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史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2-03-01 19:09:5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史记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记读书笔记(15篇)

史记读书笔记1

  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记》的纪传体史书,看完这本厚厚的“大大书”后,我感觉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又多了许多知识。

  《史记》这本书是由古代的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开始,到汉武帝的时代,共有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中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将其概括地有详有略,并且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叙述让人不得不赞叹! 不过虽然篇篇皆是精华,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纪中的夏本纪的夏禹(大禹)。夏禹最大的功德莫过于人们口口相传的“大禹治水”,禹当年继承父业,为了治水十三年没有回家,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终于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日子。但他又紧跟着亲自去考察各地的土壤情况,然后又根据数据来制定各地的进贡数量和物品,他对民众的关心真是入微啊!而且他也十分德善,使夏国兴大!

  所以我也要做个像夏禹那样关心他人的人,要当个品德出众的人,同时也要像大家推荐这本书,保证你看完后知识库满满哒。

史记读书笔记2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读书笔记3

  想起来一本叫【历史不忍细读的书】没有看过,只在书店里看到过封面。只是书名给我留下印象很深。

  前些天看【史记 留侯世家】。不禁想起来小时候看的故事书。书名好像是【敬老的故事】是父亲买来的,现在想来当初父亲肯定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里面的故事多已经想不起来,只是关于张良拾鞋的故事,却意外的留在记忆里。现在还记得书页内插图,白描速写,长袖布衫青巾缠头的张良,面目慈祥笑容满面的黄石公。这个故事在我还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在晴朗的夏夜听父亲讲过。待到自己可以识字读文的时候倍感亲切吧。黄石公故意坠鞋于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穿上,如是者三。张良恭敬从命得到黄石公的赞扬,传奇书助其成为一代名相。

  在童稚未开的时期这样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易于接受和理解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小时候也很想自己能够遇到黄石公,得到不世出的异书。于是看到白胡子的老头就觉得很亲切。

  然而及至前些日子读到史记留侯世家,才真切接触到这段故事的出处,看到后人杜撰演绎之前的样子。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 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 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太史公笔下的黄石公读来似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风清扬。而文中的张良的人物形象则更鲜活可亲。想来素昧平生被要求给别人穿鞋子,对于好歹还算世家子弟的张良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挺不容易的事情。也难怪张良会‘愕然,欲殴之’。这也很符合一个弟死不葬散家财求客刺秦,背负国仇家恨躲避秦兵追捕,外表低调内心火热的壮士形象。(这一段也很符合张良在后来生活阅历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后,性格也发生变化的一个参照。这是后话,以后再详细表述)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又长跪履之。这也恰恰反映出其良好的素养。符合其一个世家子弟尊老敬老的家教背景。无怪乎黄石公会发出孺子可教的感叹。及至后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抛下后十年兴……十三年见我于济北云云,则多有穿凿附会之感。有种淡淡的神秘和命运的色彩。

  当年太史公作史记时距离当时留侯助高祖逐鹿中原,平定四方,南面而立的年代已经过去惠、文、景、武4代之多。名为历史又何尝脱得了民间传说的牵绊呢。高祖尚且有斩白蛇为民除害为之附会,作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又怎么会免得了被粉饰呢。

  最近 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时不我待,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好多学东西还要学习。我还想把大字章法练好,也想在学一下英语,还想再去看看高中时候接触的散文小说,还想把经济学再好好的研究学习一番……可是总发现自己的努力和热情都是短暂而易逝,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而空虚……

史记读书笔记4

  假期里,我读完了《史记》。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于是,我拿出一块钱。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结果,我一个也没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刚走了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史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读书笔记5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朽、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记读书笔记6

  (一)主要人物关系

  1、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621年秦国君主

  2、晋献公,公元前677年至651年晋国君主

  3、伯姬、申生,为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一女一子

  4、重耳、夷吾,为晋献公与大戎胡姬和妹妹小戎子分别所生同父异母兄弟

  4、怀赢,秦穆公与伯姬之女,先后为夷吾、重耳之妻

  5、圉,夷吾与怀赢之子

  (二)老不要脸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和晋献公可以算是第一代领导人。晋献公的爹晋武公,娶了齐桓公的闺女齐姜为妻,武公年老体衰,不能爱爱,齐姜便与太子姬诡诸即后来的晋献公私通。晋献公继位,立齐姜为夫人,生公主伯姬和太子申生。

  晋献公后来又攻占大戎小戎,先后娶大戎胡姬、小戎子,生公子重耳、夷吾。

  再后来,又攻占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口味够重的吧!

  秦穆公为了扩大秦国势力,要求与晋国联姻,晋献公把公主伯姬嫁给秦穆公,这是秦晋之好的第一次联姻。

  (三)不要脸之官二代

  晋献公宠幸小老婆骊姬,生了公子奚齐,有意废太子申生,找个理由让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都搬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去住,八成是伯姬为弟弟申生不平,吹了枕头风,秦穆公攻打晋国,骊姬作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夷吾派人传话给姐夫秦穆公,说如果帮他回国上位,愿意割让河西八座城池作为报答。秦穆公就真的派兵帮他杀回晋国,登上了国君之位,即晋惠公。上位后夷吾反悔割让河西八城之承诺,杀死秦穆公来使,大臣丕豹劝秦穆公再次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听。

  前647年,晋国大旱,晋惠公向秦国请求援助(开得了口!),秦穆公听从百里奚建议,同意援助,分水陆两路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粮食。前645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惠公听从虢射的建议,趁火打劫,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反而战败,被秦穆公俘虏。因了姐姐伯姬也就是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夷吾献出河西土地,把太子圉质押在秦国,秦穆公才没有杀掉夷吾,并把他送回了晋国。为了巩固秦晋之间的关系,秦穆公把他与伯姬所生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从亲属关系上论,怀赢要喊自己的舅舅夷吾公公,圉要喊自己的姑姑伯姬丈母娘。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二次联姻。

  前637年,公子圉听说父王病重,逃回晋国,前636年,晋惠公夷吾驾崩,公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前635年,秦穆公怨恨女婿公子圉私逃,从楚国迎回了晋献公公子重耳,又把闺女怀赢许配给重耳,论起来怀赢首先是伯姬的闺女,也就是重耳的亲侄女,然后是自己亲兄弟夷吾的儿媳妇,重耳推脱了一下,后来还是接受了,娶了怀赢为夫人。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三次联姻。当年春天,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杀死晋怀公圉,立重耳为晋文公。

  (四)为政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观古推今,政以德而立者,寥若晨星。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大言不惭、自欺欺人、欺世盗名、沐猴而冠者却比比皆是。此前,崔子称刘某云教女处世哲学不要脸云云,其实不怪刘某道德沦丧,礼仪堕落,不过是几千年传承其来有自,看今朝不要脸再放异彩而已。

  呜呼!他们脸都不要,我们还能要什么?

史记读书笔记7

  我有许多课外书,其中《史记》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问为什么?那是因为数的作者给了我心灵的震撼。

  《史记》的作者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当年,他被打入大牢,义愤填膺想自杀。可是他觉得自己就这样死的话,轻于鸿毛。于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泪铸就了《史记》这本著作。

  我读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非常的优越,吃得好,穿得好,样样都能得到满足。可是却承受不住任何打击。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报道孩子自闭、自杀的消息屡见不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一点点压力夜承受不了,那么将来的重任如何担当?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虽然还不能跟司马迁相提并论,不过我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我长的比较胖,每次上体育课,我总是累得气喘吁吁,每次体育测试,我也是勉强过关。为了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我定下了锻炼身体的计划,同时我也下定了锻炼自己意志的决心。每天早上,我坚持6点起床跑步,跑45分钟。做一件事情也许很容易,但是坚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夏天还好,可是冬天就比较困难了。每当我思想懈怠时,我就用司马迁来鼓励自己。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身体结实了,自己觉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锻炼自己,才能做一个顽强的人!让我勇敢面对现实,努力拼搏吧!

史记读书笔记8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史记读书笔记9

  这一篇除了写廉颇、蔺相如外,还写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杀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史记读书笔记10

  《史记》是一部记录着我国伟大历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马迁,这本书个馆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在线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了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服务的以国之君,和只顾贪图享乐,把国家大事放在一边,欺压百姓的暴君,昏君。他们的性格,心里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们统治出来的国家也是有着天壤之别。

  正直的国君统治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把国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昏君的国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税额所击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宁。

  一个好领导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也可以带坏一个国家;一个领导可以创建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一个领导可以给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给他的百姓痛苦。可见一个好的领导是多麽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谦恭有礼和蔼可亲的风范,和对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个国家。

  也有一个叫太康的昏君,糊涂昏聩,只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放在一边,结果,这个国家没多久就毁灭了。

  所以,有一个好领导非常重要。还是那一句话——好的统领成就好的国家!

史记读书笔记11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

  读书,读史,读人,也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他被誉为西楚霸王,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是无法遮掩他在军事上的无比才华!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可是,英雄都是不长命的,在他30岁时,便去世了......这也许就是命吧,项羽的故事就在这里完结了,英年早逝啊,可惜了一个人才。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史记读书笔记12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境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样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

  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完美,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我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我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品读史记,其韵无穷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史记读书笔记13

  原来春秋时期有那么多小国,黄,许,英,六,蓼……居然有个国家就叫六国,好神奇。还有个英国被楚国灭掉了。

  再次读到宋襄公召楚国成王会盟,果然出发点不同,看问题就不一样。楚国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师之后而自居,因此觉得应该拥有王号。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远了,虽然叫侯,其实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个拎不清的,没摸准楚国的脉,就敢叫成王来会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实我一直认为楚国比秦国更有优势,千里之国,有纵深,有积累,进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进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广阔的空间啊。

  晋国最盛的时候配有六军,楚国大可以多搞几军,轮番骚扰郑、陈、蔡、魏、秦……秦国有肴关,楚国有长江呀。换一个方向,世界很广阔呢。

  读书正行,读书正言,读书正心。

史记读书笔记14

  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

  《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

  《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姬昌最后也被杀了。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读书笔记15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己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自己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史记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6篇10-22

读史记有感(汇编15篇)03-14

读史记有感集合15篇03-14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12-01

《史记孔子世家》的阅读答案08-20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05-18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03-05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03-10

《史记》读后感合集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