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春节拜年的由来,快来随小编看看吧。
春节拜年的起源和变迁
先秦
拜年嗑写在桃木上
过年引语:万寿无疆;丰年多黍多稌。
过年特点: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农耕社会,人们渴望丰衣足食。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春节的雏形。当时兴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联。《淮南子》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这也是当年的拜年嗑。
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春秋《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意是,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共品尝。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大杯擎过头,高声齐祝寿无疆!
还有一首《诗经·周颂·丰年》,吟咏年终庆祝丰收的礼仪活动:“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
《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接近。一般人们都把西方圣诞节比为中国的春节,其实按着庆丰收和驱鬼的双重意义演变,中国的春节更像西方的万圣节。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欢庆活动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秦汉
过年时间正式固定
过年引语: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过年特点: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大多数学者对过年节日的形成时期,倾向于汉代。
百姓们经过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在汉蔡邕撰写的《独断》一书中,有关于神荼和郁垒二神的故事,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故事说明了过年挂门神习俗,以证明春节在汉代的兴盛。
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落下闳、创立“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
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春节”这个名称和季节并不匹配,因为古代本有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说的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
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逐渐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晋朝
最早出现“除夕”称谓
过年引语:嘉庆肇自兹
过年特点:“除夕”守岁之风俗盛行
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等史料记载,“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称为“除夕”的中国最早文献资料,就是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
《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守岁的习俗,《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诗人辛兰在《元正》里写道:“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春节拜年的起源和变迁
春节拜年的起源和变迁
唐朝
李世民给大臣送贺卡
过年引语: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过年特点:拜年发明“拜年帖”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写道:“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写出了当时百姓图的就是岁岁有余,家庭和睦,欢乐和吉祥。
那时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据考证,西汉时没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在“刺”上写上贺词,成为专门的“书面”拜年形式,发明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这种“拜年帖”从唐朝发起,到宋朝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开始泛滥,其形式也大于内容。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中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宋朝
过年开始吃饺子放爆竹
过年引语:敬贺正旦
过年特点:过年吃饺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始于宋朝。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据记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渐形成风俗,当时被称为“飞帖”,那时家家户户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就是放“飞帖”之用。
北宋著名文人秦观有一份拜帖,上款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邮秦观手状。”敬贺正旦,即“恭贺新年”的意思。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言简意赅、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明朝
十五赏灯会十分盛行
过年引语:举酒相祝,又遇新年
过年特点: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
到了明朝,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而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恋花》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明朝过年时,不得不提赏灯会。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所著的地方史志书籍《宛署杂记》记载:过年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即使是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客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为以送贺帖的方式,作为年节应酬的礼仪形式。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而庆拜往还,举酒相祝,惟吾杭最盛。”当时有谚曰:“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娱情景。
清朝
皇帝写福字赐给群臣
过年引语: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
过年特点:过年很奢侈,皇帝写“福”字赐大臣
清朝非常重视过大年,清朝宫廷管过年叫春节,从腊月开始就忙碌起来。
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清代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记载:“其内廷翰林及乾清门侍卫,皆赐双钩福字,盖御笔勒石者也。其余御笔皆封贮乾清宫,于次岁冬间,特赐军机大臣数人,谓之赐余福。”
清代过年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完,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据《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
清代的大户人家过年相当奢侈。《红楼梦》中就有描写。贾府过年比较讲究,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接着是朝贺,“贾母等人按品上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贾府的田地很大,收租收物是贾府每年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当时的黑山村乌庄头送来了“年货”,附带着一张“拜年帖”,书中写道:“那红禀上写着:‘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贾珍笑道:‘庄家人有些意思。’贾蓉也忙笑道:‘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儿罢。’”
每年除夕都要祭祖,贾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极有气派,书中描写“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
贾府自家真正的过年时间,最主要的方式是亲戚之间宴请“年酒”。贾府过年取乐更多是在“元宵开夜宴”上,贾母在花厅上摆了酒,还叫人去请族中男女来一起喝酒、听戏,还要大把给戏子们赏钱,以显示贾府表面的富足。
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当时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必须遵例而行。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二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春节拜年的寓意
1、寓意尊老爱幼
拜年是一种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的表现。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对长辈的敬重和对晚辈的疼爱。
2、寓意亲朋团圆
拜年是一种增进亲情,友情的方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难得的团聚时刻。无论远近,人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乡,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过年,共享天伦之乐。拜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的,人们通过走访,聚餐,聊天等方式,交流心情,分享经历,增进感情。
3、寓意吉利如意
拜年是一种祈求好运,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在拜年时,人们会说一些吉祥话或祝福语,比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学业进步”等等。这些话语都是希望自己和对方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顺利利,幸福美满。除了说话,人们还会用一些吉利物品来装饰自己的家或送给别人,比如红色的春联,灯笼,窗花等,或者寓意吉祥的水果,糖果,酒水等。这些物品都是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4、寓意辞旧迎新
拜年是一种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方式。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把旧衣服,旧物品都扔掉或换掉,把房子打扫干净,换上新衣服,贴上春联,挂上灯笼,摆放花果等,以示喜庆和吉祥。
5、寓意祭祖祈福
拜年是一种缅怀先人,祈求祖灵保佑的方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扫墓,上坟,烧香,献花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人们也会在家里摆放祖先的牌位或照片,向他们敬拜,祭拜,以感谢他们的恩德和贡献。人们还会希望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
6、寓意文化传承
拜年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的方式。拜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习俗,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通过拜年,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体验中国人的情感,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特点。拜年也是一种教育后代,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方式。通过拜年,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根,爱自己的国。
7、寓意社会和谐
拜年是一种促进社会交往,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在拜年时,人们会遵守一些礼仪规范,比如按照长幼顺序拜年,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做不礼貌的事等。这些规范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拜年也是一种消除矛盾,化解冲突的方式。在拜年时,人们会对过去发生的不愉快或误会表示歉意或谅解,互相宽容或原谅,以达到和解的目的。
8、寓意乐观向上
拜年是一种展示自信,积极进取的方式。在拜年时,人们会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成就或收获感到满意或骄傲,也会对自己未来一年的目标或计划感到充满信心或期待。拜年也是一种激励自己,鼓舞他人的方式。在拜年时,人们会对自己或他人提出一些建议或鼓励,比如多学习,多锻炼,多努力等,以激发自己或他人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或机遇。
【春节拜年的由来】相关文章:
春节的由来03-04
春节由来简介02-26
有关春节的由来03-03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04-10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11-24
春节的由来作文12-19
春节由来简介6篇02-26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介绍02-02
春节贴门神的由来解说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