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11 08:01:2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大学生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读书笔记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1

  安妮·莎莉文老师在岸边浅水中捉到了一只很奇特的家伙,那是一只马蹄蟹,海伦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之前她从未见过这种动物。突然她心生一念,想要把这只马蹄蟹拖回家喂养。她用手抓着它的甲壳拖在地上走。它很重,海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了一英里路。一回到家她马上把马蹄蟹放在井边的水槽里,可是第二天早晨她到水槽一看,马蹄蟹竟然不见了!她顿时又气又恼。后来又觉得不该强迫它待在这里,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海伦又高兴起来。也许它已经回到大海里去了,但愿它在那里会过的开心。”其实,我有时也常常做些类似的事情,从故事中我明白了让小动物们在它喜欢的环境里生活是最好的。读书使我学到了许多的道理,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把我带进了一个无尽美好的梦幻世界。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2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3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

  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

  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 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4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5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十九世纪法国。《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杯具。”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其中塑造的葡萄园主葛朗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亲情,友情,仅有金钱。甚至因为,欧也妮花了属于她自我的钱,也要让她喝凉水,吃面包度日很久。就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也不忘盯着他所有的财产。都开始举行葬礼了,当金耶稣靠近他时,还起来抱住,不忘嘱咐他女儿向他报账。

  欧也妮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这悲惨命运的人。吝啬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她,体贴的母亲也去世了,在不恰当的时候爱上了破产的堂弟——夏尔,并且等了他七年,还是被他抛弃了。嫁给了自我不爱的人,丈夫在结婚没多久就去世了,成了一个可怜的寡妇。

  全文以欧也妮的婚事为线索,以很多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情欲。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仅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仅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除了这些葛朗台还对自我的亲人吝啬:“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

  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俭,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一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仅有五六百法郎;”“不觉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儿把她的全部金币拿出来欣赏一番,欧也妮只好说金币没有了。父亲一听,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币送给了查理,大骂女,并决定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这时的葛朗台知到女儿将自我的金币送给查理,他爱钱如命的本质战胜了亲情,将自我竟有的女儿送进了阁楼,让她在那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台太

  太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

  书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个性,可是从他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

  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泪的屈辱史。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6

  寒假里读美国作家路易莎的小说小妇人,深深被其打动.于是将文中精彩之处摘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小妇人是一本小说化的家庭日记,一道德家世小说。马奇一家四姐妹自立的权利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构成了一对贯穿全书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辉,情节生动感人。

  这是一本自我抑制和自我表现相结合、使用主义和乌托邦思想并存的小说。 马奇家的女人个个都是艺术家。乔写作,艾美画画,贝思弹琴,梅格写剧本、演出、管理家务,母亲谆谆善诱,营造了一种有威信、异常活跃而又自律的生活。她们各自得到了自己需要和应得的东西。艾没虽然放弃了自己最高的艺术抱负,却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淑女,一个出资扶弱救贫,并可以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梅格虽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她曾朝思慕想的有钱人,但她在最吸引她的家庭生活中学习、成长。贝思生命短促,她的声音严格来说也只是一种家庭消遣,但作为一个聪慧、有爱心、为大家所爱戴的家庭成员,她真正享受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乔必须长大,但她不能如读者希望的那样和劳里建立爱情关系,她得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小妇人用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把四姐妹的命运展现在我么们面前,它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要过的生活其实十分简单,简单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自制在这里并非失去自我,而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小妇人受美国当时第一大思想家爱默生影响,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马奇姐妹结社办报,写剧本,演戏。为减轻家庭负担乔出去照顾马奇婶婶;梅格在金斯家做家庭教师;乔努力写作终于成为作家;梅格宁愿放弃马奇婶婶的遗产,嫁给了清贫的1布鲁克先生,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使小家庭充满了幸福。马奇姐妹明智、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们的归宿各不相同,但都是自强自立精神的结果。

  善良仁爱是马奇家的女人所共同拥有的品质,而乔和贝思是一对具有牺牲精神的人物。贝思默不作声地为大家做事,她为帮助荷梅尔一家而得了猩红热,最后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乔对劳里并非无情,但她这种感情太纯真了,纯真得没有搀杂一点私心。她爱劳里是无可质疑的,甚至打算让梅格嫁给他,后来,她以为自己疼爱的贝思爱上了劳里,又忙着为她打算,当知道贝思没有爱上劳里时,她这样说:“还有爱美留给他,他们会十分般配的。”她“现在还没有心情谈这种事情”,她关心的只是贝思的身体。待她成长起来,并渴望得到爱情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劳里。

  《小妇人》把道德美看作一个特殊的目标,使全书蒙上了一层道德色彩。而所谓道德,亦即是整个纯真人性,是人类心灵深处至真至善的东西。歌德说:“它不是人类思维的产品,而是天生的没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心里得到高度显现。这些人用伟大的事业或伟大的学说显示出他们的神圣性,然后通过所显现的美好境界,博得人们的爱好,有力地推动人们进步。”这正是书中的美学意义所在。 真善声美,美生艺术。纯真善良的人才是美丽可爱的,才能浑身散发出艺术气息而楚楚动人。

  马奇太太这样说: "我希望我的女而儿们美丽善良,多才多艺;受人爱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婚姻美满,愿上帝垂爱,使他们尽量无忧无虑,过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被一个好男人爱上并选为妻子是一个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我热切希望我的姑娘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美丽的经历。考虑这种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梅格期望和等待是对的,而明智之举是做好准备,这样,当幸福时刻到来时,你才会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承担责任,无愧于这种幸福。我的好女儿,我对你们寄予厚望,并不是要你们急冲乱撞———仅仅因为有前人豪门华宅,出手阔绰,边嫁给他们,这些豪宅并不是家,因为里头没有爱情。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如果用之有道,还是一种高贵的东西——但是我决不希望你们把它看作是首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庭的妻子,也不愿意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这应该是每一个明智的母亲的美好愿望。 财富的确是人们非常渴望的,然而贫穷也有它光明的一面。

  逆境的好处之一是人们从自己坚苦卓绝的奋斗中而感到真正的愉快。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智慧、美丽与能力,有一半得之于困境的激励。 这种家庭的幸福是不会突然降临的,但是约翰和梅格找到了开启它的钥匙。婚后的岁月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把钥匙,打开真正的家庭之爱与互相帮助的宝库之门,这些财富最贫穷的人们都可以拥有,最富有的人却买不到。着就是年轻的妻子和母亲们同意被束缚在那种高阁的原因。在那上面,她们于世间的不按与焦虑中安然无恙,在那些依恋她们的幼儿稚女身上找到罗勒忠诚的爱;她们无谓痛苦、贫穷与年岁的增长;她们和一个重视的朋友携手并进,同甘共苦。

  这个朋友,那古老优秀的萨克逊语言的真正意思是“家庭的保证”。她们就像梅格那样,认识到妇女最幸福的王国是家庭,而作为她们统治艺术最高荣耀的不是一个女王,而是做一个聪明的妻子和母亲。 其实,成功的女人不光要拥有这些,她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样,不会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只有家庭和事业都成功才算拥有完美人生。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7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地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地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与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它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地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它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F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F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就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地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它,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8

  《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齐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生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因此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刻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坚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感情。

  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感情,或许正是正因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感情。因此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感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应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坚信也会有真正的感情,因此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能够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感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生的感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持续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持续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坚信我对你的无私的感情,不坚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能够一齐生活得很快乐,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快乐吗?一个人心中没有感情的时候能够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感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容颜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哀愁与杯具。而,个性是美丽而又有才情的,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是艰苦。

  比如杜十娘,情仇爱恨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思思、陈圆圆的命运也是令人感慨、令人无奈。而看过《茶花女》后才明白这样的杯具不只发生在中国。

  玛格丽特的感情杯具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下了自己习以为常的超多物质享受,放下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齐。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十分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明白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

  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能够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杯具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个性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也许这就是的无奈吧。难得遇到一个动心之人,为他无怨的付出,为他无私的奉献,为他甘愿忍受痛苦,但换来的却是误解。就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中心脏,而她只能无语凝咽。仇也罢,怨也罢,这就是玛格丽特可歌可泣的感情。她的爱比一座贞节牌坊更崇高,更何况牌坊有时只是标榜和束缚,而这位的感情却是热情、纯洁、真挚、奔放。因此看透了虚情假意、经历了人间冷暖的,一旦动情,就要比他人更看重感情,也更渴望感情。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期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一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好重复前世的杯具。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9

  在晴朗的夜空,漏下的星光就像从针孔里照进来的光线,爱,就像那漫散的星光在黑夜中游走,给人以安慰。孩子们都在酣睡,而爱德华也穿上一身用红色的丝绸做成的漂亮衣服,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是关于一只名叫爱德华的小兔子的故事。他——是用瓷做的,集所有高贵气质于一身,是个自命不凡的小家伙,因而在人称代词的选用中,从不会选择“它”。

  可是后来有一天,他被丢失在大海里,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异乎寻常的旅程。

  不断的受伤,被抛弃,被拥有,被放弃,被爱,命运多舛,始终在天国与地狱之间的爱恨情仇中苦苦徘徊。

  心,一次又一次破碎,生命在破碎中继续。年轻的心总是被残酷的现实折磨得千疮百孔,曾在温室里想要以傲慢的态度尽情的享受着宠溺,把一切的爱全都当成理所当然,待到甜美的梦全都破碎后,失去以后才会懂得珍惜。融化的冰激淋拥有甜味,但却没有了从前的晶莹,爱德华在旅途中被击散成21块碎片,虽然被玩具商复原,但由支离破碎到原先高贵面貌的恢复,又能给心带来怎样的旅程?只能是爱到无力,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中去。

  心脏传来深刻的跳动了,可是却不敢再爱了。在玩具店的橱窗上,一只已经100岁的老娃娃对爱德华说:“你必须充满希望。你必须知道谁会爱你,你下一个会爱谁。”于是,爱德华便开始了漫无休止的等待,等待下一个爱他的,他爱的人。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期待,才会美好。

  我们无法像可以爱德华一样在破碎以后重新粘贴,然后换上一身华丽的礼服,开始新的人生,但是我们也可以勇敢的去爱,不是吗?因为不安而沮丧,因为离别而伤感,在沉闷的空气里保持沉默只能让心更加受伤,在悲伤的河流里淌着泪水只能使心脏更加压抑,我们无法左右未来,但却可以改变现在,生活给我们一个哭的理由,我们就应该给它一百个笑的理由,微风带着清香飘来,我们谈论着野花、阳光和落叶,那么,我们的内心或许真的能够像秋天的天空一般明朗了。

  从海底深处到渔夫劳伦斯和内莉的家,爱德华变成苏珊娜,在那里,有各种拥有甜美名的星座,还有内莉的甜美歌声;从渔夫的家到垃圾堆的顶部,爱德华还是爱德华,在那里,有一个被世事的残酷折磨到失去理智的欧内斯特,还有像黄油似的温暖阳光;从垃圾堆到流浪汉的营地,爱德华变成马隆,在那里,有布尔深沉悲伤的歌声,还有流浪汉们对家人孩子牵挂的思绪情苦。一个个不同的身份,一段段不一样的故事。在那里有世上最尖酸刻薄的嘴脸,有天真孩童最无辜纯洁的眼神,还有从一间潮湿黑暗的小屋中挥着翅膀升向天堂的萨拉·鲁斯。

  命运年轮的不断流转,瓷胸膛深处传来一阵阵刻骨铭心的疼痛,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他对爱有了更深刻的诠释和领悟。

  而逝去过后才想要抓紧,一切都会显得太迟太迟。

  珍惜眼前的人,珍惜所拥有的美好吧。好好爱那些爱着你的人,不要犯不懂爱的错误了,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爱是理所当然的。心又在奏响旋律,阳光还是如从前般温暖明亮,让我们学会感恩每一份小小的爱,让它点亮生命,生命就是在爱与被爱之中不断转换出角度然后变成一个汇聚真情的多面体,在湛蓝明净的天空之下闪耀出不同角度的光辉梦魇。

  懂得爱、学会爱、感恩爱。

  爱德华最后也在无限漫长的等待后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了已为人母的阿比林的怀抱。

  凯特·迪卡米洛那不到10万的篇幅打造出《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是温馨动人的童话,这是打动人心的优美小诗。新奇的冒险牵动着孩童的心,而房间里的玩偶拥有了生命,带给了童年无限的想象。它又或若甘香芳美的浓茶,随着时光岁月慢慢没入口齿间——正在慢慢长大,接受历练的人,会对爱有新的诠释,更努力的去爱——已日渐年迈的父母、无话不谈的朋友、德高望重的师长、或是草野中并不起眼的花、健康的身体、能看变万千风景的眼睛……微小就是美好,点滴就是光芒。

  这是一个关于一只瓷兔子的温暖故事——心一次又一次破碎,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10

  其实,笔者真正的在对哲学有概念上正确的认知,已经是很晚的时候了。并且相信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哲学就和宗教一般“虚无缥缈”和“不知所云”,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在初次意识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时候,我决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做进一步了解,所以我找到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攥写的《自然辩证法》,打开这本书后,我阅读了其中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整本《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涵盖众多学科,其资料涉及领域浩繁广阔。同时,也令我从新认识了这位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的德国大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总体而言,《自然辩证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毕竟,这本书中的资料是建立在百年间无数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索,研究和实验过后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之上的。正如恩格斯在书中写到,“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经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这在“导言”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博学的恩格斯给读者展示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巨大发现,涉及了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一些宗教文化领域;星云假说,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也有被称之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在这样繁杂的学科发现成果里,恩格斯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学理论体系。经过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对立与统一,一般与特殊,联系与发展等关系,指导科学工作者们地横向思考问题,将自然哲学当作从“自然科学”通向“大自然”之间的灯塔航标。

  从星云假说到能量守恒,再到生物进化论,恩格斯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有力佐证。文中反复提到的太阳系和所谓的“宇宙岛”——也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恒星系,其产生与消亡的始终,也让恩格斯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永恒的运动。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了解人类与猿的区别,即直立行走、有准确音节的语言、手的特定分化和工具使用与制造等等,阐明了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即道出了生产的终极意义;并且指出了仅有人类能够利用自我的大脑与双手在自然界打下自我的印记。这一切其实都揭露了一个问题,事物的普遍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是在不断的往精细化的方向进发,可是其相互间的固有联系是永远也抹杀不了的。这一辩证的思维正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法宝。正如恩格斯在“导言”中说到的,“用思想的彻底性去补救有缺陷的知识”。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得益于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在不断地革新改善,而结果就是,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一个个惊人的发现与理论成果正不断地检验着自然辩证法,证明着后者的科学性。

  也许我们现今的普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都远超两个世纪前的科学家们,可是因为我们所欠缺的是拥有站在哲学高度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所以科学发现的灵光总与我们失之交臂。而一些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往往也是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拥有着卓越的思辨本事,以及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来审视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能够把握永恒运动的真谛所在。

  人类社会因分工得以提高繁荣,自然科学也因不断分支细化的深入研究而高速发展,然而当一切走向瓶颈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此时停下埋头摸索的脚步,直起腰杆,抬起头展望一下整个大自然,领略感悟她的伟大与非凡,跳出自我熟悉的小领域,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也许就会闪现出柳暗花明的感悟。这就是自然哲学的价值所在,就是哲学的魅力!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11

  这个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看了以后也会给人很大的回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可是它却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要是因为于勒是这篇小说线索,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也是经过对于勒的态度。

  我觉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很势利眼,一开始于勒很穷的时候,就叫他坏蛋,流氓,在于勒有钱了之后又变成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于勒。当在船上看见了变成穷光蛋的于勒,又骂他是讨饭的,那个人和流氓。他们夫妇的种种举动真的很让人恶心。人家是富翁时,又是正直,又是有良心,变成穷光蛋后就是流氓,讨饭的,再说于勒并不是在讨饭,而是在靠自我的双手挣钱,我说你长没长眼睛啊?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看见自我的亲弟弟都不认,他能冷血到什么地步,他还是人吗?连动物都明白保护自我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妇看见了于勒,不但不去认于勒,反而走开。并且从文章中也能够看出菲利普夫妇是多么的冷血,无情,六亲不认并且爱慕虚荣。

  我敢说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的是一个大富翁,他们必须去讨好于勒,肯定立刻和于勒相认,而不是走开。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极度的贪婪和爱慕虚荣。

  但文中的若瑟夫却是一个正面人物,作者用我的叔叔为题,表达了虽然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也表现了作者的期望之所在。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这样的人。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文中作为菲利普亲弟弟的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这在穷人家里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于勒成为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惧,菲利普的夫人克拉丽丝,也就是于勒的嫂子更是视他为瘟神,说他是个流氓、坏蛋,甚至不顾亲情把于勒打发到美洲,任其流浪,任其辛苦。然而,于勒到了美洲之后,不久就写信回来告诉菲利普夫妇,说他赚了点钱并期望偿还他们的钱时,菲利普夫妇喜出望外,滔滔不绝地夸赞于勒,说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两年后,当于勒第二封信到来时,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期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能够一齐快活地过日子了。”这封信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人看,更加欣喜若狂。甚至就连菲利普嫁不出去的女儿也所以而“名花有主”,因为有一天晚上菲利普一家给那个青年看了于勒的信。

  而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却偶遇落魄的于勒,一个又老又脏卖着牡蛎的老水手,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菲利普夫妇失去了之前的“热情”,转瞬间变得更加冷酷,更加无情,“逃之夭夭”,骨肉亲情自此再不相认。恰似一幅对联所述:“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该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们精神的堕落。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当今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一种关注内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者。我想,我们更该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以清丽的双眼凝眸世界,用爱与职责铸造生命的意义,谱写新世纪的辉煌。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钱能够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能够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能够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能够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能够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由此可见,拥有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幸福的。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12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其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该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大背景,以斯嘉丽的情感为主要线索展开叙述。《飘》一经面世,就畅销全球,成为了十分有影响力的一部名著。

  我是在工作之余,看的这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斯嘉丽、艾希利和瑞恩,当然还有玫兰尼。《飘》分为上下两部,当我看上部的时候,只是感觉斯嘉丽是一个绝世美女,很多男人都很喜欢她而已。稍微给我印象深一点的地方就是,她向艾希利表白爱意而被他拒绝时,竟然被另一个男人瑞德听到了,那种情景的设置让我感觉很好笑。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令我感觉好笑的地方竟然为以后所有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当我看到该书的下部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这是一本绝世佳作。本来以为故事情节写的太过夸张,但到了故事的结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哭了一遍又一遍。看完整部书,才发现那些我以为夸张的描述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自我深爱一个不爱自我的人,而最终却发现自我爱的可是是心中缔造的那个完美的影子。自我深深厌恶的那个人,却爱自我爱的已经没有了爱的勇气。现实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自我就深陷这个怪圈里无法自拔,无法逃脱。书中写的是一桩让人纠结难解的错爱,可是我明白,这样的错爱不止书中独有。

  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13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写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用小说的形式,描述一位14岁少女在收到一连串神秘来信后,通过一位哲学老师,传授她哲学知识的故事,从而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从苏格拉底的“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到“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亚里士多德,再从笛卡尔、史诺宾沙、洛克到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苏菲从雅典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我们这个时代,世界相谜团一样,一点一点在她眼前展开。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枯燥、生涩难懂。因为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书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看过之后,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和主人公苏菲一起,在希腊时期,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他们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他存在的意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还有他的学生柏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的;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基督教义以及《圣经》的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在历史方面,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爱琴海孕育出的希腊文明是那么的令人惊叹,那里所有的思想都互相碰撞着,诡辩学派、唯心学派等诸多学派互相辩论。思想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欧洲也进入了中世纪,我了解到,那时候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思维与上帝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智慧包括大自然都来自上帝的创造,因而开始了极端的宗教狂热。那个时期人们对自己、对自然的看法和希腊时期截然不同,他们认为人本身是卑贱的,所有的热爱和敬仰都给了上帝和那些大主教、修道士们。然后,我们又来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的欧洲。这个时期,地理大发现把人所认识的疆域大大扩大,人们开始认识到上帝是不存在的。于是大批的学者开始回到唯物主义认知的方式上,重新研究希腊的文明,牛顿、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类未知的东西。特别是人们了解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怀疑教会的权威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了自己、自然和上帝,对自己又重新树立了自信,这个时期,整个欧洲都沉醉在科学和探索精神中哲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曾经仰望着天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天空有尽头吗?大人们说没有,但是为什么没有呢?没有尽头的话,它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有尽头,那么它的尽头又是什么?是一堵墙吗?如果是,那么墙后面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到达那儿吗?假如可以,那么那个世界有尽头吗?如果有,那个世界的尽头又是什么?还是墙吗?如果是,墙后面又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问题,我知道自己永远得不到答案,但是仍会去想,并且猜想着肯定有人跟我想过一样的问题。那有没有人在研究这些问题呢?如果有,是不是已经有人知道答案了。那时候,因为想不通这些问题,会觉得很烦恼,但仍忍不住想,而且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想多了,是否在思考些无聊的问题,但是看完《苏菲的世界》之后,才渐渐明白,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哲学思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类似是“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不再去思考小时候想的那些问题了,因为长大了,已经习惯了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再去思考有些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方面说,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比不上自己小的时候了。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

  我也在反省自己,不再思考这类问题的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想几个为什么。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哲学使我们醒悟,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带领我们走进哲学,带领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

  以前看小说的时候总是去看词藻的美丽,去追求那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我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在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哲学故事,更让我从中学到了主人公苏菲对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才不会固步自封!

【大学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大学生读书笔记模板12-23

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本01-18

大学生名著读书笔记02-02

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02-19

关于大学生读书笔记02-19

写大学生寒假读书笔记01-13

大学生怎样做读书笔记?01-11

大学生怎样做读书笔记02-19

挪威的森林的大学生读书笔记12-26

怎么做大学生读书笔记?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