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28 16:46:1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著有《古腾堡星系》(1962)、《媒介即信息》(1967)、《文化是我们的事业》(1970)等。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一

  这学期读了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因为在准备考研所以这学期读了很多传播学的书,每一章在讲到传播学的重要观点的时候都会提到麦克卢汉和他的老师英尼斯。最重要的就是英尼斯的媒介偏倚理论,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进一步探讨,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论点。

  原本我是并不理解为何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大二的时候学传播学用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对这个观点解释的并不全面,直到最近认真的看了胡正荣老师的《传播学总论》,才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使用的任何一种媒介,都延伸了我们感觉的界限,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媒介是人体感觉方式的延展,文字和印刷媒介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能力,电视是视觉、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而新媒体在多种方式的超文本形式技术下,是对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的综合延伸。

  我是微博的深度用户,就以微博为例分析一下我的看法吧。微博是一种新媒体,可以整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相比较其他的互联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户自己就是传播者。受众从原本的最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多元的接受者再成为元的传播者,现在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也不断的模糊。作为微博的使用者,微博上的内容开阔了我的眼界,微博自身也在我使用的过程中改变着我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方式,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必然改变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有了微博以后,微博就是我的搜索引擎,我在找图片、新闻报道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打开微博搜索;微博变成了我的社交工具,我有很多好朋友是微博上认识的;微博就是我的垂直兴趣社区,我在微博有关于电影电视剧的分组,在分组里面的人转发的微博都是我平常所关注的演员、作品。微博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确确实实在改变着我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其实这本书有点晦涩,不太易读,我自觉并没有看的太懂,多数的理解是借助其他传播学的书辅助理解,原来复习的时候也做过一些笔记,当时只觉得麦克卢汉大师不愧是大师,他所提到的理论现在看来的确不无道理,尤其是“地球村”、“电子乌托邦理论”,在这几十年里已经扩展在更大的领域被加以运用。

  刘海龙老师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对麦克卢汉的观点有着较为详细的解释。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觉麦克卢汉的观点的确正确,媒介的产生创造了新的环境,对人们整体的心理和社会复合体产生了影响,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理解环境的框架,同时影响着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继承他老师的媒介偏移论和感觉平衡轮,以时间和空间的偏移将媒介分为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时间偏向媒介与易于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空间偏移媒介;按软、硬划分的媒介街定论,硬媒介即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软媒介即媒介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状态和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以及饱受争议,被批评划分的并不清晰的衡量媒介的新尺度,即冷热媒介,热媒介清晰程度高,不需要投入较多的想象力,冷媒介清晰度较低,受众在接收时需要投入想象力进行加工理解;麦克卢汉还认为,任何媒介都有提升、过时、复活、逆转四个阶段,这也是我坚定地认为纸媒不会消失的理由之一,纸媒经历过广播、报纸、网络的不断冲击,到现在虽不能说是生机勃勃,但远不到垂死挣扎,在法国等地区的报纸销量甚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用麦克卢汉的观点解释,纸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会‘过时’,但纸媒在权威性、深度报道的层次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也无法取代的优势,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地汲取、吸收其他媒介的优点,并加以改良,重新‘复活’,迎来‘逆转’的阶段。

  作为广告系的学生,觉得麦克卢汉还有一个理论不得不提,就是“注意力经济”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才是真正的商品,而这一点也的确来源于受众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由于新媒介的产生而造成的。

  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认识非常透彻,虽然很多观点并不明晰,也在后续的研究中受到一些批评,但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伟大的著作,在麦克卢汉之后,媒介生态学、媒介等同学说梅罗维茨的拟剧理论等研究不断发展,为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媒介、使用媒介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在现今新媒体层出不穷,过去的理论不断过时、翻新的时代,《理解媒介》还是能给我很多启发,希望以后还能对新的媒介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二

  耳机中音乐正在缓缓流淌,随着指尖地不断敲动,文字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出,写累了就玩会游戏,从网上下部电影,顺便浏览一下最新的新闻动态;如果写论文时要需要什么资料,打开网络浏览器就可以迅速地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从以上的观点出发,可以说网络是对人体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的综合性延伸。

  从媒介的历史来看,从口语到文字再到广播,再到电视,都是对人体感官的单一延伸。口语是对听觉的延伸,文字是对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对听觉的延伸,电视是对人的视觉,听觉的'综合性延伸,但是以上的媒介都是不完善的。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对人的感知的延伸都要改变各种感知的比率。“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要形成新的比率。”麦克卢汉指出了新老媒介的交替并不是简单地取代与被取代地关系,而是一种杂交的能量。但这种杂交的影响却是不明确的。因为麦克卢汉认为“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任何新的媒介在延伸一种感知的同时也会对旧有媒介对感知的延伸形成一种压抑和削弱。文字在对视觉延伸的同时也对口语对听觉的延伸形成了压抑和削弱。

  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由此出发,麦克卢汉认为收音机、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而电话、电视、卡通画等是冷媒介。在这里我们暂时忽略以上媒介的归属问题,这不影响到我下面的论述。从麦克卢汉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媒介都是单向度的或不完整的对感知的延伸。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断言在电脑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完成人类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把关人”的存在,现在的人们是很难完成对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或者说在理想情况下电脑可以完成的人类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受到了现实的阻碍。虽然电脑已经极大的完成了人类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电脑的延伸的结合程度。下面我就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阐述。

  在我国56%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学生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约占20%以上。70%以上的用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0%左右的用户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这一比例与过去相比有所降低,说明网络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使用网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低。从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获取信息是绝大多数网民的主要目的(68.84%),而休闲娱乐也成为一个普遍选择(51.37%),这说明与过去相比我国网络信息及网络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都有所提高,网络不再仅仅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工具之一。(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析(2001/1))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道称,“总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关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另有约13%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为13.7%;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3.2%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瘾现象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职业都有明显联系。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扬博士在她的报告《应对校园网络上瘾》中分析说,“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包括:校园中几乎无限的免费上网的机会,大量的课余时间,网上行为没有监管或控制;逃避学习压力;与社会生活疏离,等等。”(《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全文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23 日 | 文章来源:人民网 )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电脑虽然已经极大的完成了人类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这种延伸性是具有极大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在以上的例子中体现的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有许多人在恐惧电脑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觉得电脑是洪水猛兽,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缺乏科学性的。电脑于人是极好的工具,电脑已经极大的完成了人类除了嗅觉和触觉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剩下的就看人们如何发挥它的延伸性了,如何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电脑业已完成的延伸结合起来在政治意思形态和“把关人”的包围下更好的去把握是周遭的环境。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07-05

麦克白读书笔记01-09

麦克福尔《摆渡人》读书笔记01-04

媒介专员简历模板05-10

读书笔记有助于理解随笔03-04

麦克阿瑟名言精选12-31

读《麦克白》有感02-24

广告媒介公司的实习日记01-09

媒介策划工作简历模板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