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经》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茶经》的读书笔记1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茶经》的读书笔记2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绍茶的著作,《茶经》集结了中国古人对茶文化的详细认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儿。诵读茶经,最开始仅仅怀着泛读目录何须细品的心态,然而复杂的文言文给了我机会去细致的品尝,也给了我带来了一个震撼的茶的世界。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其实就我自己来讲还是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去了解茶的文化茶的底蕴以及茶的品味,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大学生,我对茶的大概意识还停留在阳光的午后在杨柳河边的茶棚里打着麻将对老板喊着:“老板两杯竹叶青,两杯素茶。”现在想来,虽然这样确实是对生活的享受但茶文化也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发展,慢慢滋滋然的略有变味。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酒,鹤,菊,琴,竹,樵等意象,惟独无茶。《二十四诗品》广引庄子意象,追慕陶渊明的风神,一切以道家为宗旨,如果历史时间允许,是不可能没有茶的出现的。这足可为证。
《茶经》的读书笔记3
一、煮茶的器皿:
1、《茶经》里所列的28种煮茶和饮茶用具,可以分为8类:
2、伊尹,商朝初年人,当时贤相。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二人均系首创。
3、饼茶的特殊用器——碾。饼茶在煮饮前,有两道前处理过程,先是炙,后是末,把饼茶变为末状。炙,就是烤茶;末,就是碾茶。烤茶的主要用具是夹和纸囊;碾茶的主要工具是碾和拂末,其中主要用具为碾。
4、煮茶用具与茶汤汤质有密切关系。
二、茶的烤煮:
1、自宋代以后,叶茶逐步代替了饼茶,在饮用前,就不需要加以火。烤和碾碎,甚至对蒸压茶叶不再补烤,但在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或含水量较多的中、上级茶叶,也还有在饮用前将茶叶先用盆锅火烤的习惯。
2、《茶经》中对烤茶和煮茶的燃料说得很具体: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而陆羽所要求的火,其实简括之即为“活火”。
3、唐代李约对陆羽的活火非常赞赏,他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你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吗?
4、关于煮茶/烧水的燃料,主要有以下两点:燃烧性能要好,火力不可太低,也不可时强时弱;燃料不能有异味,但燃料的气味(如松木香味)则因饮用者的爱好不同而有所选择。
5、水之于茶,关系至为密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要甘、洁,要活、清。而雨水和雪水,被古人誉为“天泉”,很早就被用来煮茶,特别是雪水,更是受到过去饮茶爱好者的追捧。
6、唐代以后的研究水的专著,主要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宋代叶清臣《述煮茶小品》;明代田艺蘅《煮茶小品》;明代徐献忠《水品》。
7、水分为三沸,即“鱼目”“连珠”“鼓浪”。
8、一般地说,“啜苦咽甘”,即先苦后甜,是好茶的象征。这里的甜,不是一般的甜,而是指一种醇而爽的感觉。
【《茶经》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普洱茶经典广告词04-21
《童年》的读书笔记04-16
实用的读书笔记04-04
哈姆雷特的读书笔记04-03
背影的读书笔记04-03
关于书籍的读书笔记11-23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04-07
小海蒂的读书笔记04-02
《小白的选择》读书笔记04-02
金色的鱼钩读书笔记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