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皮囊》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01 18:24: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皮囊》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书笔记

《皮囊》读书笔记1

  初中的时候,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羡慕那些笔下妙语连珠的人。现在的我,喜欢阅读一些朴实的故事,用简单平和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触娓娓道来。

  阿太的故事没有给我留下过深的印象,也许是太过于坚强了,让我敬而远之。

  母亲的房子对我的触动比较深刻,母亲对父亲没有言说的爱都隐藏在她对修建房子的坚持中,被人误会虚荣也好,被父亲埋怨也好,都不曾动摇她的信念,家是父亲的脸面,她争得是父亲的形象。

  我的神明朋友,虽然迷信居多,但也能深刻体会到亲人之间血溶于水的情。虽然作者不愿相信巫人的把戏,但还是忍不住大哭,一切都源于爱。

  对于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冷漠,也许是太过于认清现实,也许是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所以这样的作者在我心里是冷静的,成熟的,稳重的,也是冰冷的。

  这本书读起来不费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到六个小时,如果抛去思考的时间,也许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给我的感触却是最多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自己的情况,所以更能打动我。

  时光的催促,家乡的建设,将我们的记忆一点点偷走,抹去,找不到祭奠旧时光的凭据,内心无所依托,空落落的难受。外出拼搏与陪伴父母之间的矛盾,与道不同而越走越远的儿时伙伴相顾无言的尴尬,都与我自身经历不谋而合。这本书写到了我的心坎里,我终于可以借由书中的文字准确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些事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不同的时间段领悟到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

《皮囊》读书笔记2

  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但天才阿展最终也没能如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达努力过上了。

  是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对故乡的仇视,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时一个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过于压迫自己,期间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压力有压迫,但再大的压力和压迫也要一步步来,如果太过于在意和紧绷会让我们变得功力和自私,最终浮躁。

  甚至在出现一些打击时,心里的安全防线会全数崩塌,有的心理强大的会再次站起来,不强大的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还会选择自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通病,为什么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杀了的原因和罪魁祸首。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把他们压的太累了,以至出现在一些挫折他们软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选择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3

  生活远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这一副样子……

  我们的皮囊裹夹着我们的灵魂,灵魂背着这副皮囊在行走,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一个人独自阅读的好书,而我利用一个零散时间堆砌而成的时间内阅读完,无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这是一些需要重读一遍的好故事

  那个最终湮没在别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张美丽;那个家境遭遇变故的香港阿小以及总在模仿渴望中的渔村阿小;所谓‘别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还有肆意张扬要过不一样生活的厚朴……

  曾经表面的繁华与光鲜往往最后只是换来一片唏嘘,然而却是我们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够一直呈现的美丽样子,而一时的失意与悲愤却让我们去经历风吹雨打,打造的坚毅的皮囊往往更适宜我们灵魂的安放……

  或许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痛苦或美满,而灵魂的厚重与清澈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胀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远,而灵魂的酣畅淋漓与满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见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或许,是我们强加赋予了生活太多的意义,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阳的东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皮囊》读书笔记4

  最近,看了蔡崇达的《皮囊》,顺便上网找了他的资料,发现他有这样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最本质的路径”。我想,这应该是他在这本书中,勇于解剖自己,将成长经历中的种种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这本书以作者身边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满悲剧色彩,只有作者蔡崇达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很多读者评论,前几篇写作者亲人的文章,非常细致感人。但后几篇写朋友的文章看了让人很不舒服,总感觉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种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种小人得志的卑琐和龌龊。

  我对此很不认同。我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个被命运揠苗助长的早熟者。在面对偏瘫父亲和贫困家庭时,他茫然无措地被逼迫着向现实低头,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在命运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执着和隐忍与之博弈,结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没能为灵魂找到一条自由的出路。因为他说,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作者的这些拷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阿太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老太太,她没有文化,却经常口出哲语。她99岁,但苍老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个豁达、不屈的灵魂。

  在作者的记忆里,阿太是个心如坚石的老人。在女儿早逝时,她倔强地没掉下一滴眼泪。在手指头被切断时,她表现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体不能动弹时,她竟然哭了,因为她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觉得女儿的死亡,代表着灵魂挣脱了皮囊的束缚,回归了它轻盈的本质。而当她不能动时,她为自己的生命被肉体拖住而感到悲伤。

  这个智慧的老人,令我们这些整日为满足肉体欲望而奔波劳碌的现代人汗颜。

  二、

  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充满执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个倔强的灵魂。

  她在初嫁时,与丈夫一同许下了建新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心甘情愿地贡献了自己的嫁妆;当丈夫不幸中风偏瘫,家庭财务困难时,她宁愿去捡烂菜叶糊口,也要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拿来建新房;当老房子面临拆迁时,她仍执着地要进行房屋重建。尽管她明白,这种行为徒劳无益,花掉的钱必将打水漂,却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辈子都在为建房子而活着,因为她不服气,她想用这种方式来维护残疾丈夫的尊严,来保障这个贫困家庭在小镇的地位。或许,她也是在用这种不可理喻的偏执表达着她的爱情宣言吧!

  三、

  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看起来像是个懦弱且无能的男人。

  他年轻时因为超生被开除了公职,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宁波当了海员,而后带着挣来的钱,做过各种生意。中年时,他突然中风偏瘫,将家庭的重担推给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一开始,他充满信心地试图通过康复训练来战胜偏瘫的身体,希望能重新掌控这具不听使唤的皮囊。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肢体在进一步失控。他愤怒、恐惧、挣扎,最终他失败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弃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个孩童,常常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在与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灵魂始终带着些许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四、

  张美丽是小镇少年们的性启蒙老师,但这具美丽的皮囊,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偏见和诋毁,最终脆弱的灵魂以自杀的方式脱离了皮囊的束缚。然而,她的灵魂并没有得到世俗的谅解,她最终成了孤魂野鬼。

  纵观张美丽短暂的一生,只因年轻时追逐爱情,未婚失身,后来又离了婚。所以,在小镇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尽管她后来经商变成了企业家,但仍然被亲人和邻里视为污染小镇风气的妖孽。

  在自杀前,她跪在宗祠门口,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觉得美的、对的、喜欢的,都做成生意。但没有人相信,因为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个美丽的女人到底只是个小镇姑娘,骨子里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敬畏和顺从。她没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语的侵蚀,最后,只能白白做了旧传统和旧舆论的牺牲品。

  五、

  文展是一个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镇少年,是一个从九岁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中国历史大纲的“天才”,是一个为锻炼领导能力,每天组织小伙伴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初中生。他从小就见识非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他厌恶小镇,渴望融入城市,为此,他深谋远虑地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

  初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急迫地将户口迁出了小镇。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因为兔唇,他在学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一直试图用衣锦还乡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骄傲。但最终,他失败了,只能无奈地回归小镇,过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与之对应的是,从小被他启蒙的作者蔡崇达,却在多年默默的坚持和隐忍中,慢慢过上了他规划中应过的生活。当两人再次相遇时,这个骄傲的男青年在长久沉默之后问道:“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终究还是泯然众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缚了他的理想,还是对“天才”的执念让他不合时宜,无法脚踏实地。

  六、

  这是一个将hope(希望)写进名字的人,他活得张扬、随性。当作者务实又紧张地训练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相处能力时,厚朴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参加各种社团;打工赚钱组建乐队,并取名“世界”;频繁更换女友……他说他想尝试世界的各种可能。

  当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逐渐明白了现实的意义,纷纷离开他,各自谋求前途之时,只有他还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

  毕业前半年,不向现实低头的厚朴被学校勒令休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没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亲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教书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却成了他脑中赶不走的怪兽,摧毁着他的肉身和灵魂。在饱受折磨之后,他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为太纯真,所以才会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活成了一个悲剧。但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从书中或执拗、或虚妄、或务实的人物故事里,我看到了每个人的不易和挣扎。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蔡崇达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其实,我们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张美丽、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样,都是带着沉重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只不过有的人,为了满足肉身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得不丢掉灵魂,甚至出卖灵魂,从此变成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却可以挣脱肉身的束缚,让灵魂穿越时空,从此永垂不朽。

《皮囊》读书笔记5

  借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三天读完此书,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并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过电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过的乡村,学校,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这期间也有对过往的'种种质疑,追忆,探究和假设。

  反复又把我带到那个从小酷爱读书,急于借此了解世界,和自己内心对话的影子前,似乎过去的这些年都白过了,如同作者一样,到现在都没明白我究竟要怎样的生活,怎样回答我直面的人生,总感觉被现实的世界拖着在蹒跚躅行,突然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的焦虑和愤怒疑惑无奈!不得不说,文中对于人物内心的独白雕琢的务实而细腻,是我喜欢的风格,潜意识中享受于此的同时也在将其归于自己语言的储备库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这样的笔触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皮囊》读书笔记6

  从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一口气看完,还是书的魅力。很早之前就听各种人推荐皮囊这本书,却一直没来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开了这本,并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才吸引读者,往往那种平淡而又真实的语言更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醒着,皮囊就会被照亮。人们总是为了这副皮囊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为自己的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张美丽,我敬她是个奇女子,若不是小镇的舆论一次次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场。活在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惧与压力感。世事弄人,自古与众不同的事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可叹可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人只看到了他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而非真实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为什么要被肉体束缚呢?在意世人的眼光从而导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许在别人眼中像“怪物”一样?其实不然,人们总是惯性的排斥和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出现,因为它打破了现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正如书里写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心想离开这个养育自己的小镇,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嚣与小镇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学着伪装,学着市侩,学着像大城市人一样生活,仿佛在证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镇的印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个真实的你。

  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书笔记7

  很偶尔在浩瀚如海的书城里挑选着下一本书,也是很偶尔地看见了这本蔡崇达老师著作的《皮囊》,书名让我颇有点感触,是因为曾经某人给我说过类似的话,人其实都是一副臭皮囊。当时我虽有同感,但却感受不深。今天特别想看看这本书里是怎么丰富这副臭皮囊的。

  两天看完这本书,朴实真挚的语言让我很想一口气读完,读完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读书有感,因为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师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却没办法重述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种很多有感无处释怀的感觉。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给予这本书的评论一样: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皮囊从作者的阿太说起,一位有着极大韧性和坚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岁,经历了白发送黑发,尝尽世间悲欢离合的作者外婆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情或冷酷的事情,她总是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强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带着这股子倔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亲人说,她终于没有了皮囊这包袱,来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们。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写到他的父亲,从父亲为养家而离家奔波,到看似体面地回到家乡,再到把流血流汗换来的积蓄来建一栋让母亲和子女都体面的石板房,父亲背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满载着一家人的期许,这个肉体早已开始臃肿不堪,而随后父亲小生意的一次次失败,也开始慢慢摧毁了一位同样坚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层皮一样,焦虑、沉默...终于在岁月的浊蚀下中风倒下,曾经的石板房也因为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这就像把父亲曾经身上背负的最大的期望击碎一样残酷。而此时,母亲这个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家庭,母亲皮囊中除了倔强还有傲气,她想过用老鼠药解决自己,每当熬不过去的时候都有对生命的动摇,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气,就在她辛苦攒了几年钱之后,她坚决要求要用这点钱重修父亲曾建起来的石板房,这一举动让现在的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拥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们觉得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气,母亲就是要在房子建起来的那一刻推着偏瘫的父亲给全村人体面地说:到时候来家里坐坐。作为子女能做什么,好像只有支持才是他们生命最大的动力。你有必要和他们争执这些钱究竟是放在股市里赚钱还是建个石板房赚钱的问题嘛?你忍心和他们讨论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留下来给我做嫁妆的事情嘛?父母的钱终究就是父母的钱,只要他们用在身心健康之处,乐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亲已经被医生认定无法康复的情况下,每天还在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建立一套蒙蔽自己的虚幻秩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来说,应该比什么都开心,至少父亲没有放弃自己,他在尝试着快乐地活着,所以有时候享受这种虚幻比无情的嘲笑、激烈的争执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张美丽,人如其名,一个美丽开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会嫉妒美丽,更无法接受开放。她因为追求一份浪漫的爱情,而被整个村唾弃为生活不检点,最后逼得只能私奔。之后的故事如电视剧一般狗血而接地气,女孩在外打拼开回来全村人鲜有见识过的高档汽车,身着高档服装,面带精致妆容,顶着那时代还觉得难以启齿的离婚头衔,带着很多钱回到这片曾经抛弃过她的土地,她为什么还回来,她是不是要证明她还是曾经的她,只是现在过得很好。她在村里开了几个酒楼,给学校捐赠,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后仍然是她曾经的故事,最后这个奇女子的经历也很坎坷,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地凄凉,最终她倒在了亲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语暴利,社会的不接纳之中,这种舆论暴利现在社会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郁,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生,他们的皮囊里除了负担着自身的肉体,还附带着周围千千万万和自己有关甚至无关的肉体,举步维艰,终有一天要撑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风的出场,震翻全场人的气势,这种招摇迅速区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风的保守派和愿意为他甘倒涂地的马仔派,最终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马仔派的各种形式的膜拜和溜须拍马,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虽然是一群孩子之间简单再不过的故事,却道出了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后,香港阿小的眼里,保守派和他毫无交集,从此陌路;马仔派,永远也只能用来跟着,因为这辈子即使他自己有多无能也瞧不起这些人;他最佩服那个曾经帮助他,给他很多谏言,真诚对待他却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个人。

  天才文展的结局,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初中的少年,先天兔唇,家庭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这点运用的特别好,他学习很好,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他的领导姿态,每件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是有人嘲讽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说: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我意识到,文展内心始终是要获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所以那些对自己某方面极度自卑而产生的斗志有时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为他往往充满了仇恨。最后的文展为了生活不得不为其低头,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经誓死也要离开的故土,看着他微驼着背,疲惫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却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是对自己的冷漠。其实冷漠也许正是失落、怨恨;对自己的无奈、不甘心,种种复杂心情最好的遮挡物,毕竟冷漠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丝丝残存的尊严和傲气。

  引用蔡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皮囊》读书笔记8

  生而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点,每一副皮囊下的灵魂又让你我各不相同,灵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来折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处于浮世,常常觉得忙、茫、盲,人生这份答卷不是单选题也更非多选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份连问题都没有的综合分析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与现实对抗无数回合,因为我们都不甘于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许我们只是用忙在逃避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一旦停下来,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有时候又因为太过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灵魂折磨得残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灵魂囚禁着皮囊,让生命变得厚重,而这份厚重感常常压的我们快要窒息,也因这份厚重感,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后来,会发现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来越会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变得越来越会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

《皮囊》读书笔记9

  一开始的一章《皮囊》就让我有种新的想法,有种灵肉可以分离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以前包括看一些冥想的书,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向内求,但是阿太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以跳出身体之外审视自己,这又是另一种体验,值得去尝试,与身体拉开一定的距离。《残疾》讲真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好几次我都看着看着就陷入自己的思维了,首先看到作者父亲残疾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也是给我很压抑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让我把这两本书联想到了一起,最近身边的好多事也浮现出来,各种的不幸,深深地无力感,我也曾像坐着母亲那样"虔诚"的求过神明,原谅我打引号,因为我确实是一个虽然相信宗教信仰力量但是更信科学的无神论者,但是那种寻求最后一根依赖的稻草的感觉我能理解,走投无路的无力感。后面作者分享了他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玩伴或者说朋友的故事,我很同意的一点就是期望值不要设的太高,有野心固然带来前进的冲劲和动力,但是也得有摔下来减震的海绵垫子,不然真的摔得疼,可能还疼得受不了,还有一点作者也是和我的做法很像,不抽烟,不喝酒,同样的理由,不允许存在让自己上瘾,能束缚住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学抽烟,不学喝酒,总算看到一个和自己理由相同的人了。

  最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世界和他想像的世界的集合,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彩,无论是彩色还是灰色,甚至是黑色,都是生活和世界的颜色,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皮囊》读书笔记10

  初见书名是带了有色眼镜的。然而读完前几篇,就着实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内在含义,也明白了序中所说“不要在公共场合读它”的建议,因为是真的会控制不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流泪。

  作为写过260万+字报道的记者,作者有着娴熟的写作技巧,但是在我看来丝毫不虚伪做作,相反却总是直击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带给我对亲情的回忆,后半部分则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说实话,在一口气读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后,我真的沉在那个世界里了。跑去厕所,靠着门,不愿出来,不愿见光,也不愿说话。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当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我像作者一样,用“制高点”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价值标准给他们一个评判;又或许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却最终没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应该是游走在这个世界的灵魂,了解人类的七情六欲和虚伪做作,不愿与任何一种所谓“流派”有一样的观点或瓜葛,只愿飘在半空,观察、嘲笑、羡慕和悲伤,然后转场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皮囊》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25

【热】读《皮囊》有感04-17

读《皮囊》有感【荐】04-17

【荐】读《皮囊》有感04-17

读《皮囊》有感【推荐】04-17

读《皮囊》有感【热门】04-17

读《皮囊》有感(精选15篇)04-13

读《皮囊》有感集合15篇04-13

读《皮囊》有感集锦15篇04-13

挫折读书笔记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