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13 19:01:5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人不应该期望生活能带给我们什么,而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弗兰克尔

  原文:在精神病学里,有一种状态叫做“缓刑错觉”。死刑犯在处决以前,幻想自己会在最后一分钟获得缓刑。

  笔记:不到黄河(乌江)心不死。

  为何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不妨想想另一个问题:为何人要去买彩票?其实中奖的概率很低,但总还是有可能,有可能就代表有希望,有希望就不会完全放弃,就像公司年会抽奖,一定要等到最后一个奖抽完,才会唏嘘地离开。这可能是一种本能,一种在逆境下帮助人度过难关的本能。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原文:即使在奥斯维辛,冷静的好奇心仍然凌驾一切,使得理智能超越周遭的环境,进而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周遭。

  笔记:可能当无法逃避的东西出现时,我们还是会选择面对,甚至还挺勇敢。看来,人的潜能的极限难以判断,勇气则可能是被逼迫出来的。

  原文:陀斯妥耶夫斯基曾断言;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笔记:1.如前面说的,人的潜能与勇气被逼迫出来是很有可能的;

  2.要努力选择好的环境,因为差的环境,时间长了,你终将会适应。

  原文:尽管(也许正因为)放弃了一切希望,我们仍(才)神往于睽隔已久的大自然美景,并为之心醉情痴。

  笔记:这或许就是失去的才知道珍惜吧。

  为什么?失去了,才明白其价值。

  有些东西,失去的概率微乎其微,我们早已习惯其存在,所以不担心其会失去。但真的失去时,往往影响很大,痛苦不已。比如健康,比如亲情。所以,珍惜自己拥有的,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觉悟。

  原文:为求自保,幽默感是另一项精神武器。

  笔记:幽默感影响情绪,情绪影响状态。这足以说明情绪的重要性。日常中,如何保持好的情绪,则是值得探究的领域。

  原文:然而所谓的幸运,毕竟是相对的;幸运的尺度,因而可一再延伸。

  笔记:太多的东西都是如此。

  幸福、痛苦、富裕、贫穷、高大、矮小、强壮、瘦弱……都是相比而言才有其绝对意义。只有真正明确尺度的东西,才能够用尺度衡量。

  而生活中太多的概念,是其实并无太多尺度,往往是在一个局部中进行比较,人们往往乐此不疲,又显现出人的局限了。

  做到极致,何其艰难。痛苦至极,也是一样。我们或许经历痛苦,但世界上往往不乏更为痛苦之人。与之相比,或许我们还是幸福的。所以,逢当痛苦,不妨放宽眼界,细细体味一番。

  原文:集中营中的生活经验,显示出人的确有选择的余地。有太多太多的实例(多具有英雄式的特质)足以证实;冷漠的态度是可以克服的,躁怒的情绪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

  笔记:在很多地方看到类似的观点:不论身处何地,都有选择的自由。

  量子物理表明,上帝是掷骰子的。所以,或许用物理能够发现我们未来的多种可能,并表明各种可能按照不同的概率会有不同的分布。但这不恰恰符合我们的生活与成长吗?我们面临多种可能的未来,但我们的选择与实践,使得我们实现了其中一种。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什么样的自我。

  原文:心境(包括有无勇气与希望)的良窳,与身体的免疫能力息息相关。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会了解人如果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很可能因而致死。

  笔记:其中原理不了解,但这个道理从很多地方得以窥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医生会告诫病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所以,我们也应想办法保持良好的心境与状态。如何才能保持呢?这才是重点。我觉得,积极的暗示,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目标计划并积极行动,都能有效提升这一状态。

  原文:尼采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笔记:不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往往浑浑噩噩,甚至走上绝路。

  新闻中能过看到一些中了彩票的普通人,在彻底的狂欢之后,选择了自杀。为什么?我想,是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

  为什么找不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层次,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经验完全配不上如此多的财富。除了挥霍再也不知还有什么追求,一切在遍历了一遍之后逐渐变得索然无味。原本被动求生存的状态尚且能够勉强自己前进,而一旦得到巨大的财富,发现以前梦寐以求的东西变得轻而易举,逐渐地就迷茫在了人生的意义里。

  跳出自身,跳出地球,看看整个宇宙。诚然,人生无太多意义。但回到自身,回到这一弱小的身躯与极低的能量体,人生的很多事都充满意义。

  世界丰富,变化万千,我们有太多东西没有体验过,有太多东西可以去尝试,所以,从这个角度,人生永无止境。

  而想通了为何而活的人,则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前行的路上,艰难险阻固然可怕,但前进的动力却更加强劲。比如高三是黑暗的日子,比如创业前期是艰难的日子,但是回头想想,却又是一段津津乐道的经历。身在其中时,痛并快乐着。携着理想,破浪前行。

  原文:行动的影响,向来比言辞还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笔记:行动的重要性又体现出来。

  言传身教;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talks;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文:到这儿,我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形坚强。"

  笔记:这句话应该只适用于个体。

  个体的经验可以积累,相比而言,集体的经验则不那么容易积累,尤其是个体会更新迭代带来的影响。

  个体经历了一些事,变得更加睿智。个体的后代呢?则很可能还要重蹈覆辙。这很难避免。正如科技正一日千里,但我们的智慧是否比我们的祖先先进?或者说先进了多少?则是值得探讨的。

  对个体来说,磨难过后,了解了磨难,下一次再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则能处理得更好。这很容易理解。

  原文:"尔之经历,无人能夺。"

  笔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也许我们有一些东西可以被取走,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心灵的自由则是永存的。

  对了,除非有这样的技术能将我们的这些取走并控制。但那时,所谓的“我”已不存在了,当我存在时,我的最后的领地,终究还是自己的。

  世间万物,皆是独特。我们的经历,也是之一。也许一切都被剥夺,但这也是我们独特的经历,我们的独特将会永存。

  原文:由此可知,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种人:正人君子与卑鄙小人。两种人处处都有,散见于社会的各阶层。任一阶层任一团体的人,都不会是清一色君子或清一色小人。所以,即使是挺进队警卫,偶尔也会有一、两个正人君子。

  笔记:世界上应该不止这两种人,正人君子与卑鄙小人之间应该还有其他层次的人,一个人甚至可能共存这两种特质。

  之所以任一阶层、任一团体都不同比例地存在这些人,则是因为一个阶层或团体,其划分的依据并非道德。比如从事技术的,主要考虑的是技术能力;从事管理的,主要考虑的是管理能力。而道德,由于其成分复杂,本身就难以量化,只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每个人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而且道德在不同情况下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评价。

  总而言之,道德不是划分不同阶层的依据,道德本身复杂难以量化、评价,道德又不停变化,不同时间、地域、情况下的道德又不尽相同,道德的表现可能又需要苛刻的条件……

  种种因素,道德毕竟复杂,不同团体在很大概率上还是存在不同道德水平的人。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

  原文:潜水员一旦突然离开海底,巨大的水压顿告消失,他的身体健康势必受到威胁。同样地,一个人一旦突然解除其精神压力,精神健康也一定会面临考验。

  笔记:相似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积土成山。

  慢慢来,比较快。

  欲速则不达。

  原文:我仍然记得有个难友卷起袖子,指着我的鼻子大叫:"等我回家以后,这只手要是没沾满血腥,我一定把它剁掉!"在此我必须声明,说这话的人并不是个坏家伙。他在集中营里和出营以后,一直是我最好的伙伴。

  笔记: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要努力让自己进入更好的环境中。

  原文:同样地,终有一天,一切集中营的经验在他看来,也将不过如一场噩梦。

  笔记:想起几个类似的:

  人生如梦。

  没有过不去的坎。

  那这对我们有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有的。身在困苦中时,自然很痛苦。但要知道一切终究会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解决问题,迎接痛苦。人生如梦,尽量做个好梦。

  原文:人要寻求意义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而非因"本能驱策力"(instinctual drives)而造成的"续发性的合理化作用"。这个意义是唯一的、独特的,唯有人能够且必须予以实践;也唯有当它获致实践才能够满足人求意义的意志。

  笔记:本能指的应该是身体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类似。而寻求意义也则是人思想的本能。

  原文:"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原文:现在我们可以领悟叔本华所说的,"人类注定永远在两极之间游移:不是灾难疾病,就是无聊厌烦。"

  原文: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Responsibleness)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笔记:之前看过一个说法:我们每天面临各种情况,于是做出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就构成了我们的样子。

  其实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可以更深入一步:我们的选择产生相应的结果,也即产生相应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就构成了我们的样子。

  生命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只能向后看,只有做过的事才产生了相应的意义。而我们能决定的意义,则只有此时此刻。每一个此时此刻就构成了过去、现在与将来,就构成了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做了什么,就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究竟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究竟什么事才更有意义?

  首先,要明确意义的概念。探讨人生意义时,可以理解为在探讨人生的价值与作用。那么,显而易见,人生充满意义。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会产生相应的意义。我们喜怒哀乐,我们为别人带去喜怒哀乐,我们沉思,我们运动,我们建设,我们破坏……这一切都会产生相应的意义,都会为这个世界(自己或他人或物体或其他)带来一些改变。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世界,都在产生意义。所以,我们做的任何事都有意义。

  那么,什么事更有意义?这个则是相对而言。对自己有意义的,对别人不一定有意义;反之亦然。

  所以,作为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意义一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

  那什么事更有意义?这个问题只有自己能够回答。与自己的内心沟通,终会找到更有意义的事。然后去做,使之成为真正的意义。

  原文:这种强调“能够负责”的特色,就显示在意义治疗法的一句金玉良言中:“假设你已经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设你第一次作错了,而现在还可能作错一样。”

  原文: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我这样说,是希望强调: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

  原文: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拚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原文:到此,我们已经指出了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按照意义治疗学,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意义:(1)创造、工作。(2)体验价值。(3)受苦。第一种,显然是功绩或成就之路。第二与第三种途径,则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第二种途径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原文:意义治疗学并没有将爱情解释作性冲动及性本能的升华的"次级现象"(由原始现象所产生之结果)。爱与性一样是属于原始现象。正常言之,性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性是无罪的,甚至是神圣的--当它作为传达爱的媒介时。如果只将爱情作为性的副作用,那么我们不会了解它便是两心永相契的体验,也是表达此体验的一种方式。

  笔记:以前总认为爱情是因为性或者繁衍的本能产生,爱情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所以爱情往往短暂。

  但从《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其他地方看来的东西以及自己的体验来看,爱情远不止于性,爱情包括性。

  目前只能理解到这,更多的还需要去经历。

  原文: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义的牺牲便是。

  笔记:知道为何而活的人,能够承受一切痛苦。

  原本痛苦毫无根据,让人受尽折磨。而明白其意义之后,痛苦就变得充满意义,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样的,在知道做一件事的意义之后,会更有动力。在知道人生意义之后,活得也会更加洒脱。人毕竟是要探究意义的。

  原文: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种无可避免的、不能逃脱的情境,当他必须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比如罹患了绝症或开刀也无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这时,最重要的便是:他对苦难采取了什么态度?他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他的痛苦?

  原文:意义治疗学的基本信条之一即是:人主要的关心并不在于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受苦,只要他确定自己的苦难具有意义即可。

  笔记:快乐、痛苦或许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苦中作乐,痛并快乐着等。痛苦当中是否包含着快乐呢?快乐中是否又有痛苦?或许都是有的。

  做一件快乐的事,放纵地做,也容易陷入空虚与痛苦。比如玩游戏,如果一直放纵自己,不分白天黑夜地玩,往往没有那么快乐,反而会觉得乏味。

  痛苦也不一定只是纯粹的痛苦。成功的人往往喜欢回忆他们最艰苦的岁月,在痛苦中往往也能获得快乐。

  而最重要的,应该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求意义的意志,是可以比人的动物本能更为强大有力的。快乐、痛苦,更多地来源于人的本能以及本能衍生出的东西,而求意义的意志,则属于更高、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意义非凡,即使十分痛苦,我们往往也能坚持下来。比如历代舍身取义之人,即是如此。

  生命的意义,让人能超脱于世俗的痛苦与快乐,转而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命。或许有痛苦,或许有快乐,但更重要的,是有意义。

  原文:"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们四周的死亡,有意义吗?如果没有,那么人的生命终究毫无意义。如果生命的意义只依赖一些偶发事件--可以脱逃或不能脱逃的偶发事件--那么人生终究不值得一活。"

  笔记:首先,意义应该是一个褒义词。

  生活中,我们对一件事的评价若是有意义,往往是在给予积极的评价。

  其次,一件事有无意义,是需要人去判断的。意义,是人类世界中的概念,动物或其他世界有没有,不能否定,但我们也极难探究。

  再次,意义有无是人通过对比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的。对个人,有意义的就是指符合其价值观的,意义重大的就是其价值观认为意义重大的。社会也有普适性的价值观,那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符合其价值观的,自是有意义,否则自是无意义。

  所以,一件事有无意义,是需要人去对比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去判断的。那么,痛苦有无意义?就拿价值观去对比。

  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这便是说死也有其意义。也即是说,一件看起来极无意义的事,也可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所以,一件事本身或许无意义,只是当我们将这件事纳入自己的.视野时,其就必然有了相应的评价。

  那么,人生有无意义?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的问题了。我们努力去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努力去做自己认为意义重大的事,当然充满了意义。

  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是态度或角度的问题。换一个态度或角度,一件事对我们而言可能变化极大。寻找人生的意义,其实也就是去寻找一个好的角度。

  价值观的概念好查,但普适性的价值观为何是这样的?人为何会形成道德?爱到底是什么?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

  问价值观对不对,其实本身是有一定矛盾的。这就相当于用一把相同的标尺去衡量它本身!除非不同的价值观,才会产生相应的对错之断。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要想生活地有意义,就要努力去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当一件事令人痛苦且难避免时,不妨去寻找其中的意义所在。

  至于价值观本身,暂时我还没有足够的水平去做探讨。

  突然发现之前写的有些错误。判断有无意义的是价值观,判断是否正确的则应该是逻辑。因为价值观也是可以改变的,价值观也有对错,而对错则是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去分析的出的。

  其实很多时候,价值观就是我们逻辑的基础。我们判断一件事的对错,是站在价值观的基础上,用逻辑的工具去辨别的。

  一件事本无对错,只是一个人,他以事实为初始条件,以价值观为其规则,以逻辑去推理分析,最后得出了正确或者是错误的答案。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又错了。

  价值观应该是人对于价值、意义、正误、重要性等方面的综合的看法,相当于是一些固有的公式。而逻辑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分析。这样,事实作为初始条件,以价值观为公式,用逻辑去分析,就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所以,判断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是逻辑帮助我们得出了结果。

  那么,我们的价值观对不对?这需要逻辑去判断,需要逻辑站在一定的基础上去判断,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以说人都是很局限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人又能突破一定的局限,因为我们有逻辑,更重要的,我们的价值观中也有牢固与肤浅之分,我们的价值观也不是不可攻破的,因为价值观太复杂,包容万物,并非其中每一个部分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判断。

  而价值观中最基础的部分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一定正确呢?我想这也要分开来看的。世界上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

  以我目前的视野,只能说去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而且,要注意不断地阅读、思考,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使其更加符合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人类价值观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与人的本性密不可分。所以,人必然是局限的,但相对的不局限,就能获得相对更丰富的意义。同时,价值观也在发展,所以不要问绝对的正确,正确这个概念也是视情况而定的。

  不断修正价值观,不断努力去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人生本已充满意义。

  原文:人通常只注意到"短暂性"所余下的残株败梗,却忽略了过往所带来的丰盈谷仓(于其间,他收藏了那曾属于他且永远属于他的言行、喜乐及痛苦)。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被毁灭,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被废除。存在过了就是一种最确实的存在。

  笔记:以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做过的,经历过的,现在的,将来的,都会逐渐成为过去。这是时间的流逝。

  但拉开时间轴来看,过去发生的已然确确实实地发生,是明确的存在。

  生命短暂,生命亦永恒。

  原文:基于上述两顶事实,即人所预期的害怕会变成真的,而人过分想要得到的却反而得不到,意义治疗就发展出一种称作"矛盾取向法"的技术(Paradoxicalintention)。此法是使畏惧症的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东西,甚至只一刹那时间也好。

  2016-03-12

  原文:我再重复一次:预期的焦虑要以矛盾取向法来克服;过分的意愿与过度的反应要以"减反应作用"来克服。然而最后,这些方法都只是方法;除非我们引导病人再度发现其生命的意义及天赋使命,否则仍不能彻底协助他。

  原文:首先,心理治疗学有一个危险,将人看成"不过尔尔"(nothingbutness),人只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及社会学的状态,或只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人就不成其为人,而成为机器人了。并且因为否认了人的自由,反而更助长了神经官能性的宿命论主义。

  原文:当然,人是"有限"的,因此他的自由也受到限制。但是人并非具有脱离情境的自由,而是面对各种情境时,他有采取立场的自由。而且,人终究要以同样方式来超越他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自我超越。

  原文:精神分析时常为人所诟病的即其所谓的"泛性主义"(pan-sexualism)。但我怀疑这样的谴责是否正当。因为我认为其更错误与更危险的是所谓的"泛决定论","泛决定论"忽略了人面对任何情境时有采取立场的能力。人并非完全被制约及被决定的,而是他自己要决定向情境屈服还是与之对抗?换言之,人最后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他总是要决定他的存在到底应成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变成什么?同样地,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有改变的自由,因此只有在有关整个群体的统计学研究之庞大架构中,我们才能预测一个人的将来,至于个体的人格(personality),仍然是不可预测的。任何预测的基础,皆是用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条件来表示。然而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却在于他具有超越上述条

  笔记:从现代科学来看,很多事都有特定规律,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预测其结果,所以,决定论才会如此地有市场。

  比如物理,爱因斯坦也是支持决定论的,当量子力学蓬勃发展,爱因斯坦也表示他相信上帝不会掷骰子。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概率问题,只是当样本量够大时,表现在宏观上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必须要明白,微观上,还是一个概率主管的世界。

  所以,人是否也是类似的。大量的群体表现出的行为或许有比较明确的规律,但到每一个个体,在很多时候是否能被一定的规律预测呢?我相信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又不尽然。

  人总能自我去选择一些东西,也能突然领悟到一些东西。一夜白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都说明人的难以预测性。性格决定命运,我想大部分情况是如此的。但就像科学规律一样,可能总有一个适用的范围。

  原文:你可以预测一部机器的运转或预测机器人的行动!更甚者,你甚且也可以预测一个人精神的机制或动力(mechanisms or dynamisms of the human psyche),但是,人比精神(psyche)还要复杂多了。

  原文:一个"人"并非许多事物中的一件事物,"事物"是互相牵连决定的,而"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要成为什么--在天赋资质与环境的限制之下--他就成为什么。举例来说,在集中营这个生活实验室与考验场中,我们发现并且见证有些难友的行径像个恶棍,有些却宛如圣人。人在他自身内有两种可能性,去实现哪一种是由他自己所抉择,而非视情境所定。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书笔记850字10-16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04-30

生命的意义08-2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9篇03-03

生命的意义作文03-03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12-07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03-23

思考生命的意义06-11

读《生命的意义》有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