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民间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由过年应运而生的迎春、欢庆和拜年活动,大约从腊月廿五到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春节习俗
自古至今,春节都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宋人王安石曾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写出了春节盛大的场面,还描写了春节放鞭炮、换桃符等习俗。春节前后,各省各地都有着独特的习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渭南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前后,各家各户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应做好四件事情:扫尘除舍、蒸花馍,捏馄饨,办年货。
(一)扫尘除舍
每至年关,家庭主妇都要组织家庭成员进行大扫除,一则去旧迎新,二则可以把家中的秽气清除。此时的扫尘除舍不同于平日的洒扫庭除,人们通常翻箱倒柜、清理垃圾,把屋内屋外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地干干净净。与此同时,还要拆洗衣被,清洁窗户玻璃等等,可谓是个大工程。在农历年尾打扫家居,有助改善家宅来年运程。所谓“财不入乱地”,家居整洁有助聚财;淩乱的家居难聚财。清洁房屋的同时人们也会关注个人卫生,男女老少都会在年前去理发管换个新的面貌。俗语说:“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可见,不论家庭还是个人,都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二)蒸花馍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所谓蒸馍,就是用上等白面即头遍面,蒸做春节期间敬神祭祖的献爷馍(又称早马糊)和走亲戚往来的馄饨馍等。在此期间,各家各户都要按照亲戚的家数,长幼的多寡,一次性蒸够行门户所需和自家过年食用的各种过年馍,并准备礼馍以及花馍。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捏花馍也是妇女们一个比手巧的过程,没有教材,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巧妇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花馍主要用于对天、地、神的祭祀,表达了老百姓追求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愿望,当作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正所谓“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馍时,左邻右舍要相互商量,约定具体时间及先后,互相帮忙。做馍时将案板放在火炕上,妇女们盘坐在案板周围揉面造型,分工合作,边操作边说笑,其场面既紧张又有乐趣。这一阵子,心灵手巧的妇女成了红人,这家请,那家叫,忙得不亦乐乎。春节期间,韩城人多做枣花馍,象征着幸福与多寿,花样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尽管花馍本身并不能久存,但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却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展下来,成为人们馈赠亲友,表示情谊的佳品。
(三)捏馄饨
北方的馄饨不同于南方的馄饨,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首关于馄饨的歌谣:“清水水,和白面,一擀擀下多半案。左折右折刀儿切,面片变成莲花瓣。你捏一,我捏三,捏的蝴蝶有万千。排成行,列成队,眼看翅膀还在扇??”。馄饨含有“团圆美满”之意。在韩城人,臊子馄饨是招待贵客的名吃。逢年过节、男婚女嫁、老人过寿、乔迁、招待亲朋厚友和贵宾等的第一顿饭必须是馄饨。韩城的馄饨与众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盖那么大。馄饨的制作较为繁杂,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馄饨,或邀请邻居帮忙,抽出一天时间捏馄饨。年前包馄饨也可以说是一道韩城独特的风景,每家每户都要包很多为过年做准备,有时候家里亲戚客人多都包一袋面的馄饨。这可不是夸张。所以年前最忙的就是家里的女主人,忙着请人包馄饨,也帮忙给别人家包,这也促进了邻里关系,加强了人和人的交流,在一起说说笑笑馄饨就这么包完了。韩城的馄饨必须用挤干水分、剁碎成馅、调好味的白萝卜做馅。将擀好的面切成2-3厘米正方小块。然后用面片包上馅,捏好,就成了未熟的馄饨。捏时整齐摆放在篦子上,上笼屉蒸,大概30-40分钟即熟。然后从篦子上剥落,晾干后存放。这样久放不坏,甚至能保存一个冬天。如同坐佛般的粒粒小馄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吃的时候入开水中浸泡软即可。每年正月初一、十五,韩城各家早饭必食馄饨,这是韩城与外地春节饮食的最大区别。另外,结婚、祝寿,上梁,喜庆也皆以食馄饨为敬事。一餐馄饨,主人的家道及文化素质便一览无余,这是吃其他食品所无法比拟的。
(四)办年货
年货的置办一般在除夕之前的两三天。瓜子花生和橘子是过年必备的待客小零食。饮料也是待客必备之物。在置办年货的这一天,一家之主也会买够过年期间所需的蔬菜水果,买完这些当然也不能忘了过年必须用的对联、贴画和鞭炮等物品。
做完了这四件事,基本上也就迎来了除夕。在除夕的这一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然后家庭成员再次对庭院巷道进行第二次的简单清扫。家庭主妇在此期间会做好韩城特有的早餐—馄饨。吃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馄饨,家人围在火炉旁聊天,或坐在火炕上打牌。中午,大家一定要在一起吃饺子,预示着团团圆圆又一年。下午的时候,人们都开始在大门的两边贴春联。大红的纸上金色的字,好不喜庆。对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贴完对联和门神,也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了。很多农家如果不吃年夜饭,那一定是吃韩城特有有的“蒸肉”,将碎馒头,面粉,粉条、猪肉、白菜拌在一起,放上特制的料,蒸出一大锅,可以吃好几天。除夕的晚上,必做的事情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家人嗑着瓜子聊着天,看完春晚也就迎来了新的一年,在午夜十二点,守完岁、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天刚朦朦亮人们就会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放鞭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吃一碗馄炖当做早餐。然后换上新衣,打扮的整整洁洁,晚辈就开始带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在我们那边的大年初一有这样的说法,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拜年,要不然会吃穷娘家,娘家在新的一年过不上好日子。这一天儿子带着媳妇提着礼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发提前准备好的红包,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字谐音,晚辈得到了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给长辈拜完年,这一天基本上就没什么大事了。如果人们还有时间,就会一起去城隍庙烧香祈福,或者带着小孩去司马迁祠堂走一走,让他们记住这令每个韩城人提起来都会自豪的祖先。
正月初二到初四,女婿给丈人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拜年一般要拿规定性的礼品,在农村,一般带礼馍和其他糕点烟酒等东西。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不会带自家蒸的馍,买一些礼品就可以了。过了初四,亲戚基本走完了,年基本也过完了。过年期间,一般村子里都会组织在戏台子那里表演秦腔,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陕西人认为秦腔是百戏之祖。它不是厅堂的艺术,它是根植于土地的旋律。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于夸张性。在韩城,你随便找一个年龄稍大的人,他都可以给你吼两嗓子,但是对于外面的人而言,秦腔已经是接近于一个难以普及和理解的古董了。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它象征着美好和幸福。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那些带有封建迷信的习俗也有了不同的意义。个别的习俗也因为经济的撞击而逐渐消逝。
春节对小孩子来说是穿新衣,收压岁钱,对家庭主妇来说是每年任务最繁重的日子。但是,无论如何,新年是带着希望而来的,它拉近了亲朋好友的关系,为学业繁重的学生减了压,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希望,它昭示着每个人都有一个新的开始。
家乡的春节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是应该是中国每一个中央都会有这一个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来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征都作了阐述。
春联的品种比较多,依其运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来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发明出喜庆繁华的氛围,是节日的一种文娱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种类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严重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图个吉利。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域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消费的爆竹花色多,质量高,不只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禁放鞭炮了,由于大城市里的中央越来越小了,很容易会伤及到别人的生命平安,也会给城市形成各类的环境污染,不过,放鞭炮这个习俗的的滋味却越来越淡了。
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拜完了年就会有红包拿,真是切肤之痛的事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装扮得整划一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率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贴互相投贺,由此开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其他国家春节习俗
日本
春节是日本以前最浩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元旦晚上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相互拜年。
在日本,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装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于十分受欢送,福袋常常年前就开端预售。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此受欢送呢?原来,福袋十分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常常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奖的觉得。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
韩国
韩国是一个十分服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根底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安全的一天。韩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传播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特地考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传播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
蒙古
蒙古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在蒙古语中称“查干萨尔”,意为“白色的月亮”,因而人们习气称蒙古国的春节为“白月节”。蒙古国采用共同的历法,每年的春节与中国的春节有十来天的时间差。春节时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蒙古牧民也要赛骆驼,这竞赛马精彩得多。包子是蒙古国人家待客最尊贵的食品之一,春节时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包子个头不大,大多是羊肉蔬菜馅,蒸熟后包子里也满满的都是油水。
【家乡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01-18
家乡春节习俗资料汇总12-09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1-18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7篇01-18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6篇04-11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04-26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03-01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03-02
春节的习俗02-08
【实用】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附各地习俗)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