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01 15:43:0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她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同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在在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一

  是在去丽江时候机厅里看到的这本书。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拾起来。候机时间尚有余,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地就伤感起来,意识到时眼泪已流了一脸。姐姐跟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妈妈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的,谁知道妈妈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地,无原则地爱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

  都说老人会返老还童,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丧失独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每看到她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看完才知道这是台湾方言发音,就是女儿的意思)吗”。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停地问,不停地问。啊,我想起爸爸走后,妈妈是怎样地急切地等待着每一个周末,等待着我们回去吃饭,让她看看我们,让我们看看她。每次总要做大桌菜,囊括每个她爱的人的喜好。有时有事不能去,妈妈就好失望地在电话那端“哦,那你们忙吧。”。。。。。。妈妈活着时都不曾好好留意妈妈的等待,现在想到泪流满面,现在想到肝肠寸断,现在想到一切都已成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走在山路上,听到风声,看到叶飘零的样子,也会无由来地想起我再也没有可以肆意撒娇的怀抱,可以容纳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我就忍不住哭得很伤心。朋友看着我,“你哭得真难看。而且是相当难看!”

  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呢,又怎样呢???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经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经儿孙满堂,我也依旧是个孤单的孩子,在心灵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这样的我,才不会惧怕回头,这样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二

  朋友推荐龙应台的《目送》,因为我告诉他最近正在读《亲爱的安德烈》,于是那天特意为了《目送》专门跑了一趟书店,对我来说是近年罕见的,我已经不认为有必须马上买的书,当然回来时绝对不会是《目送》一本书。然后花两个晚上读了大半本书,这也是近年来不常有的,专门读这一本而不看其它书籍报刊。要知道我的床头总是放着一大叠书和报刊,穿插着看,因为现在自身的心情和社会一样浮燥,再好的书一般也就一口气读个二、三十页,然后换书。

  确实,《目送》吸引了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是的,可能我更关注的就是她和安德烈的沟通,回过头来再检讨自己与下一代之间的所作所为。

  在阅读《目送》过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龙应台观察的精细,对父母,对孩子,对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因为她是用心在体验这一切。比如她对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的说法必定得到很多家庭的'认同;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概括的精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联想琦君的有关文章,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享受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感觉,否则一切将渐行渐远,一切都不可复制。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人格魅力,你会不自觉地在她的引领下忘却这世上的所谓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拢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你应该关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龙应台是以一个在言论上叱咤风云的女子而跳入世人的眼帘的,当年从《野火集》开始的“龙旋风”让人对她的文字感到既犀利又发人深思;如今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相继出版,让人们感到了龙应台的另一面。我们可以不顾那些为出版发行而作的溢美之辞,从《目送》的阅读中我还是深深地感到,龙应台还是那个龙应台,正应了那句老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尽管龙应台的描述如此逼真,文辞如此优美,儿女柔情婉转,惆怅感慨深远。但龙应台毕竟不是纯散文家,她不是朱自清,她不是琦君,她在写作这类散文中还透着龙应台特有的风格,那种政论家,还在政治舞台上玩过一把的官员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说教意识。她在很生活的文章中时不时地宣扬她的价值观,无论是给儿子的通信,还是在描写亲人的文中。她那种被儿子描绘的经常在课堂和聚光灯下的心态,让她不能像朱自清、琦君那样平实的记事,通过平常的记事抒发那淡淡的感情。应该说,她把人生最基本的东西都给关注了,但她的写作也有表演成份。她写亲情,不像朱自清,完全可以小到极致,就是单纯写父亲给儿子买桔子这样一件小事。龙应台不会。从文化人到一个官员,她都玩得不错,她天生是本色演员,又能把自己的感觉简单从容地表达出来。即便在《目送》中,那种强烈的对比,使本来平易的文章变成硬切,形成明显的对比。她会从她的理念出发,认为有人说她的风格转变是从大到小,而她认为这小并不小,是大事。她从大陆和台湾对《目送》和《(不)相信》两文阅读人数不同而认为两地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些,都反映了她的自信,尽管这种自信未必正确。

  有人说,龙应台的这种风格是因为她时时不忘自己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而我,不仅在《目送》中读到龙应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修养,也感觉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作为“士”的一份子,她始终怀有“影响庙堂、教化山野”的天下意识。她就是现代版的文人,和古代那些兼济天下的文人没有本质区别。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龙应台散文《目送》节选01-12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02-04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02-04

有关目送龙应台读书笔记01-20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03-26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05-30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06-07

龙应台《目送》的经典语录05-29

龙应台的《目送》的读后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