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时间:2022-03-28 19:33:4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1篇)

  导语:《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1篇)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1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土地和人关系的书,与《瓦尔登湖》相媲美,被誉为自然文学的典范,美国环保界的《圣经》。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沙乡年鉴,地质特征,乡野的秘密和土地伦理。

  其中,沙乡年鉴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在远离大都市的世外桃园里的所见所闻和周末事务。作者一家在一个被遗弃的贫瘠的沙乡农村里,尝试使它恢复生机,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却又是上帝赐予的最重要的东西。地质特征讲述了生活给作者的各种智慧,一些痛苦和难过的经历,失去朋友的插曲。作者花费四十年时间,走遍美洲大陆,记录事件的清晰样本。乡野的秘密主要讲述作者对乡野及野生动物的看法,讨论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观点。土地伦理以推理的方式阐述作者对土地的观点,并提出科学理论,属于总结。

  《沙乡年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深陷在危险中。食物来自饭店,热能来自暖器和空调。我们沉迷在工业带来的舒适生活中,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可以说是世界从近代逐步走向现代的时期。在这300年里,人类的文明飞速地发展,时代在进步,地球正在一点点地为我们所改变。同时,在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其中有的是因为失去了栖身之地,有的是因为人们的大肆捕杀。

  真心希望人们能发现错误并能改正它!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2

  《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3

  初读时感觉似曾相识,百度后才得知这本《沙乡年鉴》常与《瓦尔登湖》相提并论,作者和梭罗更是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在深山老林里动手搭建过自己的小木屋。

  我常常幻想林务官的日常,这个兼生物学者、生态学者、环境学者、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角色每天置身在什么样的世界中,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进行探索和创作呢?

  大自然已经足够美好,奥尔多用笔墨和热忱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的同时,也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原始的天性和良知。

  一想到这棵橡树没有遭遇厄运,反而活了80年、吸收了80年6月的阳光,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如今,我用斧头和锯条从80岁的栎树身上索取栎木柴,栎木柴在壁炉里熊熊燃烧,好像要把八十年的阳光全部释放出来一样,温暖了我的小屋,更温暖了我的心灵。在每一次大风雪中,当人们看见我家的烟囱里飘出一缕缕轻烟时,就会知道,80年的阳光没有白白浪费掉。

  我要是能听懂大雁们的谈话就好了,因为它们每次去玉米地之前或者从玉米地回来后,都会大吵大闹,从它们的吵闹中,肯定能知道为什么要去草原玉米地的理由!可惜的是,我听不懂它们的话语,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却心满意足。听不懂大雁的话语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当一件事情还是秘密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它有趣,否则,如果我们知道了大雁的一切事情,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无聊啊!

  在五月份踩踏蒲公英的人,可能在八月份开花的猪草前观赏一会儿。在四月份忽视榆树红花的人,可能在六月份陶醉在梓树飘落的花瓣中。如果我知道某个人正关注某些植物的生日,我就能告诉你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他有什么爱好、他是否患有花粉热以及他的生态知识水平如何。

  阿拉斯加的熊非常独特,将灰熊交给阿拉斯加保管,如同将快乐交给天堂保管,可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到达天堂。

  割开一只胖嘟嘟的小鸡的嗉囊,你会觉得仿佛在参观一个地下食物的标本室。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4

  追逐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奥利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沙乡”木屋边的所见所闻,以及在美洲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在思索人类与大地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尊重。

  自然

  大自然拥有着自己的社会规则。古老的橡树孕育着子子孙孙,公丘鹬用舞姿求得配偶,鹌鹑合唱团定期演出……这些属于他们的生活是容不得侵犯的。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当你一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块,一列甚至所有的骨牌都会受到牵连。大自然的成员就像这些骨牌,倒下去容易堆起来难。没有人知道,一个违背自然伦理的行为,是否会在某一天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人类

  “像风和日出一样,人们一度把获取野生动植物当作理所当然之事。”然而,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最终会消失、耗尽。人们砍伐树木,做成建筑物或装饰,却不得不用口罩抵挡风沙,花大价钱治理水土;做成白纸、纸板,在上面大肆宣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却不不做出行动,最荒唐的事情莫过于此。

  “整个世界都在贪婪的想拥有更多的浴缸,却忘记了如何稳定制造浴缸,甚至忘记关闭水龙头。”随着社会逐步发展,土地难以在人类机械化的冲击下幸存。

  为什么大自然回报我们的受益越来越少?人们普遍地认为自然是我们可以任意支配的物品,只要获益,不用付出。只有把我们当作土地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怀着爱和尊敬使用他。

  伦理

  “土地是一个群落,是生态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应该被爱护和尊敬的。”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然而,经济利益和保护自然也有矛盾的地方。如书中,永远的灰熊保护区就意味着永远的野地,就像硬币的两面。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地球公民》,电影中人们用和身体差不多大的铁笼关住奶牛,用机器24小时挤奶。一只牛可以活二十几年,一只奶牛只能活四年。人类用冰冷的机器夺去动物的自由和生命,以地球主宰者自居,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破坏,但最终受害者也是人类自己。在过去,雄鹿的角用来装饰国王的城堡,可时至今日,长着美丽鹿角的雄鹿已经难见踪影了。

  硬币的两面,都是从相互依赖的个体或团体的合作模式中发展出来的。这种模式被生态学家定义为“共生”。

  《沙乡年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动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也许聪明的人们有一天能够做到,但愿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5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也卓有建树。他一生(1887—1948年)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中那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们对专业科学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崇尚自然和欣赏优美文学的普通公民们,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利奥波德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野生生物就像和风和日出日落一样,自生自灭,直到他们在我们面前慢慢地消失。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高质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费钱财。我们人类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够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鹅群的机会比在电视上看更重要,有机会发现一只白头翁就像我们有权利说话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奥尔多·利奥波德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月11日出生于爱荷华州伯灵顿。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制造商;祖父是德国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园林技艺师。他从小在一个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华府邸里长大。因为房子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因此从山崖上下来,穿过铁轨就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这里是大陆上1/4的野鸭和野鹅一年一度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河漫滩就是成长中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奥尔多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说:“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奥尔多就很少说话,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动物们以什么东西为生,有什么样的天敌,他对户外生物如此热衷,好像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深秋的早晨,小奥尔多和父亲一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上高高的长筒靴,一路下山来到火车站,吃一些猪肉煎豆和烤苹果作为早餐。然后就坐火车穿过密西西比河到达一处沼泽地,在那里的一个麝鼠皮房子里等待野鸭的鸣声。如果不是在有野鸭出现的季节,他们就在沼泽地里到处搜寻,探寻水貂的洞穴,看看他们到底在吃些什么。在联邦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在动物繁殖期捕猎之前,奥尔多的父亲就得出结论说这样做是错误的,因此他也不在冬天捕猎,他的这种精神被奥尔多继承下来了。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6

  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中。

  书的结论部分,作者做出这样的总结:“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我深信很多人在读到真理之后,都会对其表示同意,点点头,心满意足地把书合上,之后就该干嘛干嘛去了。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至少我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为直接的诱惑。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把自然抛诸脑后。反过来讲,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样——是需要从头训练的。而且我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会一面说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麻烦,一面琢磨该买哪款车。

  在这个巨大的洪流之中,弱者只有被吞噬,强者只有继续吞噬。

  大概相比于利奥波德,我是个更加悲观的人吧。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7

  “不论是在三月的陆地,还是阴郁低沉的天空,都飘满了春雁的天籁之音”。每当我读到课文中《大雁归来》的这段话,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利奥波德在他的“沙乡”,在冰雪未消的三月,仰头观望着排着“人”字形长队的大雁整齐飞过田垄的样子。

  《大雁归来》便是沙乡年鉴中的一篇文章。从一月至十二月,利奥波德或驻留在农场,或穿梭在林间,或憩息于小溪畔,观察草木枯荣,鳞潜羽翔,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感。“大雁们沿着奔腾不息的河流,放心大胆地舞动身子向前飞行。他们经过岬角或小岛时,会与地上的一切打招呼。”若说同时代的自然散文作家普里什文的文章似一幅小品工笔画,那么利奥波德的笔风更像是一块碧玉,自然原始,却又不失端庄典雅和温润清新。

  利奥波德用隽永的文字,不仅刻画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而且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像风和日出一样,获取野生的东西被当作理所当然,直到社会进步,那些东西从我们身边消失。”自然所馈赠我们的,我们却贪婪地一再索取:我国2011年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刚出台不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便宣布了长江白鳍豚的灭绝;我国也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巡查力度,可是偷猎者猎杀羚羊的枪声仍在可可西里响起;我国也早已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可今年新冠病毒的来源不就是食用了野生动物吗?

  利奥波德用沙乡年鉴一书,融入了众多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的知识,竭尽全力的告诉人们世界的美丽,可当今社会却把美丽当作挥霍的资本,开发,破坏,猎杀……或许在没有任何野生事物的情况下,有些人一样能活得滋润,机械可以使我们享受便利的生活。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忽视了一点: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东西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递减。

  最求社会的进步本没错,但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最应该尊敬的土地,森林,山川小溪和那如诗般的大自然。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8

  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对现代人们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虽然仅仅存在于纸上。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橡树,他拥有坚硬的外壳,火烧不透的身躯,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样喜欢不被人所知的葶苈,相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苈对贫瘠的沙土与微弱的阳光感到满足。它们只是无声息地点缀春天,当然,这些都是借助利奥波德的眼睛去感受发现的。

  合上书本,我们应该去何处寻找这自然原始的环境呢?时常,我们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叠叠的废气,雾霾;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废气,我们听到的不是鸟语,而是冰冷的机器运作的声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慢慢变得千疮百孔。不是吗?其实,现在许多灾难的发生都是人类肆意的破坏造成的。

  我们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时,能否想想这与你有多大的联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已经渐渐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仅不给大自然回报,还使他面目全非。

  《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家,你就无法生存,到那时就算忏悔也是徒劳。当我们不断满足征服自然的欲望的同时,痛苦也会接踵而至,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悲的场景啊!

  现在改变还为时不晚,让我们用行动来守护这美丽又可爱的家园吧!看天鹅比看电视重要,目睹白头翁花开放和自由平等一样,都是不容剥夺的权利!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9

  当一系列的书目呈现在我面前时,似乎《沙乡年鉴》对我有种特别的吸引力。不知道为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选择阅读这本书。而事实上,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它没有让我失望。我不能确定完全读懂了它,但它拓宽了我的知识,让我了解到一种完全陌生的甚至新奇的理论。而且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很享受阅读这本书,虽然他讲述的是自然学科的理论,但也充满了文学性质。

  这本书的第一章描写了一年十二个月不同景象。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创意。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记录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他的文章总含有深深的感情,也因为对自然对土地的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才可以让他从更微小的视角细腻的捕捉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草木和动物们的行为。他怀着一种赤子之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爱和尊重。在第二章的随笔中这种的感觉更加的浓烈,里面有忏悔,有哀悼,有惋惜,有批判。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印下了作者的矛盾与感叹。最后一章中他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个概念,认为土地不是对手更不是奴隶,他谈到了环境的教育,谈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不是政府要做出更多,而是土地的所有者要自觉自愿的通过土地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利奥波德的文章是那么优美,从他那里我学到了3个词:感受,平等和尊重。当你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植物和动物――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的时候,当你的眼光不再高高在上的时候,你也许对他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你会发现他们的美好。当人们觉得麻雀是害鸟时对它赶尽杀绝时,便看不见麻雀那黑黑的小眼睛,毛茸茸的小身子的可爱。当人类打光狼群的时候却发现鹿群也开始灭绝,当我们大批消灭麻雀的时候却发现害虫滋长。在我们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欢欣鼓舞时,却没有反思“新发明带给我们的舒适要比鸽子给我们的多,但是,新的发明能给春天增添同样多的光彩吗?所以真正的环境教育不是一味的没有感情的教育或者是自以为是的去进行改变。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感受”,用平等的眼光去发现它的美丽,在我们的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当我们融入自然爱上自然的时候,当我们也像利奥波德一样,为野花的开放而欣喜,为鸟儿的鸣叫而动情的时候,我们便把自然看做了“朋友”。真心的和他“交流”,真正了解他需要什么。

  虽然,优美的文字让人享受,但在读《沙乡年鉴》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一个彻底的保护者视角去看世界的发展,做出尖刻和极端的评价;而是很冷静地对未来作出了判断与分析。“如果我们把户外狩猎看做是一个战场,即一个在巨大的、生气勃勃的机械化过程与一个整个来说是出于静态的传统观之间进行格斗的战场,那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前景确实是黯淡的。”正是这种冷静加强了我心中的'悲伤。作者已经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必然失败,他在某一个边缘挣扎着,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该如何给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线生机,试图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或者被滥用,成为与其本意相悖的东西。最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他曾经对工业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错误,却不知道该怎样让别人也明白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种变化正在逼近。一个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适于居住的地区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个是由现代交通和工业化而产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杂。这两种变化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应当被防止的。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通过某种轻微的对所濒临的变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将要丧失的一定的价值观保留下来。”但是从今天的结果开看,这种抗争是徒劳的。工业化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彻底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自然则彻彻底底沦为一种遥远的、可消费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们排着队去“围观”的。作者早已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休闲的价值并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问题。休闲在价值上,是与其经验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与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消费着自然,把自然的一切归结到“现代”生活的体系之中――即便这种生活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加幸福。

  书的结论部分,作者做出这样的总结:“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我觉得他从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是对于人们的约束和教育恰恰是最难的。在这个以经济性衡量一切的世界,要求人们去平等对待去尊重其他生物又谈何容易?人们中喜欢用经济性来评判一个事物的有用性。“当这些非经济性的种类中的某一种受到威胁,而我们又正好喜欢它,我们就会想法设法地找到一些托词来使它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

  最后,《沙乡年鉴》中曾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生长于城市的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 我给不出肯定的答案。这一切,就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野外和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也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10

  在一望无际,死气沉沉的沼泽之上,一枝树枝倒伏在上面,阴郁的天空倒映在沼泽之中,使生机显得更加渺茫。忽然,一束阳光射穿云层,在阳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从远方归来,唤醒了一丝生机。大雁从何而来?我们无从知晓,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庄园,一个叫沙乡的地方。神秘的自然。鼬鼠的足迹环绕左右,大雁的身姿从阴郁的天空洒下大地,河滩上大自然优美的画作,记录了百年的年轮……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写神秘。

  与魔术不同,魔术一旦看破便会觉得毫无趣味。自然拥有无与伦比的神秘感。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对自然了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对于你更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期,由牛顿力学为根基的经曲物理已经将整个自然的变化几乎分析透彻了,除了“两片乌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相对论与星子力学横空出世,经典力学轰然倒塌。自然的变化已经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取代。

  自然正因为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丽,那些定理与定律为何存在?仿佛就像有一位上帝创造了这个有规律却又这神秘的世界,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规矩,那股神秘的力量操控着美的、善的、丑的、恶的等等事物。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每个生灵都会成为一位挚友。

  去探索这个神秘却又很平常的自然吧!这种神秘感与大自然的规矩更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渴望。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 篇11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沙乡年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绘自然科学的书。

  书中有几个章节,第一章令我记忆犹新。它描述了十二个月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各种动植物。

  一月积雪融化,大地复苏,动物们相继苏醒活跃了起来。

  二月从树木的年轮中读出了生命的奥秘。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现在的生活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甚至忘记了植物、动物们。

  可作者却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仔细的观察植物、动物们。最终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生活的奥秘。而现在的人们,高速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快乐。

  人们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坏大自然了!快快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名言警句摘抄精选12-17

宁夏沙湖旅游的攻略介绍08-09

精选美文摘抄作文3篇03-31

大四学年鉴定表个人总结08-26

雪乡旅游的攻略09-21

名言警句摘抄08-24

新春对联摘抄11-18

美文的摘抄01-17

小时代经典台词摘抄(精选50条)06-01

《背影》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