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出师表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3 11:10:27 夏杰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出师表读书笔记(通用1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读书笔记(通用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师表读书笔记(通用19篇)

  出师表读书笔记 1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书笔记 2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读书笔记 3

  《出师表》从古至今可以说是所有的忠臣的典范,也是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整篇出师表,最大的体会就是诸葛亮的深思熟虑以及心思缜密了。在整个的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就像是一位绅士的英国管家一样,将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

  而且,在这个列表当中,也是充当了一个闹钟的作用,将所有的能够想到的都挥洒其中。但是,虽然一切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缜密,最终的阿斗还是没能够像预期的那样获得最后的胜利。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诸葛亮的这一份缜密的心思。

  因为,在整个的过程当中,诸葛亮都没有将阿斗视作一个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对象。而是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导着阿斗该怎么办。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阿斗并没有任何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及的情况可能能够按照预先的计划逐步实行,但是一旦出现了计划之外的情况,整个的进程就完全被打破了。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大忠臣,但是却不是一位很好的教导者。他有着无人能及的智慧,但是他的智慧只是在于本身的行动当中。所以说,忠臣虽然是最大的智者,但是不一定是最佳的导师。从的观点来看,执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现在广泛接受的灵活教学。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是不合格的,所以,这位大忠臣最终也还是回天乏力。

  出师表读书笔记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书笔记 5

  网上曾读到胡觉照先生写给教育部教材司的建议信,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应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在下不敢苟同。近日反复读了几遍有所悟感记下。

  其一,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华歆的《止战疏》也就是战争时期的一种军事上的战与和攻与守的建议或者说是国策的意见而已。把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愚忠”相联系,实在是超脱历史背景的无稽之谈。封建王朝,哪一朝哪一代能少了“愚忠”的文臣武将?而所谓的愚忠思想,往往则是一种民族气节与精神的`体现。

  其二,中学课本选入《出师表》是作为“范文”,也就是一篇精美的古文属“古文观止”类,学生学的是语文,而不是政治与军事。影响学生思想的是学校的德智体全面教育,而绝不是某一篇古文的渗透。中学不是军事院校,何谈要“形成科学的军事观”?

  其三,《出师表》通观八个字:叙事抒情,寓意警言。一代名相,忠肝赤胆跃然纸上。宣战与止战之争,则退其后。学生学的是语言文采,战争是历史的轨迹。统言之,教师授课分三步,释文、解意、论其品。况《出师表》历受后人高度赞扬,刘勰将其与《荐祢衡表》并论,陆游诗“出师》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早已深入民心而感人至深。难道芸芸学子,学的不是千古史上旷世英才的壮怀激烈精神吗?更何况琅琅上口的《出师表》,它的文采要比它的思想内容精美而使教师做范文让学生去熏陶去领略,怎不是学习中国文化精粹之必经之途么?

  出师表读书笔记 6

  也许你听到老师的名字和一些奇怪,那么如果我说它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作者。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诸葛亮。今天,我要分享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文字,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感,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卓然梁,他的能力像Bole当他发现他的感激天赋。不要让我们看看!

  在文章的开头将分析世界的情况,说皇帝的最后的愿望。希望对危机的.局势,经过鼓励之后,主要的Liu en努力建设强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不仅在君主的尊严与部长的关系之间,而且在君主的基础上另有一丝希望,诸葛亮刘禅希望从愚蠢的男孩出来,变得公平和严格的国王。

  然后诸葛亮的ch子把我们变成了今年的回忆。在一段似乎平静的叙述中,Bole Liu Bei在马里找到了他的马,并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让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认真阅读,不难从第一位皇帝那里找到,而不是对部长卑鄙,不加区分地犹豫等等,充分表达诸葛亮对刘蓓的感谢和感恩。同事,并表达了自己的中北部平原,第一位皇帝的恩典的决心。最后,对于这个当离开临时表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在第一个皇帝的感激的表示的结尾。有些学生可能会很困惑,这个刘蓓怎么能He De,让那么聪明的诸葛亮死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蓓发现自己在行军的战斗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人才中的进步。所以不要犹豫,放下他们的身份,三心谨慎地请他帮助自己。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没有朋友,我们都排除他。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排除他,但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眼睛盯着,用眼睛的表演看到自己。所以和其他人比较,自然的看起来不值得他。其实,只要我们有同样的刘蓓花刺看自己,用眼睛的发现来赞美别人。然后你会有很多朋友。

  出师表读书笔记 7

  诸葛亮终究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理解为,应顺天意遂民心也。国家的统一是民心,无利于人民的政府迟早要分裂。诸葛亮的悲剧不是“愚忠”,而是不能顺任天意。违背“休养生息可以强兵,穷兵黩武可以亡国”的.道理,无休止的征战,又辅助一个愚蠢无能、听信谗言的昏君与畸形政权,焉有不败之结局。

  写到这里猛然想起杜甫的两首诗,其一:广德二年春,他归成都时所写《登楼》一首:“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咏》”

  虽然这是老杜由北极朝廷想到蜀后主,由西山的寇盗想到诸葛亮的能靖边患,借刘禅比李豫,借诸葛亮以自喻,叹空怀壮志,恨不逢时。却更为那锦官门外的先主庙宇,西配殿是武候祠,东配殿是后主祠而感到愤愤不平,这太辱没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其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知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徘徊在祠堂的庭庑间,遐想诸葛亮的一生事业,不由发出深沉的长长的一声叹息后老泪纵横了。

  诸葛亮毕竟是千古栋梁之材,人间智慧之星。他的《出师表》如带泪的星光将永在天空闪烁。杜甫的婉惜之声穿越时空,流淌到今天,还能引出多少泪飞倾盆雨吗?

  出师表读书笔记 8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在初一初二时就已听闻《出师表》大名,当时只隐隐地入耳了几个词,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忠诚”。如今我已入初三,学完了《出师表》,现在的我对诸葛亮的“忠诚”有了更深的体会。

  单看《出师表》的内容,诸葛亮为刘禅提供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由建议内容可知诸葛亮颇费深思,而诸葛亮在劝谏时并未让对方不信服,他还举了许多例子,如在论述亲贤远佞时就举了先汉和后汉的例子。而且语并未用的重,理又很服人。这既是循循诱导,又没有失了君臣之间的上下卑尊,可见诸葛亮的情真意切。

  在《出师表》中,继先帝驾崩以后,诸葛亮“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并“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后又准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他几乎都没闲不下来,可见他在为蜀汉竭尽全力谋发展。之后又说这个行为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进一步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

  在学习完《出师表》之后,我了解到文章背后其实存在着某种权力的博弈。诸葛亮赤胆忠心,可这份不厌其烦殷殷叮嘱的背后,刘禅这个皇帝或许对诸葛亮的行为会有不耐烦,总感觉管得太多太细,自己没有实权。看到这里,我总以为刘禅会在诸葛亮死后对诸葛亮不敬。可老师在上课补充的内容让我大为震惊,诸葛亮死后刘禅十分悲伤,在龙床上痛哭得起不来

  ,甚至步行去迎接诸葛亮灵柩回来。如果这是刘禅真心的话,也可见诸葛亮对蜀汉忠诚之深,刘禅即使不满却对诸葛亮的.事情也感到十分悲痛。即使刘禅是逢场作戏,也可见诸葛亮深得人心,刘禅清楚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总之,无论刘禅是真情,还是假意,都可见诸葛亮在当世的影响之大。

  而诸葛亮可不仅仅在三国十分出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后世对其评价可谓是极高,既有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有陆游的《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细看”;再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些历史名人无一不对《出师表》和诸葛亮有极高的赞誉。一篇《出师表》,千古老臣心。

  诸葛亮之才,千古难遇;其“忠”其“诚”,千古难寻。而其志未尽,其愿未圆,多少人扼腕。可惜斯人已逝,唯留恩泽,万代景仰。

  出师表读书笔记 9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汉后主刘禅的一封奏折。说是奏折也不太准确,它更像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

  当时的天下大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刘汉的'势力可谓小之又小。诸葛亮请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统中原。在临出发前写了这份奏折,当时诸葛亮采取采用了“劳师以袭远”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归来,还是个谜。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孤儿”,早早就没了父亲,是一位位国家的贤臣,将他养大,并尽心辅佐。如果没有这一位位的贤臣,恐怕汉室以后也无法振兴。刘禅也会不再是一国之君。诸葛亮不求名利,一心辅佐皇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说明了他的忠诚。

  此文是奏章,多以议论为主。诸葛亮想让后主明白先帝的艰难,想激励他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间也说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他对刘氏父子披肝沥胆,将所有情感都融入了这一段文中。因此,《出师表》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表。

  “报先帝”、“忠陛下”的线索贯通全文,处处不忘“遗德”、“遗诏”,期望后主刘禅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虽然最后事与愿违,但诸葛亮的这份忠心,也值得后人去铭记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封带有家书意味的奏折,满含了君臣之间的真情,而这种真情,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回味……

  出师表读书笔记 10

  今天,我们学习了东汉末年伟大的蜀国文臣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这篇“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临行前给予后主的嘱托,其目的是让刘禅继承先帝的遗愿,一统中原,兴复汉室。在学习《出师表》时,我们先跟随老师梳理了文意,了解了诸葛亮嘱托的内容:要广开言路,要赏罚分明;要亲贤远佞。在这些恳切的建议中,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以及他的智慧。这让我对诸葛亮充满了好奇与敬佩。结合之前学习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一些网上的资料,我对诸葛亮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诸葛亮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听到各高人对诸葛亮的美赞,三次拜访诸葛亮,第三次才成功见到诸葛亮。而刘备见到诸葛亮并请其出山时,诸葛亮并未答应,而是一直在有所推脱,直到诸葛亮听到了刘备说出“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这句话,诸葛亮才有所动摇。这个细节说明了诸葛亮是有出山的想法的,只是在观察刘备是不是那个“对的人”,是不是真正心系苍生。

  诸葛亮还是一个懂得感恩图报的人。《三国志》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刘备在白帝城驾崩,托孤于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诸葛亮的忠诚。诸葛亮在刘备的嘱托下,临危受命,平复叛乱,率兵北伐。这些正是诸葛亮对刘备托付之大业不懈努力的真实写照,这促成了诸葛亮那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

  诸葛亮还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才。他在别人的口中誉名远扬,且他是实打实的学富五车,体谅天下苍生。诸葛亮的治国十分严苛,但虽然法度严厉,但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国富民兴,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有一番作为,他的空城计一直是千古以来被人赞誉的对象,在他的领导下,蜀国虽不是屡战屡胜,但是也算得上是军事强国了。

  诸葛亮一直是被敬颂着的,虽不能算是敬仰,但在我们的眼中,诸葛亮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的精神、才学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出师表读书笔记 11

  语文书很小,小到装不下一个人辉煌的人生;语文书很大,大到只用几篇文章便能承载着从古至今的名诗名事。我们每天浸泡在语言魅力的长河中,闭上眼,拉住时间的衣角抖一抖,抖出一块块记忆碎片,这一片,是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故事……

  一个个文言字词如音符一般涌入我的脑海,拉动我的心弦也跟着弹奏起来,那一句句诗词让我情不自禁地自由诵起。老师指导我们梳理课文的画面也渐渐地清晰起来,我使劲掰开云雾回忆着那画面:我们脚踏快艇,梳理着课文,我望着课本上花花绿绿的标记,成就感满满;随后我们捧着书,热情豪迈地诵读着课文,尽情地体会文言词语独特的韵味;随着诵读,我们走进诸葛亮的生命世界,走进他的一叹一咏之间。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欣赏文言文的魅力,老师让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同学们个个绘声绘色地发挥着,好不投入。猛然间,我又瞅见演技炸裂的.小组四人缓缓站起,看着他们昂起的胸脯,自信的脸庞,我就意识到这必定会是一场“沉浸式表演”,这四人一出场,果然不同凡响,这气焰镇压住了班级的喧闹,好不威风!只见他们将书一捧,开口一读,动作一加,真是让人如临现场,如同聆听到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令人动容。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课文的内容,走进了诸葛亮的故事……追溯历史的长河,自古便有知音难寻的句子,而刘备与诸葛亮与其说是君与臣,倒不如说是难遇的知己,这些天学的《三顾茅庐》和《出师表》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真情所在,我赞颂着刘备的求贤若渴,也佩服着诸葛亮的忠诚可靠。尽管最后的结局并不完全圆满,但他们君臣遇合的佳话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着,他们美好的品质在我们心中也必将长久地熠熠闪烁着。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我缓缓地合上书,虽然这预示着课文学习的结束,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阻挡我在一个文史世界的久久徜徉;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在一个古人身上汲取的生命感动和人生挚诚……

  出师表读书笔记 12

  这节课给我一个强烈的认识: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以改造,应该时时创新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非常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就不注意听讲,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非常低下。这节课就是这样,以往我讲得口干舌燥,强调学生要注意听讲,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在课堂上,有的在玩小东西,有的随意地翻阅课本根本就没有看课文,甚至有的在小声地说话。教室里虽然安静,但是好像思维停顿了,凝固了一般,死气沉沉。我开玩笑地说,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学习。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字词的意思不容易把握,翻译也就困难,因此,以教师讲解的形式来代替学习。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这些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且还是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现实。每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应该把新课改的理念溶入课堂教学之中。然而,现在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传统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包括我的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这反映出我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信任,并且没有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如果,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唱主角,以读为主,领读,分小组对读,齐读,反复读,从读中来领会文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引导他们参照注释翻译句子,理解重点字词句,遇到困难时再由我点拨该有多好。只要组织得当,就一定上得精彩。《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其衷情感动感人至深。因此朗诵这篇课文应该感情充沛,声情并茂。范读时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读出感情,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当然学生读得较好,非常有感情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把朗诵放在首位,只要读好了,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出师表读书笔记 13

  也许你听到出师表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那我要是说出它的作者你就绝不会不知道了。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今天我之所以要给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它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开头便分析了天下形势,陈述了先帝的遗愿。希望以形势之危急,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就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不止是威严的君臣关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期望,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公正严明的君王。

  而后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将我们带入到当年的'回忆中去。以看似平静的语调讲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分的发展平台。让他能一展才华。如果认真读的话不难从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类的话,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谢与感恩。同事又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以报先帝之恩的决心。最后以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尾再次表达对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学可能很疑惑,这刘备究竟何德何能,能让这么聪明的诸葛亮对其死心塌地。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发现了自己在行军作战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行军方面的天赋。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顾茅庐来请他辅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实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总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别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这样相较之下别人就自然而然的显得配不上他了。其实我们只要像刘备一样有挑刺的目光检视自己,用发现的目光去赞美别人。那么,你将会拥有很多朋友。

  出师表读书笔记 14

  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我惊叹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上通天文、下懂地理,而且深谙兵法、神机妙算,是我崇拜的偶像,但读了《三国演义》之《出师表》,我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仅仅是他的智,更多的是他的忠。

  诸葛亮留给我们的除了空城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几个故事,还有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更是知恩图报、富有责任心,他深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心尽职地辅佐他统一中原、恢复汉室。

  《出师表》写在诸葛亮率三军北定中原临行前,他分析了当前的战局,认为眼下该出师攻魏,而此时的刘禅贪图享乐,不成大器,原本诸葛亮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并且刘备临终前也赋予了他这个权利,但他却甘愿做蜀国的一名忠臣,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逐一分析了蜀国的良才,认为哪些可为我所用,并再三叮嘱:必须要奖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对那些只会溜须拍马之人严加防范,而对贤臣应该亲近,这样才会广开言路,成为深明大义的君主。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言语之恳切,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诸葛亮是聪慧的,但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忠诚。历史上聪明的人很多,当时的曹操也堪称智勇双全之人,但他却缺少了“忠诚“二字,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权术,虽然他也具有雄才大略,但其”奸臣“的形象流传至今,也算是遗臭万年。

  再如岳飞,他从小便立志报国,身先士卒,抗击金兵,为祖国的统一戎马一生。他的爱国主义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称颂。我不知道那时的岳飞有没有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但同为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便对这首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篇《出师表》写得荡气回肠,而读过的人无不为诸葛亮光明磊落、忠心耿耿的精神所感动。

  《出师表》流传了千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它感染了几百代人的爱国热情,更沸腾了大家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而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正如东方的一颗启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爱国之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出师表读书笔记 15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出师表读书笔记 16

  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

  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出师表读书笔记 17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出师表读书笔记 18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书笔记 19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被妈妈逼着背诵这百思不得其解的文章,心里真有一些烦恼。

  妈妈说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妈妈还给我讲读这篇文章的意思,轻轻地诵读,轻轻地讲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它们的意思是,所以在五月渡过江,去荒凉的地方,攻打南方的少数民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士兵士气足,武器装备又充裕,我们应该带军向北,统一中原,振兴汉家的基业。”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轻轻地诵读您的文章,带着些许崇敬,带着些许骄傲。熟读加背诵之后我顿时读懂了您,心中满是对您的崇敬和骄傲。

  您是一个农民,因刘备的三顾茅庐而分担下了兴复汉室的重担。您因为报知遇之恩忠于先主刘备,忠于陛下。您向您的陛下举荐了一个又一个的贤臣,既有武将又有文臣。您主张亲贤臣,远小人,为兴复汉室打下基础。

  您只是一个文官,却挑起了比皇帝还重的担子,您领兵北攻曹操,为了汉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您依然是一个谦虚的人,从您的文字中找不到一点的骄傲。

  我在吟诵中仿佛看见您咬紧牙关,带兵出征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挺直身躯为士兵加油的那一刻;我也仿佛看见您面带微笑把《出师表》交给您的陛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在出征前对家人说再见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对苍天起誓的那一刻……

  我在吟诵中发现您的内心有着多么伟大的目标,您内心原来有着怒吼的浪花,您的内心装着天下苍生,也装着思念家乡的情感。您也有生气的时候,有燃烧的火焰,可您都没有表现出来,您只用一个字代表了,那就是忍。

  诸葛亮,我读懂了您,当您关心士兵那一刻,我说您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您说自己是农民时,您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当您说报先帝而忠陛下时,我说您是一个君子,是一个真正的贤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我佩服您是一个有志向,有胆量,有气魄的人。

【出师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出师表》读书笔记(精选22篇)12-22

《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阅读答案01-07

出师表教学设计04-12

《出师表》教学设计04-29

出师表辞职信12-18

《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18篇)08-12

【优秀】《出师表》教学设计15篇12-27

读《出师表》有感03-30

读出师表有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