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一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分段读罢《激荡三十年》,心头潮起潮落,思绪万千。作者吴晓波用及其简单而又精炼的语言将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变迁娓娓道来,甚至于那交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在他的文字中显得那么平和与沉稳。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大量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还有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结论来圈住别人的思想。
一是对于1984年的回顾。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企业的发展史中,1984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响当当的万科、联想和海尔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作为现在中国企业的“标杆”,这三家企业的领导人开始了他们艰辛但是却足以改变历史的经营管理。也是在这一年,我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个小县城里,我深感荣幸,在这一个伟大的年份里,我也很幸运的出生了。虽然我的出现不能带来企业管理史上什么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能和这些中国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同时出现在一个年份里,倍感母亲大人之英明。还有就是健力宝的横空出世,这个带有我童年记忆的饮料也是在这一年打出名号,占据国内市场的。作为80、90年代的“民族饮料”,它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关注。
而这时我们再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却发现现在赫赫有名的戴尔和思科也是在这一年创立的,历史有诸多的巧合,但是并非所有的巧合都符合历史的发展,唯有在这特殊的年份,才会产生特殊的事。
1984年,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
二是对于1992年的解读。
继1984、1987年的下海风潮之后,这一年是邓小平南巡的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第三次的下海风潮,很多政府官员、事业单位人员都投身于改革经济的浪潮之中。也正是在这一年,我的父亲思虑良久,在带有中国特色的“停薪留职”中,坐上了南下的汽车,一待就是18年。那一年,我小学二年级。也正是从这一年起,父亲就逐渐淡化了对我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我虽然不喜欢他对我的严厉和强势的态度,但是如果当时他能在教育上对我多些影响,或许我性格中“坚定”的成分会增加许多。
正是在这一年,也出现了很多下海的“92派”,像郭凡生、冯仑、陈东升等,包括后来在地产界享有一代盛名的SOHO房地产领军人物潘石屹。财经作家、《中国企业家》主编牛文文评论“92派”说,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这些人往往在政府部门待过,有深厚的政府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创立一个行业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三是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
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互相博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至少现在来说,还没有绝对的论断,我想,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做出。应该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三方都想多切一点。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因此,我们在理解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时候,如果能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就能清晰多了。
四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关注。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的过分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五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是核心技术。
中国有句老话,叫“拿来主义”。我们国家的民族工业在发展之初的确需要发扬这种“拿来主义”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市场经济发展,我们的制造业单纯的依靠附加值来赚钱已经越来越有难度了。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吴晓波的这本书令我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的商业发展,了解中国的企业,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陷阱之中。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二
近期一直在上课,没有时间看书,这也是2015年看的第一本书,周日闭门修炼一整天,准确的说是利用上周六晚上和周日休息的一整天的时间里,读完了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是近期看的几本书期中比较值得推荐的一本,希望朋友们在空闲时间一定去读读。1978-2008这段历史对于80后和90后应该还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历史。所以很有价值的记载!
1978年,中国社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全新时代,30年的艰难与辉煌铸就了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年代。30年的中国企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激荡岁月。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睹目,大国的崛起,中国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从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到今天,这30年是中国企业崛起的时代。并预测未来30来,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
本书描绘的都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黄光裕和张近东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这其中也许你有很多熟悉的企业家,有的企业家现在还掌管着公司,有的企业家可能沦为阶下囚,《激荡三十年》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
读完《激荡三十年》,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对于一个个个体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个人奋斗的三十年,长久被压抑的求富欲望被激发、释放,于是开始绞尽脑汁赚钱,一门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的是在政策、法律的河边游走,有的甚至直接趟进了河里,在浑水里欢快地摸鱼。其中获益最丰富的通常都是这些在河边游走的人,也有部分人直接掉进河里淹死了,而更多的普通人则是在离河较远的地方活动,当然了,安全也就意味着收益下降了。
当然在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重视:1. 对内歧视,针对民营经济始终有诸多限制,甚至曾经一度打压。本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政府总是希望牺牲民营经济来维护国有经济。2. 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3. 政府本身在很多领域中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公平竞争。4. 建立股市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国有经济输血,因此之后的所有改革、调控根本上离不开这个目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这也跟中国的现状、政府官员的利益等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大问题。
无论成功与否,都非常值得我们以更一种仰望的神态来崇敬我们这些曾经中国企业历史的缔造者们,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复杂的体制政策和商业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和阻扰,他们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睿智创新、敢于冲破陈规等等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和传颂。
也许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大国的梦想,这三十年便是梦想实现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吼出了世界的奇迹。在这三十年中,无数的人和事如明星般闪耀,也有无数的明星化作流星般滑落。在这三十年中,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很多的争论变成了共识,很多的雷池变成了舞池,也有理智的觉醒,也有道德的沦丧;在这三十年中,国家的体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种模式产生又消失,各种政策紧缩又放宽,但一种开放的视野已经无可置疑的定位住。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吴晓波:预见201702-03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12-08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04-06
两篇优秀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02-22
《波西·杰克逊》读书笔记04-24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精选01-06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08-14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3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