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的读书笔记1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其它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硬币的两面,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讲解手绘图像,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构图,了解近景、中景、远景的虚实关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素质的提高,并非光是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赏心悦目的作业,即要学生在玩中有所学,更要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得,这里的“得”应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收拾整理中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另外,以往和当前的美术教育,由于单一偏向绘画或工艺课的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特别是还有许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
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其缺点是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展现了一定程度上儿童的生活世界,但仅以同龄儿童作品的呈现来启发儿童学习美术,也只能使儿童的审美水准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无论是偏向于写生构成的“图画本”,还是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都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体验活动不足,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偏向于写生或想象的课堂教学,“纯写生教学法”强调学生以眼观察为主来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性地描绘,该教学法项目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概括,难度大、枯燥,不利于儿童美术兴趣的养成;“纯想象教学法”强调学生用脑思考来表现幻想状态的图式。该教学法偏向于低层次的思维诱导,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比较贫乏,对高层审美文化更是较少触及。
因此,这样的想象活动的根基是不扎实的,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无论是“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从而割裂美术文化本有的多元形态,最终往往会因学生感官缺乏足够的参与,而致使学生因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而无法得到很好的建立,更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兴趣活动空间狭窄,作品的创造性存在明显的局限。
传统的美术教学受图画课、美术专业课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美术”这个概念缺乏思考与理解,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在辅导之中只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或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绘画,致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葫芦画瓢或胡乱想象涂抹的不良学习习惯。
偶尔或许有几件令老师看了比较满意的作品,但由于创作时学生缺乏对生活主动的多元体验,作品中使人产生此画非童画的感觉,美术创作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肯定是相当有害的。看来,如何从“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的单一美术教育中走出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趣味学习美术的审美教育理论框架,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近几年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引进启发式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学以及成功教学法等的相关原理,在某些领域里作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并获得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为美术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许多研究缺乏儿童美术学习方式的足够考虑,且深受“纯写生教学法”与 “纯想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目前美术教学还未能找到一种较能体现现代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反映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小学美术“趣味教学法”对于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以及吸收当前美术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术的读书笔记2
今天,精读《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篇。我想用一个词语概括心中的感受,怎奈翻遍脑中所有的词汇,竟找不出哪一个词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我的敬佩之情。语言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整篇文章使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是啊,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了吗?自己总是在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无论从认知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的孩子。更另人无法容忍的是,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的时候,自己更是像民工工头一样,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加。自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泄,可是,可是,我可怜的孩子呢?那时候你们是什么感受?老师对不起你们啊!
我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为了课堂结构的紧凑和学习的深度,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眼里总是那一部分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吗?那些被我遗忘的孩子们啊,你们站在底下是怎样无奈的抬头望啊。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我们学校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达到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不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达到。我将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5
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教育要强调个性,健全人格”,并且理论联系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了探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有感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形状完全一样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这说明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性格、气质、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手、眼、脑得以协调发展,沟通了其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其个人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具有个性化,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渗透、传达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一)在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在教学内容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施展自我的个性魅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用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张显其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风格,是指美术作品显示出的一种格调和气派。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它和人的风度一样,不仅具有独特的外形特点,而且还显示出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作品显示的是艺术家的个性。是个人风格。所以,个人风格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有别他人的独特个性。独特性,又是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的显现,也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表现。这种独特性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一种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形成的。中国书法里的“颜筋柳骨”,就是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个人楷书不同的个人风格——颜体丰腴、柳体瘦劲。在中国的美术欣赏中,常以“雄伟、秀丽、豪放、典雅、古拙、飘逸、沉着、奇险、质朴、空灵、浓艳、淡雅、苍老、稚拙、缜密、疏野、高古清新、率真、自然、平淡等词语来欣赏、评价不同的个人风格”。所以,我们要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画出个性来。
我们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一定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行大胆、自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这样,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美术的读书笔记3
今天,精读《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篇。我想用一个词语概括心中的感受,怎奈翻遍脑中所有的词汇,竟找不出哪一个词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我的敬佩之情。语言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整篇文章使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是啊,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开展了吗?自己总是在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无论从认知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的孩子。更另人无法容忍的是,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没有到达自己所谓的标准的时候,自己更是像民工工头一样,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加。自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泄,可是,可是,我可怜的孩子呢?那时候你们是什么感受?老师对不起你们啊!
我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为了课堂结构的紧凑和学习的深度,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眼里总是那一局部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吗?那些被我遗忘的孩子们啊,你们站在底下是怎样无奈的抬头望啊。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我们学校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到达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不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到达。我将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中国古代美术》读书笔记
我国的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习画大都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北宋设立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在招收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趋于完善,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版画得到空前发展,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大量出现,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
在近代美术教育中,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户肇始于清朝末年。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我国的教育经历了战火、天灾、人祸,经历了无数曲折和挫折,但一些美术教育先驱者们,在维护和弘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美术教育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设色、明暗等画法;以及设计、工艺制作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体系,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普及了美术教育。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推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短短的20多年间,大陆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令世界瞠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陆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经历了恢复与建设、发展与提高这样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形成了信息传播和反馈的完整系统。环环相连的各级艺术教育组织,在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反映基层艺术教育情况、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曾在1956年5月颁发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图画教学大纲。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材编写方面有所突破:(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2)在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性方面有所突破;(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5)在研究成果向实验现实的转换方面有所突破。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中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思想的进一步端正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艺术教育逐步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美术课
加大了工艺设计教学课的比例,加强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课程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和艺术兴趣的培养,淡化了单纯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充实了艺术文化教育的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通过这些改革,使艺术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政府和学校把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当作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很快,艺术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展望,美术教育思想的确立,对外开放与保持中国文化特点,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综合艺术与综合艺术课程,大众参与艺术活动的趋势。美术教育途径的拓展,学校美术教育倍受重视,社会美术教育前景文明。
读了这本书,感悟很深,对美术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对认识美术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对美术教学有了非常好的作用。
美术的读书笔记5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儿童写生画教学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让我能与实践相对照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现就个人的几点体会谈一谈:
一、通过学习,让我对儿童写生画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每当我面对儿童写生画指导时,总是不知所措,不懂得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学生写生作画,而认为是教师讲理论、示范是唯一的方法。在过去的指导过程中,我都是先摆静物(或选景),然后分析物体的形体结构、造型,再通过示范最后是学生作画,老师个别辅导,而且在辅导过程中,我大多去帮学生改画,学生画完后,展示讲评这一过程、方法去辅导的。另外在选实物上,不懂得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去选取儿童熟悉且感兴趣的实物让学生去画,总认为学生作画应由简单到复杂,所以选的实物过于简单,让学生无内容可画。而在改画中,我没有注意保护儿童的原创性,不懂得如何去引导。教学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作品简单,构图不合理,而且一些画得较好的学生作品也和老师的范画如出一辙,没有个性,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图到现代儿童绘画指导方法的真缔,也使我懂得在课堂绘画写生课的指导过程中如何去落实新的课改理念,改变自身的指导方式。现就书中带给我们的指导方法概括如下:
1、是精心选择课题,课题内容是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训练目标和儿童心理特点的。
2、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实物的外轮廓和形体结构,色彩关系。
3、是让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感受作品的美感和画家的处理方法。
4、是学生写生、老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观察实物细节,让儿童有内容可画,并引导学生如何组织线条或处理色彩关系等;在构图方面,让学生先设立主体、画出主体,主体要求要画大、突出,再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画面,完成作业。
5、作业展示、点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亲自去示范,只是不断的引导,画法上也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地方画起。如果初次上课,必要作示范时,教师也不过是画一局部,让学生懂得从何画起,教学生如何用笔、用线、上色等。这种方法我认为非常适合现代儿童写生画的指导,也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二、通过学习,让我了解了儿童画创作的指导方法。
过去,我去创作画指导上,方法过于单调,不善于引导启发。让儿童不从下手,创作体裁与儿童的生活脱离,没有很好的收集各种形象资料让儿童去感受,特别是连环画创作,学生无法完成。通过学习,让我对儿童只创作的指导方法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实践、尝试,走出我省农村美术教育的新路子。
三、通过学习,能有机会吸取好的经验,确实获益匪浅。
从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的敬业精神,看到了哪种勤奋好学,刻苦研究的学习精神。对艺术、知识的追求与渴望深深的打动了我。如讲在听课时,认真的做好记录,对于名师讲课,要多反思体会,学习与实践能结合的经验,在教学中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和探知精神,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更好的教学精华。
以上所述,乃是我在这次读书学习中的一点肤浅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习工作中,我将以实际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3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故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美术的读书笔记6
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教育要强调个性,健全人格”,并且理论联系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了探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有感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形状完全一样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这说明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性格、气质、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手、眼、脑得以协调开展,沟通了其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开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和开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开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其个人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具有个性化,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渗透、传达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开展,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开展。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气氛,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施展自我的个性魅力。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用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张显其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风格,是指美术作品显示出的一种风格和气派。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它和人的风度一样,不仅具有独特的外形特点,而且还显示出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作品显示的是艺术家的个性,是个人风格,所以,个人风格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有别他人的独特个性。独特性,又是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的显现,也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表现。这种独特性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一种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形成的。
中国书法里的“颜筋柳骨”,就是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个人楷书不同的个欣赏中,常以“雄伟、秀丽、豪放、典雅、古拙、飘逸、沉着、奇险、质朴、空灵、浓艳、淡雅、苍老、稚拙、缜密、疏野、高古清新、率真、自然、平淡等词语来欣赏、评价不同的个人风格”。所以,我们要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画出个性来。
我们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一定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行大胆、自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这样,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美术的读书笔记7
平时利用空余时间翻阅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美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 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 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制瓷中心转入了江西景德镇.成功创制了色釉瓷器和彩绘瓷.这为我国的瓷器事业打开了另一座宫殿,其中有元朝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明代的<<斗彩鸡缸杯>>和清朝的<<各色五彩大瓶>>,他们不仅造型新巧,胎骨精细,图案华丽,色彩缤纷,而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陶塑是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而且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按材质分:陶塑,石塑和泥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代的俑类雕塑,样式趋于多样化.如:<<杂技俑盘>>表现了一组形式各态的表演者,活灵活现,好象真的有那么多乐师在表演特别是<<说唱俑>>更始把表演者生动化了,夸张的表情令人着迷.还有唐朝的随葬俑类,主要是哪个时期实行陪葬政策,所以当时的这类俑很多也很细致精美。其中唐三彩更是文明全世界。如:<<猎骑胡俑>>。
读了中国美术史瓷器和陶器篇,不仅被那些历史所迷住,更被那些艺术品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
美术的读书笔记8
1、因为以前系统的学习过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史的课程,所以读这本书困难很小,书里面的人物我大都听说过,一些作品也有一定了解。
2、但我还是在打折的时候买了来,因为觉得课程始终没法满足我,实体的书拿到手上,翻看那些名画更有视觉的冲击。
3、这本书从原始社会的工具开始,一直到现在社会。大部分的美术作品,著名画家,著名雕塑家和建筑物都包含进来了。
4、每一个时代特征,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5、让我很意外的是,所有的开始,竟然是人类会使用工具。这个点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觉得很新奇。
6、一口气读完,就像是自己一下子拥有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名画、知名建筑、知名雕塑,带来的是视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7、这本书也是开页的,很方便翻阅。出版社毫不吝啬,有时候一页纸一幅画。
8、读这本书,把我带入了每一个时代,就像做了一次时光机,从古穿梭到今天。
9、也像是mini版的艺术课,很系统!
10、在当代,艺术越来越没有边界,越来越广泛。这一路看下来,才发现,原来我们曾拥有这么多财富。
11、唯一不足的是,可能是因为彩印的原因,书里的甲醛味很浓。我看的觉得自己要甲醛中毒了[撇嘴]
12、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也是一语双关的,“大家”即是大众又是强者。因为这本书是写给普通大众读的,但能选择读这本书的,也是个有内涵想去探索美的人,也是艺术界的大家。
美术的读书笔记9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读书笔记大全《《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美术的读书笔记10
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 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
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半坡类型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紫、红两种彩色颜料锭。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红色宽带纹用宽笔绘成,而几何图案和符号则用细笔绘成。由于人们进一步掌握了颜料、笔等绘画工具,使绘画的兴起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这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有关。中华民族是由各区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随着各族的不断交融,绘画表现的社会内容愈来愈丰富,除去写实的表现方法外,还有运用想象的表现方法。从这特点来说,对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术的读书笔记11
本学期我研读了《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读后感触颇多,尤其是在美术教学方面,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
孩子学习绘画最初就是从画第一笔线条开始的,线条可以画出一切,表现一切,而且小孩子的线条最具表现力,最有创造力,他们的线条不受美术学习原则的束缚,没有经过规范的学习,这样的才是最真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线条就是最美的。孩子的线条从手中来,从心中来,从他们纯真的思维中来。
学生脑中固有的形其实是很难改变的,他们在幼儿时期学过的画法,大多是教师、家长所教授,或是从书中看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地的去看过和观察过,比如一些动物,他们只是在书中或电视上见过,甚至他们都没见过真正的鸡鸭鹅等家禽,因为动物园里没有。他们画的只是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形”。让孩子们多看大师的作品,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艺术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突破外轮廓的局限。多安排写生课,让孩子们去画那些自己亲眼所见的物象,真正的体验“形”的概念
不知其他教师有没有同样的想法:在刚开始当老师,或者是每个学期刚开学的一阵子,都会制定计划,认真备课,想方设法地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目的是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话。当然,效果是明显的,前几课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纪律良好,但过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习惯,学习疲倦,教师的.各类业务逐渐增多,比如教科研工作、各类论文比赛、各级绘画活动和比赛的展开、学校活动的增加,都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此,对上课也就不那么上心,再加上学生的不配合,美术课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玩乐课”。所以,学生是很容易厌倦教师的同一种上课模式的,教师要多花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每一节课都展示不同的自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些语言的问题:讲话太多,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由于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美术教学,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课堂纪律和学习意识较薄弱,最容易在音、体、美等“副课”上讲话,不遵守纪律,于是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或整顿课堂纪律,便养成了一种“唠叨”、“多嘴”的毛病,平时发现不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觉得这样是不对的,美术课应该给学生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语言应该为这种课堂服务也。
回顾自己的美术课堂,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孩子们不配合、不听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课外、校外课堂都是很能丰富课堂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应用到普通的课堂上,也只能在一些优质课、研讨课、公开课上使用。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正如书中所说,这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东西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亲眼见到才能有所感受,有所启发的。读书之后,我深有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做到尽可能的让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
美术的读书笔记12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美术的读书笔记13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探究技法、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目。纵观现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教学中重视审美结果的获得,忽视审美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入,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美理和审美能力,影响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为了改变这—现状,对欣赏教学进行实践性的研究,立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美功能,让童眸映五彩。
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它不仅重视教师教材的作用,而更重视学生自我的作用;不仅重模仿,而更重视创新;不仅重视知识,而更重视创造。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愉快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又针对小学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少韧性心理特征,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所以给学生上美术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上课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艺术并不神秘,就说画画吧,这个行为可以使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下子拥有一个自由叙述的途径,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心灵的秘密对话,甚至先于语言。
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它,扶植它。孩子总是不容易专注,因为孩子是真正感性的,孩子敏锐的感知着周遭的一切动静,可是一旦对某种行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一下子安静专注了。孩子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
美术课的实质,除了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要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来取代孩子新鲜自由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总会过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没有了,但勇气和本能,还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却是完全可以保留下来的,正像马蒂斯提倡的那样,毕生能够像孩子一样看世界的勇气是很可贵的,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也丧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独创性的表现。
总之,美术教学要通过美术学科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注重情感,以情动人,突出感受性,使学生想创新;要鼓励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善于表达各自的审美体验,注重内涵,突出表现性,使学生敢于创新;通过采用探索性、自主性、发散式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出创造性,使学生会创新。
美术的读书笔记14
一、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种类?
(一) 什么是美术?
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一种新兴趋势。"艺术"这个词起源于古罗马语言中的"ars",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art",它最初的意义与“自然造化”相对,是指人类运用其手工技能所制作的各种艺术品、文学、戏剧、音乐等,也包括拳击、魔术、时装设计、农业等广泛领域。
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所有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另一个则是指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在视觉艺术方面,“art”更常用于表示美术,而在其它艺术门类中,则更多地是指“艺术”。
很多西方文献中,他们所谓的“art”仅仅是指我们中国人所称的“绘画”。而他们所说的“thefinearts”(我们可以简单译作“艺术”),包含了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 教育 家普遍运用的。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其后,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我们逐渐将“美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所谓“艺术”,是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现实,以及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括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还包括了服装、园林等非常广泛的范畴。
“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部分。一种精神产品,“美术”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意义、语言艺术的文学,具有造型性(形象)、可视性(视觉)、静态性(瞬间)、物质性(材料)的一种空间(二或三维)艺术。
名词概念:
1.美术是一种艺术活动,它运用各种物质材料来创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这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能动的审美反映。美术可以被称为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等。
2.美术作品:是基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人的内在生活(思想、观念、情感)的物化形态。
3.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并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的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 美术有哪些种类?
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审美追求的不同,世界美术分为东西两大体系。
东方传统美术以中国为代表,重传神写意、崇尚主观意象的表现;西方传统美术重模拟,崇尚客观物象的再现。所以,我们这门课将以比
照的方法来学习。
按“形”来分: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按制作方法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和篆刻)。
按作用功能分:纯美术和实用美术。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彩陶艺术
中国彩陶文化发源地:
1、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山西、河南一带。该文化主要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两种,其中半坡类型以鱼纹为典型装饰纹样,多数图案绘制在器物内侧;而庙底沟类型则以花瓣纹为主要装饰,常采用连续的二方图案绘制于器物腹部外壁。
2、马家窑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今甘肃和青海一带出现的一种特定文化。其特点是纹样图案以自然物象和几何形图案为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彩陶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使用天然氧化铁和氧化锰作为颜料进行描绘的。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彩陶于橙红色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的图案。这种工艺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耐心,还需要对颜料的精准掌控和火候的把握。彩陶的制作过程繁琐而严谨,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是无可比拟的。
半坡人面鱼纹盆属于什么文化?其装饰纹样的涵义有哪些?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作品之中。西安半坡出土了一件名为“人面鱼纹盆”的陶器,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这个陶盆内壁装饰着图案,展现了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人面为圆形,画有鼻眼,头上有饰物,两耳左右各有一条小鱼,口内又衔两条小鱼;人面图案与鱼或网并列相伴。这种图案有一定神秘色彩,被认为与半坡氏族公社的原始信仰有关。
最早的原始绘画遗迹(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其具体涵义主要有崇拜鱼图腾说、祈求捕鱼丰收说、祈求生殖繁衍的祝福说等。
该作品耐人寻味,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二. 雕塑与绘画
雕塑;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装饰性绘画、岩画、地画。
原始雕像的特征:多为裸体,形体夸张,突出女性特征及生殖部分,而面部和四肢都被异常简化。
小结: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处于一个野蛮、蒙昧的状态。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以谋生为中心,但也开始展现出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精神。在中国原始审美文化中,物质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并不分离,这表现在工具系统和器物系统的设计中。石器的形制和装饰,以及陶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成为了该时期审美设计的范本。总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审美设计呈现出“朴实无华却躁动不安”的特点。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1、概述
殷虚甲骨文
这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美术、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中祭神敬天的青铜器被奴隶主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发展的水平最高。
2、灿烂的青铜工艺(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青铜的造型与装饰特点;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
青铜器是指将红铜与锡合成的一种合金制作而成的器物。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问世,这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对于工艺美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铜器的出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青铜器种类主要有礼器(生活用器,体现尊卑)、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四大类。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有哪些?
商代主要有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风鸟纹等
西周主要有夔纹、鸟纹、等
春秋主要有蟠魑纹(繁缛)
战国出现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占等图案。
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据《吕氏春秋·先识》所述,周鼎上有饕餮图案,其头存在,身体缺失,正在吞噬人类。饕餮纹也出现在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时期的青铜器上,通常是以鼻梁为中心线,左右对称排列,下唇分明。商周时期的饕餮纹种类繁多,有像龙、虎、牛、羊、鹿的;还有如鸟、凤、人形等。饕餮纹这个名称并非古代就有,而是随着金石学的兴起而由宋代命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饕餮面具高达21厘米,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内。随着时间的推移,饕餮纹在西周时期逐渐失去了其神秘色彩。
已知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二里头爵”(夏朝)
青铜艺术的分期:
青铜器育成期、青铜器鼎盛期、青铜器转变期、青铜器更新期
青铜器的形制特点:
(夏朝)器形小,器壁薄。
(商朝)器形大,稳定厚重
(周朝)铭文盛行
(春秋战国)饰纹世俗化
3、建筑(溯源;宫殿建筑之滥觞)
4、绘画与雕塑(绘画;雕塑)
小结:夏商周三代是中华 民族 有野蛮步入文明的时期。该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巫史文化,一方面带有浓厚的原始文化的痕迹,同时已具有了“遵礼”、“敬祖”的文明化特征。其物化形态的范型(主要美术遗存)是青铜器,它象征着奴隶主专制的宗教等级制。青铜器的形制沉重,纹饰构象狞厉可怖,内含着某种神秘而威严的力量,表现出中华文化黎明期审美设计的特征:神秘的崇高。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一、概述
总体把握秦汉时代美术发展概貌
二、绘画盛势
汉代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形式中?
汉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宫殿衙署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以及兼具雕刻与绘画特点的画像石和画像砖等。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墓室绘画发达的原因;墓室绘画的题材
缣帛画
画战国帛的用途、内容及艺术特色是什么?
战国帛画主要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
内 容:,1.《龙凤人物图》31×22.5CM 、(内容:细腰长裙的贵族妇女;凤鸟翅膀伸展、引颈似飞;神龙张举双足、体态腾飞。)
2.《人物驭龙图》37.5×28CM 、(贵族男子戴冠、长袍、佩长剑、侧身持缰;长龙似舟、飞向天国)
用 途:葬仪中的旌幡,墓主肖像,表示在龙凤的指引下,灵魂不朽,升归天国。
艺术特色:用帛子绘制人物立像,侧面呈现,比例协调匀称,姿态庄严肃穆。勾线流畅挺拔,色彩采用平涂和渲染相结合的方式,使画面更加庄重典雅。
西汉帛画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绘”字是“丝”字偏旁,指的就是用颜料在丝上设色的意思)
画面构图分天上神境(太阳金鸟与月亮蟾蜍、坐着说话的仙人、飞龙)、人间生活(墓主人和侍从)和地下生物(大力士撑着大地、人头鸟、鳌鱼)3个部分,此画把写实(人间)和幻想(天界、地界)都融合在一起了。在艺术处理上有这样几个特点:构图上以穿壁的蛟龙,将天上与人间、地下部分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浪漫热烈的整体;将墓主人的形象置于旌幡的中心和醒目位置,通过侍从的衬托,显示其高贵身份;墓主人呈全侧面表现,突出形象描绘,其形貌服饰刻画的惟妙惟肖;姿态矫健生动,富有奇特的想象力;画面勾线挺拔,线条粗细变化中富有流畅韵致;设色庄重典雅。
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
什么是画像石、画像砖?分布在哪些地区?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秦汉时期遗存丰富的美术史资料。在坚硬的砖石上面雕绘精美图像,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墓前祠堂和石阙的建筑石材;画像砖是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是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画像砖以河南、四川出土最多、其艺术造诣最高的当属四川地区。
画像石(砖)的分布;
古朴深厚的山东画像石艺术;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画像善于抓住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出色,以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构图的均衡平稳中表现出动感和力度。画像具有工整、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
泼辣豪放的南阳画像石艺术;
清新明朗的四川画像砖艺术
四川画像砖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四川画像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之一,其主要表现了伏羲、女娲、日月神、西王母等美好神话内容,同时也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车马出行、宴乐观舞、门阙仪卫等场景。特别是在反映汉代封建庄园经济的农副业生产活动和集贸活动方面,画像砖更是做到了淋漓尽致。四川画像砖风格清新、充满乡土气息,采用了剪影式的图象、夸张的造型、大的块面以及简练的线条,使得画面物象充满了运动感和神韵。同时,也体现了雄健、扑拙、生动流畅和博大浑穆的时代特征。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四川画像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壁画
宏丽的廷殿壁画;
纷繁的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有哪些重要遗存?
汉代时期的墓室壁画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主要保存在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辽宁金县营城子东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东汉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等遗址中。这些壁画描绘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水平。这些珍贵的墓室壁画是我们了解汉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五、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铜壁上的画卷;
瑰丽的漆器装饰画
六、秦汉的绘画艺术特征
七、雕塑
秦汉雕塑的作用与成就是什么?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被统治者广泛应用于宣扬统一成果、展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以及纪念功臣将帅等方面。这一时期的陶塑、石雕、木雕、青铜铸像和工艺装饰雕塑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现出深沉雄大的气势与风范。
深沉雄大的大型纪念兴石雕:《霍去病墓前石雕》;
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的用途、内容和艺术手法是什么?
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组雕,现存陕西兴平县道常村。汉武帝为纪念多次率兵反击匈奴侵扰,立下赫赫战功但不幸病逝的青年将领霍去病而建,并在墓冢周围放置各种石刻动物,以烘托霍去病战斗生涯的艰苦和其战斗功勋的卓著。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全部用花岗石雕成。其艺术特征是;运用循石造型的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不作过多雕镂,使得作品具有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作。
《马踏匈奴》雕像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马踏匈奴》置于霍去病墓冢前面,是群雕中的主体和代表作品。雕像高1.68米,以一匹气宇宣扬、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汉代大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踏翻在地的情节来歌颂霍去病抗击匈奴战争中的勇敢;以仰面倒在马下手持弓箭的敌人形象表现失败者的垂死挣扎。马踏匈奴的造型,轮廓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古朴雅拙、凝重雄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也是西汉雕刻艺术成就的标志性作品。
寓美于朴的陶俑《秦陵兵马俑》、《击鼓说唱书》;
秦始皇陪葬陶塑兵马俑的布局、功能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秦兵马俑1974~1976年发现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西杨村。先后发掘3座埋葬大型兵马俑的丛葬坑,其中1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2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是军事指挥部。其中1号坑埋葬的与真人真马等高的陶塑兵马俑达6000余件。秦兵马俑是秦代近卫军的写照,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历史功业的纪念。
秦俑的艺术特点是:手法写实,造型严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在布局上利用直立静止体的重复,组合关系的多样统一和空前的数量,形成了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
什么是俑?汉俑的雕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俑是古代用于殉葬的物品,题材多是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或现实生活中的畜兽等。佣最早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摹拟品,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与隋唐盛行,宋代因流行纸冥器而渐衰。
汉俑的雕塑特点是:长于动态刻画,造型适度夸张,形象鲜明,手法简洁概括,极富生活情趣,表现出稚拙、憨厚、浑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主要有陶塑陪葬兵马俑、侍女俑、乐舞杂技俑、击鼓说唱俑等。
多姿多彩的铜雕:《长信宫灯》、《铜奔马》
汉代重要青铜雕塑与工艺雕塑作品有哪些?
汉代青铜雕塑与工艺雕塑代表作品分别是《马踏飞燕》(马在汉代象征了军力的强大,又如“马踏匈奴”)和《长信宫灯》。
秦汉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如日东升。大一统的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秦皇霸业气象不可一世。西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显示王权威严,炫耀帝王功业,成为审美设计的主潮。秦汉都城、宫室、陵墓等建筑以及旌幡等工艺的审美设计。
复习:比较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石刻(霍去病墓前石刻)艺术的异同。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堪称中国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被用来宣扬统一的功业、展现王权的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勋将领等,成为当时统治者们展示权力的有力工具。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气魄深沉、雄浑。
秦朝的陵墓兵马俑注重写实手法,精细地刻画了战士们的装备和神态;而汉代的霍去病墓前石雕则更注重写意手法,通过石雕形象传达出南方楚文化的象征意义。这种风格随后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主流,对后世雕塑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与秦陵兵马俑不同的有两个方面:
1> 题材除了兵马俑,更多的是文俑,舞俑,杂技俑,侍仆俑等。
2> 艺术处理手法上,汉代注重人物神态和动态的刻画,忽略形体比例结构,甚至有意通过夸张变形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石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著名的汉代艺术作品之一。这些雕刻以其神秘和生命力充沛的整体感和力度感而闻名。它们的造型大气磅礴,堪称中国汉代最出色的艺术代表之一。这种“写意”的创作方式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主流。相比之下,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进行塑造的,使用了细腻、明快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不同手势、脸部表情和神态,彰显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性,是泥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们为中华民族古老灿烂文化增添了光彩,也为世界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贡献。霍去病墓前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马、卧牛等多种主题和题材。它们用简练、雄健、古拙粗犷的手法刻画出立体的形态和生动的表情,彰显着古代艺术的魅力。这些石雕与秦始皇兵马俑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无尽的历史记忆和启迪。
秦兵马俑雕塑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盘曲扭结,丝丝头发,陶俑的发舍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四环髻等等,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束发络髻的各种式样。发髻的带头,有呈扇面形,有为折波形,有的则表现飘摆翻卷。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维妙维肖。甲俑铠甲的甲钉疏密有致,也刻划得丝毫不差。陶俑腰间所系革带和带钩,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细部,与实际对比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陶俑制作都很写实,精确地刻画出了武士的不同身份,个性与心理活动。兵马俑不仅形象生动,规模宏伟,再现了当年秦国兵强马壮、气吞山河的风貌,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大型群塑的先河。即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形象逼真。形象逼真,是指兵马俑的塑造追求毕肖的写实作风,严格地模拟实体,力求与实体相似。不管是兵马俑的形体、装束,还是军阵编列、车的形制、结构等等,都一丝不苟地忠实于现实生活。鬼神在冥间的生活和在人间一样,追求毕肖便成为塑造俑像的指导思想,也是造型艺术表现上十分普遍的规律。秦俑的面型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发髻、发辫,反映了作者在统一中力求变化,使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姿。秦俑造型,把外部形体与内在的气融为一体。那立如铁塔似的武士俑,往往表现性格粗旷,气度勇猛;清秀型身材的俑,则显得文雅、聪明、伶俐;身材魁梧的军吏俑。
而在其相比之下,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价值体现在:其一,借《伏虎》赞美英雄,这较之于秦兵马俑直接以马或立像雕塑表现更富于诗性的想象,这是中国纪念碑的“借喻法”。其二,以原石、原形为体,开创了望石生意、因材雕琢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尊重自然、时间对石头的“炼就”,另一方面融入人的创造。这与秦兵马俑相比,更显汉代重“意”的艺术表现思维方式。秦兵马俑以物真实为依据而打造、磨练石头,使之合乎事理,并通过对生理的刻划来表达形体的量和力。而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直接借助原石的方式,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自然的力量,这对建于室外的纪念碑雕塑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艺术表达。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一是“相原石”,先审视石材形状大体近似何物;二是“合他我”,这是对象与作者的契合;三是“一形神”,在整体把握的大略雕刻中从石里剥出体、面、线,使材料、物象、作者融三为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一、概述
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
汉朝结束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时期,那就是三国时代。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中国被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北方由曹操和曹丕建立了魏国,四川由刘备建立了蜀国,而南方由孙权建立了吴国。这段历史长河中,三国相互争斗,形成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
三国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左右,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了。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南京),在历史上称为东晋。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占据(十六国到北朝),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许多原来住在北方的汉人,避难到南方。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一、人物画的新发展
时代新风的开拓者 曹不兴、卫协;
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
陆探微,刘宋时期杰出画家,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
张僧繇,萧梁时期代表画家,造型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北齐画家,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的形象与风格。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在表现当时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有很大的成就。
人物品藻与传神写照——顾恺之和南朝人物画,顾恺之绘画理论“迁想妙得”,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烈女图》。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与代表作品
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名虎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贵族家庭。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擅长诗赋和绘画。他的绘画作品涵盖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和山水等各个领域。其中,他的人物画作品非常传神,注重描绘眼睛。顾恺之认为,绘画要传神,不仅要准确地刻画人物外形,更要着重表现眼睛的神态。他曾说:“传神的描绘正处于阿堵中。”这说明在顾恺之看来,人物的美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够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顾恺之绘画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悠缓自然,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顾恺之善用睿智的眼光来审查题材和人物性格,在绘画中加以提炼,故其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南朝人物画陆探微《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张僧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画的内容与表现特点
“七贤”:魏晋时期的文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追求。他们中有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等人,他们擅长诗歌、琴棋书画,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些文人热爱自然,常常去山林中听松、泛舟湖上、漫步竹林,领悟大自然的美妙。他们也喜欢畅饮美酒,有时候会喝得醉醺醺地高声唱歌、裸体跳舞,展现出孩子般的天真和不羁。虽然这些文人大多有过深厚的学问和艺术天赋,但却不愿沉浸在官场纷争之中,也不屑于与虚伪的人交往。他们推崇玄学清议,喜欢隐逸山林,对于世俗的事物持消极态度。
“荣启期”:春秋时代的一个隐士,也和竹林七贤一样崇尚自然。
此砖画在南京的一座墓中发现的。南京是当时东晋的首都。
此画不是依靠很多的情节与动作来表现人物故事和生活好尚,而是以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画中刻画了七贤的相貌,塑造了每个人的性格与个性,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爱好和典型神情,简练的笔墨中突出了传神的情趣。壁画具有南朝人物画所特有的清瘦秀丽,表现手法写实,人物动态生动。
绘画理论著作——《画品》标程千古的“六法论”。谢赫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画品》的作者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画品》是古代最早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的内容有: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阐述了绘画批评的标准即“六法”;同时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明确地论述出绘画创作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主张。“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北朝绘画
三、山水画的兴起
顾恺之与山水画;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王微《叙画》;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四、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
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北朝石窟寺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
北朝石窟寺壁画以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最为著名。
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故事画。本生指释迦前生姻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遭遇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人的苦行。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尸毗王本生、鹿王本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
石窟寺艺术及其代表石窟寺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佛教寺院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于礼佛和修炼的地方,始于公元4世纪(汉末),盛于5~8世纪(南北朝~五代),此后逐渐衰落。石窟寺多依山开凿,窟前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
石窟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石窟寺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繁盛发展,许多寺庙建立了石窟来供奉佛像和经文。其中,代表洞窟有四个: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这四处石窟都是我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遗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1.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前秦(北朝)建元二年(366)开始建窟,此后洞窟的开凿与寺院德望兴建逐渐兴盛,形成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莫高窟。莫高窟至今存有492个洞窟。
2.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上,开凿于十六国晚期,隋、唐至明、清续有修凿,现存洞窟194个,各种造像7000余尊。佛教造型清新秀丽,明显有别于云冈、龙门的庞大造像。
早期佛教雕塑,第一阶段以北魏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3.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部的武州山,在北魏时期被开凿出来。寺内主要雕像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强调君权和神权的统一。主像高大雄伟,占据整个窟内空间,给朝拜者带来无比威严和压迫感。雕像造型粗壮,面型方圆,鼻梁挺直,衣纹流畅简洁,呈现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4.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坐落在伊水两岸。这里主要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石窟内的雕像面容秀美,身穿华丽的衣袍,神态优雅,与印度、西域以及北方造像风格大不相同。这些雕像的出现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已经开始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融合,为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为代表;
佛教建筑
南朝陵墓雕刻——辟邪的作用与雕刻特点
南朝陵墓前石兽一般称辟邪。它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是根据传说而创造出来的,取其驱邪求福或升仙的含义。在细分,双角为辟邪,独角为天禄。
其艺术特点是: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夸张。
这种雕刻的特点在于使用整块石头进行雕刻,塑造出颀长的身形,腰部微曲,昂首阔步,展现出强有力的曲线美。雕塑上刻有双翼,但不会给人轻盈灵动之感,而是注重体积和重量感,显示出雄壮气势,以凸显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小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一。然而,在这个动荡混乱、充满沉郁悲凉之气的浮尘乱世,却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走向的繁荣局面。该时期的寺庙、园林建筑以及服饰制作、青瓷工艺等方面的审美设计,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追求清高脱俗的名士生活方式,树起了后世文人雅士生活发生审美观的标准和规范。
该时期的审美设计兼容各种风格,佛寺建筑的华美富丽,中亚风格的金银器的精美灿烂,与女式常服的轻盈飘逸,园林的自然天趣,青瓷设色的清玄幽雅,相映生辉,构成多姿多彩的魏晋风光。
复习:顾恺之其人与其艺术成就,并赏析其代表作品《洛神赋图》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
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于图画人物,东晋的大名士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是前无古人的。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
画迹有《秋江晴嶂图》、《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名作,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开创之作。现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
《洛神赋图》是一幅以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这幅北宋摹本,绢本,水墨着色的画作,纵27厘米、横572厘米。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和哥哥曹丕一同跟随曹操破袁绍时得到了甄氏女子。然而,曹植深爱甄氏,可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了曹丕。曹植在一次朝见中得知甄氏已经去世,心情极度沉重。他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洛水,更加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思念之情。追想宋玉所讲的神女故事,曹植写下了叙事赋《感甄赋》,后来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这篇赋表达了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篇韵文。顾恺之以此赋为题材,创作了《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绘画巧妙地将诗人的幻想形象化,尤其是他对洛神的描绘,让她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境将洛神的美丽和神秘感完美地表现出来。曹植则头戴梁冠,身穿宽袍大袖,在华盖下随从者的簇拥下,展现了一个贵族诗人的高雅风度。这些都是顾恺之艺术中的独特之处。
这幅画展现出洛神的美丽和光彩,同时也描绘了她与曹植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画面上,曹植身穿红色长衣,坐在洛水边,背后站着三名侍者手持宫扇,另外两名侍者手捧诗书。曹植对洛神表露出深深的爱慕之情,而洛神则穿着奇异的服饰,犹如惊鸿翩跹,仿佛游龙般婉转多姿,荣耀如秋菊,华茂如春松。她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望着曹植,带着依恋的神情,好似两人正在相互交流。
美术的读书笔记15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很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的新知识。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以及课外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说说我自己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白为什么要上美术课,增强理性认识。
学习的过程,第一层是学习动机,第二层是学习兴趣,再向上依次是爱好、习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最后一层是世界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具有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美术与世界发展、个体发展、历史发展、科学发展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虚心和耐心;美无处不在,要随时随地注意感受和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中学美术教材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实践课较少,这在一些基础教育较弱的地区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因为有些农村小学、初中没有开设美术课或没有开足美术课,即使开了美术课的学校课也上得很敷衍,这使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没有作画体验,进行欣赏就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实践课,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速写、简笔画及创意课等,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用笔、用色、观察、创意等,这样有了体验再来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学生感受要深刻一些、轻松一些,也会感兴趣一些,教学效果也好一些。
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思维的.活跃就是课改后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师生关系融洽的结晶。传统美术教学多是围绕“欣赏画”或“比着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比着画”中消失。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须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四、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五、课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以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育对象——人,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我认为,小学美术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一幅图画的完成,而是从内心深处一种似乎原始的艺术表现,它的稚拙、天真和烂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理解的。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 “美术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我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总而言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美术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大地提高,在美术教学中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美术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03-05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01-20
关于美术的读书笔记(通用25篇)04-30
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10
读书笔记11-12
读书笔记05-15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06
经典读书笔记11-25
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