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习俗

时间:2024-09-06 11:30:57 对联 我要投稿

关于春节的习俗

关于春节的习俗1

  我们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春节了。

关于春节的习俗

  这里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的路灯杆上都挂上了大大的红灯笼。

  广场里园丁们把五彩的鲜花摆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多的`当然是羊了,因为今年是羊年嘛!晚上的时候树上的霓虹灯就会像星星一样闪耀着,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车站里人上人海,大家都拿着大包小包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菜市场里四处都是喧闹声,人们不停地买着这些新鲜的菜,大袋小袋的拎回家,给家人烧一顿难忘的年夜饭。老板们个个忙忙碌碌地卖菜,大把大把的钱数都数不及,高兴地嘴都合不拢,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老人们也很高兴,他们又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女了。

  但最高兴的当然数我们小朋友们,我们放松地心情去吃,去玩,去旅行,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做客,还有压岁钱可拿了!

  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新对联,家里都打扫地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过年了,一切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关于春节的习俗2

  正月初一是我感到最开心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红包和春节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奶奶和老爸老妈给我的压岁红包。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红包呀!我开心极了,大声喊道:“祝老爸老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和老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伯母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老爸说话,而我就和大伯母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伯母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伯母出来了,原来大伯母是去拿送给我的春节礼物和压岁红包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是漂亮极了!我非常开心,连声说:“谢谢大伯母。”……

  离开了大伯伯大伯母家,我又准备和老爸老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红包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红包,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红包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关于春节的习俗3

  中国人过春节,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据小编了解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湖南的春节习俗有点不太一样哦!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所以说这也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那天,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湖南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湖南长沙春节习俗是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开门炮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最热闹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各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湖南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这些就是小编了解到的.湖南的春节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的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还是亲自体验,比较有感觉哦!

关于春节的习俗4

  1.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欢度新年的重要时刻。据传,春节最初由黄帝和炎帝创立,两位神话中的创造者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用大火烧掉旧年所有病痛、不幸和磨难,迎接新的一年好运、福气和幸福。

  例如:人们会在农历年三十烧纸钱纸元宝来祭祖先,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新一年的盼望。

  2. 春节的风俗

  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其中最受人喜爱的莫过于一系列除旧迎新的活动。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祭祖、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赛龙舟……这些活动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在房门、屋檐或者窗户上贴上两幅对联,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安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3. 春节的美食

  春节也是一年中最美味的节日之一,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节日美食。春节饺子、年糕、鱼、汤圆、糖果、腊肉、酒等等,都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幸福感。

  例如:吃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饮食之一,由于饺子形状犹如元宝,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家庭幸福、事业发达。

  4. 春节的习俗与文化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习俗。人们迎接新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祭祖、贴春联、赛龙舟等等,每一项活动都有独特的寓意和意义,在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精神。

  例如: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为迎接新年驱赶邪恶的思想,让吉祥与欢乐满溢。

  5. 春节的文化传承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守岁、祭祖、打牌、搓麻将,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创造力。

  例如:守岁是一项传统的春节活动,人们会在新年的凌晨时分互相祝福、分享美食,表达对来年幸福和美好的期望。

  6. 春节的家庭气氛

  春节是一个富有家庭气氛的节日,人们一般都会在此时回家团聚,一起过年。许多人会提前准备礼品、装饰家庭,忙碌而又充实。春节的欢乐气氛让人们更容易沉浸于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亲情与共同欢乐的力量。

  例如:春节的传统美食中最受欢迎的是年夜饭。人们会在这顿饭上享用各种美食,喝一杯美酒,并和家人一起分享新的故事和经历。

  7. 春节的祝福与吉祥

  春节是一个充满祝福和吉祥的节日,人们在此时不仅表达着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和感谢,也祈求着象征新起点、新希望、新风貌的吉祥与幸福,让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前程。

  例如: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各种绚丽多彩、寓意吉祥的花灯在夜幕中相映成趣,让人们感受到新年的喜悦和美好。

  8. 春节的旅游景点与活动

  春节也是一个旅游热季,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个假期里外出旅游或参加各种活动,享受美食、美景和良好的氛围。中国各地都有许多著名的春节景点和活动,如北京的庙会、广州的花市、杭州的灯会等等,这些都是旅游者喜爱的目的地,也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每到春节,北京就会举办著名的庙会,吸引着无数游客 前来观赏,品尝特色小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9. 春节对经济的影响

  春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消费时刻,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春节期间,人们会购买各种商品和礼品,进行大规模的消费,这为商家和厂商带来了重要的财富和机遇。同时,春节还是一种文化消费,人们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购买与春节相关的商品,带动了文化消费的发展。

  例如:各地的春节市场是春节期间的必备之一,人们可以在市场里购买到各种春节礼品、年货和特色小吃,这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盈利。

  10. 春节对社会的意义

  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家庭团结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同时,春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时刻,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喜庆氛围,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尊重、展示团结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新年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繁荣。

关于春节的习俗5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传下来了许多传统习俗,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有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有清明节的春游……但在这么多习俗中,我最喜爱春节种种的.喜庆习俗。

  在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来迎新年、防年兽。这个习俗早先是起于宋代,在明代才盛行。明代时期,朱元璋特殊热爱对联,自己也热爱写对联,所以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于是,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对联。并且朱元璋还热爱红色,常常用红纸写对联,这就是为什么春联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红彤彤的。

  红纸春联对仗工整,简约精致的文字描画出了中国那独有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心中的重要习俗。

  元旦夜,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真的没有时间,必定回家在家吃聚会饭。晚上11点多,人们会放噼里啪啦的大鞭炮,还有冲天炮和地陀螺。放完鞭炮后,人们还会给祖先烧纸、磕头和敬酒,盼望祖先们给新的一年带来美妙的祝愿。

  在春节,人们还会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很早就会起来,穿上新衣,第一件事便是到爷爷奶奶的房间拜年,爷爷奶奶便会拿红包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在春节中,还有许多好玩的传奇和习俗,就等着我们去逐一地探求,正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让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的。

关于春节的习俗6

  在我的老家——安徽省苏州市灵璧县,有一个很特别的新年习俗,那就是挂钟馗像。

  钟馗画像,第一眼看去便让人感到不同凡响。画面上的钟馗身材魁梧,相貌凶猛。一袭宽大的红色衣袍,遮不住腆胸叠肚。短筒朝靴,显得风尘仆仆。他一手提剑,一手拎着一只小鬼,仿佛立刻就要将小鬼斩成两半。整幅画惟妙惟肖。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人们为何要挂钟馗画像了吧!那就是“避邪打鬼”。

  挂钟馗画像始于很久以前。我的老家那儿最初都是在春节除夕之时将画像挂在门上或正堂中,但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才有的习俗。端午节那天,人们庄重地挂上钟馗像,焚香礼拜,祈求驱邪赐福。小时看到门上的钟馗画像时,当时我真的是“余年幼,方出神,望着画中的‘怪叔叔’,不觉讶然惊恐”。直到近来,我才真正知道钟馗背后的故事。

  相传,钟馗为灵璧人,长相相貌丑陋,但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篇篇锦绣。大比之年,唐明皇开科取士,钟馗的三篇文章字字珠玑,行行生辉。殿试时,只要明皇看中,就会稳中状元。没想到,唐明皇见钟馗相貌丑陋,竟以貌取人,把钟馗的名字划到十名以外。状元没得中,钟馗一气之下撞墙而死。后来,在唐明皇的`一个梦中,钟馗的灵魂游到皇宫,一把抓住他,质问他为何以貌取人。唐明皇惊恐万分,只好封钟馗在阴间当辟邪镇妖将军,答应钟馗在他的画像上写下“辟邪镇妖将军”,并将画像送回钟馗的故乡。梦醒后,唐明皇令人呈上钟馗的试卷,仔细一看,钟馗的文章果然极佳,并提出了不上治国安邦之策。唐明皇看罢,不由得感到惋惜,于是立即按梦中所说的那样,令人一一照办。

  画像送到灵璧后,当地人处于的辟邪镇妖心愿,便开始在节日里把钟馗画像张贴在门上或正堂中,而且据说辟邪镇妖的效果特别好。于是经过代代相传,节日挂钟馗像已经成了灵璧与众不同的习俗。灵璧也产生了很多画钟馗像的画家高手,每逢节日画像便供不应求。1915年,灵璧画家翟光远画的钟馗像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给钟馗画像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

  听了钟馗的传说,每当我经过钟馗的画像,望着这位怀才不遇的“辟邪镇妖将军”,总是肃然起敬。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但从传说中,却能看到“挂钟馗像”这一习俗的文化底蕴。

关于春节的习俗7

  过年了,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一阵阵鞭炮声。你听,这边的响声刚结束,那边又响了。大过年的,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因为在以前,人们认为鞭炮可以驱赶年兽,才放鞭炮。可现在大家都放久了,因此放鞭炮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

  新年习俗其实有好多,放鞭炮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另外还有过年要吃年糕,正所谓年年高。其中黄、白年糕还象征着黄金白银,给予了新年发财的愿望;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刚才说到的都是吃的方面的,那行动上又有那些要做的'呢?

  做的其实都很简单,有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拜祖先、吃年 夜 饭、放爆竹、拜年、收压岁钱等等。其中,想必收压岁钱是小伢们(小孩们)最喜欢了的。比如说我,最多的是一年1万左右,最少也有几千。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新年习俗,我喜欢过年。

关于春节的习俗8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贴春联今天,我和姐姐下楼去玩,“哇!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火红的春联!”我们来到了一家服装店门口,只见两边各贴着一张春联,我情不自禁读起来:“财运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红腾腾起。”我刚想称赞这幅对联写得好,姐姐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我不解,问姐姐:“姐姐,你笑什么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说:“应该这样读:‘生意火红腾腾起,财运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你这样读反了。”姐姐说:“不,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是你读反了。俗话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我点了点头,看来上初中的姐姐知识就是比我丰富啊。

  可是,我突然看到这家门上的“福”字贴反了,我怕再给姐姐笑话,就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店上的'福字,都贴反了,我问姐姐为什么他们都把福字贴反了,姐姐点点头,说:“是因为一个故事: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且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就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我点了点头,说:“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来今天我收获的春节习俗方面的知识还真不少呢!”

关于春节的习俗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知道这是描绘哪个传统节日的吗?

  这个传统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便跑下山来吃人。它异常凶猛,长着血盆大口,一口可以吞掉一个大人。人类非常害怕它,每到这时就会逃到深山去避难。可是村里有位老爷爷却并不逃跑,只见他在家门口贴红纸、点明火,还把干竹子一根接一根地丢进火堆里烧,随后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年跑下山正好听到响声,吓得拔腿就往回跑了,然后再也不敢下山来了。就这样,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放鞭炮,逐渐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春节。

  年夜饭。年夜饭一定是重头戏,这天一家老小会集聚一堂,主妇们会一头扎进厨房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满汉全席”来感谢长辈、犒劳老公、奖励小孩。我们家里的年夜饭是非十二个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绝对会唠叨我妈“寒碜”。

  守岁。年夜饭过后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书、下棋……你乐意就行,但是最趣的是守岁,比谁扛得住,守得久得的红包就更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欲睡。

  穿新衣戴新帽。这一天一定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必须崭新而又干净。

  拜年。如果说大人们平时非常忙碌,像钟表上的发条不停奔忙的话,这几天的他们似乎都特别清闲,每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亲访友,见面就说新年好,三句不离一起喝两杯。我最喜欢跟着跑了,因为我人小辈份也小,大人总免不了要给我发红包,广东的几块、几十块,湖南的几百块,回家拆红包数钱是最快乐的事情。

  春节的习俗还很多,因地而异,因人而乐趣无穷,你的春节一般怎么过的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节玩法哟。

关于春节的习俗10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的习俗11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关于春节的习俗12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关于春节的习俗13

  今年,我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春节。

  年三十一大早,我就和妈妈上街买了许多年货,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坐车去休宁的.外婆家过年。来到外婆家,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吵着要跟爸爸一起贴对联。贴对联是一种习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对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对联之前爸爸还拷问我一下,他说:“你看看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我搞清楚之后才开始工作。最后爸爸贴福字,爸爸故意把福字正贴。

  我看见了就说:“爸爸爸爸你这个福字贴反了”。

  “为什么呀?”爸爸问。

  我高兴地说:“因为倒过来就意味着福气到家啦!”

  爸爸点了点头说:“哦,原来如此。”

  下午,我又跟着妈妈在厨房帮忙,准备年三十的晚饭,可妈妈说我太小了,不会炒菜,可也没闲着,我就像只小蝴蝶在餐桌间飞来飞去,擦桌子,摆餐具,忙的不亦乐乎。

  我喜欢这个充实而快乐的春节。

关于春节的习俗14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关于春节的习俗15

  按照老广州的规矩,过春节从年二十八就开始了。广州俗话说,“年二十八,洗邋遢”。

  到了年二十九,人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又叫油角、煎堆、年糕、年桔、糖果,还有鲜花和年画。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池肉林的香味。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摆满年货。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吃团圆饭。

  闻名的广州花市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琳琅满目,银花朵朵,粉红的梅花,火红的玫瑰,金黄的菊花……我在花的海洋中转来转去。

  夜幕降临,绚丽多彩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铁水奔流,有的像秋菊怒放……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美丽的.新衣,个个喜气洋洋,见面拱手互问新年好,我和爸妈带上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收到许多厚厚的红包哩!

  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闹花灯和吃汤圆,满城花灯,花样新潮,有冰灯、牛灯、马灯,数不胜数,火树银花,我如入仙境一般。

  春节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我家这样过春节作文我眼中的春节作文我的春节作文

《关于春节的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大全介绍11-03

春节的习俗03-25

春节习俗06-21

春节的习俗02-08

【实用】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附各地习俗)02-19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的习俗03-12

春节的习俗的作文01-15

广东春节习俗02-04

中国春节习俗06-27

春节习俗作文07-02

关于春节的习俗

关于春节的习俗1

  我们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春节了。

关于春节的习俗

  这里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的路灯杆上都挂上了大大的红灯笼。

  广场里园丁们把五彩的鲜花摆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多的`当然是羊了,因为今年是羊年嘛!晚上的时候树上的霓虹灯就会像星星一样闪耀着,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车站里人上人海,大家都拿着大包小包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菜市场里四处都是喧闹声,人们不停地买着这些新鲜的菜,大袋小袋的拎回家,给家人烧一顿难忘的年夜饭。老板们个个忙忙碌碌地卖菜,大把大把的钱数都数不及,高兴地嘴都合不拢,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老人们也很高兴,他们又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女了。

  但最高兴的当然数我们小朋友们,我们放松地心情去吃,去玩,去旅行,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做客,还有压岁钱可拿了!

  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新对联,家里都打扫地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过年了,一切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关于春节的习俗2

  正月初一是我感到最开心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红包和春节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奶奶和老爸老妈给我的压岁红包。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红包呀!我开心极了,大声喊道:“祝老爸老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和老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伯母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老爸说话,而我就和大伯母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伯母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伯母出来了,原来大伯母是去拿送给我的春节礼物和压岁红包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是漂亮极了!我非常开心,连声说:“谢谢大伯母。”……

  离开了大伯伯大伯母家,我又准备和老爸老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红包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红包,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红包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关于春节的习俗3

  中国人过春节,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据小编了解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湖南的春节习俗有点不太一样哦!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所以说这也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那天,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湖南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湖南长沙春节习俗是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开门炮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最热闹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各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湖南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这些就是小编了解到的.湖南的春节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的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还是亲自体验,比较有感觉哦!

关于春节的习俗4

  1.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欢度新年的重要时刻。据传,春节最初由黄帝和炎帝创立,两位神话中的创造者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用大火烧掉旧年所有病痛、不幸和磨难,迎接新的一年好运、福气和幸福。

  例如:人们会在农历年三十烧纸钱纸元宝来祭祖先,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新一年的盼望。

  2. 春节的风俗

  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其中最受人喜爱的莫过于一系列除旧迎新的活动。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祭祖、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赛龙舟……这些活动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在房门、屋檐或者窗户上贴上两幅对联,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安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3. 春节的美食

  春节也是一年中最美味的节日之一,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节日美食。春节饺子、年糕、鱼、汤圆、糖果、腊肉、酒等等,都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幸福感。

  例如:吃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饮食之一,由于饺子形状犹如元宝,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家庭幸福、事业发达。

  4. 春节的习俗与文化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习俗。人们迎接新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祭祖、贴春联、赛龙舟等等,每一项活动都有独特的寓意和意义,在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精神。

  例如: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为迎接新年驱赶邪恶的思想,让吉祥与欢乐满溢。

  5. 春节的文化传承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守岁、祭祖、打牌、搓麻将,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创造力。

  例如:守岁是一项传统的春节活动,人们会在新年的凌晨时分互相祝福、分享美食,表达对来年幸福和美好的期望。

  6. 春节的家庭气氛

  春节是一个富有家庭气氛的节日,人们一般都会在此时回家团聚,一起过年。许多人会提前准备礼品、装饰家庭,忙碌而又充实。春节的欢乐气氛让人们更容易沉浸于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亲情与共同欢乐的力量。

  例如:春节的传统美食中最受欢迎的是年夜饭。人们会在这顿饭上享用各种美食,喝一杯美酒,并和家人一起分享新的故事和经历。

  7. 春节的祝福与吉祥

  春节是一个充满祝福和吉祥的节日,人们在此时不仅表达着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和感谢,也祈求着象征新起点、新希望、新风貌的吉祥与幸福,让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前程。

  例如: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各种绚丽多彩、寓意吉祥的花灯在夜幕中相映成趣,让人们感受到新年的喜悦和美好。

  8. 春节的旅游景点与活动

  春节也是一个旅游热季,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个假期里外出旅游或参加各种活动,享受美食、美景和良好的氛围。中国各地都有许多著名的春节景点和活动,如北京的庙会、广州的花市、杭州的灯会等等,这些都是旅游者喜爱的目的地,也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每到春节,北京就会举办著名的庙会,吸引着无数游客 前来观赏,品尝特色小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9. 春节对经济的影响

  春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消费时刻,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春节期间,人们会购买各种商品和礼品,进行大规模的消费,这为商家和厂商带来了重要的财富和机遇。同时,春节还是一种文化消费,人们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购买与春节相关的商品,带动了文化消费的发展。

  例如:各地的春节市场是春节期间的必备之一,人们可以在市场里购买到各种春节礼品、年货和特色小吃,这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盈利。

  10. 春节对社会的意义

  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家庭团结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同时,春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时刻,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喜庆氛围,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尊重、展示团结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新年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繁荣。

关于春节的习俗5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传下来了许多传统习俗,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有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有清明节的春游……但在这么多习俗中,我最喜爱春节种种的.喜庆习俗。

  在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来迎新年、防年兽。这个习俗早先是起于宋代,在明代才盛行。明代时期,朱元璋特殊热爱对联,自己也热爱写对联,所以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于是,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对联。并且朱元璋还热爱红色,常常用红纸写对联,这就是为什么春联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红彤彤的。

  红纸春联对仗工整,简约精致的文字描画出了中国那独有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心中的重要习俗。

  元旦夜,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真的没有时间,必定回家在家吃聚会饭。晚上11点多,人们会放噼里啪啦的大鞭炮,还有冲天炮和地陀螺。放完鞭炮后,人们还会给祖先烧纸、磕头和敬酒,盼望祖先们给新的一年带来美妙的祝愿。

  在春节,人们还会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很早就会起来,穿上新衣,第一件事便是到爷爷奶奶的房间拜年,爷爷奶奶便会拿红包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在春节中,还有许多好玩的传奇和习俗,就等着我们去逐一地探求,正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让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的。

关于春节的习俗6

  在我的老家——安徽省苏州市灵璧县,有一个很特别的新年习俗,那就是挂钟馗像。

  钟馗画像,第一眼看去便让人感到不同凡响。画面上的钟馗身材魁梧,相貌凶猛。一袭宽大的红色衣袍,遮不住腆胸叠肚。短筒朝靴,显得风尘仆仆。他一手提剑,一手拎着一只小鬼,仿佛立刻就要将小鬼斩成两半。整幅画惟妙惟肖。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人们为何要挂钟馗画像了吧!那就是“避邪打鬼”。

  挂钟馗画像始于很久以前。我的老家那儿最初都是在春节除夕之时将画像挂在门上或正堂中,但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才有的习俗。端午节那天,人们庄重地挂上钟馗像,焚香礼拜,祈求驱邪赐福。小时看到门上的钟馗画像时,当时我真的是“余年幼,方出神,望着画中的‘怪叔叔’,不觉讶然惊恐”。直到近来,我才真正知道钟馗背后的故事。

  相传,钟馗为灵璧人,长相相貌丑陋,但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篇篇锦绣。大比之年,唐明皇开科取士,钟馗的三篇文章字字珠玑,行行生辉。殿试时,只要明皇看中,就会稳中状元。没想到,唐明皇见钟馗相貌丑陋,竟以貌取人,把钟馗的名字划到十名以外。状元没得中,钟馗一气之下撞墙而死。后来,在唐明皇的`一个梦中,钟馗的灵魂游到皇宫,一把抓住他,质问他为何以貌取人。唐明皇惊恐万分,只好封钟馗在阴间当辟邪镇妖将军,答应钟馗在他的画像上写下“辟邪镇妖将军”,并将画像送回钟馗的故乡。梦醒后,唐明皇令人呈上钟馗的试卷,仔细一看,钟馗的文章果然极佳,并提出了不上治国安邦之策。唐明皇看罢,不由得感到惋惜,于是立即按梦中所说的那样,令人一一照办。

  画像送到灵璧后,当地人处于的辟邪镇妖心愿,便开始在节日里把钟馗画像张贴在门上或正堂中,而且据说辟邪镇妖的效果特别好。于是经过代代相传,节日挂钟馗像已经成了灵璧与众不同的习俗。灵璧也产生了很多画钟馗像的画家高手,每逢节日画像便供不应求。1915年,灵璧画家翟光远画的钟馗像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给钟馗画像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

  听了钟馗的传说,每当我经过钟馗的画像,望着这位怀才不遇的“辟邪镇妖将军”,总是肃然起敬。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但从传说中,却能看到“挂钟馗像”这一习俗的文化底蕴。

关于春节的习俗7

  过年了,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一阵阵鞭炮声。你听,这边的响声刚结束,那边又响了。大过年的,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因为在以前,人们认为鞭炮可以驱赶年兽,才放鞭炮。可现在大家都放久了,因此放鞭炮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

  新年习俗其实有好多,放鞭炮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另外还有过年要吃年糕,正所谓年年高。其中黄、白年糕还象征着黄金白银,给予了新年发财的愿望;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刚才说到的都是吃的方面的,那行动上又有那些要做的'呢?

  做的其实都很简单,有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拜祖先、吃年 夜 饭、放爆竹、拜年、收压岁钱等等。其中,想必收压岁钱是小伢们(小孩们)最喜欢了的。比如说我,最多的是一年1万左右,最少也有几千。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新年习俗,我喜欢过年。

关于春节的习俗8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贴春联今天,我和姐姐下楼去玩,“哇!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火红的春联!”我们来到了一家服装店门口,只见两边各贴着一张春联,我情不自禁读起来:“财运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红腾腾起。”我刚想称赞这幅对联写得好,姐姐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我不解,问姐姐:“姐姐,你笑什么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说:“应该这样读:‘生意火红腾腾起,财运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你这样读反了。”姐姐说:“不,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是你读反了。俗话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我点了点头,看来上初中的姐姐知识就是比我丰富啊。

  可是,我突然看到这家门上的“福”字贴反了,我怕再给姐姐笑话,就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店上的'福字,都贴反了,我问姐姐为什么他们都把福字贴反了,姐姐点点头,说:“是因为一个故事: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且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就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我点了点头,说:“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来今天我收获的春节习俗方面的知识还真不少呢!”

关于春节的习俗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知道这是描绘哪个传统节日的吗?

  这个传统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便跑下山来吃人。它异常凶猛,长着血盆大口,一口可以吞掉一个大人。人类非常害怕它,每到这时就会逃到深山去避难。可是村里有位老爷爷却并不逃跑,只见他在家门口贴红纸、点明火,还把干竹子一根接一根地丢进火堆里烧,随后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年跑下山正好听到响声,吓得拔腿就往回跑了,然后再也不敢下山来了。就这样,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放鞭炮,逐渐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春节。

  年夜饭。年夜饭一定是重头戏,这天一家老小会集聚一堂,主妇们会一头扎进厨房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满汉全席”来感谢长辈、犒劳老公、奖励小孩。我们家里的年夜饭是非十二个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绝对会唠叨我妈“寒碜”。

  守岁。年夜饭过后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书、下棋……你乐意就行,但是最趣的是守岁,比谁扛得住,守得久得的红包就更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欲睡。

  穿新衣戴新帽。这一天一定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必须崭新而又干净。

  拜年。如果说大人们平时非常忙碌,像钟表上的发条不停奔忙的话,这几天的他们似乎都特别清闲,每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亲访友,见面就说新年好,三句不离一起喝两杯。我最喜欢跟着跑了,因为我人小辈份也小,大人总免不了要给我发红包,广东的几块、几十块,湖南的几百块,回家拆红包数钱是最快乐的事情。

  春节的习俗还很多,因地而异,因人而乐趣无穷,你的春节一般怎么过的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节玩法哟。

关于春节的习俗10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的习俗11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关于春节的习俗12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关于春节的习俗13

  今年,我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春节。

  年三十一大早,我就和妈妈上街买了许多年货,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坐车去休宁的.外婆家过年。来到外婆家,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吵着要跟爸爸一起贴对联。贴对联是一种习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对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对联之前爸爸还拷问我一下,他说:“你看看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我搞清楚之后才开始工作。最后爸爸贴福字,爸爸故意把福字正贴。

  我看见了就说:“爸爸爸爸你这个福字贴反了”。

  “为什么呀?”爸爸问。

  我高兴地说:“因为倒过来就意味着福气到家啦!”

  爸爸点了点头说:“哦,原来如此。”

  下午,我又跟着妈妈在厨房帮忙,准备年三十的晚饭,可妈妈说我太小了,不会炒菜,可也没闲着,我就像只小蝴蝶在餐桌间飞来飞去,擦桌子,摆餐具,忙的不亦乐乎。

  我喜欢这个充实而快乐的春节。

关于春节的习俗14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关于春节的习俗15

  按照老广州的规矩,过春节从年二十八就开始了。广州俗话说,“年二十八,洗邋遢”。

  到了年二十九,人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又叫油角、煎堆、年糕、年桔、糖果,还有鲜花和年画。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池肉林的香味。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摆满年货。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吃团圆饭。

  闻名的广州花市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琳琅满目,银花朵朵,粉红的梅花,火红的玫瑰,金黄的菊花……我在花的海洋中转来转去。

  夜幕降临,绚丽多彩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铁水奔流,有的像秋菊怒放……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美丽的.新衣,个个喜气洋洋,见面拱手互问新年好,我和爸妈带上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收到许多厚厚的红包哩!

  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闹花灯和吃汤圆,满城花灯,花样新潮,有冰灯、牛灯、马灯,数不胜数,火树银花,我如入仙境一般。

  春节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我家这样过春节作文我眼中的春节作文我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