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说起北京春节的习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10、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11、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12、大年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13、大年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2】北京春节旧俗
初一拜年仅限男人
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讨个吉祥,是中国人的老规矩。不过,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这就像是传统京戏,一阵热烈的开场锣鼓之后,主角儿才会踩着点儿出来亮相。首先,要把压岁的饺子吃完,大年初一的饺子一般是要吃素馅的;还要在大门上贴上对联、门神,换上桃符,再在窗户上贴上窗花。门神和桃符是可以请来的,但对联一般是要自己写,窗花是要自己剪的。过去民间还有植柏叶于门户,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纸作蝴蝶戴在孩子的头上的传统,图的都是吉利。然后,再放一通鞭炮,落得红红的纸屑满地,这才能够踩着如红花的它们出门,去给亲朋好友拜年。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把拜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
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须要备有礼物。过去老北京,别的可以少,但点心匣子和糙细杂拌儿,是分外讲究,必不可少的。点心匣子,有钱的人家,送蒲包装的,上面铺一层油纸和红纸,透着喜庆,里面装的是大小八件,分两包提着;没钱的人家,送纸盒装的,枕头盒,里面哪怕装的只是槽子糕呢,外面那一层红纸是必要点缀上的,就像过年蒸的馒头上点的那个红点儿。糙杂拌儿指的是花生瓜子核桃粘之类的坚果,外加上金糕条和金丝蜜枣;细杂拌儿指的是北京蜜饯,讲究的要送蜜饯温桲、蜜饯樱桃和炒红果,用绿釉陶罐装,如今,炒红果还能够见着,前两样,久未谋面了。
如果说出门拜年或迎客拜年之前所有的一切准备如同戏台上烘托的气氛,那么,提上这些有讲头的礼品,则是唱戏必备的道具。如此齐备了,拜年这出大戏方才可以正式开始。
不过,有一条,旧俗大年初一拜年,仅限于男人,女人要等到正月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的。如果前去给别人家拜年,见到开门迎客的是女人,也会不吉利的。传统社会里的男尊女卑,总是体现在各种礼节之中,拜年自然也首当其冲。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 “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接神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其它
旧俗中还有一条,到人家拜年,首先要冲着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的。其他人,才是相互作揖拜年。倒不仅仅是礼多人不怪,而是在漫长的农业时代里我们的拜年这一仪式,最早可能出于对神的崇拜和祭祀,渐渐的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在一年之首万象更新之时,自然要先祭神祭祖。
过去老北京人,大年初一那一天,在大街上走,即使遇见的人素不相识,无论富贵贫贱,也要笑嘻嘻的拱手道一声拜年的吉利话。清朝时有诗云:未语遇人先半笑,新年惟道百般宜。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那是过年的吉祥话,也是维系着中华民族根系的愿景。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后人为纪念他,在每年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清代北京雍和宫内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在民间,人们熬好腊八粥后,往往盛入食盒,亲友相互馈赠。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这一天,家家户户要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过去多数人家厨房的北墙或东墙上都设一神龛,常年供奉灶君爷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摆设桌案,上供关东糖、清水和秣草。古时祭灶用黄羊、鱼和猪头等物。明清时才改用关东糖。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温热,使其融化,涂于灶君嘴上。唐代文献《辇下岁时记》记载民间以酒糟涂于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见此类风俗由来已久。二十三祭灶与正月有密切关连,传说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因之要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此后方可过节。
【3】春节的准备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4】春节的文化内涵
北京春节是一系列节日的组合,习俗多样,包括各种饮食活动、空间装饰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信俗活动等。这些活动以辞旧迎新为主题,强调家庭团圆,表达人们在新旧年转换时的期待与祝福。希望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
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是时间的更新。北京人强调顺天应时,随时而动,根据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时间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更新了的环境里,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来迎接并确认着新时间的到来。
2.祈吉
祈吉,实际上包含着驱除凶邪和祈求吉祥两个方面。
过年时的装饰具有驱凶祈吉的含意。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或各种吉祥画儿、春联、门神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都具有明显的祈吉内涵。
3.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季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具有迎春的内涵。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有专门的名称叫做春联,很多春联确实春意饱满,比如“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等。
4.团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团圆内涵,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团圆。祭祖仪式上,将最好的食品最先献给他们,用最庄重的礼节跪拜礼向他们致敬,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
5.和谐
和谐是宇宙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祭祖仪式,拜年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都有助于和谐。
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北京春节不断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传承春节,也要传承好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5】老北京春节“破五”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而在春节的最后一天,“破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习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破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祖仪式。古人认为,新年的第一个五日,是祖先从天界归来,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在祭祖仪式之后,春节正式结束,接下来便是忙碌的农耕生活。因此,“破五”就是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意味着万物复苏,新的循环开始。
“破五”的讲究非常多。首先,这一天要放鞭炮,以驱赶邪佞、晦气。其次,要将所有的垃圾扔出窗外,寓意送走一切污秽的东西,迎来新的一年好运和福气。最重要的是,要清扫房屋,把一切陈旧的、不吉利的元素扫除,为新的一年营造一个全新的环境。此外,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同时也是对北方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那么,“破五”为什么要吃饺子呢?这与饺子的形状和名字有关。在古代,人们认为“饺”与“交”谐音,所以吃饺子就意味着“交子”,即新的一年的开始。此外,饺子馅也很有讲究,一般会包入钱币,吃到的人会被认为有福气。这种习俗如今虽然已经不再包钱币在饺子馅里了,但人们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因为吃饺子本身就是一种团圆、幸福的表现。
当然,“破五”也有一些忌讳。首先,这一天不能扫地,因为“扫”与“送”谐音,会把财运送走。其次,不能打碎器物,因为这寓意着岁岁平安。此外,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因为这是送走旧岁的意思。这些忌讳虽然看似迷信,但它们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破五”是老北京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破五”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每一个新的开始。
【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04-10
过年传统习俗拜年11-07
春节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02-28
《北京的春节》教案02-03
北京的春节反思06-13
《北京的春节》 教案03-03
北京的春节教案03-08
老舍:北京的春节12-21
北京春节的资料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