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必备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在最初听到《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小说,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两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虽然这是本纯写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称为随笔的书,但梭罗在两年的独居中思考了很多,并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认为,梭罗便是那种值得我们敬仰的人,那种“用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的人。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种超脱世俗,他不会选择到瓦尔登湖过整整两年的简朴的独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孤独和朴素。他也从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认为财富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同时他又许多他写的书中告诫着人们要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他所坚持的“个人主义”。
《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们不是浓烈的色彩,不是让人窒息的美丽,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罗本人那样。“文明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于谋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们生活的条件的,并且有太多的人在重复着别人的生命轨迹,这也是他来到那所简陋的木屋,回归大自然的原因。
这本书如今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来谋取基本的需求的。但反观我们的周围,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给他们规划好的人生路线上一成不变地前进着,学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做自己不喜欢但薪水高的工作,为买一辆车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就算买完了车,还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该考虑养老了……这又与梭罗所说的“野蛮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陷入这个永无尽头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许也厌恶着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生活,一边唾弃着这种没有高度的人生,一边又不得不迫于生存压力坐在办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拥有梭罗的勇气,主动将城市中舒适的公寓抛弃,回到那个湖边的木屋里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罗选择同样的方式,只是应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强硬地安插到一个可以赚钱的岗位上。然而又只有寥寥无几的少数做到这点。
所以无论是《瓦尔登湖》这本书或是梭罗这个人,都带给我许多思考,也让我敬佩。我不禁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过的吗?还好我发现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很高兴我前进在自己希望的那条路上。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会把某些事情置诸脑后,越过一道看不见的界限;在他周围与内心深处会确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规来;要不然,旧的法规加以扩充,并从更加自由的意义上获得有利于他的新诠释,而他就可以获得高一等生灵的资格生活。他的生活越是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孤独将不成其为孤独,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懦弱也将不成其为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是不会徒劳的;楼阁本该造在空中。现在已是给它们打下基础的时候了。”
这是一本一百七十年前的书,我从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想看,讲真,虽然我没能从头到尾的平静下来,但我相信曾经认识的人说过的一句话:一本书里面哪怕只有一句话让你有收获,那也就够了。
这本书里很多描写都很美很美,也有很多很枯燥,希望当我老了,可以住在一个像瓦尔登湖那样还没被破坏的大自然里,想念大自然。
亲爱的自己,不要去追求物质上的什么东西,好好探索你的精神世界吧,,愿你更加宁静,更有智慧,更加笃定从容。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每一个作家都应该用简略诚实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总说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他们的写作,应该像他从远方给亲人寄信那样诚恳而又间洁:假如一个人真诚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遥远的地方。
我是观赏一切美丽景色的皇帝,我的权力是绝对的。
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阅读,没有人会勉强自己,只有合适的衣服才有用处。
所有不幸的根源,得来容易,摆脱却很难。他们要像人那样幸福的生活,就必须推翻一切东西,有许多不幸的灵魂即将被生活压垮。
人们在大的错误前提下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想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活着的时候还不明白,临终之时也一定会明白。
由于愚蠢和错误,许多人都被人为的烦恼所困扰——整天进行无穷无尽的劳役。这个样子,生命再美丽,他们又怎么能享受到?手指因为过度辛劳而变得粗糙颤抖,每天如此劳动,根本没有一丝空闲去改善自己。
关于车夫,比起他所运送的货物的赢利,他的命运无足轻重,他一辈子都在为乡村老爷驾车奔忙,他有何神圣可言?又怎会不朽?
比起我们的个人见解,公众的意见其实只是一个虚弱的独裁的人,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指明了他的最终归宿。
她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现实命运,好像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际上却是没有希望的生活,这是绝望的命运安排。不做没有希望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资历深年纪大的不一定可以教育好年轻人,事实上也不可能。他们的确获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他们失去的更多。实际上,老人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大多很凄凉,充满了失败。他们没告诉我任何东西,或许根本没有能力告诉我这些。
从没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们也不应该总是按照个人的经历来判断他的能力,个人所能一一尝试的事情并不多。无论你失败了多少次,不要烦恼,我的孩子,没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须完成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
我们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们实际知道的更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对自己过分关心,这样才可以把这些关心真诚地给予其他人。我们天生就喜欢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无限夸大,我们多谨慎啊!那些烦恼和忧愁实际上是什么?它们究竟是否值得我们费尽心思,或者说值得我们谨慎对待?
大多数的奢侈品,还有大多数所谓的生活舒适品,不仅不必要,还会严重阻碍人类的进步。从奢侈和舒适的角度来说,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总是比穷人还要简朴。一些哲学家,他们表面上十分贫困,但是内心却十分充实。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一个人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现代到处都是哲学教授,却未见几个真正的哲学家。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哲学教授不同,他不仅要思想深刻,不仅要建立一个学派,还要热爱智慧并根据智慧的引导去过一种朴素独立大度和值得信赖的生活,要解决生命的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中埋头,还要更多地从实践出发。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杰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类人,他们表面上十分富有,却是最贫穷的一种。他们积聚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摆脱,他们用金银给自己打造了一幅镣铐。
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别人要来买你的篮子,你必须要让人觉得你的篮子是值得买的。我关心不是怎样让人来买,而是怎样才可以避免出售。人们所赞叹的所谓成功的生活,实际上只是一种生活的可能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生活,而贬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国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们根本没有没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乐,只不过是个悬挂衣服的衣架,而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和我们融为一体,显示着穿衣人的个性,最后我们甚至不愿将其舍弃,就像不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一样。
因为人们注重的并非是真正应该尊敬的东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们尊崇的东西。我们熟悉的人很少,认识的衣服鞋子和裤子却很多。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准确的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最高贵吗?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应付什么事业,而是要有作为。我们尽管穿着旧衣服,但还感觉像个新人,有了新的生机。依靠的只是内在的辛勤和扩展,因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护和世俗的烦恼。
一个人应该穿的简单,他还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密,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枣树那样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没什么可给的,那么就像柏树一样,成为一个信仰独立的自由人吧。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简朴与安宁,不要充当穷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奋努力的成为世界上一个有价值的人。
做好事,同样需要足够的智慧。行善,不是泛爱。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方式简朴,头脑聪明,那么就不应该是一件难事。人们谋生并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简朴生活追求。
我愿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个人都能谨慎耐心地找到并坚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父母或邻居给他的生活方式。
合作其实就是一起生活。
人们做了罪恶的事情,死后就难免留下骂名。
人们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保证全年的费用支出。打零工的人最自由,他一年只要勤奋工作三四十天,就可以解决一年的生存问题。
(关于放牛)不是人放牛,简直是牛在放人,因为前者需要更大的自由。
他们不应该对人生仅仅采取一种游戏或研究的态度,而是应该自始至终真实地体验人生。
那里传授一切知识,训练一切技能,就是不传授和训练生活的艺术。(让他学化学,却不教他制作面包的技巧…)
最昂贵的的并不是学生最必需的,学费是收费项目中最重要的,但是他通过和如同代人中最有知识的人交往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教育,却是免费的。
学生们逃避了必需的任何劳动,但他们得到的却只是可耻的无用的空闲,而本该借此获得的丰富经验,他们却完全没有学到。
崇尚奢侈的人开创了新的时尚,而其他人的就紧跟随他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xine服装样式,这是一种幼稚而原始的趣味。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静谧的瓦尔登湖,晨曦的鸟鸣、花香、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一间躲藏起来的木屋,一个逃离尘嚣的“隐士”,让瓦尔登湖多了一道风景。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他发现每年劳动6个星期就可以支付一年的生活费用,他就获得大量的闲暇用于阅读、写作、思考、与大自然相处。他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要有一块自我沉淀之地。梭罗的一生都是那样简单而纯洁,如同他所深爱的瓦尔登湖一般,照出了一草一木和真实的世界。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将自己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人在继续聆听。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的,是我们心中一份潇洒脱俗的宁静,不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蒙蔽,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坚守自己的本心。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我们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
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外,租了间屋子,只为每天可以像个正常学生样,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那时,我选择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学习。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着几棵大树,有柿子树,有柳树,还有香樟树。晨起的时候,便能听见鸟雀在树梢鸣叫个不停。很多个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后,便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再拐过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解决完早餐,然后到学校。
学校很大,到处栽植着松柏、合欢树,还有桂树。正值花期,这些红花翠绿将校内一排排高耸的白色建筑群装点的肃穆又雅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以及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我在教学楼里听老师讲唐诗,讲《红与黑》,讲文学批评,那些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像天上的雨水洒向麦田样有条不紊的浇灌在了我心田。这样的好时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而那时,我已经因为各类客观的原因以及主观的原因,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远方漂泊。然而在去远方的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种回归。就抱着这种特别遗憾的心情,我去了汉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可能因为失去过,所以才倍感珍惜,记得那时,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我认真的捕捉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思忖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踊跃的说出他们提的每个问题,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饱满明亮的情绪,听老师讲屈原,讲中国古代小说,讲外国文学,讲红楼梦,讲写作,从大一的课程,听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遗憾了。
除过上课、一日三餐,以及在学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大,里面满架的书,堆了满屋。便是在这里,我借到了聂震宁先生主编的文学丛书——《创意阅读》。《创意阅读》凝结了众多作家的读书体会,从我国的《诗经》、《史记》,到国外的《金蔷薇》、《鱼王》,而最打动的却是一篇名为《我与梭罗》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苇岸。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1986年的冬天。当时诗人海子告诉我,他1986年读的最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一无所知”。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尔登湖》,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文辞的美妙,以及所阐述真理的的的确确,感染的无以复加——梭罗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作者阐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写的内容,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而《瓦尔登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一个带有村野气息,然而却淳朴自然内心怀揣着诗意的男子,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早晨,拿着炳斧子,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湖泊边,在湖泊周围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亲手砍伐树木,从邻居处购买来废弃的门窗以及木杆,并对这些材料加以改造,让它们成为房屋的一部分。他还在湖泊不远处,开采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面种上土豆,粮食作物,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营养成分的不足,他会在湖边钓鱼,会在外出远游的时候,随手摘下路边的果实充饥。他在书中谈到,他一年只工作六个星期,便能维持一年的开支,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靠辛勤的劳作,维持了五年。在和瓦尔登湖为伴的五年时光中,他在湖边寂静的生活、种豆,四处漫游、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所感,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这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书籍——《瓦尔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实践,向置身的机器文明时代进行抗议。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边盖个房子,在湖边种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罗在书中谈到,尽可能的每个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给读者的建议是,只有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那样的活着,才会感觉快乐,感觉自由,感觉到生命在悸动,感觉到一切朝气蓬勃,而一味的跟风,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将是对生命真谛最大的抹杀。我想,这是《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理念。而关于这样的的理念,梭罗在书中阐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为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就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的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屋顶。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的得到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书中,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罗写下这本著作,是为了在人们的脑门上挖上一扇窗,让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便做出更科学更正确更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信念,让人们有信仰的活着。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的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是我钦佩和喜爱梭罗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欢梭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他热爱自然,他在教书的时候,会带领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的灵魂会踏实下来,安静下来,愉悦下来,在整本书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不仅要观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劳踏实的梭罗在天未大亮的时候便兴致勃勃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他砍树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在湖边居住,是典型的热爱大自然的表现。在”湖“一篇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周围,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的散步着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梭罗文字上的魅力。因为热爱自然,于是对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饰,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实的灵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罗的血液当中,于是我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整本书中,诗意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升腾。没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和《瓦尔登湖》相媲美,在阅读的时候,将读者的灵魂自然而然的净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朴素,热爱真理,敢于大胆实践,以及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都让人喜爱不已。而因为《瓦尔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7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在远离尘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尔登湖畔,在森林里,梭罗先生自己盖了一所房子,他自给自足,过着极简的生活,吃着极简的食物;虽然也会感到孤独,但他享受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以及阅读带给他的无穷乐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门,他在夜晚的森林里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别方向;他倾听来自森林里的每一种声音;他长时间静静地观察湖水颜色变化和水温的起伏;他和禽兽为邻;他花很长的时间自制炉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结成的第一块冰;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罗先生告诉我们,要回归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义——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8
这个暑假,在我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时,对它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些晦涩难懂的言语,让我只粗粗浏览了几页。然而当我第二次静心地阅读后,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描写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记述了梭罗两年多里的见闻和思索。
梭罗崇尚质朴的生活,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动植物们谈天说地,似乎动植物才是他的挚友;冬天,站在冰冻的湖面上四处观望,看着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窝穴,这样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每天清晨,森鸮在远处的树林里与梭罗打着亲切的招呼:“你好。”梭罗从不斥责来偷吃玉米穗的红松鼠,从不介意它每次临走前抢走一个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来家里上蹿下跳、大闹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从不驱赶来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人,在他的世界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梭罗写的这本书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不辞劳苦换来的物质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独处的那段时光里,梭罗在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己种的粮食能供自己吃饱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适。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的舒适品,它们非但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从不追求奢侈和舒适,他们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清贫。”比如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罗是这样说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维持我们身体热量的.作用,其次,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它是用来盖裸遮羞的。所以,你们不需要无休止地往衣橱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顺利完成。”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披上华丽的新衣,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还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为了让自己不显得臃肿难看,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见这些人已忘记了衣服最本质的作用。
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不乏被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物质需求等枷锁所禁锢,限制甚至扼杀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们只能看见自己眼前的那些蝇头小利,却忘记、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们为追求物欲,就整日整夜地、不辞劳苦地工作,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时间,也没有闲暇时光陪伴亲友,联络感情。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如梭罗所说:“这不是真正的生活。”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9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一样“过瘾”。这是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总是显得天真和幼稚,但或许正是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才能让精神的羽翼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中,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一本书总能给你带来想要的心灵归属感。而我就选择的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的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的鸟鸣,身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的.人们的精神空间受到侵袭,紧接着就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但是面对这些,梭罗依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的摆脱无数的羁绊,他想要过他想象中的幸福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的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梭罗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境,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热情的诗句歌颂“瓦尔登湖”他心中的“女神”,他的“情人他这样说道:“这不是一场梦,却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与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飘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她最深邃的僻隐处也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沉浸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
对于梭罗,在松林中漫步是那么惬意,眼前的一切就是一种享受,但对无暇于此的人就是另一种感受了,乱七八糟的枯枝烂叶有什么美可言。就像清楚自己光环加身的人是不同于常人的,不应是迷信,大概是一种幻想,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吧。
柏克农庄是个幽静广阔的.地方,有一家人在这里租了田地与破屋,虽然能挣得面包和牛奶及其他一些饮食,可为了这些,他们就要没命地干活,身体能量消耗殆尽就会吃更多的食物来补充,也不是很划算。但这家人还是觉得值得,他们哪里知道自己要负担得到政府庇护的各种耗费。其实不用这样拼命的劳作,他们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换一种生存方式,比如垂钓等有趣休闲又能有所收获的方式。生活需要技巧,拼命虽然勇敢,如果不加计算,在生活面前就可能会失败。就连他们的饮水也没有湖水好喝,非常浑浊。
对于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像梭罗那样游荡着生活似乎不值得,但当人看到梭罗眼前的景色,感受在旷野中享受到的美好感觉时,谁还能有什么反驳呢?他无牵无挂,随处为家,按天性自然成长,生命像常年的绿植一样鲜活。在空旷的野外,生活不是枷锁,是休闲游乐,用物质谋生但不为占有物质。世人却把自身包裹起来,锁进了各式各样的屋子里,怎么能不成为生活的奴隶?
人们本该探索真知,洁身自好,寻找自己高贵的灵魂,体验人生的新奇有益的感觉,却每日为生计辛劳,疲惫不堪,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不要用继承下来的旧方式在如今迥异的世界里谋生,在生存面前,人们要勇于探索,向未知领域挑战,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2、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5、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7、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8、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9、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10、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2、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13、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14、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15、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瓦尔登湖》一书又称为《或林居纪事》,为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林居实录,书中充满了田园魅力,足以鼓励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傍湖筑舍,竟相效仿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而这位“闲者”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单独徘徊在树林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以后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我看来,《瓦尔登湖》不仅仅是讲述种庄稼、在蔬菜、过着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还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深要问题。同样是描述自然生活,《瓦尔登湖》和《鲁滨孙漂流记》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非虚构作品,将的亲身经历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就此点,两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在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假设与同时代的作品,比方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的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对字句文体选择似乎有点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的率真、简洁,一扫早期的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这也是梭罗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在此书中,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梭罗不管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而且还像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的幽默,令人深省。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瓦尔登湖》一书又称为《或林居纪事》,为作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林居实录,书中充满了田园魅力,足以激励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傍湖筑舍,竟相效仿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而这位“闲者”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林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以后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我看来,《瓦尔登湖》不仅仅是讲述作者种庄稼、在蔬菜、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还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深要问题。同样是描述自然生活,《瓦尔登湖》和《鲁滨孙漂流记》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非虚构作品,将作者的亲身经历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就此点,两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在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同时代的作品,比如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的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选择似乎有点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的率真、简洁,一扫早期的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这也是梭罗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在此书中,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而且还像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的幽默,令人深省。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0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2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8-1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及感悟12-1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20篇)07-13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篇)12-21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篇02-2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3-28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篇)03-0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