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过年风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陕西过年风俗,欢迎阅读参考。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陕南风俗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具给外搬,里外扫一遍。"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有除旧迎新的含意。紫阳县有的腊月二十三、四打阳尘;有的腊月二十四、二十七忌打阳尘。传说二十四为老鼠嫁女日",屋内需要保持安静,如有响动,就打扰了老鼠嫁女。你闹它一日,它将闹你一年。二十为"阳尘"的生日,也不宜打扫。扫舍之日,家家户户清扫尘土,整修房舍,人人洗澡净身,所以又称"三净日",''房、几、人净,消灾免病。"《灶王经》上说:"诸神上天庭,红尘宜净净,增福免灾星。"佛教信徒更为慎重,打扫工具都要新的,否则不净。庄户人家这天又是积肥的好日子,他们把扫除的尘土积攒起来放在一边,准备给烟叶施肥。还要"埋烟堆",将铲锄过的杂草、垃圾、脏土积在屋旁生一堆烟火,这也是一堆好钾肥。俗话说:"二十四、五清尘土,二十七除病疾,二十八洗邋遢。"关中、陕北"扫舍"至今仍存,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将室(窑)内从屋顶到墙壁、地面、桌凳、盆碗,以及角角落落,打扫擦洗一遍。
随后,便开始粉刷墙壁,裱糊顶棚,使室内外焕然一新。新年到来之前,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理发,俗话说:"有钱没钱,不让带毛过年。
腊月二十五以后,关中韩城、合阳一带人们便开始做肉菜、蒸馍、捏过年馄饨了。年馍蒸的很多,一般蒸馍、碎馍(小馍)、花卷、包子、各种花馍(鸟、鱼、虫、兽等)、礼馍、献贴等。它形成民间饮食面花艺术的画廓。尤以合阳、华县、澄县为著名。蒸年馍这天,一般不能来外人,万一有人无意进门,主妇立即会感到惊慌失色,心神不安。必须给灶堂里添把柴禾,或燎一撮盐,不然"鬼"会把馍捏住了。万一馍蒸坏了,还要"送鬼"之后再蒸。这样做,可以消灾避难,逢凶化吉。
年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打水压面条,张贴春联、喜贴、窗花、家宅六神,设祖先牌位。历史上关中风翔木板年画远近闻名,其中神画发展不下几十种,远销西北诸省。年年有贩年画者来此"请神"、"接爷"。这又是民间宅院的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到了晚上,各家都有一人提着灯笼,带上香火、蜡、纸陆续去自家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祭神时有些县区还有祀神歌。
陕南秦巴山区,室内贴字画,门上贴春联,千家万户喜迎新春。大门墙上贴"出门见喜"、"对我生财",两扇大门中间贴"开门大吉",堂屋梁上贴"吉星高照",燕子窝边贴"喜燕来朝",箱柜上贴"一本万利"、"黄金万两",堂屋墙上贴"身卧福地"、"童言无忌",牲畜圈旁贴"六畜兴旺"等(关中、陕北大同小异)。各家都要换写家神,书香门第写"天帝君亲师位",一般民家写"××祖先之神位"。写其它字可以站着写,唯这"位"字一定须正襟桅坐地写。否则家神不归位,全家四季不安宁。家神位前摆供桌,首位置一大盘或钵,内放一煮熟的猪头,猪嘴里夹一尾巴,以示全猪。再摆上其它菜食果品。摆三个碗、三双筷子置其上,还有三杯酒。堂屋门外左边墙上钉一竹筒,内插一束香。燃香、燎表、烧火纸,叩头作揖。附近如有土地亩,也须敬献,给土地爷献上一方块肉(称为刀头)和一块豆腐。陕北神木、府谷一带,三十时近旁晚,各家各户首先要把火塔(用炭垒)或火笼(用柴堆)点着扇旺,然后点灯笼。室内灯烛齐明,香烟缭绕,通宵不息,暗寓先发财,早发家。点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辟邪疗病。此时火炮齐鸣,声震夜空,山坡上坟地里也有火塔点燃,红光一片。人们围着门前火塔火笼,谈笑风生。议论谁家的火塔最旺,谁家的灯笼最明。据说火最旺,灯笼最明的人家,来年一定兴旺发达,万事如意。这一带是产煤区,火塔全用煤块垒成,成园塔或方塔形,高三至五尺,中空实以柴禾,碎炭,火门一律对准住室正门,暗寓一切红运直入家门。火笼用山上砍来的木柴堆积而成。旧时还要为各方神灵设位摆供,屋门两侧摆放柏柴、炭块,以辟邪镇恶。关中西府一带除夕夜也有"烤冬柏火"的习俗。在院子里堆一堆柏枝,由年长者点燃,然后围着烤火。火焰映红了人们的脸,噼啪的响声伴和着欢乐的笑声。据老人们讲,烤冬柏火可以消灾免难,来年人体健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这实际是上古以火祭天的遗风。
渭北高原尤重祭祖。清末民初,村村有祠堂,大的村落往往有好几个祠堂。各家都要供祖先。本族族长带领族人给族内祖先画像叩头,直至正月十五,每吃一顿饭都得把供品换一次。叩完头,由族中的中年男人带领族众为新近去世的人上坟,名曰"送年钱"。回家后各自再敬自己的祖先和家神。敬完家宅六神,孩子们开始放炮,赶走一切非家宅的野魂。不少地方,在家家户户的院墙上、树上、水缸上、粮囤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福星高照。民间传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的时候。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老婆高兴地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到啥地方?""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上"福"字,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这种风俗一直相沿至今。
渭北高原有些地方,三十晚老人按辈份由大到小给每人发"护身钱"。对当年娶来的新媳媳、新生婴儿则发得较多一点,表示对新入家族者的欢迎。为啥要发"护身钱?"据说年三十晚到正月初七晚,人的魂要离开人体,独自玩游。这期间要是遇上野鬼,你就给他钱,否则他会将人的魂拉去。这里坐夜比较特殊,男人到有威望的老人家聚会,把各自带来的好吃东西和主人的放在一起,边吃边谈,直到雄鸡啼鸣,已是正月初一了,人们才慢慢离去,各自回家。女人们也和相好的女伴坐夜,但一般不坐一整夜。这天孩子无论大小,只要能自己出去坐夜的,大人都支持,因这晚狼虫虎豹也在过年,一般不出来,即使碰上它们也不会伤人。
吃团年饭。除夕守岁的当晚,全家人要吃一顿团年饭,它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团年饭的时间、食品因地而异。陕北多吃炖肉、烩菜、黄米饭及白酒、米酒等,有的十碗八碗的摆酒席。关中则以酒菜为主。陕南秦巴山地,团年饭需尽量做得多,。要吃饱后还有剩余,以祈年年有余。菜尽量地做得丰盛,酒必须有,豆腐亦不可少。常言说:"今年能吃上过年豆腐了。"("腐"与"福"谐音)吃鱼也是"有余"之意。吃团年饭人越多越好,即使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山区的农家也要拉他来坐席吃饭,向他敬酒。本地人的团年饭一般在傍晚或夜色降临祀神、祭祖之后,但迁入省内原籍湖北的黄州人依然保持家乡习俗,都在半夜团年。俗说:"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按黄州人旧俗,大年三十不兴串门,全家吃过年夜饭之后,要围着一棵燃烧的大树根"熬百岁",熬的越晚,黄州佬越老。宁强人把烧树根叫"烧猪头''树根越大,来年谁家的猪就越肥。有些地方把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如家人子女出门在外一时赶不回来,家里人也要照样给他们准备一副碗筷,表示全家团圆。过去的年夜饭,一些地方也有吃饺子的。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主要是丰盛的酒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海参、鱿鱼、香菇等山珍海味,也上了城镇平民百姓的餐桌。
此外,各地在除夕还有一些习俗和禁忌。关中兴平一带有"爬门坎"的习俗。"矮个要想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矮个子娃娃,要从门坎底下爬过。爬时门里门外各站一个大人,一人撤头,一人撤足,小孩不许说话。外面人问:"撤长了没有?"里面人答:"撤长了。"然后让小孩从门坎底下爬过。爬过门坎后,小孩还要走向门外的椿树,手摇椿树,边摇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这显然是一种古老巫术的遗留。蒲城等地有"吃忍柿"的习俗。大年三十守夜,一家人特意要分吃冬藏的柿子,名日"吃忍柿"。"忍柿"谐"忍事",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陕南一些方吃团年饭不能泡汤,据说泡汤第二年要垮田。除夕守岁时,要把刀、秤藏起来,以免第二天看见,因为大年初一看见刀就要犯"口舌",爱和人吵架:见了秤第二年就经常见蛇。三十忌破败,要说吉利话。小孩要是打碎一个碗,大人赶快说:"啊,岁岁平安!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谁的衣物烧着了,其他人赶忙说:"烧发!烧发!越烧越发!"(发财)接饮水叫"接银水"。守岁不能睡,万一要睡,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即挖金银窖)。关中人年三十不准说"坏"、"破",不准骂人生气打坏东西。饺子煮烂子,要说饺子"笑了"等等。
大年初一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黎明即起,敬神、祭祖,开门放炮,吃饺子或臊子面,这顿饭吃得特别早,饺子中有一两个提前包上铜钱、银币、硬币,谁吃上了它,表示谁的福份大。关中有的县区,要请刚过门的新媳妇到各家吃饭。据说新媳会给人带来好运。穿着花花绿绿的孩子,争着拉新媳妇到自己家里吃饭。有时每家去只吃一个,有时只吃半个,因家数太多,就这最后也只能去转一下。午饭时已分家出去的孩子,要请父母吃饭,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同时也有同族中晚辈邀请长辈吃饭的。吃罢早饭,先向家中老人拜年,然后走出家门向户族拜年,再向乡党友好拜年。一般不出村。陕北神木、府谷一带还有"打醋坛"的讲究。所谓"打醋坛",就是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醋里一激,用冒起的蒸气薰屋子。醋坛神据说是姜子牙的封号,统管天地三界一切鬼神,比玉帝、阎王还大。所有凶神恶煞,一闻见醋味都敬而远之。所以就留下打醋坛驱妖邪的作法。人们不仅过春节打,平时有个七灾八难的也打。其实,醋味确一定杀菌消毒作用,防治感冒有奇效,对于预防疾病倒是不无好处。春节放炮也有讲究,不像小孩子到处乱放。在阳坡露天放的是五色花炮,表示五谷丰登。有的把麻雷炮(二踢脚)按东西南北中五方排列,从东开始,依次燃放,叫"五方吉利炮"。哪方的炮声最响,起得最高,说明哪方通顺、吉利,今年就向哪方走。
正月初二到初四
从正月初二到初四,相互串亲走友拜年。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后大体以亲,疏为序,亲朋之间相互拜年。过去是步行、骑牲口、坐马车、牛车。现在是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汽车与行人相竞赛。"笼笼来,笼笼去,,已变为"提包、皮包来回飞"了。拜年要拿规定性的礼物。城市人一般拿糕点、烟酒、水果:农村除点心、罐头之外,还要带包子、礼馍。一般性拜年,只拿点心或包子就行了,"走条''的已亲必须带礼馍。如果外甥走舅家忘记或未带礼馍(或带了礼馍而舅家未留礼馍),就表示终断以后来往,舅家也不给回礼,也不给追节送灯了,第二年,外甥也自然不再去拜年了。这是无声地终断亲戚"走条"的重要标志。拜年期间要盛情待客,待客饮食因地而异,待新女婿则最为隆重。韩城、合阳讲究吃过年馄饨,乾县、礼泉一带兴吃烙面,岐山、宝鸡、风翔一带吃酸辣香的臊子面。陕南以酒菜、米饭为主,陕北多吃绘菜、麻花、油糕。
过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动基本结束,从初六开始由舅家给外甥追节送灯。头一年要给刚出嫁的女子送一对大宫灯。以后女儿有了孩子,年年送灯,一般送到孩子长过十二岁,追节照旧不再带灯。俗说孩子十二岁魂就会全了,不再受外邪入侵,所以送的灯上长有"长命富贵"字样。有些甥舅三代、四代仍然走条。起码要到两辈人去世为止。追节时大多带粽子、麻花、礼馍。数目也有讲究,一般带双不带单,十二是基数。
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平时人们为工作耕种忙碌,难得在一起拉家常。过年有充分的时间使人走亲访友,联络感情,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议论社会时政风情,增进亲友情谊。正常的交往,有利于讯息交流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现在虽有公历的元旦,但政府每到春节,仍然照例放假三天,让人欢度新春。
总的来说,正月十五以前,是人们过年的休息、娱乐、交往时间,所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习俗的讲究。关中以华县为例:"破五",即正月初五。这一天不向邻家借东西,非借不可者要以物换物。水与火是不能借,因为失去水火,就等于失去生命。不能向地下泼脏水,因诸神在家,恐沾污了神灵,获罪不起。忌出行。一般吃饺子,因其形似元宝,用以塞穷窟窿。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人七"日,妇女不做针钱,天晴朗,人好、当年庄稼也好。这一天又叫"拉魂日",对土地神要格外礼祀,不这样做,土地见怪,一年不得安宁。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传说是天神爷的生日,妇女忌做针线,做了针线,舌上要生疮。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为"老鼠嫁女''日,家家户户要捏饺子吃。这样做,能把老鼠的嘴捏住,还可堵住老鼠生育后代。谁家不捏饺子吃,老鼠就会生得更多,祸害粮食更凶。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送神"日,午饭前烧香礼拜,送走诸神。从十七日开始着手准备地里的活路。所以民谚说:"年过了,月过了,丢下日子难过。"
陕北神木、府谷一带则另有讲究:
正月初五送"穷媳妇"。即"送穷迎富"。"穷媳妇"是恶煞神的俗名。传说她是祸害比干丞相的下大夫费仲的老婆。姜子牙封神时她不在场,事后三番五次找麻烦。姜子牙不堪其扰,盛怒之下脱口而出:"你真是个恶煞神!"这本来是一句骂人话,谁知这女人接了太公的口气,竟真的做起恶煞神来。她走州串县,祸害人间。她到了哪里,那里就要遭殃;到了哪家,那家就要倒霉。闹得人家一贫如洗,所以人们叫她"穷媳妇"。"穷媳妇"天神也拿她无法,子牙认为这恶煞神宜送不宜敬,宜远不宜惩。于是人们在正月初五,乘恶煞神休息之机,家家户户扫除恶沙(垃圾),祭送"穷媳妇"出门。陕北、伊蒙、晋西北一带,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都把圪崂洼岔清扫一遍,扫下的"恶沙"堆在门圪坊。再由家庭主妇用五色花布裹一个象征"穷媳妇"的布人儿,穿戴整齐,肩头缀着一个倒议被(衣兜),装进食物,供在门圪塄,上香祭祀。次日凌晨,家庭主妇给布人屁股插进一个二踢脚炮抱上,端上头天扫下的"恶沙",出家门向南走三百六十步,一边默念:"穷媳妇穷,穷媳妇穷,穷媳妇早离我家门。三十里路上喝水咯(去),五十里路上歇脚咯,八十里路上吃饭咯。离了我家门,到那财主门。急急如律令!"同时把炮点着。当空一放,表示穷媳妇已经远走高飞。然后顺手倒掉恶沙,在地上拣一根柴禾棍,表示接上了财帛,转身往家跑,不能回头看,否则"穷媳妇"就会再跟回来。回家后,马上蒸吃软米糕或捏成椭园形的饼,以示填"穷圪塄"。
城市虽无这种送恶煞神的做法,但也要倒"恶沙",迎接五路财神。按金木水火土五方各取一块柴或炭带回家,供俸起来,表示迎来财神,保佑万事亨通,发达起家。这一天,城市人还忌出借、赊欠、还债等。只能往回挣钱,一心发财。俗话说:"正月初五,撵走穷神,迎来财神,增禄添福,乐业无穷。
正月初七"过小年"。传说这是为拯救李世民而设的。魏征萝斩泾河老龙,唐太宗李世民被告,曾为此官司游地狱七日七夜,还阳之后,身体欠佳,康复须得一年。大臣们担心朝政,忧心如焚。徐茂公进献了提前过年的海上仙方:"过罢大年七天再过小年,不就够满一年了吗。"过小年一律不走亲会友,不发放押岁钱,不拜年,不担水,不扫地,不切剁。小年这天,还有观天象的习俗。
正月初九"鼠喜日"。这天是猫舅舅的生辰,猫要去给舅舅祝寿。俗话说:"无猫鼠自由"。老鼠就趁此给女儿办喜事,所以人称"鼠喜日"。这一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烂鼠窝,引来鼠祸:忌担水,怕担回老鼠。儿童在这晚有偷听鼠嫁女的趣事。人们当晚还把年糕、年馍掰成碎块,放在老鼠出入的地方,让老鼠去吃。这样做,老鼠就不再咬箱柜、乱啃衣物、食物了。有的地方还专门做些饭菜,放在老鼠往来窝哨的地方。如果老鼠吃了就是喜兆。预示老鼠今年再不祸害人,更不会成灾。民间"老鼠嫁女"的年画、剪纸大概即源于此。
正月初十"捞金籽头"。当日的饭菜一律要用笊篱捞,叫"捞金籽头"。民间道教传说,很早以前,张家庄的张贵人还没有上天当上玉皇大帝,由太上老君总管天地三界大事。那时天下人烟稀少,土地广阔,可惜无人耕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种籽撒下大地,长出了庄稼。那时田禾浑身长穗,产量很高,人们不爱惜粮食,任意糟蹋食物。此事被钻天无入地的土行孙察知上告老君。太上老君怒不可遏,要派仙童天将把田禾从根到头捋去穗头,收回庄稼。这时狗仔跪下苦苦请求,要老君把小穗头留下,给自己食用。老君仁慈了一下说:"田禾上部的一点穗头就留给你,蒺藜苗、窝瓜、葫芦留给那些造孽的人们。"这样人间的田禾就只有一颗穗头了,人们悔悟,知道了粮食的可贵,称剩下的穗头为"金籽头",比喻它象金子一样珍贵。太上君本来是把粮食给狗留下的,人驯伏了狗,让狗看家守院,自己辛勤劳作耕耘土地。人吃粮食,给狗也留一点。正月初十是老君的寿辰,人们这天要给老君祝寿。祈求老君赐福降禄,并称正月初十为"金籽头日"。农村一大早就要放炮祀神。早上吃金籽头捞饭,中午吃粘金籽头糕,当日的饭菜都要用笊篱来捞。意思是捞住金籽头。捞出的第一碗饭,献在最高的墙头上,让太上老君先尝。饭后不洗碗盏,打发家中最巧的姑娘或媳妇担一担清水,烧开烫洗,表示清洁虔诚,再不抛撒米面。另外,每顿饭要把饭菜或糕饼泡一大碗放在当院让狗吃,表示对狗求禾的报恩之意。
陕北的春节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壮族过年风俗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汲新水
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迎春牛对歌
“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抢头鸭
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打春堂
打春堂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在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
【陕西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陕西的过年风俗03-04
陕西过年的风俗02-27
陕西延安过年风俗02-16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02-13
关于陕西过年的风俗02-20
陕西过年之前风俗02-20
陕西的过年风俗介绍02-19
关于陕西的过年风俗02-21
陕西的过年传统风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