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音乐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15 07:32:0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音乐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读书笔记

音乐读书笔记1

  童话故事总能使读者受到一些启迪,从而思想得到升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布勒门的音乐家》这个童话选自享誉世界的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蕴涵着浪漫的想象,幽默的讽刺,真挚的情感。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猫和一只公鸡因为年老体弱而受到了主人们的厌弃和迫害,它们没有消极地等厄运的降临,而是从无情的主人家逃离出来接伴而行,怀者美好的希望,准备到布勒门市去当音乐家。他们团结合作,战胜了一群强盗,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童话赞美和褒奖善良的动物们的团结勇敢、聪明机智、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讽刺嘲弄了强盗们的无知和懦弱,让人明白美好的生活就要用勇气和智慧去抗争、奋斗,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章的语言淳朴、幽默,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和民间特色。

音乐读书笔记2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神秘园之歌。。

  我觉得这是一首诉说生命的歌曲。诉说着生命的悲伤的,静静的诉说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诉说着生命的神秘!

  一开始在钢琴的序曲中,忧伤的把我带入了一种无尽的遐想,对于生命的一种憧憬和崇敬油然而生。

  在草地上,静静的聆听大自然的风声,风声是那么的温柔,不带一丝的狂暴,轻轻的抚摸着你的内心,请用心去感觉,风像是在说“你是大自然的奇迹,请珍惜你自己,你是生命的奇迹,请用你的真心来聆听生命的赞歌”风轻轻的从耳旁吹过,诉说着生命的忧伤,这些诉说能够触动你的生命,触动你的灵魂!

  小提琴的声音出现了,忧伤又充满了悲情!

  一根一根的琴弦波动着我的心,我的心随着琴弦来跳动,颤抖。对于未知的自己是一种茫然。我像是一粒沙子,是生命长河中千千万万的沙粒中的一粒,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命运的洗礼。这是命运的赞歌,还是命运的悲歌。我能够预见未知的'自己吗?我能够经受的住这个生命的洗礼吗?未来的路上有好多的未知,我们总是要学会坚强的起来去面对生命的考验!

  琴弦不断的撩动我的心,高潮时的那种无尽的悲伤,我试着把这首歌翻译,那是生命的序曲,没有任何任何的一丝外界的污染,是那么的简单,单单纯纯,没有世俗,没有杂乱的东西去污染,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诉说而已。那么纯净,纯净的没有一丝的瑕疵。

  我能够用什么画笔来在自己的生命的画纸上描写东西呢?内心其实有一种恐惧,因为这幅画是不能够用橡皮擦来擦的,画上了就画上了,再也无法倒回去擦掉了,所以当我们画这幅画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心中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恐惧。

  在小提琴的旋律中,夹杂着钢琴那简单的叮叮咚咚,低沉,像是沉重的喘息声。又像是压在自己身上的那一个个责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命运就是那样的捉弄人,生命中又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叹息,我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卸下这些东西,轻轻松松的走完自己的一生,那是我们的渴望。但是我们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承担很多东西,你要背负着一件一件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的卸下你的担子,到最后你卸完了,你就会觉得无比的轻松,这就是人的一生的过程。苦难之后才会有幸福和甜蜜,就像旋律中,高潮过后,那种生命的歇斯底里的颤抖过后就是平静,每个人都在自己命运的长河中挣扎,不想被那命运的长河所淹没,所以我们要不停的游啊游啊,直达到达目的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

  旋律慢慢的减弱,但是那一声声的叹息也慢慢的在减弱,随风消逝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空间

  请你,静静的躺着,静静的听着这首生命的序曲吧!

音乐读书笔记3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这些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

  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第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我的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

  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读书笔记4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格林童话中的《布勒门镇上的音乐家》,故事中有四种动物,分别是老驴、老狗、老猫、老公鸡,它们都是因为老了不能做事了才被财主赶出了家门,它们商量一起到布勒门镇上去当音乐家。 它们越走越累,肚子也越来越饿,在路上它们到一家农舍,农舍里有一桌好吃的`食物,一帮强盗正坐在那儿吃喝,驴想出了一个好点子,驴对老狗、老猫、、老公鸡说:“我们这样........于是它们站在一起大叫在加上可怕的影子,把强盗吓跑了,它们吃着可口的食物,它们吃饱了饭各自找了一块地方很快就睡着了,早上它们收拾好了农舍,找了几件乐器开了一场家庭音乐会,它们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从些它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财主太贪心了,它们老了以后不应该把它们赶走或吃掉。最后它们用自己的智慧自由地幸福的生活着。

音乐读书笔记5

  音乐学习,就像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可用一般的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考察,从中来看它如何适应儿童学习的总体学习计划。从学习领域来说一个便利的音乐学习的方法可从三个领域考察发展,即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所谓认知领域就是涉及知识和事实的世界以及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认知学习可用语言的阐述,它是明显的和可测量的。而技能领域涉及行动技能的世界,是身体和精神的结合。对情感领域的了解和困难颇多。涉及到感情、敏锐、态度和价值判断。总体来说,这些对于儿童了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发展全面的音乐能力的时候,也要强调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能力。音乐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发展人们的全部三个领域,但把它强调情感的发展作为首要作用。

  如今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注意和研究,它不仅对人们有益,而且它们引进学校课程后还改善了阅读、科学等“基础教学”学科。在学校中,艺术教学计划的新发展也使得艺术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第三章学习理论与音乐学习了解到布鲁纳关于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由此布鲁纳提出来三个系统或模式,人们也通过这个三个系统,从内心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系统是表演系统、图像或意象系统,以及符号系统。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布鲁纳也指出,这三个再现表象期之间是怎样过渡的,“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尚难解答的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学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是元的放矢,忽视儿童认识发展的教学理论也将是一无所得。

  布鲁纳关于动机思想对音乐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也具有意义,他提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理论。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这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异常重要因素。他认为动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好奇心”、“竞争力”、“认同”、 “互惠性”都是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促进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它们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儿童的智力、身体与情感发育的一般特点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受年龄的绝对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师要善于对儿童的能力做出判断,按个别情况和参考社会的预测标准来估计儿童的需要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也随之增加,我们要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积极的学习中去,一边是学习达到满意的程度。儿童加入集体后,开始对其他文化感兴趣,也容易选择成年人做样板,这就意味着我们也是需要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钻研精神,起带头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的表演与批评,给予支持与关爱。同时要注意儿童在音乐方面生理成长特征。

音乐读书笔记6

  音乐学习,就像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可用一般的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考察,从中来看它如何适应儿童学习的总体学习计划。从学习领域来说一个便利的音乐学习的方法可从三个领域考察发展,即认知领域、技能领域与情感领域。所谓认知领域就是涉及知识与事实的世界以及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认知学习可用语言的阐述,它是明显的与可测量的。而技能领域涉及行动技能的世界,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对情感领域的了解与困难颇多。涉及到感情、敏锐、态度与价值判断。总体来说,这些对于儿童了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发展全面的音乐能力的时候,也要强调认知领域与技能领域的能力。音乐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发展人们的全部三个领域,但把它强调情感的发展作为首要作用。

  如今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注意与研究,它不仅对人们有益,而且它们引进学校课程后还改善了阅读、科学等“基础教学”学科。在学校中,艺术教学计划的新发展也使得艺术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第三章学习理论与音乐学习了解到布鲁纳关于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与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

  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与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由此布鲁纳提出来三个系统或模式,人们也通过这个三个系统,从内心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系统是表演系统、图像或意象系统,以及符号系统。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与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布鲁纳也指出,这三个再现表象期之间是怎样过渡的,“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尚难解答的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学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是元的放矢,忽视儿童认识发展的教学理论也将是一无所得。

  布鲁纳关于动机思想对音乐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也具有意义,他提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理论。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与动机。这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异常重要因素。他认为动机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好奇心”、“竞争力”、“认同”、“互惠性”都是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促进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它们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儿童的智力、身体与情感发育的一般特点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受年龄的绝对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与比较苹果与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

  绝对音高鉴别就与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

  经过观察,我发现,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以学西洋乐器的为主,尤其是学钢琴的。而相对音高的鉴别,就是可以通过耳朵,听出音程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对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听出一个和弦里的每个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类型,比如说“大三和弦”一类。

  通常我们在调音的时候,调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标准音对,第二根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与第一根弦的音程关系来做调整,这就是相对音高鉴别的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

  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与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

  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读书笔记7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

  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

  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为了充实自己,围绕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合唱课题,寒假期间,我专成买了杨鸿年老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从中,学到了关于合唱的不少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天籁般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少年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从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此阶段孩子的吸气量已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渐增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强以及对音准的掌握也比较灵敏。《童声合唱训练学》这本书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详细的从多方面介绍了童声的类别及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如何处理合唱音响平衡问题等内容。

  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关于训练问题:

  一、怎样算是良好的歌唱

  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二、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对独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所以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3、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横向线条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小收获,对于合唱排练我所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探究,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与我们成长的一本本书中。读书可以进一步丰富我的专业知识技能,在以后的日子。

音乐读书笔记8

  梦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梦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梦想是船帆,总是扬起希望;梦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梦想使你坚定地留下一串串脚印……是啊!生活因梦想变得充实,生活因梦想变得精彩,人生也因此而变得快乐,变得幸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流行歌手这个职业心生羡慕。记得那一次,我和妈妈及妈妈的几个同事去北京旅游。那天晚上,我发现正在开一场演唱会,喜欢音乐的我也央求妈妈买了门票进去。刚进门,一阵阵摇滚音乐立刻挑动了我的心弦;一声声铿锵的歌声、一波波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呐喊声,在整个会场上空久久缭绕。我的心灵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了。那歌声渗入我的皮肤,进入了我的灵魂,如同一双翅膀带着我的身体在音乐的世界里展翅翱翔…… 我的心里也有一颗种子被埋下,正贪婪地吸吮着无尽地营养并开始生根、发芽——我想成为一名歌手。

  一次,我边看谱子边练发声。自认为已经练得非常“完美”的我自以为是,马虎了事。两天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昨天还练得不如我的那部分同学已经“赶超世界大国”了,现实版的“龟兔赛跑”让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开始坚持不懈地练。同时,也努力地学习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每次和爸爸妈妈去爬山,我都会在大山上大声地练习;每天晚上我都会跟着新闻联播的主持人练习普通话;每当周末,部分同学都在外面玩耍时,我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练习歌唱、弹琴……

  “经历一番风霜苦,自有梅花扑鼻来”。今年的1月12日,正好妈妈她们学校要举办一个隆重的艺术节,主题歌曲为《明日歌》,由于爸爸是这次艺术节的“总导演”,在他的推荐下,学校的领导们一致决定让我来主唱,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兴奋。我每天废寝忘食地背歌词、哼旋律、练发声……终于,在艺术节头一天,我圆满地完成了录音任务,这让我感受到了无尚的荣光,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音乐的信念。

  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成为了一位歌手,我要为家乡献上我的歌,为中国献上我的歌,为世界献上我的歌,我要让我的歌声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进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快乐的世界。

  远大的梦想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如今,正是我们扬起梦想风帆,掌握使命船舵,启航驶向未来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乘上梦想之舟,在生命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吧!

音乐读书笔记9

  课堂评价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被评价者的言语和行为做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达成教学的预期效果。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艺术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课堂变化或问题,给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中,我发现课堂呈现的评价并不那么精彩。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能真正有效起来,让评价“艺术”起来?近年来,我在艺术课堂教学中针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摸索与实践。

  一、“教师评价”的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评价的语言和奖励过于简单及单调,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不绝于耳;“小红花”处处开;“小星星”漫天飞。日子久了,学生也腻烦了,提不起兴致。随着学生素养的提高,渐渐地能体味出那些“简单评价”的空洞、苍白。

  其次,有时我们教师评价不够客观。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要做认真地分析,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用同一个评价尺度;又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理解不可能没有偏颇,所以教师应该引导纠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确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只有来自教师客观的、有针对性内容的语言评价和教师饱含真诚、欣慰的微笑、点头、赞许等,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

  此外,别忽视对“后进生”的激励性评价。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表演,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记得一位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同学在我提出要求后手微微动了动,两眼看着老师可又避开了老师的目光,我敏锐地发觉了,于是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说“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同学也要演唱了,让我们听一听!”他站起来轻轻地唱了一句,有些紧张,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声音低了下去。我赶紧评价:“多好听的声音哪!来,让你的勇气为歌曲增辉!”这位同学的激动可想而知,自信心也高涨起来,成功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其他同学也不由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开口了,哪怕还很稚拙,也应给予热情肯定。我想,如果我们用火热的语言去温暖学生,他就能放射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用如阳光般的温暖让他生根发芽,他们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二、“学生评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中交流越来越多,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呢?他们的评价方法恰当吗?不少老师能给学生以准确的评价,但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做出评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能让学生了解到正确评价别人的方法,注意说话的语气,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让人容易接受。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往往能激起同学之间热烈的讨论,甚至论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表现的欲望。

  我发现以往学生评价时应用的语言简单、没有层次变化,例如,评同学的演唱用“响亮或不响亮”“好不好”“有感情还是没感情”,到了评价同学真正优秀的表现时,还是用这些语言,缺乏感性的东西。因为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理解、思维、表达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经分析,我发现问题大多出在老师自己身上:

  第一,教师对评价的功能理解不透。

  第二,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不高。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拓展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自己,还可以是教师或音乐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可以是态度、情感,也可以是学法、过程和结果。

  其次,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A、先肯定,再指出不足进行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或提出挑战,总之要学习关注别人的学习情感。

  B、评价态度要诚恳,语言要真诚,如:“我想对XXX说……”“我觉得你演得真好,可如果让我来,我还会这样演……”“我的想法跟XXX的不同,我认为……”。

  在评价时,语言不能简单、空洞,如:响亮、有感情等,而要具体,有针对性。如:"听了你的演唱,我好像看见……”“你创编的节奏让我有想跳舞的感觉……”“我觉得……会更好,因为……”。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课堂上的评价会朝着精彩的趋势发展。

  三、“评价时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育是用心点燃心”,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老师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热情地说“你真善于动脑筋,这段旋律真有创造性”。听了这样热情的鼓励,这位同学小脸发红,两眼放射出兴奋的光,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但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在艺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用评价的话,会将评价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割裂,使课堂评价陷入机械化。经过认真地思索,我发现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评价,其实不少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倾听、分析、判断和积极做出应对(主动地称赞或反对,挑战或质疑)的“学”的过程,而评价只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反应。

  因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捕捉多方面的信息,大胆主动地做出各种应对,其中包括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不会显得机械、呆板,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在评价中除了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还可以抓住时机使用准确的肢体语言: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动作,为学生的一次演唱而陶醉,为学生的一次发言而领头鼓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多么欣赏自己,同学是多么佩服自己。我相信,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让它顺其自然地出现,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真实、真挚、真情的课堂评价会促进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营造师生愉快交流的心理氛围,如果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

音乐读书笔记10

  迫不及待的拜读了林遥作家诗集《侠音》,我很少关注诗歌文学之类,更别说古典文学,偶尔瞻阅下,也只是浮光掠影罢了。

  但从第一辑"山河悲欢" 开始,就被《黄河》这首诗深深吸引住了,整首宏伟壮观、大气豪迈,白衣侠客气宇轩昂、玉树临风。很佩服林遥作家大胆的运用各类修词.让人不轻易间穿越到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白衣侠客历游黄河、敦煌、蒙古、西藏、辽东、江南、天山、边关、巴蜀、长安等诸多名胜和地域,每到一处都诠释着历史文化、个人际遇、爱情的思考和感叹。

  遐想自己幻作清娇霓裳伴随白衣侠客经游万丈狂澜的'黄河、神奇富丽的敦煌、 景色秀丽的江南、烽火连三的边关,花天锦地的长安...彼此依靠将那斑驳历史完全体验在山河之间,来完成一段浪漫而炽烈的爱情。

  在第二辑的逝水残韵中的“昭君魂”、“醉唐朝“诗歌中,感受到侠客在抚琴佐酒吟诗,雨衣们轻歌缦舞,来宣泄战火四处时的无奈。“手挥五弦“诗集中更多浮想侠客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生活轨迹。想是在清塘月色下故园的游子、想是在高原上,祈祷的人群围着火神中来享受自然阳光、想是背倚在菩提树下的再次轮回、想是稀落着雨的江南古镇那个卖花人……

  而第三辑“席卷西风“'爱情诗歌像是当代“情书“,作者对爱情的渴望、执着、乐观。既浪漫又甜蜜,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爱人浓浓的爱意。读到此时不时还偷笑,心想作者还真是个情场高手呀!

  非常感谢林遥作家赠于此书。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读书笔记11

  《音乐教学新视角》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系列丛书,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可见其后面强大的师资阵容队伍,这套系列从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多年来许多特级教师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或撰写成专著发表,出版,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书的作者吴文漪,系江苏吴江人,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20xx年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小学)的副主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赏中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和“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教学特色,在我翻 看了几页后立即意识到这位特级教师这个称号绝不是“水”的,含金量极高。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生动详实地讲解,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畅快。

  《音乐教学新视角》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直面主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借用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前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这一观点打破了音乐作为教育的附属这一不全面的'观点,把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而具体的位置之上。作者提出人的情感与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知识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人的素养也就越高,音乐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提高,特别是文学知识,因为文学与音乐的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如美术,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应该懂一些,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宇宙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旦瞧见美的事物,就一定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中,作为息的滋养,因此也变成了高尚和优美的性格。”可见艺术文化对塑造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这些观点给予每一位爱乐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书中的一些观点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许是自己认识太浅薄了一直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审美,认为审美只不过是人们口头上高喊的优雅的口号,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抽象的,在本书中第10页处作者就 “音乐审美到底怎样来提升音乐的价值”?

  这个问题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另一个含义是,只有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才能实现音乐的全部意义”的确如些,很多人说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不来电,那是因为在音乐中,人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人去接受她,音乐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与价值,这需要欣赏者具备必须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将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作者尤其提到了,听觉表象积累,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音乐思维的基础,音乐思维对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让我们意识到音乐对人自身的更深层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在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了此书不同其它以往的音乐类书籍:他摆脱了以往纯粹的案例教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来充实书的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更深层次地文化思索,对于那些喜爱文学的音乐教师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著作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技术到综合地编写,过于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则缺乏理论性,经验大于与科学,无法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而《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则更多地从音乐与文学方面来阐述,对于喜爱文学的教师来说更能激起共鸣,同时给重视音乐技能忽视审美教学的老师来说有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音乐人文类书籍。

音乐读书笔记12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音乐读书笔记13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红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书让人一拿到手就有赶紧读下去的欲望。《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音乐读书笔记14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

  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体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

  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音乐读书笔记15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音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11-12

经典读书笔记11-25

音乐的说说02-14

读书笔记汇编11-02

童年读书笔记11-05

简爱读书笔记精选10-18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1-03

《杨家将》读书笔记01-23

读书笔记的写法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