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散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散文(优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散文1
今年的端午节
有些不一样,有点趣味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他一定会为端午节的美而感染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端午节的散文2
端午节,具体的物象是,粽子,抽象的人物是,屈原。香甜软糯的粽子拿在手里、送入口中,当然是具体的,具体到有人干脆把端午节直呼为粽子节,而抽象的那一部分,则变得模糊,变得更像是某个时空曾经发生的一个传说故事。
端午节过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更倾向于把端午节视作对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日。千年前的农历五月五,人们把粽子投入河中,为的是让鱼儿有得吃而不至于去噬咬我们的大诗人的身体。这个感性融融的举动,悲情而柔情,以至于原本一个临时的举动被年年岁岁地延续下来,演变为一种习俗、一个节日,直到端午节被指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便有了更为现实的外延——多放假一天,形成另一个小长假。六月初,阴霾季节才过、强对流气候未到,通常这个时段天气晴好、气温适宜,适合外出旅游。把处在这个时段的端午节指定为小长假,政府真是动了脑子的——小长假,最直接拉动的`,是由旅游带动的消费、增加的内需。民众旅游了,心情舒畅,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双赢的事,当然皆大欢喜。但,归根到底,这个节日的文化属性注定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文人,在这一天生发一些与生死有关、与文化有关的联想。
端午节的粽子投入河中,鱼儿有得吃而不去“祸害”屈原的身体,让我们的大诗人有一方相对安静安宁的空间,那么,没入汩罗江的屈原,我们的大诗人,在幽幽的河水深处,满怀的忧愤、满腔的报国情是否得以宣泄、得以实现?
大诗人屈原有着文人与生俱来的风骨。生前,时局不稳、战乱不断、国破山河残,满腔忧患,报国无门,他以死抒志。以死抒志,文人与世抗争、醒觉人世的方式,撼天动地,千年过去,仍不乏后继者追随。王国维、海子、顾城、三毛……文人以死的绝然表达痛思、传达自我,我为之震撼的同时,更有一份悲凉入骨。一个思想体系、一个血肉之躯,真的只有以死亡作为媒介来极端地“述说”?不不。我还是习惯我的逻辑——无论你的思想多么深刻,多么值得传承,只有活着,以站立的方式,以生的姿态,你所有的疾呼、所有的思虑,才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人,影响于世,但是,如果你死了,躺在泥土中、没在河水里,你深刻的思想、你所有的抗争,即时的剧烈震动后,势必在随后的时间长河中,被渐渐淡忘、慢慢弱化,就如今天的端午节,人们更容易地记住了小长假,而模糊了屈原何其人也、何其事也。这样的结果,如果屈原在河之灵有知,又该是怎样的死不瞑目?
文人自戕,自古就有,延续至今,个例已少了许多。是和平年代、物质世界的文人血性淡了、刚性弱了么?我倒不以为然。实际上,对于时政、世事的关注、思考,我们现今的文人也是忧患满怀、入木三分。只是现在我们更愿意用书笔、用言词,去讲述,去游说,去争取。一次不行,就多几遍,再多几遍,一直到“我的主张”得以重视、付以兑现。我更欣赏这种处事方式。在我看来,活着,永远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积极性的生命姿态。一个人,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积攒最大的能量,把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所有的不理想化作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是的是的,现如今物质唯上,精神没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成了地产广告……种种现象让我们心灰意冷,让我们心生绝望。但,即便是这样,死也不是最有效的抗争办法,最有力改观方式。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文人越是需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超然,抵御物质的侵袭,耐住寂寞,独成一统,用身体去感受,用心智去感悟。当笔端滴血成字,文人的深刻、文人的思想便融入了作品,以无以比拟的影响力、感染力、扩张力,无限拓展。
活着,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香甜软糯的粽子在口,端午节品咂出的,千万不要只是经济繁盛、文化没落的变异滋味,毕竟,我们的这个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毕竟,大诗人屈原,还在汩罗河深处,幽幽地、切切地,看着我们。
端午节的散文3
又是一年端午节到来,凤凰山湖畔,垂柳依依,彩球飘扬,人声鼎沸。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这一天是楚国大夫屈原抱石跳汨罗江的祭日。
只见湖面停泊的小船上,一笼笼鸭舍被打开。那憋屈已久的鸭子们犹如释放的囚徒一般,争先恐后地挤出狭小的囚门。稍稍地舒缓了一下筋骨,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唱着歌谣,“扑通,扑通”纷纷地跳入湖水中。平静的湖水瞬间泛起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不断地向湖边漫延开去。
有的扭反着长长的脖子,啄弄着自己漂亮的羽毛,犹如亭亭玉立怀春的姑娘,在湖镜中尽情地梳妆打扮,迎接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一个鲤鱼打挺的姿势跃入湖水中,漂洗着自己的身子,似乎将囚笼里面的污秽之气彻底洗净,重保昔日的清白之身;有的一头猛扎进水里,倒立着身子,一动也不动,似乎要把隐藏在大脑里的一切烦恼通通地抛离出来,保持一颗清新的头脑;有的在水面上扑腾游弋着,似乎在检验着自己昔日的游泳本领是否依然存在;有的仰泳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在湖光山色美丽的画卷里……
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一阵阵的擂鼓声,打破了湖面美丽的画面。一只只猎手犹如水蛇一般,从不同的方位迅速地在向他们靠拢。五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十米……眼看着越来越近。激荡的波涛使得刚刚重获自由的鸭子们面面相觑,甚至有些惊慌失措,不知游向哪里。鸭子们“嘎嘎”地拉响了御敌的警报声,一片混乱之后,似乎又稍稍地平静了一些。大家急忙屏住呼吸,伸开翅膀拍打着水面,肩并着肩,背靠着背,把老弱病残的同伴紧紧地围在中间,犹如一块圆圆的铁桶阵。一边防御式地与猎手们搏击着;一边向岸边人多的地方迅速地移动,谋求人类的帮助,试图想飞快地逃离这是非之地。
可令鸭子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地游到岸边,展开翅膀腾空飞上岸时,才发觉:那湖边人山人海的人群不但没有让出一条道来帮助逃离,反而犹如一堵人墙一样,紧紧地将湖面团团地围住,围得水泄不通。纷纷举起撑杆劈头盖脸地就向它们头顶袭来,偶尔还夹杂着一些刺耳的嘲讽的尖叫声和荧光闪烁的咔咔声。
鸭子们凝望着岸边一双双熟悉的面孔,多么地希望那手中一根根长长的撑杆此时是一副副救人的担架;或者,在人群的后面还停放着一辆急救的车辆!事实证明,它们的想法错了,站在面前的,只不过是一群好事的围观者,仅此而已。鸭子们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又迅速地向湖中心地带转移。
鸭子们的防御阵型终究抵挡不住猎手们疯狂围猎性的攻击,圈子越来越小。搏击的湖面上鸭子的羽毛四处飘零着,哀嚎声不断,情景甚是凄楚!
鸭子们一边奋力搏击着,一边绝望地,绝望地呼喊着: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鸭子的自由,绝对是一个传说……
端午节的散文4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柳、悬艾香。吃粽子,浇峰糖,烙花馍、佩香囊,高山点塔喜洋洋”今年端午节前一天,我们从县城来到漾水河畔的石堡村,体验了一回在乡下过端午的乐趣。
一、到乡下过端午
初夏,漾水河畔新麦尚未登场,夏锄进行过两次,正是农事稍闲的空隙。从每个村庄的村路上,不时有打着遮阳伞骑车回娘家的小夫妻,车把上挂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和一个锅盖大的花馍馍。此地规矩,端午节回娘家,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除了送粽子、送花馍,鸡鸭鱼肉、时令鲜果外,家里有小孩的还要带上一大串香包,赠送晚辈。
临近中午,我们赶到家中,刚刚坐定,母亲见我们走得热汗涔涔,便先给我们斟了一碗蜂蜜茶解渴。这蜂蜜茶是用上好的槐花蜜加上茶叶煮出来的,既有鲜活解渴、润肺生津之功效,还有预祝生活甜蜜,吉祥如意的寓意。
正喝茶时,大门外进来了小外甥和小侄女,母亲赶忙把两串好看的香包分别挂在他们胸前的纽扣上,并为他们绾上红丝线结成的手袢子。他们一个个便高兴地离去了。
二、插柳悬艾
“快起床,采艾蒿去”!天未大亮,母亲的呼唤把我从梦中唤醒,昨晚约定:今天一早去五台山上割艾蒿。
端午清晨,和露采艾。这是我们村里沿习多年的风俗,五台山上的槐林里长满了齐膝高的艾草,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树上割柳条,到园子边割菖蒲,到野花上采露珠,装在玻璃小瓶里。回家时,东方放亮,抱艾而归的男娃,采得百花露珠的女娃们,沐浴着晨曦,麻雀般跳跃着回家了。
采艾归来,我们先把柳条、艾条、菖蒲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墙台上。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为啥要插柳悬艾挂蒲呢?”母亲见问,拿起一枝艾条说,你看,它多像古戏里用的马鞭子,代表“马儿”,菖蒲叶又长又尖,像青铜剑,而弯曲的柳枝,是锁鬼的铁链。让传说中的捉鬼英雄种馗骑马举剑,带上铁链站在门边,妖魔鬼怪,便不敢进屋作崇了。
插艾挂蒲之后,母亲为孩子系上香包,绾上手袢,又端着脸盆,倒上白酒、雄黄、加水搅拌后,用艾条蘸着洒在堂屋、卧室、灶间、鸡棚的地面和墙角,以驱除毒虫。原来,借酒挥发的雄黄味,真能杀菌除虫,农谚又云:“洒了雄黄酒,百虫都远走”。
三、吃粽子
我们村本地风俗,端午节午饭是吃花馍、粽子开始的。中午时分,母亲端着切成块的花馍和一盆粽子进了堂屋,满屋飘着新粽叶的清香,我们大家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放在碟里,浇上蜂蜜汁,吃了起来。粽子煮得又香又甜,柔软适口。
端午吃粽子,各地皆然。不过由于饮食习惯和口味不同,粽子的用料和风味各具特色。西和县城近年惟电影院对面的方家粽子货真价实,颇有名气,人气也最旺。他们是用最新采到的粽叶把浸过的糯米,加上大红枣,包成锥角形,加水煮熟,用冷水浸泡,待凉之后,浇上优质蜜汁才吃。其特点为爽滑可口,柔软鲜甜。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装米煮的,叫筒粽。到了汉代,才用叶子包裹。关于这一变化,还有个传说。东汉建武年间,有个叫欧回的'古人,端午的汩罗江边散步,忽见一个头戴云冠,腰系长剑,身佩香草的人,自称三闾大夫。他对欧回说,你们为我祭祀很好,但每次祭品都让江中蛟龙、鱼虾吃了。以后用楝叶包米,外用五色丝线缠捆,做成尖角状,鱼龙见了,以为是菱角便不敢吃。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从此便用楝叶或芦叶包出有棱有角的粽子了。
当然,端午节并非纯吃粽子,母亲在灶间忙了一上午,做了几样家常菜,其中素炒苋菜,便是最普通的,据说端午吃苋菜以后,肚子不会痛,成了家中保留菜肴。
四、点塔儿
端午黄昏,吃罢晚饭,街上有杂沓的脚步。村里的毛头男娃,家家忙碌扎草人。就是把三、四月份在麦地里拔来的麦蒿子、荠荠菜、麻蒿子等长草晒干,扎成肥胖的草人,拿到村外的山坡上,站成齐齐的一排,引火点燃。(有的甚至举着点燃的草人来回跑动),来不及扎草人的,就把干草,堆集成塔状点燃,俗称“点塔儿”或“点高山”。这一活动一般在夜里举行,黝黑的夜空下,这个村子一排,那个村子一排,火光冲天,很是壮观。
端午节的散文5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端午节这个名词,家乡人都说是五月当五,只知道这天一觉醒来,手脖上早已被姐姐绑上了五彩丝线,而且还能吃到鸡蛋和蒜,总之,心里面对这个不大不小的节日也是极盼望的。至于什么意义,从没想过。长大后,读了书,才知道是纪念屈原的,自此,端午节在我心目中成了缅怀英雄的节日,甚至带了一点亲人的感觉,自此,每年的端午节,总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
前些天与同学相见,偶然间谈到曾经上学时的老师,特别是我们上初中教我们语文的宋老师,因患疾病在而立之年去世,算来已有10多年了。猛然间,我心里一痛,这本是我心中一个深深的伤痛,我一直以来,把它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不愿提起。但同学们都一直深深地记着他,是因为他的才情,他的关爱,他的温和,更重要的事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切。我脑海中至今还响着他充满自信的“我以为……”他的课大家都爱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多年来,我们这一届学生都把他牢牢记在了心底。
宋老师教我们之前,一直身体不太好,在家里休养,后来身体刚有好转,接手的正是我们班,一回到课堂,他精神焕发,把所有的心血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对大家的错误,他从不放过,总是软硬兼施,直至大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成绩好坏,他对学生注重的是人品的培养,正是这点,多年以来,大家才对他念念不忘。半学期转眼而过,我们也升入了高一年级,虽然他不再教我们,可是,对他的行踪我们也是异常关注。回到课堂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天气的寒冷,在早操时间,便常见他离开校园,身体大不如从前,少了往日的神采,依稀间听到其他老师感叹:“宋老师又要去看病呀!”当时的我们还是一名学生,只能暗暗在心底祈祷,祝愿老师早早康复!年底时,学校流行买画送人,出于对老师的深深感激,我与一位同学商定,各自给宋老师买一幅画,很用心地写上我们的祝福,也不敢声张,晚上偷偷地塞在老师的门缝里,感觉一直压抑的心情好了许多,只希望老师能看到我们时刻想着他的心,只能用这种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他的谢意。后来我们上了高中,离开了母校,只依稀听到一些关于宋老师的事情,身体还是一样不好。又过了几年,有人说宋老师已经去世。我头脑一片空白,无以言说,只感觉老天不公,为何偏偏夺去我们的宋老师。自此,我便把这份感伤封锁起来,对老师,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因为多年来,自己并未有所建树,没有早早去看望一下老师,哪怕一句轻轻的问候。而在今日,这段感情再也不能自已,我希望老师在天堂上没有病患的折磨,健健康康快乐的生活!您依然活在我们所有学生心中!
在这个端午节里,让我们祝愿所有离我们而去的所有亲人都安息!
端午节的散文6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粽香,商家已经捷足先登将各色的粽子摆在柜台前。街上卖五彩线的卖药葫芦的小贩多起来。徜徉在城市的一隅,随处可见那五彩线的艳丽,那葫芦的走俏。看见人们买上一缕五彩线,在胳膊上比量着,那五彩线的长度决定她为几人买?
今天去早市买菜,就看见人们三三两两地或手里拿着或兜子里装着那碧绿色的粽叶。人们的脸上充满着喜悦,端午节正向我们走来,今年又逢端午节。
人生过去了那么年,经历了数十个端午,现在回忆起只有几个端午节让我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次包粽子
年轻那会儿,心气盛。端午前夕,去了市场买来马莲、粽叶、江米。将江米淘好用水浸泡,将马莲、粽叶洗好放在大锅里,然后将大锅里填满水放在炉火中煮。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将粽叶铺开,将江米放入粽叶然后一包,那粽子就活灵活现地出现我的面前。心里想得美,虽然没有包过粽子。没吃过肥猪肉,还没看过肥猪走?年年吃粽子,年年看妈妈包粽子,所以感觉那粽子包起来比包饺子更得心应手。
终于粽叶、马莲煮好,江米也泡好。将家里的小炕桌放在小院中央,将一盆泡好的江米放在身旁,将煮好的粽子叶、马莲也放在桌上。万事俱备,只等我包。
坐在小凳上,拿起一片粽叶在手里比量着,感觉粽叶太窄恐怕包不上。学着妈妈的样子再加上一片,果然两片粽叶平放的宽度比一片粽叶要好些。将粽叶用手挽成三角状,偷出一只手往那里面装米,将米装满后,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在上面洒点水,那样米会更扎实,吃起来口感劲道。说起容易,做起难。当将盛满米的粽叶包好有些难度,那些粽叶不像面团那么好捏,随你心情。几次想将它们按着我的方式包成四个角,粽叶好像故意为难我在我手中不听话,松松垮垮的俏摸样笑话我:驾驭不了它。
几番折腾,都没包成想像的粽子。而且四脚都有白白的江米看着我,那马莲也嘲笑我不会用劲在那慵懒地怠工。此时我已经忙得满头大汗,那些粽叶、马莲则在一旁看笑话,看我怎么规整它们。
有些泄气,看着包好几个丢在那边的粽子,用手捏捏软软的松松的估计用火一煮它们马上就会撒花。怎么办?坐在那发愁,早知现在当初为何不学包粽子?
这时隔壁的奶奶从外边回来,那年她已经七十多岁。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扭扭捏捏的,一条免裆裤将细的如胳膊的双腿隐藏着。她突然隔着栅栏的缝隙看见我,看见我在那忙活着。就问:闺女包粽子?
“是,包粽子。奶奶我包不上了,想像比现实残酷。”我感觉今年的粽子吃不上,也包不上。
“不着急,等我回家洗手换件衣服帮你包。”说着奶奶进屋去,不一会儿换成小衣瘦裤。真是短衣小打扮,老太太也俏丽一回儿。
坐在奶奶的对面,看见奶奶包粽子。那个关里家来的奶奶,是邻居婶子的婆婆。奶奶年岁大,平常不干活,家里的活都是婶子干。关里家的婆婆老礼多,所以取来媳妇婆婆绝不干活。今天奶奶是第一次干活,第一次干活就帮我把粽子,心里溢满感激。
只见奶奶将窄小的粽叶三个或者两个放在一起,用手挽成三角形。然后用手往挽成三角形的粽叶里面放米,待米放满后,也是用手往上面洒点水。然后用手一挽一挽地那粽叶就像乖宝宝似的十分听话,那马莲也不敢轻易地挑战奶奶,也是乖乖地俯首称臣。不一会儿大锅里已经挤满大小一样摸样分不出谁是谁的粽子,我也包了几个挤在锅里马上就被认出,那是某某人包的被歧视。
在奶奶的帮助下,一会儿那粽子就挤在大锅里享受着高温的蒸煮。那一年我第一次送人粽子,之前都是别人送我。
如今早已搬出老屋,邻居奶奶早就作古。每当粽香飘逸的季节,就会想起那个头挽发髻,皮肤白皙,两只炯炯有神的奶奶。奶奶年轻一定是美人坯子,七十多岁的人还那么俏丽,年轻的影子在苍老的脸上依稀可认。
在端午节前夕,凭吊那个奶奶。
邻居送我粽子
搬出老屋,搬到陌生的地方。邻居们都不认识,没有谁等我送粽子,更没有谁送我粽子。所以决定端午节不包粽子,想吃去街上买几个。如今的.市场可不比年轻那会,如果你家不包粽子,亲戚朋友不送粽子只有看的份没有吃的份。
在老屋住那些年,老邻居老朋友老同学聚在一起。我不是每年包粽子,每逢端午前夕,就有人告诉我:别包了,吃不了几个,包好也是送人。我家包好了,明天送给你。
也有的同学事先不和我打招呼,端午前夕早早地就把煮好的粽子送给我。让我感觉人还是旧的好,老的好。
空气中弥漫着粽香,我想是从邻居家飘来的。对门、隔壁家好几天就听到她们张罗买粽叶买江米,心想:明天是端午节,明早去商店买几个粽子吃,也不枉过了一次端午节。
这时有人敲门,声音缓缓地不细听,听不出来,好像风刮的声音。我心想,谁会敲门?我谁都不认识,一定是风声。
这时有人说话的声音:开门,我是对门,我给你送粽子来了。
我慌忙地将门打开,只见一个中年的女子站在我的面前,她笑容可掬地望着我,盘里放着几个粽子:我家刚煮好,送给你几个尝尝。
她很随意地说,让我感觉心头一热:远离故土,离开旧友。在新家竟遇上这么的邻居,见到这么可亲的大姐,我的心潮湿,眼泪不听话地流下来。
“谢谢姐姐,没想到在新家有人送我粽子。”我哽咽地说。
有人说:几个粽子,不值几个钱,何必那么激动?
其实那不是几个粽子的事,那是友情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关爱那份真情。
我的情感宣泄在那个邻居送我粽子的早晨,宣泄在那年的端午节……
如今已经过去那么年,邻居姐姐也已经搬走,但最初的感动一直维系我们。电话往来,去她家,来我家。我们成了忘年交,成了没有血缘的好姐妹!
又到粽香飘逸的季节,突然想念邻居姐姐。你在远方还好吗?你今年的粽子送给谁?
故乡的端午节
人到中年,发现总爱回忆。刚才回忆起第一次包粽子,心里酸酸的。怀念老屋邻家奶奶,缅怀奶奶的音容笑貌。想用粽子祭奠那位远去的奶奶,祭奠老屋邻家奶奶的同时。也思念起新家搬走的邻家姐姐,不知道此刻她是否还在张罗包粽子?这回忆随着粽香像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
现在的回忆,已经飘忽到童年,飘忽到那个秀丽的小山城。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童年的乐趣多得数不胜数。纷乱的思绪困扰着我,每次想写童年趣事一二,却不知道怎么写从哪写起?今天闻到粽香,就捡拾童年在故乡过端午节的片段,以飨思乡之苦。
童年的端午节,乐趣多得如天上的星星。每当端午节的清晨,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早起的鸟儿就蹦蹦跳跳地来到了我的窗台。被鸟吵醒感觉好幸福!撩起窗帘,将窗户完全打开。一阵阵粽香随风潜入,顿感神清气爽!哦,今天是端午节!
这时妈妈就会说:赶快起来,等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吃鸡蛋,一年肚子不疼。
端午节那天有时也烦恼,早早起来要和太阳赛跑。还要在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吃鸡蛋,那样一年就不会肚子疼。至于吃不吃鸡蛋,一年肚子疼不疼,无处考证也没人考证。只是民间的一个说法,当年我们一一效仿。肚子疼还是疼,肚子不疼依然不疼。
我由于天生的消化不好,所以时常肚子疼。妈妈就重点嘱咐我:乖乖的把鸡蛋吃下,今年肚子才不会疼,你肚子总疼,是你没有把煮好的鸡蛋吃下的缘故。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我坐在书桌前,用十个指尖键盘,敲击童年怎么样过端午节。
童年是在山城度过的,那个城市四面环山,被称作山城、也被称作煤铁之城。一条清亮的小河将城市分割,小河就从我家门前过。
那一年,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懵懂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之前几天妈妈把买来的糯米用水洗净,然后用清水浸泡。闻着锅里煮着的粽叶,那股清香沁人心脾,闻着闻着我早就垂涎欲滴,开始扳着手指数还有几天到端午节。
晚上,妈妈拿出了五彩线,戴在了我的手腕、脚腕。爱美之心可能是与生俱来,欢喜得我直恨这夜怎么这么漫长!盼天亮,就是盼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炫耀。
妈妈告诉我:“这五彩线是祛病驱蚊虫的,戴上它,就不会被蚊虫叮咬。”
“就这么一直带着吗?”我觉得一直戴着好。
“不行的”妈妈坚定的说。
“那什么时候不戴啊!”我生怕听错了。补充了一句。
“要在过了端午节第一个有雨的天气摘掉五彩线,然后将它抛到深沟里,那样病魔就远离你,蚊虫也会离你而去。”妈妈的话温和中带着不可抗拒!
在妈妈的抚摸下安然睡去。
被一声声呼唤惊喜,揉着惺忪的眼睛。昨晚的嫌夜长变成了今晨的恨夜短,迷上眼睛想倒下重睡。妈妈说:“看我闺女昨晚是许先生今早是黄先生了!”因为反复着许诺反复推翻,被妈妈常常这样戏弄着。对妈妈的话总是不以为然,眯着的眼睛不肯睁开。
“小懒虫、耍懒皮”,是邻家姐姐的声音。她怎么来到了我的床前?被她说成是懒虫还有耍懒皮那可非同小可,会在小伙伴儿面前没有面子。一时又羞又臊忙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漂亮的连衣裙,还有心爱的红皮鞋。在妈妈帮我在头上扎完蝴蝶结的时候,天边已经出现鱼肚白!姐姐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到河边采艾叶!”姐姐大我几岁,上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级棒,是我的偶像!
当我们走出家门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的小伙伴儿等在那!不知道谁在那悄声说:“一个女儿真好!”
走在晨曦的河边,露水已经将裙边打湿,红皮鞋被露珠和草尖模糊得湿漉漉。心疼裙子更心疼红皮鞋,不肯往前走了。“你那大小姐的娇气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现在改还不行吗?”我嘟囔着往前赶!走到河床深处,那里的草好深好茂盛,我根本分辨不出哪是艾叶那些是草?站在那发呆,姐姐手里早已拿着一捧艾叶,她告诉我:“艾叶的茎高高的直直的,那叶正面是绿色的,背面是灰白色的像洒了一层白灰。拿一个做标本,自己找吧!”真小气,不说给我一些,还得我自己找。
照着姐姐给的标本,很快我就找到了许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翻开草丛的同时我发现了一只青蛙,她被我们吵醒,可能很生气。肚子鼓鼓的,眼睛睁得好大。听妈妈说端午节那天如果能逮到青蛙那可是一剂难得的良药。为了证实自己不是大小姐,说时迟那时快猛地弯下腰,伸出妈妈不在时灵巧的左手,抓住了那只大姐姐们都抓不住的青蛙!
受到好评那是当然的,可端午节那天青蛙究竟有没有神奇的药效,无处考证!
吃着妈妈煮好的粽子,将鸡蛋放在口袋里。一会儿要和小伙伴撞鸡蛋,撞鸡蛋这个游戏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
如今,没有艾叶可采,一般都是到市场买些。然后插在自家的门楣上,驱蚊虫到没有觉得怎么见奇效,用水熬煮去风湿倒是真格的。
回忆起美丽的童年,不觉眼睛湿润了。潮湿的心,在沸腾。
还有几天又逢端午节,心里突然胡思乱想。回忆起那些过往,那些醉心的时光。
故乡的端午节还会那样热闹吗,河床边还会有小丫采艾叶?那些艾叶可曾记得当年那个小丫头,采撷着你们,将你们奉为神灵。
站在他乡望故乡,思念起老房子,思念起那久远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7
解开相思多少情缘,无数日夜梦里缠绵。
这次端午,先有五一在前,又有末期在后,一个刚刚回去,一个即将回去,加上归程遥远,坐车不易,这次我便不回故里。可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身边的同学、朋友,都纷纷攘攘、一家团聚。当粽子飘香,鸭蛋泛滥,眼眸中滴滴青涩泪水,便几番打转,有着夺眶而出之感。凉风袭来,防不胜防。
其实,端午节又名重五节,音律所在,忍不住想到重阳节。重阳节乃是敬老崇孝之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往往倾室而出,以求健康长寿、天长地久。昨夜又一朋友托我寄果品回家,予古稀之年的爷爷,一番思绪,变得复杂万分、变幻莫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其实在我的故乡,端午乃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只是不知为何这般多愁善感、触景生情。
往年端午,深山老林总是随着佳节来临,变得热闹非凡。初三初四,邻里乡亲便会将腌了许久的咸鸭蛋拿出洗净,到了初四晚上,一律进锅煮熟。初五凌晨,母亲便会开灯起床,将睡前和好的面粉揉好,做成一个个包子,中心抹上红颜料或者盖上章,放到笼子里面。等到旭日东升抑或细雨蒙蒙,炊烟绕梁,伴着心中欣喜、冲霄直上。母亲老是搓着老手,将自己一夜奋战煮熟的咸蛋和蒸出的.包子送到卧室里睡眼惺忪的我的面前。那时候,不论滋味好坏,我都吃得喜笑颜开。
等到一夜奋战结束,就到了家家户户你来我往的环节。街坊邻里纷纷拿着桶子或者篮子里面放个盘子,将包子咸蛋放在里面,挨家挨户的送去。这个时候,我总爱挑肉粽,找红心鸭蛋,比比谁家的包子蛋多,比比谁家的包子蛋味道好。等包子蛋送到了各户,母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厨房门口呼和父亲挂上艾草,驱病消灾。紧接着,又忙活早点去了。
我呢?吃了咸蛋、粽子、包子,不等米饭、蔬菜就已经饱饱的,小肚子鼓鼓的。但是,小孩子都爱显摆,还要编一个蛋袋,里面装一颗最喜欢的鸭蛋,挂在胸前、走户窜门。要是自己不小心磕破了,那就疼惜不已、急忙回家、千里挑一、移情别恋。要是别人磕破了,那就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要死要活、痛哭流涕。还记得我奶奶去世得早,母亲总是忙于家务,一年忘记了给我编蛋袋,后来端午一到,我猛然惊醒、缠着邻居家的阿姨给我编制,那一次,我得到了一个最大的蛋袋,一次可以装三颗打蛋。(但为小蛋,便会漏出)以至于我炫耀之后,一大群人全部缠着那位阿姨编制蛋袋,以至于后来那位阿姨郁闷不已,跑到我家、说我闹事。后来我目前就再也没有忘记给我编制蛋袋。
我的家乡乃是山区,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等大型活动并没有举办过,但是一事一物,皆是民风质朴、充满乡野之热闹之气息。尽管岁月更迭,往事今朝依旧回味隽永、一成不变。稚气未脱之时从未想过今日会对往年端午这般珍稀,颇具缠绵悱恻之情,叫人感慨万千。
今年端午是首次在校园度过,随翠柳烟波也好,五教书香也罢,心中所思所想,莫过于来年一定相聚。不论外面怎般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终究没有家里一砖一瓦、一田一地亲密熟悉。
端午节的散文8
端午节的散文9
汪曾祺: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咸鸭蛋赞不绝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除了谈及家乡特产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午饭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着细腻地描写。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节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沈从文笔下的端午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在老一辈文学家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梁实秋笔下的端午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苏童: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苏童笔下的端午节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在长长的秋天里,我在祖母留下的旧粽叶下面出出进进,总能闻到白羊湖边芦苇的清香,春天那个祖母的季节就浸润着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节,祖母还会将温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颈挂上那只用红线扎紧的“小脚粽”。我挂着这只粽子跨出家门,走过村弄,在白羊湖一带燕子样掠过。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祖母的坟在白羊湖边。坟上长着一株娇黄的迎春。没有青草,青草还没有长出来。
端午节的散文10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
情如粽叶,越煮越香。
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
——文婵若兮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打消购买的念头。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买的欲望。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论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答应,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最后,放入锅内蒸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当心烫手,当心烫手”。我总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也许,我们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爱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我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我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这样,我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发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若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端午节的散文11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端午节的散文12
看到大街上五年六色的各种香包,知道端午节又到了,我不由得想到了母亲。
记得我们小时候,姐弟六人,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十口人的大家,靠父亲一人挣公分过日子,经济拮据,生活十分艰难,但每年过端午节可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因母亲的灵巧让我们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如果说童年有值得我们最珍贵的回忆的话,那最难忘的就是过端午节了。
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总说:“富人过年,穷人过节,咱再穷也不能穷一天!”这是父亲的生活理念,至今保存着。所以每年在过农历节日的时候,父亲特别重视,他一大早就去上集,把该买的都买回来了,别人家有啥,我们家也要有啥,照样要像富人家一样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所以,这一天,我们姐弟六人就特别的开心。
要过端午节了,母亲最忙,她先给我们姐弟们忙着缝香包,大街上早有人喊卖熊黄香药了,母亲很细心的挑选好这两样象征着端午节的特制品,珍贵的放在瓶子里。我们放学回家,母亲把买好的熊黄香药拿出来让我们闻,我们好奇的把鼻子放到瓶口嗅嗅,香药那种香味儿扑鼻而来,啊!真香啊!我们不由得叫起来,至今那种香味还留存在我的嗅觉里。而熊黄则是无味的,我们只知道在鼻孔耳孔抹上它就能防止长虫侵扰。
母亲缝制香包时用棉花把香药裹紧,然后用布褒起来,塞在要缝制的香包里,母亲缝制的香包是各种各样的,有圆圆的鼓起来的混沌,混沌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有大的如核桃般的,也有小的如小拇指般的,弟弟是男孩,带白色的混沌,手腕脚腕上带那种小的,胸前带一个大的,那混沌边子却镶嵌着各色的三角形芽子;我们是女孩带红色的混沌,边子镶着白色的芽子,母亲说小孩带混沌就是希望小孩成长的憨厚些结实些。还有形状如同三角形的菱角,菱角的颜色有红有绿,角上用彩色的丝线扎上须子,这是专给女孩子带的,长辈给女孩子带上菱角就是希望女孩子长大了灵巧些,聪慧些。小女孩子把裹有香药的菱角挂在胸前很香的,走在人面前就给人一种香气,这样女孩子就讨人喜欢。
母亲还给奶奶缝制一个香包,是无角的那种,说人老了,就要事事顺利,所以就要带上光圆的那种香包,奶奶胸前挂着这个香包,脸上乐开了花,她知道母亲是个贤惠的媳妇,心里很有她,所以她和我们一样看重那个香包。母亲还会用彩色丝线和白色的绸子扎成一个葫芦,把它送给爷爷,爷爷把这个漂亮的葫芦挂在烟斗上,抽起烟来烟杆一抖一抖的,那葫芦就摆来摆去,爷爷那种显示着自豪和幸福显示着他被晚辈们关爱的感觉我至今都能从他洋溢的神情中感觉出来。
母亲在我们家族里算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会缝制各种手工制作,只要看一眼就会,每年母亲都要缝制一些如大蒜,柿子,南瓜,辣椒之类的香包送给堂妹堂弟他们,因为婶娘是个男人性格的女人,她不喜欢做针线活,更不会缝制这些特质的手工制品。
搓花花绳也是端午节必备的,母亲给我们用五色线搓成花花绳,说脚腕儿手腕儿带上它可以辟邪。端午节的早上,我们还在梦中,母亲早早起床就给我们每人手腕上脚腕上都带上了花花绳,给我们的鼻孔,耳孔涂抹上了熊黄,早上一觉醒来,朝阳照射到我们身上脸上,人都金黄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看到自己脚腕手腕上的花花绳,鼻孔耳孔的熊黄,母爱的'暖流涌遍全身,那一刻我们真幸福啊!
父亲则一大早就上集市买肉和粽子去了,去姑姑家接姑姑和孩子们去了,中午,母亲和姑姑包饺子,我们和表弟表妹们围坐在饭桌前,吃着香甜的粽子,父亲给我们讲着屈原的故事,那时我们对父亲讲的故事还在一种朦胧的感觉中,屈原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倒是对自己胸前的香包感兴趣,互相比对着,闻着,看谁的最香,最漂亮,结果,表弟表妹们总是对我们姐弟的香包投来羡慕的目光,表妹在奶奶面前说:“你女儿没你媳妇手巧。”大人们都笑了,因为表妹人小能说这样的话,大人们很开心的。我们边吃边乐着等候饺子上桌。
第一锅饺子下好了,母亲让我给爷爷奶奶父亲盛上饭,然后就让我给婶娘家端一盆过去,给堂弟堂妹们尝尝,我最乐意去了,因为他们看见我过去都乐翻天了,好像从没有吃过饺子一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堂弟妹们面前非常自豪,那会儿,我就感觉到我的母亲是天下最好最能干的人了。
堂弟堂妹们吃完了饺子就都来我家了,叔叔和婶婶也都过来了,他们知道姑姑在这儿也会带来一些水果之类的吃的东西,于是我们这一群孩子就有一阵子的热闹了,一家三代十几口人,吃着说着乐着......好不开心。
过端午节,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和父爱,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今天,饺子再香,也找不回昔日的感觉,大街上的香包无论多么的精致漂亮,但我都觉得比不上我母亲缝制的香包在我心中的位置。
端午节的散文13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褪去春的点点滴滴的料峭,端端的,明媚的初夏,爽朗的如约而至。像这会儿久雨后喧哗的风,到来的这样坦坦荡荡。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因为雨的丰沛,绿荫下的池塘河川,满满当当都是水,天生女儿是水做的吗?就是发洪水都不会让我烦忧,倒是好久不下雨叫我悲天悯人。这端午前后,就像热带雨林一般,霎时风,霎时雨,霎时阳光,植物被催情般抚弄得摇曳生姿,情不自禁,天地都是它们在肆意纵情,倒没有我们什么事了。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没有哪个节日是全民同一天做同一样的事的,你初夏只管招摇,我也有事做,我包粽子。
如果说清明是去与天人对话,不免几许凄凉,端午的遥想就增添了好多滋味,晶莹洁白的糯米,青翠欲滴的粽叶,清香飘逸,包裹着崇敬,包裹着祭奠,包裹着心情,包裹着期盼,包裹着爱恋,包裹着情谊,包裹着一份玩的心绪,包裹着清清白白做人的美好愿望。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儿时是那么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尤其是我,不能去哪里,跑跑跳跳的游戏不能参加,满心里就想跟母亲依偎,哪怕是骂骂我,说说我都行。可是她好忙,整天不着家,干活,买菜,做饭,完了有空就去找她的一帮人玩,最可气的是不让我跟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喜欢跟着母亲,跟她一帮阿姨在一起,有时候也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就傻乎乎地看着她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也傻笑。现在想起来,小时候都以为做了妈妈都是好大好大,好老好老,其实不然,她们也有她们的秘密,恐怕我懂,恐怕她们自己不好意思,所以就不愿意我跟着,而我就一心一意想跟着她。如果被母亲撵走,就只能一个人,或者坐在井边看人家洗衣服,不然就去房头青石板上坐下,看鹞子在空中盘旋,看杜鹃开得火红,看身边的小草小花像我现在一样。心里面慢慢滋生着一些叫着幻想和惆怅的东西。
母亲也不能总是跑,孩子多,家务事也多,赶着哪天,她不走了,或者补衣服裤子,或者做点什么吃的。做针线时她会叫我锁扣眼,或者叫我挑边,我不喜欢做,可是不行,母亲总是怕我手笨嫁不出去,天天骂我:“十个指头没剪开,以后有婆婆不骂死你。”
骂多了,就时常看自己的手,叹息着自己为什么这样笨?几年后,许是长大了,母亲又这样说的时候,我没有了愧疚,没有了自责,理直气壮地说:“笨就笨,你做呗。”
母亲忽然就钳口。从此这个事也让我释然了,这是后话。
我们这个年代的女孩为什么这样懂事,就是过早的理会了父母的艰难。虽然我笨,也不喜欢干针线活,但是只要依偎在母亲身边看她飞针走线,听她絮絮叨叨,心里就万分妥贴,安安的,定定的,这会如果就是天塌下来,我想我也不会慌张。
后来,这一切颠倒了过来,卧病在床的母亲一天就像小时候我盼她一样地盼我。我一去,保姆就说:“阿姨知道你要来,一天就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她两只眼睛看着我忙活,话里话外就是不舍得我走,我经常就陪着她睡,那种依赖那种幸福那种自在,让我心里好沉重。
真的,这些都是后话了,母亲已逝,说什么不是后话呢?只在暗夜中感觉母亲几乎失明的双眼不见眼泪(已经没有眼泪了),只见深深地眷念。人生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吗?真的有点扯远了。
最喜欢的事儿,是端午到了,母亲给我们包粽子。糯米准备好,粽叶准备好,母亲就开始包,我高兴地搬个小凳子在一边坐着,也张牙舞爪蠢蠢欲动,其实吃还在其次,又能跟母亲腻一会了才是真,觉得好幸福。
这时候的母亲最慈祥,不管我,只自己忙活着,我虽然不会包,却一定找最好看的叶子来试,我们这里的`粽子有两种包法,一种是尖尖粽,一种是狗头粽,大叶子包尖尖粽,两片小叶子就包狗头粽,我什么都不会,只能把形状弄完,捆就不会了,急急地叫着:“妈,妈,你快点。”
母亲笑盈盈地接过去三下两下就包好了,这种时候不会说我笨,因为包粽子这件事是有点灵性的,它跟你笨不笨,巧不巧没有关系,也许你一会就学会,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好像是缘分,是感悟,所以母亲不会说我笨,也许她在得意她与粽子之间这种不可言喻的神通呢?
我只管享受这片刻与母亲的私会,体验一种温馨与满足。因为生活,因为性格,她真的太爱跑了,哥哥弟弟们更是爱跑,爸爸是忙的影子都见不着,好像一辈子,都是我一个人在屋子里空旷地踟蹰。
慢慢长大,工作、结婚、生子,母亲的身边已经没有太多的诱惑了,粽子从来都不是我所爱,有就吃,没有也罢。一天头脑里乱糟糟的,不能细品生活,不能捋清思绪,就连最爱的文字都一放二十多年。
终于多病的母亲去了,揪心的孩子长大了,我也心力交瘁地退休了。于是寂静中,拣起了文字,收拾了心情,当端午又到时,我想包粽子了,不是想吃,是想应景,在我喜欢的这个节日里干点我喜欢的事,不会包,叫来聪明的闺蜜,包自己喜欢的口味。
第二年,准备好东西又准备包,坐在透着清香的叶子和米之间,等着闺蜜,自己也有一搭无一搭的包着,忽然之间觉得有神灵附体,心里一动,手里就包成了一个,不敢怠慢,屏住呼吸,一个一个,啊,我会包了,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结结实实的一个个小狗头,精精神神地看着我,我心花怒放,赶紧给闺蜜打电话:“你不要来了,我会包了。”
连续三年我都包,年年总结经验,今天包的是我有史以来最好吃也最好看的一次。
旧年间,看屈原,喜欢了楚辞,喜欢了橘颂,喜欢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了那时代人的纯情,当屈原衣袂飘飘纵身投入汨罗江的瞬间,我喜欢了端午。喜欢了这么高雅的祭奠,喜欢了这民间的纪念,喜欢了端午丰盈的水,喜欢了端午浓密的绿。
端午,是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女儿节,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怎么极力打扮呢?一辈子没有好好做女儿,没有好好做女人,绿水盈盈的端午,天青地碧,清风徐徐,没有太冷不会太热,华衣丽衫正好穿着,妖娆一回,妩媚一次,回味半夏,于是端午在箬叶的清香里,糯米的甘甜中,细密的雨,温柔的风,缱绻的心,给痴缠的满满都是情。
弄个香囊,辟邪,求爱。
其实就只是买了一束清苦回甘的艾蒿和菖蒲,挂在门口,祈求平安吧。
端午节的散文14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艾蒿、菖蒲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事先备齐的粽子、饽饽子、蒜子、包子、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毕放在饭桌上,按时放炮插香,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则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能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小江、水塘边割好艾蒿、菖蒲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长大后的妹子)也在节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扎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又将生鸡蛋、蒜子煮熟,并以糯米粉浸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但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后蒸熟或到街上饮食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等到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妥放至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则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我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成,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再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蒿、菖蒲街上也有买,也不必我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蒿、菖蒲的习俗不能灭,且大有发扬光大,愈演愈烈之势。
儿子今年在家过节,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并打算在端午节的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可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我已经买好,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之类,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我也不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蒿、菖蒲的习俗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为水泥墙,艾蒿、菖蒲根本就插不进去,只好将其放在地面上,但总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来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如今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待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我的母亲和妻子都很相信迷信,如果端午节中少了一样东西,她们是很会计较的。因此,为了不让妻子在节中唠叨不断,我就按时买齐节中所需用品,一样不缺的准备好这些东西。要在初五节这天买齐,的确很不容易,做起来真的十分困难。今年端午节时,就少了一样包子,我于早上七点多钟到街上两个小饭店都没买到它,因急需包子的人太多,人家可能是早晨六点多钟就起床抢购一空了。还好,今年少了一样包子,妻子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也许是看在儿子回家过节团聚的缘故吧。
其实这些东西要在节中配齐,也许是一种迷信。随着生活和消费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替代。这等小物,多数店主不愿较多的制作出来,肯定会有短缺的时候,因此希望各用户在端午节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吵吵闹闹,应以和为贵,过个开心快乐的节日。完全齐备固然最好,但万一少一、两样也没啥不妥,同样是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迷信不能全信,但不可不信”的说法,我们不要当真。作为有文化、明事理、信科学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共产党员则更要带头遵守,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今年的端午节在热烈祥和,幸福安康中刚离去,明年、后年……的新节照样而来,也许全国56个民族的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希望我们的祖国强盛发达,同时祝福以后的节日更加繁荣、详和、平安!
端午节的散文15
五月的端午节还没有莅临,端午粽子、端午粽叶早已疯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粽子叶也是从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涨到十几元一斤的,东西越贵的时候,越是没有还价的余地的,昂贵的粽叶,飙升大枣,抬高的大米、江米,贵的你不敢去讨价、还价,几乎都是不让你用手去摸的,买东西的人就是有点吊诡的,愈来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说:枣庄买卖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实就是如此,买点粽叶,你要是一连跑几家的,其实仿佛是商量好一样的价格,一样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摊点前只要有几个人去买,不一会工夫,就会黏上好多好多蜂拥齐上一大群人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得你浑身是汗水不罢休。鸡蛋也是水涨船高,艾叶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钱只管买了。问一问价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则就没有了。因为时间不饶人的。这么个时候,能有人去卖都不错了。其实就是有人专门去在煞黑的时候才从家里用自行车子驮来故意的去卖个巧钱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心里还没有来得及买的因素。巧钱巧钱,不巧,不卖钱,不巧不赚钱。图的就是巧钱的。
粽子和艾叶同煮着吃,是端午节的特有的节日,在头一天晚上煞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门上插上一两枝子艾枝子,说是辟邪,说起辟邪来,我是不信的,几枝艾叶就能够辟邪?能够驱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跟人随大溜的,图的就是心里作用,图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说法的。不啻能够纪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够带来辟邪,带来好运、吉祥!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不让大鱼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们怀念,每到五月五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诗人能够值得全国上下人们纪念,能够值得人们给予纪念的日子,能够值得于韩国共同争斗屈原的节日,确实是了不得的,伟大的人物。
年少时,我家的门前就是芦苇汪的,芦苇茂盛稠密,苇子叶是那样的大,不像现在的那样的瘦小,一个苇子汪,就是能够满足一个村子上所有人来劈了,苇子叶是厚厚的,翠绿的,家家到苇子汪里去劈开掉大大的苇子叶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冲一冲的,然后用一支苇子叶卷曲好,装入大米、江米、大枣两个,再包好用线缠上,放到大锅里,然后再放些鸡蛋、艾叶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锅里闷上一会,就可吃了,到了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门的从事其他事情的。在这一天里,家里吃鸡蛋的时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几乎每个人能够吃上超过两个鸡蛋两个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鸡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还是没有饿的感觉的,母亲说都是鸡蛋撑得。家里剥下的鸡蛋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着给小鸡吃的。捣碎后放到小鸡面前,小鸡都是你争我抢的嘴叨着吃的,也是挺香的样子。艾叶茶据说能够治病的,艾叶茶我们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艾叶是传说中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艾叶茶能够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叶茶还能够调节止血等功效。在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晒干,到了晚上用艾叶烧,不着的最好,沤烟,家家炊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蝇飞逃夭夭,深夜,烟消,人们进入酣梦入睡香甜。
眼下,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晚上,夕阳刚刚“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齐鸣,经商的人最为信邪的,在家里摆上香烛、粽子、烧鸡、水果等贡祭品,全家人全桌满汉全席,好酒佳菜,看着电视,听着音乐,伴着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端午节的浓浓的的温情高潮,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小孩子拿着艾枝子到处的追打着、嬉戏着,在外追打着萤火虫,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铺躺下。
端午节早已作为政府规定的假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节日里,是五月的节日,是孩子还没有出高考成绩的时候,孩子心理是十分兴奋满满的,如若出来成绩,那就更当别论的,有高兴的,有郁悒的,有悲伤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兴的,尽兴的,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使我的心变得温柔湿润,幸福的泪水随着岁月春暖花开。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散文05-15
秋景散文07-23
散文—绿叶07-22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
朱自清散文的句子03-20
秋雨散文作文07-25
朱自清经典散文节选07-22
描写雨的散文10-22
写秋雨的散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