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02 16:46:5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

  你经历过最绝望的时刻是什么?考试考砸了,失恋了或者让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天哪,怎么我这么倒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谁来拯救我吧,我不活了……有没有这么想过?如果有的话,那么恭喜你,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而是千千万万倒霉蛋中的一个。在你想着怎么死,还能更利索,更舒服以前(等等,死还能舒服吗,这个我可不知道),我郑重推荐你看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看书名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没错,它就是鼓励你活下去,甚至还能活的更有意义一些。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在这场灾难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父母,妻子还有孩子。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讲述这段惨剧的,别人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是祥林嫂,但是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第二部分浓缩了第一部分的精华,提出了意义疗法,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人群。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2

  寥寥十万字,却是我读过的篇幅最短却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读时,听到书名,以为只是一碗鸡汤。按照自己的读书习惯先看了前言、自序、目录、后记,了解作者的履历情况之后,便没舍得放下一个通宵读完了。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部分写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活着走出集中营的经历,以自己为研究样本;后半部分写的是“意义疗法“让自己走出困境和虚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功利的阐述,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目的,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与流露。我个人认为意义疗法是对一切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曾经因为某种意义而让自己努力磨砺地越来越优秀,曾经又因为某种意义的丢失而让自己一度迷茫感伤,曾经更是因为重新获得某种意义而执着了这么多年,后来又是因为某种意义的突然坍塌而陷入迷失。抑郁是一个很深很泥泞的黑洞,有的人因为长年累月的消耗,有的人是突发事件的打击,而一旦陷进去并非他们不想走出来,而是纵有万千种方法可以尝试,意义的支撑绝对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拥有某种意义而让我们即便苦难缠身而感觉美好、即便看不清未来而坚定当下、即便困顿迷茫而不迷失、即便屡屡挫败而依旧自信满满。这种意义就像是一轮不落的太阳,驱赶了一切的寒凉与悲伤;还像午夜的启明星,抚慰着所有的孤独与不安。这种意义就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是一个柔软的拥抱、一个温暖的问候,让我们安全感爆棚地幸福着。这么重要而美好的意义何处找寻?作者与我不谋而合吧,书中介绍了三种找寻意义的方法:一是从某项事业中取得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追求“成功”这个结果,是不会带来幸福的,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是去追求这个过程。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面对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为这些痛苦找到意义。作者说:“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这句话的逻辑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痛苦没有意义,那么就代表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每一段痛苦都是有意义的。人们只有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才能升华,每一次痛苦都是难得的考验机会。面对痛苦是选择怨天尤人,将责任推给命运还是选择提炼痛苦的价值,超越自己,都在一念之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三是去爱某个人。作者在集中营中领悟了这个道理,在他坚持不下去,将要面临死亡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一个人胜过爱一切,想着她、为了她努力度过每一个难关,支撑着我们走出泥潭。但这三种方法也都有死穴:做事业逆境是常态,忍受痛苦需要我们能够麻痹自己,而爱一个人需要那个人真的欣赏你、真的在等你。否则,只能自欺欺人,而自欺获得的意义,只能让我们丢掉了自己。总之,这本书可以堪称经典,但于我而言,所述方法都尝试过了,也都触及了死穴。还是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一定能读懂它的珍贵;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一定用得到。感激维克多·弗兰克,虽然你并没想过这本书要发表,并且会让那么多人受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3

  这本书阅读了2遍。第一遍通读,用时4.25小时;第二遍精读及写读书笔记,用时4个小时。读书笔记的做法是按照万维钢老师《万万没想到》里的方法,先总结文章的逻辑脉络,再带走文中所有的亮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及与其他文章的联系。

  一、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1997年9月2日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二、前言

  (一)文章逻辑

  是由作家哈洛德·库希纳撰写。介绍该书是作者弗兰克尔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最后找到了生命意义的治疗方法,并指出该书的一些重点主旨。

  (二)书中亮点及自己的感受

  亮点1: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亮点2: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亮点3: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ZZY的感受:想到了斯蒂芬·茨威格,他跟他的妻子虽然逃出了纳粹的魔掌,但是却没能逃出心灵的禁锢,最后一起服毒自杀。如果能够再坚持3年,说不定现在还能看到他后面写的作品呢。我想他当时想到过去的欧洲及自己成长的环境,再看看眼下的欧洲及纳粹的行为,让他再也无法面对这样破败不堪的心灵,再也无法想象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找寻。

  亮点4: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

  亮点5: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亮点6: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亮点6: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亮点7: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ZZY的感受:这段想到了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了这方面,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面对的环境,但你可以做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并且可以通过持续的积累,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亮点8: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他通过积极抵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的事实使其理念获得可信度。

  亮点9:本书认为,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

  三、自序

  (一)文章逻辑

  是由作者自己撰写的序言。作者开始想以匿名的方式出书,因为他并不是想要用这本书来给自己带来什么声誉,而是希望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事实,告诉人们,生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意义的,即便是在最恶劣的情形下。作者觉得有责任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或许对那些绝望中的人们会有所帮助。但没有想到成功竟然意外的降临。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在可以离开奥地利去美国避难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双亲的理由。是因为在犹豫中无意间看到父亲从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犹太会遗址上捡回来的一块大理石碑文《十诫》: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会得到延续。

  其实作者此后的经历也真正的印证了这句碑文。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送走了年迈的父母,并在走出集中营后写了这本书,并通过讲课和治疗的方式挽救了很多生命。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二)书中亮点及自己的感受

  亮点1:我压根没有以畅销书作者的身份去看待这本书,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成就。就个人而言,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对我们这个时期困惑的一种表达: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

  ZZY的感受: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当下最多的婚恋交友、大龄单身交友,比如现在满世界的人都在想各种理财,也比如现在各种知识付费的产品。说明这些都是当下大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亮点2:让我惊讶而又感到非同寻常的是,在我的众多著作中,恰恰是这本我原来打算匿名的书出乎意料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成功。因此,我再三叮嘱我在欧洲和美国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ZZY的感受:是啊,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成长才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很多现状是无法立刻改变的,那就用自己的积累,慢慢的冲破那条成本线,之后就是复利效应显现的时候了。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4

  如果人生就像一部电影,那么每一天就像电影的一个画面,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帧一帧的画面所组成,故事会经历跌宕起伏,有高潮,有低谷;有幸福,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沮丧,最终都会有一个结局,无论这个结局是悲是喜甚或平淡无奇,我们终将都会走完这一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是自己这部人生电影的导演兼主角,如何演绎人生这部电影,不仅是为了呈现给世界观赏、品评、思考,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要拥有自己的价值。

  阅读美国弗兰克尔医师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通过他在纳粹集中营炼狱般的亲身经历,不得直视人的尊严被撕碎,情感被麻木,人性被泯灭,死神时刻都准备着掳走你的亲人和朋友的生命,饥寒交迫,鞭打奴役,疾病瘟疫,毒气室,焚尸炉,只有编号的囚徒在最贫瘠的环境中选择求生或放弃。在这恐怖的集中营里,人的生命价值不被承认,意志无处安放,仅是被消灭的对象,这种重压之下,活下去的勇气成了最昂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集中营囚徒之一的弗兰克尔医师,每天同样在重负劳役之下,看着被拖走同伴的尸体,思考着如何在这种灭绝人寰的环境中活下去,寻找生命的希望,走出集中营。他在无助的时候,思念妻子是他最大的慰籍,梦中和妻子对话抚平了内心的伤痕,这让他理解到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感情,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气;他全身心投入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却帮助他实现了自我救赎,这让他明白成功不过是全力付出的副产品。

  “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人越是在绝境之地,越需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你无需将自己的命运与任何其他人进行比较,即使你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同时,你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看到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可能重复,你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找到自己的使命,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

  弗兰克尔医师通过意义疗法,告诉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和从事某种事业。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和面对某个人。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它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的某种态度。

  忍受苦难使人能够将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在生活中,你可以成为一位悲观主义者也可以成为一位乐观主义者,关键在于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选择。悲观主义者面对墙上每天都被撕掉一张的挂历,他会觉得生命越变越薄;而积极乐观的人,会把每一张撕掉的挂历整整齐齐的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下自己的故事,他可以自豪而快乐的回忆所有经历的时光,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也依然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因为他爱过了,哭过了,努力了,付出了,成就了,甚至勇敢地承受过苦难。

  弗兰克尔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美国发行了73版,超过900万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帮助千千万万人找到了他们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作为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也需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作为萌想视觉文化传媒的创始人,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有梦想、肯奋斗、愿意改变自己的人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挖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才不会在临终的时候感到虚度或碌碌无为。(文/郝萌)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5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记录,分为三个阶段:收容-恐惧,适应-冷漠,解放-人性的暴露。

  1、集中营里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2、作者不愿意叫醒做噩梦的室友,因为现实更恐怖。

  3、在这里,对妻子的思念让他领悟到爱是追求的最高目标。

  3、幽默是生存的艺术,就像苦难是毒气被灌入毒气室,均匀弥漫,大小是相对的。

  4、无法夺取的自由,是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5、“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意义疗法的总结和思考。

  1、追寻意义会导致内心紧张,这有助于精神健康。

  2、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3、发现意义的方式:事业成就,体验某事或人,对苦难采取态度

  4、矛盾意向法对抗焦虑,反应消除法对抗过度反应

  5、自由-责任缺一不可。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6

  本书是关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的自传,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述了他的传奇的一生。他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是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言语疗法的奠基者,他独创的“意义治疗方法”,被心理学界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而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的并不仅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在历经纳粹集中营惨绝人寰的磨难后还能重新站起来,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几点感悟

  一、父母和儿童时代对人的影响巨大。弗兰克尔的父亲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极具责任感和正义感,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他母亲出生于贵族世家,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对于弗兰克尔来说是幸运而且幸福的,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在自传中说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体,特别像他父亲。这也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中反映出来:“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对待小事一样冷静。做任何事都尽可能提早完成,绝不会拖到最后一刻,而且要把麻烦的事放到前面去做。”作为初为人父的我,看了也觉得自己压力很大,能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人格的榜样,让他们能够有一个优秀的目标去追寻、去模仿,给他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现在的我真的不敢保证。但我一定会努力持续地学习,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二、追求真理而不屈从于权威。弗兰克尔说在他4岁时就开始思考人的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这真的是让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小屁孩会有这么深刻的思考?(看来对小孩头脑里不时冒出的想法真的值得我好好去提前准备答案了。)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生的探索,得出了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先后接触了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在追随他们开创的学派中的过程中不断独立思考,敢于置疑权威。他明白一点:“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而其他人却并未掌握,因此在这样一种由知识形成的秩序里,我们便拥有了左右他们的力量。”最终由于他的非传统观点挑战了前辈们的理论,先后被开除了精神分析学会和个体心理学学会。此后他在心理学的群山中独自攀登,最终开创出其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即意义心理学。

  三、主动帮助别人终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弗兰克尔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而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内心大都是善良的,他说自己总是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记别人的坏处,他认同约翰`拉斯金的名言:“只有一种权力,那就是拯救的权力;只有一种荣誉,那就是救助的荣誉。”而这种仁慈的心让他也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在即将被纳粹分子召集派遣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一名党卫队成员克服广场恐惧症,而这一举动让他和家人推迟了一年被遣送。在集中营期间,他给了其中一个人一支烟,而对方也诚恳地在劝说他克服悲观情绪,防止他放弃求生的欲望。

  四、强烈的求生欲望会拯救一个人。弗兰克尔说,在经受生活中的各种伤害和责难时,他一直在祷告上天,在以后的岁月中不会再遇到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支撑着他熬过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痛苦岁月。而且他还在即将受到死亡威胁时抓住扭转命运的的机会,让他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比如当门格勒医生在奥斯维辛火车站对犹太人进行淘汰选择时,他本来被指向死亡的左边,而他在这样的时刻突然生出勇气绕过医生走到了右边,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五、试着将遭受的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养分。“我们不应该主动问别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他以自己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为材料,不断地深入分析和思考,得出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意义疗法”的核心就是启发患者去发现生命的意义,让患者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7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我只害怕一样,就是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周和大家聊聊一本引人深思、富有哲理且感人至深的一本心理学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

  书籍的第一个部分是弗兰克尔在对集中营生活的回忆。

  “外人很难想象在集中营里的人命是多么不值钱。一个犯人的意义就在于他有号码,因此囚号才是要紧的。一个“号码”的死活无关紧要,号码所代表的的人的生命更无所谓。“

  简而言之,犯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死取决于看守的情绪,这使得他们更不像人。

  作者将集中营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恐惧

  第二阶段:麻木与冷漠

  第三阶段:丧失的快乐并没有在解放的一瞬间回来,快乐需要重新培养。

  阶段一:恐惧阶段

  “每个人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家中等待着他归来的亲人,他必须要活下来并保护自己的朋友。因此,他会尽量设法使另一个囚徒,另一个号码来取代他在名单中的地位。”

  人都是自私的,像极了《1984》里描写的那样,在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保全自己而出卖他人,这是人性的本质。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牢狱中的人在放弃之前最后的享受,是用一支香烟来结束,香烟代表着终结,仿佛一切的一切都会随香烟的殆尽而逝去。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人们在集中营的绝望,不光是吸烟的人陷入绝望,连同看到他吸烟的人心里也溢满悲伤。

  “等待淋浴时,赤条条的身体使我们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前半生挣下的财富如今还剩什么?”

  也许只有当人们真的沦入这样的处境,才会对人生的意义有彻底的思考,抛去所有的浮华与伪装,只剩下为人的本质。当所有身外之物都已被剥夺,被抛弃,而剩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一部分。

  生活方式被打乱,本以为睡眠不足人类无法存活,本以为伤口不经处理会化脓感染,本以为人在寒冷的空气里衣不蔽体会发烧感冒,本以为长期缺乏营养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然而这些教科书里说的概念在集中营里被意义推翻。

  人类远比人类自以为的要坚强,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又会很顽强。

  阶段二:冷漠阶段

  “当时我正用冰冷的双手抱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大口喝着,偶尔瞥见窗外那刚刚搬出去的尸体,他直愣愣地盯着我。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交谈,现在却阴阳两隔。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继续低头喝汤。”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的心理表现,这些特征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冷漠,对生命的冷漠,因为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见过太多的尸体所以对生死已麻木。

  “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

  ”在奥斯维辛,这种冷酷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脱离了周遭的客观环境,这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结果又会怎样。”

  这种冷漠,它看似是一种自我保护,用新的视角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内心深处却是对这种处境的无可奈何。

  囚徒们常常梦见的无非是面包,蛋糕,香烟和舒适的热水澡。

  梦里梦外的鲜明对比。有天夜里弗兰克尔旁边的狱友在做噩梦,但弗兰克尔没有叫醒他。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不管梦里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情况要好得多。

  由于囚徒们营养极差,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

  这就像战争一样,人类在这种被打压的环境里并不会得到良好的进化,所有的感知和行为都会发生倒退。可见集中营的存在对于整个人类发展有着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我将会怎样?我只是众多人中的一部分,铁窗后的一份子,挤住在几间土坯棚户里由于缺少生机而每天腐烂一部分的一堆东西罢了。”

  而在这样的苦难中,正是同伴的一句话勾起了作者对妻子的念想。电光火石之间,作者领悟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真理: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就像诗歌和信仰想表达的那样: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

  也许正是这种觉悟支撑着弗兰克尔最终活了下来,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爱,如同宗教般神圣,它是一种超脱与升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支撑。

  “恋恋不舍的回忆使他们无比幸福,他们假装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生活在遥远的世界,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我的思绪常常集中在这些琐事上,回忆让人泪如雨下。”

  用回忆作为支撑,在最艰难最痛苦的情景中依然保持着对过往事物的追忆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体现出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琐琐碎碎的平凡小事,其实也可以最为回忆里的闪光点,那些曾不断被我们遗弃的时光,在回忆里却无比动人。珍惜当下,平凡可贵。

  而一些在日常生活里被我们忽视的景象其实也可以组成最难忘的风景。这是作者在集中营里探寻到的艺术。

  夕阳下的巴伐利亚森林在人们眼中变成了丢勒的一幅著名水墨画。以至于一名囚犯不禁感慨:“世界多美啊。”

  除了对艺术的观察,保持幽默感也是战胜危机的一剂良药。

  “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所以即使是在这样悲惨的环境作者依然坚持每天和狱友互换笑话,或是与其他人编造有关未来的好笑的梦想。尽管集中营的苦难无处不在,但还是有可能运用生存的艺术。

  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是在苦难中也可以提醒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转移时,大家因为没有去毛特豪斯而是去了达豪集中营而欢欣雀跃。新的集中营虽然小,但没有毒气室。

  为一些小事而开心,如果换做在往常,这种处境根本算不上高兴,但在那样的情境中,人们对于“快乐”的标准发生了改变。幸福是相对的。

  在集中营生活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的。人可以克服冷漠,克服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每个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单单取决于周围的环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内在的升华,有些人选择了坚持,坚持与周遭事物进行对抗,恪守自己的底线与最后的尊严,痛苦让他们变成了伟大的人;另一些人,他们选择了放弃抵抗,选择与黑暗事物一起沦丧,痛苦对于他们而言只有无尽的副作用,外围的环境使他们退化,而并未取得任何进步,这样的痛苦是无意义的。如果注定要经历那些苦难,不如让那些苦难于自己而言变成有意义的事物。

  就像开篇里提到的那样:挫折是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你赋予它怎样的意义。

  并不是只有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于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这种苦难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狱中的年轻女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依然快活地说:“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犯人容易忆旧,为的是忘记跟前的痛苦。但剥去当下的现实性就会蕴含着一个危险,那就是容易忽视积极度过集中营生活的机会。

  将我们的“临时的存在”看作不真实的,本身就是使犯人丧失对生活的把握的重要因素,一切都无所谓了。

  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

  “当你的运气跌入谷底时,你要相信,这一切苦难都是暂时的,如果把它当做一种遥遥无期的永恒,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丧失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就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力量。”

  俾斯麦:“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节间死亡率最高,除了天气寒冷与食物匮乏的原因外,很多犯人天真的认为他们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可能性逐渐变小,犯人丧失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

  人必须为了某种目标活着,这样的生命才有动力。

  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

  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人一旦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首先,人要有目标。它就像黑夜里的启明星,即使身处黑暗,也不放弃对黎明的向往。

  第三阶段:解放后的不适应

  解放后的人们并没有在一瞬间真正被解放,眼前的一切也许是他们梦中的场景,他们不敢相信梦境会变成现实。

  所以要等到许多天后,直到某一天,内心的某种东西松动了,感情才会突然冲破一直束缚着它的枷锁。

  解放后的一天,弗兰克尔在散步,他看着田野,市场,与欢歌的云雀,然后跪在地上,几乎忘记了自己,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

  “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

  集中营的生活对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很多人在获得自由后开始随意而轻率地使用他们的自由。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会带来的道德出轨,而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辛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也会损害囚徒的人格。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成放任。

  “当所有的事物成为美丽的梦境,真正的解放到来了。因此,当他们觉得集中营的全部经历仅仅是一场噩梦而已时,他们最后的解放也就到来了。”

  不再把解放当做一场美梦,当真正置身于自由的美梦里再回忆起在集中营的过往时,能把曾经的生活当做是一场梦——一场黑暗无比的噩梦。这说明犯人已经接受了此事的生活,并把当下作为一种真实,这才是真正的救赎。

  第二部分:意义疗法

  这一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大部分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这里将把笼统的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进行阐述。

  1. 正确的心理治疗并不是消除人心底的紧张感,而是正确面对恐惧和紧张并把它们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去。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人是需要一定的紧张感的,就像人需要压力才会有动力一样,紧张感与压力感一样,能推动人的不断进步,而完全松弛意味着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

  2. 生命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对它的理解,答案各不相同。

  生命的意义就好比棋手问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不存在什么较好的招法。

  人的存在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它并不是普遍意义上某种抽象的意义。每个人的使命都是特定的,无法代替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简单的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都存在千千万万种解释,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生命之所以存在,一定是有其道理的。

  3.“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每一天都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生,对于那些犯过的错误,保持反省与总结,争取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处境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生命在本质上也就得到了一次升华与历练。

  “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了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苦难并不会得到他人的羡慕与嫉妒,但我从中获得的道理于我自己而言却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一个人能用最热烈的方式无悔地活过,没什么是比这样活着更有意义的事了。

  4. 弗兰克尔对生命意义的总结: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个人成就)。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人 (个人经历与对别人的爱)。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赋予苦难意义)。

  5. 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源。

  ”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最要紧的是想办法避开那些有可能的痛苦,而之前提到的从痛苦中取得经验与找寻意义指的是在痛苦无法避免的情境中。

  圣经中说过,上帝保存着我们所有的眼泪。

  因此,你所有的痛苦未必都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数特定数量的,这意味着很多痛苦无法避免,所以眼泪的多少是特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从苦难中提取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6.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们总是在多种现实可能中做出选择,哪些是不予理会的,哪些应当努力实现,哪个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变成了“时间驿站中不朽的印记”。在任何时候,人都必须决定哪些可能性将成为他存在的纪念碑。

  人生总是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可能其中某个选择将对这个人生的发展与转变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必须对自己做出的每项选择负责。

  7. 矛盾意向 (这里提到了一个名为“矛盾意向”的概念,对于个人发展很有帮助,所以在这里单独罗列,便于大家了解。)

  矛盾意向:正是恐惧导致了多害怕的事情的出现;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简言之,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

  有时候,学会自嘲反而有助于帮助自己克服缺点。就像怕输的结果是常输一样,越恐惧就越要面对,这样战胜它的希望才更大。

  或者它可以这样理解: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和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式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来做结尾吧: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8

  经典之书是应当反复阅读。

  我之反复诚不如上。书读到一半时,恨不能一气读完,约五分之一的内容时,却又迟迟不能拿起,读两页,置几日,再读时对之前的内容有了恍惚,于是在一二章间重复,或是短暂的阅读过程里,心思抛锚,书之后半部,是心理学中意义疗法的治疗理念,诚是不能以二用之心理解,于是再读。拖拖拉拉到今日,终于读完。

  本书作者弗兰克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1942年9月他和全家遭逮捕,之后的3年,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期间,他怀孕的妻子、父母,弟弟均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被关押之前,他有过申领美国签证出逃奥地利的机会,因为家人和自己的患者而放弃。

  关于集中营,我印象有三,一是高中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是影片《美丽人生》,三则是弗兰克尔在此书中的描述。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一段描述:集中营的床是上下铺,光木板,每层要容9个人,要侧身躺下,共用两条毯子,某天晚上一个狱友身处噩梦之中,睡不着的弗兰克尔想伸手拍醒他,却又不忍让那个狱友醒来在比噩梦更可怕的现实中。作者对集中营经历的描述,使我对那部名为《美丽人生》的电影有了更为立体的感触。

  弗兰克尔是一位天资聪慧,智慧过人的圣者,面对人生中用苦难都不足以形容的经历,他让我见到如佛陀般圣者的光芒。

  首先是圣雄甘地心怀山海般的仁爱,当他从图尔克海姆营获救后,知道了他妻子惨死的消息,过去的3年,他能在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里生存下来,对妻子的爱是强大的心理支撑,他在集中营里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做到“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帮助那些战后需要恢复的精神病患者,且这些人中有当年参与迫害自己的人。

  其次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尤其是精神健康与人类繁荣的问题,他对于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孜孜不断地研究,完美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他认为,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拥有人的尊严,否则安乐死就被合法化;而人也不是简单地活着的,魔鬼般的人物也会转化为圣人,人的内心里,两种可能都有,人是有人性光芒的,不该简单地被视作是机器一样的存在,他活着的意义在于帮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便是他的意义疗法,这类似于孔子说的“求仁得仁”,或者是《老人与海》里的那段经典台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或者是《人生十二法则》中的龙虾理论:昂首阔步蟹螯高举的龙虾才是不敢被轻易下手的龙虾。想起不知是哪本书里的话,得意忘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意忘形。

  以弗兰克尔“悲剧性乐观主义”理论作为结尾:“世界的状况不妙,但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人想成为哪一种,是内心的选择,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9

  听名字,《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像鸡汤文,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看,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或者也可称其为精神病理学著作。提起心理学,我们会想到弗洛伊德,还有他的弟子阿德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强调快乐原则(我们可以称其为追求快乐),阿德勒则强调人们为追求权力或追求卓越而活。而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主要动力。当然了,我对心理学没有什么研究,自然也不会来介绍本书的心理学意义。吸引我的是本书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传奇经历更是使我有翻翻这本书的欲望。其实,但凡一个有点儿上进心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正如我在《从“奶头乐”理论说开去》一文中引用的马克斯·韦伯的话,“人是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一样,我们脱不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所以,我们借这篇文章来谈谈“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精神病理学专家,犹太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当走出集中营那一刻,他孑然一身,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无一幸免,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弗兰克尔没有垮掉,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便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经增补,便诞生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财富?社会地位?即时的快乐?处于此时、此地的我们追求以上三者,无可厚非,那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来一次集中营之旅,再回头看看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是否值得,是否能称之为生命的意义。

  1500名新囚徒坐着每节车厢只能容纳80人的火车,经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被押送到集中营,每个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到站——站牌“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大屠杀、毒气室、焚烧炉时刻威胁着可怜的囚徒的生命。我国古代,犯人到达刺配地,先打一百杀威棒,灭灭囚徒威风。集中营也不例外,迎接新囚犯的是早已等待好的同样可怜但因拥有权力而狠心毒辣的囚头,他们负责接管囚犯的行李,而这些行李中藏着稀有物品和原本严禁携带的珠宝。紧接着,考验生死的时刻,所有人员排成两队,男女各一队,从党卫军面前经过,如果他们看你足够强壮,能够干活,就把你分到右边,反之,就会被分到左边。分到右边的人很幸运地可以“享受”集中营的生活,而分到左边的,很不幸,他们拿着肥皂进写着“澡堂”的屋子,然后,在焚烧炉干活的囚犯会说,他们看到一缕缕青烟飘向奥斯维辛的蓝天。

  被分在右边的幸运儿开始了他们的集中营生活:

  住所——充满肮脏秽物的棚屋,食物——几盎司面包,衣物——不合身的从死去囚徒身上扒下来的不合身的工作服和鞋子,工作——没日没夜的修铁路或者运送同伴的尸体进焚烧炉。

  这时,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对党卫军来说,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有都化为了集中营编号,119104也好,其他的什么也好,只要你惹怒了党卫军,他看一眼你的编号,任你是谁,便能让你尸骨无存。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是5点钟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垫子上,拿出一支用面包向囚头换来的烟开始抽,那你就明白了,这人活不出48小时——即时快乐占了上风,意义导向减弱了。此人放弃了,找不到坚持活着出去的意义,在即时的快乐中渐行渐远……

  在绝对强大的苦难面前,任何财富、地位,统统是不管用的、靠不住的,而在苦难中,借即时的快乐来消解忧愁,无疑会走向消亡。唯其思考过生命意义而内心强大的人方能坚持下去,倒不是说能坚持到活着出去,而是说他们能以生命的韧劲坚持磨下去,加大存活的可能性。在绝对苦难面前,我们更有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存活在这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当然,正如作者所说“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苦难不是必要的,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设身处地思考,假如我们在绝对苦难面前,什么样的意义能支撑我们维持生命的韧性。

  在存在社会关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许囚徒可以通过谄媚、讨好来获得囚头的帮助,也许因身体精壮而成为囚头,这样可以减轻痛苦,但是,苦难是免除不了的,因为民族矛盾,不会因你成为囚头而解除,即使囚头,也要面临死亡的威胁。那我们再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例——王守仁。王守仁入驻荒山野店、没有正常社会关系的龙场驿期间,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名文《瘗旅文》。一日,小吏来报从京城来了一人,携带一子一仆,投宿苗寨,王守仁想去见,因天黑阴雨而未能见成。第二天,王守仁再派人去请,说已经走了,不久,小吏来报,蜈蚣坡下死了一个老人,其余两人在哭泣,黄昏时有人说蜈蚣坡下又死一人,二死一哭,翌日,又有人说,看到蜈蚣坡下横着三具尸体。王守仁于心不忍,带两个童子安葬三人,并写下这篇《瘗旅文》,即安葬旅人的文章。王守仁在文中说,你去国怀乡、游宦千里,心中抑郁,又值饥渴劳碌,怎能不死?但我们要问,王守仁也是去国怀乡、游宦千里,为何挺了过来呢?《瘗旅文》中给出的答案是:“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王守仁从未自怨自艾。

  话题一转,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又凭借怎样的生命意义而历经苦难而不死呢?作者总结了三点,这三点也是“意义疗法”的精髓所在。发现生命之意义的三种途径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个途径我们称之为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热爱的事业,我们愿意用残存的生命去守护的事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还守护着自己残存的手卷,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著作,这是他对事业的坚持。第二个途径我们称之为爱,意念中妻子的鼓励对弗兰克尔的生还起了极大的帮助。“通过爱,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们能够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另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你所爱的人能够使你实现你的全部潜能。当然,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弗兰克尔的妻子在集中营中死去,但他没有崩溃,因为生命的意义还有第三种实现途径——面对苦难的勇气。后来,一位因丧妻而痛苦的老先生找到弗兰克尔,希望得到排解。弗兰克尔问道:“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的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则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位老先生想通了,“愿意替妻子承担这思念之苦”。面对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说到这里,就有些唯心的味道了,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故事的最后,我还要营造一个温暖的结尾。弗兰克尔说,“——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我接到了让我去美国的邀请函,我的父母欣喜万分,我却犹豫不决,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等待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吗?在犹豫不决时,我看到了我家桌子上镌刻了犹太教《十诫》中一条的大理石,它代表的意义是‘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近来在看王守仁的故事,不自觉地将王学与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对外界财富、地位乃至名声的追求,内心其实及其脆弱,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强大,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财富、地位、名声乃是附属品,最后,摘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0

  探寻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话题,这本书的观点鲜明且积极,不管是处于任何境地的人都会有启发,因为任何人都会有烦恼,都会有低潮,但是这种负面的情绪可能会激发我们更大的潜能,让我们的生命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就像我们古人所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最近听一首毛不易的歌《感觉自己是巨星》,虽然生活不易,但每个人都要活出巨星风采,因为你不知道还有许多人羡慕你的生活,把你当成巨星,成为你的粉丝。

  今天下午,接单一个通报,兄弟单位的一个和我们同龄的战友,自缢身亡,主要是婚姻不顺,走了极端,老母亲本来身有重病,一下卧床不起,眼看就要垮了,真不知天堂相见,这个年轻人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能早些看到这本书估计就不会轻易解决自己的生命,毕竟我们经历的这些琐事和那些真正的厄运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1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2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遭到两个层次的打击。第一个是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第二层是因第一层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才是打击的本质,是支撑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第二层,作为其行为的根基迅速消减。而丧失了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从而,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做的事(集权主义)。

  抽象的生命意义是很难阐述的。意义也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对于终极意义,自己找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你)。因此,所追求的就是短暂意义,即自己创造的东西,包括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

  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寻找意义的方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3

  光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本书并不厚,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活。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儿医师。一个20世纪的奇迹。精神分析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以意义疗法为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使命。弗兰克儿医师从奥斯威辛集中营人间炼狱归来。写下了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弗兰克儿医师以平淡的语气描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死亡与毒气。描述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岀来,去重新爱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弗兰克儿医师能够撑过这几年的地狱生活。除了他超强的意志力。是爱让他活了下来。

  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种译本。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4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噱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著名的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犹太人,经历了二战集中营炼狱,开创心理治疗体系中的“意义疗派”。

  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很多人会说为父母活,为子女活;那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更没有意义,生命的本身不能是因为另一个生命而有意义。没有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无论何种境遇,怎样的文化程度。也许因为一时的收获而感慨——活着值得;也许是在困顿烦劳的绝境中疑虑生命的意义。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或潜意识问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这其中当然包括“痛苦”,当你正视“痛苦”时,它就失去了威力。弗兰克尔尤其讲述了“痛苦”的意义,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独特任务;而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以追求附加品为目标,这必定会让人失望。哪怕在二战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痛苦也是有意义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有选择,即便是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亡。永远不要低估生命的坚韧。

  “苦难也不总是病理现象,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如果苦难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我坚决否认人对其存在意义的追求(或对其存在意义的怀疑)是源于或者会导致任何疾病。”当我看到这段话时,仿佛大脑中的暗影突然迸发出万丈光芒,冲破一切云雾,我发现宝藏一样的仔细斟酌,存在之意义的追寻并不是任何疾病,不是抑郁症,不是精神障碍,有大量数据论证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是一座孤岛,这带来了无限力量。

  弗兰克尔最终没有给出问题的结论,生命的意义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是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影响而可能时常改变的,它也许不会具体物化成某件事,也许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这份意义的答案。当我们看透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不会再问,更多的思考或质问应该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要行动起来去追寻那个让我们幸福的理由,那不是结果,也不是目标。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被书中的说法所触动,好像到处都是重点;当我看完的那一刻,我已经很难记起书中具体的各种论点,但我却找到了我的生命之意义——这个困扰我十几年的大问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不止是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让每一个人更加热爱生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感谢弗兰克尔!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5

  “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伴随着阶段性的快乐和痛苦。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历练,方能修炼出成熟的心智,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满心愉悦地面对这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本书适合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活在宇宙当中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弗兰克尔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他在书中标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你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在心里底层拥有一致的集体潜意识,当你看到一个人自我奋斗改变命运,或是看到真挚的爱情时,你会从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震颤整个内心。

  我建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04-30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9篇03-0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1-18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3-14

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02-04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01-14

生命的意义01-03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12-11

关于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书笔记850字01-15

生命的意义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