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会好吗读书笔记
导语:这个世界到底会好吗?这个社会会好吗?看看熊培云怎么说,我们自己怎么想。
这个社会会好吗读书笔记一
《这个社会会好吗》这本书有许多我至今困惑的解答:这个社会怎么了?社会的道德被谁绑架?千年文明古国路在何方?自由和责任哪个更重要?社会的戾气原何而生?暴力和宽恕谁是改良的驱动力?尽管,读完此书,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但熊培云先生的书却带给我探求结果的希望。熊先生的观点正如所有百度上对其作品概括所言: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读此书的压力在于对于自己思想荒芜的自惭形秽。73年出生的熊培云先生毕业南开,在巴黎大学求过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作为《南风窗》《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熊培云的文字功底了得,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写的通俗、严谨而且理性,令我深感佩服。
这个社会会好吗?此书名让我初读时感觉会触及政治敏感话题,然而,全书读罢,与我想像相差甚远。我理解,此书意欲抛砖引玉,通过当今之中国的社会问题探讨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乐观积极的改良心态瞭望未来的的理想之国。正如熊先生所言:我只能给出愿望,却没有能力在书中给出答案。
在本书的自序“为自由而担当”中,熊培云提到: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让我想起,陈丹青先生在一段视频中谈到,当今中国人活着最重要的言论。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信仰缺失、公正不正、暴力频发、生命轻视、戾气蔓延的时代,人确实变得“自私”起来,无力面对身边环境中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只关注个体的安全。应如美国神学家、思想家尼布尔所言,光明之子未能征服黑暗之子。
熊培云在“为什么要相信道德”一文谈到了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今早刚看到新闻,深圳一名IBM女高管倒在地铁站口,视频显示呼救后无人管,50分钟过后,医生到时人已死亡,还有今年春晚那个《扶不扶》的小品,无不折射出人性光辉的暗淡。为什么中国人不相信道德,一个自称有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无数道德君子的国家,为什么面临道德危机?中国有失去道德能力了吗?这也是我非常困惑的疑问,熊培云在这一章节里并没有做出解答。我当然不认为中国人缺少道德基础,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下,国民的道德认识走的太慢。
另一个有关“全民腐败”的话题也很意思,我也曾读过这样的短信:骂贪官,又拼命挤进体制内,痛恨腐败却又盼望自己有利可图,其实只是关心自己,所谓公与不公,只是相对。“铡刀落到自己脖子上最重,落到别人头上最轻”。熊培云说:这是一种“大家都有病”的逻辑,这种“集体自污”的病态心理扭曲了自己,污蔑了他人。我之所以对这个段子印象深刻,是因为圈内朋友也常转发,“全民腐败”论其实是社会心理疾病,全民批判实际上是个人的自我逃脱。谁生病谁吃药,而不应是一人生病,全家补钙。
马丁.路德.金说:在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中,最悲哀的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极度沉默。熊培云在“个人如何改造社会”一文中提出了十个建议:
第一,以已任为天下,救起你自己。
第二,找到你的兴趣与使命。
第三,以独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第四,保持一点抵抗的精神,守住自己的良心一厘米。
第五,心有所想,身体力行。
第六,悲观是卧底,不是活在恐惧里。
第七,相信时间。
第八,相信人心大势。
第九,保持一颗慈悲而宽恕的心。
第十,相信因果律,相信你的努力终有报偿。
熊培云是理想主义者,虽然他自己否认,他讲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辛德勒的名单》里有一句话:当你拯救了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这个社会会好吗读书笔记二
这是我读熊培云的第三本书。
第一次是在我们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当时去找他聊天,我们历史老师是个文人,平时除了读书就没啥其他爱好了。其他的老师办公桌上有电脑、盆栽等等杂物,他的桌子上永远是一本书一支笔,当时拿起《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翻了翻,看了梁文道写的序,似乎不错,后来一个同学送了我一本。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知识很匮乏,尤其是关于公民、社会的。看完之后对国家是什么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了解,开始有了点公民意识。
第二本是《自由在高处》,感觉作者总是那么乐观,虽然有那么多令人失望的东西。我也曾经愤青,喜欢看韩寒李承鹏等人写的杂文,看了他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虽然同样没有提出一些改造的方法,但是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一种精神,追求自由,像胡适那样。自由和自由主义不同,一旦有了主义,就被困在了一个囚笼。
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本来打算以后不读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书,因为就算我们关心了又能怎样,体制仍然在那里,领导的情商和智商还是那样,国民的素质仍然没有改变。。。结果忍不住又借了这本,看完感觉和前两本差不多,多了一点点乐观,因为至少我看到有这样一名作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愤青,不极端。不停着奔走宣传公民观念,不求自身能怎么样。真是感动。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为这个社会转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宽恕的种子 ,虽然力所不逮,忧思之心确是赤诚。
现在的中国,性可以毫无顾忌地谈论,而理想,却成为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私。出现了两个极端:没有底线与不留余地。各行各业都失去了底线,包括法律。导致每个人都像是在黑暗的沼泽地上行走,每个人都面临深不可测的危险。不留余地是疯狂的状态,疯狂发展,盲目追求GDP,不顾环境,不顾文化,想起文物保护方面,真是无语。估计领导不读历史。卖车和卖房成为支柱产业,高昂的房价使很多年轻人从此失去了理想,他们从八九点的太阳变成早餐七八点钟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承受着太多压力,而社会机会一方面很多又被权贵垄断。这一代人拼命地求发展、消费、破坏环境、透支未来,以至于我们的空气和土地都充满了毒,一个国家,没有长远打算,追求幸福不量力而行,只管今天不顾明天,和那些孩子卖肾买苹果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临时代:没有过去的理想,没有未来的责任。没有长远的幸福,也没有恒久的痛苦。自由得而复失,希望若无还有。在祖先的土地无家可归,在自己的祖国寻找祖国。从政府到社会,从创造者到被创造者,一代代转瞬即逝,因为此地此时,一切都是临时的”
信仰危机的时代,人与人间冷漠不断升级,传统文化断层,新的文化又没有,就像一个病态的时代,人越来越沉迷于成功学和功利主义、自私主义,沉醉于金钱与权力的游戏,离心灵生活越来越远。或许都是这样吧,追求精神世界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现在缺少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想想,这个国家的灵魂应该安放在何处。
保持一分抵抗的精神,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决定不了太阳几点升起,却可以决定几点起床。我想起许知远在《失忆的荣耀》里写的,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关心社会的人并不多,多么悲哀。很多人追求的自由,只是自私的,还有像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嘲笑法国大革命时的法国人“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仇恨主子”。真正的自由不是为了指挥别人,而是为了建立起一种自由秩序,人人平等生活。五四运动时其实很多青年不懂真正追求,只知道一味反抗,因为受压迫太久,什么都想推翻。
从读《重新发现社会》开始,我就一直把熊培云的书推荐给周围的人读,有几个朋友都说很好,我想,或许多一人读这种书,中国又多了一分希望。不要指责什么,如果大家都说中国有我,那中国就有办法了。
希望,官员告别GDP崇拜,为社会福祉而不是政绩执政。公民们多一点理性,要理性的爱国,是清除坏事物的斗志,更是痛定思痛后的透彻。希望每个人能承担起对国家的一分责任。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公正、自由、市场经济成熟、多元文化、人权、法治进步。
相信时间可以消灭一切,也可以成就一切。
【这个社会会好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好吗07-28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01-12
爱我,好吗?02-01
你好吗?02-01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01-26
跳槽真的好吗01-24
白醋洗脸好吗02-28
蜂蜜洗脸好吗03-01
白糖洗脸好吗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