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风俗的来历介绍
“腊月廿三糖瓜儿粘,大年初一把年拜,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段谚语说的就是过年的风俗。离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也让我们来盘点盘点胶州年前年后的一些习俗。
贴春联和除夕守岁
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就等于到了春节的“冲刺期”,市民们都抓紧时间忙年,准备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货。而腊月廿三就要准备糖瓜、大米等,相传就是用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后的几天里要蒸馒头、做猪头等等。
到了除夕或者腊月廿九的时候,还要再把家里家外彻底清扫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开始贴春联、福字。除夕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做“隔年饭”,把小米、大米、大黄米等放在一起,蒸好了米饭,再把做好的菜放到米饭上,并放上油菜等供奉起来,象征着来年发大财。
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讲的就是除夕守岁的典故,吃过“隔年饭”,就该准备除夕之夜的守岁了。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着饺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而饺子一般都要除夕晚上的12点以前包好,并要做好各项“迎年”的准备。
等到了凌晨时分就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接着就下饺子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节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了。再配合上大鱼大肉,饭菜极其丰盛。从三国时的《广雅》记载开始,就出现了形如月牙似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市民在包春节的饺子时,要放上钱 、枣、糖、年糕等等,象征着各种吉祥,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着“发财”、“步步高升”、“生活甜蜜”等好兆头寓意的这些饺子馅,也成为广大市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而每每吃到这样馅的饺子,都会大声叫出来,特别是吃到“钱”馅的饺子,更是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大年初一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QQ及飞信拜年等。
到了大年初二傍晚时分,市民就开始忙碌着“送年”了。做好了鸡、鸭、鱼、肉等供奉品后,就开始了送年的仪式,也要放鞭炮、吃饺子。从正月初三早晨开始就要到亲戚家串门,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是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亲戚朋友围坐一桌,互相恭贺着“新年快乐”,述说新的一年打算。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里再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元宵节”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市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节的元宵、花灯等,孩子们则忙着购买礼花、鞭炮等。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还有的市民则带着孩子在外面放烟花、礼炮。到处充斥着欢声笑语,看着窗外灿烂的烟花,还有孩子们璀璨的笑脸,一家人脸上都绽放出了美好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就有不少商家开始陆续营业,也正式开始了新的一年各种活动。
过完了元宵节,接下来市民们就开始准备“二月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也有不少习俗,到时候让记者再带着您一起回味一番。
立秋老风俗是否合时宜 现在还有几个人“贴秋膘”?
“立了秋,把扇丢”,今天上午10:30,正是立秋之时,消去暑意,秋风送爽,成了不少市民最盼望的时节。但是8月6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这个夏秋交替的节气中,诸如立秋过后不吃西瓜、不再下河游泳、忙着贴秋膘等风俗都在发生悄悄改变。
西瓜照售,一直啃到10月底
马上就要立秋了,可门口西瓜摊上的西瓜照样价格卖得很高,达到每斤2.2元左右。这几天,周阿姨一直关注西瓜的行情,这个夏天她家买的瓜没有低于1.5元/斤的售价。周阿姨表示,按照无锡民间的说法,立秋之日要买个瓜,全家人一起分享,之后就要少买西瓜吃,否则容易腹泻。另一种说法是,立秋基本上已是最后一茬西瓜,无锡人叫“揪藤瓜”,立了秋后的瓜甜度不够,所以吃瓜的人很少。
不过,黄土塘的种瓜大王蒋健康表示,立秋之后不食瓜或瓜不甜的说法早已改变。现在的.西瓜大多种植在大棚里,一直能吃到10月底。他透露,实际上,立秋之后的西瓜还比盛夏时的瓜更甜。他解释说,西瓜在五六月份时口感最好,因为成熟期较长,要40-50天才能长成,而盛夏时的西瓜只要30天就长好了。而到了立秋后,温度略降,西瓜的成熟周期要35-40天,甜度比夏天会高一些。
据介绍,今年地产西瓜因为吃的人多,价格比去年上涨了30%以上,往年批发价每斤1元多的西瓜,今年一直在1.9元至2元之间。这几天,种瓜大户们也在关注天气预报,据说如果持续阴雨的话,西瓜价格会降下来,但如果天气好,将保持2元以上的坚挺价格。按照现在的销售趋势,西瓜的销量也不会发愁,增长40%左右是铁定的。而既然西瓜不急着在立秋这天吃,一些卖瓜的小贩们表示,当天的西瓜不会出现抢购。
立秋之后泳客估计不会少
立了秋,就不能再光着脚丫到处跑,会受寒气,小孩子睡觉一定要加个肚兜之类,防止小肚皮着凉。在民间,立秋的“秋”字,即“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再也不能像夏天那样放肆,随意喝凉水,光膀子。对于江南水乡的人而言,立秋之后最大的禁忌是,不能下水游泳了。
不过,对于这个禁忌,无锡市新体中心游泳馆的负责人李女士表示,现在的游泳更多是和天气有关,而非节气。像去年秋天来得特别早,下水的人就较少,而今年高温时间长,热得比较晚,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四五千人下水,几乎是满负荷运转。她估计,如果立秋过后,气温还保持在32摄氏度以上,人就不会少。
“今年3月份,天还挺冷的,每天都有1000多人游泳,往年根本没这么多人。”李女士表示,他们游泳场馆室温一般在28-30摄氏度之间,水温恒定在30摄氏度,所以一年四季都适合游泳。更重要的是,好多无锡人并不单纯因为天气热到游泳场馆避暑,现在出于锻炼目的人多了起来,所以节气影响也就没那么大了。
体重不减反增,秋膘不能贴
立秋日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如果体重变轻了,那就是“苦夏”,好多人要贴秋膘来补回流失的营养。市民刘阿婆表示,以前夏天有“双抢”,在地里忙活,再加上天气炎热,一夏天要瘦掉一身肉。到了立秋之时,就要慢慢开始进补,大块的红烧肉、炖鸡、炖鸭都会摆上桌,为人体过冬储藏脂肪。现在的生活可没当年那么清苦了,没有繁重的劳力活,鸡、鸭、鱼、肉常可吃到,用不着贴秋膘了。
“一夏天整整长了5斤肉,去年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市民吴女士表示,20年前上大学,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年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3小时,再加胃口不好,就吃点凉皮之类度夏,一夏天都会瘦好多。现在则完全相反,晚上空调开得足,睡眠丝毫不少,再加上懒得烧饭,经常到饭店吃油腻的食物,体重蹭蹭直往上升。所以,她根本不再想贴秋膘,最近趁着天气凉快下来,正准备报个瑜伽之类的减肥班,同时还要动手做些清淡的食物。
中国人过年为何要迎接财神
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自宋元以来,中国人的财神信仰已有数百年历史,不过,古今有所变化。这是为什么?
“迎财神”风俗从哪里来
过春节迎财神的风俗来自哪里?
田兆元教授说,中国财神信仰是在宋元以后兴起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财神信仰一方面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愿望,同时表达对财富追求规则的渴望。
“由于商品经济活动带来的人员流动,各地会出现地方会馆,以及各种行业会馆,在那里大都供奉财神。那里的财神往往是裁决商业事务的监督者,财神被视为公正的化身。违规商户往往要罚款为财神演戏一场,因为他违背了财富的规则。”田兆元说。因此,过去的财神大多不是本身赚钱的人物,而是关公这样的捧着《春秋》阅读的崇尚信义的形象,或是比干那样的公正、无私心的人物。
“财神信仰”成民俗
据有关调查,个体商户,尤其是饭店,不少会供奉财神。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充满了对财富的追求的意愿,如拜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恭喜发财”。“曾有一度,财神民俗横遭批评,这是没有道理的。而近年财神信仰大兴,不予疏导,也是不妥的。”田兆元说。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创业者、企业老板是财神民俗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乐观情绪,对我们走出经济低谷,有正面意义”。
田兆元说:“隆隆的鞭炮声,不就是民众经济发展的自我动员令吗?老百姓养老,抚育儿童读书,都是需要财富的。所以,对宏大的财神民俗的场面,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民俗活动。”
财神“变脸”
有学者说:现在人们供奉的财神已“变脸”。
学者指出,财神形像本来是多元存在,过去是关公为主,崇尚信义。而比干财神也是“把元宝踩在脚下”,表示出人是财富的主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财神多为赵公,抱着大元宝。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持元宝,是赵公元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其实,家喻户晓的、以忠义正直著称的关公,是中国人古代供奉的武财神之一。
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文官模样富贵相,白净面色,五绺长髯,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袍,手执玉如意,脚蹬金元宝,前置聚宝盆,书“招财进宝”。文财神一说是商朝忠烈之臣比干,他不避生死,屡屡劝谏商纣王勿听妲己妖言,结果被纣王剖腹挖心。由于比干品节高尚,人们相信他手据财权不会肥私,愿意他当财神。
田兆元说,“当前的财神民俗由于没有过去那样的行会组织、会馆组织的管理,有些唯利是图的倾向,需要引导”。
专家认为,全社会应该积极正面地传达财神民俗的动机,建立救助财富基金,建立创业财富基金,甚至可以开展财神民俗与财富论坛,把财神民俗提高到新境界。
城市,习俗的葬礼
从前讲究一乡一俗,但在共冶一炉的大都市浪潮里面,俗不可耐,俗也不可复得。
风俗从具体的层面来讲,无非就是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的行为特点,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交流的族群界限,不同的地域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宗教政治的影响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这么大疆域的国家而言,风俗的多样性简直就是社会学者做研究的丰富宝藏。
但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世界之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在更为强势的文明前幸免,甚至于这成为了甄别进步与落后的标准,而工业时代的一大变迁就是城市化,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的到来,城市化更进一步向着都市化迈进,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挤进大都市的舞台,在新的生活容器里,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城市无疑是一座大熔炉,这里不像乡村一样通过血缘关系和习俗传统来划分族群,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完成沟通需要的新一代人必须学会彼此迁就,只有在、如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所谓的流行文化有时便是彼此间的最大共识,于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抹去自己身上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共同进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所以除了说话的口音,你可以很容易区分老北京老上海和老广州,却很难把三地的新人类甄别出来,在相互迁就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祖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在自己身上消失,在这个风俗消亡的过程中,即使是资源优势明显的本地土著,也和千里之外的异乡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城市成了消弭我们差别的厂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对过去的淡忘,慢慢构成了习俗的葬礼。
可能有功利的提问,这些民风旧俗有什么用?这除了构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外,也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闫涛
老风俗里的中国年
本报记者 刘 英
1月19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过年的“滋味”从这一天开始。
上午9:30,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已经排起几十米的长队,不到半小时,200多碗泉水熬制的腊八粥分发一空。品尝到腊八粥的游客吴先生说,景区送出了一份喜悦,仿佛在提醒大家:“年到了”。同一时间,芙蓉街关帝庙前也排起领粥的长队,两年前,“腊八施粥”的传统开始在这里“复活”。70岁的市民张大爷说,旧社会腊八施粥是富人给穷人的施舍,现在不存在那种情况了,倒是有点祈福来年安康幸福的意味。重现传统民俗文化,正成为各地发掘冬季旅游的新亮点。
率先挖掘民俗文化的景区受益匪浅。3年前,淄博周村古商城尝试性地组织“老外来周村过大年”活动,邀请住鲁留学生到周村体验中国年,参与写春联、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焰火、撞吉祥钟、祈福、看夜景、赏花灯。连续3个春节,吸引了来自柬埔寨、加拿大、印度、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70多名留学生。身穿明清古装的留学生们,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周村大街,见到吹吹打打的抬花轿、抛绣球、划旱船、骑毛驴、舞狮子等民俗活动,都忍不住亲身体验一把。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周村古商城春节保留节目,景区也越来越重视对春节年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再现传统民俗为景区添色,年味越做越足。据周村旅游局统计,今年春节前,已有300多人的台湾旅游团队预订到周村过大年,另外还有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以及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2000多人到周村体验民俗过大年。
除了周村,沂蒙乡村过大年的气氛也赢得了市场口碑。沂南县旅游局局长黄树田介绍说,得益于贺年会对年节气氛的营造,沂南开始叫响“沂蒙乡村过大年”品牌。在竹泉村过大年,游客可以用富有沂蒙民居特色的农家小院装点喜庆佳节,体验一家人“围着火炉庆团圆”的乐趣,从腊八到小年、大年再到元宵节,还原乡村年俗中吃腊八粥、祭灶王、吃团圆饭、贴对子(春联)、放鞭炮、挂灯笼、请仙客、拜大年、祭财神、逛庙会等传统习俗,让游客在“家里”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大年。过大年之余,还可以在福寿广场上酣畅地扭秧歌、划旱船、敲锣鼓,体验纺纱织布、编竹筐、纳鞋底、击鼓射箭等传统民俗。从1月15日开始,沂南当地抢手房源已被外地游客和旅行社“拿下”。初一到初八,智圣汤泉普通客房预订率达到50%,温泉别墅预订超过20%,客源主要来自济南、青岛、济宁、徐州等地。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智慧,是社会的流动历史,而这种历史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历史,最容易打动游客。”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说,除了滑雪和温泉,山东的冬天还有民俗。民俗与旅游相融合,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活化”载体。在旅游景区里,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得到尽情展示,而且能够吸引游客的参与互动,让游客在玩乐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生硬的教化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另外,很多传统景区容易在冬季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皆因内涵不足。如果具备挖潜民俗文化的条件,不妨善用民俗节日、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居民宅来开发旅游产品,弥补冬季短腿。
立春节气与风俗活动
立春有“咬春”之俗,即吃春饼。除此之外,还有吃“春卷”、“春盘”等习俗。
仲富兰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民俗节日。
在古代社会,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预示着春耕大忙季节在即。
“立春”风俗活动有:
打春:《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多买萝卜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祭神: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农业丰收。当时祭祀的句芒神即是春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在远古时期,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礼官外,均为农人。
鞭打春牛:《周礼·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可能是最早的记述。此俗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普遍流传,唐宋时代已成为了定式,《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了很详细的记载。因鞭打春牛有祭祀含义,在山东等地曾有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土牛土的习俗,谓之抢春。
吃“春盘”:立春日的风味食品也体现着春天的含义,有春饼、春卷和春盘。民众用萝卜、芹菜装盘,互相赠送,还有以菜制春饼装盆互馈,叫做送春盘。苏东坡诗云“青蒿黄韭试春盘”,说明北宋仍有这习俗。“春盘”也叫“五辛盘”,是古人在立春之日以蔬菜、水果、饼饵盛于盘中馈赠亲友的习俗。晋代《风土记》中说:“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
“宜春”帖: 有些人家,立春这天,用红纸大字书“宜春”二字,贴在门楣上,叫宜春帖。唐王维诗句云:“宝字贴宜春”。也可以写两句吉语,如今年立春我以红纸浓墨书:“壬午宜春,春色宜人,人寿年丰”十二言宜春帖子。
【关于过年风俗的来历介绍】相关文章:
过年的风俗及来历05-31
关于过年的来历介绍03-17
过年的来历和风俗简短06-08
过年的来历介绍03-17
过年风俗的介绍05-11
过年的来历简单介绍06-24
过年的来历最新介绍06-22
温州的过年风俗介绍06-05
白族的过年风俗介绍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