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长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28 08:18:1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成长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长读书笔记

成长读书笔记1

  今天上午的语文课,是学习第11课《成长》。《成长》是一篇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它通过小约翰送报纸挣钱,表现了小约翰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小约翰的父母为了培养小约翰的生存能力的良苦用心和不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

  小约翰的故事,我感同身受。我父母对我关心备至、宠爱有加,在学习上有求必应,但在生活的小事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比如在零花钱的问题上,他们从不随意给予,十分小气,要我自己想办法挣零花钱,并提醒我可以卖废旧物品挣钱,。我如梦初醒,把废旧的'书籍报纸收集起来,忙得满头大汗地背到废品店,卖了十多元钱。

  我十分珍惜我辛苦挣来的钱,除了买学习用品之外,我再也舍不得花掉它。从此,我还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喝的易拉罐、塑料瓶,我一个一个地积攒起来,聚满了一纸箱又去卖钱。今年暑假,我十分想去参加《潇湘晨报》“小报童”勤工俭学卖报活动。因为参加了石鼓区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的学习,所以不能如愿以偿。以后有机会再去参加吧。

  《成长》的故事启示我: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劳动的成果才是最甜蜜的,才会最珍惜。重在“感”,写自己的真切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小作者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自食其力,其乐无穷。

成长读书笔记2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终身成长》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龄。无论何时,停止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1)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所以难免失真。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

  2)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3)如果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4)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2、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1)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同时,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3)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她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4)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成绩。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挫折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更好。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总是追求证明自己、强调“我”,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则更重视“我们”。

  在社交过程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把社交当做一种调整,他们拥抱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害怕冒险。

  在教育孩子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的更好。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1、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

  例子: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凑效了。

  2、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3、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学习死记硬背。

  通往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明确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4、教育:固定式思维模式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但它的方法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它沟通,教育它,它就能支持和帮助你。

  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成长读书笔记3

  曾经的人们谈毒色变,因为众所周知,这东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随着国家手段的逐渐严厉,毒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渐渐淡出了,然而随着当代人民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抑郁症的问题就被突显出来了。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从回溯过去,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来对抑郁症这个词进行深度的剖析。

  在回溯过去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故事来剖析抑郁症的成因,并且将故事中的情节拆分开来,让读者更容易的去理解,人为什么会变得抑郁。

  而在立足当下这一部分之中,作者则通过上面的故事来反推病人的情绪,并通过一正一反两种举例方式,引导我们从错误的思维导向之中走出,并进一步将这个错刷的思为导向进行摧毁,随后马上为我们重建一个相对正确的、积极的思为导向,并通过这种方式让患有抑郁症的人们从抑郁的情绪之中走出。

  虽然将《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归为励志类图书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这本书在是一本励志书之前,我人为它首先是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虽然这本书中并没有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心理学理论,但如果你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就不难发现,作者虽然用的语言都非专业化,但作者一直在努力的让自己的'所有叙述都言之有物,有根有据,比如作者多次提及的武志红(即《巨婴国》作者)、弗洛伊德以及多位心理学领域内的翘楚,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尽力规避想当然的叙述模式,作者自己的想法总是建立在前人的看法和观点之上。事实上,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必备的因素,因为无论何种心理学流派,无论何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建立和出现,其实都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并在此之上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说这是心理学理论的源流,任何心理学的理论都不能超脱这个领域而独立存在。

  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实在提过太多次武志红这个名字,所以有些喜欢断章取义的朋友就误以为这本书是《巨婴国》的加强版或者说是2.0版本,不得不说,得出这种结论实在是对于这本书的大大的误会了,不论是从表述形式还是观点看法,本书显然是和《巨婴国》大相径庭的,从文字上来说,《巨婴国》和《永远成长的苹果树》相比太具有攻击性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武志红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愤懑的,所以才有这样的区别。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的语言是亲切的,它并不仅仅是处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去教导读者应该去懂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面对抑郁症的问题,这本书中更是有着不少的从心理层面上去缓解抑郁情绪的方法,因为是多方整理,所以这本书是由金尚编著的而不是由金尚著的,从这一细节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和出版社对于文字的严谨性的严格要出。

  这本书中最多的就是方法论,如果你是抑郁症患者,不妨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心态,舒缓自身的抑郁情绪。如果你并非抑郁症患者,只是因为或学习或工作或家庭等等压力持久的积聚在你的内心而酝酿出了抑郁情绪,那你一样可以按照这本书中的方法来排解自己,让自己走出阴霾,走向阳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祝早日康复,同样祝各位心中有着抑郁情绪的人能够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走向阳光,走向美好的生活。

成长读书笔记4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罗杰斯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从而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理论至今魅力不减。 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心理氛围下,人们值得信赖,富有积极性、创造性与影响力,能够自我激励并释放出无法想象的潜力。 虽然有人攻击罗杰斯的疗法过于简单,认为其技术只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后几个字,但是,正如欧文亚龙所说,罗杰斯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在这本书中,罗杰斯将为自己代言。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在回顾自己个人经历的同时,指出了他认为个人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他还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最后,作者还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进行了展望。本书是一本精典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大师著作,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从小家庭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家教森严。

  他总是跟年纪差距甚大的弟弟们玩耍,因为他的父母总是给他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外面的人喜欢玩扑克、看电影、抽烟、跳舞、喝酒,他们的行为怪异,不要跟这些人接触。”

  受家人对外人这种“疏离和冷漠”态度的影响,他在成人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甚至在任何事情上,他都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

  尽管他内心孤独、渴望亲密关系,但是父母的阻碍、从小接受的刻板思想,再加上经常转学,导致他长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严重的时候,甚至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唯一能让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观察和饲养飞蛾,毫无疑问这是他对缺乏亲密分享的补偿。

  这样的状况直到他上大学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在那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们开展旅行、野餐、游泳等各种有趣的活动。

  尝到有朋友的“甜头”之后,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社会化。

  他开始和女生约会,后来在大学里还遇到了他的妻子海伦,和海伦的沟通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包含真正关心、亲近和分享的关系。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关系,让他意识到沟通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从此走上了心理学家的道路。

  他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卡尔·罗杰斯。他提出的“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中心疗法”蜚声世界,至今仍魅力不减。

  《论人的成长》是卡尔·罗杰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里面既包含了他偏自传性质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有他对所倡导的心理疗法的专业阐述。

  一、良好的沟通都离不开深度倾听

  从小在孤独中长大的罗杰斯深谙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也发现,很多人只是表面上在沟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

  判断沟通效率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深度倾听”。

  所谓“深度倾听”,是指当一个人在倾听另一个人时,听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话语,还有对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诉求和感受。

  罗杰斯之所以认为深度倾听非常重要,得益于一次转折性的心理治疗。

  一个母亲带着一个行为不端的儿子来找罗杰斯。经过诊断,罗杰斯认为,母亲对儿子的拒绝是关键原因。

  于是,他想尽办法让这个母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进行了十几次的心理治疗后,几乎没有任何起色。

  就在罗杰斯快要放弃的时候,这位母亲突然把“针对儿子的心理咨询”转为“给自己的心理咨询”。

  她对罗杰斯大倒苦水,从孩子聊到老公、再到婚姻琐事。就这样访谈了几次后,奇迹出现了,她和老公的关系不仅得到改善,连有问题的孩子仿佛都变得“乖巧”了。

  这个特殊的经历让罗杰斯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后来还提出了举世闻名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也就是,把来访者当做一个真实的个体,进入他们的生活,无评判和无条件的接受来访者。

  有时候仅仅是共情式的深度倾听,治疗效果要比用专业技能去说服或者解释来访者的问题会更有效。

  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人,能够听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感知对方,跟对方深层共鸣。

  一个人倾听地越深入,对另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就越大,会让对方觉得“天哪,这世界上终于有人懂我,体会我的感受了”。

  很多人之所以孤独、封闭,无非就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能够真正倾听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想象一下,当你把内心最深层、最私密的东西讲给他人听,但对方没有理解,反而还曲解你的意思,对你作出各种评判,你会有多绝望。

  想要理解一个人,或者想要被他人理解,都需要给予或得到带有体贴、同情和关怀的倾听。

  二、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倾向

  除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还提出了著名的“个人中心取向”。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个人内心里都存在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能量,但相对而言,当个体处在积极的、友好的、理解的氛围中时,这种能量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想要更好地理解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取向”,我们需要知道两种倾向,一个是实现倾向,一个是形成倾向,这是“个人中心取向”的两座基石。

  我们都知道,蚕破茧成蝶是一个很痛苦甚至很危险的过程,但它仍然用尽所有的力气冲破阻力,重获新生。

  在罗杰斯看来,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无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有一种朝向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趋势,这就是实现倾向。

  尽管如此,外在环境和氛围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或者促进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学校挑选了两组学生,然后告诉老师,A组学生智力一般,将来不大会有什么成就;B组学生智力超群,未来必会大有作为。

  果然,一年后,B组学生的整体成绩甩开A组一大截,但真相是,A组和B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分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老师因为提前被告知孩子的智力差别,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为孩子塑造的学习氛围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完全不同。

  罗杰斯认为,友好、积极、被理解的氛围,以及冷漠、疏离、被评判的氛围会对个体和团体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处在前者的环境中的个人和团体,会由刻板变得更加灵活,会远离防御而变得开放自主,会克服保守而变得更富创造性,他们的实现倾向会更强。

  至于“形成倾向”,罗杰斯则是站在一个更高、更宏大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所有的事物都会朝着复杂化、成熟化和关联化方向发展。

  就像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成人,小树苗最终会长成大树,人慢慢由猿进化成现代人,宇宙中的微粒渐渐演变成各种星体一样,所有的事物最终都会“成形”。

  就人来讲,越是实现自我的人,他们越能够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甚至和宇宙的连接,古人讲“天人合一”,在罗杰斯看来,这也是形成倾向的表现。

  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

  如果每个人都有实现倾向,那具体该如何促进自我的实现呢?如果营造积极性的.氛围有助于人们自愈,那要如何营造出这种氛围呢?

  罗杰斯认为,“个人中心取向”得以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真诚一致

  很多人在交流沟通中都带着“面具”,没有显露出真实的自己,他们更多的在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更加自信、更有竞争力的角色,或者一个楚楚可怜的受害者角色。

  如果一个人总是掩藏自己、压抑自己,就很难做到“内外一致”“知行合一”,他们的内在其实是分裂的,这不利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甚至可能引发神经症。

  只有当自己以真实面目示人,才可能遇到另外一个人的真诚。

  很多人不相信真诚,也不相信真诚可以换来真诚。

  但罗杰斯认为,若“深层的双向的相遇”未曾发生,那我们就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无条件积极关注

  除了真诚,还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意思是说,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即使是表现出愤怒、责备、恐惧等负面情绪,也要努力营造出支持性的氛围。

  这样做的好处或者说目的是,让对方觉得,在你面前,他是安全的,是可以卸下防备的,是被接纳的,是能够毫无保留地做真实的自己而不用受责备的。

  这样的积极关注能够让对方释放内心真实的情感,帮助他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从而挣脱困境,改善自我。

  就像由朱莉娅·罗伯茨在电影《奇迹男孩》里饰演的妈妈一样,即便深知自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但也仍然不遗余力地拿出最大程度的包容、理解和欣赏。

  3、共情

  罗杰斯认为,想要真正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必须具备共情能力。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也曾说过:“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

  共情意味着对他人的情绪体验,比如恐惧、脆弱、抑郁、愤怒等高度敏感。

  共情时,一个人能够准确的感知他人的感受,并且把自己对这种感受的理解传递给对方,甚至他能够觉察到对方都不曾感知到的信息和潜在意义。

  同时又不带任何偏见,这会让对方觉得:“或者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从而能够做到接纳自我。

  越是阅历丰富、思想成熟、内部整合度高的人,他们的共情能力会越好,也越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

  一个人能够送给他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应该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深度理解吧,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最好的爱”。

  在这样的爱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人格发展健全且幸福的人。

成长读书笔记5

  暑假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几天前,妈妈带着我来到凤凰书城看书,刚进门一首熟悉的旋律回荡在整个大厅……“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妈妈,看看有没有感恩方面的书。来到四楼青少年阅览区,我和妈妈在找寻,妈妈,你看《在感恩中成长》。翻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首小诗:妈妈,你爱我吗?当然了,我爱你!很多,很多吗?很多,很多,而且会更多。妈妈,如果我变成了白熊,世界上最凶的动物,有着尖尖的锋利的牙齿,我追你跑,你会尖叫着跑回帐篷吗?我会很惊讶,也会非常害怕,但是不管怎样,在你的`熊皮之下,你还是你,我爱你,我永远爱你,永远,一直,一直到永远,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我,平时我总是不听妈妈的话,经常惹妈妈生气。可是妈妈从来都不和我计较。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买菜。由于买的菜太多,妈妈让我帮她拿一件。而我却对妈妈不理不睬,反而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快点,我上课快迟到了。”回到家里,妈妈的手都勒出了血印又慌慌忙忙地把我送到学校。看着满头大汗的妈妈,我突然觉得心疼起来。而妈妈却没有责怪我。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人们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

  读了《在感恩中成长》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就像开头歌词中写的那样。是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而我却嫌他们啰嗦,把他们的话当作耳旁风。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让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呼吸着这个世界上每一次新鲜的空气,观望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每一丝亮点,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感恩我们的父母、老师,感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人、每一物,充实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成长读书笔记6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明白幼教事业摆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对我而言,幼教之路才刚刚开始,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铺路,在学习怎样更好的当好幼儿教师。而学到的`不过是需要做到的十分之一,从日常管理到教学管理,还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对于教育,只有倾注百分之百的激情和爱,时刻细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在生活中品德上的闪光点,不吝啬鼓励和赞美,批评也要讲究方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自尊心,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才能与孩子走得更近,才能成为孩子最贴心的老师。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只有教会孩子从小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才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孩子的事无小事,把孩子的小愿望小要求放在心上,不能做到的不轻易答应,一旦答应,就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留意观察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让积极的情绪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学会自己转换负面情绪。

  教会孩子们懂得分享、团结、友善、诚信、感恩、关爱他人。

  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教会孩子们主动学习。

  常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一个样。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思想和语言往往会出奇不意,挖掘孩子的潜力和智慧,也是对老师能力的考验。孩子们成长的同时,老师也需要成长,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

  因为爱,我们一路同行,前进的路上有很多未知,我坚信,人人都可做将军,人人都可为名师,只要有心,我就一定能在坚持幼师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出自己的风采。

成长读书笔记7

  《迷恋人的成长》以素朴真切的文字,糅杂了一线老师的经历、感悟、智慧与激情,让人感慨万千。

  当一个人投身到教育岗位后,他的生命就与教育教学紧紧地关系在一起了,而课堂则是他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战场,离开了课堂,他的教育生命也就结束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我们的特殊生命呢?

  首先,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事业。一个对生命不热爱的人,他就会潦倒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懒得去敲。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会努力地去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极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让生命的火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样,热爱教育生命的人,也必然会去关注教育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会特别关注教育的新理念。因此,他就会努力去读书,努力去钻研教学,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的教师。俗话说“站得高才看得远”,高瞻远瞩,只有占领了教学的至高点,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其次,要研究课堂。研究课堂当然离不开研究教材,一个连教材都没吃透的教师是造就不了好课堂的;但这远不够。课堂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因而是鲜活的、流动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因此,研究课堂重要的在于研究学生。上课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入课堂的,而备课决不是只备教材,还必须人这样成长读书笔记备好学生。课堂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材只是教学的背景,站在前台的应该是学生。当然,心有学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了然于胸,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是相辅相成的。

  再次,教学的功夫要在课堂上。我们常见教材研究不到位、学生研究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花这上面的'时间实在太少,是因为我们读书不够,因而理念跟不上,知识太陈旧。那么我们的时间那是去了?问题在于我们的许多时间放到了课堂之外去了。我们可以算一算,我们的备课时间与辅导时间成怎样的比例。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人就会麻木:虱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教师的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不学习、不充实,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潭死水。宋代的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给学生一杯水,现代的教师应该有一缸水,而且应该是活水。

  这是我的一点读书笔记,也是我近来常想的事。从教已经有十余年了,难免会有“疲惫”之时,从书中获得了些许“生命”的震撼,说说心里话,愿与和我同龄的老师共勉。

成长读书笔记8

  读完《教师成长密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署名绿草青青的《让学生喜欢你》。古人有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能信赖你!你传道他们才有更深的收获。曾经我因方法问题让学生误会。我这边是“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的心对待学生,只是没有以一种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有部分学生肯定不接受我!师生之间如果有误会不及时消除,那么你的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前几日,在微博上我发一条“新学期,接新班;一定让学生喜欢我。只要爱,就会被感受到”一个博友回复:“如果爱,请深爱,坚持爱!”感受颇深!我想补充:一定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

  刚过三十,应该没有代沟,乐意做他们的知心姐姐。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们心里疙瘩解开了,他们才能安心学习。

  爱的表达,事无巨细,办公桌里,准备着健康小零食,以备学生饿了偶尔挡挡饿;有刚进青春期小女生所需的卫生巾。。。当然我是女教师。我特别希望自己做一个朋友式的老师,让学生敬我爱我,而不是畏我怕我!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遇到调皮捣蛋惹我生气的学生,我会来阵电闪雷鸣,吓唬吓唬他们!一定记住:不要动真气!

  学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就走进了教育的捷径。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去倾听,一定会享受到心与心交汇时的美好。想起张**老师说的那句话“学生毕竟是个学生,是个孩子”!犯错误也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他们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我会努力的!

  另一篇印象深刻的是高善斌老师写的《拜师学艺好》。“经师易做,人师难为”这里学问很深。多与名师进行精神上的结对。常见杨**老师在网上学习。杨老师是名师,何况我一个年轻教师呢。向名师学习,课堂上;作业布置和批改;处理学生问题;面对不同家长。生活中,为人处世等各方面。

  古语有云:“读好书如饮美酒”。有幸读完《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书中时刻围绕“教师成长”这一中心。通过讲述众多优秀教师生动感人的成长故事,如穿针引线般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转折分析的丝丝入扣,给做为年轻教师才刚刚出道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仔细读来,书中所涉内容包含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师风师德的建设,如何做尊重学生的老师,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未来的出路……等等。通过阅读学习,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是授人以渔!

  感受最深是当是:在绿草青青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中,关于“亲其师,信其道”重要性。学生喜欢老师,才会更加信任老师,那么对于老师传授与他的知识也才更能有所收获;还有李友焱老师写的《做养马的“伯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同时老师要摒弃“唯成绩论第一”等世俗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更有刘祥老师的《我的秘密“武器”》中,关于“眼皮浅”的理解。往往妒忌别人只能使自己变的自私狭隘,可是通过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却反而能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

  “临渊慕渔,不如退而结网”,书上的知识只有切切实实的得到理解,并且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通过学习我觉得在未来任重而道远的教师成长生涯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善于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学亦是如此。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大大加快我们教师成长的步伐,为日后在教学过程中能游刃有余打下基矗而且作为新老师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有时同事也无法给予相应的帮助,那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解决。

  其次,要学会团结协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缺点,因此大家合作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新教师更应该以积极的的态度寻求合作,与同事、家长、学生,特别是向老教师虚心求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并付诸实践,进而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

  在次,要学会关爱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教师一定要克服“填鸭式”教学困境,教学中应该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研究教材,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40分钟里学生能快乐、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学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关心去打动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用真心去感染学生。

  最后,要学会善于反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养成反思的习惯能给教师成长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课前反思有助于上课中游刃有余;课中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后反思有助于了解教学中的失误,为下次改正做好准备。

成长读书笔记9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校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

  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记得曾经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时,我为了和四年级的学生套近乎,见面时称“小朋友”,但当时有一位男孩却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请不要叫我们小朋友。”当时我一阵惊愕。阅读本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同学们”和“孩子们”这两个称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内涵。“孩子们”背后是爱,是无私的爱,而“同学们”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伙伴。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幸福的,快乐的。

成长读书笔记10

  在我眼中,“成长”是一本书。

  我从落地时,这本书就时刻伴随在我的身旁,我们形影不离,有时欢喜有时哭泣。

  从小学到现在,在学习方面我一直在和别人比较。有时赢了信心十足,有时输了灰心丧气,我的心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回转换。时间长了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阴阳人”,这时“成长”后者艰辛的步伐向我走来,翻开了书页告诉我:一棵草,可以给大自然以生机;一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一片落叶,可以成为化肥;做平凡快乐而又本色的你,不必为别人的功名显赫而自寻烦恼;也不必为自己的一时突出来得意忘形,即使永远是败者,我们也可以无人赏,自家拍掌。

  我明白了:坚持自己的心态,不卑不亢,平凡的人同样能展现不一样的境界。

  我从记事起,这本书就像是有魔法似的,出了一道道“难题”给我做,有时喜悦有时痛苦。

  四年级时,看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骑着自行车上、放学,我很羡慕。我为了学它,大大小小哦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最难过的一次是到下坡时,撞上了前方的小破屋,我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后又听到自行车落地的“吱吱”铁声。我浑身无劲,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罐,什么味道都有。我想:我是不是要死掉了,我才上四年级呀!我一定要活下去,我睁开眼漆黑一片,我真的很想哭,可是有一个声音对我说:当所有人都选择懦弱,请记得减轻,退一步就会步履艰难,无法前进;当所有人都选择哭泣,请记得微笑,一落泪就会迷失方向,原地打转;当所有的人都选择痛苦,请记得快乐,一痛苦就会不由自主,跌入遗憾。自己的路自己走,请做最顽强的自己,我努力的用手撑起身体,课时左手没劲,只好全靠右手了,终于……又摔下了,我不怕,又撑了一次,终于坐了起来,我从心底生出一种莫名的喜悦,我成功了。

  我懂得了:不管经历多少苦和痛,它们只会让你更坚强。

  我很害怕一个人在家,尽管在学校我是那么的'活泼,但是在那时,你会看到我孤独寂寞的一面。

  我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的寂寞。如果我再孤独时睡着了,我会从恶梦中惊醒,如果我再寂寞时写作业,眼泪会悄然落下;如果我再孤独的想象,悲惨的事会来回放……课时我再孤独中成长,成长的事迹会让我发现:孤独中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回忆,那时我们可以从回忆得到温暖,也可以从自己越来越清晰的潜意识中得到满足,你将克服孤独。

  我知道了:当孤独向狂风般侵袭你,你可以保持一份完美无瑕的心境。

  在成长中长成,在成长中成长,成长这本感人而又艰辛的书,需要我去继续翻阅,今天我正在成长,明天正要长成。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还记得我们只是一枚受精卵,然慢慢的慢慢的发育,当我们是婴儿时,在跌倒中渐渐的渐渐的长大,成熟……其实,每一本成长都记录我们,从幼时到少时的点点滴滴,虽然有许许多多的辛酸,但只要细细品味,就会体会出无穷乐趣。

成长读书笔记11

  最近读了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整本书综合引用了大量的名家著作,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验,全面地回答了子女教育这一复杂系统问题。正如书中所叙“不能把孩子当作一辆汽车去组装……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

  本书提出重建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同时,这也是孩子获得内在能量的来源,更好成长的关键。

  无条件的爱

  养育孩子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但需要父母倾注满满的爱去默默耕耘。书中提出的“无条件的爱”最值得人去深思。爱是一个孩子内在能量的来源,无条件的爱不需要“交换”和“威胁”,也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带去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也许我们所有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无条件的,但认真细想,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未必真正能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总是给孩子设置各种各样的目标,总是希望他们成长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面对孩子的各种缺点或者离目标的差距,我们总是难以接受。然而,人无完人,父母应该勇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掌握亲子安全边界,不断地发现孩子的亮点,学会心灵手巧地去修剪,让一棵小树苗逐渐地成长成一棵直直的大树。

  归属感与价值感

  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归属感与价值感。被无条件爱包裹的孩子自然能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决定一个孩子能飞多高。然而价值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需要在体验中不断意识价值,提升价值感。通过无条件的爱,父母要学会作一名导游,不断帮助孩子发现亮点,同时给予他们一些空间,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面对一个内向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内向性格的长处与优点,而不是竭尽全力去把一个几向的孩子改造成一个外向的孩子。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也往往会更高。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会有很强的`自律性,自然能管好自己。

  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指孩子需要终身成长,父母更要学会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极积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要实现终身成长,首先得学会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良的终身成长的心态,才能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其次,父母要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终身成长。人生的维度是多样化的,我们要注重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应从过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过程和动机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成长读书笔记1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成长胜经》。妈妈神秘地对我说:“这是一本让你受益终身的故事书,你可一定要好好看呀!”半信半疑的我接过书,细细地看了起来。过了几天之后,我发现的确如此,这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曲虽短,能激荡稚嫩的灵魂;故事虽小,能开启封闭的心门!”

  这本书是由101个小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有的告诉我们只有信守自己的`承诺,才更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有的告诉我们人在逆境时,一定要乐观,不能板着脸抱怨自己,抱怨生活,要保持向上的心态;还有的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而外貌只不过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小雷活泼聪明,乐于助人,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不珍惜时间。别人批评他,他却不在乎。一次班会上老师提问:“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写字”,“读课文”,“跳绳”。。。同学们争相回答。而老师却让小雷闭上眼睛,在这过程中,小雷有些耐不性子了。时间到了,他听着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话,心里十分惭愧。从此,他改掉了拖拉的毛病。说起珍惜时间,我也十分惭愧。因为我在做事时,总是一会儿去这玩玩,一会儿到那逛逛,,每次都有理由来浪费时间。妈妈看到了都会对我说;“王悦,快点!王悦,抓紧啊!”就这样时间一长,妈妈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复读机。从上学到现在学过许多关于珍惜时间的东西,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勤奋学习的故事。。。说这些道理大家都会,但是能做到的很少。从现在起我要改正拖拉的坏毛病,在做每一件事时都给自己订一个时间,而且要注重质量,让妈妈少操点心才是啊!

  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中的真善美品质,激励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一个好的品行能够促进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一个坏的品行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让我们都成为善良,勇敢,正直的人,让我们都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吧!

成长读书笔记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心理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质量,社会的质量。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本书,不仅从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偏差来分析,还从教师的心理方面来阐述,并把道德情感、道德人格、心理健康、师生关系、职业技能等方面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联系起来,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有事例,有理论真可谓是声情并茂,通过阅读解决了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我真正认识到了关注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现今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教育教学工作、进修、科研、职称评定、家庭、社会……在如此多的压力下,保持一颗平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教育管理好学生确实不易。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时刻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更应时常调节自己内心的压抑感尽可能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教师队伍的沌洁性、坚韧性和战斗力,从而维护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我们也只有时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之上,我们的教育行为才能发挥其正面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并且处理好与他人的情绪关系。感到压力时,要学会找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深呼吸、听音乐、运动、旅游、看电影、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阅读此书,让我认识到健康的心理成长会使我变得更理性、更幸福。

  一、健康的心理成长让我化倦怠为快乐。

  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在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工作从程序到最后成效都带有很强的隐含性。既难以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又不能对工作的效果、质量用具体的数字指标来规定。教师能否做到授业无私、传道无假、解惑无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良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成长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成长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要塑造健全的教师人格,必须有高尚的坚强的人格素质,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精湛的技艺、良好的人格和完美的心理,不断调适自己。

  教师不仅育人,而且育己。因为,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只有师生双双完善的职业实践中,才能真正显现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为人师表”是一句人所共知的老话,然而要真正成为我们教师立身行事的准则,就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修炼。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像一粒种子在成长。虽然种子的成长也需要风吹雨打的历练,但是更多需要的是阳光的温暖,土壤的营养与自身发芽的本质欲望,而教师需要的阳光与土壤又在哪里?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

  教师的高尚人格素质依赖于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广博的学识水平,没有不断更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影响良好的人格素质的形成。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陶冶情操。努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之信其师,亲其道,用良好的师德,阳光的心态影响教育每个学生,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讲台上常青树的不竭资源。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社会往往重视教师教育质量高低,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强调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而忽视维护教师的自身利益及身心健康的愿望。在要求社会给教师减压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所选择的职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是最为重要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作为教师也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应该调适心态,必须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

  我以为,教师的快乐就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视教育为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交流,在平凡而辛勤的劳动中就能体味到一种温馨和甜美,内心流淌出一股股幸福的甘泉。教师的幸福是默默耕耘中的清风一缕,是辛勤付出后的香茶一杯,是春华秋实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追求。改变了自己,你会觉得世界更可爱,水比昨天清,花比昨天艳,天空看起来都比昨天要蓝。

  法国作家纪德说过:“获得幸福的秘决,并不在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寻出快乐。”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就要全力以赴,热爱我们的工作,用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想方设法干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的工作取得最佳效果。面对优异的成绩我们不骄傲,面对学生中的是是非非不心烦气躁,武断处理,面对繁琐的事务,争取做得井井有条,面对改革的时代,我们去努力学习……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

  二、健康的心理成长,让我从现在开始。

  书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人在50岁时,开始每天坚持苦练书法,当别人不解

  地问:“你都这一把年纪了,难道还想成为书法家吗?”他说:“我现在是50岁,如果要苦练十年才成功的话,那么60岁成功也不晚,所以,我就从50岁起跑!”

  30多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正是个尴尬的年龄段,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都需要年轻人的热情,偏偏这时已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过,身心正在冷却,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则故事,惊醒了梦中人。

  多读书,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如《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等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客观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良心,转变为自己的道德目标和道德指向。

  学会放松。通过神经和肌肉的放松训练,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用音乐想象疗法,在轻快的音乐中想象自己曾经感受到幸福、快乐的画面,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积极情绪中,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自信激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时刻坚信别人能正视并能勇敢面对的事,你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悦纳自己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为自己加油,只有善于在准备中等待机会才能抓住机会,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就算你没有成功,至少可以一博,以防后悔。“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上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心态成长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从学生的发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成长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能相信自己,获得学习的动力,获得成长的独立空间,让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

  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我们要不断通过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要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学之余,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巧妙的育人技巧的基础上,用理性来指导情感的流淌方向,使理智和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一根教鞭,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忙碌……这正是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教师的职业之美,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化倦怠为快乐,从现在开始,拥有平实而快乐的职业之获吧!

成长读书笔记14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考试后,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关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是否超越了某个同学,而有些孩子会根据试卷分析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得失,寻找学习规律,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就是固定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同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成长读书笔记15

  黄叶在秋风中回旋,跳着一支支优美的舞蹈,我知道那是大树对大地滋养的感恩。每当此时,我总会被这小小的生命感动着。一直以来,我感谢无私的老师给予我的耐心教导,我感谢伙伴们给予我的真挚友情……但我更感谢的还是我的母亲。

  不久前,我读了篇名叫《在感恩中成长》的文章,深深被文中的故事打动着。文中讲述了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四个子女。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城市读书,背着父亲,把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卖了。当四个孩子工作后,一起给母亲买了一只金戒指。可是由于常年的务农和操劳,母亲的手关节早已经粗大、变形,大号的戒指也戴不上去。在孩子们内疚的哭声中,母亲却留下了幸福的泪……读了文章后,我被文中那深沉、无私的母爱,震撼着。同时也被文中四个子女的孝心,感动着。是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是我们?“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伟大母亲的感恩之心。有人说,母爱像缕阳光让你即使在寒冷的严冬,也能感受到温暖;有人说,母爱像一股溪流,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我说母爱像一把大伞,能遮风挡雨,驱除烈日炎炎。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我记得六岁那年暑假的那场雷雨:那天下午,妈妈骑车载我回家。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顷刻间从天而降。路上行人稀少,天气昏暗,我打着伞坐在后面,又冷又怕吓得哭了起来。妈妈连忙停车安慰我,当她看到雨水已打湿了我的小腿,二话没说,脱下自己的雨衣给我穿上……穿着有着妈妈体温的'雨衣,听着妈妈温柔的安慰,我觉得不再怕了。可是没一会儿,妈妈的衣服便湿透了,我穿着妈妈的雨衣,打着伞看着雨水在妈妈的后背“成了小河”,我的眼睛湿湿的,鼻子酸酸的……从那以后,我总在书包里为妈妈准备一把伞。我总是准备着,为妈妈也撑起一伞晴空。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爱是一种责任,感恩却是一种智慧,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因为感恩,这个世界绚丽多彩;因为感恩,我们收获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成长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成长的读书笔记01-09

《成长》读书笔记02-01

《成长的天空》读书笔记01-25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04-05

《成长的滋味》读书笔记01-14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03-22

《我们成长的底线》读书笔记12-29

《成长故事》读书笔记01-15

《健康成长》读书笔记01-26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