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与刀读书笔记(精选8篇)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那么在阅读菊与刀之后相关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菊与刀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1
其实,《菊与刀》中最经典的一些概括,在蒋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蒋百里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们在看了蒋那些未来中日战争的预见和判断时叹息几声。虽然,蒋的判断和预见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书比起《日本论》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一书顺带在结尾把蒋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绍的这些书,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周作人的《日本管窥》,今天看都没什么价值,尤其是《日本国志》。
我知道的最后一本企图全面而笼统介绍日本的书,是台湾人许介麟写的《谁最了解日本》,许同志对他之前所有写日本的书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没看出格外有价值的观点出来,也许是他的决心和掌握的史料与他所掌握的理论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缘故,总之,我对此书没什么特别印象,如果不是通过GOOGLE,我甚至不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准确名字。当然,他给了我一个按图索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来还有许多好书。
其实,赖肖尔(六十年代美驻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与刀》在全面了解日本近现代历史更有价值,但为什么上述书在中国统统不如《菊与刀》更著名,这真是件邪门的事情,也许,所谓民族性的判断之类东西,比起单纯的结合历史分析的东西,更能满足大众猎奇的口味,也许,对大众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全面而真实的面目并不值得特别关心,能提供多少新鲜奇特想象的东西才最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2
说到日本,恐怕很多中国人马上会想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它太有名了,太有影响力了,使得太多人张嘴就能重复其中的几句经典论断,虽然多数人并没有真看过它。
因为本尼迪克特本人毕竟是科班出身,体系严密,再加上《菊与刀》的名气,任谁推荐,它都会是首选。不过,说实话,重复看这本薄薄的经典小册子,给我的厌恶感比重读《光荣与梦想》来得还要强烈。这本书绝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如果中国人借助一个西方人的眼睛来了解同一文化圈中的日本,我相信对日本产生的误读和准确了解会一样多。因为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许多论断,是西方视野下东方人的共性,而非日本的独特个性。最典型的是这一论断:日本文化是没有"罪"感只有"耻"感的,在"耻文化"下,善行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系的,而在"罪文化"中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省。这一所谓的"知耻不知罪"理论,几乎总是被今天的中国人拿来解释日本为什么缺乏真诚的忏悔。可是,很少有中国人认真想过,这一所谓的日本文化特征,完全是东方文化的共性,所谓的"罪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人的悔罪意识丝毫不比日本人多,如果论今天两国对历史的反省,日本的态度要比中国诚实不知多少倍,当然,那是因为日本有战败后被施加的外在强制力。
不少吹嘘《菊与刀》的文字称,是通过这本书日本人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这也太扯淡了,固然西方在现代各方面的成就都远强于中国和日本,但把一个西方人的小册子吹嘘到这一程度,这也对西方崇拜得太过头了。
在《菊与刀》之前,风靡整个世界介绍日本的书,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这本同样很薄的书应该很对今天某些中国基督教宪政学者的胃口,因为他们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总得要与某种宗教全面挂上钩才会有宪政有现代化,当然,他们早已认为"某种宗教"其实就是基督教。这种观点,当年也困绕着新渡户稻造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给日本一个突然现代化成功的宗教理由先?于是,就有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如果有人认为得有学术味才是好书,那么,《武士道》是本学术味道比《菊与刀》浓得多的书。《武士道》是刚刚"开化"的日本在"文明世界"最好的公关名片,新渡户稻造因此被日本政府格外褒奖。
《武士道》使武士在西方人眼中成了高尚的骑士、绅士、知识分子最完美结合的象征,而不是今天中国人概念里简单的野蛮残忍。《武士道》一书中对"武士道"的褒扬和作用的论述,恐怕中国人无法接受,但是,西方的骑士与武士相比是文盲,因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也大都不识字,中国的君子与武士相比,则迂腐而无武勇,在西方和中国,骑士和君子在社会变革的作用的确无法与日本的武士相比,甚至他们起的是相反作用。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武士道》成书之时,日本正处于正在成型的上升期,新渡户稻造完全预见不到"武士道"延伸出的另外一面会把这个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国家附属军队的畸形怪胎。
在《菊与刀》之前,全面评价日本的书,最有名的是戴季陶的《日本论》,今天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认为,戴纪陶的《日本论》对日本的认识深刻程度远在《菊与刀》之上,可惜的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中国人知道《日本论》的。这本标价仅三元人民币的书,在我看,是迄今为止介绍日本的书中写的最好最深刻的。戴季陶和那个时代的多数中国青年精英一样在日本留学然后干革命,长期居留日本的经验以及与日本各阶层的广泛深入关系,再加上中国与日本属同一文化圈中的那种独特敏锐,都是只靠几个月时间借助二手资料了解本尼迪克特无法企及的。尤其对需要了解日本和近代中日关系的中国人来说,涉及了近现代中日关系中大量今天鲜为人知事实的《日本论》,其价值是《菊与刀》所远无法比拟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3
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
一、 崇强精神
"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 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
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
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二、 团队精神
任何组织,任何形式的竞争,从长远角度而言,都是团队的竞争。
最坚固的城堡,最高明的攻击是从内部开始的。 群体竞争的道理亦是如此。
一个组织,无论强弱,如果内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会使得个体力量处于高度集结的局面,从而爆发出最强的竞争力量。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颇为突出的。
一句比较知名而颇具戏弄色彩的话语是: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三条虫。我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但国人喜好窝里斗的习性,却是甚为显著的。
就我所见,很多中国企业在内耗方面消耗不少竞争潜能,颇为可惜。
如果一个组织团队,能真正做到团队一致,朝着目标,劲往一处使,爆发出来的竞争力是很强的,但是实践中,往往并非如此,值得我们深思,学习,进取,引以为鉴。
三、 专业精神
日本人的专业精神非常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著名的住友财团,即使对于招聘一名普通的电工人员,要求也非常专业。首先需要具备三年电工的从业资质,然后经筛选,进入住友,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电工知识学习,经考试及格之后,方才正式上岗,担任电工工作。 在住友,即使对于拧保险丝这样细致的工作也有非常专业的规定。保险丝的长度必须为八厘米,中间对接光源,先向左边拧三次,然后向右边拧三次。如此,八厘米长的保险丝刚好拧完,不多不少。这,就是专业。
反思我们日常管理和接触的中国企业,与这种专业精神相差极大。
当我们对事物的专业型高强度强调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对事物本身的细节会进行深入的把握和研究,从而使得事物更加专业,更加优秀。
专业精神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钻研精神,用心态度。
强悍的钻研精神和用心态度,则是成就伟大事业,将事物推高到淋漓尽致的唯一态度。
按此,不难解析,为何日本的工业科技如此发达和领先。 我们应该相信专业。
写下上面的文字,并非强调所有的日本企业都是绝对优秀的。树大有枯枝,日本一定也有非常糟糕的企业,但他们绝对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
上述也可能存在相当的片面性,仅是一家之言,以作交流。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4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5
首先,我对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买了很久都没有看。直到在某次课程上被歧视女性的法学教师气到,发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这书看完,顺便把读书笔记甩他脸上。不过了这么久我已经没有这种气愤了,懒得理。
其次,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战略而请一位学者写的书,这位学者并没有到过日本。所以这本书有时间上的限制,研究的是传统日本的社会状态,也有偏向性,并不是为了学术专门去研究日本。
最后,这本书里日本传统社会的整个制度、价值观、社会结构都让我很反感。这是一种彻底的阶级社会,从底层至高层都发自内心支持的阶级结构,就连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从我看书时对这种认知的反感,我反而认识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对,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我选择的,或者说被选择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国家价值观,从小就被这种观念,哪怕与现实并不会完全符合,但面对不属于这个价值观的体系会达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最起码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说到底是思维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观念差异。这就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不同意。而且并不是这么直观的表现,而是潜藏在思维的'最深处,最终导致大相径庭。
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很多地方与中国有共通之处,但是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东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一样,实质已经变了。
我相信现代日本并不完全是书中描述的状态,或许有相同之处,但社会是在发展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机会去书店,我都会去搜寻一下有没有研究现代日本的书,很遗憾的是,虽然写日本的书很多,毕竟是与中国有着无数孽缘的国家,但是像这本书一样认真研究,从深层分析的书几乎没有。于是我添了一个新的疑惑,这是为什么?
这本书算是看完了,后续并没有继续研究日本历史的读书计划,我还是对中国自己的历史更感兴趣一些,连自己祖宗的事都没弄明白呢,管邻居是什么样干嘛,嗯,我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攻壳机动队我会补完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6
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在忠孝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准则“仁”,皇帝不施仁政百姓可揭竿而起,父母不仁也是不行的,而日本没有这个更高的准则,这就需要在忠孝的前提下绝对的服从,这仍然是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体现,要求人人遵守人人服从,不同等级之间,家里的不同成员之间都享受不同的生活待遇但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不能逾越。但在遇到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为了忠可以放弃孝。其实中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有一个更高的准则“仁”,但历史上仍然以忠孝及等级制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愚忠愚孝也是屡见不鲜。
日本人的“义理”也很有趣,对于至亲用“孝道”,这时一项义务,但对旁系亲属和朋友或是陌生人之间则用“义理”来解释,日本人强调要感恩,但又不喜欢受恩,有些时候无法选择,比如父母之恩,但有些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给予都是一种恩情,日本人往往极力避免这种恩情,如果能回报的一定回报,长久未能回报还要加上利息,备厚礼回报。如果无法回报的就要说感谢的话,但不像我们说声谢谢就完了,而是很正式的在我看来很严重的说法,比如“诚惶诚恐”“过意不去”“这怎么使得啊”,在中国的历史中似乎也有类似的话。日本人不喜欢这类的恩情,欠人恩情一定要偿还,不偿还的话义理不通,义理不通会受人耻笑,影响个人的名誉,而日本人是有“洁癖”的,尤其在个人名誉上,所以受人恩情影响甚大,能躲就躲。如果你主动要施恩于人,还会让日本人不高兴。日本人的自杀也与 “义理”相关,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如果被侮辱而不去报复,会被认为不合义理,会被人耻笑,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被侮辱后报复的例子,而且是不择手段,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来看,报复的手段不重要,没有光明正大或卑鄙无耻的区别,但要是不报复就是不合义理,就是不行的,同时在历史上,自杀的故事也很多,大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使之符合义理有关,就像中国一切忠臣在朝堂之上撞头以示抵抗一样。所以很多日本人在失败或者被侮辱后,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会将这种报复对外,而是转向对内,用自杀来证明自己的名誉,也要侮辱者处于不合义理的境地而难堪和尴尬,自杀的行为就像我们所知道的还会受到尊敬,因为他为了义理不得不这样做。
日本在等级观念,忠孝观念,羞耻观念等的统治下,对为人处世谨小慎微,严格遵守其所在社会位置所需要完成的义务和相应的义理,但在其他享乐方面又解释为“人之常情”,至少不耽于享乐,能够在义务和义理范围内及时取舍,就不会去限制。比如身体的享乐,之前听说家里的男子去找歌姬,妻子会为送来的账单付款原来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妻子与丈夫之间是有义务关系的,是有精神层面的约束的,而找歌妓等行为只是身体的享乐行为,又比如饮酒,日本社会没有禁止过饮酒,而西方社会在一段时期内都出台过限酒令,因为饮酒会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而在日本,由于有义务和义理的限制,即便是酗酒也不会形成社会问题,所以未加以限制。当然最重要的享乐行为是泡澡,按照家庭的等级挨个的泡热水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行为,能让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这些身体的享乐行为都得到了日本整个社会的认可,而精神层面的约束同样是要严肃严格的去遵守的,这也是在我看来日本有些矛盾的地方,但却也解释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现象。
日本对佛教的观念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同于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和修行方式,日本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不相信所谓的轮回和地狱,他们认为无论哪种宗教,尤其是针对佛教的禅宗,修行的最重目的是我们所说的一种“圆融”状态,进入这一状态后人可以摆脱旁观的姿态,忽略环境的影响力,而更加专心一致,从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不管那些阶层或者说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类似的修行,来让自己更加专心,在各种义务和义理中,在各种阶层中,能更好的把握边界,以让自己的行为更妥当更贴切,让自己在从事某项工作中更投入,发挥的更好。这种观念与我们的宗教观念有非常大的出入,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进入涅盘不再轮回,这是典型的宗教目的,而日本对佛教的理解却深受他们务实的观念影响,觉得终极目标是实现世俗生活当中的价值,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理解,所以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们的佛教徒可以娶妻生子,甚至为什么很多武士或者围棋的选手都要修行佛教。
日本人从小至大的教育模式与西方模式刚好相反,西方模式好像一个大写的U字母,童年和老年自由度比较低,而在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却不受约束,而日本恰恰就是一个倒过来写的U字母,童年和老年自由度非常高,甚至可以直接用暴力进行攻击和发泄,但成年后却不同,在上学后就开始逐渐接受社会化的培养,约束与日俱增,在整个壮年时期达到顶峰,开始受到忠孝义理等限制,当然也在性,饮酒等方面保留了一部分的自由,但整体来讲社会化所给予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在老年后却又回到了童年时的状态,开始不必顾及耻文化的限制,又得到绝对的自由。从日本童年的一些教育方式上来看,与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又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孩子调皮就说不要他了,让别人带走,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说那东西很脏,或者有吓人的东西会咬他们等等。这些教育方式其实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一定的阴影,长大后在遇到挫折困苦更容易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更希望在约束性比较强的成年生活里也给自己创造一些小自由,同时在听到恐吓或者侮辱等情况下更容易表现的敏感和激烈。
这本书已经结束了,战败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再次快速崛起,这是由本国的国民性所决定的,他们通过军国主义的帝国道路想获得世界的关注,得到社会的任何并获得相应的地位,但他们失败了,于是他们像强者低头,承认错误,开始用和平发展的方式进行战后重建,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的任可。虽然在我们眼里认为挑起战争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甚至被侮辱,但日本人虽然承认错误,但并不接受侮辱,他们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既然这种方式不对,那么换一种对的方式就可以了,没必要大惊小怪。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执行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在共同认可的正确的道路上奋发努力,绝无怨言,这是很可怕的国民战斗力,当然这也源于他们根本的国民性。
至上是为忠,父母直系血缘是为孝,为人处世靠义理,等级观念深入人心,是非观念与我们也不同,这些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7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会硬性要求他们面对整一个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触到的最亲密的亲人之间。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维系功能,应运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础上,以神社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划分的族群。共同居住在这片区域的人们,或许血缘不同,但他们由于信奉同一个神明,因此都是这位神明大人的子孙。
虽然日本的社会等级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横向与纵向流动相对自由,因此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高,经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来。而在日后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养育,便是一轮新的固化教导。不同的等级辈分,要以不同的礼仪以区别对待。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被从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与刀》中,这也是接下来要论述的义理、人情等一切行为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论,日本的等级制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为例,集团内部的等级,通常也是森严的等级产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与“论资排辈”等。其中终身雇佣,为公司的绝大部分雇员,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看,也维持了企业内部等级结构的相对稳定,极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年功序列这种工资制度,则将员工的在职年龄与所获报酬直接挂钩,这一方面鼓励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平衡了相同年龄等级的员工之间的横向工薪差距。至于“论资排辈”,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等级链条,则有利于技能的师徒传承。
当然,这样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弊病。终身雇佣制捆绑了员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则将年龄作为衡量工资增加的标准,这忽略了职工的生产技能与业绩等必要的考核项目,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力。论资排辈同理。
以小见大,日本社会同样因为等级制度,产生了不少的不利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由于阶级固化,社会压力增大,日本社会愈发朝“低欲望社会”发展,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这已经愈发成为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日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可能还要经过有识之士们的一番努力。
总而言之,日本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强国,以等级制度为首的文化助力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将彼之“菊”,搬回到来,充分生存后,锻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论这刀的好坏,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们自然冷暖自知。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过一本文学作品,窥探到了他们的片像,但这刀确实他们高速发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后作为结尾,我斗胆改一改本居宣长的一首诗: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菊与刀》。虽然直白得缺少些许美感,却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菊与刀读书笔记 篇8
文化,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类似无形生态圈的东西。
一片土地用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出属于自己的一方生灵来建
立起生态的平衡,同时也在寄居于此的人类之中孕育出一种专属的文化生态——地形上的特点决定了最初的经济形态,而由此诞生出了相匹配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国民性和社会共同道德,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互相发酵形成了最后稳定的文化血脉。
所以现在谈到的“文化侵略”话题,往往是从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打破开始,最后导致了“外来物种入侵”一般的文化后果。日本,无疑是近代历史上被文化入侵得极其剧烈,却和外来物种融合得恰好的案例之一,这个国家屡屡受害,却又屡屡崛起,令人肃然而敬。
书写于1944年,我拿到的译本在译者序言中开篇就引述了金克木先生对《菊与刀》成书背景的讨论。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在日本即将战败的前夕接到美国的要求,为了制定对日本战策而展开对日本这个令人困惑的民族的研究。在此之前,全世界的比较文化研究都还不成气候,这本书对日本战败后反应的准确推测算是彻底打开了局面。
实际上观察现代的日本,虽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很多国民性是并没有变化的。从日本动漫中的精神力量,到日企里顽固的等级和秩序,都能发现这个国家其实从骨子里没有变过。他们只是接纳了新生的事物,然后改造了它,比如新的政体之下,政客们用引咎辞职来替代剖腹,成为他们在面对自身名分遭遇污名之后的洗刷之举。
就像《菊与刀》里作者在序言中说到的:“如果人们还在战战兢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上唯一的解决方法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文化不像经济、政治制度或者军事实力,也许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明显分别,也没有绝对的信仰,它只是在不断演变和适应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菊与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菊与刀》读书笔记05-15
菊与刀读书笔记06-03
读书笔记:菊与刀06-21
名著《菊与刀》读书笔记06-03
《菊与刀》读书笔记句子摘抄05-15
菊与刀经典语录02-07
刀与菊读后感精选201701-04
2015《菊与刀》读后感01-24
鲁斯《菊与刀》读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