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
《呼兰河传》是萧红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读完之后,大致给我以下几点的印象和感悟,在此,向各位作以下简要分享:
一、呼兰河城里的风俗画
在小说的第六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呼兰河城举行的一些活动,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风俗是一个地方自然、社会的产物,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世界的认识。
阅读这些文字,首先,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丰富的民俗活动,给当地枯燥无味的生活增添乐趣,在娱神娱鬼的过程中,其实更是娱人。在跳大神的时候,请跳大神的这家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四周的村邻街坊们都来看热闹,凑红火,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开眼界的谈资,认为谁要是没有看到哪家的跳大神,那可以说的巨大的遗憾。
再比如唱秧歌和看戏的时候,那更是人山人海的,大家聚集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谈个没完,甚至有时候还会吵闹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极富有乡村生活气的场景。
其次,仔细阅读这些文字,观看这些民情风俗,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单调,也就仅仅凭借这些活动给琐碎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欢乐。人们在物质、精神生活贫乏的环境中,就只能凭借一些代表性的精神活动来聊以慰藉。在长期因袭重负,与外在现代文明隔绝的状态下,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鬼神观。假如有人生病,宁愿寄托于神灵,通过跳大神的方式来给患者治病也不是在第一时间去寄希望于大夫。
他们重视生,也重视死,例如在盂兰盆节要在河里放河灯,希望那些无主孤魂可以托着河灯去早日投胎,当然这也流露出人们的善良之处。对于死后,人们都寄托祝福于逝者,希望他们在阴间可以过上在阳世难以享有的富裕生活,于是不惜财力地大肆为死者购置纸折用品。(对于这些,笔者在上一篇文章谈谈生活中的丧葬风俗中具体谈到,这里不做过多分析。)对于生活,他们寄托于神灵,不相信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于是要在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上祈祥纳福,将自己的命运寄予神灵,殊不知,假如自己不努力,那么神灵也将束手无策。
这些描写都很具有典型性,不仅仅是这里的一个呼兰河城,更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呼兰河城”的真实写照。
二、呼兰河城里的愚民们
在《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刻画出这么一帮人,他愚昧、无知,可笑又可气。最为突出的就是写小团圆媳妇的一节,我认为把这些特征写得最为集中和具体,当我看到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说是不忍卒读,最后满怀着气愤与同情读到了最后。
团圆媳妇即是童养媳,童养媳在过去的习俗中很是流行,这也算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团圆媳妇们大多数都是落得个悲惨的命运,而真正获得幸福的毕竟是极少数。本来还是孩子的年龄就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吃的少干的多,时不时地还会被打被骂。在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对她的残害则更是令人咬牙切齿,为此,笔者向大家展示原文中的一小段:
大孙子媳妇还没有说完,大娘婆婆就接着说: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狠着点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子给她擦上了。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
“我就问她:‘哪儿是你的家?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她可就偏不这样说。她说回她的家。我一听就更生气。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因此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
这一小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位令人可恨的旧社会婆婆,将对小媳妇的暴力残害认为是为她好,否则是不中用的。阅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被打,竟然是仅仅因为小团圆媳妇笑呵呵不害羞,头一天到家吃饭吃三碗这种本应该合乎人性本能的小事。于是在周围那些假仁假义的、充满人心肠的村人的“帮助”下,小团圆媳妇饱受摧残,吃尽各种偏方苦头,最后竟然被开水活活烫死。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们除了在那里唏嘘哀叹之外,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地回应。
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中的闰土,真正令人叹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乏、不觉醒则更令人感到恐惧。呼兰河城里麻木不仁的看客们,他们也仅仅把小团圆媳妇的经历看做是一场表演,表演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懒得去想,也不会去想,只会等着下一次循环回来的这种表演。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个典型的“精细”的愚人。生活本来清苦,省吃俭用,秋天里捡那旁人遗漏的豆子换点小钱,舍不得多养鸡鸭,平日里端块豆腐都舍不得。但是在为媳妇治病方面,却花了自己的大把积蓄,然而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花费一堆冤枉钱。
但是这只能怪她自己,更主要的怪那个荒唐的社会,荒唐社会下风行的荒唐做法。一个活生生的鲜活生命非得治出毛病,以致最后迫害致死。虽然是出于“善意”,但是在蒙着善意羊皮下的其实是一只凶残无比的狼,它吃人不吐骨头,并且似乎永远没有吃饱的一天,而那些愚昧的看客们正是这匹恶狼的锋利爪牙,他们帮助着这匹恶狼来猎取食物。
作者在最后写道“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我不知道中国别的地方是否这样,但在我的家乡确实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麻木不仁的愚昧看客们不仅是呼兰河的特产,而更是整个中国的共产。
三、呼兰河城里的强劲生命力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底层人们生活的一股强劲生命力。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凭借和依靠的也就是这股强劲的生命力,指引人们不屈服困难,不放弃生活的信心。
呼兰河里生活的人们,多数还是处在艰难的生活里,但是他们凭借着对于生活的热情仍在负重前行,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并不放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买不起的东西,但是似乎看一看,摸一摸也就满意了。冯歪嘴子的生活艰苦,住在简陋的草房,给刚出生的孩子盖着面袋子,老婆死后仍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两个儿子,看着逐渐长大但是也逐渐瘦弱的孩子,也还是会露出对生活满意的笑容。这是一种生活强劲力量的展示,代表着一股坚韧向上的生命的态度。
四、《呼兰河传》中的写作
抛开文本内容,谈谈这部小说的写作。萧红不愧是一位优秀、出众的女作家,在她笔下,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章之妙,对于一些场景的描写真是细致、细腻,立体感、视觉感十足。对于过去的书写,勾起读者对于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让人在脑海里回想起一幕幕生动、有趣的画面。
她的这种描写,不像小说而就像评论家们所称的呈现出诗化的效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而一切舒卷自如,极富有生活气息,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让人觉得读起来像是散文一样。
这种描写尤以写“我”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节最为突出,最后,就请大家在几个精彩片段的欣赏中收束文章。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写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小心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小心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因为“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直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同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可以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角色,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集体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通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有趣,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可以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接着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直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合适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所以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因为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非常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滑稽怎么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欢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40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
《呼兰河传》有着灰色的背景,讲述的是灰色的人生。给人一种灰色的画面。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萧红,萧红在她死前的两年,以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全书分为七章,是萧红经历多年漂泊之后一部诚挚动人的怀乡之作。第一章着重描述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个泥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经常淹死鸡,猫,狗,猪甚至还有人。有的说要把坑两旁的墙院拆了。有的说在坑周围种树。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把坑用土填平。这件事揭露了人们对妨害自身安全的事物的漠视。以及维护现状,不求改观的苟且偷安的`心理。第三章是本书中“我”在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本书最残酷的地方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小团圆媳妇才12岁,本应该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时段。却被老胡家买来当童养媳。动不动婆婆就骂她,打她,打得她得了重病,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让她洗烫水澡。一个好端端的小姑娘就这么被活生生的折腾死了。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像小团圆媳妇一样被这样折磨?她婆婆曾还说过:“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的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句话中的“只打了一个多月”,说明婆婆在轻描淡写的说,毫不关心小团圆媳妇的生死。最后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婆婆非常悲伤,但悲伤的不是媳妇的死,而是在她身上花的五千多吊钱而白白浪费了。一吊钱可以买三块豆腐。时常有小孩因为丢了些钱,被他妈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呼兰河城的市民都是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揭露了这个社会的腐败政治,在他妈眼里金钱就是万能的。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主角,讲的故事也没有轴心。
作者用了孩童的视角观察呼兰河城,口吻一派天真,稚拙。这本书主要是讽刺了呼兰河城人民的自私贪婪等在社会上瞧不起的性格。萧红的人生是寂寞的,我曾经也体会到这样的感觉。茅盾在《呼兰河传》中的写的序也曾提到过:“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比起萧红,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但我们仍生在福中不知福。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中国会变得更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祖父铲地,作者不会铲,就趴在地上用锄头乱捣一通。作者把水洒上天,装做下雨……还有许多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我也有我的快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在老屋的一段回忆。我的老屋坐落在学宫旁边,每天早晨我都去学宫里的眼镜池喂鱼,那里老婆婆也很欢迎我,直到现在那老婆婆见到我还是问寒问暖的,其关心程度决不比以前少一点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美。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
萧红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出版了许多有名的作品。这次,我就读了她写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写了萧红童年在老家的生活,和萧红对童年的记忆。
一开始,我读着似乎没有什么意思,人物零零碎碎,有一个没一个的。到了后来,我才感觉到,也不是很没意思。比如: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
团圆媳妇很可怜,才十二岁就被烫死了。有病也不能找医生,只能跳大神、抽帖……可最后,还是被活活折麼死了。
王大姐也一样,刚生完两个孩子就死了,还没好房子住,还得挨冻。死了以后,两个孩子都让冯歪嘴子看着。虽然他的孩子差了一些,但他很满足,没有放弃。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6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7
很小的时候或许已经听闻过这本书的名字,起先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个书名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虽然当时我还小,虽然当时我对于世界的见识度也非常的低,但是我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已经十分的不错了。
总归还好,我还是有幸的读到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被列入我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当然,我选择读它的缘故,还是因为书的名字。“呼兰河传”顾名思义,一定是为呼兰河做的传,可是作者不是有问题吗,为什么不给人做传,偏偏是要给一条小河做传呢?我怀着这样的好奇与冲动,终于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我当然觉得这本书十分的好,因为它不断的是在弘扬一种我们现在难以寻觅到的纯朴的民风,我知道这种感觉非常的难得,也是非常的难忘,我们每一个人现在生活的地方已经完全被人声的喧嚣所覆盖,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自己心目中想去做的事情,我们只是一味的沉默下去。
但是,萧红看见了这样的一切,看见了当时的人们或许正如现在的你一样,不断的沉默,沉默,最后甚至是无为而做就离开了,但是我想这样的一个生命有意义吗,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感到万分敬佩的理由呢?通通都没有,留下的或许就是一个过眼烟云罢了,难道不是吗?
虽然通过萧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一座小城中的繁华,这种繁华是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融洽的交流,当然,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生活,但是没有交流的生活终究是无声的,让人感觉十分的厌恶与不自在的。
萧红真的是对人生,对于世界完全的看透的态度,现在的我们老是喜欢追逐名利,或许名利对于我们来说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有谁会记得,有谁懂得我们这一生匆匆忙忙的来说,必然要匆匆忙忙的结束,如果我们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之中没有抒写下最壮丽的诗篇的话,我们对得起我们自己,对得起一直以来喜欢我们的人吗?
匆匆流逝的还有那样的光景,虽然我一再觉得呼兰河城是一座封建的旧思想的小城,生活在城中的人们难免要被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缚,所缠绕,或许会因为这些不能够产生或者萌发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崭新的精神世界,我渴望新鲜的空气能够带给所有的人,我也渴望我们世界的曙光能够有一天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我知道这样的做法十分的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尝试,谁说尝试就是错的,我们不去尝试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是对是错,我们不去坚持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是对是错。
很多时候人们头脑中想到的与实际作出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人们的做法有时候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我们想去努力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尽我们的全身心去做,但是,当我们不想去做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万个,甚至是上亿个理由让我们自己放弃,我觉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的苦短,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管,所有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去做,但是我们都想管,我们都想去做。
《呼兰河传》这样的一本小说每每翻开时,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旧时期的一种厌恶之情,我觉得这种精神十分的良好,能够鞭策我们,能够鞭策这个社会。我看过萧红的人生简介,她也没有过多的享受安逸的生活,她也整日的生活在无止境的战争之中,但是她带着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带着一种大众所具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其中夹杂了她自己独特微妙的感受,我觉得这是十分的珍贵的,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感受非常的恰如其分,同时又是能够代表当时那一代人的思绪,因此她所写出的文字正的如同有着号召力般,将人与人之间的那样一种人性上的冲突和人性上的磨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我真的觉得萧红如果活在现在,或许她的人要比她的书要红,这是我个人的见解,通过不断的实际检验,我的说法都是对的。
《呼兰河传》向我们传递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揣着战争岁月时期的梦想,想着新时期不断的前行着,那么我们呢?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在不断的努力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呢?加油,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8
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20世纪的小城—呼兰河。
1、车夫赶着车子从大泥坑上边过,结果却翻了车。车夫从泥坑里爬出来,弄得像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然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生活中是需要温暖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的,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双手,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
2、祖父教我《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我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我们正值壮年,而亲人却行将老去,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真诚的,是我们一生也无以为报的。
3、王大姐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槽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到房梁上去了。那小炕本来不大,又都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地就睡着了。生活的苦难并不会抹去我们生活的勇气,面对挫折,时刻激励自己坚强面对,就会迎来希望。(27号陈恩佑)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于1911年6月2日出生1942年1月22日逝世,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呼兰河传里最有趣的还属第三章,作者说她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都是金粉。
后来,她说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摘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多么有趣啊!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8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萧红小的时候,优美感人,是萧红凭记忆写出来的,让人从书中感受到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寂寞。
这本书中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小团圆媳妇。她12岁就被迫去当老胡家的童养媳,刚来老胡家时,她笑容满面。可不久就因奶奶婆婆常打她、骂她,让小团圆媳妇生了一场大病。由于婆家人的迷信,再加上都不爱小团圆媳妇,不给她治病,只给她跳大神、抽贴、烧"替身",还让她吃黄连,还当着众人面给小团圆媳妇洗烫水澡,不但没治好病,反而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成天昏睡,连辫子都掉下来了,不久便死了。她死时,年仅12岁。我非常同情她,因为12岁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时候,而她却因为旧社会的愚昧而被折磨而死。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想到了自己:在学校里,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家里,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身体有一点不舒服,爸爸妈妈更是细心的呵护我、照顾我,甚至连班都不去上。可小团圆媳妇,12岁就被迫当了童养媳,天天挨打、挨骂。现在我们都是靠高科技生活,住的都是高楼大厦。而旧社会的人们,住的只是破旧的平房。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呼兰河传》让我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和同学、朋友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茅盾对这本佳作最美丽的评价。它是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的文学作品。这篇作品将萧红的艺术追求“人类的愚昧”和“改造民国的灵魂”完美的展现出来。
小说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充满着对广阔世界的追求和好奇。用一双善良明净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文章一开始就描绘了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大地的严寒,冻裂的房屋……一股子北方强烈而粗犷的乡土气味扑面而来。在这个小镇里面生活着一群平凡无知的人,他们根据传统的思想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可见呼兰河城是一座没有自己思想和精神的死城。作者轻松的讽刺中蕴含着淡淡的幽默和调侃。
文中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极其幸福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作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秘密基地”后花园。在后花园中,作者和爷爷度过了童话般的时光。爷爷会教自己拔草,教自己生活知识,带给自己快乐,呵护自己成长。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花园的风景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美,诗意的语言,简单活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心情沉重的就是小团圆的死。她年龄尚小,却为人妻,为人媳,她该多么难以接受和无奈啊!在新家里面,受尽了屈辱,自己孤零零一个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承受得了啊!她的婆家愚昧,封建,狠心。我难以想象,在那个可怕的时代,当我身处那样的处境,我又能做出什么?小团圆来的时候是那样的蹦蹦跳跳,却走的那么心酸。她一生受尽了折磨,先是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等不断折磨,摧残……在那个年代,她的遭遇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让我不由得心揪,为她心疼……
书中还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二伯是一个心地善良却性格古怪的老人。他可怜又可笑,地位低下却拥有着主人的思想。冯嘴歪子是一个抗争者。他不顾社会的黑暗勇敢的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使人佩服。在他身上闪耀着一种坚韧勇敢的精神。
……
读完了《呼兰河传》,一阵阴霾陇上心头,这本书让我沉思,也让我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感触良多啊……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书中讲了许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继续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摘了一把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不知道,还说:“今年雨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来祖父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已经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很爱我,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后园就是我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自由。
书里还讲了在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很深,那个大坑淹死好多生命,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种树,就没有人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长大的,我和外祖父一起玩,一起干活。
书中写到团园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十二岁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很可怜。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没有重男轻女,没有战争。
啊,我真想永远留在童年,可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那么快,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哟。作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3
当我打开这本书,我便深深地被它所迷住了,乡下的淳朴风情、农村人质朴的风俗,都让我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美好。《呼兰河传》主要描述了呼兰河城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
当呼兰河城里那大泥坑把人陷住时,旁观的人都哈哈大笑,但到最后,还是会帮助他。当呼兰河城里某一户人家跳大神时,差不多每户人家都要跑过来观看,大家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看到这儿,我深感乡下人那种淳朴。《呼兰河传》,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人民艰难的生活和辛苦的劳动,但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不是颓丧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不免有些挫折,在你的心情降到低谷时,不要颓丧,应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笑容去迎接一切,再大的困难也会土崩瓦解。《呼兰河传》中的萧红,小时候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全然不知外面世界多么残酷,依旧自己玩自己的,为什么她对待每一天的生活都那么热情?因为她说“小孩子健忘,每天都会快快乐乐。”,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她每天都用自己那颗充满热情、激情的心与正确对待每天的态度,才让她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健健康康。
呼兰河城,你美丽的景色和人们乐观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孩子们充满热情与激情的心使我深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情不自禁。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4
萧红,以前只知道她是一代民国才女,媲美林微因,但具体了解和感兴趣来自一部名叫《黄金年代》的电影,电影以萧红的小说《商市街》为主题,细腻描写了萧红和爱人萧军在日伪统治下的艰难贫困的生活,萧红一生及其坎坷,31岁英年早逝,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首凄婉的哀歌。
《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的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在日伪统治下,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但真的仅仅是日本人残忍的统治吗?不是,文中大量篇幅描述的是来自底层愚昧人民对自己亲人手足,邻里街坊的残害,他们表面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好意”其实骨子里都是“看热闹心态”、”自私心态“、”看不见别人过的好心态“、”仇富心态“、”重男轻女旧习“等等落后的思想作怪,往往惨死的人不是死于敌人,而是来自身边的亲朋!萧红以极其讽刺的语言,又如同讲故事似的轻松让我们看到血淋淋的人性丑恶,每个人一旦落到利益两字都表现出翻脸不认人的恶毒。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受压迫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因为性格大大咧咧,爱笑,被人说不像个媳妇而活活打死,好吃懒做贪小便宜的有二伯,愿意跟命运搏斗不服输的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唯一能挺起腰杆,蔑视讽刺、勇敢生活的人,书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着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旧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这充满着蛋蛋凄美的故事!
虽然萧红面对着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因为有祖父的宠爱的后园的热闹景色,萧红的童年还是很美的,让萧红觉得这歌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拍什么那?祖父喜欢开”家雀把你的帽子叼走了“的老玩笑,经常笑的像个孩子,可爱、单纯,从内心底真正爱着孩子,对孩子有真爱,有耐心,不粗暴。祖父喜欢种菜,不会让地闲着。祖父对人慈善,收的房租很少,提供的房子很好,而且容许欠着房钱,等宽裕了再给,祖父帮组着周围的人,虽然不是救世主谁人都救,但祖父处事正派,讲个理,也是整本故事里唯一能看透周围愚昧事情的聪明人。但祖父也很有局限,他能做和能改变的也很少。
如果说《呼兰河传》鞭笞的人性还是轻轻挠痒的话,《生死场》就是真正见血的刺破了。推荐看看《待嫁女》这部电影,同样是一个悲剧,女人的悲剧。女人在嫁人前受男人哄骗,嫁人后做牛做马,生儿育女到头来往往逃不开命运的嘲弄。
萧红对女人美丽的描写也是出神:月英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嘴,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锦荣中那样愉快和温暖。最后因为生病被男人活活饿死!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人们组建了一个抗日队伍,却因为一个叛徒满盘皆输。鲁迅评价描述的哈尔滨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的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喝全部、现在喝未来,死路与活路。胡风评价到:使人振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手笔,在这里,我看到了女性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勇敢这样的赞誉?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