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
导语: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夜最杰出的思想先行者,他的“论科学与艺术”这篇论文是他最早的一篇重要作品。论文系应第戎学院的征文而作,原名为“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和卢梭的名字分不开的18世纪后半叶的“返于自然”的思潮,最初就是在这篇论文里得到了明确的阐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科学与艺术》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卢梭是一位诞生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生前可以说遭受了很多的非难和不幸,但死后及其荣耀,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精神偶像。
一、《论科学与艺术》的背景及其自我评价
这篇写于1750年《论科学与艺术》是其为参加第戎学院论文比赛而作的,当时论文的论题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社会风俗?”这篇论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首奖,并因此让卢梭一下子成了巴黎的名人。
关于这篇论文,他曾在《忏悔录》第八卷中这样写道:“这篇文章虽然充满了力量与热情,却完全没有逻辑与章法。在我笔下所曾写出过的一切作品中,以这一篇的论证最为薄弱,而又最缺乏比例与和谐。无论一个人生来的才分是多么大,写作的技巧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虽然在论证和结构有所缺憾,但是从这篇论文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卢梭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所谓的“文明”的强烈批判,至今仍不乏其魅力和现实意义。
二、《论科学与艺术》的主要内容
卢梭的这篇论文由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结论(最后两段)等共四部分组成,序言主要是对论题及自己的写作动机的一些讨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出发,在科学、艺术和风尚、德行的二分的前提下,强烈批判科学与艺术对风俗的腐化;第二部分主要从科学与艺术本身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其对社会德行的腐化;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德行就在自己内心,只需反求诸己,复归自然本性的观点。
在序言中,作者指出我们讨论的总目标是人类的幸福,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接下来,作者认为现在所谓的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往往会受其所在的时代、立场、国家、社会的束缚,以至于不能对真理进行正确的认识,或者不能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作者要做的就是要超越这些束缚,超越这个时代,同时希望读者以未来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文字。当然,作者的论述直接挑战的就是当时人们的所乐于称道的科学与艺术,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作者敢于做这件事情呢?他认为一方面是有德者的存在,有德者是“一个正直而开明的、自己判断自己案情的裁判者”,这是客观的保证;另一方面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天赋的光明”,这是是指每个人源自于天生的内在的良知,在良知的指引下,他自然毫无畏惧并充满信心。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文艺复兴的历史起因,并回顾了形成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指出现代社会所谓的文明存在着表里难以如一的问题,即我们的外表、装饰、礼貌、格言等等外的东西是无法证明和显示我们的健康、力量、生气和善良等德行的。进而分析出这种表里的二元化,其实分别对应了科学、艺术(我们可视为人为)和德行(即自然的本性)。作者坚信人是为自由而生的,然而在现实中,统治者在运用着科学与艺术对我们进行束缚,在欣赏华而无实的艺术作品中,人们的心灵逐渐变得狭隘,人感觉自己拥有的越多就越容易被束缚、被奴役、被统治,而且,自己还在这一过程中变得乐于被统治,成为“快乐的奴隶”。说穿了就是,明明自己被剥夺的一无所有,却假装拥有全部,更可悲的是,还乐此不疲。
从整个社会来看,当这种人为的外在的科学与艺术占主导时,人类的自然本性便遭到了遮蔽,那种易于相互了解、认识的状态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在的虚伪的流行风尚、礼节、习俗压抑着我们的天性,我们被永恒的束缚着,在这个所谓的社会中存在着。我们发现人心莫测,在礼仪的虚伪面罩下隐藏着怀疑、猜忌、恐惧、冷酷、仇恨和背叛,我们赞美着道德和神灵,而我们的行为却不时的在亵渎着神灵。没有友情、没有尊敬、没有信心,我们以道德的礼貌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杀了我们最后的德行,灵魂在这里迷失了,滑入了邪恶的深渊。埃及的没落、希腊的毁灭、罗马的悲剧、拜占庭帝国的颠覆,乃至于中国历史上的被征服,无一不表明科学与艺术对社会风俗的败坏,纵观这些国家的衰败,无一不伴随着骄奢和腐化、上层的阴谋与陷害,邪恶与罪行显露无疑。而在看波斯人、赛种人、日耳曼人乃至瑞士人,他们保持着最纯粹的源于自然的本性,虽然贫穷或蒙昧,但却闪烁着勇气、坚毅、豪爽和忠诚。最好的例子便是雅典与斯巴达的对比,雅典留给后人的是惊人的作品,但颓靡着后代;斯巴达留给我们的则是德行,是给人以激励。
作者追溯到了苏格拉底,在《自辨篇》第七章中写道:“我曾考察过诗人,把他们当作是才华足以驾驭自己和别人的人,他们自命是有智慧的人,人们也以为他们是如此,可是他们却是最没有智慧的了。”我们其实都不晓得什么是真、善、美,我们在本质上是无知的,但是有些人(诗人、艺术家)却自以为自己知道,然而当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论,我们发现都是偏见、无知、狂妄的见解。所以,我们就是无知,肯定自己的无知,只需要按照本性去践行德行就好了。出于我们的无知,所以作者这样写道:“自然想要保护你们不去碰科学,正像一个母亲要从她孩子的手里夺下一种危险的武器一样;而她所要向你们隐藏起来的一切秘密,也正是她要保障你们不去做的那些坏事,因而你们求知时所遇到的艰难,也就正是她的最大的恩典了。”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科学与艺术本身出发来论述其对社会德行的腐化。首先,从科学与艺术的起源来看,它们都是违背德行本身的产物,是人类虚伪、自大的表现,以至于道德本身也是源于人类骄傲的心理;从目的的角度来看,艺术是要解决奢侈、法理学是要解决不公道、历史学是指向暴君、战争;从过程来看,在科学研究的路程中,歧途、危险、错误远胜于真理的发现,以至于我们知道的越少,却以为自己知道的越多;从效果上来看,科学源于闲逸,最终又来滋长闲逸,而且,不论我们是否知道一些所谓的科学真理,社会上最主要的东西都不会因此改变,甚至我们的生活会比不知道更好。
然后,作者又分析了艺术之罪:第一,浪费时间,人们将宝贵的有限的光阴浪费到了无聊、虚无、颓废的艺术之中;第二,奢侈,奢侈的基础是财富,但一切皆在奢侈之下,人们皆追求财富,以金钱为目标、为价值标准,德行就被抛掷脑后。第三,对于艺术家而言,主导他们的是赞誉,但是赞誉来自社会,所以他们必然会受到同时代的文风、政治等都多重限制,他们的创作必须要去适应那个时代的人们,以至于即使自己是天才,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才智降至于普通人,说一些、写一些迎合世人的虚华的东西以求得到荣誉。第四,对于我们的精神和社会的腐化,当科学与艺术发展,文弱的职业使得人们的'尚武、勇毅便消失了,包括我们的教育亦是一个悲剧,怠惰在孩子身上显现。另一方面,才智的不同和德行的败坏引起了致命的不平等,我们判断人的标准只是才华,而无视德行,导致社会更加的腐化。第五,“学会”的作用,学院以其荣誉要求从事科学与艺术的人一方面必须洁身自好,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创作有益的著作。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根本的东西依旧那样,我们不得不“随着这些发散着我们世纪的风尚的腐朽气味的种种最危险的作品,一起传给我们的后代吧。”
最后,作者指出科学与艺术只是适合一部人来做,而并非是全部人,而事实上,几乎任何人都在追求科学与艺术,毫不思考自身的适应性。时势才能早出英雄,那些真正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不需要导师的,平庸的教师只会限制他们的思想。
在结论中,作者指出德行才是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我们无需向外追寻,只要反求诸己,宁心倾听,良知自会告诉你怎么做,我们不必羡慕那些所谓的荣誉,每个人有不同的使命,我们普通人的使命便是踏踏实实地做,满足于此即可,便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三、《论科学与艺术》的启示和意义
作者的这篇论文的确有一些观点的偏激,在此不予论述,但是,这篇论文至今仍不乏其现实性,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使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以下我仅指出四点,以求证实这篇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快乐的奴隶。“而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了自由而生的,——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当今社会,貌似人们有很多的选择自由,但事实上,我们判断的价值标准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政府的控制,他们主导社会风气,变态的主导着我们的思想。
第二,财富的价值。当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度,奢侈便显现,财富便成为奢侈的基础。一切的追求皆以财富为本,你有财富,你就有地位、权势,人们判断的价值标准在变成了财富,财富是你成功的标志。然而,人们不会问你获得财富的手段,他们只看结果,成功者被推上荣耀的神圣的位置,而失败者便成为人人可嘲笑的对象。
第三,教育的误区。“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有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在虚饰着我们的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判断。”来看今天的教育现状,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不是成就学生美德,而只是为了升学,于是考试成绩变成了目的,“可是他们并不知道高尚、正直、节制、人道、勇敢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再言英语教育,中国人自己历史上的文言文不会几个,英语却说的一溜一溜,但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但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而且使得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严重不足,“你们的孩子们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然而他们却会说那些在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还有,男孩子不像男孩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普遍下降,这些问题无疑不惊醒有识之士对教育的重新审视,以求让孩子们学其应所学,成其应所成。
第四,学术与政治。从根本而言,一个拿着朝廷俸禄的学者,并这些俸禄是其维生之本,那么,他能不受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吗,对他的所谓的一些理论发现及主张我们能全部相信吗,他能真实的表达自己良心的声音吗?我们不得不存有质疑,以至于作者说:“但愿他们能在这里获得与他们相称的唯一报酬,也就是他们能以智慧教育人民从而增进了人民的幸福这一功绩的报酬。”这真的是一个无奈的、善良的希望。
虽然,这篇论文距今已有260年之久,但其于今日之现实意义依旧,就如他在当时公布出这篇论文时一样,对于现代人也是有着一样的震撼,令人深深反省和思考。
【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与上司相处的艺术03-20
与领导相处的艺术07-26
儒者可与守成论阅读及答案03-17
有关与上司相处的艺术礼仪04-07
文学艺术与管理之道09-05
《艺术与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04-14
上司科学处理与下属关系的方法03-27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03-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02-12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