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21 11:09:5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篇)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2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3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水泥建筑越来越多,水泥路面尘土减少,但地下水却不断下沉。天空中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着我们的视觉。我们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多一些反省,对大自然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是就会多一条后路。人类也会重新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之中。所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5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一样“过瘾”。这是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总是显得天真和幼稚,但或许正是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才能让精神的羽翼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中,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一本书总能给你带来想要的心灵归属感。而我就选择的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的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的鸟鸣,身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的人们的精神空间受到侵袭,紧接着就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但是面对这些,梭罗依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的摆脱无数的羁绊,他想要过他想象中的幸福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的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梭罗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境,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热情的诗句歌颂“瓦尔登湖”他心中的“女神”,他的“情人他这样说道:“这不是一场梦,却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与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飘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她最深邃的僻隐处也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沉浸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6

  几周以来没有动笔,让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成功为什么只是绝对的少数,原因只有一个:对梦想的绝对追求。反之被生活的苟且打败得狼狈不堪。

  我自认为是毅力比较强的一个,但在小宝的啼哭声中,在堆积如山的工作面前,我所挚爱的兴趣也只能退让一边。没有完整的时间让我静下心来,更找不到灵感。看书就成了在零碎的时间里最好的填补。

  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书上的序言提到: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尽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依旧没有读懂这本需要安静的书。就摘抄一些经典名句,不为影响你,只是证明我来过。

  1、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2、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生活真的是需我用心去过,体会。

  3、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当你最富时,其实最穷。吹毛求疵之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挑三拣四。哪怕在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即使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在我看来,城市里的穷人通常都过着最独立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他们伟大到能毫无愧色地接受施舍。很多人是不屑于接受城市里的支援的,可是实际上他们往往采用不诚实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他们不但不超脱的,而是不光彩的,像圣贤一样把贫穷看成花园里的花草来培养吧!不要自找麻烦地寻求新花样,无论是新的朋友或衣服。温故而知新,回到旧事物里去。

  用书上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这本书我还是要读一遍的。立此存照!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7

  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美好的人生果实。实际上,人每天奔波劳碌,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

  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过最谨慎的处理才能得到保留。然而我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曾如此温柔。

  我自己的目光已经被阅历磨的很尖锐。

  你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许防病的钱财。

  大多数人生活在无言的绝望中。所谓的委曲求全是积重难返的绝望。

  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去做绝望的事。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真正的生活方式?

  没有哪种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老,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今天每个人宣称或者默认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许就被证明是谬误。

  最明智的人不曾从生活只能够学到任何有绝对价值的知识。实际上,老年人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给年轻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很局限,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可悲的失败,而且都是各种个人原因造成,这他们肯定也知道。

  人的能力从未得到测量,我们也不能依照任何先例来判断他能做些什么,因为他做过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如果说我有什么懊悔的话,那就是懊悔我自己太过循规蹈矩。从前我真是鬼迷心窍了,怎么会表现得那么安分守己呢?

  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所有的改变都是奇迹,但这种奇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孔子说过:要知道我们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识。既然已经有人把一切未知事物排除在他的认知之外,那么人们不敢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看看商人的旧帐本,看看人们在商店里最常购买的是什么,他都储备了什么商品。时代的进步几乎没有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的生活必需品细究起来的话,可以具体分为如下几种: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

  人的身体就像火炉,而食物就是燃料,保持在肺里的内在燃料。生病或者死亡是因为这种燃料发生的太快,或者缺乏燃料,或者通风口出了问题,最终导致火焰熄灭。

  我要站在永恒的过去和永恒的未来交会点,也就是纯粹的此刻,我想要活在当下。

  在日出时起床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向来致力于培养各种严格的经商习惯,它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变得更加贴合我们的身体,渐渐烙上了穿衣者的性格。

  生命的关键时刻,都是由内在的努力和生长引起的。

  商品就是你用来换他的那部分生命。

  拥有了房子之后,农夫也许不是变的更富裕了,而是变得更贫穷了,实际上是房子拥有了他。

  谈论重大话题,我们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速度!

  人为了和牛交换劳动,光是收割牧草,就得花上六个星期,而且这种活可不是儿戏。

  穷人往往不是特别饥寒交迫,他只是浑身肮脏、衣衫褴褛和举止粗鲁。这跟他的品味有关,倒不仅仅是因为他穷。如果你给他钱,他也许会用来买更多的破烂衣服。

  我想要的是一个人的鲜花和果实,我希望他身上有某种芬芳来熏陶我,在我们的交往中能够感受到他的成熟。

  我们应该散发出去的,不是绝望,而是勇气,不是病态,而是健全。

  我们自己首先要像大自然那样简单而美好。

  每棵树都有其相应而固定的开花结果的季节,期间它枝密叶茂、繁华满树,而后则枯萎凋零;柏树和这两种状态无缘,他总是苍苍郁郁,而这正是自由者或者说不受宗教羁绊者的特性——别让你的心牵挂那些短暂易变的东西!

  好累,期间智慧需要慢品和应用!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8

  在家里闲着的我饶有兴致地选中了这本《瓦尔登湖》开始阅读。“时间无非就是供我垂钓的河流”,“寄无穷希望于黎明,因为黎明不会在我们熟睡中抛弃我们”,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的文字,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梭罗只是传达一种源自山野的自然气息。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心灵的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用心去仔细品味这本书。手指在书页间流连,我仿佛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我仿佛闻到了梭罗,他的生命力、他的个性、他的独立、他的态度散发着的智慧的香味。这样的梭罗如自然之子,如人生导师,带给我深沉的感动。他教会了我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他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向我描述他纯粹的生活。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这样的随性和自在令我心头一颤,我所看到的社会中的大多数,乐于谴责随性和理想化的态度,他们在时代的江河中被裹挟着向前奔跑,在日复一日的庸碌中安于现世稳妥,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忘却最初的理想。

  “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梭罗这样说到。他是一位智者,不同于庸庸众生,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瓦尔登湖,是为了得到领悟,然而瓦尔登湖将其所有的智慧都慷慨地赐予了这位虔诚的访客。诚如他在书中指出的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这样的隐居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实验,无关无病呻吟的避世情绪。

  “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梭罗性格中最能感动我的可能就是那种与大部分人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也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像一棵树——他有不断伸展蓬勃向上的枝条,他有不忘初心深深扎入土壤的根须,和享受阳光雨露的绿叶。他静静站立在瓦尔登湖畔,眼中饱含深情,在他的心里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瓦尔登湖的怜爱。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9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0

  《瓦尔登湖》一书又称为《或林居纪事》,为作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林居实录,书中充满了田园魅力,足以激励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傍湖筑舍,竟相效仿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而这位“闲者”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林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以后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我看来,《瓦尔登湖》不仅仅是讲述作者种庄稼、在蔬菜、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还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深要问题。同样是描述自然生活,《瓦尔登湖》和《鲁滨孙漂流记》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非虚构作品,将作者的亲身经历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就此点,两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在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同时代的作品,比如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的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选择似乎有点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的率真、简洁,一扫早期的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这也是梭罗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在此书中,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而且还像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的幽默,令人深省。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1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2、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5、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7、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8、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9、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10、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2、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13、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14、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15、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2

  《瓦尔登湖》不太好读的原因,我觉得李继宏在翻译这本书时,写的序中的解释很好。首先是梭罗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典籍,缺少足够的古典学知识的读者很难领略,其次是书中出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如果没有一定的博物学基础,那么联想出的画面绝对是不够完整的。最后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设和推断都是建立在超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读过其他相关作品,读这个就很难从超验主义的层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另外我觉得读这个之前也应该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个人主义,还有梭罗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用我们最集中的精力,平复心情直至内心坦坦荡荡,以一种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沉静去阅读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质朴的语言,美丽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学。

  梭罗的这种生活似乎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几分相似。但梭罗和陶渊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

  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

  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3

  湖边的泥鳅[嘘]

  “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夜游东风渠时,对岸飘来这首歌谣,欢快童趣,对比恳求,活力如泥鳅,泥鳅画面随着城镇化而逐渐归隐进回忆里。

  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小时候我是不需要劳烦哥哥们求带路的,放学路边,侦测一下湖边地形,卷起裤脚,光着脚丫,撸起袖子就干。在凉水和污泥中,我摸来游去,以奋斗的手指为本。你知道不,泥鳅本身是有分泌一种光滑黏液的,凭借如此大法能保它逃离危险。但只有掌握它们的人才能得法破解,我就是之一,用弯折的食指和中指,夹住泥鳅的头部,恰好罩住它的去向,化解了其黏滑力,果然收获不小。偶尔被龙虾钳子夹一下我也不怕,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寂静的湖边,自然馈赠竟如此有趣。

  后来在吉林跟内蒙老兄一起吃火锅,有泥鳅有烧酒,他们吼着“半瓶我闷完,剩下你随意”,推杯执盏间,鲜活的泥鳅一跃而起,像一道光,从我面前画了个漂亮的弧线,逃离了火锅桌面。鲤鱼跃龙门,泥鳅逃火锅,鱼生不白来,绝不输于气势任人鱼肉。

  如今漂在江湖,手捧《瓦尔登湖》,时常还想起泥鳅的趣事。[微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4

  瓦尔登湖很安静,安静得仿佛是静止的画面了,让人难以置信。而旁边小鱼小鸟的嬉戏,似乎也只是风吹过,活跃着但终究是安静的。或许这是一个令世界沉淀,洗尽尘垢的地方。本该是这样的,就像是天堂一样的地方,但没有。

  作者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写着,字里行间渗满瓦尔登湖宁静的湖水,却仍掩不住内心的汹涌澎湃。在这里,静止,似乎是归属了静止;而沉默,依旧是沉默的还念。

  痛,和彻底的痛。但却很平静地痛着,因为痛得深刻。

  爱,和温柔的爱。但却很平静地爱着,因为爱得真实。

  寂寞也便是静止了,和瓦尔登湖一起。原来的至美的风景,却只能活在记忆中了——是的,它没变,是我们变了。只是这一种变,让我们自己陌生起来。或许,更远离了这一种宁静了。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平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国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

  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

  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中学生作文《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湖泊

  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

  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平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平淡而不张扬(中国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明慧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

  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8-1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0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02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05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01-03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及感悟12-1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3-30

观看名著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8-29

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650字01-13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20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