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对联吧,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你所见过的对联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
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
“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
万粒归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
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用来表现相近奤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
梅花形廋有精神
五、对联的分类
1、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晚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八无耻)
六、高考名题举例
例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山东等考卷)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例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考卷)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练习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遍地面貌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请同学们下去每人收集20副对联.
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知识与能力)
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
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三、教学难点:
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五、教学班级:
高三(10)班
六、教学理念:“一课一得”
注重“花头”而不注重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学不深,学不透。而对联的知识又博大精深,如果追求一堂语文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表面上面面俱到,实则空虚。
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我这堂课主要教给学生这一知识点:对联,在外在形式上要对仗工整,在内容上除了上下联相联系外,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在搞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发现学校有哪些变化?(水池、小石头、校训、墙上的漫画,还有对联)那么,你们来说说有哪些对联?(生谈学校看见的对联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对联,教师点拨。)
(二)什么是对联
1、师:“处处留心皆学问”,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的对联,那么,你们在平时收集对联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对联?换句话说,对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屏幕上的.三副对联,思考这个问题。(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学校的三副对联:)
静思公寓: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和楼:a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
b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明确:(结合诗句逐步讲解)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仗”。
“对”:字数相等、停顿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
“联”:内容相关
3、补充:
此外,对联中还可以含有比喻、夸张、双关、比拟等修辞手法。比如“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就用了夸张的手法。
有关对联的知识可谓博大精深,明末清初的戏曲学家李渔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诗韵、对仗的声律启蒙著作。接下来给同学们背诵一小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三)初试——对对联
师: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呢?对联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接下来就让我们初步尝试一下对对联。
请根据下联对出能体现永川地方特色的上联(平仄不论)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师:攀薄刀岭,览渝西竹海。
刚才有的同学看到黑板上的对联,笑得非常灿烂,为什么?在形式上,有几幅对联还能达到“宽对”的标准,但在内容上呢,咱就别提了。看似简单的知识,学问可大着呢,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是好对联。
(四)什么是好的对联
师:好的对联除了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相联系外,还要有新意、有深度。请将这句话读五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幅对联。
A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广贤文》)
师: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是流动的,而且是会变的,管好自己这张嘴也就为自己减少了许多麻烦。学校把这副对联贴在女生院的门口,自然有其道理,静坐下来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过错,检查自己,不要去议论别人。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评价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B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
师:“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朗朗读书声,在学校里面读书学习,不仅要掌握博大深邃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广阔的胸襟。“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懂得了知识还得运用,而且还要雷厉风行。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思,自古以来,风雷都来形容有所作为,所以学校把这副对联帖在教学楼门口,是希望我们在坐的各位不仅学会知识,有广阔的胸襟,还要有所作为。
C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师: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蒲松龄的自勉联。同学们要从这副对联中学会什么?坚持。刻苦一天不叫坚持,而是一生。
师:除此之外,再给同学们介绍两副对联。
A江声远送白沙外,诗冢长留黑石中。(聚奎中学)
师:这次我们到江津聚奎中学去学习,我看见大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所以就抄下来了。“诗冢”,指的是我们著名诗人吴芳吉的坟墓。聚奎中学号称全国最牛的中学,因为进校要买门票。
B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黄埔军校)
师:对联“雅俗共赏”,比如这副对联就通俗易懂,体现出黄埔人的革命信仰。
(五)再试——对对联
师: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赏析了这几副对联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尝试对一次对联。
上联:紫燕高飞剪开千重云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蓝鲸畅游激起万里波涛早莺轻唱撩起万条丝绦
(六)、结课
对对联其实是很有趣的,昨天周老师即兴拟出一上联:“望箕山山上灯火点点。”我也即兴对出一下联:忆秋林林中往事滴滴。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尝试对对联,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生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好对联,靠今天的这堂课,靠了解一些关于对联的常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积累。
最后借用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来送高三的同学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杨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你喜欢这副对联吗?为什么?
(二)用古诗文中的对联引导学生归纳对联形式上的特点
1、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三)检查课前预习
1.让学生集体讨论对联形式上的特点,然后检查学生课前对第七十七页对联常识的预习,让每组推举代表展示预习成果。
2.结合上面的例句,点评各组的展示情况,归纳对联的特点,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
(四)结合例句依照内容给对联分类,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正对、反对、流水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补充对联的三禁忌:合掌、同字、对开,举例说明。
(六)辨对联随堂反馈
请用箭头依照由上联到下联的顺序连接下列对联。
春山一路鸟空啼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芳草春来依旧绿
春回大地千峰秀芳树无人花自落
老梅到时自然红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晖又红万朵花日暖神州万木荣
(七)让学生讨论后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收集的佳联,并从形式和内容上鉴赏这些对联。教师先举例: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3.寄情巴山,常忆北岩晨钟、戛云夕晖、白塔倒影;
遗爱州河,难忘南坝诗韵、通川书声、凤麓豪情。
朗朗书声,龙飞凤舞新天地;
淙淙水韵,桃红李白旧学堂。
雨去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八)学生作随堂练习,讨论后展示。
1、门前碧水环绕
2、静聆雨润绿草
3、汉刘邦虚心纳佳计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九)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十)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1)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2)对联需创设情境和主题,不单纯是文字游戏;
(3)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十一)(课件放映)探究作业:
(1)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
(2)搜集整理达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以学习、生活、社会、时政中的任意一个为话题,尝试写一幅对联。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校景致和办学历程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
(1)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
(2)探求新课程“梳理探究”单元教学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模式,让学生喜欢新课程。
(3)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本的、本校的、地方的、执教者的、学生的、同事的。
(5)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
1、对联的概念: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的特点:(先让学生看故事后总结)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这时,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乾隆开心大笑。
两碟豆一瓯油两蝶斗一鸥游林间两蝶斗水上一鸥游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了吗?(后归纳)
(1)字数相等
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的词语要求“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
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
平仄要和谐、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一、二声)。
3、对联的形式: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萍乡花炮名扬天下,婺源绿茶香飘四方。反对:上下两联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联要求上下联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内容相关)
4、撰写对联的方法:
(1)分析出句特点:断句、词性、结构、平仄。
如:刘和珍勇毅赴国难,周树人悲愤撰祭文。
(2)善于化用。
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
(3)拆合法:把一句话拆成词组,再分别作对,组合成句。如:静聆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草——花绿草——红花雨润绿草——风拂红花静聆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又如: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和风——细雨吹——润柳绿——花红
总结对联规则: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
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音韵和谐平仄合。
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对联大比拼(以比赛的形式,每组派代表回答,但代表不能重复,每答对一题得5分,分必答篇、选答篇、抢答篇、提升篇,得分高的组赢。)
1、必答篇:你来猜一猜
①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②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荆轲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岳阳楼
④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泰山
⑤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141岁
2、选答篇:
①帮我改一改
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下联: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②你来填一填
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③填成语完成对联
a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c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妙的对联)
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知识模块: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及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
在我们一中,原来都有春节期间在教室门上贴对联的习惯,有个班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你帮忙检查一下,看看帖的对不对?
(投影)(学生可能看得出来张贴的不对,老师就追问“为什么”)
(老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投影: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二、“联”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同学们对对联特点的掌握。
(出示投影:练习)
三、【讲解第二知识模块: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投影:出示如下几副对联)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领”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通过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的对联以其语言之奇、手法之妙和意蕴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我们的文化大观园,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多采撷(xié)。
下面我再出示一些名联,请大家大声朗诵几遍,通过朗读再感受一下对联的魅力。
(投影)
四、【讲解第三知识模块:认识对联】
【过渡】其实对于对联,我们要想深入的鉴赏其神韵,还要亲自去对对联。(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事要躬行。)有一个苏小妹三考秦观的故事。
(投影)传说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双手推开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院子的池塘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一石击破水中天。苏小妹闻声大喜,于是房门打开,苏小妹笑盈盈地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
你们看,对联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学习一下对对子。
(投影《声律启蒙》)《声律启蒙》节选: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到底如何对?古人有提示。《声律启蒙》我们齐读一下。
同学们再大声朗读两遍。
下面,我们就来对对子。看一下谁反应快,对得好。
先来点简单的。(投影)
同学们反应很快,那我们整点难的。(投影)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几个句子:
(投影)三、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 A.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
B.上联:祖国山河好下联:神州面貌新
2、 A.上联:静聆雨润绿草下联:笑看风拂红花
B.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投影)
审清“出句”结构
善于联想和想象。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再来训练一题:
四、【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如果时间充足,就让学生去黑板,如果时间不够,直接让学生口头回答。)
(老师明确答案。)
结束语: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冬、去、春、语、香、竹、声、新、年、入、关、心”12个生字,会写“心、鸟、竹、关”4个字,认识“卧勾、竖折折钩” 两个新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了解对联意思。
3.通过认识对联,联系生活,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联的特点,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认识会认字,写好会写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过春节的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拜年,穿新衣,戴新帽
师: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喜庆的日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装扮一新,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口贴对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粗略了解对联。
4.简介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二、读对联,识生字。
1.出示本课三幅对联,学生自由读。
2.师领读。
3.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4.抽学生个别读。
5.字词大乐园
(1)出示生字,带拼音,个别读
(2)去掉拼音读。
(3)小组赛读
(4)全班拍掌齐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巩固生字:摘苹果识字游戏
6.词语大积累
(1)出示词语: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2)小老师领读,齐读
7.再读对联
(1)指名读对联
(2)全班齐读
三、学习对联,朗读感悟
爆竹
新年
第一副对联:“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有哪两个季节?(冬天、春天)
3.每个季节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山、水、鸟、花)
4.主要写那个季节?(春天)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5.我们一起读出春天来了,过年的喜庆气息,师范读,学生分组读,齐读。
第二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写了哪两种事物?(爆竹、锣鼓)
3.放爆竹、敲锣鼓是为了什么?(辞旧岁、迎新年)
4.过年的时候放爆竹、敲锣鼓真是喜庆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副对联!
5.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3.这些声音好听吗?
4.我们要关心哪些事情呢?
5.老师小结:对啊,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6.再次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汇
1.出示生字卡片“心、鸟、竹、关”,读一读。
2.“心”字注意笔顺,第二笔是卧钩,注意字形美观。
3.指导书写“鸟”,第四笔是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还要注意“鸟”的结构。
4.指导书写“竹”,注意笔顺的书写,第五笔是横。
5.老师范写生字及关键笔画。
6.学生练写,集体评议。(先指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指导书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
五、课堂小结
1.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学对联认识了新字。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积累,认识更多的字,学更多的知识。
2.回家观察对联,认识对联上的字,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识字8 读对联
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声声辞旧岁
锣鼓阵阵迎新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1-20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教案12-15
《掌声》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07
《老王》教学设计(通用16篇)03-23
《手指》教学设计(通用17篇)05-11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03-04
《画》教学设计通用15篇03-04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06-17
《秋天》教学设计(通用19篇)05-11
《小池》教学设计(通用6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