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 篇1
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
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正月正闹花灯
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闹灯构成了陕西年俗的一大景观。
西安正月十五“张灯”,可上溯至汉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元节,这天的晚上称“元夜”,亦称“元宵”,汉文帝每到这一天晚上,即令张灯结彩,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从此,西安元宵节张灯的传统就兴起了,它显示了人们能够过上“文景之治”那样的社会安定、丰衣足食的好年景,并一直流传至今。西安的城墙、革命公园几乎年年都要举办花灯展。近年来,西安城墙的花灯展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祝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吉祥如意”,人民“福禄康寿”,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个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构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民俗和历史画卷,观众不仅从花灯里可以读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记,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浓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陕北,正月十五要“转灯”。各村镇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阵,人们都去“转九曲”,又叫“转灯”。九曲方阵由361根高粱秆栽成一个方阵图,秆上挂着367盏油灯(现已换成彩灯),方阵没有重复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黄河阵。入夜,锣鼓唢呐齐奏,就可以转九曲了。“转九曲”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连转三晚。当地有一种说法,“转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灯节的一个特色活动。这是一种土制烟花,把铜和铁溶化成铜水及铁水,再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一起抛向天空,在向下坠落时,将其打散。这种古老的烟火比之现在的一些烟花更有情趣。
花灯是陇县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花灯造型奇特,有天灯、龙灯、八卦灯、花篮灯、花鼓灯、蟾蜍灯、白菜灯、红纱灯、火罐灯、走马转灯、串珠彩灯等等。春节期间,亲友互相拜年要互赠花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一直要送到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完灯”。正月十五灯节,热闹之极,街道上万家灯火,灯市把县城装点得五光十色、火树银花,买灯、观灯的人流熙来攘往。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内悬天灯,门上挂门灯,连住在楼房里的人家,也要把灯悬挂在阳台上。孩子们成群结队挑灯走街串巷,叫“游灯”,而大人们则提上火罐灯、带上供品到祖坟祭祖,叫“祖茔挂灯”。
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 篇2
陕西省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省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颉创造汉字,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省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陕西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陕西省人一定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步入陕西省的农家小园,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陕西省从南到北,特别在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陕西省剪纸历史悠久,窗花为其代表。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是单色窗花,那粗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在陕西省农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省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陕西省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发展颇为兴盛。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陕西省省关中的凤翔县。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与手绘相结合,想象丰富,取材广阔,以线造型,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而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间性——由于由画稿到雕版、印刷、彩绘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乡村艺人或是农闲时的农民,主要销售对象又是中国西北、东北的农户,因而它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尚习俗等。
陕西省年画发展兴盛,促进了陕西省美术作品的兴起。现如今,“户县农民画”也已成为了陕西省著名的民间作品。它产于陕西省户县,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反映田园生活,乡土风情浓厚,令人顿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户县农民画家作画时,注重倾注自己的感情,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图画,色彩强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农民朴实强悍的气质。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现已拥有众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欣赏完迷人的民间工艺品后,走进小屋,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捧着一杯热腾腾的清茶递给你。“茶”是老少咸宜的饮品。陕西省人不仅喜爱品茶,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汉中的茶文化最为家喻户晓,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红火的地方就数茶馆了。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的好去处,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将价格,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小憩。至于清闲的人,更是茶馆的常客。在汉中,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风尚。宾客登门,茶水当先,敬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颇有茶礼。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陕西省的饮食更让人大饱口福。
陕西省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过年期间,陕西省人一定要吃饺子。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要包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就是陕西省过年期间重要的风俗——吃饺子。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即今天的23:00—1:00,“交”与“饺”谐音,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时间,吃饺子即“相交子时”,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说起“馍”,人们一定会十分熟悉。“馍”又称“馒头”,是陕西省人的主要食品。“花馍”又称“面花”,是陕西省民间的一种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陕西省花馍遍布各地农村,其中澄城、合阳、韩城等地花馍久负盛名,合阳花馍还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陕西省花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每逢婚嫁、生子、祭祀,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以花馍为礼品。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做花馍以示庆祝。花馍艺人把做花馍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们无拘无束,任感情投入在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馍,让观者赞叹不已。
欣赏了民间工艺品,品尝了特色饮食,走出农家,你一定会感叹陕西省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胜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乡齐吼秦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实的陕西省人,朴实的陕西省人热爱着厚重的秦川大地。陕西省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仰头齐吼秦腔。粗犷的秦腔依托着壮美的黄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让中国,让世界听到陕西省的声音!
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 篇3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吃五豆
每年交上腊月,年的气味就来到了。农历腊月初五日,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所谓吃“五豆”,就是吃用五样豆子熬成的粥。在先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宵,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主妇们淘米(大米、小米皆可)煮粥,放进已泡好的五样豆,就熬成一锅丰盛的“五豆粥”了。腊月初五这天的第一顿饭,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已形成一种既定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意思是说,全年辛勤劳动,节俭过日。到了过年时,就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火的年。如大办年货,肥吃海喝、行厚礼等行为,看起来形似糊涂,但家家如此,唯恐落后。
“吃五豆”的风俗,在陕西各地的农村,都普遍地流传着。具体的吃法,因条件不同,大同小异。
如关中平原地区,主要以大米或小米为主,配以五样豆熬成粥,每人早饭必须喝上一碗粥,再吃锅盔、馒头、油饼等主食。富裕人家还炒菜、喝酒,有荤有素,各显其能。铜川地区的农村,把腊月初五日,称“五豆日”,早饭做“大麦仁粥”,配以五种豆子,表示本年麦、豆丰收。
办年货
每年交上腊月,农村贸易市场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这个时期农村的贸易中心,无疑是为过年而服务。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市场上有农副产品的交流;有京广杂货的陈设;有节日礼品的供应,等等。各种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炮、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色纸张,美不胜举,供不应求;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农村的集市贸易在平时是有规定的:有逢单日作集的,有逢双日作集的。但在交上腊月之后,逢集的日子就频繁起来。除按规定的日子进行贸易外,还额外增加数次,将近过年时,几乎天天都逢集赶会。
腊月的市场,特别繁荣。赶集上会的人群,人山人海。市场上除经营贸易外,还增加各种游艺、杂耍的场所。有唱大戏的;有跑马戏的;有耍猴卖膏药的;有玩“西洋景”、“套圈”的;有“说书行善”的等等,不一而足。
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的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有几种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前请灶神。买灶神画像,不能叫“买”,要叫“请”,以示尊重。以及祭祀神灵用的香蜡纸表;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建国后,封建迷信的色彩逐渐减少,“请灶爷”的活动,有一度时期被取消,近年来在农村又有恢复旧有风俗活动的现象。
写春联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祭灶以后,村子上的人忙于写春联,准备过年了。
春联是什么?就是一种用大红纸写成的对联(也有用其它颜色纸写的)。据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传说古代的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它们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树下有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tu),一个名叫郁垒(lei),时常把守着鬼门,监视鬼的行动,发现有为非作歹者,即用单绳捆起来喂老虎。于是从春秋战国时起,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以示避邪,这就是桃符的来源。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树桃符到贴对联,是从后蜀主孟昶开始的。孟昶亲笔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叫做“春联”。春联还包括有“春条”(单联)、“春语”(一段祝贺春节的话)、“斗方”(在一块方纸上写的字)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门庭院落,到处都张贴着鲜艳夺目的春联,如“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横额:“大地皆春”)春条如“出门见喜”、“万福来朝”、“竹报平安”等。斗方是在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上,单写一个“福”字。张贴的时候要倒贴,取其“倒”(到)的谐音“洪福到来”的意思。“春语”一般是一段祝贺的话或勉励的语言。如“百行孝为首,万恶淫当先”、“从俭人奢易,从奢返俭难”。
春联、春条的内容,丰富多采。张贴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如给屋梁上贴“抬头见喜”;给银柜上贴“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给面瓮上贴“米面如山”;给老年人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寿比南山”;给青年人床头上贴“身强力壮”、“少者怀之”;给庭院里贴“满院生辉”、“吉星高照”;给牲口厩里贴“骡马成群”、“六畜平安”;给粮仓上贴“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给火房里贴“小心灯火”、“严防火灾”;给斗上贴“日进斗金”;给车辕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等。总之,内容要有针对性,使人高兴、满意。
除夕守岁
农历腊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过除夕,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
这种风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宋诗人姜夔专门写了《守岁》诗:“千门列矩散林鸭,儿女相思来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北宋诗人苏轼也有一首《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豁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空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的风俗活动丰富多采。一般从三十日中午吃罢“年饭”后,就开始准备守岁。这时,家家户户供奉起祖宗牌位,贴上门神、年画、窗花。大门、小门都贴上春联,满院张贴春条、春语,还在大门前挂上一对红灯,贴上赤火(用红绿彩色纸,剪成小长方形,上有钱眼,呈菱形)。并贴絮子(用黄表剪成,形如赤火)。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按传统的风俗,这时债主不能来讨债了,即就是穷人家,也可以安心地过年了。
到了掌灯的时候,屋前屋后,灯火辉煌,如同白昼。这时全家人等(凡是在外工作、学习、经商的,都要赶回家里过年),都围坐在祖宗堂前,共叙天伦之乐事。有讲故事的、谈经验体会的、说笑的`,还举办各种杂耍,如耍纸牌、打麻将、猜谜语、捉迷藏等。此刻不论辈份高低,男女老少,都尽情欢乐,直到天明,这就叫做“除夕守岁”或“欢度除夕”。
除夕守岁对小孩来说,更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他(她)们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乐。夜深了,他(她)们一个一个地入睡了。翌日黎明的鞭炮声把他们从甜蜜的梦中惊醒时,发现在自己的床头、枕头底下,压着大红纸包,里边装着崭新的钱,这就是传统的“压岁钱”。
祭神灵
每逢春节(过年),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差不多每个村庄,寨子,都有土地庙、老爷(关帝)庙、城隍庙等,镇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时以后,各村各社都要为这些庙宇烧香,祭祀神灵。烧香的队伍十分壮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抬上丰盛的祭品,争先恐后,抢烧“头炉香”(零辰后第一炉香)。据说烧了头炉香,全年大吉大利,百事遂意。届时,各个社队聚集在庙宇前,各村各社的锣鼓队,争相比艺,都要以自家的优势压倒对方。人人都想烧头炉香,但是头炉香只能有一家。不免有争吵、斗殴的现象发生。村有村纲,户有户纲,都要为自己的村社争荣誉。
争烧头炉香时,女婿不让丈人,外甥不让舅父,是常有的现象。
春节期间,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祭祀神灵。差不多每户人家,都祭祀家宅六神,即土地爷、天地爷、龙王爷、灶神爷、仓库爷、牛(马)王爷。另外,药行祭孙思邈,木匠祭鲁班,剧院人家祭李隆基,都以各自行当的始祖而祭之。
对于这些祭祀对象,都要设立香案,隆重礼拜,“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祭祖先
凡为人者不忘本,是故过年时首先要敬奉自己的祖宗。一般的家庭在庭房正屋,悬挂祖宗牌位,设立香案,献上供品,隆重祭奠。这都是过年的既定风俗。陕南的风俗在自己的祖宗位之前,端端正正的书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作为祭祀之首。
一般的家庭在过年时,还要敬奉本族本户的祖宗。绘制祖宗三代的画像,挂在中堂。后死去的人,用木板制成长约一尺,宽约5寸的木匣,尊称“神匣”,里边竖立已故父母的灵位。如“民故显考×大人讳××之神位”、“民故显妣×孺人讳××之神位。”把这些“神匣”按照辈份先后,排列在祭祀案上。灵堂前摆着祭祀食品,并摆上过年的“枣花糕”,以隆重的仪式,顶礼崇拜。
祭祀食品视家庭贫富而定,有献三牲(牛、羊、猪或鸡、鸭、鱼)祭礼的;有献素(甜)食品的。一般的献饭要有九碗,或十二件子、重八件、二十四件不等。
“枣花糕”是过年时的特制品,用于献供神灵堂、祖宗堂面前,有高达三尺宽一尺的“大枣花”,摆在祖宗堂前显富贵,显示这家妇女的手艺。有的“枣花糕”面白、精致、花色鲜,就说明这家妇女心灵手巧。相比之下,那些手笨媳妇做成的“枣花糕”就大为逊色。
“枣花糕”除用作祭品外,还蒸制一些小“枣花”,用于新婚未生孩子的闺女的回礼,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之意。
【陕西过春节的风俗特点】相关文章:
陕西过年风俗10-13
陕西过年的风俗02-27
陕西的过年风俗03-04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02-13
陕西延安过年风俗02-16
陕西铜川的过年风俗02-28
陕西紫阳过年风俗02-26
陕西过年的特别风俗03-05
陕西的过年传统风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