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27 11:38:1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文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

  《城南旧事》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就像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迷茫的心找到

  了方向。

  故事主要讲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olc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olc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2

  一直有句话说“时间就是金钱”,简单而深刻,我们的时间在每天的生活中渐渐流逝,或者将时间过得充实,或者让其淡淡而过,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平日里无所事事的人的一个打击,通过作者本人对时间的管理,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讲述了时间管理师成功的关键所在,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心智的开启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的,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则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只有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因此便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好每一分中的时间上来得到的启发,而对时间的利用不见的是要如何的多作为,而是更多地感受,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了解“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是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只有拥有不断地追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区追逐。

  一个人不能过分的苛求自己,同时也不能过分的放纵自己,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应该定有一定的短期目标,并为其努力。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犯错,甚至偶尔感受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须知,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是必经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学习的同时,往往也是心智得到锻炼的过程。为了获取通行证,我们能做的就是消灭我们可能的错误。所以,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少,而最终达到目的的可能便越大。

  然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而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因此,我们便不得不努力地推迟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满足感,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专心的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在幸运降临的时候才能将其抓住,从而开始自己的成功之旅。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文学最大的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许多人自以为在创作文学或欣赏文学,其实他们所做的勾当与文学毫不相干。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敏锐的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

  在内容方面,有些人爱好以下几种:第一是侦探故事,满足好奇心;其次是色情描写,宣泄一时情绪;第三是黑幕描写,只为了一点刺激;第四是风花雪月的滥调,空洞腐滥;第五是口号教条,假文艺的美名,做呐喊的差役。

  以上五种弊病,共同的病根在离开艺术而单讲内容,并不是艺术观点上的好恶。许多伟大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平凡,许多美丽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丑陋。艺术之为艺术,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像的炉火里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

  一种内容既经过艺术的表现,就根本变成另外一回事,我们就应该把它当作内容形式不可分的有机体看待。艺术点化的成功或失败就是美丑好恶所应有的唯一的标准,离开这标准而对于艺术作品判美丑,起好恶,那就是低级趣味。

  文艺的功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传达于读者,使读者由领会而感动。文艺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是自然需要宣泄,不宣泄即抑郁苦闷。一个作者如果不是不得已,勉强找话来说,他的动机就不纯正,源头就不充实,态度就不诚恳,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一个作者肯以深心的秘蕴交付读者,就显得他对读者有极深的同情,同时也需要读者的同情报答。如果一个作家在内心上并无这种同情,只是要向读者博取一点版税或是虚声,为达到这种不很光明的目的,就不惜择不很光明的手段,逢迎读者,欺骗读者,那就说不上是艺术。

  作者如果对自己不忠实,对读者不忠实,如何能对艺术忠实呢?这是作者态度上的基本错误,许多低级趣味的表现都从此起。

  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心里没有感触,却装着有那种感触,冒充风雅,假装圣洁;其次是憨皮臭脸,油腔滑调,拿文艺来逢场作戏,故作幽默;第三是摇旗呐喊,党同伐异,;第四是道学冬烘,说教劝善;第五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

  文学趣味上的毛病是数不尽的,只是这几点比较严重。也许大家平时沾沾自喜的都被看成低级趣味,未免太严格苛求,但是文学教育第一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4

  在我的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个性宣言:我不是个很好的写手(记录者),我只是习惯并享受着,用我的文字,装点华丽的青春,哪怕只能成为,我也愿意做一个永恒的文字守护精灵。

  一直以来,文字一直充满,且影响着我的生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均让我陶醉其中。

  莎士比亚的悲喜经典,让我在文学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以及社会,这处无偿的舞台剧;郭敬明的华丽文字,让我仿佛身临与青春的忧伤与欢笑,犹如走入缥缈的空间,让我感动其中;余秋雨的哲理散文,让我正确的思考与前行;杰克·韦尔奇与卡莉的经管理论,让我的思维,穿梭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字里行间中,释放生活里,那少许暗淡的麻木。

  也许,正因如此,在被记忆的感伤与现实的困惑缠绕时,我选择起了阅读,用那些充满真实的文字,填满我内心的烦躁,与残缺的快乐。而我也深信,文字(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疗伤方式。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音乐与文学,简简单单,却又充满温暖的幸福。忧伤的音乐搭配略带忧愁的散文,让我绝望的悲伤;快节奏的音乐,结局美满的小说,给予我微笑。在音乐与文字中,我随着作者,甚至主角在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遨游,使我体会到了那短暂的满足,温暖的永恒。

  然而,文学带给我的,还不仅仅如此,从小,我就酷爱写作,有时候,我会充满激动的在blog,在萌芽社区,在论坛上,写下充满忧伤思想的散文;有时则投给榕树下,几篇我对于教育的杂文,写下我对于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愤愤和不满的,而这些,得到更多的,是不少人对于我作品的“少年老成,思想过深”的点评,那发泄过后的释放与轻松,还有,因我浅淡的文笔,而得到的骄傲与自信;但是,在那之后,我又会照常活泼欢笑,自信地迎接新的一切,继续生活这场戏。或许,因为文学,铸就了我如此两面极端的个性吧/

  宁静的夜晚,伴着舒缓的爵士乐,捧起书本,写写散文,陶醉其中。

  文学,像是一杯浓浓的卡布奇诺,用它的芬香,温暖我的生活,呵护我的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属于我的一片温馨与宁静。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真实,陶醉更多欢乐。

  我爱五彩缤纷的生活,那是因为知识为我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文学给我装上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人生充满了往。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5

  最近在读《文学回忆录》

  上册只看到一半,但是难得有种放不下停不了的感觉,想一刻不停读完。

  其实很多地方我都是看不懂的。关于希腊,关于圣经,关于诸子百家的点评,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阅读量,很多地方在看的时候,我都是懵懵懂懂。但是想读下去。

  上册到一半的时候,我大约看到第十九讲,讲到陶渊明。我自己也是很喜欢陶渊明的。越是读到这一部分,越觉得亲切。看完这一部分,跳过中间长长的篇幅,我看了作者写在最后的话,关于辞书的来源,关于当年的故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坐在宿舍,竟然看哭了。

  总是觉得难得。我是很喜欢季羡林的。现在也开始喜欢木心了。

  以下摘录:

  大家都有这个问题:什么是顿悟、渐悟?

  来自佛教禅宗。南宗讲顿悟,北宗讲渐悟,用一生去参透。大家安于南北宗、顿渐悟,我不同意。

  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诸位顿悟能力高,离开和我的见面、谈话,就平下去了,还未达到“自立”,卓然自成一家,不建立体系而体系性很强。

  为什么?渐悟过程远远不够。如此,顿悟的,渐渐会顿迷,渐悟的,也会渐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讲课、听课,是渐悟的功夫,渐悟的进程。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渐悟。

  顿悟可以写下来,渐悟无法写下来。心中一亮一暗,一冷一热,都可以,也应该写下来。

  这样子,诸位与我分开后,仍目光如炬。

  ......

  “一亮一暗,一冷一热”

  最近困惑很多,没有答案。这个时候就喜欢看书。很多时候都是别人眼里的闲书。

  我看的挺开心的。

  晚安。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6

  看到这块实在心绪难平,斯佳丽让我又爱又气,生气她的自私跋扈任性自我,从来不懂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又爱着她的坚强勇敢和永不服输;玫兰妮巴特勒船长反复用伟大杰出的女性来描述她,但我觉得善良真诚无私来形容她更合适明明是那么娇弱的身体却蕴含了旁人无法比拟的善良真诚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收留流浪汉,与斯佳丽相反的是她从来不会为自己打算和考虑,内心坚定而正直原文说的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斯佳丽一度以为玫兰尼是伪善的其实是她理解不了兰妮的精神世界到兰妮死前她才明白有多么爱兰妮?她两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友情上升到骨血至亲的爱;

  而对于阿希礼,斯佳丽更是活在虚幻的想象的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里,她对阿希礼的痴迷和狂热的爱完全是一种想象她从没拨开自己的内心真正看清楚,因此造成了对瑞特的彻底伤害,巴特勒船长对斯佳丽的爱情已经超脱了一般男人爱女人的那种,他纵容她?保护她?给她所有她想要的一切,最终他还是受伤了,他总希望通过纵容的花销安稳的生活能让斯佳丽忘掉阿希礼把自己放进心中,可是他用错了方法。巴特勒斯佳丽他们都太强势太自尊生怕流露出的爱意会让他们失去面子及主控权,甚至最后瑞特把对斯佳丽的爱毫无保留的转到女儿美蓝身上,她给美蓝想要的一切,全身心毫无保留的宠爱她,美蓝死后,他的心也跟着一起死了…还没到结局不知道巴特勒和斯佳丽是否可以破镜重圆,但巴特的一句话很深刻:布娃娃破了,我不能再去一片一片重新缝好然后每天欣赏补丁,更不能当做重归于好的当做什么也没发生,我没有精力去补了…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总觉事情都还有机会补救,那你往往会错失更多。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7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xx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8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一位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生与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代表作有《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 日记

  我读了这本《冰心文学全集》,最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别踩了这朵花》表达了冰心伟大的母爱,如:“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降落伞似的,把它带到马路边上。”这就表达了母爱。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化为了赞美,这赞美是多么的崇高而深刻,那份爱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啊!以至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弱者,没有任何力量去抑制这份情感的波动。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此链上系着一颗无比晶莹的“爱之珠”,生生世世闪耀不断。

  还有一篇是《腊八粥》文中写道“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句话时,冰心母亲待人的热情、友善与事事不忘他人的性格打动了我。接着读下去“现在我每年还煮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冰心对她母亲的孝心和对于母亲离去的不舍,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尔后,又读到这句,“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留下来的,周爷爷的祭辰就是腊八粥!’从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冰心的孙辈们对周总理喜爱,敬爱和怀念之情,所以就以煮腊八粥的形式来祭奠周总理,同时也表达一家怀恋母亲的情感。

  读完了冰心奶奶的这本《儿童文学全集》,我似乎明白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它像一位老师,真得让我长大了许多。

  河北石家庄桥东区金柳林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刘徐伶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9

  新年第一天就开始看《三体》,就在刚刚看完了第二部。

  第一次看这种科幻小说,对我这种文科生来说,是边看边烧脑,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物理,感觉错过了太多东西。

  《三体》包含的资料太多了,有最初吸引我看下去的文革题材,但之后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叶文洁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对整个人类礼貌的反思。

  地球会毁灭吗?人类礼貌会消失吗?就像之前说的世界末日,我是从来不坚信这些东西的,这是一个科技发达,礼貌和平的时代,战争、死亡和灭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每一天眼前的烦心事都忙但是来,哪有时刻操心什么人类存亡!

  但是,《三体》这部小说却给我们描绘了这幅景象,地球在四个世纪以后就要被占领,人类会被灭种。说真的,相对而言,第一部是让我构建了全新的宇宙观念,这和以前看过的那些科幻小说不一样,它是如此的真实,在看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三体世界的大概轮廓。第二部,地球礼貌时刻处在三体礼貌的威胁下,如果说第一部还是小儿科地刷新我的世界观,难得第二部我只能说……它完全打败了我,就像那些绝望的人类,在看到水滴屠杀和黑暗战役这部分资料的时候,我的情绪奔溃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恐怖,当人类不得不抛弃母星,投入到宇宙更深处,而前路茫茫,不知何处是归宿时,那种恐惧与孤独紧紧地攥住我的心,而当幸存下来的人类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时,已经说不清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了,麻木、不安还有无措,正如书中所说的,礼貌的开始是黑暗,章北海的那句“没关联,都一样的”让我哭不成声。

  第二部中对人性的洞悉深深地震撼了我。当然,第二部中,最喜爱的是章北海,他赚了我不少眼泪,这个男生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说了,又要哭了。

  而我觉得最出彩的是黑暗森林理论的阐述,最后透过罗辑口中娓娓道来,听完后,我的反应也和大史一样,想骂脏话了……

  在我没看书之前,就已经直到面壁者这个概念,我一向认为这是个杯具的主角,但实际上看完书,我也没觉得罗辑有多杯具,没人明白,时刻孤独,反观罗辑,主要是那一大段对梦中情人的意淫让我觉得无聊又肉麻,因此没觉得他有多杯具,更何况我的眼泪都给了章北海。

  或许面壁者本身就是个矛盾,他要拯救人类,但是他的思维不能被识穿,于是要做许多荒唐的是来掩饰,而这只会导致人类的越来越不信任,无论面壁者做什么事,人类都不会高兴,这是一个死循环。

  看到人类为四个世纪以后的战争备战,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想象一下,告诉你四百年后会有外星人入侵,要提前做好准备……像我这种拖延症晚期的人,肯定就会想着死线那么长,到时自己早死了,烦什么,然而,在这种不真实的紧急状态中也会不断地想起……如果当初叶文洁没有像三体发射信号,如果一切没有开始,地球是不是就能永远地发展下去?在第二部中,三体更多的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出现,于是,十分可悲的,我们发现三体人还没打来,人类就先自相残杀开来了。人类之间的分歧在这种特殊时期被扭曲、放大。因此叶文洁的背叛,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只是地球灭亡的导火索。

  第二部中,人性的黑暗让人到了绝望的地步。无论何时,都不就应让人类社会处于极端状态,否则人性会扭曲到让人绝望,人类千百年来引以为傲的道德、人性光辉都会消失殆尽,这是我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

  如果你有时刻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话,我推荐你去看一下《三体》,佛教中主张先知死方知生,《三体》写的就是地球的死亡。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0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文学海洋中纵横,我们如飞鱼穿梭;在文学长廊中漫步,我们自得其乐;在文学天空中徜徉,我们轻快无比。文学,让我们知书达理,让我们砥砺心智,让我们心存光明。文学,由许多大家之作。有的赋诗,把一腔热血寄于诗歌,传递感情;有的写词,把心头的愤懑不平融入词中,表达愿景;有的写小说,创造鲜活的文学形象,让人难以忘怀。在这里,我要推出我喜欢的文学形象。其实文学形象多如繁星,比如,以仁义为怀的刘备;好吃懒惰的猪八戒;葬花的林黛玉……

  文学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文学形象的塑造决定着一部作品的优劣。

  我喜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便不同凡响。刘备武强文弱,急需一位傲视天下的军师,受徐庶指点,准备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一访隆中,看门的小哥就说诸葛亮知道有贵客要来,就云游去了;于是刘备派人每隔五天探访隆中,有一天下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访隆中,却得知回来的是诸葛亮弟弟;一日,刘备卜卦,大吉,三访诸葛亮,离诸葛亮家很远就下马步行,以示至诚,看到诸葛亮卧睡,直到他醒来。诸葛亮的出场就是这样的充满意味,让人如饮甘蜜,回味无穷。诸葛亮与刘备一见如故,他摇一摇手中蒲扇,写下惊天动地的《隆中对》,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谋超群,还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孙刘结盟,共同抵御来犯的曹军。有人向曹军献计,把战船连起来,稳如陆地,曹军听从了建议。诸葛亮与周瑜比拼智谋,约定将攻草大计写在掌上,于是诸葛亮与周瑜一同写了“火”字。一日周瑜看到随风摇动的旗帜,顿时倒地,卧床不起。诸葛亮给他开了药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在七星坛上作法,向周瑜借来了三天东风。火烧赤壁,曹军一败涂地,曹操险些被杀。

  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最终被佛主压在五指山下,显示出孙悟空“不羁”的精神。

  孙悟空成了唐僧的徒弟,一心向善,护送师傅西天取经。他武艺高强,会七十二般变化。取经途中,不知遇到了多少妖魔鬼怪,不知有多少荆棘阻路。可是他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他显示出自己的一身本领,翻山越岭,一马平川。

  我喜欢《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

  鲁滨逊迷失在一座荒岛上,他没有自哀自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为了生存,制作出许多的工具,他的行为表现出人类强大的生命力。

  有许多文学形象让我们动容。

  让我们多读文学作品,喜欢上一个又一个文学形象。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1

  读后感:书的封面上说:“这是一本恬静的、充满智慧的书。”简单而又恰当的一句概括。我尽量平静着自己的内心,读这些一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我很想回到家乡的某个山中,坐下来,静静体味这本书,然后也写下一些感思的文字。这样,我的心会更加静,我会获益更多。我完全有这个条件,可从来未去尝试。小时候在山头、田间、水边不知跑过多少回,留下过多少足迹,只是孩童有的全是单纯娱乐的心态。当我渐渐有了思想,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便越来越少了,偶尔重走故地,有的只是陌生的感觉。记忆飞快地逝去,山、田、水变化了一季又一季,风雨吹洗的这片土地属于我的时候是在几世纪?远,很远,越来越远了??我怕杂草扫身,怕飞虫,怕走磕碜的乡间小道,便捷的城市生活竟然让我如此脆弱了,乡间的大自然是不是越来越被像我这样的人遗弃了?不再深究,最起码因为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我在今天意识到并提醒自己注意这个问题,我的记忆猛然复苏,现在作为成年人的我如果有了可行的想法,该不会拖拉着不行动了。我会不会像梭罗一样去享受大自然,在自然中思考,谁说得定呢?梭罗说:“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是啊,只要有想法了,我还怕什么呢?!

  曾经我只知道有一个似乎专属于一个叫梭罗的人的湖叫瓦尔登湖,一切只知其名,如今通过真正的源头之书,而知其实——梭罗和“他的自然”的故事。全书由“我”来发言,让我感受到作者体验之真实,我也赞成作者的这种“不谦逊”。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感,写得并不俗气,而是精致、优美;外人看来是单调的生活,在“我”的笔下丰富而多彩、有趣而迷人;同样是写生活,“我”写出的却是哲思。梭罗的确是智慧的,从行文中感觉他是个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旅行家、又是思想家、诗人、农夫。从我标榜的这种种头衔,就知他的故事会多么独特。他真正是去享受生活,全面调动了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觉。他观察草、木、鱼、虫、鸟、兽、天、地、山、川这些大自然最富有的东西,因为用心,所以观察得细致、精妙、别致。当他以平等的、友好的眼光看待这一切的时候,他已与它们融为一体,领会了这一点,便不用问梭罗寂不寂寞。不知是景色使得梭罗的文笔美了,还是梭罗的文笔使景色美了,或许是相得益彰吧!瓦尔登湖在作者的描述下似乎能在我们面前现出原形,从形状、水的颜色、周边的景致到四季的变化甚至深度,我们都能一一得知。总之,借助梭罗的想象、渲染、刻画,瓦尔登湖变得神秘而迷人。透过许多描述,我们都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同时,作者在叙述每一个主题时,无不加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有自己的推崇的生活哲理,颇有主见。他的想法可能一般超出世俗的常人的理解范围,更加深刻。会思考、勤思考的人一定不是懒惰的人,不能使自己的精神富足的大有人在,现在的人的确走的太快了,在不停地、贪婪地追逐外在的东西,忘记了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体会着身心疲惫了而找不到原因的悲哀。

  梭罗是特殊的,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体验那同样的生活,但我们似乎不应该拒绝如此的智慧。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2

  罪恶社会的残酷现实正如《笑面人》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格温普兰所审视的一样:“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兄弟骨肉情家庭,没有良心的财富,没有廉耻的美,没有公道的法律,没有平衡的秩序,没有智慧的权利,没有权利的权力,没有光明的光彩。”

  这样九个“没有”,深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腐朽没落。作品主要通过对流浪艺人悲惨遭遇的描写,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上层建立的虚伪、奢侈的生活。我是带着气愤、同情看完这一本书的,在看的同时,我内心更多充斥着的是阵阵悲凉。

  我虽没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但许多事情却还是十分感同身受。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街道,随处可见的乞讨的人,有的拖着一条腿苦苦哀求;有的手里拄着拐杖怀中抱着小孩;有的在大冬天赤裸着上身卖弄技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我总感觉他们是值得同情与关怀的,看着他们用低下哀求的目光看着路人时,我的心里总是会泛起一阵酸意。于是每走过一个行乞的人,我总会忍不住弯下腰力所能及地施舍点硬币给他们。然而每一次都遭到质疑和批判:首先,是母亲略带责备地挡住了我伸出硬币的手:“你确定你要给他们?你肯定他们不是装的?”;再然后,是朋友不屑地语言:“快走吧,这些人都是骗人的!”;再后来,是周围路人的阵阵窃窃私语:“这小姑娘真傻,这种人嘛都是骗人的呀!怎么可以相信的啦,啧,啧,啧,现在的骗子真是越来越多了”

  我身处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一阵阵地发凉。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造“笑面人”的社会,是一个摧残人间的善良、正直和爱情的社会,也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

  我多想发出灵魂深处的呐喊,用它来唤醒沉睡在人类心底的善良:“醒醒吧!人类!”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3

  读后感:对于这样一部享誉世界的儿童小说,很多人应该早在儿童时期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阅读。我的童年太缺乏文学的熏陶,所以以至于在大学的殿堂里,才得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陪汤姆·索亚历险了一番。现在的我再也不能以孩童的心态仿效汤姆如何去寻求刺激及玩的乐趣,而是带着回忆的、感慨世事已惘然的心态,更理性地想,对于作品,我应发挥自己已有的文学素养进行条条在道的专业鉴赏,或者,最好我能够学习伟大作家的写作精髓然后进行自我创作??这些的确都是我想做的,只是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儿童小说看似简单,但要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并不简单,大部分能写很高深的文章的作家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儿童作品,或者他们根本对此不屑一顾。我始终觉得中国的儿童文学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没得到足够的发展。

  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一次精神之旅,顽皮、聪明的汤姆·索亚被人喜爱,或许因为在他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很多人可能曾经都是一个“汤姆”。汤姆的那点小幸运也会让很多人羡慕加嫉妒。马克·吐温流畅、活泼的文笔把儿童小说把握得游刃有余,但我也冒犯地觉得小说带有“大人”的口吻,有些描述近似大人的理解,过于深刻,例如在第31页,作者对人物“买弄”的观察和点读,感觉是成人看事才有的理性,且“那位伟大的人物在那里坐着,脸上挂着堂皇的笑容,法官的庄严阳光般照耀着整个大厅,他自己也沐浴其中。其实,他自己也是在‘买弄’”一段带有一点讽刺意味。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汁原味、尽可能贴近儿童思维的儿童小说。

  这部小说的语言并不艰深,我想我更应该读读英文原著,可惜没找到英文本。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4

  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xx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xx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15

  教我如何不爱你,乱世佳人斯佳丽

  距离第一次听到《飘》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少年好友的小屋里,听她讲斯佳丽和白瑞德的相遇和错失。她兴致盎然,讲的娓娓动听,我其实有些心不在焉,内心更多是对未来的迷茫。小屋有一扇朝北的窗,隐隐可以听到路边过往的车声人声,遥远又真切……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那种惬意的清凉,那种少女的慵懒,那种游离的恍惚。我甚至不记得自己是否读过原著?却对斯佳丽和白瑞德、艾希礼和玫兰妮的故事记忆深刻。

  如果仅仅是为了重温故事,是没必要去读原著的。但一部小说能够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耗时十年写成《飘》,一生只出版了这一本书,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女作家。

  简浅地看,《飘》是一部爱情小说,以斯佳丽和白瑞德、艾希礼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但如果仅把它当作一部爱情小说来看,就太对不起作者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细致描绘了,也白白地浪费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更忽略了作品对女性独立意识的积极探索。

  作为一个只能读译著的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才华。气势恢宏的历史背景、历经战火蹂躏又获得新生的城市;广袤富饶的红土地、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精致奢华的庄园主生活和战后的衰败荒凉;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还有被时代淘汰的内心剖白……毫无疑问,《飘》是一部奏响了时代悲歌的鸿篇巨著。

  可惜,仅一次认真阅读尚不能深层解读《飘》的意义。我只能说说对斯佳丽的喜爱。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斯佳丽·奥哈拉算不上十分貌美,却有一种让男人着迷的魅力,弥补了长相的不足”。在我看来,这魅力就是她总是充满活力,总是热情洋溢。和庄园里那些循规蹈矩的女孩相比,她显得不够淑女,但正因为她不故作矜持,不愿受礼教约束,不掩示她的虚荣心,才成为独一无二的郝斯嘉。她那双绿眼睛灵动又清澈、狡黠又天真——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是全世界的宠儿。

  我和白瑞德一样,在十二橡树庄园热闹的烧烤聚会上,对这个众星捧月的女孩一见倾心。她没有一丝娇小姐的柔弱造作,她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斯佳丽最让人欣赏的魅力在于她的勇敢和坚强,这一品质在塔拉庄园那些艰苦的日子犹为突出。逃出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历尽艰险回到塔拉才发现,妈妈因病离世,父亲精神崩溃,两个妹妹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庄园被洗劫一空,一家人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斯佳丽来不及悲伤、没功夫哭泣,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面对满目疮痍的南方大地,她强令大家不许怀念从前,想方设法让家人吃饱肚子。当北方佬溜进塔拉想要抢劫偷盗,她毫不犹豫开了枪。

  作为战争的幸存者,她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软弱退缩,也从不用美好从前安慰自己。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也没能打垮她,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艰辛。为了挽救塔拉庄园,甚至不择手段地诱骗了准妹夫。走出困境后,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赚钱,永远远离饥饿和贫穷。

  斯佳丽常说:明天再说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明天我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不论处境多么糟糕,她一直满怀希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斯佳丽另一个可贵之处还在于,她对自己的善良不自知。有人或许认为,斯佳丽的发家史让人不齿。她向那些老邻居、老朋友催要欠款,真是冷漠无情;她精于算计,常偷奸耍滑、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个精明得过了头的奸商;在经营木材厂时,为了降低成本,她不惜雇佣监狱犯人……斯佳丽自己也说,她不屑于做个好人。但从她对待家人、玫兰妮的态度上不难看出她的善良,她的善良有时甚至是忘我的。

  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由于她的原因死于非命,她一度十分自责,觉得如果不是她出于私心和弗兰克结婚,也许弗兰克能够得到幸福。她对瑞德说,自己死后一定会下地狱。瑞德安慰她:真正的地狱只存在于活着的时候。是啊,饥饿和贫穷才是地狱。她很快释然了。还有一次是她意外发现在木材厂干活的犯人们遭受虐待,她义愤填膺地质问监工,还差点儿冲动地想要解雇他。虽然最后她屈服于赚钱的欲望,灰溜溜地离开了木材厂,但她的善良本性暴露无疑。

  斯佳丽的赤诚和执着,在爱艾希礼这件事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她对艾希礼的爱纯真而热烈,在漫长的十多年里,斯佳丽一共有三次对艾希礼的热烈表白。

  第一次,是得知艾希礼要和玫兰妮订婚,大胆告白遭到拒绝后,她愤怒多于伤心,气急败坏地摔了花瓶——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受挫。

  第二次,是战争中艾希礼回家过圣诞,临行时她又一次向艾希礼表白,艾希礼一时忘情吻了她,却又拜托她照顾好玫兰妮。从此,斯佳丽成为玫兰妮最有力的依靠。

  第三次,是战争结束后,在战火中幸存的塔拉庄园被洗劫一空。斯佳丽拼命干活,努力养活家人,却有人想通过征收巨额税金夺走塔拉。绝望无助的斯佳丽找到艾希礼,求他带自己私奔去墨西哥,想逃离这破败的家园,逃开命运强加给她的重任,却又一次遭到了拒绝。这一次拒绝的理由是:“我已被淘汰出局,一无所有,仅剩名誉。”斯佳丽的满心期望只剩下失望和无奈。

  三次表白,三次遭拒。斯佳丽对艾希礼仍痴心不改,想方设法挽留艾希礼。一面尽力帮助不擅经营的他,一面努力保全他的自尊……

  斯佳丽直到最后才明白,她一直深爱的艾希礼只是一个幻想,她从未真正了解和懂得这个男人。因为“爱而不得”,她就一直“念念不忘”。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心仪的玩具,便一直觉得那个玩具是最好的,是唯一值得她爱的。

  斯佳丽爱错了人,她的赤子之心仍让人感动。

  最最最让人唏嘘感慨的是,这个看上去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斯佳丽,实际上只是个失去依靠、脆弱受伤的孩子。她常常做着同一个噩梦,陷身于重重迷雾中,又黑又冷,又饿又累,没有光没有方向,孤立无援,恐惧绝望……是啊,那场战争,夺去了她所爱的一切,她拥有的一切,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梦魇。她如今所有的坚强、勇敢,都是被逼无奈。

  好在,有瑞德懂得她、怜惜她、爱护她,有玫兰妮理解她、珍惜她、敬重她。可怜的斯佳丽,直到失去时才明白。

  虽然故事结束在斯佳丽幡然醒悟,白瑞德决然离去。但我相信,斯佳丽一定能找回白瑞德,历经战火洗礼的塔拉庄园会重焕生机……

  美丽、热情、勇敢、坚强、永不服输的斯佳丽,教我如何不爱你?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中国文学读书笔记02-03

著名文学读书笔记作文12-27

儿童文学《草房子》读书笔记06-20

儒家文学《弟子规》读书笔记500字01-06

《飘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12-02

文学的名言01-14

关于文学的名言01-10

文学知识01-09

文学征稿通知01-18

台湾怀乡文学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