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09 16:57:0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5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51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

  再次重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另一面深得体会: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要加强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学会反思,即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习。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时间去看,或者说自己没给自己挤出那样的时间来学习。这个学期刚一开始,教育局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有了这个规定,也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这样的压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学期我找到了这本早已听说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细读了我感兴趣的第2卷。这部文集,涉及内容很广,包含《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三部分内容。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就将我的感受简单地说一下: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到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我想郑杰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

  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5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6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准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7

  暑假期间,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让我再次深深地确信: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而且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书中有生动的实践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事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这一点,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了解学生。当然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了解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任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了解,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了解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最基础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缓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了解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给教师的建议》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8

  初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一名师范生,那时由于没有教育教学的经历,所以对于一些建议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走到岗位后重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他在书中反映出的教育思想以及他提出的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为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所存在的困惑作了很好的解释。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后进生的问题,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也引起了我深入的思考。我知道学生是有个别差异性的,即使都是后进生,他们后进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但回头想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做的只是表面工作,并没有从实质上分层对待。平时我是从反馈的结果上来看待的,比如:每次考试后奖励分为两类,一是奖励前三名即成绩优秀的同学,二是奖励一些有进步的同学。通常这些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等的。但仔细想想,如果只从结果上去分层评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书中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地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让我想到,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高度重视分层教学的问题。比如,备课中问题的预设就要分层,简单的问题让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来回答,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基础好点的学生来回答。再如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教学中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9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笔记,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0

  我们常说“真理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表面的事物会慢慢消散,错误的事物也会被逐渐推翻,只有坚定的真理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打磨,慢慢沉淀下来。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版)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好书,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为基础,为中小学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教师朋友,他的教育实践鼓舞了千百万的教师朋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本解决疑难困惑的工具书和教育研究的灵感来源。翻开书本,我发现我正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困惑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历过,他还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究和摸索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让我瞬间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共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短时间的浅读并不能都将它们完全消化,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阅读”。以前,我局限地认为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才需要大量的阅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大家都需要“阅读”,它在各方面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帮助教师成长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新教师的个人藏书中有三类书,分别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人物传记类的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专业书籍能丰富学科知识,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杰出人物的传记能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出正确的指引,心理学的书籍能帮助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内心。教育是一门触及心灵的艺术,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成为帮助你掌握这门艺术的工具。坚持阅读这些书,能让一个新教师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阅读能提升教师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书籍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教师们能通过对各类书籍的阅读、思考和研究,找到适合的教育理念,学到深刻的学科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二、学生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阅读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好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效地阅读竟有能让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的功效。“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会学生阅读!

  (二)阅读能帮助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高效的课需要保证学生们在课上有高涨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很大考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达成。课前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课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问题疑惑,在授课时,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讲授中找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连接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真相,实现有效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学生们常常会在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的过程中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累。现在的教育也一直在倡导给学生“减负”,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是从减少作业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应该让他们多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放松自己。他还认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总之,没有阅读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狭窄的。让我们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1

  三月,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我们指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而我却还没有细细地去品味,着实无地自容。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颇深。作为从事近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简单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引导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工作的30年里,我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就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中没有把基础知识的基本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记忆里。”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基础知识就是地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为孩子们梳理汇总基础知识,做到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携带和记忆;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将知识点进行分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化整为零,帮助别人孩子们反复记忆,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教学中在即将学习新知识前,推荐学生看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普书籍,接触相关的事实或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已经认识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提取与课本出现抽象知识相结合,从而总结出共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学习时就要贴近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导入课题,易于产生知识迁移。另外,设计练习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吸引兴趣,更能体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那样的练习会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做教师要做关爱学生的老师,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言严而得当,严而有效,更应该像父母那样,用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引,做学生的大朋友,尽可能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3

  这个月我看了几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语“先入为主”,是的,“第一次”是鲜活的,所以许多的第一次都是记忆犹新,很难抹去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深刻的第一次印象真是太重要了。我一直以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粗心大意,理解方面有差异,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进行了反思。的确,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没学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取得好效果的方法――独立的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应该走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边,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务必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都进行独立思考,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最后,文中提出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应该说,这个目标要求很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方便以后的学习。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精心备课,预设好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好可能出错的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授课。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学生出错尤其是书写出错,尤其是第一次学习的新教材,出错是太正常不过了,今天通过学习,知道了这真是太多老师极大的误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性都在于老师的`调动和是否严格要求,所以,以后教学中,切记严谨、严格!老师的要求会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日久变成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都要走出教育的误区,学生的正确率是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正确对待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机会,让学生思考中收获,慢慢养成精准的学习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4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 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 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我将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5

  通过几个周末的学习,我有机会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受颇深。其中一篇文章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领导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领导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视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终生都在备这节课”!那么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颇受感动。细细品味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体现着他们知识的渊博。他们都是勤于读书、勤于学习、勤于创作、勤于观察的教师。他们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头脑,补充自己的才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的教师工作起来效率极高,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做那一类教师,主动权在你的手中。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的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的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要想提高自己,就要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的思想、知识、情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我会永远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更不要再抱怨,要想打造祖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齐呼:读书吧!心动不如行动,从此刻起,行动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6

  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以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

  ①学什么内容?

  ②平均分的意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

  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比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平均分饼,动手操作,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几何知识的教学,像圆的面积,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时,这是我们实际较难操作的,用多媒体显示就比较好。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我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7

  早在大学期间就知道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可惜那时候尚未进入教师角色,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始终只是肤浅草率,一目十行般的读,丝毫没有从这本伟大的教育名著中吸收到“养分”。

  在工作期间,我反复拜读,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也找到了自己在一些事情上屡遭失败的原因。

  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在我的班上,学生们语文成绩较难上升,普遍原因为阅读题丢分,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更不用说什么广泛的、全面的阅读了。那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余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为此我设想以后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图书分享活动,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游泳池的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在让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时候,自己更应该加强阅读,每日坚持不懈的阅读各类书籍,进行思维训练。为此我也要和孩子们同进步,要阅读教育学著作,阅读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阅读专业领域内的书籍,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总之包罗万象,我要做孩子路上的灯塔,那我就一定要坚强挺立,无畏风雨。

  2.要坚持写反思,写随笔。每天笔耕不缀,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反思、总结,积累自己宝贵的教育财富。

  3.在工作开展前,必须做好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养成凡事有计划的好习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让每天的工作都在计划中,每日设定小的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4.要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能拖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健康的工作状态。

  他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告诫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可以让学生以城市主人公的身份给职能部门提出自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份有关当下事件的手抄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室文化,可以让他们自学语文课文等等。总之要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因为自己的所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才长久而有乐趣,乐学永远比好学更强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8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仿佛在跟大师之间进行一个心灵的对话。听他娓娓道来,讲述教育故事中的得与失,收获与启发。而我作为一位倾听者,带着敬仰之情虔心学习。

  大师说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族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心向学校的磁石。”这一点儿我感同身受。班上有一个孩子,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比同龄孩子发育迟缓,说话不清,走路不稳。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不比别人,比自己,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这个孩子比以前快乐多了。他的奶奶多次对我说,感谢冯老师,我家孩子比以前好多了。

  大师说,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一点儿我特别赞同。那种持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我亲切地叫她周姐姐。周姐姐已坚持写日记25年。曾经有一次,这位姐姐告诉我,在她的日记里有我。当她翻看日记,读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时,这是何等的享受!大师坚持写日记32年,在一本本的日记中,记录了孩子们的多个方面,从记录的各项数据看,得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且在日记里,还记录学生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如何,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材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大师谈到,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这一点儿,我要像大师学习。

  而大师谈到“怎样培养脑力劳动者的自我纪律”的十五个方法,与我、与学生、与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个心灵的洗涤。但凡优秀的人,自律尤为重要。这个寒假,我也尝试着让自己、孩子学习这些优点。即每天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每天读,哪怕每天读两页也行。早睡早起,寒假期间每天6点半起床,做家务,让孩子们晨读。告诉孩子们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我在我们的和合名师工作室也学到了不少。现在我的笔记本就有7个,工作上的、孩子教育方面的、读书、练字、学习等。

  当然,我还会继续与大师“交流”,丰富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9

  早就想拜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名气很大,师范生的必读书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阅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一、读书破万卷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此建议和我们参加栾老师的语文阅读小组是相合的,在这种共同阅读和共同交流过程中多多少少我还是读一些东西的,虽然没有样样都读,但也像“海绵里的水”。阅读的目的应该是感受,让自己没有办法去世间所有的情况下通过书籍感受世界。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一部分。

  二、喜而爱之,乐而往之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的一手好字,一口投入的朗读腔都可以触发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热爱,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体现在让学生热爱,而语文更是最好的践行学科。那种对教材的知识认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企图用各种惩治措施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不喜欢被强迫,作为一个独立人格我们尚且都不喜欢,更何况孩子呢,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长久的教育教学中必然站不住脚,只有热爱,我们才会选择奋不顾身。

  三、三人行,必有吾师

  在“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现在网络信息十分丰富,是共享的、宽泛的,我们作为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最终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名师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在我所在的教研组,我是听过所有老师的课的,其中有五位老师,我是跟听了一年,五位老师毫无保留,一位青年教师何其幸哉,工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工作效率也是事半功倍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务必快速成长,肩负起时代赋予我的使命感,做一个时代奋起者,传播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身上所承担的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课业和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让您的孩子在学习的旅途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能腾出一点时间,读一点书。要让自己不为考试、不为高分、不为声誉,只为修心。

  最后,教师并不是演员,但我渴望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我会用我的心灵浇灌这份职业,在今后漫长的教育征程上,我会用真心承担起育人的重担,一路向前,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塑造不平凡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0

  对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绝不会陌生。我在大学时期就已了解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只是当时还未有为人师的种种困惑,个中滋味还没有体会。如今成为一名教师已七年有余,但仍是个实实在在的“菜鸟”,在工作中,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次借着工作室“共读一本书”的活动,重读《给教师的建议》,令我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一、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这是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一段。教师的爱心就是教育成功的不竭之源。关爱就在生活中,在不经意中,细雨润物,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给每一朵花一个绽放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的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的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自己交给我们,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时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二、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在阅读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时,我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比喻一样“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像没有帆也没有风”。这对阅读的重要性比喻的尤为真切。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道:学校的教育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我想等开学后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完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的必须有的“班级书角”,让孩子们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让他们多读、多想、多探讨,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他们的心灵,占据他们的少年时代。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就越多,这样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感,而这样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的爱上阅读,并从中受益。

  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体会到的最好的建议。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知识、新理念。一方面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我们本身也处在信息更新的时代,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不仅仅因为书籍使人类的思想丰富,带给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和学生从书中产生共鸣。

  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愿与书籍开启一场无尽的邂逅,从书中汲取教育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1

  《给教师的建议》真不愧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从2015年第一次翻开它时,就深深被书中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折服。后来在很多共读的书目里和跟随共读的活动中,又时时看到它的影子。这不,我们新密市靳凡玮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靳校长的动员引领下,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员又捧起了这本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教育宝典”。

  为了能在新学期之初,让大家更加地聚焦到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靳校长特地在共读群里为大家陆续发送了八次共读驱动话题。这些话题牵涉到“教师阅读、学困生、学习兴趣、减负”等,其实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一一只有教师做到有效阅读并能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快乐读书,爱上读书,爱上学习。即:教师“阅读”,学生方会“悦读”。所谓的学困生、减负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

  先说一下“教师读书”的问题吧。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对时间的无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的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缠绕着,但是在“忙”的背后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除了不断增加的焦虑和不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吞噬生命的“黑洞”里,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时间也只会如泥牛入海。

  借助我们工作室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机会,我回头梳理了一下从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这一年来自己所读过的书,发现竟然非常轻松地把55个格填满了(55本书,共1136.2万字),也算是不小的成绩。如此看来,我们本来以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填补自己忙碌里的空白的,实际上当不停息地拿起一本接一本书的那一刻,你也正在为自己的自我设限冲破一个个关卡。

  再说说关于学困生的事情吧。其实,每个班里应该都会存在“学困生”。根据从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困生”的存在,除了跟家庭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学习习惯(尤其阅读习惯)的问题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转化学困生工作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但是一直到现在,仍然还是会有人认为,学困生学习本来就有困难,还让他分心去读一些跟课本无关的读物。纯粹是耽误事儿。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学习语感越困难,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愈多,就愈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胶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暴光一样,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说得多好啊!“学困生”学习困难,他就越需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所以,今年暑假,校外的辅导机构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的压制,这是趋势所在,也是教育发展使然。

  新学期,我们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例如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读的是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与他的学习困难有关的数学读物。语文与文学方面的读物,不可能直接地促进数学学习困难的解决,那是更大的背景。应该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我们老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课堂教学所有的问题,包括学困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先解决教师阅读的问题,具备了能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到孩子面前自然雁过有声。他们在老师营造的声音、氖围里,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找到他们喜欢阅读的书,对学习也会变得兴致盎然。我的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时候就是思考和思维能力比同龄人慢半拍,已有知识经验比别人少一些,如何让他们慢慢跟上来,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这就如小火慢炖一样,在思维集中的阅读中渐进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最终缩小与同龄人智力上差别,阅读就如“随风潜入夜”般起到春风化雨之效。

  所以,教师阅读拂春音,学生悦读拨灯明。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2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3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英语课,是令多数英语老师费神的一个问题。课堂上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填鸭式”教育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学习之“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气氛,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活动课堂教学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1、用微笑缩短师生距离

  当我走进课堂,我总是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用微笑来问候他们,用微笑来激励他们,同样用微笑来提醒他们,我觉得微笑比严厉更能拉近师生关系,更能让他们培养出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因此想方设法让英语课情景化,戏剧化,让讲台变舞台、赛台,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大显身手,尽情地自我表现。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平高,有的智力水平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关系的影响,其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奖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活的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特点,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搞活、让学生乐此不疲。

  1、表演对话

  小学的英语都是对话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走进想象中的情景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尽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学习对话内容。表演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一箭双雕”啊。

  2、善用活动课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英语活动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一定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让英语课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4

  2009年高考结束后,填写高考志愿成为了那一阶段家人、朋友最关注的话题。那个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我选择了淄博师专。毕竟那个时候刚刚十八岁,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打算,只是觉得学费便宜就去了。

  师范专业的学生,从一进校门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就无时无刻的出现在生活中。课本里有、讲师会讲、考试会考,连学校街边的培训机构都是讲他的名字印在小广告上。但是因为年纪小不好学,并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著作。

  2012年毕业后,很有幸成为了一名教师。2018年更是很荣幸地成为青西新区管桂梅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这才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能当得起“名师”这两个字。借着工作室的读书计划,终于在2019年的四月份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教育理论学专著,而且还是教育实践巨著。书中事例结合理论,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从教7年来,扪心自问读过几本书?每天都在管理班级、备课、上课,课余时间看综艺、追韩剧,很少会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找理由、找借口、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去读书。现在想想,浪费了7年的光阴。

  书中提到了教师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不是很高,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其实不光教师要读书,更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多读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教学启而不发。书中提到“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5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笔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对待学生冷冰冰的态度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6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7

  应该说对教育专著,我向来不感兴趣,始终认为哪些理论太枯燥、乏味,对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然而暑假里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下面就针对书中贯穿的观点谈谈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书籍——教师的第一至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哪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的最低供需比例是10:1,那么到他有15年或20年教龄时,只有通过读书去获取知识,师生知识供需比例才可能达到20:1,30:1或50:1。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二、阅读——学生的第一需要。

  如果你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三、爱——教育成功的秘密。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理论专著,他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不断地反思和重建自我,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8

  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老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那么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我捧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发育等,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关心,至少是不被特别关注的一类人。与此相反,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学校里的精英。不被关注的学生们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拥有自豪感的强烈欲望。学生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也需要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红红的对号、竖起的拇指。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些雨露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们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但是环顾一下周围的人们,看到的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备课、上课,可以说没有谁能够有闲逸之情去捧着教育杂志或者教育名著在阅读。只有个别老师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偶尔想起来找一点参考书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文章,有无可参考的教案、论文等。大多数老师仍在“啃老本”。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教师”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们的“老本”还够用吗?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智,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着,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9

  早就听说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本厚达548页的书,我已经没有耐性一页一页精心读过去,只是粗略翻了一翻,读了几个章节。但是就是这么一翻,就是这么几个章节,还是让我感触颇深。单是看了书的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习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我就明白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条建议”。我觉得这些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为我没有认真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简要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时间远远不止8个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有时候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教材新大纲、写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教育照顾自己的孩子等等。那么教师怎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呢?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说:“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作者还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总是用终生的时间备每一课的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叫“费加”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数学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我想我以后会花时间读更多的内容,把其中精华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0

  最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捧读此书,分明感受到作者新锐而独特的视角及他那丰厚学养,思想,智慧都在滋养,渗透教育者的心灵,进而提升着自己的智慧。因此,读一读,品味,思考;再读一读,再思考,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其中以下几点让我深有感触:

  1.教师要终生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由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

  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教师要善于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读着读着,正犹如在与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师零距离的对话,虽是无声,却感觉到彼此心灵交融相通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1

  不管哪个级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时间。作为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不会合理利用这样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大人不能做好引导,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就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比如说,课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闹,也发生过很多事故,撞墙啦,跌倒摔坏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啦……

  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这个世上,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本就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苏霍姆利斯基认为,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

  学校体育组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画上了“格子”,从开始画线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吃瓜群众”很是好奇。画好后,虽然很多孩子不会玩“跳格子”这个游戏,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兴致勃勃玩得不亦乐乎。甚至高年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也上去跳上几跳。童年的情趣跃然显现。

  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可以引导孩子做很多事情,除了这些古老的“跳格子”游戏,还有魔方、棋类、跳绳、毽子、绘画、阅读……

  当然,这些不能只靠口头说说,需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活动等。

  我想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2

  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时间在不断推移,经过时间的验证和锻造,他的教育理念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教育理念被不断更新的新鲜事物所取代,唯有他的理念经久不息,永葆活力。我们不禁赞叹,这位教育界的先驱,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哲人。

  他用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样,全世界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的的心灵交流,所以,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更是他个人最伟大之处。他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实践。

  能读到他的书《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种荣幸。

  就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来说,作者给了我们十分具体的建议,我将其总结如下:

  1、要有争取让你的学生爱上你的学科之心;

  2、要将你的'学科设置成“特殊的”,有吸引力的学科;

  3、要争取那些本身对你的学科没有天赋的孩子;

  4、要让学生在你的学科上首先收获的是被信任、被肯定,其次是知识,最后伴随而来的还有相应的荣誉,包括自信;

  5、要让在你这门学科上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地位,允许他们和你一起进行教育的创造和传递,他们和你是同志,是伙伴关系;

  6、需要有必要的刺激不断为学生提供动力。

  尊重儿童,信任儿童,鼓励儿童。他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只是,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说的多好,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我们教师通常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到底吗?而事实是就存在这样的差异,我们要给不同程度孩子不同的教学、测试评价体系,我们教师每天的上课,作业真正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去相信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鼓励他,这一点,我们急需做出改变。

  教师,你要让你的课有点意思。书中指出: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这不就说的现在的我们吗?现在学生不爱上课,两眼发呆,课堂没有反应,说实话,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是我们老师自己10年了不阅读,不思考,还是自己,没有一丁点的变化,老师没有意思,课也没有意思,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所以呢,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不断的阅读,每天的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就,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我们就成长了,有阅历了,有意思了,将它融入课堂,我们的多变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这本书来的太迟,读的太晚。对于每条建议的读后感受,成了我和同事们每天交流的主要话题。每条建议,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受益匪浅。“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名著,我还会推荐给周边的同行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3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4

  曾经,总是听到师父说起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却从未静下心来去读一读他的著作,还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工作太忙,无心他顾。”其实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太不成熟。在这一学期,学校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相伴随的,还有每日教师读书群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音频。这样全方位的渲染模式很好地照顾到了老师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既可以在零碎的时间去听音频,也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品味书中的味道。说实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总以为像他这样的大师,语言之中更多的应是给人一种高深的感觉。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他的语言简单而平实,看似通俗却又不乏深意,情理、事理丝丝入扣。内里微妙的思考,加之恰到好处的文采,令人读之无比受益。与其说它是一本大师的著作,倒不如说它就是一位拥有着博大胸怀、睿智思维的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所思、所感的娓娓道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上的这些个琐事,只要你是有心人,能够每天坚持去记录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很多年后,你也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的所有经典案例续编在一起,就能成为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或许苏老就是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教育之上,这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积淀。

  苏老的书中,每一篇都能够从一个教育论点出发,然后告诉教师,怎样做能够更好地爱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今天,我在听的是苏老的第57章“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下午,刚好有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考完试,您可不可以带我们全班去春游啊?”听完孩子一本正经的发问,我倒有些错愕了。第一点:我是质疑的。在孩子的心里,所有的学校举行的外出游玩,难道都不分季节呀?只要出去,就是春游吗?这一刻,我其实是觉得孩子们真是有意思。不过,很快我又意识到了第二点:孩子们那一种想要一起外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他们想的`不是和自己家人出去玩,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那一份真挚的快乐。

  这时候,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自己小时候,我曾经也是那么地期盼着学校组织集体活动。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在小学时一共春游过两次,秋游过一次。我也还记得初中时候的那一次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野炊。当时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本组的菜谱,然后由组长分配每位成员的任务。我负责带土豆丝,一路上,我提着那沉甸甸的,装着一半土豆丝、一半水的塑料袋,心情无比愉悦。这是属于孩童时代的回忆,至今想起仍会弯了嘴角。而现在,考虑到多方安全因素,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怕是很难实现吧。思绪至此停滞,而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我要带着孩子们这样去旅行啦!上午复习《场景歌》时,我就在想,文中给我们提供的四个场景,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游乐的场地啊。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去寻找置身其中的感觉,似乎还有些困难。那怎么办呢?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不局限于书中的海鸥、沙滩、军舰,孩子尽可以去具体描述这些场景,哪怕是被螃蟹夹了脚、在鲸喷出的水柱上跳芭蕾,又有何不可呢?带孩子去“旅行”吧,带孩子去领略极光和深海吧!那里会有全新的世界,拥抱着我们,拥抱着这些充满渴望的孩子们。

  平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编纂出了不平凡的人生。苏老用他的坚持与博爱,创作出的文字,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细细品味。怀揣梦想,必得其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5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被惊艳了。书中没有过多理论性知识的灌输,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实用性很强。读完常常有种“这个问题总算找到原因了”,“这办法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的感觉。

  作为新教师的我,教学中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知识匮乏的感觉,想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的把控游刃有余,想要自带气场让学生信服。一开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备课上,反复看教材,生怕上课漏讲、错讲,但却获得不了满意的效果。一直很苦恼,也对自己的方法产生过怀疑。

  当我看到书中“终生备课”这几个字时,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悄然而至。作为老师,不要着急输出,而要不断输入。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这个角色,就是这样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们得有庞大而充沛的知识储备,得有深入而精细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为一个广阔渊博的人。这些都从何而来呢?作者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教科书、读学术著作、读相关书籍,让书籍这潺潺小溪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海,使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我们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就会十分的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我们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学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识中,使知识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他们的信念。在讲述教材时就不是在宣讲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们娓娓谈心。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教学过程:总是被事先写好的教案、做好的课件牵着走,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该讲目的了,再下面该讲意义了,这里可不能讲错了,不能被学生取笑。有时离开了课本和课件,就会忐忑不安。一节课下来,看到学生们长呼一口气,终于解脱了的表情,一种挫败感使我不断怀疑自己。那时,我没有知识的海洋作为基石,我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自己的情感,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优秀的教师,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这使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位历史老师,五十多岁的他总是穿着一身中山装,黑皮鞋,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进入课堂从不带着课本,却总是对教材中历史故事如数家珍,讲起课来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抑扬顿挫。上课时,我们总是被带入他用语言和情感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被他思想的潮流带着走,听他的课总感觉意犹未尽。也是这位老师,使我对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教师工作产生了憧憬。

  我有幸遇到了这样拥有知识大海、有血有肉的老师,有幸阅读了这些书,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构筑自己知识的海洋,将充沛的情感注入教学中,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影响一个或者一些人。(靳争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6

  古人云:“开卷有益”。冰心也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为此,我们工作坊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使老师们能在假期之余,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好好沉淀,好好总结一学年来的得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和需要而编写的。文中,虽然大部分建议都是平铺直叙,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整篇娓娓道来,但是却都包含了其长期身在教育一线的心得体会。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教学的用心值得我们反省、深思,比如在书中他提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而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技巧,即使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尤其是作为科学教师,很多问题学生能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都希望学生能行动起来,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里面也正是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并尽可能的应用所学理论,从而避免死记硬背,避免今天记明天忘,避免学生越学越困难等问题。

  品名家著作,悟教育人生,做最好老师。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希望老师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7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篇中说到,他在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因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这里的早期教育和周围条件的衡量并非指家庭给儿童带来的物质条件水平,而是他的家庭是否给予他质疑、好奇、求知的机会。这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缺乏的往往是求知和钻研的精神的原因。

  那么对待这样的儿童,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做出转变呢?以下是我针对“转变差生”这一主题拜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几点想法。

  一、发现他们求知或擅长的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适合走学好教科书这一条智力发展的道路的。班里有位男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就从未得到过好的考试成绩,甚至连良好都排不上号,但是他看起来很努力。每一次来订正作业,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他都非常使劲地想要表现好,但并不能如意。他因为一直得不到进步而充满了挫败感,甚至在家里流露出一些想要放弃的情绪。我明白他是无法用求知和钻研的精神、方法来应对教科书上的学习,于是我不再强加给他其他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就努力地夸奖他,对待他学习上的错误也是耐下心来讲解。好在这样下来,虽然学习上并没有多少提升,但他不再有放弃的念头了。

  到了二年级,我关注到,他的体育成绩突显出来,于是我让他来担任体育委员一职,也仅仅希望他在班级队伍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帮助。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当他成为体育委员之后,他的体育成绩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尤其是跳绳,在二年级就可以跳到180甚至200个。我觉得,发现他体育这一领域的优秀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一定是意义重大的。

  二、不要吝啬对他们的称赞

  我们班里有位男生,兼具了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两个问题,这里暂且叫他小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的环节是再普遍不过的了。但是我发现,一到这个环节,小吴举手就特别积极。我几乎可以感觉到他对站起来回答组词的渴望。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难得遇到能够回答的问题,非要起来表现一番,于是我给他机会站起来组词,并随口给他一点鼓励和称赞;后来我观察到,我随口给予的称赞,也带动了一小部分学生的掌声,并且他们还会向小吴投去“你真棒你在进步你真不容易”的鼓励性的目光,而小吴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笑得特别开心。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多给予小吴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机会,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鼓励他、给他小小的掌声,而他也变得愿意在学习上多花一点心思了。令我感到意外的`还有,课下他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像从前一样是办公室的常客了。

  三、不要放弃阅读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阅读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能理解、无法复述、找不到关键词句等等。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对比班内成绩优秀、学习比较得心应手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在阅读时可以在引导下甚至是自发地提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从这篇阅读中得到的信息;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无法思考老师的问题,更别说自己进行质疑了。

  所以儿童要培养求知、质疑的精神与能力,阅读是不可放弃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会思考就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能激发出孩子活跃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8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何做好这件事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怎样提高日常教学工作能力?如何与孩子们相处?面对学生,如何循循善诱?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汇集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教学心得,既有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有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良策。“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位老者的人生智慧,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字里行间饱含叶圣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读过本书后,我觉得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启迪胜于对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解放学生的天性,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受到惊涛骇浪的危险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而每一位教师都能达到不教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9

  在教师这个辛勤而又光荣的岗位上,我已经工作了近七年的时间。我将这七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工作,既有成长也有遗憾,但是学习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在工作中我虽然经常总结经验,但仍不乏困惑与难处,是书籍给了我精神引领。这个寒假,《给教师的建议》又一次为我指明了方向,给我以启迪、深思,令我豁然开朗。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烦恼和压力:每天在学校忙得团团转。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的身心都在快速的运转当中,直到下班回到家才觉得松了一口气。“忙”和“累”成了工作的主旋律。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压抑。”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最根本的是要把整个集体的精力放到一种需要大家精神一致、集体创造、人人聚精会神、相互交流知识财富的工作上。

  我们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由学生引发。比如:某个学生总是不完成作业、调皮捣蛋的学生又把哪个同学打伤了、在课堂上总是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这些都会让老师们产生怒火,而且每天都会不定时地发生,有时甚至会有接二连三的令人恼火的事情发生。

  我们该如何抒发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从书中找到了锦囊。首先,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想法:儿童不是成人,不能对儿童的想法想得太过分。其次,不强迫压制激动的情绪,而是要寻找一种活动,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令人激动、气愤、又不得不把抑制发火的弹簧压紧的事情,比如可以用幽默的方法来调侃“惹怒”你的学生,当然这种调侃是善意的、正面鼓励的。

  除了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情绪让我们身心疲惫外,还有忙碌的教学工作任务也让我们倍感压力:要备课、上课;要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要参加学校的各种培训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要协调家长与自己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此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挤出时间?这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阅读”。刚读到这里我还想:本身就没时间,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还要阅读,这哪里是在找时间?读完后才明白: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事的想法和方法;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当教科书成为我们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那么我们就无须在备课、上课时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不仅如此,阅读也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方法,面对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广阔的知识会让我们有方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会多出一些来。

  阅读似乎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利器,它不仅可以帮我们挤出时间,而且是做“学习困难”学生工作的出口。这是缘于愈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同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这同样是在为我们减轻烦恼和压力。

  所以,教学工作中的各项事务都是环环相扣的,而解开这些扣的钥匙就是阅读。我们无法预料在新的一天会面临多少事情,多少挑战和压力,但我们要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做好自己、做好当下,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0

  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更是被很多教育工作者视为珍宝,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一遍,当时是作为纯理论书籍去拜读。直到从事教学工作,我又重新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更加觉得这本书是教育界的瑰宝。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整天只有24小时,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还要照顾家庭。有时候精疲力尽,真的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而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那位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没有教过课的肯定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当我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时候就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多读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会无形作用于你的生命,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他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这本书,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更有信心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1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节选[教师应该用一辈子来备每一节课,做法就是不断地看书,不断地提升自己,而学生呢?如果看书能成为你“出自内心的需要”是你“对知识的渴求”,那么不仅仅是学业的提升,更是一种终身幸福的获得。]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节选[如果这点在小学没有学会,那么初一教会学生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再拖到初二初三,恐怕学生和老师都要更吃力。我的学生有些是请了家教的,有时候我希望那些家教的老师在一对一地辅导他们的时候能给他们些方法上的点拨。]

  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工作。在小学里,你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几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会容易的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乳,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小学时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学生打好基础,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如何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

  分解基础知识,遵循记忆规律,减少学生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利用童年时期灵活、敏感的'记忆”,“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他举的例子是怎样教学生记最基本的2500个词。他把这些词语分配到每日学3个,抄在本子上并记住。这个方法对我的生字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我马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具体作法是:每天一课生字,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指导书写,课堂上多余的时间去练写,若能在放学前默写书空,则发送奖励卡片。当然还要随机抽查,“轮番轰炸”,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大块的任务分化到平时。这样把整本书的书写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轻松环境中习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在这点上他举的例子是让学生自我检查记忆,默写词语的方法。有时我会把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字词出示在大屏幕,给一分钟时间记忆,再给三分钟时间默写。默写之后进行自我对照评价,同桌帮忙分析出错原因,紧接着进行第二次计时默写。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孩子在毫无听写压力的环境中完成了识记要求。老师适时“缺席”,反而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依赖老师,也不受老师的制约和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教师要勤读书,多读书,会读书,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3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自从参加名师工作室之后,才想起该给自己充充电了,于是就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开始吧!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既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虽然小,但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灵来沟通心灵,用感情来赢得感情。我想:当老师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能对我们说真心话、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那些“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之中哪怕获得一点进步也好。是啊!学困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读了这本书,我仿佛顿时豁然开朗,知道开学后去怎么去对待我们班的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优点。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4

  《给教师的建议》是很早以前,我还在师专附小的时候,学校统一购买,统一发放的。说实话,当时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去翻开看看的欲望。书很厚,绿色的外壳,没有繁冗的装饰,封面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黑白像,一看就知道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许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教育真正“开窍”,一本书一摆就是许多年。也许是“缘分”到了,去年整理书柜时又把它翻了出来,粗略一读,方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明确的提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记得才参加工作时,有位老教师对我说:“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教书多年后,才理解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吗?而苏老师提出的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广博的知识还应从教学之外的书籍来。阅读,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专业需求,而非业余爱好。书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正是在向我们说明要当好一位教师,功夫应该是下在平时的。

  从事小学教育,因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和学生有了很大的距离,我总是习惯性的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有时总不能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当想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看似很简单,但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的知识时,无从下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并没有用儿童的思维和心理去研究问题。有时,看一些优秀的老师上课,总是惊叹他们四两拨千斤的“神功”,精心去思考,原来是他们独具的儿童视角使他们更能明白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一定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的“晴雨表”,孩子认可了你,对于你教授的学科就有了喜爱的基础。

  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但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能凝练自己的语言,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教育教学,学生一定会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教育素养”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你是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你的学生能获得多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底色。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但是我从每个建议中发现,遵守教育规律,遵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规律,用心对待孩子,用心对待教育事业,我们也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5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近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平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6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有一百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及一些做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面对四五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壮志、耐性渐渐隐退,我甚至有时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觉得不会教书。可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我班的黄涵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盲人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学生的优点,于是,观察中我发现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还有新转入的林梓仪,她刚转到我们班时我发现他语文基础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但是,她妈妈说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整天忙。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这本书不是只读一遍就可以的,它如酒,需要一遍遍细细品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7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动人心弦的神秘的'图画: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地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8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9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刻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联系教学中,一再地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50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5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感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让学生们把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在美国,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Make,Tinker),因为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四: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八: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感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六: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感悟: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中学老师把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记忆这些信息。然后,这个老师向学生提问:“想象一下某个同学能在3秒钟时间内全部记忆住上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你们如何评价这个同学”。一个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天才”,另外一个同学反驳:“会发疯的”。这个老师同意第2个同学的观点:“如果你的头脑中塞满了这些无用的垃圾,你将变成一个头号的傻瓜。就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它关注重要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决定其重要与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

  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1-16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笔记01-08

苏霍姆林斯基语录01-05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读书笔记11-29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01-15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0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06-2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篇01-1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