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习俗

时间:2024-11-29 09:37:17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习俗(14篇)

  春节的习俗 篇1

  那就是我的发卡,你为什么不还我;我嘴角渗出一丝鲜血,我知道自己快死了。澳门春节过年习俗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军,海军还有陆军。轮到我了,老师先用布蒙住我的眼睛,再把我转了几圈,转得我晕头转向,分不到东西南北,我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心想,:“要是贴错了,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的,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贴吧?

春节的习俗(14篇)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的习俗 篇2

  办年货,过年吃的、穿的、用的、烧的、都是很讲究的,猪、鸡、鱼是自家养的,米酒、豆腐、各种丸子、西瓜子、肉糕及糍粑都是自家做的。在这里我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门过年必需品。吃的:炸豆腐,豆皮子,肉糕,糍粑,瓜子(葵花子,西瓜子,南瓜子),糖果,鱼丸子,鱼,老母鸡,绿豆丸子,槌鱼,猪肉,牛肉、羊肉、狗肉及干果每家根据经济情况而定。抽的:香烟,这是最能体现身份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喝的:白酒为主,其它的有米酒、红酒,绿茶、糖茶。穿的: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买一身新衣服、鞋子、袜子。用的:烧纸,鞭炮,香烛(红蜡),木炭(取暖用的),春联,门神。其中很多吃的东西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哦,比如:肉糕,糍粑,绿豆丸子等。

  腊月廿三,大家基本上都放下手中的活,外出的人大部分也回家了,因为再过一天就是小年了,也就是腊月廿四。我门这里有个迷信的说法就是腊月廿四接神,要把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请到家里来供奉着,一是为了感谢天上的各路神仙在今年一年的照顾,才能使家庭和和睦睦。事业顺利;二是为了让神仙们在明年能继续保佑家人,能驱鬼辟邪,供奉神仙当然得有一顿丰盛的饭菜,这正是小时候的我所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这顿饭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安排在晚上,而且吃饭还有个规矩,就是等饭菜全部上完了之后,要坐在旁边等上半个小时才能吃,因为要等神仙门先吃,神仙门吃完了我门才能吃。

  在腊月廿四到大年三十的这段日子里可是空前的繁忙,因为大家都张罗着过年,打糍粑、做肉糕、做各种丸子、炒瓜子花生糖果,很多儿时喜爱的食物都会做来,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正忙着购买年货,添置新衣服。各种小贩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这些都烘托出了节日即将到来之前的那种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因此,腊月廿四过了,人也觉得特别欣喜。

  大年三十早上吃“团圆饭”。这团圆饭可是有讲究的,听老人们说,谁家吃的早,来年一定发大财,所以很多人凌晨3、4点钟就吃饭(现在很多人不讲这些),而且是最丰顺的一餐,有鱼肉、鸡肉、牛肉、羊肉、饺子等等,素菜过年是不上桌的。首先最先吃的是饺子,这饺子可是很特别的哦,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个硬币然后跟其他的饺子放在锅里一起煮好,等端上来后,大家就开始吃饺子啦!谁先吃到这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明年一定会发财,其实这只一个吉祥的象征而已,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着一张圆桌子,品尝着美味,谈论着这一年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小孩子则说下这一年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正每个人都要说上那么几句,谈谈这一年的收获及来年的工作目标,一家人高高兴兴边吃边聊,这一刻大家都充分的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吃完团圆饭后要给逝去的先人门上坟祭祖,烧香、烧纸钱、磕头,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怀念与哀悼。当然这上坟在我们这里规矩也不大一样,麻城以西的一些乡镇一般都是在正月15的时候才去上坟烧香;而麻城以东的地方则是我上面说的大年三十去上坟、上香。

  到了下午4点至5点的时候家家户户就都忙着贴对联和门神,挂灯笼了,这贴对联也有个规矩:一般来说我们贴对联都是用红色纸写的,因为红色代表着喜气,代表着吉祥,但是如果家里有人逝世了的话那这对联的贴法可就不一样拉!逝世的头年要贴白色的对联,门神也要跟对联的颜色一致,到了第二年就要换成黄纸写的对联,到了第三年要换成用绿色纸写的对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年大孝”。贴门神也是有着他的一定意义的,门神的形象一般都是以古代的一些有名的将士,将军或是勇猛的人物为主,比如:秦琼、关羽、张飞、赵子龙等等,其作用是为了驱鬼辟邪,保护家人平平安安的。

  贴完了对联和门神大家就进入了大年三十的主题了,也就是吃“年夜饭”,吃完年夜后,长辈门便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拿出各种糖果、瓜子,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看春晚,边拉家常,人人穿上新衣服,家中男主人还要给祖先上供品,三十日晚上都要通宵,叫做:守戏,烧香上贡品要一直到天亮,要维持着香火不熄灭,而且这天晚上要把家里烤火炉里的火烧的特别的旺,一直要维持到大年初一的上午。晚上12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门口放鞭炮、烟花,放鞭炮的时间越长越好,响声越大越好,整个天空被各种各样的烟花照耀的五彩缤纷,十分漂亮,人们期待着在下一年能象这爆竹和烟花一样,红红火火,五彩缤纷。

  到了年初一,天才刚刚亮,大街小巷早已是热热闹闹,家家户户都出来拜年了,初一一般都是给家人、邻居、单位同事、领导以及附近的一些朋友拜年。到了初二,就是给母亲这边的亲戚拜年,比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等等。初三结婚的就要给丈母娘、老丈人拜年,没结婚的就给姑姑、姨父、姨拜年。初四给兄弟姐妹、表兄妹等拜年,初五至正月十五是给一些比较远的朋友拜年问好。拜年还有些规矩,去人家家里拜年时,不能说一些忌讳的字或词,比如不能说死、断等等,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还有下午和晚上不能去拜年,不能从人家的后门进去拜年。晚辈给长拜年得跪下(现在很多不执行了),同辈握拳作揖就行。过年时还有很多活动和娱乐节目的,以前有舞狮子、长龙、划船、木马(船和木马是竹子和纸做的)、踩高桥,可是到了现在大家一般都简化了,一般都只是看电视、上网、打牌,一天到晚的都在麻将桌上面坐着,小孩子就玩小鞭炮、烟花,这种情况一般持续到年初七左右,很多在外找工的人开始外出返厂,学生开始上学,种庄稼的开始下地干活。

  年过完了,马上就是元宵节了,我们也称正月十五、正月半,这可是我门麻城人的第三个年。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麻城东山区对待正月十五似乎比年三十更重视,年三十只是炉火烧得旺,而正月十五则家家整夜灯火通明,直至天亮。麻城元宵与众不同的习俗,是这天要接祖先“回家过年”。腊月廿四的小年,腊月三十的大年都没忘记祖先,但只是祭。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也就是过年的“闭幕式”,各家都敞开大门(过小年和过大年门都关着),香案上摆着供品,迎接祖先“回家”。麻城人还怕祖先们不回,还要带着香烛到祖坟上去请,把香烛点燃,还要罩上罩子,怕风吹熄,影响他们走路。所以正月十五晚上坟山上一片灯火摇曳,繁星点点,煞是壮观。这正是我们麻城人对先辈门怀念的一种方式,也充分的反映了我们麻城人比较重视亲情。

  “年过月半尽”各种行业相继开张了,到处又都恢复了以往的繁华与宁静,农村也开始进行春播了,大家都处于一种忙碌的工作状态,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跟往常一样了。

  春节的习俗 篇3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习俗节。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具有自己强烈的民族独特风格。

  蒙古族

  蒙古人取奶白无垢,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夜,年轻一代应该向长辈致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后,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伴随着马头琴,通宵唱歌玩耍。第二天黎明,男女老幼都穿上了崭新的民族 族服,由长辈带着全家祭天,并在堆积“敖包”向西南方向磕拜。然后,开始拜年。年轻一代向长辈磕头敬酒献哈达,祝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

  从初一到初四,他们通常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骑着马,高兴地带着礼物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一起参加全羊宴。 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各族人民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中。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择春节。有的和当地汉族一起过春节。

  在一些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建立松树,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在其他地区,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访,互相赠送肉和馒头。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把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作新年的水,这意味着今年有足够的雨。

  回族

  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回族人吃面条和炖肉,第二天吃饺子;白切鸡、豆腐、粽子、油堆等是壮族春节食品。

  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有表演社火的习俗,表演队敲响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滚过六盘山。欢迎当地人跑来跑去告诉他们,玩社火!节日气氛喜庆。

  布依族

  除夕夜,全家人整夜守护着池塘。黎明时分,女孩们争先恐后地打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女孩。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期间,红旗人在门上挂红旗,黄旗人在门上挂黄旗,蓝旗人在门上挂蓝旗,白旗人在门上挂白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侗族

  贵州、湖南的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盛行“打侗年”群众活动(又称芦笙会)。这类活动类似于汉族“团拜”,只不过比“团拜”它看起来更快乐、更温暖。这种活动通常由两个村庄共同组织。芦笙歌舞比赛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做“放高升”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大竹子,在竹节装火药,点燃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倒在天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一些地区的白族同胞,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那些拿不到绣球花的人,想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只是表示愿意让爱。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将举行盛大的挥手舞会。挥手舞会是土家族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业、宴会等70多种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蹈简单,情调健康,没有道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氛围。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的那天被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互相泼水,说洗去旧土,祝新年快乐平安。

  黎族

  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美食美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饭”;全家人都要在晚宴上唱歌“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也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全村共享这一天的猎物。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把所有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每个人平分。孕妇可分两分,路人碰巧相遇,也可分一分。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多做籼米巴、糯米巴和酿水酒,在桃子、李子等果树上放一点第一个磨碎的巴巴,祝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首先要给耕牛喂盐,以示对耕牛劳动的尊重。年轻男女喜欢举办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钱包挂在竹竿上,钱包左右摇晃,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下钱包,姑娘们就把酒当奖品送到谁嘴边。

  拉祜族

  除夕夜,全家人都要洗澡,第二天做好食物。在食物中,我们特别注意糯米爸爸。除了吃,我们还应该总是给牛一点,把它放在犁、锄头、砍刀等农具上,以奖励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与主人合作,并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吾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化妆,先向长辈请安、敬酒、敬礼,然后一家一户拜年。每个家庭都准备了蒸蛋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蛋糕。据说吃了之后,可以生产和生活“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服装,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或赛场上唱山歌,享受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是冬腊月“卡雀哇”节日。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一天,族长把牛绑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年轻女子把链珠挂在角落里,然后一个勇敢坚强的年轻人拿着锋利的竹矛刺伤牛腋,直到牛刺倒死。此刻,人们跳了起来“牛锅庄”跳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鄂伦春的同胞们,春节早上,他们先根据家庭的大小倒酒。年轻人向老人磕头,而年轻一代则互相请愿。他们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举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应该互相抹黑。当年轻人抹黑老人时,他们应该先磕头。

  赫哲族

  赫哲语为春节“佛额什克斯”,也就是除夕的意思。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绣有美丽图案、几何图案、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上。大多数人在年节都要做“吐火宴”,或者用野生果实“稠李子”做饼,同时装满鱼、兽肉等食物。对待贵客,用杀活鱼或烤鱼条,用这个“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随着春节的到来,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人,嚼槟榔的老人扬起头来打蟋蟀,戴着大尖帽的老妇人低首鸣锣。周巴(寨父)第一个敲鼓,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春节的习俗 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出自宋代王安石之笔,写的正是立春时分,新春佳节的景象。

  按照黄岩的习惯,每逢大年初一,必放开门鞭炮。清晨五六点,天还蒙蒙亮,大人们便早早起来,洗漱打扮、穿着得体,用竹竿挑起长长的'大红鞭炮,鞭炮另一头一直顺着院子地面延伸到大门口。主妇们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才把孩子们从床上挖起来,穿上昨晚准备好的新衣,一起到院子里集中。然后当家人负责放鞭炮。他们左手拎起鞭炮串的一端,右手按压打火机、串起火苗,对准鞭炮捻子快速点燃,自己立马退到远处。

  “噼啪噼啪……”持续几分钟的“交响乐”和一院子烟雾缭绕后,主妇们又把方桌搬到院子中,桌上菜肴丰富,还有斟满酒的酒盏、两支红蜡烛。看着一桌好吃的,孩子们争着围到桌边。这是要祭祖了。先由家中老人们跪在矮凳上,敬香问候祖宗;其次是家里父母辈的跪拜祖宗;最后轮到孩子们。

  据说鞭炮可以遣除恶运,迎来一年好福气。新年祭祖为求祖宗保佑家里顺顺利利,一年平安。

  春节的习俗 篇5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的家乡潍坊,也有不同的风俗。一年中,要属春节最热闹了,最热闹的要属准备年夜饭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我们吧!大年三十这天,我们都是要回农村老家的,村里热闹得很,妇女们忙里忙外清理卫生,男人们杀鸡宰羊,置办年货。小孩子们粘着父母要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们要忙着准备年夜饭,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炸肉丸、炸鱿鱼、炸藕合、炸地瓜丸整个院子里都会闻到浓浓的香味儿,听到热油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去拿一块尝尝,刚刚出锅的肉丸外酥里嫩,咬进嘴里就是满口香。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们老家几乎家家都会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说用年糕压锅,“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里,软乎乎的,有白糯米,还有黄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把红枣、豆沙挤进粉团,放进锅里蒸四十分钟。“出锅喽”锅盖一掀,热气腾腾的年糕一个个圆滚滚地簇拥在锅里,浓浓的香味儿把我们小孩子馋得打转儿!这时候姥姥会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在小盘子里,拿给我解馋,“小心烫哦!”好香啊!

  接下来就是包水饺了,妈妈说一定要包豆腐馅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肉馅的。姥姥还要在水饺里包上几个红枣和钢镚儿,谁要是吃到红枣,就是来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钢镚儿,那就是来年“财源滚滚”,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抢着那些身子滚圆的水饺吃,吃到的就会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儿高兴劲儿甭提了!哈哈,你们吃到了吗?

  大家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晚会,听着外面热闹的鞭炮声,看着灿烂的烟花,美好的一年开始了!

  不同的风俗,一样的心情,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

  春节的习俗 篇6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嵋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的习俗多着呢!

  春节的习俗 篇7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习惯。

  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一想到春节,我的.脑海里就萌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春节的由来是什么?我上网搜了搜,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他常年深居在海里,每到除夕就会上岸害人,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她利用贴大红纸和鞭炮把年赶走了春节就流传了下来。

  春节有许多活动,比如祭灶扫尘,卖食物,逛庙会,放鞭炮,贴年画,吃饺子等。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饺子啦!包饺子首先需要把饺子馅做好,然后擀饺子皮,我对妈妈说,妈妈让我干饺子皮吧,妈妈答应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赶的饺子皮不是太厚就是很薄,完全跟妈妈感到不一样,我心想擀成这个样子,应该是我太急于求成了,需要慢工出细活,我发现我擀的饺子皮越来越好了,就连妈妈也夸我了。干完饺子皮就要包饺子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馅放进饺子里然后从两边往中间捏,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下锅可真想吃呀!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要包饺子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背后都有我辛勤劳动的成果。

  春节的习俗 篇8

  每年春节都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而每年最难忘的春节习俗应该就是扫尘,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次,我和老爸“光荣”地领到擦玻璃的任务。我们家住在4楼,我一站上窗台,立刻吓得浑身哆嗦,我看看下面,一派“万丈深渊”的景象。但是,事情总是要干的,我连忙和老爸商量一下,他来擦“风险极大”的外面,而我,则擦我力所能及的里面。

  开始擦,我先用沾过洗洁精的抹布擦窗户的`内侧,但是,由于一年没擦,窗户的边边角角已经积一层灰尘,我先用手指尖套着抹布,从窗户的四周边缘用力地抠一圈,紧接着,我把那块布洗干净,再沾上一点洗洁精,开始对窗户“发起进攻”。

  我用那块湿布轻轻地擦着窗户,等到窗子上有一点洗洁精痕迹时,我拿来一块干净的干布,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擦拭着窗户上的污点,但是,一块又一块的污点向我“俯首称臣”,唯独这几块污垢还是在窗户上,做起“山大王”,仿佛在对我说:“哼!就你这个小孩,还想来拿下我,没门!”我不服气,又抹上一些洗洁精水,再用干布用力地擦,但是,这么几块顽固的污点就是不下来,我急坏,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不要这么费力,这时,爸爸窗户上抹一些洗洁精水,再用指甲轻轻一刮,那些顽固的污垢个个“举手投降”。

  后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户又干净得类似新的一样。这时,妈妈在屋子里的卫生也打扫完,旧的也“辞”完。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我仿佛看到明年,我们每个人的运势都写着“胜利”。

  春节习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重要性的标志,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 篇9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和年画都起源于古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期,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抑郁驱鬼。后来发展成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内容也扩大了。当时还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年画。

  春节对联出现在唐代。宋代春节对联更受欢迎。明代的春节对联在全国各地都很受欢迎。春节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传播到韩国等地。春节对联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愿望,而且增加了节日的节日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临时,院子里点燃了火炬、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它被称为庭辽、烧火盆和繁荣阶段。现代民间称之为繁荣之火或点发宝柴。在古代,庭辽是为了驱邪或祭神祭祖。后来,繁荣之火发展成为象征全家繁荣的象征,表达了美好的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红历雪景行乐图》,展示了乾隆皇帝和孩子们一起过年的场景。乾隆皇帝面前有一个火盆。一个小王子正在放松火盆里的柏树枝,当时被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的繁荣往往是点燃柴火堆或木炭堆。火越旺越好,象征着新年全家的繁荣。也有用的火盆烧松柏桃杏枝,一家人过火,象征着火灾的消除,迎来了新的气象。

  ③爆竹

  爆竹的最初目的是驱逐鬼魂或迎神。后来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间象征。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节日色彩使人们对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用节日爆竹迎接上帝。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它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体验旧与新的区别,使生活更具艺术性。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称粘蛋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通常由粘性谷物制成。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有糯米年糕。

  北方最受欢迎的新年食品是饺子,也被称为饺子、角子、扁平食品。在5世纪,像月亮一样的饺子已经成为人们常见的'春节食品。在宋朝之前,饺子被称为角或角。元朝开始被称为扁平食品。自明清以来,饺子一词被广泛使用。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因此,人们立即开始煮饺子,使之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在更深层次的解释中,饺子也包含了食物的含义。在古代,肉缺乏,包肉的饺子自然是好食物,民间谚语美味但饺子表达了这个意思。春节期间吃饺子,当然希望明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在古代国家礼仪中,朝正、团拜、民间人民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加强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又称贺正和元会,是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致贺。周朝每年新年,诸侯都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拜年的习俗,一般被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遍布各个阶层。

  在家里,年轻一代早上起床,先向长辈磕头,祝他们健康长寿。然后,他们依次去亲戚朋友家向长辈致以新年问候。长辈们给新年问候者压岁钱,祝他健康成长。朋友们也互相拜年。如果有很多亲戚朋友,新年问候会持续很多天。

  春节活动从家庭逐渐扩展到亲戚和整个社会。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一次,向朋友拜年。然后,人们开始参观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男女老少一起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因此,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民族节日。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在过去,祭祀祖先并举行仪式后,全家人应该一起辞职。年轻一代应该向长辈磕头,祝他们长寿、幸福、顺利。长辈应该给年轻一代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意味着压岁祈福。

  压岁钱在古代被称为压钱和压胜钱,最早出现在汉代。压钱不是市场上流通的硬币,而是铸造硬币形状的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钱原本是用红绒绳编四个方孔做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当时在一些压岁钱上,前面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背面有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新年的习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发生了变化,但长辈给年轻一代压岁钱的民俗在新年期间仍然传承下来。它向长辈们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祝祖先来年平安

  新年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哀悼,也是对祖先来年和平的祝福。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顺典记载:月正元日,顺格于文祖。意思是:正月初一,顺帝到祖庙祭祖。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人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后,或者全家人去祭祖,或者把祖像挂在中堂正墙上,放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年轻一代祭拜。虽然祭祖的形式不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相同。

  ⑧拜年:拳头要左右

  拜年一般是指春节期间亲友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过春节的拜年礼则分为拜年和贺年。 新年问候是年轻一代向长辈磕头的礼物,而新年问候是年轻一代之间的新年问候。无论是新年问候还是新年问候,表达的都是祝贺新年快乐、好运。

  从传统的拜年礼仪来看,有几种固定的程式。

  一是磕拜,即年轻一代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拜年时,要磕头。

  第二,鞠躬,双手握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摇晃几次,鞠躬后鞠躬。这种礼仪通常用于年轻一代向长辈拜年。

  第三,用拳头拱手,用左手握右手,自然抱合,适度松紧,拱手,胸部自然微微晃动,不宜过于强烈或过高。这种礼仪大多是一辈子的新年问候。

  ⑨鞭打春牛:打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收……鞭牛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与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军。据民间专家介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此时,民间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是时候开始耕种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不愿意鞭打真牛。他们用泥或纸做假牛,用柳条鞭打真牛。

  过去,泥牛肚子里有全谷物。鞭牛后,居民们捡起地上的全谷物,泥牛被居民分割,带回家埋在土地上,象征着丰收的全谷物。

  ⑩除夕守岁:珍惜转瞬即逝的岁月

  亲爱的朋友们邀请他们喝年酒,他们的孩子们争夺压岁钱。爆竹千家声不息,天衢车马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老百姓家和街巷庆祝除夕的场景。

  除夕,在古代被称为除诺、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之为除夕、除夕、除夕,俗称年三十儿。除夕字的本义是去,延伸为易,以新易旧说除夕,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夕,延伸为夜。除夕意味着旧年在这里除夕,明天换新年。

  保持年龄,对老年人有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有一种珍惜岁月的意义。对青少年来说,有一种新芽和繁荣的感觉,有一种努力工作的意义。保持年龄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但也是对新年的愿景和渴望。保持年龄也反映了家庭团聚,分享家庭感情,送旧迎新的美好愿景。

  自古以来,除夕守岁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诸多习俗。

  春节的习俗 篇10

  春节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拜神,希望来年一帆风顺。贴好对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然后守岁。那时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可以去亲朋好友家玩,还可以拿压岁钱,晚上十一点钟睡觉也没关系。大年三十可以一边坐在沙发上看春节晚会,一边看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节目是那么的好看,烟花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 篇11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成都春节习俗 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民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民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春节的习俗 篇12

  初一

  早上吃青菜煮年糕,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

  大年初一的早餐,老南昌非常有讲究。60多岁的市民朱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大多数人家大年初一早上吃青菜煮年糕、青菜水泡饭以及面点,“一定要吃青菜、白豆干之类的菜,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有的老人初一不沾荤,表示一年的'“素静”。据介绍,春节吃年糕是南昌人的风俗之一。人们用优质大米和糯米搭配磨浆沥干水后,做成长条形状蒸熟,这是过年必备的食物,寓意“年年高”。

  大年初二一早,全家吃虾米、粉丝、蔬菜,连同吃剩下的菜一起和煮,叫做“金钩银丝挂元宵”。朱先生说,“金钩银丝挂元宵”名字很好听,但其实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年夜饭剩下的菜,虽然如此,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老小也吃得津津有味。

  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戚拜年,家家备有新年果盘,盘中装有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有的装有橘子、荔干、桂圆,谐取“吉利”之意。款待上门贺年的来客,要敬上有红枣和青果的元宝茶。去亲戚家拜年,一般都携带糕点礼品,表示“送财”,受拜的亲戚,要烧汤煮面,每人一碗,每碗中配有三个秤砣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主人回赠糖果糕点,俗称“换财”,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糕点是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上面贴一片红纸。这个礼包通常是不会打开的,就在亲朋好友之间转来转去。以前我有一个调皮的邻居,偷偷将礼包里面的糕点吃掉,换上石头和沙子,他们家大人也没发现。”朱先生笑着说。

  春节的习俗 篇13

  春节的习俗

  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祭石头生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春节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统食物

  1、鱼

  春节每年必有鱼代表“年年有余”,所以很多地方都会准备鱼这道食物,只不过每个地方会选不一样的品种,其中鲢鱼代表“连年有余”、鲫鱼和鲤鱼代表“大吉大利”、鲑鱼代表“富贵有余”。

  2、鸡

  鸡肉真真是我们逢年过节必备的食物之一,吃鸡寓意吉祥如意,喝鸡汤寓意清泰平安,而且不同部位的鸡肉寓意也不同,就比如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鸡爪寓意新年抓财,鸡骨头寓意出人头地。

  3、年糕

  春节有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吃年糕在不同地区还有不一样的说法,且年糕种类也不尽相同。就比如苏州是桂花糖年糕,早期是为纪念伍子胥,北京是百果年糕、山东是红枣年糕、宁波是水磨年糕等,每一个地区的年糕都有当地的特色。

  春节的习俗 篇14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奶奶告诉我,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奶奶说的年味儿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自从读了小学后,每年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民俗节,校园里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景象,精彩纷呈的体验活动,以及围绕在舌尖的家乡味,那就是校园中的`年味儿。让我们来一下深呼吸,一起走进我们校园中的年味……

  年 味

  远远地,就能看到一抹耀眼的中国红在校园荡漾,那是一排排红灯笼在迎风起舞。进入活动现场,我们更是闻到了浓浓的年味——剪窗花、写春联、编中国结……快来瞧,这边笔、墨、纸、砚的干什么呢?原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写“福”字。大家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着各种字体的“福”字,给新年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顺着香味进入美食区,眼前好一派过年新景象——别具一格的摊位,精心制作的美食,每个小朋友的笑脸,让浓浓的年味在校园里弥漫……

  江南味

  江南,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一个最有味道的地方,我们的活动又怎么会缺了江南味呢?瞧,在几条主要过道的展板上给我们介绍了江南水乡的多种精彩民俗以及“非遗”文化项目。木偶摔跤、陆埠车子灯,状元阁、谢迁墨池等,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受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民俗文化区也不难发现江南踪迹:滚铁环、穿线绑、跳房子……带我们体验了父母辈们最流行的江南游戏。美食区的江南味更不必说啦——梁弄大糕、陆埠豆酥糖、麻糍、年糕饺,在别的地方你可品尝不到,这还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江南!

  趣 味

  “江南直街”体验活动,一听名字,我就爱上了它。果然,它让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同学们忙碌而又有序地穿梭于各个体验馆之间,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尽情地玩乐,红扑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皮筋掰五角星、竹竿游戏”让我们的手脚都动起来,“猜灯谜”让我们的头脑机器也开起来,“念童谣、唱姚剧”这边同学们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更诱人的是,每体验完一定的项目可以换取美食哦。玩耍体验、品尝美食两不误,怎一个“趣”字了得?

  这次活动如同一道集“年味、江南味、趣味”于一身的佳肴,值得我们不断回味,期待明年精彩继续!

【春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的习俗02-08

春节的习俗03-25

春节习俗06-21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的习俗03-12

【实用】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附各地习俗)02-19

甘肃春节习俗02-26

中国春节的习俗02-25

有关春节习俗03-12

家乡的春节习俗07-03

春节的由来及习俗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