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园冶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20 17:32:5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园冶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园冶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园冶读书笔记

园冶读书笔记1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书不仅仅是谈" 园子" ,妙在融"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环境观," 精而合宜" 的建筑观," 随曲和方" 的空间观为一体,言简意赅。

  原文系四六文体,读起来却不涩,极富诗情韵味,朗朗上口。再配以陈植老先生多年辛勤而成的注释,确是一本环境营造学科的建筑和环境艺术的专业必读常备书。 书中多有妙言警句,如" 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 巧而得体,体宜因借" ,"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不一而足。 有" 好事者" 乎?《园》中一会耳!

  首先,读《园冶》,要联系中国哲理,尤其是它“无往不复”的时空互涵观念,在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中四维时空观表现得很突出。对比一下中西园林之差别,可以反衬各自特点。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西方园林几何式布局偏爱对景与夹景,在焦点透视中体会空间的深度与时间的停顿(宛如音乐中的休止),与油画照相式的复制世界同出一辙,反映了绝对时空观。

  其次,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读书笔记2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造园理论系统介绍的著作,是公认的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体会作者对造园的理论与对它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感慨:看着原文的古文有些语句不能很好的理解,即使看了陈植老先生注释的《园冶注释》由于是繁体字和竖向的从右到左的书写,也使得在阅读中不是很习惯,不禁感叹中国大陆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不足。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对于《园冶》此书是第一次阅读,以下也只是在阅读中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感受。

  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而书中不仅仅是谈如何造园,文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一切讲究“因地制宜”“精而合宜”。

  在兴造论中,计成本人提到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 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主人”即工程主持者,指出了设计师的重要性。

  即使不是自家园内的景致也可以通过借景的方式来增添自己园林的美感。照猫画虎的描摹并不是难事,重要在于其精髓的表现,并根据工程进程的变化而调整设计方案。这就体现了“主人”的作用,匠人可以通过能工巧手制造出景致的景观,但各个小品的搭配,整体

  的布局就要靠设计师来把握大局,做到“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设计似乎变的“容易”了许多,“借鉴”不同的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一个“混搭”的景观设计,看似华丽或美好的形式下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在园说中,提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造园虽然都是借人之手,浓缩大自然而成的景观,但通过借景和中国绘画的构图及意境,使之成为可以和自然相媲美的秀色,犹如天然一般。这一节中略述造园时如何整理植物、屋宇等细节,在具体的地方种植何种植物,“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装折之物都没有定式,一切设计适合周围的环境即可。除旧立新、不拘泥于形式,说明计成的思想开放活跃,能够标新立异,也正是这一点他才可以超过其他早于他的著名造园家。“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虽然受到提序的阮大铖的影响,使得这样一篇著作险些隔绝于世,但历尽风霜经日本再回国,着实受到了园林学习者及爱好者的喜爱与尊重。

  相地:园林布局应利用天然地势,反观现代景观尤其是国内的景观设计很多都是逆地势而行,劳神费力的改造,破坏了大自然最本质、最美的景观基础。“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意思是:假如有多年的老树,对垒砌檐墙有所妨碍,不妨退一步以保护树木,

  或砍去几根枝桠,不会妨碍树冠的发育。这是因为雕栋飞楹的建筑容易修建,但挺拔玉立的槐荫古树却很难长成的缘故。总的来说,相地如能合宜,建造的园林自然得体。回首现代景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经济发展的背后牺牲了太多除了政治、文化之外,受伤最严重的也是自然环境了。现在虽然是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为了即时利益仍然放任破坏环境而进行建设的行为。回到《园冶》来看,计成在当时不但有着娴熟的造园技巧与理论,而且正确的认识到设计与环境的正确关系,“因在本宜”除了建筑与景色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外,还有就是造园要适宜环境的发展。

  在相地中讲了多种地形的不同处理,包括: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都详细描述了房前屋后、池前山后具体应该种植哪些植物,做什么样的布置。“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也表达了计成对君主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向往永生的神仙思想的“三山一池”的造景手法表示不屑,表达了对幸福和长寿的理解,生活的美好、幸福就是在延长自己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后面的“立基”也提到了“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进一步的明确表示了不要封建迷信根据风水之言而造园的错误思想。

  在后面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中计成丰富、详细的总结了各种各样的装折样式与技巧,在这两卷中也不难发现作者多次使用了反问句式,首先是增强了文章的阅读层次,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很多所谓“同行”

  在专业上的诟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作者也紧随其后的给出了合理的、更为上选的设计方案,如果能够依据这个造园,想必即使不是占地富足的大型园林,也可以彰显出层次、意境与层次,提高整个园林的品味与气质。 看毕整篇文章,虽然在后面的屋宇中有很多结构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纵观全文,贯穿整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古代文学、艺术的一个中心思想。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围绕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相比较于英国的风景园及西方其他国家的园林,他们的造园技法与理论也都结合了本国的文化与绘画技巧,这些与造园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古代的造园也都像中国的山水风景画一样,追求写意的风格,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如果说,欧洲的规则式园林,显现出人类宰制自然的力量与智慧,从而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那么,中国的山水风景式园林,昭示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因势利导的高妙技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

  虽然全书的后半部分提供了很多图形与样式,但其重点还是强调“能主之人”的理论思想,并强调造园不应拘于一格。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

园冶读书笔记3

  我就先分享《园冶注释》一书笔记以抛砖引玉。

  《园冶》为明末造园家计成(字无否)所著。《园冶注释》为陈植注释,杨伯超校订,陈从周校阅。都是些大家,但遗憾的是,虽是八十年代出的,却全书都是繁体字。不过用繁体字也有些好处,在后面会有体现。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分相地、立基、屋宇、拆装四篇;第二卷为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

  兴造论

  建筑的兴造,三分靠匠人,七分靠建筑师。因为兴造建筑首先要相地立基,然后定其开间、进深。这些尤其需要建筑师的能动性,须考虑场地的大小、形状等,如果地基偏缺则可不必拼镶整齐,屋架也不必拘泥于一般的三间或五间,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半间也是很好的。

  园林的兴造,九分靠造园家,匠人只占一分。这是因为园林中的巧于因借,即因地制宜、借景取胜的精巧不是匠人可以达到的。

  计成充分强调了设计师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完全体现在设计师可以因地制宜,而匠人只能拘泥于古法。正式的建筑多为三间、五间,而计成鼓励根据场地情况的特殊性,可以不完全遵守这些,亭台楼阁的建造更是自由,这种观点的论述在整本书中不断出现,体现了他的思想开明进步。

  园说

  对园林的兴造做了一般性的介绍。首先是选址宜偏,才能有幽隐的环境;其次景色要有自然野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后对园中安闲、逍遥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描写,读之如身临其境;最后总结:造园不拘成法、因地制宜、追求新颖、摒除俗套,这样的园林虽不足以称大观,但小筑是可以的。

  该篇中有大量对园中安闲逍遥生活画面的描写,十分引人入胜,传达了一种隐逸思想,也反映了江南园林的整体风格。

  一、相地

  对园林的选址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首先是选址时不拘方向、地势、可以在场地上新建或进行旧园翻造,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偏”;其次,园的布局要利用天然地势;然后特别说到水,水要弄清其从哪里来,流向哪里,水上可设需阁、浮廊跨越;后又说到要考虑借园林四周、远处之景;最后提到如果有古树,不妨将建筑退一步而让之。

  总的来说还是要“巧于因借”。

  (一)山林地

  是最好的`选择,因其自成天然之趣,自然野趣最浓。当然,山林地也须少量的人力加工:如疏通源流,地处挖成池沼,堆山、挖山洞,建房廊以连接各部。

  (二)城市地

  原则上不是造园佳地,如要造园,必须选择城市偏幽之地。要妥当安排各园林要素,人工创造自然之景,形成城市山林,则足证城市小隐,也是一种舍远求近的不错选择。

  (三)村庄地

  喜欢山水田园的人可选,有农家气息。田园中宜十分之三为池,尽量曲折,十分之四垒成土山。

  (四)郊野地

  在郊外选地,要依平坦的山冈,曲折的水洼,重叠的小丘,高大的树木。这里离城不过数里,往来较方便,若可以做到也是一件快事。

  (五)傍宅地

  宅旁宅后的空地可造园,不但可暇时行乐,且是护宅佳境。“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室”。如此园林颇得安闲自得之悠然。

  (六)江湖地

  江边、湖边建小园,可以表现湖光山色的大观。

园冶读书笔记4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园林史第一本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立基、相地、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借景、选石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这个方面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计成生活在封建时期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那个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宜曲宜长则胜”。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可“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

  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计成对于古典园林中的各个组成成分都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指导。自己总结概括一下就是:

  建设原则是: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因地制宜,同时结合主人的艺术观、哲学观。)

  要达到的大体效果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古的自然);

  意趣:一勺则江湖万里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言有尽而意无穷)。 景物搭配要:山嵌水饱、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人和园:泉石松竹养心怡情,地于尘相远,人于境共出。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晨至夕,应接不暇、总之住着:;一宿体宁,二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塔然,不知其然而然。

  无论是居住还是观赏,要有《道德经》里为而不侍,主而不宰的感觉。 景物布局要懂得留白: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小至园林一角的经营,要有纳千顷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妙趣。

  大到整体布局,要懂得远山借景,搭配出千山环翠,万壑流青的气象。 在种种搭配和因导中,创造出歩移景异的效果。

  要雅致则片山小房,别有小致。

  要逸拔则;阶前扫雪,岭上锄月。

  要清新则;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塌琴书,动涵半轮秋月。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要生趣则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

  要宁谧则两三间曲尽春躲,一二处堪为暑避。

  要灵动则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往,送鹤声之自来。

  总之要可行可看可居可游。

园冶读书笔记5

  读完这本书后,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处在战乱时代怀才不遇,但是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是蛮精彩的,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写下这本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作为一名初涉入到景观专业的我帮助还是特别的大的,我个人认为计成是一个优雅的造园家,他的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都很高,他有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清新脱俗的人物个性。这本书是文言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结合着翻译文来读就很上口了,文章中的句子很优美,书写的不枯燥,读着读着就能自己也开始顺着作者的思想开始想象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现代人生活速度很快而忽视了园居生活的乐趣。这本书全面的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的著作,分别从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配有图片加以系统阐述还有作者工作经验以及一些铺装栏杆门窗的设计样式。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兴造论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营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也就是说造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主持造园的人

  与工人的区别在于他是有心窍之人,对基地有所规划,会把建筑体形与庭院组合的恰到好处,对我的.启示就是既不能拘泥于型制只顾得体,也非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造园不能死板,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园说中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做到造景要适应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们在创造山水环境时要给人一种天造地设的感觉,建筑要从属于山水环境。作者在相地中说道要想如陶渊明乘轿子一样游山玩水远观山川之体势,何不效仿谢灵运穿着木屐登山陡壑,近赏山林之形质,这点体现了作者亲近自然思想,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正是我们所要改变的地方。 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作者通过自己的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所是我所向往的,构建的园林不论是在偏僻处,还是喧闹的城市地都把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其中,既能闹处寻幽,何必去舍近求远,随兴可以携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我感觉他是很随意但又不失科学性的。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事实上,全书重神轻

  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作者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中的造园理论、艺术与技法,包括古典宜居环境理念及其实施手法,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姻,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恰相暗合,给当下方兴未艾的造园实践提供关照古今的健全精义,有助于防止悖天逆理做法的泛滥,指引景观规划设计走向合情入理的正途,实有教意;对于今人营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可以提供精神资源。

  《园冶》更多的是使我领悟到作者的造园的精神,自己也会像作者学习,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造园风格。

【园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冕宁冶勒湖旅游攻略08-17

成都到冶勒湖旅游攻略07-27

幼儿园读书笔记10-01

幼儿园小班读书笔记11-02

幼儿园幼师读书笔记03-30

幼儿园教育读书笔记02-25

幼儿园读书笔记范文06-10

幼儿园读书笔记15篇11-12

幼儿园读书笔记(精选38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