤纷,光彩照人,令人陶醉和痴迷。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平时人们就用它搓成绳子,晒干后,夏天驱赶蚊虫用。每天晚上,燃烧一段艾蒿绳子,满屋子的烟雾燎绕,的确有驱蚊赶跑虫子的功效。蚊香的原理也一定来源于这些古老的民间技术。至于艾蒿是否能驱邪保平安,只是一个传说,没人去考证,就当民俗民风来传递吧,也很有趣。讲究越多的节日,人们过起来才越有意思,不对吗?

  我慌忙吃过丰盛的早饭,就去和小朋友汇合,比比谁的五色线圈更好看?比比谁的五色线圈更漂亮?别说,五色线圈,戴在乡下那些穿戴朴素,没有丁点色彩包装的孩子们的手腕子和脚腕子上,的确很鲜艳!真的很漂亮,很好看,很美观。就像现在人们戴的手链和脚链一样,也是一种配饰,一种装饰。说不定手链和脚链的发明者就是根据端午节的这个传统文化习俗所得到的灵感,才创造成功的。虽然,五色线做的手饰,没有现在金属制作的手链和脚链耐久贵重,也没有任何的收藏价值,但我特别珍惜它的厚重,那是母亲博爱孩子们的心血情意和祝愿!戴在儿女们的身上,暖在母亲的心里,安慰着的是母亲为儿女们担惊受怕,祈祷健康平安的灵魂。每年过完端午节后,我都会一直戴着,脏了,褪色了,很难看了,我也不会剪掉,只要母亲看着高兴,我会一直戴到它自身断掉为止。

  乡村的夏天,真的很美丽,乡村的孩子,真的很可爱。乡下的孩子过端午节,就像城里的孩子过六一儿童节一样,欢歌笑语。家家事事都为孩子们着想,连平时很少被人们关注的小猪倌,今天都成了大人们眼中的主角,受到了王子般的尊敬和爱戴!村子里有个规矩,每年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小猪倌送上几个煮熟的鸡蛋,和自家孩子们分的一样多。顷刻之间,小猪倌便成了村子里的鸡蛋大王,连装鸡蛋的书包,也是有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的。

  他今天不用大声地喊叫:“放猪了,放猪了!”喊得全村人忙三叠四的往广场上赶猪,生怕晚了被他落下。今天他也不用东跑西颠地来回圈猪,只负责收鸡蛋,因为今天的猪倌,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新猪倌们忙前跑后地为他溜须拍马屁!他一点都不领情,还拿出鸡蛋大王的派头,呼五喝六地使唤人,没人敢不服。孩子们知道,只有得到他的认可,才能当上玩碰鸡蛋大赛的选手,才有机会拿冠军!这些孩子,也不是真心来帮他放猪的,更不会放猪,玩心、贪心,早就飞到了比赛现场。猪走闲慢,猪跑还闲慢,连追带打把猪群赶炸了窝,满草甸都是,那还有心思吃草拱地,逃命似地在草原上四处嚎叫奔跑。没人去追,没人去管,自由活动最好,只要不回村子,就不会被大人骂街,就不会被队长免职。比赛要紧,碰鸡蛋才是最好玩最快乐的赛事。

  一到目的地,孩子们就迫不急待地把小猪倌团团围住,争先恐后的抢当一号选手。这一天小猪官的权力最大,最牛最神气!他也不怎么认真,也无法分出谁的能力大小,谁的水平高低,关键得看鸡蛋的硬度!他就随便把孩子们按人数分成两组,然后把一书包的煮鸡蛋,哗啦一下全部倒在草地上,也没时间数数,大概分成两堆,比赛便正式开始了。他让谁先上场,谁就是一号种子选手!一组先出一个人,一人拿一个鸡蛋,两个人对碰!谁的鸡蛋破了,谁就输掉了这场比赛,谁先下场,退出比赛,简单明了快;然后把碰破的鸡蛋,放在两堆好鸡蛋的中间,另起一堆。被撞破鸡蛋的这组,便又有一个人拿着一个好鸡蛋上场,和赢家继续对碰鸡蛋,以此类推,直到把所有的鸡蛋全部磕破,最后只剩一个坚硬无比,完整无损的好鸡蛋为止,这个鸡蛋和这个人,就是今天真正的鸡蛋大王!他被孩子们拥抱着,簇拥着,欢呼雀跃的玩耍上好一阵子,他才可以有权获得这个鸡蛋和鸡蛋大王的称号!鸡蛋大王赢得的这枚鸡蛋,一般人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摆在家里供奉着,直到放臭为止,才把它扔掉。

  玩够了,闹累了,也饿了,开始分破碎的鸡蛋吃,小猪倌是没有任何权力多拿走半个鸡蛋回家的,他得和大家一样分配。于是,他便行使鸡蛋王子的最后权力,把沾了土,带着青草味的破鸡蛋,按人头重新分配,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剩下的不够分,谁手快谁就抢着吃了,没人计较,这就是乡下的孩子,老实厚道。本来这一书包的鸡蛋,都是归小猪倌私人所有的,但是,他为了让全村的小朋友,端午节过的高兴快乐,幸福无比,每年都没有拿回家,都是这样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着祸害没了。

  我每年都跟着瞎跑,跟着打闹,跟着玩耍,从来就没有拿过冠军。我来参加比赛,是为了能分到几个撞破了坏鸡蛋,我的确也是为了这几个破鸡蛋而来的。但是我从来就没有舍得吃过一个,也不知道那沾满了土,带着青草味的破鸡蛋,到底是什么味道?现在想想都心酸,我不是闲脏,更不是不馋,只是不忍心,有人比我更需要它。

  小猪倌的妈妈久病在家,需要增加营养,每年我都把分到手的破鸡蛋,在揣进小猪倌的口袋里,叫他送给他的妈妈。那带着土味和青草味的破鸡蛋,没有留在我的胃里,但小猪倌的表情,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张连脖子都涨红的脸,沁满泪水的双眼,像鸡啄米似的对我连连点头谢意,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无比的快乐,无比的幸福。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家乡,那田,那林,那花,那草,那群人,也更加想念我的母亲。

端午节的散文9

  抹去尘封的往事,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清寒的岁月因为端午节显得丰富热闹,而端午节则因我的童趣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深刻动人。

  在老家,房子一间连着一间,破旧的古屋历经了久远的时光,沧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蜗居在一起,虽然拥挤简陋,却分外和谐,彼此客客气气。十几户人家即使有时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是,大部分时候却很是和蔼可亲。人与人见面时,脸上挂着亲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话家长里短,问寒嘘暖。

  小时候,端午节随清风吹送,风度翩翩地来了。林家的老屋顿时沸腾起来。每一户人家都会买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们一起包粽子。家里居然能煎、炸、炖、炒,一个个厨房里的香味传来,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传统的节日里,粽子却很朴素,料子就简单纯一色一样的糯米。心灵手巧的老家的亲人们,一边有说有笑,一边手里忙个不停,艺术般的手,炉火纯青地包着粽子。宽大的竹叶,经过细心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棕树的细长的叶子做牢固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叶,恰当到极点。粽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水煮,一个个分外迷人。吃在嘴里,香在心头,妙在竹叶包装里的独特的形状。

  我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竹叶,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子,内心自然非常喜欢。那种特别的滋味在小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难得的.记忆。

  我思想里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先去摘采必备的艾草。端午节前,艾草在屋后,在田野岸边,在山坡上,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青青的外貌,翠绿如抹。柔柔的叶子,气味浓浓,香味悠长。我们摘采完,兴致勃勃地捧回家里。

  母亲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让我们去做。我们拿着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艾草,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艾草摘下来时,一棵棵精神抖擞,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闻一下那久违了一年的气味。纯真的妹妹靠近用力闻一次,捏捏鼻子,摇摇头,不喜欢艾草的气味。我连说带笑,说艾草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能抗菌驱邪。这是亲爱的母亲告诉我的。妹妹睁着大大的眼睛,点点可爱的头,十分相信我的言语。

  我拿下一株,态度极是认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门框的小孔里。每一个门都挂上了艾草,显得格外耀眼。艾草亲和力仿佛极强,在我们的努力下,连猪圈,鸭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会保佑猪鸭等牲畜兴旺,健康成长。我乐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带来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还会端着一盆略带红色的“云红”水。我先取一个干净的脸盆,放上洁净的水,打开一小包红色的粉末状的药粉。那就是我们闽南语说的“云红”。在脸盆里撒上一小包“云红”,水里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云红”,悬浮在水里的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亲有时还让我们喝几口,说是药水清清,对人有益。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后,热情高涨,用小手一次次泼出“云红”药水,洒在每一个房间里,还有天井里,床底下,土灶口,煤灶上等等,一一洒上。我们甚至走进猪圈,不顾臭味熏天,洒脱地挥洒“云红”药水,把熟睡的猪吓得站立起来,哼哼地叫着,心虚地走着。

  端午节,那种风味,那种节日的气氛,博得滔滔不绝的亲切感。那样子,足以写下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也能成为一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端午节,因为母亲笑吟吟的面貌,让我倍加想念。爱上端午节,更是思念爱意无边的母亲。

端午节的散文10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端午节的散文11

  啊,又到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对目前的我而言,端午节和平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见有摆摊卖粽子的;二是早上要发送N条祝福端午节的.短信给朋友和老师。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粽子,继而想到屈原,继而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继而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被强迫背诵《离骚》,继而想到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抓耳挠腮,继而我现在就想抓耳挠腮。

  上高中时候,一次开学时候发新课本,清点完之后没事翻着新课本玩,突然发现旁边一个女生在那乐,问她为什么这么乐,她说“你发现没有,这个学期语文课只有两篇课文需要背诵,而且就一段”,继而我也跟着乐。

  晚上组里组织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这个抠门的公司,上次组织吃饭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动辄就组织出去玩。

  与往常不同,这次出去吃饭,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竟然都来参加,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发组真实受宠若惊。上个星期组长就开会通知大家到时候一定不要请假。说实话,谁请假啊,着铁公鸡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还不轮圆了腮帮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两个月就生宝宝了,不照样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兮。

  挺钦佩总经理的。高处不胜寒,一个八百人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有我目前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却还能在端午节抽空来鼓舞士气。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达到他的那种高度,但至少我要尝试着学习他的那种一心多用的本领。

  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12

  又是一个火热的五月,只是没有你在的日子,显得特别的冰冷。街上人潮如海的身影,烟囱下飘

  着缕缕香气的烟,却没有一个属于让我觉得温馨的小窝。

  也许是有些许的思念,昨夜,我竟然在梦里再次遇见你,只是,你轻轻地嘴角上扬,默不作声的

  抚摸着我的脸颊。无论我在你面前如何诉说着我那歇斯底里的思念,可你依旧悄声无息的微笑着。

  不知,在那遥远的远方,你过的可开心,你可不在孤单,你可有同我思念你一样在思念着我??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缕缕阳关照进窗户,我懵艋的睁开双眼,刺眼的光线刺痛了我的双眼,也刺

  痛了没有你在的眼前一切。是啊,人生,就是一场随遇而安,无论遇上谁,和谁分开,都是必然存

  在的,没有人会为你一直停留,唯一能停留的,就是那泛黄的青春记忆和回不去的原点,即便,我

  是想拼命的抓住,可到头来,我唯一能够抓住的,只有我自己得手。也只有自己的左右手,能给自

  己实实在在的温暖。

  其实,我想要的不多,就是想能再次看看你,看看你微笑的脸庞,能在你宽厚的肩膀上靠一会

  儿,能听见你以往如初的唠唠叨叨,能看见你轻轻地摸摸我的头,对我说,不用怕,有我在。

  如今,你已经离去的太久太久了,久到我已经开始慢慢的忘记你的样子,于是,我开始疯狂的想

  你,我不想忘记你,不想让你消失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些你在我身边的日子,才是我这一生最

  美好的岁月,于是,我奢求每天晚上,能在梦里看见你,和你说话,虽然你一直默不作声。

  今天的粽子特别的没有味道,一个人吃着,吃起来如同嚼蜡,原来,如此的想念一个人,就是丢

  掉了自己了魂魄。吃了一桶泡面,因为受不了那些热闹的嘈杂声,打算出去跑跑步散散心,刚出门

  不久,又遇见骤雨大作,从头到脚的,滴水不止,看着自己落汤鸡的样子,抖落身上的雨水,努力

  的傻笑着告诫自己,“傻瓜,自己不带伞,能怪谁,以后,要长记性啦!”

  雨停了,路边的树叶绿的发光,就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正面走来,一位妈妈牵着一个小女孩

  的小手,妈妈甜甜的笑着,小女孩细细的舔着手中的打棒棒糖,嘻嘻的笑着。我看着小女孩,心情

  忽然变得晴朗起来,冲着小女孩羡慕的笑了笑。那位年轻的妈妈对着小女孩说:“你看,阿姨都在

  笑你了,还吃,呀都要被虫子蛀了。”我先是一愣,与那对母女擦肩而过。原来,在这样默不作声

  的时光里,我已经垂垂老去了,虽然,我才二十多点,但对于这样的`小姑年,我确实是不小的年纪

  了。忽然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与身边各种各样的人擦肩而过,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

  人,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了的,之所以这样不断的相遇与分开,我才会长大。

  旁边有人说:“有彩虹出现啦!”抬起头,天边果然有两道彩虹桥,那么遥远,又那么美丽。也

  许,触摸不到的,才是最永恒的美好吧!就像我与你的距离,触不可及。我知道,此生我都不会再

  遇见你,能够遇见的,只是美丽却回不去的残留着着余温的流年,我想,这样的一生,我也也够

  了,毕竟你是真实的温暖过我的生命,你是这样深深的爱过并一直爱着我的。就这样,我深深的爱

  着你,浅浅的祝福你,远远的看着你,静静的想着你,如此而已。

端午节的散文13

  又是一年端午节,农人家的庭院里、小区里的阁楼上,到处都飘溢着粽子淡淡的清香。此时,无论伫立窗前还是踱步庭院,这种清香都会扑鼻而来,如醇酒般浓烈如烟雨般缠绵,不知不觉我们便摆渡在了记忆的河流上。

  看汨罗江上,屈大夫正博冠宽带怒目圆睁踏浪而来;望吴地惊涛,伍子胥跪哀渔翁仰天长啸;感舜江江畔,孝女曹娥寻父痛哭十七日以身投江感动苍天;叹白蛇仙子,千年修行难敌雄黄酒蛇形尽显;吃粽子,迎涛神,采艾叶,游百病,门插柳,赛龙舟------。一个个传说,一个个习俗,积淀和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粽香中飘飘渺渺地弥漫着。

  每年这个时候,妻就忙碌了起来。买糯米,找来粽叶和马莲,将糯米倒上水在盆中浸泡

  六、七个小时,再用热水在水桶中冲泡粽叶和马莲,待糯米浸泡好了,就开始用粽叶包裹糯米,包成四角形或三角形的粽子,外面再用马莲缠住扎紧,然后下锅用文火煮,一会儿粽子的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了。一张张粽叶就是一个个充满欢笑和泪水的日子,用一个个日子、一寸寸光阴裹着妻温暖的心,包出来的粽子怎能不甜美、怎能不清香呢?粽子包好了,好大一盆,若要带到集市上去卖,肯定会很抢手且收益颇丰的。包好了粽子,我家的端午节就有内涵丰富了。

  端午节这天一大早,妻就起床了。按我们这里的习俗端午节该去游百病、踩露水、折柳枝、采艾叶。听老人们说端午节这天一大再出去,在山坡田间转转,有病的病就会甩掉一大半,没病的`身体会更好,踩踩草地上的露水,可以除脚气、减少汗臭,折些柳枝来插在门前能阻挡蚊蝇,“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这天采摘的艾叶晒干后不但可用来祛风、抗菌、抗病毒,而且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妻起床时叫醒了我,让我和她一起去,我才不信她那一套呢!况且我睡得正香,懒得起床。妻没办法,在我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戏谑地说一句“把你睡死!”,便推门而去,我又回到梦中去邂逅屈原拜会伍子胥了。

  过了好一阵子,“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梦境中拽了回来,迷迷糊糊中我辞别屈原伍子胥,起床,穿上衣服,开门一看,原来是妻回来了,她此行的收获真不少,一只手拿着一大把柳枝,另一只手抱着一大捆艾叶,脸上红扑扑的,头上冒着汗,口里喘着粗气,一边往门里走一边嚷嚷:“你这个懒虫!赶快把柳条插上,人家门上都插上了,咱家连个柳树叶都没有,你咋能睡得着呢!”

  我冲妻嘻嘻一笑,吊儿郎当地说:“杀鸡焉用牛刀,有你这样的贤内助,我就不必操心了!你这个采办今天收获不小嘛!”,说着我接过妻手中的柳枝插在了门上,把艾叶摆开来晾晒在阳台上,然后才去涮牙、洗脸。

  已经早上九点多了,放下手中的柳枝、艾叶,妻就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十一点左右我还要去乡下的老家看望母亲。

  妻做饭的时候,我就悄悄打开电脑,在网上读小说。不一会儿,妻做好了早饭,招呼我和孩子们在饭桌前就坐吃饭,然后又唰锅洗碗,忙了个不亦乐乎。

  该我出发去老家了,妻过来帮我收拾东西,她边往塑料食品袋里放粽子,一边说:“奎,今年我包的粽子多,给家里多带些吧,别让二哥花钱去集市上买了,挺贵的!”

  听完妻的话,我心头一热,端午佳节“粽”是情,爱妻持家暖人心,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似乎都浓缩集中到了妻的身上,我家的端午节内涵更丰富更鲜活了。

  端午节,家家的庭院里、房间里都有粽香,但我相信,我家的端午节更草根更令人难忘!

端午节的散文14

  端午采艾草是我坚持了多年的习惯了。今年端午节也不例外,大清早,太阳还没升起来,我就悄悄起床,穿好衣服轻手轻脚拉开门,准备到早就观测好的那片山坡上采艾草,想到那一片绿意葱笼,挂着露珠散发着青香的艾草,心里就禁不住地欢快起来。

  原以为起得已经很早了,心下有一种莫名的窃喜,谁知推开门,却惊讶地发现,对门邻居家门口已经整齐地摆放着一束沾着新鲜泥土,颜色青绿的艾草,转头一看我家也同样有一捆,显然,艾草是邻居赠送的。浓烈的艾香在楼道中飘散,深吸几口,沁人心脾。端午节的艾草同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重阳的茱萸是被人们赋予了特殊意义的花草,其中包含了深深的祁愿和祝福。端午节赠送艾草,得有多么美丽的心思才想得出来啊!我感到温馨又激动,决定亲手采回艾草分赠给更多的邻居,也把我的美好情意传达出去。

  搬到新居还不到一年时间,与单元里的各家邻居其实还很陌生,见了面只是打声招呼而已。对门邻居一家是外地人,语言发音有差别,尤其难交流。第一次见女主人是房子装修的`时间,两家因为互相交流装修经验,而有不少接触,她不到四十岁的年纪,细腻微黑的皮肤,长卷发,不是特别漂亮的那种女人,不知为什么身上就有种深藏的味道,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总之挺让人味。因为用的是同一家的装饰材料,与同一个老板打交道,彼此更多了些间接了解,有一会,无意说起对门邻居家的装修情况,老板埋怨说,邻居女人特别精明而且嘴巴利害,从装修方案实施到各种材料使用,步步紧随,从不肯吃半点亏。这让没有城府又怕与人打交道的我有点心里发杵,所以一些不必要的交往都尽量免除了。去年正式成为邻居以后,有时会听到家里有爭吵声,大多是男人的叫嚣,只是偶尔听到女人清亮的嗓音,还是能够证实女主人嘴巴的厉害的。见过家里的男主人,是一个高大健壮,气质却有些愚陋的男人,与女主人冥冥中有些不搭,或许这又是人间的一份错误的相遇?人间的感情本就充满了无尽的玄虚,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一天早晨,单元门口来了两位女人,像是母女,从爭吵的内容看像是男人的前妻和女儿来爭要钱款的。爭吵很激烈,一度惊动了110。邻居们在弄清事情真相后,都纷纷把窗门关上,避开吵闹。奇怪的是平日灵牙利齿的女主人却没说什么话,竟从单元门静静地走出去了,也许这场战争本就与她没有多少关系。

  这场闹爭的激烈程度,让我有些后悔挨到了这样的邻居,真怕这样闹腾的日子无休无止,心里确实生出了讨嫌的感觉,虽然没怎么表现出来,但再见到时就不太喜欢说话,只是点头致意一下而已,女主人倒是有些讪讪的谦疚的样子。日子长了,也就慢慢淡忘了。想不到她趁着节日欢快的氛围,又用了这种巧妙委婉的方式,向邻居表达了心中的谦意兼谢意,应该道歉的是她吗?吵架的人不是她啊!哦,她是女主人啊!心中本就剩下不多的不快一下烟消云散,对女主人雅致的道歉方式竟生出敬意来。

  端午节过后,再见面都没有相互去感谢,有此处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妙感,女主人没有了讪讪的谦意,多了亲和与从容。张弛有度,不卑不亢,自然随心。心下觉得佩服,似乎有些能够明白邻居女主人的这份特别了,难道这就是文章里描述的那种灵魂沾有香气的女人?

  今年端午让我难忘,艾草的清香久久不散……

端午节的散文15

  窗外,两只小鸟在唧唧咋咋的叫着,一会儿在空中翻飞,一会儿在飞檐上嬉戏。窗里,我独自坐着,面对着欢快的小鸟,听着它们清脆的叫声,也听到了自己不间断的混乱的心跳声,像敲打着鼓点子,伴着窗外的雨声与鸟叫。一道透明的玻璃隔开了两种心情,一道薄薄的墙隔开的也许就是两个世界。

  这个端午节是在哭泣声中拉开了序幕。往年的这个节日总是在端午节的上午才想起买上几道福和艿草,插在门上。今年不忙,早早就买上,爱人提前几天就把它们给贴在门上。这可能真是冥冥之中的不经意。之后的第二天,老公公便是毫无征兆的离开了人世。连日来子女们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终日以泪洗面,哭泣声此起彼伏。爱人作为长子,更是义无反顾的扎进了忙碌与悲痛之中。端午的各种欢愉,各种香味,都变成了孤独的挽歌。

  爱人的老家在乡下。乡下的小院古朴又干净,虽然婆婆和公公每年只是到了六七月才回来小住一段时间,但总是把小院打扫的一尘不染。乡下人厚道实在,每年两位老人离开老家的时候,钥匙就留给了邻居,屋里小院都是由邻居给打理。他们隔几天就要把小院清扫一次,因此,什么时候回来,屋里屋外都是整洁有序的。

  乡下的空气清新,炊烟与晨光一起袅娜升起,在炊烟里欢腾着的还有睡醒了的牛羊鸡鸭。小院的前面就是一条大河,平视大河时挡住目光的是南面的'大山,真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感觉。此次回来,小院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与宁静,我也无心去看风景。一场白事横扫了昔日的风采,余下的是在铺天盖地的纸灰中、在不断悲哀的泪痕中、在无限的遗憾中,麻木的接待着前来吊唁的亲友们。

  乡下在白事上讲究颇多,我没经见这样的场面,有些唐突。听着指挥去行事,呆傻呆傻的。在哭喊声中,老人家入殓了,姐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真的能刺到心上。我不会去边述说着边哭泣,也许这样的痛还是没有触及到我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只能在这样的氛围下,边流泪边想着老人与我相处这二十多年的情景,想着老人家临走时与我说起的话。

  小院外面有一帮乐器演奏队,唢呐声时高时低,鼓声锣声交替响起。这是老人家生前最爱听的曲子,当其它声都静下来时,悠扬的二胡声响起了。此刻,天色幽蓝中填着血色,像我昨晚梦里看到的撕裂天空的颜色。我感觉老人家脚踩莲花,坐骑仙鹤,带着慈祥的笑容,转世云游而去。

  “天籁之音随鹤影,祥云路上荡长风。”那,我们还悲伤什么?窗外,铅黑色笼罩着,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散文05-15

端午节的散文(优秀)05-17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

朱自清散文的句子03-20

秋雨散文作文07-25

写秋雨的散文07-22

朱自清经典散文节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