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故事

时间:2024-07-20 17:35:22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故事

春节故事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

春节故事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家中祭祖,让祖宗“回来”与他们一起过年。一张方桌上放着九碗菜,在桌子的三边各放上两个碗和两双筷子,并且还有两杯酒。正对门的一侧则放上一对蜡烛和一碗白米饭,且在中间插上三根香。在桌下的一侧给祖宗烧些“钱”前过去,希望他们在那里过的幸福,也希望他们保佑着我们。祭祖时,后辈们要跪在垫子上,说一些喜庆的话。祭祖祭完后还要把桌子周围的凳子都“抬”一下。

  大年三十是我一年来最喜欢的一天,那一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和“上班族”都归来了。在吃饭之前,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包饺子也十分的简单,先把饺子皮放在手上,用工具把馅儿放进去,再在皮的周围涂半圈水之后再包起来,饺子就成型了。煮熟的饺子,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一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的。长辈问小辈的生活,小辈关心长辈的身体,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诉说着自己一年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来年想做什么。大家聊的热火朝天。最高兴的.是过年收红包。长辈给小辈们红包。小辈们便收下红包,说一些祝福的话给长辈。

  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烟花和鞭炮,传说有一只怪兽叫年,每次在人们过年的时候跑到村子里去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的东西和巨大的响声。于是,每次过年人们就在家门口贴对联,在空地上放鞭炮。这个故事的我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去空地上了。

  点燃烟花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空中,一瞬间就炸开了。那炸开的烟花仿佛是一朵花在空中盛开。这时,又一颗烟花弹冲了出来,宛如流星划破长空。在空中纷纷坠落,人们似乎触手可及。

  凌晨十二点的时候,挨家挨户,都在门口放“开门红”和“接天地”。先是东边响,不一会儿西边也响了。此起彼伏的,它们演奏出了首交响曲。“啪啪啪”的烟火声穿过了大街小巷,把漆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愿所有人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春节故事2

  除夕一过,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拜年礼仪有何讲究?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春节故事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旧的一年走了。我穿上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来。下面是我今年春节的几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快乐的节日氛围吧!

  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老家,一下车,爸爸就拿扫把扫地,我和妈妈来到厨房,开始包饺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捏一下,右捏一下,就包好了,我的'饺子虽然包的不是那么好,但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它是我包的第一个饺子。对了,我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小毛头”。妈妈听了,笑了,还说这个名字可真有意思。

  吃完午饭,我就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春联有几个部分,分别是:上联、下联和横联。我想:上联和下联其实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把下联改成下联呢?爸爸告诉我:“下联是上联意思的升华,也有平仄之分。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春节玩的是什么?当然是爆竹啰!下午,我到表弟家,发现他买了许多爆竹,这时,表哥也来了,表弟还买了许多烟花,放完爆竹后,我们开始放烟花,烟花的样子可真多,有的像喷泉,有的像一闪一闪的星星,还有的像臭气蛋,会有一条彩色的痕迹。……

  傍晚,妈妈把我们三个人喊进来吃饭,晚上的饭菜可丰盛了,有我最爱听吃的炸鸡腿,吃完晚饭后,我们津津有味的看春晚,真是有趣极了!

  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奶奶给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名叫年的怪物……”听着听着,我就进入了梦乡。

春节故事4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故事5

  我是回老家过年的,老家这里虽然冷但是空气极好,没有了那大片大片的厚云和沾满灰尘的雾气,呼吸起来便觉得空气也是格外清甜顺畅。清晨,迎着阳光带着微微的睡意,我推开了窗,一时间,小孩子们的嬉闹声,不知名食物的香气,火红的小鞭炮噼里啪啦的燃着,老人推着满是糖瓜、零碎的车子,烟囱里丝丝缕缕冒出的炊烟,屋檐上单脚跳着的麻雀儿,都呈在了我的面前,一切的美好都在这个清晨悠悠然然地展开了。过年时,一般都是去奶奶家的,几家子人聚在一起,孩子们满屋子的乱窜,一会这个拿走了那个的糖果哭了,一会这个弄脏了那个的衣裳又打了起来了;大人们围坐满屋,聊天打牌这一上午也就过去了,姑姑嫂嫂婶婶们除了在厨房里忙活,还得时时刻刻顾及着孩子们,过去安抚的安抚,劝架的劝架,忙忙碌碌的,这就到了中午。

  等那菜上来了,酒摆好了,等着老人们先下了筷,大人们也都谈笑开了,该敬酒的敬酒,该拜年的拜年,饭席间也尽都是欢声笑语,气氛融洽。天早早的便擦了黑,深邃的夜空就像那糖葫芦边缘上的薄薄一层透亮的糖衣,通透得似乎能直望到九天,被那万家灯火映上了许些红光,烘托出了点点柔和的意味。这时候人也都散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我们一家和爷爷奶奶,电视里正上演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屋里关了大灯,亮起了一个个橘瓣大小的小灯,散发着米色的光,忽明忽暗的淡淡的亮着,褪去了一整天的热闹忙碌,这时倒真是平淡而温馨了。接下来的几天,也尽都如此平平淡淡是年,安安静静是年,热热闹闹也是年。其实我们过年,是为了享受这一个大家之间的暖暖温情。

春节故事6

  腊月廿九、三十(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炮仗

春节故事7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吧”。据说这就是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故事8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春节在老家一般是从除夕开始。

  在年三十过除夕,在除夕的前一个星期,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办年货,除此之外这天还要做酒糟肉与腊肠。酒糟肉是由酒糟和米酒搅拌而成,接着把肉放入拌好的酒糟中,密封起来,为了春节的年夜饭用,到了大年三十,肉将会被泡得发红,还有一股酒香味,使人会忍不住多吃几块。腊肠也是必备的,它由粉肠和肉组成,人们把肉弄得零七八碎,在参上胡椒粉,最后塞入粉肠里,为了不让它那么快坏掉,所以需要常把它拿出来晒阳光,等到吃时候,将会有一股香喷喷的气息吸引这你多吃几条。

  到了除夕,家家都会起得很早赶着做年菜,那时到处都是菜香味,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而贴对联与年画是必不可少的。除夕那天,我们不像别处要守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关灯睡觉除了个别的。在外边做事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年夜饭,那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饭桌上十分丰富。晚饭过后全家一起都会坐在一起看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鞭炮声接二连三,绵绵不断,一直会持续好几十分钟!接着就是拿红包了。

  正月初一也将会很热闹,上午人们将会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下午寺庙里将会有庙会,庙会一般都在广场上,只要锣鼓声一响大家都会纷纷涌来看热闹,庙会上有杂技。有舞龙。也有舞狮……十分热闹。庙会上能买到许多玩意……傍晚,广场上将会有许多老人和小孩,以为这将会有几次电影和戏剧,因此广场成了人们的娱乐场所。

  元宵也是春节的一个亮点,家家户户又开始忙活起来,而且大家都会包汤圆。天一黑,大家有聚会在广场上猜灯谜,玩灯笼等等。

  家乡的春节包含了热闹,喜庆,团圆。

春节故事9

  立春的`习俗: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立春之日民间习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春节故事10

  相传龙王背痛得受不了了。在龙宫里有没有药可以治背痛。于是龙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老人出去求医。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说道:“不是凡人”。龙王一脸惊慌,但却无法隐瞒真相。于是就跟医生说了实话,也说了他来求医的原因。于是,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然后从龙王腰部的龙鳞下面揪出一直蜈蚣。蜈蚣被抓出来后,医生给涂抹了点膏药。龙王就好了。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这个故事在民间传播开了,每年春天都会舞龙,以祈求来年有好收成。

春节故事11

  春节,一个热闹而又神秘的节日。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每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是最期待的时刻。

  我记得那年的春节,我们全家人都回到了乡下。夜幕降临,满天的烟花点亮了夜空。姥姥在院子里放着鞭炮,欢快的声音让人陶醉其中。

  第二天一早,我们穿上了新衣服,去拜访亲戚朋友。虽然路途遥远,但大家的心情十分愉快。每到一家,我们都互道新春大吉,一起分享美食和欢笑。

  晚上,舅舅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春节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村子里的.人们每逢农历新年都会被一只凶猛的怪兽吓得魂不附体。后来,一位英雄出现,他战胜了怪兽,村民们终于能安心过年了。从此之后,人们开始贴红纸、放鞭炮,以驱赶邪灵,庆祝新年。

  听完这个故事,我更加期待升起的烟花和各种美食了。我也渐渐明白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和传承。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亲情、友情和家的温暖。

  如今,我已经长大了,但对春节的喜爱依旧如昔。每逢佳节,我都会回家,与家人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我相信,春节的故事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永远不会被遗忘。

春节故事1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满天花彩,只是一瞬间的硕然绽放,春节就这般悄然而来。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重回故乡,固然发现记忆中的那一扇高耸的木门,他老了,老朽慈祥、端庄,真是越来越像老爷子了。今年的春节,奶奶没能来,似乎给老头子多了一些孤单和寂寞。看着老爷子对奶奶没来此事,眼眸滞留着失望和些许伤感,却也只是无奈地拍拍了那扇退了色泽的红木门,含糊嘀咕着:“又剩我们俩了,凑合过个年吧。”

  不忍看着老头一直失落,大家便硬邀他陪我们这群小孩子家家买烟花爆竹。街上灯火交结,五彩斑斓,偶遇的两只俏皮可爱、惹人喜欢的炎红炽橙色的小舞狮,伴随锣鼓钟声共迎春节。买烟花回归,早已是夕阳落日之时。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望着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上桌,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在张张笑脸,碰杯声、欢笑声、祝福声交织成和谐的新年交响乐下,一顿丰富的除夕晚宴结束了。

  在大人们的唠叨和叮嘱下,小孩子们终于得到了放烟花的许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溜烟就跑下楼去。我和老爷子踱着步伐紧跟其后,五彩斑斓的烟花闪烁着耀丽夺目的色彩,“嗖”“啪”每一个烟火的艳丽都为它生命的最后一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老爷子那粗糙的手握着我那嫩小的手,在烟火声中嘹亮地同我说:“老婆子最爱看烟火了,可城里不让放,估计老婆子会伤心、寂寞吧?”我无奈一笑,却也只是陪在老爷子身边做个安静的听众罢了。原来往日那古板、严肃的老爷子也会关心奶奶起来,爷爷你又可知否那个你思念的'人其实一直在你身边,又或许奶奶的思念也会化作烟火,在平凡万般中定能一眼望见那个独特的烟火滞留下点点星火。我爱烟火,因为它总藏着人们的朝思暮想、和美好的寄托。我爱烟火,因为它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将藏在心中的艳丽和独特,无私地绽放出来。我爱烟火,因为我相信那个人一直在我身边。

  岁月的那一抹嫣红点缀了一世春秋,烟火的那一束光芒踏碎了刹年华。那夜的烟火如梦般初醒,名藏于心。

春节故事13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正好是拜年的好天气,母鸡带着小花鸡和小花鸡的姐姐小黑鸡去两只小鸡的姑妈家拜年。姑妈可漂亮了,一身金黄的羽毛,鲜血般的鸡冠,滴溜溜的黑眼珠,多漂亮啊!

  出发了!小花鸡一路蹦蹦跳跳的带路,小黑鸡跟在后面,替母鸡提一些作为礼物的风干蚯蚓。经过九个岔路口,由于小花鸡聪明伶俐,而且记性又好,所以,都没有带错路。到了第十个岔路口时,母鸡开始自作主张,硬是要往右边走,而小花鸡则不同意,它一心认为是往左。由于母鸡大一些,所以只能听母鸡的。果然,母鸡把小鸡们带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再加上又下起了小雨,只好躲到路边的屋檐下边。盼啊盼,终于,雨停了。大家又沿着小花鸡带的路走,终于到了小鸡的姑妈家。

  小鸡们一到便开始东跑西跑,认识了两只小狗??小白与白毛。大家马上热火朝天的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胖嘟嘟的白毛叼着一块大骨头跑了进来,小白见了立刻去抢,白毛不给,小白就狠狠地摇了它一口。小鸡连忙去看白毛,啊,流血了!小鸡非常气愤,去找小白评理。小白见大家都视它为敌,便向白毛道歉,大家又和好了。

  在姑妈家玩了一回,大家都好开心,小鸡们乐得都不肯走了!

春节故事14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国民间叫过大年。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春节里亲人要团聚,离家的孩子会不远千里回到父母的身边。

  此时,车站内外的千万张面孔,或兴奋或焦灼,都在诉说着回家的渴望。哪怕千里迢迢,纵使一票难求,也挡不住一往无前的身躯,去圆心中一年的牵挂。

  每年春节,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就是要和亲人在一起,没有亲人的地方,只是我们栖息的房屋而不是可以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家。

  为了回家,我们可以披星戴月到车站排队买票;为了回家,我们可以忍受车站、车厢里的拥挤混乱,不怕长途旅行导致的身心疲惫;为了回家,我们舍得花费平时不舍得花的钱高价买票和为亲友购置新年礼物。虽然,春节在家待的时间可能还没有来回路上耗去的时间多,可是毕竟是和父母妻儿在一起辞旧迎新了,也就了无遗憾了。和父母妻儿一起过年,纵然辛苦,也很幸福。

  在家和工作的城市之间如候鸟一样飞来飞去,恐怕是快速城市化的这个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尽管城市需要我们,却没有敞开心扉完全欢迎、接纳我们。尽管我们为之奉献青春和激情,却依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把我们阻拦在城外;尽管我们也期待能把父母都接进城市过一个特别的新年,却发现狭小的蜗居根本无力为他们安放一张床。在这样的城市里,每到过年,就会让我们感到陌生和孤独,每到过年就会想要快速地逃离。

  回到家,全家要在过年的前一夜团聚,吃丰盛的团圆饭。还要相互为家人守岁、祈福。

  回到家,必须完成酝酿了一年的礼仪:上坟,祭祖,总要告慰先人,一年了,没有愧对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期盼。今天的努力一定是想让坟头的蒿草一年一年长得更旺。

  访亲,串友。把互相聆听的故事,诉说给对方,让他乡和故乡两个世界的天地接轨,不一样的生活习惯,来自同样的对生活的感恩。

  看看儿时池塘着生了乱草,欲钓无处下浮子。几近荒芜的农田,缺少了冬雪,来年丰收可有?父母毕竟老了,干不动了,盘算着今年再添上一台什么样的农机,今年在土地上种上什么样的经济作物。

  看看村头村里铺就的水泥路,许多的曲折和坎坷,被水泥路拉直整平。故乡像个待嫁的姑娘,羞答答地装点着自己的摸样。村里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现代乡村一座最美丽感人的画廊。

  一年的心事需要和爱人交待,一年的.收获必须和家人分享,一年的不安份的思想定然重新过滤。

  看着拔地而起的山村新楼,错落有致,不觉还要想把自己的小家如何像城市的小区一样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空巢只能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新农村的家园里囤积起多年漂泊的梦幻。

  还要重新思考和审慎城市文明,可以肯定地说,城市文明不只是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还需要人文关怀,要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找到家,而不是时时处处把自己当成过客。让阖家团圆不再是只有春节才能圆的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春节,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幸福和安慰。然而为了生活,我们必须把幸福缩小,把奋斗放大。

  为了一个梦幻,我们不得不再次离乡,向远方的城市,发出我们诚挚的呼唤。我们用巧手正在裁剪都市的繁华,一定会有一天,那繁华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我们未来的故乡。

春节故事15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既然是传统节日当然会有传统习俗。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当然还有很多数都数可是来。

  其中重要的当然会有几个啦。比如说:吃饺子。

  吃饺子这个规矩不明白是谁定的。可是,自我出生以来就有。记得小时候妈妈把饺子里放上硬币大小不一。有一块的、五毛的`,甚至还有一分的。其实只为图个吉利。预示来年顺顺利利。

  还有放鞭炮。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放鞭炮,虽然震得耳朵都疼了可是还是很开心。那一鞭鞭的红鞭炮好像红红的大蜈蚣,又像小女孩长长的辫子染成了红红的颜色。霹雳啪了的声音让我的心里都沸腾了。

  还有几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在大年初一的那天,太阳出来之前必须不能开柜子、拿剪刀等等。因为开了柜子会招老鼠,拿了剪刀不明白会怎样,可是必须不能拿的。

  还有过年必须要守岁的,除夕夜晚全家人一齐看春晚。虽然会有点无聊可是还得一齐守岁。在钟声想起的时候才能入眠。这个其实也有点幸福啦。

【春节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的的故事03-13

春节的故事03-16

【经典】春节的故事07-09

春节的小故事02-13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

春节家风故事02-20

(经典)春节传说故事05-30

春节的故事(热门)07-09

春节幼儿故事04-28