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历代春节拜年的习俗

时间:2023-01-12 09:24:33 春节 我要投稿

历代春节拜年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今天,中国人才网小编就给大家长知识,学习一下历代春节拜年的习俗。

历代春节拜年的习俗

  1晋朝春节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2唐朝春节风俗: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3宋朝春节风俗: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4宋朝春节风俗: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5宋朝春节风俗: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6宋朝春节风俗: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7元朝春节风俗: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8明朝春节风俗: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9明朝春节风俗: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10明朝春节风俗: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11清朝春节风俗: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12清朝春节风俗: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发展沿革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到了明代,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清朝官员集体拜年活动的记录。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人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

  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恭贺新禧”等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拜年方式又兴起了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对象形式

  拜家中成员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走亲访友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方式

  古代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经见面,也要亲自登门到各家的供桌前给祖先拜年。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着的长辈叩拜,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

  拜过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一起追忆如烟往事,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好日子。街坊邻居间的这种串门式拜年,主家一般不招待。而在过去,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而且酒肉异常丰盛。如《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者,“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竞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现代

  贺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贺年卡是很多人首选的拜年方式,尤其以学生居多。卡通的、立体的或者带音乐的,小小的贺卡能够变幻出许多不同的花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拜年方式层出不穷,当年的“流行元素”小贺卡已经渐渐退出了拜年市场。

  电话

  虽然通讯手段日益发达,可还是会有许多人选择打电话拜年。

  短信

  发短信拜年,一下子能发给几十个上百人,既省心又省力。

  新媒体

  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录一段自己的语言发给好朋友,既能显出“个性化”的温情,又避免了不知何时挂电话的尴尬。此外新媒体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价格上划算,几乎“零成本”,这些都让短信的地位“每况愈下”。此外,电子红包逐渐成春节拜年新方式,只需要准备一张银行卡,绑定在微信、QQ、支付宝等软件上面,也不用跑去银行取钱,也不需要去买红包,简单快捷。

  礼仪讲究

  作揖手势

  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

  选择时间

  拜年前要先预约,不要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以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又不可过早,由于平时劳碌,春节期间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所以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礼品选择

  送礼物要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水果、食品……也不会出错。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比如给奶奶拜年,送的却是奶奶不受用的烟酒,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

  着装要求

  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得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一般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趋吉避邪的意思。如果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以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做客礼仪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进到各个房间参观;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像在自己家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聊天要领

  新年里多说赞美的话,赞美老人的气色、健康,多给老人讲话的机会,对中青年要多赞美事业、健康、家庭关系,对孩子要多赞美聪慧、学业、礼貌懂事,多谈快乐的事情,少谈抱怨牢骚的话题,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另外,当以谈对方为主,不要变成自己的表功会或是演讲场,玩笑调侃也应适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对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动问候打招呼。此外,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有些家里边的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各地习俗

  东北地区

  东北农家串门拜年: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华北地区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华东地区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

  在浙江萧山,还有到祖宗坟上去拜年的做法,叫做“拜坟年”。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在上海,客人来家拜年,互致祝贺后,主人要以茶果招待,并敬上两只白糖或红糖水煮的“水泡蛋”。

  在台湾,拜年(或称拜正、贺正等)一般在初五以前。贺客登门,要请其尝甜料,如红枣、糖果之类,并喝甜茶,如红枣茶,以示圆满亲密,叫做“食甜”。“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三,或百之数十文,谓之结带”。

  华中地区

  在河南开封,非常注意去拜年的第一家要是兴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求财得财、求利得利的人家。而大家也都希望第一个来拜年的同样来自兴旺之家。

  湖北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语云:拜年拜节,糍粑发裂。在黄陂,拜年的次序是,首向天地君亲师,次是祖先,再次是堂上,然后要放鞭炮,开门上庙。从庙里回来再拜年,初一是本家,初二是母舅,初三是岳家。而过去一年有丧事的人家,“孝子要穿着白的袍,黑的套,戴着没纬的空梁的冠,请服内的兄弟二位,也穿着白的袍作陪伴,到亲族的家里叩首谢孝”,叫做“管新灵”。在鹤峰,“客至家中,主人有卧者,家人应,日‘挖窖’”。

  华南地区

  在广东广州,人们吃过早餐,衣着光鲜地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行礼以后,主人让坐,并拿出一个八果盒,中间是红瓜子,周围有莲子、马蹄、椰丝、莲藕等物。主人请吃时,要说“拗金”,再请吃时要说“拗银”。如果是没有结婚的少年或小孩拜年,受拜者一定要给些“利市”。女人拜年时,都要预备一个漆篮,里面盛着瓜子、红橘、利市等物,送给受拜者。而受拜者则回她大致相同的东西。不过,如果是新嫁或嫁了没几年的女子,人家一定要回送两枝长蔗、两株生菜、一些韭菜、两个慈姑,表达对新媳妇的期待。在潮州,初一吃过早饭后就到亲戚家去贺年,去时要拿柑包,以将吉利带给亲戚家,受拜者仍还以柑,互致好意。在东莞,大家路上相遇,都要说声“恭喜”,客人来了,则要用攒盒请他,叫做“食大橘”。孩子们来,则要拿包有银币或铜币的红纸包给他们。

  在广西平乐,平日客至,一般只以烟茶相待,而新年待客则要加上槟榔。如果有孩子到来,则要给予柑果、米饼、荸荠之类。盛行制钱的时候,还用红线串铜钱以赠。铜钱多者百文,少则九文,取长久意,叫做“挂钱”。制钱废后,又改用红纸裹铜圆十枚或八枚,或银毫二角、四角。也有用钞票的,叫做“利市”。

  在海南定安,新媳妇这天要手持槟榔站在门外,任往来妇女观看,并赠以槟榔。

  西北地区

  陕西富平县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西南地区

  在贵阳,大年初一虽是亲友间彼此贺年的日子,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因为不敢当亲友的贺年而特地紧闭大门。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门内的人总要从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识的朋友,否则决不开门,而只是隔门不断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这天,小孩去亲戚家拜年,除了得到“压岁钱”外,还要从亲戚家带回一根“柴”,表示带财而归。而新女婿这天要赶早到丈人家拜年,他将受到热情的盛宴款待。

  在四川合川,城市人家也多闭门,有客人亲自到门上拜年,叫做“请开财门”。门前糊一个红纸袋,上写“承步”二字,泛泛之交就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卡片放在袋中,叫做“散拜年帖”。

【历代春节拜年的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拜年习俗01-10

春节拜年的由来和拜年的习俗01-08

历朝历代中秋习俗大全09-07

春节的起源及各地的拜年习俗01-08

春节拜年的习俗和由来01-14

春节拜年习俗的来历篇「详解」01-15

过年传统习俗拜年11-07

关于拜年的习俗作文201602-07

春节的习俗-春节习俗大全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