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山东各地的过年风俗

时间:2024-09-21 17:55:38 炜玲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东各地的过年风俗

  山东是我们中国节日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地方之一。提到山东人我们总能想到他们是很质朴的,那么山东人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春节作为中国节日当中最为隆重盛大的节日,全中国都处在欢天喜地的状态,那么山东人表现的就更加强烈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东各地的过年风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东各地的过年风俗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供品、纸钱等,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胶东春节习俗

  “胶东在春节习俗上与其他地方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守岁,一般在初一凌晨左右,吃完年夜饺子就去本家拜年,闹腾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再睡觉。”作为胶东媳妇于女士每次回老家过年,都有点受不了熬夜的习惯。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在寒风中贴对联,女人们在屋里包饺子,因为当地过年要连续吃几顿饺子,所以就要变换花样,荤素搭配。三十的晚饭前,男人大包小裹的,有鞭炮,各色吃食,纸钱等,要隆重地把祖先迎接回来。这时候,各家的正屋都已经挂好了宗谱,摆上了祭祖的东西,一旦队伍回来,上香,点蜡烛,这就意味着祖先们已经在堂上就座了。

  三十的晚饭,一般在夜里十二点左右,是除夕的年夜饭,男儿们起来祭祖,放鞭炮,女人们则忙着准备酒菜。每家都把最好吃的东西集中在这一顿,这期间,家人之间互道“过年好”,长辈们分发压岁钱。年夜饭之后,人们开始出去给本家拜年,折腾到三四点钟的时候,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初一早晨,再煮放有花生、枣儿和硬币的饺子,图个吉利。当然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的一大节目,民间有言:“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

  淄博新年风俗

  周村——踩芯子

  “我家是周村的,我们那每到过年,芯子是最出名的。”说这话的是周村的赵女士,“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都会固定在周村上演三天。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是靠底座中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

  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淄——踩寸子

  而跟周村的“踩芯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临淄的“踩寸子”。“踩寸子其实就是踩高跷,只不过是那种短高跷。”临淄的沈先生告诉记者,“踩寸子”在那里很出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是跟扮玩儿在一起表演,看的人很多,很热闹。”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高青——莲花落

  上面说的两种都是跟扮玩儿有关,下面这个则是一种戏曲了——莲花落。“莲花落又叫做落离莲或者摇钱树,是以前盲人乞丐行讨的时候唱的民间曲艺。”高青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在高青每年过节跟其他区县的方式大致相同,都是放鞭炮、吃饺子,但是唱上一出莲花落,就别具一格了。

  博山——以吃闻名

  春节期间不能光玩,吃也是很重要的,家家户户过年都会做很多好吃的。“要说吃,那博山肯定是最出名的了。”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博山人,别看他还不到30 岁,但厨艺已经是相当好了。“我通常都是从小年开始备料,最常做的就是酥鱼锅、春卷、肉冻这些东西。”过年图的就是热热闹闹,李先生说,从小年开始,一到晚上厨房就挤满了人,“我爸妈,我媳妇儿都在打下手,很有过年的气氛。”

  山东各地过年老风俗,你知道多少?

  腊月

  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济南叫“过小年”。这一天人们要在锅灶前贴新灶王爷像,供奉麦芽糖,以求灶王爷吃了粘牙的蜜糖就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开始“扫尘”,即清扫房屋,置办新衣,办年货。

  济南有句顺口溜“二十八,把面发”。临近过年,人们开始蒸馍馍,这时的馍馍都在面中放点糖,吃起来像点心。馒头形状也各式各样,有的做成小刺猬、小兔和小猪,也有用雕花模子扣出的金鱼和蝴蝶,最不济也要用红颜色在大馒头上点上红点,以烘托年味儿。当然也少不了做发糕,打酥锅、炸麻叶、炸藕盒、炸鱼、炸松肉、煮五香疙瘩皮咸菜等等。济南周围的农村这时则开始做豆腐、摊煎饼、用炒熟的小米面制茶汤面,一派喜气洋洋之景象。

  大年三十

  重头戏还在“大年三十”。院门及屋门要贴迎新春联和年画,在济南,门扇上的门神多贴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而年画中“连年有鱼(余)”、“龙凤呈祥”和“老鼠嫁女”等颇受济南人的喜爱。当夜色降临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餐“年夜饭”,喝团圆酒。饭前不忘记已故的祖先,先到街上或院子里燃香烧纸。在郊区农村,还有在院子里撒芝麻秸的习俗,以“喂”祖先乘坐的牛马。

  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团坐在一起包饺子,午夜前不能入睡,谓之“守岁”。济南过去过年的饺子多为素陷,寓意来年平安素静。四更或五更时分,全家人要一起吃饺子,俗称“五更饺子”,取其谐音,也称“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象征辞旧迎新。

  有趣的是,济南过年时人们的言行都有些忌讳,如年三十不能到人家串门,不能向人家借东西,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除夕夜不能大声讲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寓意挣钱的意思);如摔碎了盘子碗等家什,要赶紧说“岁岁(碎之谐音)平安”。还有,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还不能扫地和倒垃圾,那样会将财气一起扫地出门。

  大年初一

  山东的旧俗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大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大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驱邪恶、求吉利,胶东和临沂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等,还有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时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互道恭喜发财。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邻里街坊互相拜年好不热闹。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鲁中地区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叫“圆年”。临清地区还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大年初二

  年初二,回娘家。按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在年初二回娘家,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因此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这天娘家人也设宴热情款待。而临清是初二去姑祖母、姑家,和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才是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胶东东部沿海地区早年间,把正月初二叫圆拜日,是专门探访血缘亲族的日子,不知从何时起,圆拜日被拜岳家所取代,莱芜地区亦是初三日拜岳丈。而在泰安地区,初四才是拜岳日。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这天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

  济南过初五,家人不出门,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俗称“捏破五”。同时还要放鞭炮,叫“送年”。

  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鲁西南地区在除夕这天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了大年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

  大年初七

  “正月七日为人日。”传说女娲一连六日,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第七日捏出了人,用来主管六畜。因此传统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就成了人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山东民间称“人七日”或称“人情日”。胶东地区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节”“中人节”“老人节”,中午吃面条以祝福人们长长久久,健康长寿。胶东东部沿海,在这天“吃饺子”,祈求平安。临沂地区有请七七神的习俗。旧时,正月初七日,村里妇女组织起来,举行请七七神仪式,少女们从中学巧事。有的地方在人日这天还有祀神活动:沂南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城祭祀火神祝融。

  大年初十

  大年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又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在山东多地,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若动则会影响当年庄稼的收成。潍坊多地百姓会在这天会祭祀石头神。在出产红丝石的青州黑山前,大年初十这一天,砚台匠人们会举行祭拜仪式,祈求新年平安如意。

  若家在山东沿海地区,你或许听说过“渔灯节”,这是山东烟台沿海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流行地区很窄,仅分布在胶东蓬莱大季家镇所属沿海渔村,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在正月十三或十四举行各种海神祭祀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日还增添了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活动。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山东各地的传统是吃汤圆、赏花灯、看杂剧、放河灯,旧时济南的灯节很是隆重,从正月十三(也称上灯节)开始,历时长达五天。最大的看点是府城内、城关及郊县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纷纷挂出鱼灯、元宝灯、聚宝盆灯等各色花灯。大商场、公共场所及庙宇里还悬挂出会有历史故事的走马灯、宫灯和盒子灯,并设有灯谜,过去叫“猜灯虎”。各街区的百姓还自发地组成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四蟹、舞狮子、跑旱船、抬芯子等扮玩表演队伍在街头上亮相,锣鼓喧天,彩灯闪烁,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街上人潮涌动,好一派热闹景象。

  另外,“走百病”也是明清以来一项颇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人曾写诗道:“纷纷老幼喜相呼,一走人间百病无。”这项活动,有的地区有在正月十五日举行,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过桥,有的地区到文庙、寺庙,有的登城墙或楼阁,直到夜半,始归。小闺女们在这天以跳绳为戏,名曰“跳百索”。

  山东是怎样过春节的,山东八大民俗

  山东春节风俗特色是什么

  在山东不同地区,各自的春节习俗是都有特色,比较特殊的。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至少圈住半天,怕“搅乱了年”。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把家里各个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赶出去。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年三十“请家堂“,其中的寓意就是希望祖先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这个春节,表示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山东春节食俗

  春节的第一餐,山东人吃的多是饺子,很多地方与大年三十一样,依旧吃素饺子,不过也有各种馅料的。有些人会在饺子里包入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说明今年的收成好,需要处理,迟到花生就是自己能长命百岁,吃的钱就是表示自己能够财源广进。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崂山过年民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们会在春节的时候有船老大带领着在船上举行送灯仪式,希望来年能有一个好的收获。

【山东各地的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02-22

安徽过年各地的风俗07-16

山西各地过年风俗02-20

我国各地过年的风俗01-07

春节各地风俗05-27

山东威海的过年风俗07-08

山东菏泽过年风俗08-22

山东济宁过年风俗01-13

全国各地的春节风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