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1
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都能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丝毫不受影响,就是因为已经把开车中的种种操作植入了潜意识之中。但可能正因为习惯是根植于潜意识之中,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习惯的强大,又或者苦恼于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艰难。
现在很多讲师都在推崇“21天形成一个习惯,改变你的一生”等等。实际上这种“21天”的说法纯属谣传,并没有实际的科学依据。
21天可能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真正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更久更久的时间才行。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很难坚持到最后,就是因为没有跨过这个坎。何况,旧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会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扰乱你的行为,让你重回舒适区。在《有效学习》里提到一个理念:学习没有舒适区。同样,在习惯养成上也一样。
一、习惯的三要素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养成习惯的三个要素:暗示,行为,奖励。由接受到暗示,到产生行为,然后得到奖励进行巩固,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本身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当我们路过麦当劳,飘出来的香味或者店面的招牌等,都是一种五官上的暗示,促使我们产生“去吃”的行为;当我们吃完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奖励。这种回路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体验,也促使了我们下一次类似的行为。
当然,在暗示→行为→奖励的回路里,必须要形成一种“渴求”,如上个例子,一定要我们脑子里对麦当劳有“想吃”的欲望,才能走完这个回路。假如麦当劳给过我们不好的体验,造成我们本能上就不想去吃,当然也就无法形成正常的回路。
二、习惯的关键
但是,这样的回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面临压力的时候。比如我们已经戒酒很多年了,一旦碰到了诸如失恋、离婚、破产等重大打击而产生极大的压力时,“酗酒”的坏习惯就很容易再冒出来占据上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习惯是很强大,也很难根除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增加一个“催化剂”--信仰。这种信仰不是要我们去信佛或者信上帝信耶稣,而是自己要有一种“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信仰,或者说是信念。
不要小看了心理因素,它也是很强大的,而且在关键时候可以拉自己一把。试想,如果一个天天被逼着去减肥,总觉得自己减不了、减不下去的人,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吗?对他而言,减肥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痛苦,还是一种心理上的痛苦。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入社群来强化这种信仰。当自己想要偷懒的时候,与他人多交流交流,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能够更好地激励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社群都用类似打卡的程序来鼓励大家的行为,一来打卡是一种心理上的奖励,二来也是一种社群活动,有效地增加了坚持的耐力和持久力。
三、如何改变习惯
从习惯产生的回路来看,我们应该最先瞄准的是三个要素,改变其中的要素当然能相应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但是,《习惯的力量》提到了一个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不要去创造新习惯,而是改造旧习惯。按照暗示→行为→奖励的回路,在暗示和奖励不变的情况下,改掉旧的行为,替换一个新的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子,在看到红灯的时候过马路,结果受到了父母的夸奖。如果要改变这种行为,那么在不改变红灯(暗示)和奖励(夸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插入一个新的行为--红灯停、绿灯行,从而改变旧习惯。
四、我们能得到什么?在我看来,从我们个人出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习惯是很牢固的,不会因为一个新的习惯产生,而完全丢掉过去的习惯。
2.习惯有好有坏。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同时,本身一个习惯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我们的惯性思维,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但遇上一些特殊的情况,用惯性思维可能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3.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要了解它本身的回路构造,更关键的是,自己需要“渴求”(主动),更需要“坚定”(信仰)。
4.没有习惯,我们的生活将一团乱麻,任何事物对我们来说都要重新了解。
5.养成好习惯,拥抱新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2
上回书说到每日习惯是个很好的利器,那么它是如何养成的呢?(O(∩_∩)O~所谓上回书就是上周写的文章《绑住双手,你才会更自由》)。为了高大上的讲清楚原理,我需要套用一下《习惯的力量》里面讲到的一些理论。当然,这本书的理论部分非常少,大量的案例,读起来很顺畅,推荐一下。
1. 习惯有多重要?
无论如何高估习惯的重要性恐怕都不为过,因为书中用案例来告诉你,即使你失忆了,习惯还是可以帮助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位由于患病失忆的老爷爷,失忆到什么程度呢?他坐在自己家里面的沙发上,不知道自己家的厨房在哪里。说他不知道是因为医生问他,他回答不上来。然后医生就换了个问法:“你平时在家里饿了的话怎么办?”,结果失忆老爷爷一下子站起来转到厨房里面拿了一罐坚果回来吃……
不过想想也是,我在小区便利店买东西回家时,脑子里面可从来不想回家的路应该怎么走,但习惯从来没有把我领到邻居家里去。
2. 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习惯养成理论华丽丽的出场了:习惯养成有三个重要因素:暗示,惯常行为,奖励。
举个小白鼠开门的实验作例子:
小白鼠放到迷宫里面,前面挡住一个阀门,小白鼠如果尝试打开门进去,就可以喝到果汁。一段时间下来,小白鼠就养成了开门喝果汁的习惯。
在这里面,看到的阀门就是那个;打开门就是;喝到果汁就是。奖励帮助动物或者人对整个习惯回路进行了强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反馈。经历一段时间后,习惯就形成了。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小白鼠习惯养成初期,喝到果汁时大脑兴奋;习惯养成后,看到阀门的暗示大脑就开始兴奋,根本不用等喝到果汁。这让我想起了动物的条件反射,习惯或许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吧。反正已经不需要你的意识去参与和指导你的行为了——难怪失忆了也没关系呢~
3. 每日习惯的价值观?
每日习惯有一个隐含的价值观:正确的事情值得不断的做,持续的积累,相信时间的力量。
好多年前,我听过一句牛逼的话:
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是:短期收益期望过高,长期收益期望过低。
对应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有人进了健身房,想几天就把自己练成个瘦子,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健身计划,几天之后,没把自己练瘦,而把自己练残了,然后从此再也不练了——看,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
每日习惯不是这样,它的逻辑是正好反过来的。每天制定的非常的简单,至少是可行的,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压力的。这样确保可以坚持下去,和时间做朋友。然后,不奢望短期达成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长期的价值。
这和股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简直是一样一样滴,当然每日习惯就是对自己的投资啦。
4. 每日习惯如何养成?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去洗手间刷牙,刷牙就是个每日习惯。我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不是的。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面就讲了美国一家牙膏企业塑造全民刷牙习惯的案例。牙膏企业有意或者无意间践行了习惯养成的三个要素:牙齿上不舒服的感觉构成了;用牙膏刷牙就是;而牙膏中的添加剂让刷牙后口腔中有种爽快的感觉,就构成了。
注意,奖励是及时反应的爽快的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或者多年后的牙齿健康。这一点体会,在我引导儿子养成刷牙习惯的时候印象深刻,小朋友即使能理性的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依然不喜欢刷牙!
基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根据习惯三要素来设计自己的每日习惯。
第一,设计惯常行为。这本来是很简单的,按照你对自己的期望(比如学好英文),设计一个每日惯常行为即可(比如读一篇英文文章)。但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惯常行为的粒度足够的稳定均衡,且自己可以承受。如果你有时候读的是一篇万字长文,有时候读的是一篇百子短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放弃了。
第二,寻找暗示。每日习惯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它自身所带有的规律性。除了惯常行为我们需要有意设计的有规律性,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规律性因素。你最好设计成每天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惯常行为。那么你的生物钟就成了你的暗示。多机智!~~
第三,奖励。按照奖励必须及时的原则,你当然可以设计成,每完成惯常行为后奖励自己做点喜欢的事情,比如吃点零食或者打盘游戏。但是,这可能会有不良的影响,我自己的经验是,不用这些浅层的奖励也可以很好的执行每日习惯。
我觉得,对于每日习惯来说,奖励可能分为两个层面:长期来看,高自尊,对自己的高评价,对自己的高要求,或者说自律等等,可以构成习惯要素中的奖励部分。短期来看,一个事情完成本身的成就感就是种精神层面的奖励了,这可能也是代办清单如此有用的一个原因。
最后,我做一下总结。每日习惯很有用,它让你真正和时间做朋友。你可以利用习惯三要素来设计属于你的每日习惯,把惯常行为设计的短小并有规律性,给自己设计些及时奖励,或者永远高看自己一眼!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3
熟能生巧其实是养成习惯
海盗队曾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中最糟糕的职业球队。后来,一位新的教练邓吉利用习惯来训练球队,改写了海盗队的命运。橄榄球比赛有几百种排兵布阵的方法,但最常用的只有几种,邓吉就反复训练这几种。当球员做好每天的训练,养成习惯,在比赛中不用做那么多选择,在做动作时不再需要思考,他们的速度就会很快,对手则无法反应,也就是说球员在遵循他们的习惯打比赛。
而相同的情况发生在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训练上。教练让菲尔普斯在每天睡觉前和醒来后都看训练中每一个细节的慢动作,让菲尔普斯对自己在游泳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这样,每一次的水中穿行,都在他的脑中重复了成千上万遍。比赛也就习以为常了。
我想,孩子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计算的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计算题训练,书法水平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才会进步。《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提到成功学的10000小时定律,即成功是经过了10000小时以上的勤学苦练获得的。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一定要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积累。
好习惯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习惯是大脑寻找的高效而省力的方式,如果很多事情能用习惯解决,那就会有更多的脑力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用于思考和创新。正如《稀缺》一书中所说,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稀缺产生时,人就容易产生管窥之见,疲于应付日常琐事。而建立好的习惯,能让人从稀缺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那些高效能人士都是受益于良好的习惯。
容易情绪失控的人需要建立习惯回路
星巴克最初占领市场是靠服务制胜的,培训员工以应对各种需求、各种性格、各种情绪的顾客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星巴克是怎么做的呢?星巴克的员工手册里详细为员工阐述了遭遇各种困扰时的惯常解决办法,比如针对“尖叫的顾客”或“拥挤在收银台前的长队”这样特定的暗示来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指引。手册中还有十几页的空白,以留给员工自行记录客服重压诱惑的方案。这其实是在困境发生前就想好解决措施,以建立起处理困难的习惯回路。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有很多情绪,我们也可以参照星巴克培训员工的方式来培训自己。分析产生情绪的暗示,发泄情绪得到的奖赏,用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来替代情绪发泄。
《习惯的力量》里还有很大篇幅阐述了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很适合机构和公司的管理者。全职妈妈的视野只在家庭和教育,所以也仅写到此。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4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作者强调“你有自由,也有责任”重塑自己的习惯。依靠习惯的力量,酗酒之人可以戒酒,深陷困境的企业能够重整旗鼓,高中辍学生也能够当上成功的经理。作者用上述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从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习惯的奥秘,让读者了解到行为如何变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如何改变人的命运。
这不是一本鸡汤,而是从心理学和科学结合的角度来讲述习惯的形成、如何创造新的'习惯。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习惯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是渴求在驱动着习惯。找到触发渴求的方式让创造新习惯变得更容易。文中反复用案例论证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构成习惯,同样的,也可以用新的暗示和奖赏创造新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5
非常好的一本书,名字很像鸡汤,就想前阵看过的自控力一样。实际上书中满满的都是干货,都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成果,各种详实的案例,各种科学实验,总结成了这样一本书。
习惯真是一个双刃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习惯的行成能帮助减少大脑的运算量,避免在简单的和惯常的事情上做过多的思考,大大提升了人类决策的效率。然而习惯又会让人陷入一个圈套,忽略了身边的各种变化,千篇一律的用同一个方式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是对有害事物上瘾,难以自拔。我们有必要学习习惯行成的机制,掌握其原理,从而改掉坏习惯。
本书篇幅不长,却介绍了多个方面的习惯的力量,从日常生活,到企业管理,从人生价值到赌博成瘾,大大小小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习惯的力量,不仅影响着生活,还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企业的效益,产品的推广。习惯可以被改变,也可以被记录,被利用。习惯的力量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着社会,掌握习惯的力量,不仅能有更美好的生活,也能制定更科学的决策。
本书翻译的很好,语言流畅,案例丰富,满分推荐。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6
《习惯的力量》n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生活里有些事情让你觉得是理所当然司空见惯?n比如早上八点准时的早餐,是因为你饿了?还是时钟指向八点,还是因为你已经穿戴整齐?n比如你上学路上那个街角左转,是因为这是一条近路?还是因为街角的一棵树木?还是因为你会在这条路上遇见什么人?n生活里充斥着无数的习惯,从衣食起居,到公司甚至国家的运转。n书里解释了习惯的回路,认识习惯一旦养成无法被取消,如果那是一个坏习惯,只能加以改善。n比较喜欢书里的一个观点:激励自己改变习惯的是信仰,信仰不等于宗教,你可以不相信上帝,但你必须相信自己,相信事情会变好。n书里的一些例子很有意思,超市为什么在你进门时摆放一大堆蔬果而不是其他东西,是因为在你购买蔬果后你有很大几率会再购买零食高热量的食品试图犒赏自己选择了健康的食物。n百货商店会用庞大的数据库记录你每一次的购物和喜好,以此来推断你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近期所需,再加以投其所好的优惠券来促使你频繁光顾。n了解习惯的原理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才能帮助你去修正它或者培养新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7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血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死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一旦其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的习惯加以改变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变更多的坏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好习惯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时,坏习惯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再者,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某些坏习惯产生冲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说,习惯是脆弱的,就如风中烛火,只有善加护持,才能不至于湮灭。
其实这样看来,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予置评。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凡此种种,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为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8
《习惯的力量》是美国著名的新闻社会家、实践学者查尔斯·杜希格关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建立以及代替的一本具有实践价值的书籍。全书以个体心理感知、组织经营习惯、社会群体影响等三个维度,通过阐述习惯养成原理——“提示——奖励——惯性记忆”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习惯回路原理完成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戒除的实践探究,阐明了习惯不可消除,习惯可以被替代的核心观念。全书通过精确的实例研究,以生动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冲破惯性思维,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的必要性,书中对既有习惯的反省、辨析和替代,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1.习惯的形成原理。在《习惯的力量》书中,查尔斯·杜希格用思维回路来描述一个习惯的养成: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暗示和提示下,我们的大脑会提示诸多的工作方法,并分析不同方法所能获取的“奖励”,从而指导我们获取行动的指示。当实践完成,并获得了预想的奖励时,这个工作的方法就作为经验储存,并借助大脑寻求最简洁的路径机理,它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在今后的实践中反复出现。因此,奖励是促成习惯养成的重要诱因,而且这样的奖励需要与明确的行为动机挂钩。以戒烟为例,戒烟者抽烟的行为动机,来自于烟草吸入体内后,精神麻醉带给抽烟者的体感满足感,因此戒烟可以用过寻求一种获取相同感觉奖励的行为加以替代,在《习惯的力量》书中,选取了嗑瓜子这一习惯,通过食欲满足,抵消戒烟者失去烟草精神刺激奖励的缺失,并最终实现习惯替代。
2.减少妥协与侥幸。按照《习惯的力量》中的习惯回路原则辨析,我们的大脑是有选择获取奖励的最优路径机能的。每天我们沿着最短最快的线路往返与家和单位,按照最简便的出行方式选择公交或者地铁,选择打折质优性价比高的商品,吃着最简单而又荤素搭配的汉堡,这一切都是源自大脑对于事情最优、最快、最简捷的习惯路径选择——这样做,我们可以节省时间、可以减少费用,又快又节省地达到目标奖赏。但是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大脑在完成习惯回路的选择时,是存在选择妥协、甚至是侥幸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回家,我们会错过其他路线上的风景,总吃汉堡身体也会吃不消,打折品大多存在质量问题,这样获取奖励之后的隐患,是我们在养成习惯回路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减少妥协与侥幸的目的在于通过多思考,总结出事情的反面,特别是辨析通过这样的路径获得奖励,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从而找到更好更优的习惯进行替代——放弃资源消耗型的快速经济发展模式,国家正在用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代替旧的;抛弃短平快出成绩的应试教育,核心素养培育让教育从业者修正了原来的教学习惯,一个个通过既有习惯中关于妥协与侥幸的辨析的例子,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习惯替代与优化。
习惯意志:创建合理的工作方法:
1.习惯和意志的关系。《习惯的力量》一书的末尾,查尔斯·杜希格运用了关于自由意志神经学的理论,阐明了关于运用意志力来配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书中有个很有趣的减肥实验:将饥饿的人分成两组,一组只能吃胡萝卜,一组只能吃饼干。实验的结果,吃饼干的一组成员,顺利快捷地完成了任务,而吃胡萝卜的一组,并没有顺利完成实验。由此看来,即使是相同的满足奖励——食欲和饱腹感的满足,也应该讲究实现的方式与方法,同样应该结合实践者的意志力与承受能力。诚然,每每学期末,学生们总会拼命读书学习,希望在短时间内弥补漫长的整个学期落下的问题。
2.构建合理工作机制。俗话说的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最终工作奖励的实现,来自平日点滴工作积累。短时间的高强度工作,犹如让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去跑马拉松,不仅会拉坏了肌肉的筋,也会让工作结果不尽人意。实际的工作中,让工作意志与工作奖励完美结合,就是有计划的将工作分步、分段的实施。例如,面对项目周期较长的预算编制工作,分为策划布置、申报汇总、调研修订、预算审定等几个阶段,可以有效减少最后的工作压力,获取更优的工作方式,替代原有的工作习惯。
习惯运用:减少不合理“奖励”诉求:
个人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而企业的经营习惯,则影响着品牌经营与树立。《习惯的力量》书中例举了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少校通过减少商贩进驻中心广场,实现骚乱管控的事例。通过分析当地市民有哄抢实物、聚集恐慌踩踏的行为心理,通过习惯行为修正,减少他们聚集的诱因,从而减少了骚乱事件的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这样的习惯剖析与修正的例子有很多。有的人怕迟到,会故意将时钟拨快一刻钟;有的人为了减少糖分摄取,故意将糖罐中装满食盐。习惯不能消除,但可以代替,而习惯的代替,都是从修正开始的。在工作中,很多人的快速捷径,往往和偷工减料、偷懒侥幸有关,希望付出少的劳动,实现既定报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实现奖励诉求,必要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工作中的行为修正就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多学习多比较,找到差距,避免自己产生工作的懈怠与抱怨;而实现当天事当天毕,也是解决工作囫囵不精细,避免工作积累压力的好方法。
总之,《习惯的力量》涵盖了查尔斯·杜希格先生关于习惯的溯源、替代与运用的理论智慧,其中书中关于习惯回路、奖励与意志的习惯系统建构,让我此次阅读受益匪浅。习惯是大脑对于实践行为与奖励满足的平衡,也是大脑思考行为模式的体现。习惯不能消除,养成好的习惯可以提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在实现实践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完善个人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这不论对个人事业拓展或是对企业发展,都有着巨大助益。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02-20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8篇02-05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06-10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03-17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04-29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11-09
习惯的力量阅读附答案02-12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8篇11-30
读《习惯的力量》有感(8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