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蒙古族的过年风俗

时间:2022-08-11 16:34:55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蒙古族的过年风俗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那么大家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中国蒙古族的过年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礼仪禁忌: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热情谈话,好似自家。蒙古族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全部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中国蒙古族的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蒙古族人的过年风俗03-28

蒙古族春节风俗01-18

内蒙古族的风俗春节08-24

中国客家人过年的风俗01-05

现代中国人过年的风俗01-07

中国端午节风俗作文12-18

过年的风俗02-12

中国春节传统风俗沿袭数百年10-26

宁海过年风俗01-26

古代过年的风俗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