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导语: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1
郑永流先生曾经在一个 关于法学方法论的 学术访谈中提到,梁慧星先生是197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较早从事 民法解释学-(或称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的学者。
我这周才真正开始阅读 《裁判的方法》,正如作者自序中写到,此书为在研究生课堂和各种法官培训班的讲稿整理而成。“考虑到中国内地法官队伍的实际,只讲原书—民法解释学--- 第三部分,以‘民法解释学的方法’为题”。尽量回避理论性论述,采用浅显平易的口头语,着重以实际的判决例或解释例演示各种方法的运用。
此书共有五讲, 第一讲“民法解释学概述”,其实已经囊括本书第二至第四讲的内容。第二至第四讲可以视为通过诸多案例的分析具体展开 解释方法的运用。
以下篇幅,我大致讲述一下第一讲内容,然后谈谈我对最后一讲---第五讲“利益权衡”的概括。这样基本就把此书梳理了一下。具体的内容,还是看看梁先生的 诸多案例分析才好,这些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一讲的开头第一节,大略介绍“什么是民法解释学”,介绍了很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其实,从罗马法一直到19世纪,民法解释学这个概念 和民法学这个概念是完全相等的。”直到二战以后,法律解释的方法问题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民法学里面分离出来,成为单独学科,在德国、我国台湾地区,这个学科称为“法学方法论”,在日本,仍旧叫做“民法解释学”。
此次阅读,我对于“学法律必先学民法,学习民法必先学罗马法”这句谚语有了更新的认识,首先,私法有关的概念框架、逻辑体系当然是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古罗马时代以来, 民法 与解释方法 其实是合在一起的'。这种解释方法 其实是 各个部门法 通用的技艺。苏力先生曾经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写过一篇文章,谈论大学法学教育,建议先开设民法、刑法类课程,因为这些学科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些生活经验可以对照运用,然后再开设法理学,才不会出现概念过于抽象导致的学习困难。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提出批评大学法学教育过分注重跟潮流,出台一部部门法,很多法学院就开设相关的课程,他认为长此以往,不但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资源也存在巨大浪费。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法律解释方法,出台新法律,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我当时不太留意,直到后来与 李老师谈天说起那句谚语,问她本科学习罗马法,是否学习过拉丁文。她说,学习罗马法,只是学习一些法学方法呀。
好长时间,太多人谈论 在大学, 要学习所谓方法论,但是方法论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道不出一二三,我就 反感这样的说辞,认为太空洞,没有再去深究。其实呢,法学方法论,民法解释学,这些相关的著作,既存在 技术化的训练,也是一种微观的法理学视角。它们并不空洞,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案例的解析。不管是 司法考试第四卷,还是律师审查合同书,或者法庭上讨论问题集中到某个焦点,都会涉及到 民法解释学的运用。
司法考试培训辅导教材中,各大部门法,都有一些章节,语焉未详地谈论 这些法学解释方法的排列顺序---- 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论理解释中又有 体系解释、立法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解释这7种分类和依次排序。但是勉强做过概念解释后,就匆匆讲述其他知识点。
第二节“法官裁判的逻辑”,简言之,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民法解释学的核心恰恰就在于如何 “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节“法官如何认定事实”,其实并不直接和 民法解释学相关,梁先生还是花费了36页的篇幅做了简要介绍,毕竟是为法官培训讲课,尽力培养一些语境,不要太抽象。 按照逻辑顺序 一一介绍证据的形式、取得方式合法—内容的合法,证据的证明能力(资格),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的推定,法官的自由心证。
其实这一节涉及的内容,也独立为“证据法学”的学科,我们专业是作为必修课,当时刘老师讲课,何家弘编写的教材,所以这一节,我最熟悉。
第四节“法官如何处理法律问题”是全书的核心,第二讲到第四讲的轮廓在这里就展开了。
法官如何处理法律问题?
(一)找法。
(二)找法,涉及3种结果。
1、找到合适的法条。
2、没有法条,存在法律漏洞。
3、有法条,但是属于或者包括不确定概念,有待进行价值补充。
这3种结果对应三种解决办法,对应的分别是第二讲到第四讲的标题“法律解释方法”、“ 法律漏洞补充方法”、 “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他们统称为“广义的法律解释”。而第一种结果对应的法律解释方法叫做“狭义的法律解释”。
第五节,法律解释的意义。
作者分为 2部分来谈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和法律解释的可能性。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其一是法律的本性,语言文字存在多义性和模糊性,所以有待解释;其二,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总是会出现新型纠纷等待法官去裁判,事到临头,出于责任感,又不能不审理。
在这里插一句,我国一些法官为了稳妥起见,干脆就不受理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纠纷,国际经验是将这类法官行为当做渎职罪处理的。一些法官可能存在意识形态的顾虑,认为这属于 “法官造法”。梁先生分别在本书第56页、59页、60页来打消这样的疑虑。
首先,即使三权分立国家,立法与司法分工严格明确,都不顾忌法官造法,我们作为议行合一的制度,为何要顾忌?
其次,民事案件涉及私权纠纷,出现纠纷,缺乏明文规定,法官依据 法学方法论,及时进行解决,促进矛盾化解,有利社会和谐。这样的判决,并不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具备普遍适用性,仅仅对于这个个案发生法律效力。并不是刑法,涉及到 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或者生命等 重大法意;民间私法纠纷的解决也不会涉及对 国家政体、宏观经济的破坏,毕竟法学方法论的解释方法中,有合宪性解释 等方法的约束。
最后,他提到 在缺乏民法明文规定 的情况下,法官创设 规则如何定性,首先,这肯定不是“法官造法”,而是“造法的尝试”。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上面会公布这些 创造出来的新规则,这些公报上的规则只具有参考作用。其余法院审判类似案件的时候,如果要做出不同类判决,必须做出合理解释,给不出解释,上级法院可以对这个不同类判决宣布作废。在一定时间的实践过后,最高院相关部门会搜集相关判例进一步研究。有些公报上的判例可能从此作废,然后改判。但是有些也会最终成为正式立法或者准立法的司法解释。
所以,遭遇到民事案件无法可依的时候,相关立法部门反而是 再等等看,看下面的法院如何实践,产生哪些案例可以作为参考,然后逐步进行立法、完善。所以,法官创设规则并不是直接造法,中间经历过一些环节的检验和纠正。
梁先生是大力提倡 法官在民事案件无法可依的时候,动用法学方法论、个人智慧和经验来进行审判,这样的活动最终倘若能够正式立法,也是法官本人的荣耀。
第六节 法律解释的分类
法律解释这个概念,其实国内外学者还有一些争议。最大范围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裁判解释、和学说解释。
这四大类区分,是在以下方面存在着区别:解释者、解释依据、针对性(普遍性)和解释的效力 。
而此书要讲述的重点在于3裁判解释和4学说解释。上面罗列的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是进一步的分类。
第二讲到第四讲具体结合案例谈论 这些解释方法以及罗列的其他解释方法。
最后一讲,“利益衡量”,则讲到,很多时候,会产生 法律与 情理之间的冲突,法律的形式理性和实质价值之间的权衡问题。作者认为利益衡量的操作规则,可以概括为:实质判断加上法律根据。在作出实质判断哪一方应该受到保护之后,寻找法律依据,如果找到了,就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判决。如果作出了实质判断后,就是找不到法律根据,亦即此实质判断难以做到合法化,这种情形,应当检讨实质判断是否正确。应重新进行实质判断。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2
在读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之前,对于法律解释尤其是裁判中的法律解释认识不足,虽然在审理案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法律解释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心存糊涂概念、思路并不清晰。读完此书之后,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对于法律解释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法律不经解释即无法适用。法律规范是“死”的,法律解释是“活”的。法律规定是抽象划一的,案件事实则千差万别,如何在各个个案中实现正义,需要法官在创造性地解释法律;社会是变动不局的,法律是相对稳定的,如何使法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法官在法律解释中填补价值,弥补漏洞。所以,正如梁先生所讲:“法律问题说穿了是一个解释问题”。法律摆在那里,谁都可以解释,看谁得解释正确、高明。法官裁判案件,判决中适用法律的正确或者不正确,实际上最终体现为对法律的解释正确或者不正确。法律之所以需要解释是由法律的本性(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其次,法律解释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没有万能的,各有其优势与缺陷。梁先生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有四个类型十种方法。先说文义解释,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一个法官,裁判任何一个案件,都必须要用到的。民法解释学上有一条规则,解释法律必须由文义解释入手,应当尊重法律条文的文义。但是,由于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文义解释可能产生两种以上的解释结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其它解释方法了。体系解释就是首选了。因为法律条文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存在于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完整法律体系中,通过考虑法律条文在法律上的位置以及前后的逻辑关系,确定含义就不会犯断章取义的毛病。通过这一方法,很多情况下可以把不合适的文义解释排除掉。但体系解释也有其不能克服的缺陷,就是法律体系由于人为立法失误或者考虑了其它因素,在某些时候也会产生逻辑混乱。这个时候体系解释就失灵了。我们还可以选择的是立法解释,立法解释秉承立法者的原意或者追溯立法渊源,体现立法本意,不失为很好的解释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立法解释也有局限性。那就是,立法年代久远,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恪守立法原意,就显得僵化了。此时,值得参考的还有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与合宪性解释。这些解释方法包含了更多的创造性,我认为,不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立法解释稳妥,只能作为次第二层次的选择。当第二层次的选择还不能解决问题,只好求助于最后的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了。毕竟,法律最终的目的在于平息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比较法解释在于参考其它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社会学解释在于在本社会内寻找最妥当的解决问题方法。以上是我对这十类方法大致的理解,当然在实践中寻找解释方法也一定要依序进行(先进行文义解释除外)。
最后,考虑一下价值衡量与法律解释的关系。裁判是一种平衡,即在互相冲突的法律价值乃至其它社会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得出结论。法律解释绝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而且还涉及价值问题。而且,价值衡量在法律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法律解释的灵魂。价值衡量在引导着法律解释,当一种解释方法不符合法官价值衡量的结果时,就会被另一种方法所取代。当然,这个说法有些敏感。毕竟,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相对性和不可捉摸性。这也无可奈何,因为法官是人。在这一点上,只能努力培养法官适度保守、顾全大局的价值取向。那么,法官应如何权衡利益冲突?卡多佐的回答是:“如果你们要问,法官将何以得知什么时候一种利益已超过了另一种利益,我只能回答,他必须像立法者那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简言之,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事实上,这就是立法者的工作和法官的工作相接的触点。方法的选择、价值的评估,最终都必须以类似的、用以支持不同方法和价值的考虑因素作为指南。实际上,每个法官都在他的能力限度内进行立法。”这恐怕也就是,梁先生所说的,立法尝试。而立法尝试的灵魂就是价值衡量。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 3
读罢一回梁慧星老师所写的《裁判的方法》,从不知道何为民法解释学,到现在对民法解释学理论情有独钟,也加深了我对民事诉讼法学习的兴趣。说到此书,不得不提及的是梁老师致力于中国建设以及完善法治之路的拳拳之心,日月可昭,让我们这些晚辈很是敬佩,这本书是梁老师写给中国所有法官的,告之以先进的理论与独有的审判艺术,以充分的理性思维,按照裁判独有的逻辑公式进行审判,此书独具特色,百读不厌。
自学习民事诉讼法以来,一直觉得很多程序、细节让人难以把握,加上阅读此书,体会到法官审判工作的复杂,想起在法庭上,法官的一锤定音,一判影响他人人生后来的道路,当然,不及刑事诉讼这可带来关于生命、权利义务的剥夺的后果,然而也顿生法官审判之不易的感觉。法官的审判是以经验进行堆砌,因此对于一个新晋法官而言,《裁判的方法》一书是审判时候一切不解抑或烦恼的答案,梁老师会以此文字形式给你答疑解惑。
读完全书,我深刻理解了《裁判的方法》一书本身所阐释的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法官如何判断证据,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梁慧星教授总结说:“一个判决是否正确、妥当,就看它是否符合这个裁判逻辑公式”,这个裁判逻辑公式就是指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法律法规为大前提(T→R),案件事实为小前提(S=T),裁判为结论(S→R)。简言之,大前提既定法律规则是对典型行为典型关系的处理,小前提个案事实是对争讼案件中的行为与关系的确认,裁判结论即法院裁判,则是对涉案当事人关系和行为的评价,以及对涉案当事人权益的处置。由此可见,虽然法律规则是法官裁判的潜在标准,但是,具体的个案事实才是案件处理的真正基础,法官的具体审判工作也是从案件事实的认定开始的,然后才返身去寻找法律规则(S→T→R)。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再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案例分析以及各类案件的审判,我感觉对于审判思路的基本脉络有了整体性的认知,真正明白了所谓法官审判就是“审查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
在本书中,梁慧星老师对于法官的审判艺术研究的极为透彻。他在阐述法官如何判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方面并没有用特别多的篇幅,反而着重强调了不同种类的`证据的证明力。鉴于学生在阅读一些民事案例时也,对证据种类产生过一些疑问,所以仔细阅读了这部分内容,但是我发现梁老师对于侦查机关所作的侦查笔录,以及法院所作的审判笔录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应该算作何种证据也没有充分阐述。依照现有法律规定,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其中属于笔录性质的仅有勘验笔录一种。而目前民事审判中经常所用的侦查机关所作的侦查笔录以及法院所作的审判笔录,并没有明确归属于法定的证据种类,在使用中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个人认为,这两种笔录虽然是侦查机关或审判机关所制作的笔录,但是其内容上仍是证人或当事人就其所知道的事实的陈述,所以法院或侦查机关所作对于非本案当事人所作的审判笔录或侦查笔录,应当认定为证人证言的书面陈述表示。法院或侦查机关所作对于本案当事人所作的审判笔录或侦查笔录应当认定为书证,而且这些书证形成于当事人实施民事行为之后。因此,学生认为法院必须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质证,特别是对于此种证人证言应当依法要求证人出庭质证。
然而如今,中国的法官们以其扎实的事实认定和极具人情味的劝戒调解,将大量纠纷解决在基层,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依据地方性知识和朴素的道德正义观念对具体个案所作出的正确的实质判断,随后引据的法律条款只是让这种判断获得了国家权力的威严,仔细阅读基层法院的大量裁判文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一点。这种方法可能是他们回避专业知识结构缺陷的策略性选择,但另一方面,我国历来讲究天理人情,普通百姓的正义观念是直观朴素的,因此,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裁判的确应当符合生活常理,否则,它们必将遭受民众的强烈质疑和挑战,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城乡差异论争便是例证。在寻找法律依据之前的实质判断,可以使案件的处理合乎情理在先,法律规则的选择适用又使裁判结果合乎法理在后,这样,争讼的处理结果自然更容易为当事人接受。因此,这种先行的实质判断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事实上,法律制度发达的英美国家中,陪审团的有罪无罪判断就是在职业法官适用法律之前的实质判断。
《裁判的方法》整本书都是以法官如何审判为核心进行,不仅讲到了如何认定事实,更花了很大篇幅分析作为一个法官每天都在做的工作。看了这本书,学生初步掌握了民法解释学,且我尤其喜欢这本书的第二讲,这一部分语言通俗又严谨,把一般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解释方法都写清楚了。学生通过对法律条文、立法文献及其附随情况的精准解释的阅读理解,都能够窥见不少法律规范的法律意旨。我理解梁老师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人民法官对个案的解释应采取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扩充与限缩解释、系统解释、当然解释等方法,而且应严格掌握解释方法的使用,首先采用文义解释,其它解释方法应该为辅助方法。在此,我着重看了对“当然解释”的阐述。据梁老师的阐述,“当然解释”的法理根据是所谓“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这种解释方法似乎与《唐律》中所规定的“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在举轻以明重”很相似,但是我疑惑的是当然解释这一解释方法中对于“轻”与“重”两个事实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解释者在运用此种方法的时候对于孰轻孰重的判断是否体现了解释者内心的利益衡量,这里更多的是凭借解释者毫无杂念的理性分析,抑或是对于良心还是利欲的驱使。
通读此书后,我觉得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审判的方法是什么,怎么去进行审判。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或许仅限于这一学期,然而各种民法分则的适用也离不开民事诉讼,每个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走过法院这一程序,法官所审所判即让我们看到《裁判的方法》在真正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但愿中国的法官们都以良心进行审判,以专业冷静的头脑敲下法庭那神圣的锤子,切莫作出违背社会道德良心的判决。
【裁判的方法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07-28
麦肯锡方法读书笔记12-05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06-17
篮球裁判实习心得02-16
裁判工作总结03-23
致裁判广播稿12-02
裁判员广播稿05-13
裁判员代表宣誓词07-27
裁判员代表宣誓词06-15
裁判实习的心得体会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